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鼎立的拼音,三分鼎立的故事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6-01 0
  1. ?鼎足三分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2. 赤壁之战:诸葛亮与周瑜以少胜多的战役
  3. 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故事
  4. 三国鼎立时的历史故事有什么?

《三国》,这一波澜壮阔的画卷,就是在讲“三足鼎立”的前前后后的故事。其中,内含着丰富的中华智慧和文化,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拜读学习。

“三足鼎立”这一成语,也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智慧,至于感悟多少,就要看人,看事,看时代,看环境,看阅历,看事物的认知能力了。

简单说说我的几点感悟。

三分鼎立的拼音,三分鼎立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博弈篇。三个势力或公司、企业,如果想达到稳定,就需要二弱联合对抗一强。这里势力最强的老大的办法最好理解,围拢老三,打击老二。老二的办法也好理解,必然是对老三既拉拢又防备。老三的办法最含博弈奥妙,既要联合老二打老大,又要防止老大被打败从而老二成为新的老大,从而在两强竞争的夹缝中生存且获利,构成一种极其稳定的“鼎立”之势。

2.励志篇。刘备,织席贩履之徒,但就是靠着百折不挠的精神深得人心的作风,最终成就了帝业,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孙权,18岁成为江东之主,忍辱负重,励精图治,知人善任,把握时局,纵横于曹刘之间游刃有余,最终成就帝业,就连曹操都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我们更应该汲取其中营养。曹操,在历史上有争议,但究其历史功绩,可谓当之无愧的乱世英雄,一是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当时混乱不堪的军阀混战局面,使百姓得到了暂时的安定。二是施行军屯制,使战时辖区百姓和军队有粮草供应,虽然在当时赋税比较高,但比起其他一些地区百姓“易子而食”已经是质的飞跃了。三是推动寒门士族阶级统治制度,“唯才是举”到今天仍然有很大正面影响,这种制度在当时过于先进且尚不成熟,最终在曹丕的推动下,士族地主阶级制度取而代之统治了天下,直到隋朝有了科举制度后寒门士族阶级才正式走上历史舞台,但在当时社会极其重视门第、名声、裙带而不重视实际能力水平的大环境下,这种主张无疑是一股清流,为有才能的有志之士打开了一扇理想之门,也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重要原因。四是改革文风,魏晋乃至之前的文风以“瑰丽浮华”为特点,写作在当时除少数“舞文弄墨”的御用儒生用来循规蹈矩外,不被广大劳动者接受和使用。建安七子打破了这种“墨守成规”、“暧昧玄柔”,文风苍劲且趋于朴实,在当时让人眼前一亮,其中“三曹”更是榜样,以至于影响到后来的田园诗祖陶渊明、家喻户晓的唐诗、宋词等等。

3.感悟篇。一将成名万骨枯,成就三足鼎立,是多少人用鲜血换来的?据统计,三分归晋后,全中国人口只剩下几百万,战争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创伤直至唐朝才完全恢复。另一方面,三强争霸的结果是,三个国家全都灭亡了,最终权归司马氏,其中兴亡,怎么会没有评说?正如罗贯中所说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前人无暇自哀,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情怀篇。笔者从小就喜欢玩儿“三国”游戏,各种游戏组成了我的童年时代,衷心祝愿国人能够勉励,依靠中国传统文化宝藏,挖掘更多百姓喜闻乐见且乐意接受的衍生品,让大家更愿意走近这段***历史,感悟这缕人生智慧。

完全手打,希望您能***纳!

?鼎足三分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三足鼎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常比喻三国时期. 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三足鼎立(也可作“鼎足三分”)

比喻三方面对峙的局势。常比喻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的场面(蜀、魏、吴)。

赤壁之战:诸葛亮与周瑜以少胜多的战役

典故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成语意思: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成语注音:ㄉㄧㄥˇ ㄗㄨˊ ㄙㄢ ㄈㄣ 通用拼音:dǐng zu sān fēn 拼音简写:DZ*** 使用频率: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鼎足三分,作宾语、定语;指三方分立。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英语翻译:a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近义词:三足鼎立、鼎足而三 成语例句:汉家王气已将尽,鼎足三分各自雄。(元 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

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故事

赤壁之战:诸葛亮与周瑜以少胜多的战役

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军的一次决战。话说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挥师南下,欲先灭掉刘表,再顺着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

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

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之战的影响

这场战役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场战役的大败也让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的可能性,而孙权刘备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的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序幕。此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没有机会以如此大规模进行南征。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评价赤壁之战

按照《三国演义》的故事,赤壁之战是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役,以少胜多而大败曹军得益于孙刘在强敌紧逼的危难关头而结盟抗战,加上周瑜精密的指挥。而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

多年来,对赤壁之战的讨论和评价诸多。比如,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是因为急性血吸虫病。他说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就染上了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加上战时体力消耗,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

而***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着名战役就列举了赤壁之战。他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最重要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孙刘联军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三国鼎立时的历史故事有什么?

刘备初露锋芒,但经常寄人篱下,无法实现自己志向。他虽有关羽、张飞等虎将,但深感自己缺乏一位谋臣,帮自己出谋划策。公元207年,刘备驻扎在新野,谋士徐庶向他推荐了隐居的奇才诸葛亮。于是刘备亲自去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登门求教,才有了千古佳话“三顾茅庐”。

在刘备第二次去卧龙庄求见诸葛亮不遇后,曾留下一封书信。在信中刘备表达了自己“久慕高名”,但“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的诚意。在略述了平生志向后,刘备希望诸葛亮可以出山辅佐,

“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并说自己要“斋戒熏沐”后再来拜访,其思贤若渴的心情跃然纸上。身为皇叔能如此礼贤下士,可以说仁至义尽了。正是感于刘备的赤诚之心,诸葛亮才同意出山辅佐刘备打天下。

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躬耕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

他身高八尺,容貌甚伟,而且博览群书,对时势有其独到见解,很多人都认为他非同常人,其智谋亦为大家所公认。

在答应刘备出山之际,诸葛亮好似一位预言家,在隆中就给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以及刘备如何成就霸业,预言将来必是三分天下。他说,曹操地广人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刘表、刘璋暗弱,可以代之,取荆、益为根据地。然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遇到时机,再分两路大军北伐,最后完成统一全国的事业。

不过,虽然答应刘备出山,但诸葛亮并非世俗中人,对于滚滚红尘中的名利都看得极淡。他嘱付弟弟诸葛均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来诸葛亮临终前在给后主刘禅上表中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这就是诸葛亮的胸襟,他出山辅佐刘备并非为了功名利禄,为了人前显贵,光宗耀祖,而是为了顺应天意的安排,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其非同常人的智慧辉映在三国的历史中,也让今人赞叹不已。

扩展资料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

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百度百科-诸葛亮

桃园结义

东汉末年,朝政***,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青梅煮酒论英雄

曹操灭了吕布之后,请刘备去饮酒。酒席间,曹操就问刘备天下谁称得上是英雄。刘备将孙策、袁绍、袁术、刘表等人一一列举。曹操都说不是。刘备便问他,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一听大惊。知道曹操必不能容他。于是以截杀袁术为接口向曹操借兵走人了。

曹操一语道出了之后三国时期针锋相对的两个英雄,显示出了曹操的洞察力以及颇为自负的豪情壮志。也显示出刘备寄居人下的谨慎应变的心态。

连环计

王允将貂蝉私下许配给吕布,又派人接待董卓,将貂蝉送给董卓,并且告知吕布是董卓接貂蝉回府,择日将于吕布完婚。后貂蝉在董卓和吕布两人之间离间,使得两人相互猜忌,并且结下怨仇,最后吕布杀掉了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