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小典故是什么,寓兵于农藏粮于民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01 0
  1. 西门豹的资料
  2. “邺”的含义?邺城的历史?

求***纳

公元前685年,齐国管仲改革,管仲辅佐齐桓公,***取措施:

1.政治上,国野分治,士农工商分业定居。

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小典故是什么,寓兵于农藏粮于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军事上,建立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

3.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盐铁官营等措施。

结果使齐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齐桓公的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

1.魏国李悝变法,李悝辅佐魏文侯,变法内容

政治上,打击旧贵族,无功不受爵。经济上,发展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另外,制定《法経》维护封建***。

结果巩固了封建统治,实现了富国强兵,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

2.楚国吴起变法,吴起辅佐楚悼王,变法内容:

政治上,实行三世无功而收爵禄。裁汰冗官。军事上,严明军纪,提高战斗力,建立武卒制。

结果使楚国由弱转强,但楚悼王死后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变法失败。

3.韩国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申不害以“术”治天下,主张依法办事。

4.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和350年,商鞅辅佐秦孝公,进行两次变法。

(1)废井田,开阡陌。(2)奖励军功,军功爵制。(3)推行县制,实行连坐。(4)迁都咸阳,制定秦律。(5)统一度量衡。(6)焚诗书,禁游学。

影响: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秦国迅速崛起,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然而,变法触及旧贵族利益,商鞅被处死,但新法却深入人心。

吴起大刀阔斧式改革启示:

搞改革不能只凭热情

楚国改革失败,源于操之过急,树敌太多;只抓政治,不抓经济;只抓军事,不抓民生吴起在魏文侯死后因内部***来到楚国,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主持变法。与其他国家相比,楚国旧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他们把持许多重要职位,而且盘根错节,动弹不得。吴起是一位勇敢的改革家,他分析楚国的局面,对楚悼王说:“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他把魏国改革措施运用到楚国,对楚国的贵族保守势力予以猛烈打击。

吴起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条:第一,废除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规定封君“三世而收爵禄”。即贵族只要传了三代的,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禄、世袭特权。吴起还将居住在京城的贵族迁往荒凉地区。第二,整顿吏治,淘汰冗官。吴起提出“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枝官”,精简机构,还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谗不蔽忠”,“塞私门之情,一楚国之俗”。将省下的行政经费用于训练军队,“要在强兵”。

吴起改革的劲头之大、勇气之足,实属罕见。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恨不得一下子将旧贵族势力全部扫清,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然而,事与愿违,吴起的目标并没有实现。他变法仅过一年,支持他的楚悼王死去,对吴起心怀不满的贵族、宗室大臣就按捺不住,聚集起来,杀死吴起,并将他车裂。吴起之死是悲壮的,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为改革事业献出生命的人。他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式作风也为后人称颂。的确,吴起立志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在战国,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但吴起的悲剧又告诉我们,搞改革不能只凭热情,还要讲究节奏、策略,还要照顾方方面面,吴起显然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

有的学者将吴起改革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楚悼王死得太早。我看这只是学者的一厢情愿。首先,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人在政在,人亡政息,社会改革得以进行主要是国君有变法图强的愿望。若国君保守,不支持改革,仅凭改革家是无济于事的。支持吴起的楚悼王早死固然可惜,但新上台的国王是什么态度呢?还是未知数。因为在楚悼王刚去世,吴起就被贵族杀掉了。吴起死后,变法失败,楚国又回到原先状态。同样,在秦国,支持商鞅的秦孝公一死,商鞅的政敌也立即反扑,商鞅被车裂。总之,在中国历代王朝,能否实施改革,握有实权的最高统治者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若无决心,缺少魄力,下面的人再积极也没有用。

从吴起改革的内容看,基本是在政治层面。政治改革无疑是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国家选人、用人和重要制度的建立。然而,在天高皇帝远的中国古代,政治改革多在统治阶层进行,对于老百姓而言实在太遥远了,人民关心的还是生活问题、温饱问题,吴起改革没有涉及与人民利益相关的经济问题是一大缺憾。在当时,不扶持小农经济,不保障农民利益,就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看魏国,李悝颁布“尽地力之教”,西门豹实行“藏粮于民,寓兵于农”,都使农民切实得到了好处,这就使改革有了稳定的社会基础。吴起改革缺少这方面内容,如同一个人缺了一条腿,不可能走得太远。照吴起的思路,只抓政治,不抓经济,只抓军事,不抓民生,再给他几年的时间,国家也好不到哪儿去。

吴起的政治改革也颇有商榷之处。我觉得,他犯了急***,操之过急,树敌过多。楚国是一个贵族保守势力很大的国家,错综复杂的宗法关系、人际关系,使得既得利益集团树大根深。要想触动他们,扫除他们的势力,必须掌握轻重缓急,从薄弱环节入手,而不能简单草率,必须有破有立。比如,他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三世而收爵禄”,这是对西周以来宗法制度“五世则迁”的重要修改。可以估计,当时爵禄传承三代的贵族一定不在少数,他们执行的是老祖宗定下的传统。而吴起竟断然宣布,从即日起爵禄传至三代者不再下传!贵族丧失了爵禄,要不要给予安置,或者帮他们找个出路?不仅没有,而且“迁往广虚之地”——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实在有些不近情理了。什么事情容易激起剧烈的矛盾冲突?莫过于断了人家的生路,使其生计出了问题。其实,对这些旧贵族可以用缓和的手段和办法,有节奏、有分寸地逐步解决,不要扩大矛盾,不要打击面过宽。而吴起大刀阔斧,不管不顾,使许多并非敌人的贵族利益受到损害,对吴起恨之入骨,最后导致楚悼王死后仅3天,尸骨未寒,吴起就被贵族们杀死并车裂。

以往一些研究吴起变法的学者说,吴起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吴起对旧贵族的打击不够坚决,镇压不够彻底。我说,非也。是他打击面过宽,办事过于简单粗暴,迅速激化了矛盾。司马迁说吴起“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意为吴起一到楚国执政却因为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从性格看,说吴起“刻暴少恩”并无不确之处,这是吴起的性格,也是法家的性格。古往今来,社会矛盾越尖锐越好吗?敌人越多越好吗?吴起的悲剧很值得我们深思。

商鞅环环相扣式改革启示:

敢不敢处罚权贵是关键

商鞅在秦国改革的成功,绝不是他个人拼搏的结果,上有国君的支持,下有民众的接受商鞅与李悝、吴起相比,是个***儿,他是在总结了东方改革变法经验教训之后来到秦国的,而秦孝公又有感于秦国落后,“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怀着知耻而后勇的决心向东方伸出了橄榄枝。

商鞅的成功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宣传变法理论,制造舆论氛围。商鞅变法目标明确,就是要改变秦国落后的局面,一跃成为军事强国。为此他在朝廷上与守旧官僚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针对保守派“法古无过,循礼无邪”的论调,商鞅坚定地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作礼,不肖者拘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此话掷地有声,秦孝公非常欣赏,连连称“善”。法家主张“今胜于昔”的进化观点,眼睛向前看,政治观念是进步的。

商鞅为了制造改革的舆论,并取信于民,还在南门立一木,有搬至北门者予以重赏,这本来是举手之劳的事,用得着重金赏赐吗?有人搬木,果然赏赐兑现,商鞅这近乎作秀的举动,只为“以明不欺”,为颁布***遵守的新法铺平了道路。

改革内容全面,环环相扣。商鞅变法内容丰富,涉及秦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化,扶持小农经济;政治上,破除世卿世禄,按军功授爵,将贵族身份的符号爵位扩大化,变为所有人均可获得,条件只有一个,上战场杀敌人,此项改革极大调动了民众参战的积极性,秦国军事力量迅速壮大。应指出的是,商鞅对旧贵族不像吴起那样,剥夺爵禄甚至赶出京城,而是让他们也参加战斗,立功授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种给出路的办法显然比吴起高明。

推进改革必须执法严明,而敢不敢处罚权贵是执法关键。商鞅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典范,甚至对犯法的太子也没有放过,处罚了他的两个老师,在秦国引起很大震动。

总之,商鞅在秦国改革的成功,绝不是他个人拼搏的结果,上有国君的支持,下有民众的接受,他的新法在秦国落地开花,大获全胜。史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虽然也因为得罪权贵落得和吴起一样的悲剧下场,但他的事业成功了。自商鞅变法后,秦国走上了崛起之路。经过130多年的艰难历程,秦国由弱变强,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从这点看,商鞅是个英雄,对中国历史有贡献,功不可没。

研究商鞅变法的得失,不可忘记商鞅是把改革的目标锁定在“耕战”二字上,为此,他不遗余力地加强集权统治,肆无忌惮地对民众役使、压迫,实行弱民、愚民政策。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又把秦国的统治模式放大到全国,使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公元前206年,仅仅存在了16年的秦帝国就灭亡了,短暂的十几年与在崛起之路行进的130多年相比,形成了强烈反差。从秦朝的国力看,不可能在短时间灭亡,这又是为什么呢?分析商鞅变法改革得与失,也许可以使我们有所感悟。

西门豹的资料

基本解释

--------------------------------------------------------------------------------

(邺)

古地名,在今中国河北省临漳县西。

姓。

笔画数:7;

部首:阝;

笔顺编号:2243152

详细解释:

--------------------------------------------------------------------------------

(形声。

从邑,业声。

本义:邺城)同本义〖Yecapital〗。

古地名。

春秋齐桓公始筑城。

秦置县。

三国·魏为邺都。

晋避怀帝讳,改为监漳。

此后,历为前秦、后赵、东魏、北齐的首都。

隋复为邺县,宋废。

故址在今河北省监漳县西,河南省安阳市北

邺城的历史

失落的文明:邺城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这里曾经是六朝古都,这里曾铜雀春深,歌舞升平,魏王曹操曾在这里宴饮赋诗,抒发壮怀,“建安七子”曾在这里歌咏吟唱,探讨人生的要义……

而现在,这些鲜活的历史影像都湮没在滚滚的河水中,消失在熊熊的战火中,留给我们的只是地上残缺不全的城垣遗址和地下的碎砖片瓦,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繁华。

正是“茫茫野草秋山外,丰碑是处成荒冢,华表千寻卧碧苔,坟前石马磨刀坏”(郑板桥诗)。

最早与邺城有关的著名历史人物是西门豹,我们在上中学时就知道“西门豹治邺”的故事。

西门豹是个战功赫赫的武将,被魏文侯任命为邺令,他到任后,发现当地的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绅、官吏对泛滥的漳河无计可施,竟想出了“河伯娶妇”的花招,蒙骗残害百姓,借机聚敛钱财。

于是将计就计,惩治了地方恶势力。

所谓河伯,指的是商王冥,商代时商王冥自商丘(今河南濮阳)迁都于邺,因商王冥曾任水官,故死后被尊为河伯。

可见商代时已有邺城,春秋时齐桓公重新筑城,战国时属魏。

西门豹治邺期间,对漳河进行治理,沿漳河修12渠(一说是西门豹之后的邺令史起所修),引河水灌民田,化害为利,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亩产达到6石4斗,这在当时是很高的产量。

西门豹又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使邺城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为邺城日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人痛心的是,这位对魏国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却遭到一些小人的诬告,说他治理漳河时滥征民夫,魏文侯虽未听信谗言,他的儿子武侯继位后,却未放过西门豹。

西门豹终于惨遭***,含冤而死。

战国末期,邺城归赵国。

东汉末年,邺城成为袁绍的驻地,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攻占邺城,建安十八年(213年),定都于邺。

此时曹操虽未称帝,却已称魏王,他把邺城当作王都,大兴土木,造就了邺城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据《水经注》记载,城垣东西长七里,南北五里,考古挖掘实际测量略小于记载。

外城七个城门,城内有宫殿、衙署、苑囿等,楼台亭阁星罗棋布。

左思《三都赋》中的“三都”即指魏都邺城、吴都建业,以及蜀都成都。

在《魏都赋》中,左思用这样的语言描述当时邺城的繁华绮靡,“街冲辐辏,朱阙结隅”,“百隧毂击,连轸万贯,凭轼捶马,袖幕纷半”,“重闱洞出,锵锵济济。

珍树猗猗,奇卉萋萋。

蕙风如薰,甘露如醴。

禁台省中,连闼对廊”。

邺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城市,在城市的整体布局上,***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

城内划分为宫殿区、贵族区和平民区。

这种设计思路对后代的城市规划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的长安城、洛阳城、元明清三代皇城——北京城,乃至日本奈良,都是***用这种格局。

在邺城建筑中,最著名的当属“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

三台均筑于邺北城西北角的城墙上,各相距六十步远,中间有二桥相连通。

左思《魏都赋》说:“三台列峙而峥嵘”,传神地描写了三台的建筑形象。

三台建成后,曹操命诸子登台,并让他们各自作赋,曹植出口成章,下笔立成,一时传为美谈。

其中冰井台高8丈,有房屋140间,因上有藏冰的井而得名。

井深15丈,可储藏大量的冰块、煤炭、粮食、食盐等物,以防不虞。

如果说冰井台是仓库,那么铜雀台就是歌舞厅。

铜雀台为三台之主台,高10丈,有屋百余间,曹操在戎马倥偬之余,也需要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就与文人骚客在铜雀台宴饮赋诗,或观赏姬妾宫女的歌舞表演。

有时也在这里议决一些军国大事或接见贵宾,蔡文姬自匈奴归汉后,曹操就在铜雀台上接见和宴请了这位女诗人。

一提起铜雀台,人们便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其实铜雀台并不是困为杜牧的诗而出名 ,而是因?柑ㄌ?忻?拍敛湃ジ栌剿?br>

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建安骨,即建安风骨。

指活动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19)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以及建安七子等人的诗作,有着刚健遒劲的共同风格, 文格清峻,文思通脱,文气驰骋,文藻华靡,人称“建安风骨”。

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他们都居住于邺城,故又称“邺中七子”。

建安七子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流派,得益于曹操这个****对诗歌创作的热爱,更与邺城宽松安定的生活环境有关。

邺城的繁荣并未在曹魏时代达到顶峰。

东晋末年十六国时期,后赵石虎定都于邺,石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生活极度奢侈,他对邺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增建。

重修东、北城门,建齐斗楼、九华宫、观雀台、太武殿、华林苑、阅马台。

仅铜雀台一项工程,就由原来十丈增高至十二丈,并于台上修建高十五丈的五层楼,共高二十七丈。

楼顶置高一丈五的铜雀,舒翼若飞。

那时的邺城,可谓金壁辉煌,恍若仙境。

历史的天空总是风云变幻,邺城的主人如走马灯你方唱罢我登场。

继曹魏、后赵,之后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也都定都于邺。

公元350年后赵为冉魏所灭,两年后冉魏又被前燕慕容隽所灭,公元370年前燕又为前秦所灭。

不久慕客垂建立后燕,战乱中曾入据邺城,使邺城受到严重毁坏。

东魏天平元年,由洛阳迁都邺城,次年开始大规模修筑南邺城,南北二城中间共用一道城墙,南城故址在今河南安阳境内。

后东魏改称北齐,公元577年北齐为北周所灭。

隋文帝杨坚篡位建立隋朝,攻占邺城后,一把火将这个千年古都付之一炬,六朝繁华瞬间灰飞烟灭。

邺城初建时内城在漳水南岸,后漳水南移,今内城遗址已在漳水北岸,金戈铁马,雄图霸业,只剩下一堆残破的瓦当、纹砖、螭首、柱础,让人感慨之余,不禁想起了老百姓常说的那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邺”的含义?邺城的历史?

西门豹的故事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西门豹是公元前五世纪人,因为很有才能,被国王派往邺地作县令。西门豹 一上任,就召见了当地一些名声好的老人,问他们老百姓对什么事情最感到痛苦 。老人们告诉他,最苦的就是每年给河神娶媳妇了,为了这个缘故,整个邺地都闹得很穷。

原来,邺地挨着黄河,当地民间有个传说,黄河里住着河神。如果不给河神娶媳妇,黄河就会发大水,淹死全城的百姓,所以很久以来,官府和巫婆们都很热心地操办这件事,并借此征收额外的捐税,以便他们私分。

老人们告诉西门豹,每年到了一定时候,就有一个老巫婆出来巡查,见到穷 苦人家的女孩子模样长得漂亮一些的就说:“这个应该给河神做夫人”,然后由官府出面,强行把女孩子带走,要她单独居住,给她缝制崭新的衣服,给她吃好食品,十多天后,河神娶媳妇的日子到了,众人就把女孩子打扮起来,把一张席子当作床,叫她坐在上面,然后抬着席子放在河里。起初女孩还浮在水面上,渐渐地席子跟人就沉到水底去了。巫婆们便举行仪式,表示河神已经娶到了满意的媳妇。 西门豹听后并没有说什么,老人们也没有对这位新来的县令抱多大的希望。

又到了给河神娶亲的日子了。西门豹得到消息后,带了士兵,早早就到河边等候。没多久,城里有权势的富人们、官府里的衙役及被选中的女孩都到了,随同的老巫婆看样子有七十多岁。

西门豹说:“把河神的老婆带过来,看看她漂亮不漂亮。”有人把女孩带过来,站在西门豹面前。西门豹看了一眼,就回头对众人说:“这个女孩不漂亮, 够不上做河神的老婆。可是河神今天一定等着迎亲,就请大婆走一趟,到河里通 知河神,等到另外找一个漂亮的女子,过一天再来。”说着,还没等众人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命令士兵抬起大巫婆,抛进河里去了。 隔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巫婆怎么走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回话,叫个徒弟去催催她。”于是又命令士兵把巫婆的一个徒弟扔进河里,这样前前后后,扔了三个徒弟到河里。

河边站着的富人们、官府里的人和围观的人都惊呆了,再看西门豹,却是毕躬毕敬,一幅虔诚的样子,象是专心等待河神的回话。又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 :“看来河神太好客了,留住了这些使者不让回来,还是再去一个人去催催吧。 ”说完,他向那些操办这件事的地方富绅和官吏看去,这些人从惊吓中回到神来 ,全都跪在地上求饶,生怕西门豹把自己也扔下河去见河神。

西门豹提高声音对在场的所有人说:“河神娶媳妇本是骗人的把戏,如果以 后谁再操办这件事,就先把谁扔到河里去见河神。” 从此,邺地河神娶媳妇的闹剧就绝迹了,西门豹运用自己的能力,把这里治理得也非常好。

基本解释:

--------------------------------------------------------------------------------

(邺)

古地名,在今中国河北省临漳县西。

姓。

笔画数:7;

部首:阝;

笔顺编号:2243152

详细解释:

--------------------------------------------------------------------------------

(形声。从邑,业声。本义:邺城)同本义〖Yecapital〗。古地名。春秋齐桓公始筑城。秦置县。三国·魏为邺都。晋避怀帝讳,改为监漳。此后,历为前秦、后赵、东魏、北齐的首都。隋复为邺县,宋废。故址在今河北省监漳县西,河南省安阳市北

邺城的历史

失落的文明:邺城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这里曾经是六朝古都,这里曾铜雀春深,歌舞升平,魏王曹操曾在这里宴饮赋诗,抒发壮怀,“建安七子”曾在这里歌咏吟唱,探讨人生的要义……

而现在,这些鲜活的历史影像都湮没在滚滚的河水中,消失在熊熊的战火中,留给我们的只是地上残缺不全的城垣遗址和地下的碎砖片瓦,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繁华。正是“茫茫野草秋山外,丰碑是处成荒冢,华表千寻卧碧苔,坟前石马磨刀坏”(郑板桥诗)。

最早与邺城有关的著名历史人物是西门豹,我们在上中学时就知道“西门豹治邺”的故事。西门豹是个战功赫赫的武将,被魏文侯任命为邺令,他到任后,发现当地的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绅、官吏对泛滥的漳河无计可施,竟想出了“河伯娶妇”的花招,蒙骗残害百姓,借机聚敛钱财。于是将计就计,惩治了地方恶势力。所谓河伯,指的是商王冥,商代时商王冥自商丘(今河南濮阳)迁都于邺,因商王冥曾任水官,故死后被尊为河伯。可见商代时已有邺城,春秋时齐桓公重新筑城,战国时属魏。西门豹治邺期间,对漳河进行治理,沿漳河修12渠(一说是西门豹之后的邺令史起所修),引河水灌民田,化害为利,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亩产达到6石4斗,这在当时是很高的产量。西门豹又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使邺城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为邺城日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人痛心的是,这位对魏国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却遭到一些小人的诬告,说他治理漳河时滥征民夫,魏文侯虽未听信谗言,他的儿子武侯继位后,却未放过西门豹。西门豹终于惨遭***,含冤而死。

战国末期,邺城归赵国。东汉末年,邺城成为袁绍的驻地,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攻占邺城,建安十八年(213年),定都于邺。此时曹操虽未称帝,却已称魏王,他把邺城当作王都,大兴土木,造就了邺城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据《水经注》记载,城垣东西长七里,南北五里,考古挖掘实际测量略小于记载。外城七个城门,城内有宫殿、衙署、苑囿等,楼台亭阁星罗棋布。左思《三都赋》中的“三都”即指魏都邺城、吴都建业,以及蜀都成都。在《魏都赋》中,左思用这样的语言描述当时邺城的繁华绮靡,“街冲辐辏,朱阙结隅”,“百隧毂击,连轸万贯,凭轼捶马,袖幕纷半”,“重闱洞出,锵锵济济。珍树猗猗,奇卉萋萋。蕙风如薰,甘露如醴。禁台省中,连闼对廊”。

邺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城市,在城市的整体布局上,***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城内划分为宫殿区、贵族区和平民区。这种设计思路对后代的城市规划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的长安城、洛阳城、元明清三代皇城——北京城,乃至日本奈良,都是***用这种格局。

在邺城建筑中,最著名的当属“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三台均筑于邺北城西北角的城墙上,各相距六十步远,中间有二桥相连通。左思《魏都赋》说:“三台列峙而峥嵘”,传神地描写了三台的建筑形象。三台建成后,曹操命诸子登台,并让他们各自作赋,曹植出口成章,下笔立成,一时传为美谈。其中冰井台高8丈,有房屋140间,因上有藏冰的井而得名。井深15丈,可储藏大量的冰块、煤炭、粮食、食盐等物,以防不虞。如果说冰井台是仓库,那么铜雀台就是歌舞厅。铜雀台为三台之主台,高10丈,有屋百余间,曹操在戎马倥偬之余,也需要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就与文人骚客在铜雀台宴饮赋诗,或观赏姬妾宫女的歌舞表演。有时也在这里议决一些军国大事或接见贵宾,蔡文姬自匈奴归汉后,曹操就在铜雀台上接见和宴请了这位女诗人。一提起铜雀台,人们便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其实铜雀台并不是困为杜牧的诗而出名 ,而是因?柑ㄌ?忻?拍敛湃ジ栌剿?br>

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建安骨,即建安风骨。指活动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19)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以及建安七子等人的诗作,有着刚健遒劲的共同风格, 文格清峻,文思通脱,文气驰骋,文藻华靡,人称“建安风骨”。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都居住于邺城,故又称“邺中七子”。建安七子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流派,得益于曹操这个****对诗歌创作的热爱,更与邺城宽松安定的生活环境有关。

邺城的繁荣并未在曹魏时代达到顶峰。东晋末年十六国时期,后赵石虎定都于邺,石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生活极度奢侈,他对邺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增建。重修东、北城门,建齐斗楼、九华宫、观雀台、太武殿、华林苑、阅马台。仅铜雀台一项工程,就由原来十丈增高至十二丈,并于台上修建高十五丈的五层楼,共高二十七丈。楼顶置高一丈五的铜雀,舒翼若飞。那时的邺城,可谓金壁辉煌,恍若仙境。

历史的天空总是风云变幻,邺城的主人如走马灯你方唱罢我登场。继曹魏、后赵,之后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也都定都于邺。公元350年后赵为冉魏所灭,两年后冉魏又被前燕慕容隽所灭,公元370年前燕又为前秦所灭。不久慕客垂建立后燕,战乱中曾入据邺城,使邺城受到严重毁坏。东魏天平元年,由洛阳迁都邺城,次年开始大规模修筑南邺城,南北二城中间共用一道城墙,南城故址在今河南安阳境内。后东魏改称北齐,公元577年北齐为北周所灭。隋文帝杨坚篡位建立隋朝,攻占邺城后,一把火将这个千年古都付之一炬,六朝繁华瞬间灰飞烟灭。

邺城初建时内城在漳水南岸,后漳水南移,今内城遗址已在漳水北岸,金戈铁马,雄图霸业,只剩下一堆残破的瓦当、纹砖、螭首、柱础,让人感慨之余,不禁想起了老百姓常说的那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