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敕公千条万端_不该回首话当年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21 0
  1. 求中国古代攻蜀地的战役 无论成败 详细点。。
  2. 文言文翻译五步法论文
  3. 徐达、秦琼、吴汉。属于东汉大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是?
  4. 初中文言文学习:如何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5. 刘秀和他的云台二十八骑为何不怎么出名?还有万历朝鲜战争怎么在今天也不出名?
  6. 如何学会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意思是某些事物的数量是非常多的。

类似于

千丝万缕

比敕公千条万端_不该回首话当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成语解释]千条丝,万条线。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典故出处]宋·戴石屏《怜薄命》词:“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拧不住一分愁绪。”

[译文]路边的杨柳枝条,依依相护、千丝万缕,脉脉含情想念君的思绪恍惚,又添一分忧伤感情。

[近义词]盘根错节、牵丝挂藤

[反义词]一刀两断

[常用程度]常用

[感彩]褒义词

近义词:

盘根错节

[成语解释]盘:盘曲;错:交错;节:枝节。树木的根枝盘旋交错。比喻事情纷难复杂。

[典故出处]徐特立《毕业歌》:莫谓乡村阻力多,盘根错节须能手。

[近义词]错综复杂、根深蒂固

[反义词]简明扼要

[常用程度]常用

[感彩]褒义词

求中国古代攻蜀地的战役 无论成败 详细点。。

编号 2146 成语 千条万端 注音 ㄑㄧㄢ ㄊㄧㄠˊ ㄨㄢˋ ㄉㄨㄢ 汉语拼音 qiān tiáo wàn duān 释义 义参「千头万绪」。

见「千头万绪」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千头万绪」之典源,提供参考。

三国魏.曹植〈自试令〉(据《文馆词林》卷六九五引)令:吾昔以信人之心,无忌于左右,深为东郡太守王机、防辅吏仓辑等任所诖白,获罪圣朝,身轻于鸿毛,而谤重于太山。

赖蒙帝主天地之仁,违百寮之典议,舍三千之首戾,反我旧居,袭我初服,云雨之施,焉有量哉。

反旋在国,楗门退扫,形影相守,出入二载。

机1>等吹毛求瑕2>,千端万绪,然终无可言者。

〔注解〕(1)机:王机,三国魏人,曾任东郡太守,生卒年不详。

(2)吹毛求瑕:比喻刻意挑剔过失缺点。

瑕,玉之小病。

见「吹毛求疵」。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千头万绪」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千头万绪」原作「千端万绪」。

曹植是历史上有名的文人,他相当有才华,文学地位很高。

晋代文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

他是魏太祖曹操的儿子,虽然身为王公贵族,但生活简单,不好奢华,也没有架子。

十几岁就饱读诗书,下笔成章,很受曹操的喜爱。

他的哥哥魏文帝曹丕继位后,由于妒忌他的才能,并不重用他。

曹植身怀才干,想为国家效力,却处处踫壁,所以不时写文章上书皇帝,希望能获得重视。

但终其一生都未如愿,最后抑郁而终。

这篇〈自试令〉就是为了表达心意所写,文章中自述近期的遭遇,指出受到王机、仓辑等人的诬蔑,被降罪贬谪,回到自己的属地,安分地过日子。

不料仍然受到王机等人的百般刁难,身边大小事搞得焦头烂额。

虽然如此,对国家王朝仍忠心不二

日前皇帝驾临,与我重拾旧欢,还有丰厚的赏赐,我无以为报,只有继续坚守效忠的心志。

所以写下这篇〈自试令〉,并贴在门上,以告天下。

其中「千端万绪」是曹植用来描述自己的处境,受王机等吹毛求瑕,百般刁难。

「端」与「绪」都是指丝的线头,用丝线的错综复杂表示事情的繁多。

后来「端」就改成「头」,「千头万绪」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事情杂乱,头绪纷繁,难以处理。

书证 01.《后汉书.卷一八.吴盖陈臧列传.吴汉》:「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02.《太平经.卷三六.三急吉凶法》:「各有所急,千条万端,皆名为何等急。」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千头万绪

文言文翻译五步***文

司马错灭蜀

蜀国在秦国南方是大国,就像司马错说的,还是戎、狄首领,当时在西南地区还有巴、丹、犁、苴、滇等国,其中蜀国最大。唐朝的《正义集解》、《括地志》都是受东晋时期的地方志《华阳国志》的影响,把“金牛伐蜀”一类故事作为历史纪录下来。但是《华阳国志》也记载了一些可信的史料,比如“蜀王封其弟于汉中,号曰苴侯”。当时秦国的汉中确实是被蜀国占领,该书记载的苴侯同巴国联合,被蜀王战败逃亡巴国,向秦国求援,无法确定。 《史记》只是记载了蜀和苴相互攻打,都来向秦国告急,随后就发生了秦国历史上著名的辩论,相国张仪主张攻打韩国,反对出兵蜀国,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并且说明:“蜀国乱政,我们占领了天下不会认为我们残暴,取得巨大的利益人们也不会认为是贪婪,是名实一举两得,还有平定残暴的声望,比攻打韩国,劫天子的结果有利。” 最终秦惠王赞同司马错的意见,对蜀国用兵。司马错指挥平定蜀国的经过在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张守节的《正义集解》选用了《华阳国志》张仪统领、指挥灭蜀战争的史料,但只说蜀王被张仪在武阳追杀,根本就没说司马错伐蜀,这些都是不可信的,攻打蜀国应该是司马错指挥的。 《史记》记载司马错在秦惠王九年的前316年十月平定了蜀国,蜀王也没有象《华阳国志》等说的被张仪所杀,而是被秦国贬号为侯,直到两年以后,十一年,才由秦公子通取代原蜀王,担任蜀侯。《史记》中没有记载张仪在伐蜀战争中的作用。作为相国的张仪是著名的纵横家,外交才能出众,不是军事家,又反对攻打蜀国,秦惠王是不会让他担任统帅,但不排除战后张仪主持投降仪式。 十四年丹、犁两国臣服秦国,同年,蜀相陈庄杀蜀侯来降,秦国任命公子辉为蜀侯。秦武王元年,蜀侯和蜀相再次谋反,派楚人甘茂前往杀了蜀相陈庄,这年丹、犁两国叛乱。 秦昭王六年,蜀侯叛,派司马错前往平定,考虑到《华阳国志》对司马氏的反感,其记载的蜀侯公子辉被后母陷害,司马错前去赐死也不大可信。甘茂是楚国纵横家,不是军事家,在《战国策》中记载他攻打宜阳就可以看出,作战失利,接受了秦国人左成等的建议才侥幸获胜,他前往蜀地去赐死归降的陈庄还可信,司马错是统领军队作战的统帅,六年蜀侯的叛乱,让司马错前往必然是军事平叛行动。司马错在蜀国把蜀王降号为侯的作法在三国时期的***交替和统一中被借鉴和仿效。

吴汉征讨公孙述

建武十一年(35年)春,吴汉和征南大将军岑彭等征讨割据蜀地的公孙述。岑彭破荆门,长驱入江关,捷报频传,吴汉留守夷陵,装露桡船。但岑彭却被被暗杀。朝廷命令吴汉并将其军。建武十二年(36年)春,吴汉在鱼涪津(今四川省乐山市北)大败蜀将魏党、公孙永,进围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公孙述派其女婿史兴率军往救,被全部歼灭。汉兵乘胜,进入犍为。属县都闭城自守,不敢阻挡兵锋。于是吴汉挥师直攻广都(今成都市南),迅速攻克,并派轻骑兵烧毁成都市桥,慑于汉军威猛之势,武阳以东的小城纷纷投降。 光武帝下诏告诫吴汉:“成都十余万觽,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后汉书·吴汉列传》)。 吴汉接连获胜,并未听从光武帝的告诫,竟乘胜自率步骑兵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当进至距成都十余里处,于江水北岸扎营,并于江上架设浮桥,派副将刘尚率兵万余人屯驻于江水南岸,南北两营地相距二十余里。光武帝得知吴汉如此部署兵力,大惊,下诏书责备:“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觽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它者,急引兵还广都”(《后汉书·吴汉列传》)。 然诏书未到,公孙述已派其将谢丰、袁吉率兵十余万人,分为二十多营进攻吴汉。又派将率兵万余人袭劫刘尚营寨,企图使汉军不得相救。 吴汉率军与敌大战一天,兵败而退回营垒,谢丰乘势包围了吴汉军。吴汉见形势危急,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而今与刘尚二处受围,埶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 御之。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后汉书·吴汉列传》)。众将应诺。 于是,吴汉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并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第三天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部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 第二天,谢丰仍分兵一部抵御江北汉军,自率主力进攻江南汉军。吴汉亲自指挥全军力战,从早到晚,终于大败敌军,斩杀敌将谢丰、袁吉。于是,吴汉乘胜率军还守广都,留下刘尚所部继续抵御公孙述,并把有关战况写成奏状上报光武帝,而且深切痛责自己的过失。 光武帝阅后批复道:“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也。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后汉书·吴汉列传》)。 此后,吴汉率军同公孙述军交战于广都至成都之间,前后八战八捷,并进驻于成都外城。公孙述请计于延岑,延岑说:“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财物易聚耳,不宜有爱”(《后汉书·公孙述列传》)。公孙述乃听从延岑之计,拿出国库中全部财货珍奇,招募了五千名敢死之士,交给延岑率领。 延岑在成都市桥***设旗帜,鸣鼓挑战,暗地里却派遣奇兵,绕到背后,袭击汉军。仓猝中,吴汉堕入水中,侥幸拽住马尾,好不容易才爬上水来。此役吴汉受挫严重,且军中粮草不支,想暂时撤除成都之围。蜀郡太守张堪料定公孙述必败,劝他不要撤兵,吴汉从之。 十一月,臧宫进军成都西北面的咸门。公孙述占卜,说“虏死城下”,大喜,以为这兆头应在吴汉等人身上。于是亲率数万人出城与吴汉大战,派延岑抵挡臧宫。双方激战。延岑率部三战三胜,占着上风。公孙述率兵从早上战到中午,军队吃不上饭,疲困不堪。吴汉派护军高午、唐邯率领数万精锐部队迎击公孙述。公孙述兵败逃走,高午奋勇追击,冲进敌阵挥枪猛刺,刺穿公孙述胸部,公孙述坠马,手下人将其抬回城去。他将兵权交给延岑执掌,当夜死去。第二天,延岑见大势已去,举城投降,吴汉斩公孙述首级传送洛阳,蜀地遂平。

刘备据蜀

建安十六年(211),刘璋听从张松建议,派***邀请刘备入川襄助自己对付张鲁,***、庞统因劝刘备图取益州。刘备遂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自将数万步卒入蜀,与刘璋会于涪。期间张松、***、庞统皆劝刘备袭杀刘璋,刘备以初来到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轻举妄动为由拒绝。刘璋上表推荐刘备代理大司马,兼领司隶校尉,配给刘备士兵,督白水军,令他攻击张鲁。刘备北至葭萌,驻军不前,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建安十七年(212),张松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于是与刘璋反目。刘备依庞统提出的计谋,召白水军的杨怀到来并将其斩杀,吞并其部队。派黄忠、卓膺率军南下进攻刘璋,占领涪城。 建安十八年(213), 刘璋派遣刘璝、泠苞、张任、邓贤、吴懿等在涪阻击刘备,都被刘备打败,吴懿投降。刘璋又派李严、费观统帅绵竹诸军,李严率众投降。刘备军力益强,分军平定各县。同时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率军入蜀。张任、刘循退守雒城,刘备率军进攻,张任出击,被刘备军斩杀,刘循遂坚守不出,庞统率军攻打雒城为流矢所中战死城下。 建安十九年(214),雒城被围近一年才被攻克,刘备乃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共围成都。时刘备派建宁督邮李恢说降马超。马超来到成都,刘备命他率军屯城北,一时城中震怖。刘备于是派简雍劝降了刘璋,乃领益州牧,启用蜀中诸多人才。 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南三郡,刘备率军五万下公安,与孙权军对峙。后因曹操夺取了汉中令益州受到很大威胁,于是与孙权和解,割江夏、长沙、桂阳给孙权。又遣黄权率兵迎接败北于曹操的张鲁,但张鲁已降曹操。曹操派夏侯渊、张郃屯兵汉中,多次侵犯边界。刘备遂令张飞进兵宕渠,与张郃等于瓦口发生战争,张郃被大败,刘备也还军成都。

魏灭蜀

总揽朝政的大将军司马昭制定先灭蜀再顺江灭吴的战略,任命司隶校尉钟会为镇西将军前往关中整军备战。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余人,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余人,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以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欲乘虚取汉中,然后直趋成都。以廷尉卫权为镇西军司马,持节监邓艾、钟会军事。由大将军司马昭统一调度指挥。 蜀军派右车骑将军廖化率军往沓中增援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等前往阳安关口拒守。令汉中诸将放弃汉中***据点,收缩兵力退保汉城(今陕西勉县东)、乐城。由于蜀军未对咽喉险道斜谷、骆谷、子午谷严加防守,被魏魏兴太守刘钦占领。钟会遂几路并进,直入汉中,留2万人围汉、乐二城,自率主力直下阳安关口,斩蜀将傅佥,收降蒋舒,继克关城(今陕西阳平关),长驱南下。

邓艾命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营地,命令陇西太守牵弘等人邀击姜维的前部,而命令金城太守杨欣进击甘松。姜维闻钟会等部已入汉中,知汉中难保,急摆脱邓艾,退往阴平。杨欣等人追击,直到疆川口,双方大战,姜维败退,为抢先占桥头(阴平东南)的诸葛绪所阻。姜维从孔函谷佯作向北欲绕道而东,作出出兵攻击诸葛绪后部的样子,诱使诸葛绪离开桥头三十里向北堵击时,姜维乘机迅速通过桥头,与廖化、张翼等合兵,据守剑阁。诸葛绪赶去阻截,差了一天,没有赶上。 邓艾进至阴平,欲与诸葛绪合兵南下。诸葛绪不从,领军东向靠拢钟会。钟会欲专军权,诬告诸葛绪畏敌不前,将其押回治罪,随即统领大军南下,被姜维阻于剑阁。剑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姜维凭险据守,钟会攻剑阁不下,无计可施。时魏军因军粮不继,钟会准备退兵。 邓艾上书说:“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 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十月,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钟会也派部将田章等跟进。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7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山高谷深,至为艰险。途中,粮运不继,曾多次陷入困境。部队走到马阁山,道路断绝,一时进退不得,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邓艾率军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蜀国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子)从涪城回到绵竹,列阵等待邓艾。 邓艾派其子邓忠攻打诸葛瞻的右翼,司马师纂攻其左翼。邓忠、师纂失利,退回,对邓艾说:“贼未可击。”邓艾大怒,说:“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大声叱责二将,并要将其斩首。二将策马奔回,挥军再战,邓艾也亲临督战,终大破蜀军,遂克绵竹,斩蜀将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 绵竹陷落后,蜀军全线崩溃。邓艾乘胜进击,一鼓作气攻陷雒县(今四川广汉北),逼近成都。蜀后主刘禅惊恐失据,感到大势已去,在主降派劝导下,派人送上皇帝的印绶,并写信到邓艾那里请降。邓艾率军入成都,蜀汉灭亡。刘禅又派人去前线命令姜维等投降,姜维等得到命令,便到钟会军中投降。 此战,邓艾趁两军主力相持之际,率偏师出奇兵,进行大纵深迂回穿插,绕过蜀军的正面防御,直捣蜀都成都,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邓艾入成都,刘禅率领太子、诸王、群臣六十多人绑住自己、抬棺至军营拜见。邓艾手执符节,解开绑缚,焚烧棺材,接受投降,并宽恕了他们。邓艾约束部众,进城后,没有发生抢掠。他安抚投降的人员,使他们复任旧业,受到蜀人的拥护。 魏灭蜀之战,是结束自东汉末年以来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中国统一的重要步骤。灭蜀之役,邓艾之功不可没。

后唐攻两川之战

后唐长兴元年(930年)九月至次年二月,明宗李嗣源遣军攻讨剑南东川节度使董璋与剑南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反叛的作战。

天成四年(929年)五月,明宗为加强对剑南东、西两川的统治,遣客省使李仁矩招谕两川纳贡遭拒后,恐日久生变难制,遂于东川阆(治今四川阆中)、果(治今四川南充北)二州置保宁军,命李仁矩为节度使镇守;另以武信节度使夏鲁奇戍守遂州(治方义,今四川遂宁),并不断增兵,以遏制两川。董璋、孟知祥见状,深为惊惧,暂弃旧仇,联兵反叛。

次年正月,董璋先于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筑七寨,后又于剑门北置永定关,布列烽火,集聚民兵扼守,以阻后唐军入川。继而,孟知祥约董璋同时起兵,先取遂、阆二州,然后合兵据守剑门,为共御京师军前来解除内顾之忧。九月,董璋率数万兵攻克阆州,杀李仁矩。孟知祥以都指挥使李仁罕为行营都部署,汉州刺史赵廷隐为副使,简州刺史张业为先锋指挥使,率兵3万往攻遂州。夏鲁奇据城固守,遣马军指挥使康文通率军出城迎战,激战中,康文通闻知阆州已陷,亦率所部降,夏鲁奇***。 明宗得悉阆、遂已陷,命天雄节度使石敬瑭为东川行营都招讨使,右武卫上将军王思同为西都留守兼行营马步都虞候率军入川往讨。时孟知祥以故蜀镇江节度使张武为峡路行营招收讨伐使,左飞棹指挥使袁彦超为副,率水师趋夔州(治今四川奉节),以阻后唐军西进;东川董璋部亦攻占合(治今四川合川)、巴(治今四川巴中)、蓬(治今四川仪陇南)、果(治今四川南充)等州。 十一月初十,正当董璋分兵进军黔(治今四川彭水)、涪(治今四川涪陵)二州之际,石敬瑭率军入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十三日,王思同等率前锋军出人头山(今四川广元西南),迂回至剑门南,奇袭剑门关,杀东川兵3000余人,俘都指挥使齐彦温。继破剑州(治今四川剑阁),因大军未至,遂焚庐舍、抢资粮,退保剑门。孟知祥闻剑门失守,即遣牙内都指挥使李肇率兵5000倍道疾行,先据剑州,又遣使至遂州,命赵廷隐率万人跟进,以加强剑州兵力;同时命故蜀永平节度使李筠率兵4000趋龙州(治今四川平武东南),扼守要害,防止后唐军从邓艾故道入蜀。董璋亦从阆州率兵进屯木马寨(今四川剑阁东南)。时屯驻耒苏村(今四川剑门东南)的西川牙内指挥使庞福诚、昭信指挥使谢鳇,闻剑门失守,即率兵干余间道奔赴剑州,傍晚方至,遇后唐军万余从北山而下。庞、谢兵分两路,庞福诚率兵数百迂回唐军营后鼓噪袭击,谢鳇率余众正面进攻,后唐军措手不及,又不明虚实,惊恐而逃,退保剑门,十余日不敢出战,董璋乘机部署赵廷隐与李肇分别列阵于牙城后山及河桥(一说石桥)待击。

十二月初三,石敬瑭率大军抵剑门,即引兵再攻剑州。及至,令步兵攻牙城后山,被赵廷隐击退;又命骑兵冲击河桥,遭李肇部强弩阻击,难以近前。日暮,石敬瑭被迫撤军,又遭伏击,败退剑门。至二年二月,石敬瑭征讨两川被阻于剑门险峡,难以进军,遂以粮运不继,烧营北归,后唐攻两川以失败告终。

后面还有很多,写不下了,自己看吧

徐达、秦琼、吴汉。属于东汉大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是?

历年考试大纲中对文言文翻译题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这一类题也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相当重要的内容。这两年文言文阅读的总分值一直是20分左右,其中翻译占6-10分,分值已经很大了,所以,对这一类题我们应高度重视。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基于教学的责任和经验,我总结了一下具体的解题步骤,下面结合高考例题分析一下。

第一步:抓住句子中的活用词和固定的单音节词直译。

词语的活用最常见的有名词用做一般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动词用作名词以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2007年山东卷中的翻译题: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其中“异”本是形容词,但它的后面跟了一个代词“之”,所以“异”就是意动用法了,应译为:感到奇怪。2008年的全国卷Ⅰ文言翻译题: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其中“君之”、“兄之”,“君”、“兄”如果用名词义去解,根本讲不通。由句子的结构分析可知,它们都同“之”构成了动宾关系,已活用为动词了,所以“君之”应译为“用国君之礼待他”,“兄之”应译为“用兄长之礼待他”。

固定的单音节词指在现代汉语中做双音节的词,如:“妻子”现代汉语的解释是妻子和儿女。在2006年全国卷Ⅰ中,翻译题“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的“妻子”就当此解。

第二步:抓住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句直译。

特殊句式是指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判断句和被动句都有固定的翻译格式,省略句要补出省略成分,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要先调整好正常顺序再翻译。

固定格式句有“有以……无以……”、“无乃……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

2008年江苏卷的`翻译题: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该句的主语是传主吴汉,召见他的应是帝王,可见原文“召见”前省去了“帝”,翻译时应补足。

2008江苏卷的翻译题: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其中“何意”,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意”构成,询问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第三步:抓住句子中的特殊语言现象即修辞翻译。

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

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可***用变通的翻译形式,或意译为“坚固的城防”,或以现代汉语的比喻形式翻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翻译运用借代的句子,要换借体为本体,如“布衣”应翻译为“贫民”,“缙绅”应翻译为“官员”,“三尺”应翻译为“法律”,“万钟”应翻译为“***厚禄”,等等。婉说,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婉说的句子,应按照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替换,该换成什么就换成什么说法,可将“山陵崩”译为“百年之后”,可将“填沟壑”译为“死了以后”。 第四步:将剩余的字词直译,原则是留和删。

要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要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文中的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译出,只要不影响全句的意思,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承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2008年广东卷文言翻译题: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其中“陶侃”为人名,不用多想,直接保留就可。

第五步:根据文章上下文的内容将以上四步的结果进行意译,真正实现文言翻译的信、达、雅。

即语言要忠实于原文并且要明白流畅和优美。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同学们理解了这五步法后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能在考试时不恐惧、不慌乱,才能取得好成绩。

基于这两年文言文翻译题的考查,我们可以预测2011年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将会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仍为主观题,要求以直译为主。

2、翻译的文句很大可能会出自第Ⅰ卷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也可能出自第Ⅱ卷中另给的一段文字。

3、把句意理解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带有综合性质。

4、选句会比较典型,一定包括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5、可能会考查文言特殊语言现象,因为这两年一直未考查。

6、文言文的句读也可能会再次考查。

但无论考题怎样变化,我们答题的思路和方法都是固定的。当前,高考备考已经进入了紧张的冲刺阶段,只要我们能把握住以上几个步骤,加强针对性的专题训练,挑选导向性好、难度适中的综合卷进行考前适应性训练,并不断地进行归纳、领会、应用,重视完卷之后的总结反思,找准薄弱环节,对易出错的地方分析原因、减少失误,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初中文言文学习:如何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吴汉

吴汉(?—公元44年),字子颜,汉族,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位居第二。任偏将军、大将军,刘秀称帝后,升任大司马,封广成侯。吴汉少时家贫,在县中任亭长。王莽末年,因为手下宾客犯法,逃跑到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后来资用匮乏,便以贩马为业。往来于燕、蓟之间,每到一处结交豪杰。更始帝立,派使者韩鸿徇行河北。有人推荐吴汉,说:“吴子颜,天下奇士,可与计事”(《后汉书·吴汉列传》)。韩鸿召见吴汉,知所举不虚,当即任命他为安乐令。

中文名: 吴汉

别名: 吴子颜

国籍: 中国(东汉)

民族: 汉

出生地: 南阳宛

逝世日期: 公元44年

职业: 大司马

爵位: 广成侯

目录

归顺刘秀

为人质厚

征调十郡突骑

擒获谢躬

封舞阳侯

封广平侯

大败刘永

击破农民军

平定东方

攻陇兵败

征讨公孙述

围攻成都

差强人意

个性沉稳

后汉书 卷十八归顺刘秀

为人质厚

征调十郡突骑

擒获谢躬

封舞阳侯

封广平侯

大败刘永

击破农民军

平定东方攻陇兵败征讨公孙述围攻成都差强人意个性沉稳后汉书 卷十八展开 编辑本段归顺刘秀

吴汉全身像

[1]适逢王郎***托成帝之子刘子舆,起兵邯郸北方州郡,惊忧困惑。吴汉素闻刘秀是仁慈长者,乘机向太守彭宠进言,劝他归附。吴汉说:“渔阳、上谷突骑,天下所闻也。君何不合二郡精锐,附刘攻击邯郸,此一时之功也”(《后汉书·吴汉列传》)。彭宠觉得吴汉说得有理。无奈宫属都想依附邯郸,彭宠难以强制。 吴汉告辞郡守出来,想欺骗那些官属,可一时难觅良策。时逢路上有一个儒生模样的人正风尘仆仆地行走。吴汉便派人将他召来,请他吃饭,并问起旅途见闻。那儒生说刘秀所到之处,天下归心;又说邯郸称帝的,其实并非刘子舆,而是王郎***冒。吴汉大喜,吴汉马上***造了一封刘秀的檄文,让那儒生送给彭宠并要儒生对彭宠说明一路上所见所闻,刘秀得民心的实情。等吴汉随后再见彭宠时,什么话都没有说,彭宠就决定归顺刘秀了。

编辑本段为人质厚

京剧脸谱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加上新到汉营,无法以词自达。邓禹和诸将知道后,几次荐举,刘秀才召见了他。吴汉一经召见,便得到了刘秀的赏识信任,常居门下。

编辑本段征调十郡突骑

刘秀想调发幽州兵马,连夜召见邓禹,问他谁能担当此任。邓禹说:“闲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后汉书·吴汉列传》)。光武帝便任命吴汉为大将军,命他持节到北方去征调十郡突骑(精锐骑兵)。时刘秀与更始貌合神离,更始皇帝任命的幽州牧苗曾听到吴汉要来发兵,便暗中约束部队,下令各郡不得响应征召。吴汉率领二十骑人马一路疾驰,先行赶到无终(治所在今蓟县),苗曾以为吴汉对他没有防备,就到路上迎接。没想到吴汉一见面,先发制人,立即指挥部下擒住苗曾并将其斩首,夺其军权。这一举动,使幽州震骇不已,所有城邑都望风归附。吴汉便调发十郡之兵南下,和刘秀在清阳(今河南南阳市南)会师。 刘秀诸将见吴汉调兵而还,士马壮盛,都说:“是宁肯分兵与人邪(如此精兵,难道也肯分给别人吗)”(《后汉书·吴汉列传》)?等吴汉入府,呈上所调兵员的簿籍之后,大家这才释然。于是,又纷纷请求刘秀多分配给自己一些兵力。刘秀不无揶揄地说他们:“属者恐不与人,今所请又何多也(兵归了自己,恐怕就不愿分给别人了。为什么要这么多呢)?”诸将听了,惭愧不已。

编辑本段擒获谢躬

更始帝派尚书令谢躬率六将进攻王郎,屡攻不下。刘秀率军到来,才共同平定 吴汉平公孙述

了邯郸。谢躬手下将士,军纪散漫,常有侵扰虏掠之事,刘秀深以为忌,于是,两军都在邯郸,却分城而处。不过,刘秀常常慰问谢躬及其部下。谢躬为人勤于职事,刘秀也一有机会便称赞他,说:“谢尚书真吏也”(《后汉书·吴汉列传》),谢躬因此对刘秀深信不疑。 不久,谢躬率其兵数万,移驻邺城。时刘秀进军攻击青犊农民军,对谢躬说:“我追贼于射犬,必破之。尤来(农民军的一支)在山阳者,埶必当惊走。若以君威力,击此散虏,必成禽也”。谢躬连连称是。刘秀果然击败青犊,尤来也果然向北逃向隆虑山。于是,谢躬留大将军刘庆、魏郡太守陈康留守邺城,自己率部追击尤来部众。然尤来困兽尤斗,其锋锐不可当。谢躬大败,死者数千人。 刘秀趁谢躬不在,命吴汉和岑彭进袭邺城。吴汉派舌辩之士进城对陈康讲了一番道理:“盖闻上智不处危以侥幸,中智能因危以为功,下愚安于危以自亡。危亡之至,在人所由,不 京剧吴汉

可不察。今京师败乱,四方云扰,公所闻也。萧王兵强士附,河北归命, 公所见也。谢躬内背萧王,外失觽心,公所知也。公今据孤危之城,待灭亡之祸,义无所立,节无所成。不若开门内军,转祸为福,免下愚之败,收中智之功,此计之至者也”。陈康认为吴汉说得有理,便收捕刘庆和谢躬全家,放吴汉入城。谢躬从隆虑败归邺城,不知道陈康已经反叛,率领数百骑进入城门。吴汉埋伏人马,擒获谢躬,亲手杀死,并收降了他的部众。

编辑本段封舞阳侯

刘秀北征,吴汉常率五千精锐骑兵为先锋,屡次率先登城,攻破敌阵。河北平定之后,吴汉和诸将一起拥立刘秀即皇帝位,光武帝刘秀封吴汉为大司马,更封舞阳侯。

编辑本段封广平侯

建武二年(26年)春,吴汉率大司空王梁、建义大将军朱佑、大将军杜茂、 吴汉脸谱

执金吾贾复、扬化将军坚镡、偏将军王霸,骑都尉刘隆、马武、阴识等将领在邺东漳水大破檀乡农民军,收降十余万人,光武帝派使者定封他为广平侯,食广平、斥漳、曲周、广年四县。接着,他又率众将进击黎伯卿所部,在河内修武(今获嘉)大破敌军,光武帝亲临军队中慰劳。此后,他又进军南阳,把宛、涅阳、郦、穰、新野等城邑全部攻克,然后率兵在黄邮水一带大破秦丰;另外,他还曾和偏将军冯异进击昌城五楼农民军张文所部,又到新安攻破铜马、五幡农民军。

编辑本段大败刘永

建武三年(27年)春天,吴汉率建威大将军耿弇、虎牙大将军盖延在轵西进攻青犊军,青犊军兵败归降。不久,又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人在广乐(今河南虞城县西)包围了苏茂。苏茂原为绿林军将领,随朱鲔投降刘秀,后杀死淮阳太守潘蹇,占据广东,投降刘永,刘永封他为大司马淮阳王。时刘永部将周建招聚十万人马,赴救广乐。吴汉率领骑兵迎战,失利,不慎坠马,摔伤膝,收兵回营,周建也进入广乐,与苏茂连兵。诸将对吴汉说:“大敌在前而公伤卧,觽心惧矣”(《后汉书·吴汉列传》)。吴汉听此言,勃然裹创而起,巡视营垒,杀牛酌酒,犒劳士兵,对将士:“贼觽虽多,皆劫掠髃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后汉书·吴汉列传》)!吴汉豪气凌云,将士们也深受感染,士气倍增。第二天,苏茂、周建出兵包围吴汉。吴汉挑选四部精兵和乌桓突骑三千多人,擂鼓呐喊,同时进击。周建大败,逃入广汉城。吴汉纵兵追击,部下与周建败卒争门并入。苏茂、周建弃城逃跑。吴汉便留下杜茂、陈俊驻守广乐,自己则率兵到睢阳帮助盖延包围刘永。双方相持百余日,刘永粮尽突围,被盖延斩杀,睢阳归降。

编辑本段击破农民军

建武四年(28年),吴汉率陈俊及前将军王梁,在临平击破五校农民军,追至东郡箕山,大破之。然后又北击清河长直及平原的农民军。诸将皆想攻打,吴汉不听,说:“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后汉书·吴汉列传》)。然后一面下公文给郡府,命他们收捕肇事官吏,一面派***城安抚五姓。五姓人大喜,相继归降。诸将乃服,说:“不战而下城,非众所及也”(《后汉书·吴汉列传》)。同年冬,吴汉率建威大将军耿弇﹑汉忠将军王常等,在平原击败富平﹑获索的农民军。

编辑本段平定东方

建武五年(29年)春,农民军率五万余人夜攻吴汉军营,军中惊乱,吴汉却坚卧不动,一会儿营中便安静下来。吴汉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军。然后追讨余党,直至无盐,进击勃海,皆平之。接着,又征董宪,围朐城。建武六年春,攻克朐城,斩董宪。至此,东方平定,吴汉引兵还京。 同年夏,隗嚣叛乱,朝廷又命吴汉屯兵长安。

编辑本段攻陇兵败

建武八年(32年),吴汉随光武帝攻陇,于西城围困了隗嚣。光武帝对吴汉说:“诸郡甲卒但坐费粮食,若有逃亡,则沮败众心,宜悉罢之”(《后汉书·吴汉列传》)。但吴汉等人贪功心切,全力进攻,到期后来粮食日少,将士疲役,逃亡者多,等到公孙述来救,汉军遂败。

编辑本段征讨公孙述

建武十一年(35年)春,吴汉和征南大将军岑彭等征讨割据蜀地的公孙述。岑彭破荆门,长驱入江关,捷报频传,吴汉留守夷陵,装露桡船。但岑彭却被被暗杀。朝廷命令吴汉并将其军。建武十二年(36年)春,吴汉在鱼涪津(今四川省乐山市北)大败蜀将魏党、公孙永,进围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公孙述派其女婿史兴率军往救,被全部歼灭。汉兵乘胜,进入犍为。属县都闭城自守,不敢阻挡兵锋。于是吴汉挥师直攻广都(今成都市南),迅速攻克,并派轻骑兵烧毁成都市桥,慑于汉军威猛之势,武阳以东的小城纷纷投降。 光武帝下诏告诫吴汉:“成都十余万觽,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后汉书·吴汉列传》)。 吴汉接连获胜,并未听从光武帝的告诫,竟乘胜自率步骑兵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当进至距成都十余里处,于江水北岸扎营,并于江上架设浮桥,派副将刘尚率兵万余人屯驻于江水南岸,南北两营地相距二十余里。光武帝得知吴汉如此部署兵力,大惊,下诏书责备:“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它者,急引兵还广都”(《后汉书·吴汉列传》)。 然诏书未到,公孙述已派其将谢丰、袁吉率兵十余万人,分为二十多营进攻吴汉。又派将率兵万余人袭劫刘尚营寨,企图使汉军不得相救。 吴汉率军与敌大战一天,兵败而退回营垒,谢丰乘势包围了吴汉军。吴汉见形势危急,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而今与刘尚二处受围,埶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 御之。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后汉书·吴汉列传》)。众将应诺。 于是,吴汉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并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第三天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部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 第二天,谢丰仍分兵一部抵御江北汉军,自率主力进攻江南汉军。吴汉亲自指挥全军力战,从早到晚,终于大败敌军,斩杀敌将谢丰、袁吉。于是,吴汉乘胜率军还守广都,留下刘尚所部继续抵御公孙述,并把有关战况写成奏状上报光武帝,而且深切痛责自己的过失。 光武帝阅后批复道:“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也。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后汉书·吴汉列传》)。 此后,吴汉率军同公孙述军交战于广都至成都之间,前后八战八捷,并进驻于成都外城。公孙述请计于延岑,延岑说:“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财物易聚耳,不宜有爱”(《后汉书·公孙述列传》)。公孙述乃听从延岑之计,拿出国库中全部财货珍奇,招募了五千名敢死之士,交给延岑率领。 延岑在成都市桥***设旗帜,鸣鼓挑战,暗地里却派遣奇兵,绕到背后,袭击汉军。仓猝中,吴汉堕入水中,侥幸拽住马尾,好不容易才爬上水来。此役吴汉受挫严重,且军中粮草不支,想暂时撤除成都之围。蜀郡太守张堪料定公孙述必败,劝他不要撤兵,吴汉从之。 十一月,臧宫进军成都西北面的咸门。公孙述占卜,说“虏死城下”,大喜,以为这兆头应在吴汉等人身上。于是亲率数万人出城与吴汉大战,派延岑抵挡臧宫。双方激战。延岑率部三战三胜,占着上风。公孙述率兵从早上战到中午,军队吃不上饭,疲困不堪。吴汉派护军高午、唐邯率领数万精锐部队迎击公孙述。公孙述兵败逃走,高午奋勇追击,冲进敌阵挥枪猛刺,刺穿公孙述胸部,公孙述坠马,手下人将其抬回城去。他将兵权交给延岑执掌,当夜死去。第二天,延岑见大势已去,举城投降,吴汉斩公孙述首级传送洛阳,蜀地遂平。

编辑本段围攻成都

建武十二年(36年)正月,吴汉率军浮江而下。至宛城,光武帝下诏令其过家上頉,并赐谷二万斛。 建武十五年(39年),吴汉率扬武将军马成﹑捕虏将军马武北击匈奴,迁徙雁门﹑代郡﹑上谷吏人六万余口,置于居庸﹑常山关以东。 建武十八年(42年),蜀郡守将史歆在成都叛汉,自称大司马,攻太守张穆,张穆爬城逃广都。同时宕渠杨伟﹑朐□徐容等人也各起兵数千人相应。光武帝因史歆为岑彭护军,晓习兵事,所以派吴汉率刘尚及太中大夫臧宫等万余人共同征讨。吴汉入武都,调发广汉、巴、蜀三郡兵众围攻成都。百余日城破,吴汉诛杀史歆等人。然后乘桴沿江下巴郡,杨伟﹑徐容等人惶恐解散,吴汉诛其首领二百余人,迁其众与数百家到南郡﹑长沙,然后率军回京。

编辑本段差强人意

吴汉性强力,每次随光武帝征战,光武帝不休息,吴汉常常侧足而立。不少将领一见战阵失利就垂头丧气,惶怵不安,平日的风度威严全失。吴汉却不然,每到这时,他整厉战械,激扬士卒,不但毫不气馁,反而愈加意气风发。一次危难之际,光武帝派人去看吴汉,想了解他在干什么。回报说,大司马(吴汉)正在修治攻战之具。光武帝深有感慨,说:“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后汉书·吴汉列传》)!由于他遇变不惊,沉稳有力,所以往往能转败为胜,转危为安。围攻广乐,他裹伤勉士,失利成都,他闭营砺兵,都是很好的化险为夷的战例。 每次出兵,吴汉早上接受命令,晚上就可上路,根本不用什么整顿准备的时间;在朝廷任职,朴讷谨慎,形于体貌。他出征时,妻子在后方买了一些田产,待他归来,却都送给了故旧亲友。他说:“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后汉书·吴汉列传》)!

编辑本段个性沉稳

吴汉在建武年间,居于高位,常受倚重,与他沉稳不惊、强力谨质的个性很 吴汉杀妻

有关系。 吴汉性格中,还存在着鸷狠残忍的一面。吴汉经常放纵部下劫掠乡里,邓奉叛汉,就由他的故乡新野被吴汉部众劫掠骚扰而起。公孙述死,延岑出降,吴汉居然杀死公孙述的妻子儿女,灭尽他的家族,把延岑也灭了族。并且,任凭士卒大肆掠虏,焚烧宫室,摧残人民。史载,光武帝听到消息,勃然大怒,严厉地谴责了他。光武帝还下诏切责吴汉的副将刘尚,诏书说:“城降之日,吏人从服,孩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刘)尚宗室子孙,尝更吏职,何忍行此?仰视天,俯视地,观放麂啜羹,二者孰为仁?良失斩将吊人之义也!” 建武二十年(44年),吴汉病重,光武帝亲临探视,问他有什么话要说。吴汉回答:“臣愚无所知,唯愿陛下慎无赦而已”(《后汉书·吴汉列传》)。死后,谥忠侯。

编辑本段后汉书 卷十八

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更始立,使使者韩鸿徇河北。或谓鸿曰:“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鸿召见汉,其悦之,遂承制拜为安乐令。 会王郎起,北州扰惑。汉素闻光武长者,独欲归心。乃说太守彭宠曰:“渔阳、上谷突骑,天下所闻也。君何不合二郡精锐,附刘公击邯郸,此一时之功也。”宠以为然,而官属皆欲 刘秀

附王郎,宠不能夺。汉乃辞出,止外亭,念所以谲众,未知所出。望见道中有一人似儒生者,汉使人召之,为具食,问以所闻。生因言刘公所过,为郡县所归;邯郸举尊号者,实非刘氏。汉大喜,即诈为光武书,移檄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县以所闻说之,汉复随后入。宠甚然之。于是遣汉将兵与上谷诸将并军而南,所至击斩王郎将帅。及光武于广阿,拜汉为偏将军。既拔邯郸,赐号建策侯。 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邓禹及诸将我知之。数相荐举,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赏居门下。 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禹曰:“间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即拜汉大将军,持节北发十郡突骑。更始幽州牧苗曾闻之,阴勒兵,敕诸郡不肯应调。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汉即捴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北州震骇,城邑莫不望风弭从。遂悉发其兵,引而南,与光武会清阳。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宁肯分兵与人邪?”及汉至莫府,上兵簿,诸将***多请之。光武曰:“属者恐不与人,今所请又何多也?”诸将皆惭。 初,更始遣尚书令谢躬率六将军攻王郎,不能下。会光武至,共定邯郸,而躬裨将虏掠不相承禀,光武深忌之。虽俱在邯郸,遂分城而处,然每有以慰安之。躬勤于职事,光武常称曰“谢尚书真吏也”,故不自疑。躬既而率其兵数万,还屯于邺。时光武南击青犊,谓躬曰:“我追贼于射犬,必破之。尤来在山阳者,势必当惊走。若以君威力,击此散虏,必成禽也。”躬曰:“善。”及青犊破,而尤来果北走隆虑山,躬乃留大将军刘庆、魏郡太守陈康守邺,自率诸将军击之。穷寇死战,其锋不可当,躬遂大败,死者数千人。光武因躬在外,乃使汉与岑彭袭其城。汉先令辩士说陈康曰:“盖闻上智不处危 王莽

以侥幸,中智能因危以为功,下愚安于危以自亡。危亡之至,在人所由,不可不察。今京师败乱,四方云扰,公所闻也。萧王兵强士附,河北归命,公所见也。谢躬内背萧王,外失众心,公所知也。公今据孤危之城,待灭亡之祸,义无所立,节无所成。不若开门内军,转祸为祸,免下愚之败,收中智之功,此计之至者也。”康然之。于是康收刘庆及躬妻子,开门内汉等。及躬从隆虑归邺,不知康已反之,乃与数百骑轻入城。汉伏兵收之,手击杀躬,其众悉降。 躬字子张,南阳人。初,其妻知光武不平之,常戒躬曰:“君与刘公积不相能,而信其虚谈,不为人备,终受制矣。”躬不纳,故及于难。 光武北击群贼,汉常将突骑五千为军锋,数先登陷陈。及河北平,汉与诸将奉图书,上尊号。光武即位,拜为大司马,更封舞阳侯。 建武二年春,汉率大司空王梁,建义大将军朱祐,大将军杜茂,执金吾贾复,扬化将军坚镡,偏将军王霸,骑都尉刘隆、马武、阴识,共击檀乡贼于邺东漳水上,大破之。降者十余万人。帝使使者玺书定封汉为广平侯,食广平、斥漳、曲周、广年,凡四县。复率诸将击邺西山贼黎伯卿等,及河内脩武,悉破诸屯聚。车驾亲幸抚劳。复遣汉进兵南阳,击宛、涅阳、郦、穰、新野诸城、皆下之。引兵南,与秦丰战黄邮水上,破之。又与偏将军冯异击昌城五楼贼张文等,又攻铜马、五幡于新安,皆破之。 明年春,率建威大将军耿弇、虎牙大将军盖延,击青犊于轵西,大破降之。又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围苏茂于广乐。刘永将周建别招聚收集得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建等遂连兵入城。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建、茂出兵围汉。汉选四部精兵黄头吴河等,及乌桓突骑三千余人,齐鼓而进。建军大溃,反还奔城。汉长驱追击,争门并入,大破之,茂、建突走。汉留杜茂、陈俊等守广乐,自将兵助盖延围刘永于睢阳。永既死,二城皆降。 明年,又率陈俊及前将军王梁,击破五校贼于临平,追至东郡箕山,大破之。北击清河长直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诸将乃服,曰:“不战而下城,非众所及也。” 冬,汉率建威大将军耿弇、汉忠将军王常等,击富平、获索二贼于平原。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因追讨余党,遂至无盐,进击勃海,皆平之。又从征董宪,围朐城。明年春,拔朐,斩宪。事已见《刘永传》。东方悉定,振旅还京师。 会隗嚣畔,夏,复遣汉西屯长安。八年,从东驾上陇,遂围隗嚣于西城。帝敕汉曰:“诸郡甲卒但坐费粮食,若有逃亡,则沮败众心,宜悉罢之。”汉等贪并力攻嚣,遂不能遣,粮食日少,吏士疲役,逃亡者多,及公孙述救至,汉遂退败。 十一年春,率征南大将军岑彭等伐公孙述。及彭破荆门,长驱入江关,汉留夷陵,装露桡船,将南阳兵及弛刑募士三万人溯江而上。会岑彭为刺客所杀,汉并将其军。十二年春,与公孙述将魏党、公孙永战于鱼涪津,大破之,遂围武阳。述遣子婿史兴将五千人救之。汉迎击兴,尽殄其众,因入犍为界。诸县皆城守。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武阳以东诸小城皆降。 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汉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为营,作浮桥,使副将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它者,急引兵还广都。”诏书未到,述果使其将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分为二十余营,并出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汉乃召诸将厉之曰:“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而今与刘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闭门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江北,自将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破之,斩谢丰、袁吉,获甲首五千余级。于是引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上,而深自谴责。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也。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自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其郭中。述自将数万人出城大战,汉使护军高午、唐邯将数万锐卒击之。述兵败走,高午奔陈刺述,杀之。事已见《述传》。旦日城降,斩述首传送洛阳。明年正月,汉振旅浮江而下。至宛,诏令过家上冢,赐谷二万斛。 十五年,复率扬武将军马成、捕虏将军马武北击匈奴,徙雁门、代郡、上谷吏人六万余口,置居庸、常山关以东。 十八年,蜀郡守将史歆反于成都,自称大司马,攻太守张穆,穆逾城走广都,歆遂移檄郡县,而宕渠杨伟、朐忍徐容等,起兵各数千人以应之。帝以歆昔为岑彭护军,晓习兵事,故遣汉率刘尚及太中大夫臧宫将万余人讨之。汉入武都,乃发广汉、巴、蜀三郡兵围成都,百余日城破,诛歆等。汉乃乘桴沿江下巴郡,杨伟、徐容等惶恐解散,汉诛其渠帅二百余人,徙其党与数百家于南郡、长沙而还。 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言。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每当出师,朝受诏,夕即引道,初无办严之日。故能常任职,以功名终。及在朝廷,斤斤谨质,形于体貌。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二十年,汉病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知识,惟愿陛下慎无亦攵而已。”及薨,有诏悼愍,赐谥曰忠侯。发北军五校、轻车、介士送葬,如大将军霍光故事。 子哀侯成嗣,为奴所杀。二十八年,分汉封为三国:成子旦为灈阳侯,以奉汉嗣;旦弟盱为筑阳侯;成弟国为新蔡侯。旦卒,无子,国除。建初八年,徙封盱为平春侯,以奉汉后。盱卒,子胜嗣。初,汉兄尉为将军,从征战死,封尉子彤为安阳侯。帝以汉功大,复封弟翕为褒亲侯。吴氏侯者凡五国。 初,渔阳都尉严宣与汉俱会光武于广阿,光武以为偏将军,封建信侯。 论曰:吴汉自建武世,常居上公之位,终始倚爱之亲,谅由质简而强力也。子曰“刚毅木讷近仁”,斯岂汉之方乎!昔陈平智有余以见疑,周勃资朴忠而见信。夫仁义不足以相怀,则智者以有余为疑,而朴者以不足取信矣。

刘秀和他的云台二十八骑为何不怎么出名?还有万历朝鲜战争怎么在今天也不出名?

掌握文言文语句翻译技巧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则为理清句意,二则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

①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②“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若强译,则属错误。

③“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第三步,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

① “调”就是调整句式。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翻译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②“补”,就是增补。①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古汉语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并能判断一个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补出;②补出省略了的语句,古人用笔简约,往往前面说过的话,后面一般就不再重复,而在现代汉语,就要给出。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③“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为相关文字。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地说法、互文地说法等,直译时会不明确。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理,而应意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才能明确。

5.关注七个重点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七个关注点: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动;“归”,使动。

例2: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3.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解析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例4.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析结构助词“斯”为提宾标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5、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解析“故”为“原来” “谢”为“推辞”。

例6、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08四川卷)

译文: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解析得分点“发”为“打开”,“置”为“丢弃”,“以”为“认为”“ 至行”为“崇高品行”。

(4)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7.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解析这里的“亲信”是“亲近信任”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亲近而信任的人”。

例8.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解析这里的“无论”是“不要说”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5)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9、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解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10、遂大困,寻死富阳。

解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6)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1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

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用来……的方式”。

例1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解析“何意”,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意”构成,询问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7)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此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1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解析该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15.金就砺则利。

解析此句***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们才会事半功倍。

如何学会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云台二十八将以邓禹为首,其次为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弇、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坚刹、冯异、王霸、朱佑、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修、盖延、邳彤、铫期、刘植、耿纯、藏宫、马武、刘隆等28人,(后又加上王常、李通、窦融、卓茂 、马援)是东汉初期追随刘秀立功最大的28人 刘秀之评点云台二十八将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个个都是一世豪杰,刘秀却都能笼络麾下,让他们各尽其才,可以说是更不简单。刘秀在对部属的言语之中就充分展露出了他知人、重人、用人的杰出才能,也可从中领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风度气质,对云台诸将也可以从侧面做一番了解。 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强的,像“得陇望蜀”、“有志者、事竟成”等名言都成了现在的广为人知的成语。 从列传中综合整理了这篇东西,眼都花了... 1、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 邓禹少年时代和刘秀一块在长安学习,他小刘秀几岁,两个人年龄相仿,又是同乡,而且邓禹善于辨识人物,判断刘秀非常人可比,因此十分亲近。后来起兵,邓禹前往军中投奔,献计献策,引荐英豪,更是大受推崇。刘秀做皇帝登基的时候,邓禹统率汉兵正在河东前线,光武便派使者到军中封拜官职,这年邓禹才24岁,刘秀31岁。 “制诏前将军禹:深执忠孝,与朕谋谟帷幄,决胜千里。孔子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亲。’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尤著。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教在宽。今遣奉车都尉授印绶,封为酂侯,食邑万户。敬之哉!” 此时,邓禹在关中进展不利,因此长时间按兵不动,刘秀催促进兵。“司徒,尧也;亡贼,桀也。长安吏人,遑遑无所依归。宜以时进讨,镇慰西京,系百姓之心。” 2、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 刘秀要专心平定河北,选择寇恂保守后方、支援前线。 “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 寇恂在河内经营有利,刘秀十分高兴。 “吾知寇子翼可任也!” 后来刘秀派寇恂前去治理颖川。 “颍川迫近京师,当以时定。惟念独卿能平之耳,从九卿复出,以忧国可也。” 3、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 刘秀在经营河北的初期十分狼狈,被邯郸的王郎追杀,一路上不敢走大道,连吃的都成问题。君臣落难荒郊之际,冯异想办法搞到一些粮食,煮成豆粥给刘秀吃。 “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 邓禹在关中不利,冯异受命前去助战,刘秀亲自送行勉励。 “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 邓禹不听冯异的正确意见,导致惨败,冯异坚持苦心经营,终于取得重大胜利。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冯异在关中大获成功,连续数年镇抚西方,人称“咸阳王”,朝中有人非议。冯异十分不安,刘秀安慰他说: “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后来冯异入朝觐见,刘秀向满朝文武做介绍。 “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并且还回忆几年前的困难时期,大概豆粥吃得很香,仍然念念不忘。 “仓卒无蒌亭豆粥,滹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 这是在冯异和诸将军讨伐陇右隗嚣的时候打了一个大胜仗,本来他的功劳最多,但是其他将军想从中分功,刘秀掌握前线的情况,下诏书协调。 “制诏大司马,虎牙、建威、汉忠、捕虏、武威将军:虏兵猥下,三辅惊恐。旬邑危亡,在于旦夕。北地营保,按兵观望。今偏城获全,虏兵挫折,使耿定之属,复念君臣之义。征西功若丘山,犹自以为不足。孟之反奔而殿,亦何异哉?今遣太中大夫赐征西吏士死伤者医药、棺敛,大司马已下亲吊死问疾,以崇谦让。” 4、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人也。 岑彭正在陇右作战,很快就可以取得胜利,刘秀布置方略,其中也提到自己指挥军事的操劳,像唠家常一样感慨了一把。 “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汉军开始向割据蜀地的公孙述开战,刘秀倚重岑彭。 “大司马习用步骑,不晓水战,荆门之事,一由征南公为重而已。” 5、贾复字君文,南阳冠军人也。 贾复这个人十分勇猛,作战不顾危险,置生死于度外,刘秀表示了担心。 “我所以不令贾复别将者,为其轻敌也。果然,失吾名将。闻其妇有孕,生女邪,我子娶之,生男邪,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 当时刘秀准备发兵攻打两地,跟将军们说郾城最强,不易攻打,贾复主动请战,刘秀很高兴,说了鼓励壮行的话。 “执金吾击郾,吾复何忧!大司马当击宛”。 由于刘秀有意不让贾复出征,使他具体战功不多,每当诸将谈论自己立下的诸多战功的时候,刘秀都要替贾复说上一句。 “贾君之功,我自知之。” 6、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 以下都是吴汉攻蜀的时候在后方的刘秀给前线的吴汉布置机宜,而吴汉几乎没有一次理会过,都是我行我素,做到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事实证明刘秀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吴汉没有听从指令往往导致不利,恐怕令刘秀也十分郁闷。但吴汉毕竟是懂军事的,经历了一次次的失利之后,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诸郡甲卒但坐费粮食,若有逃亡,则沮败众心,宜悉罢之。” “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它者,急引兵还广都。” “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也。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 吴汉在成都又放纵军士,造成很恶劣的影响,刘秀严厉地谴责批评他和另一位将领刘尚。 “城降三日,吏民从服,孩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尚宗室子孙,尝更吏职,何忍行此!仰视天,俯视地,观放麑、啜羹,二者孰仁?良失斩将吊民之义也!” 吴汉在平时没有战事的时候也不休闲,只是在军中整顿军备,尽心尽力,刘秀为此感叹。 “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7、盖延字巨卿,渔阳要阳人也。 刘秀的军事才能是经过事实验证的,经常在后方指导前方将领。 “可直往捣郯,则兰陵必自解。” 盖延也不大听话,刘秀表示了不满。 “间欲先赴郯者,以其不意故耳。今既奔走,贼计已立,围岂可解乎!” 8、陈俊字子昭,南阳西鄂人也。 陈俊追随刘秀左右,勇敢善战。 “战将尽如是,岂有忧哉!” “困此虏者,将军策也。” 陈俊受命平定江东一带地面,后来果然很快控制了局面。 “东州新平,大将军之功也。负海猾夏,盗贼之处,国家以为重忧,且勉镇抚之。” 9、臧宫字君翁,颍川郏人也。 臧宫也是一员勇将,天下统一之后,常想再立功勋。一次在朝堂之上,谈到匈奴,臧宫表示愿意率领五千骑兵扫荡大漠,比樊哙还猛。刘秀考虑的更为深远,对此一笑。 “常胜之家,难与虑敌,吾方自思之。” 10、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 耿弇在二十八将之中年纪最小,刘秀到河北的时候才二十出头,但是人小志气大,刘秀也颇为欣赏。 “小儿曹乃有大意哉!” 耿弇的父亲耿况是上谷太守,而上谷、渔阳是刘秀在河北所倚重的最重要的力量,而耿弇的战略眼光非凡。刘秀因此对他格外重视,说他: “是我北道主人也。” 并且说这句话笼络人心。 “当与渔阳、上谷士大夫共此大功。” 耿弇在河北乱战的时候救过刘秀的命,左右保护,并肩作战,刘秀对他很信任。 诏报曰:“将军出身举宗为国,所向陷敌,功效尤著,何嫌何疑,而欲求征?且与王常共屯涿郡,勉思方略。” 河北平定之后,耿弇献平齐之策,刘秀同意他率兵前去,结果真就大功告成。 “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劲敌,其功乃难于信也。又田横亨郦生,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张步前亦杀伏隆,若步来归命,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又事尤相类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11、铫期字次况,颍川郏人也。 这说的是一次刘秀在蓟城中,城中兵马响应王郎,刘秀要出城的时候很多百姓在大街上看热闹,人马不能通过。急切中,铫期暴喝“跸!”就是叫人回避让路的意思,但是这个字是皇帝出行时候专用的,而刘秀此时还不是皇帝,铫期提前就用上了。后来铫期建议刘秀称帝的时候,刘秀想起了往事。 “卿欲遂前跸邪?” 12、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人也。 王霸在刘秀刚起兵不久的时候投奔,刘秀接纳。 “梦想贤士,共成功业,岂有二哉!” 王霸始终追随,刘秀表示肯定。 “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这还是刘秀在河北逃避王郎追兵的时候,前面大河拦路,王霸前面探路,本来看见河水甚急难渡。王霸怕人心不稳,回来报信说河水已经结冰,等众人感到河边的时候果真河水就结冰了。一众人渡过之后,河冰碎裂。 “安吾众得济免者,卿之力也。” 刘秀也是感到很***的。 “王霸权以济事,殆天瑞也。” 13、祭遵字弟孙,颍川颍阳人也。 祭遵为人铁面无私,连刘秀喜欢的人犯法也不放过,刘秀本来很生气,但是觉得这么做是对的,并且借此警告诸位臣属。 “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 祭遵去世后,仍然被怀念。 “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 14、任光字伯卿,南阳宛人也。 在一次商议军事的时候,刘秀称呼任光的方式是很亲切的。 “伯卿,今势力虚弱,欲俱入城头子路、力子都兵中,何如邪?” 15、李忠字仲都,东莱黄人也。 诸将战胜之后,往往掳掠,看情形还是很普遍的,具体操作起来也难以全部禁止。李忠约束军士很严格,军纪严明,很受刘秀的赞赏。 “我欲特赐李忠,诸卿得无望乎?” 李忠从军之后,不能照顾家属,往往失散。刘秀表示关切。 “今吾兵已成矣,将军可归救老母、妻、子,宜自募吏民能得家属者,赐钱千万,来从我取。” 16、万修字君游,扶风茂陵人也。 17、邳彤字伟君,信都人也。 18、刘植字伯先,巨鹿昌城人也。 19、耿纯字伯山,巨鹿宋子人也。 耿纯连日作战,刘秀到营中看望慰问。 “昨夜困乎?” 耿纯的亲属一直被安排在军中,刘秀认为不够安全妥当。 “大兵不可夜动,故不相救耳。军营进退无常,卿宗族不可悉居军中。” 天下平定之后,耿纯毛遂自荐,认为自己是官吏子孙,有能力做一名地方行政官员。刘秀开了个玩笑。 “卿既治武,复欲修文邪?” 耿纯在东郡治绩显著,深得民心,百姓爱戴。刘秀很欣慰感慨。 “纯年少被甲胄为军吏耳,治郡乃能见思若是乎?” 在功臣封侯之后,耿纯知道刘秀不愿意让功臣参政,因此主动请求到自己的封地上过日子去。刘秀当然赞同。 “文帝谓周勃‘丞相吾所重,君为我率诸侯就国’,今亦然也。” 20、朱佑字仲先,南阳宛人也。 朱佑在劝谏刘秀称帝,刘秀当时还没有拿定主意,这种话原则上属于大逆不道一类。刘秀没有决定,不想再听他继续说下去,也算是开个玩笑。 “召刺奸收护军!” 朱佑和刘秀兄弟在民间的时候就是好朋友,并且他也在长安进修过。一次刘秀到他的宿舍去看望的时候,朱佑没有先搭理刘秀,而是径自先去听讲,刘秀称帝之后一次和他开玩笑。 “主人得无舍我讲乎?” 21、景丹字孙卿,冯翊栎阳人也。 景丹和耿弇、寇恂都在上谷,也是河北要员。 “邯郸将帅数言我发渔阳、上谷兵,吾卿应言然,何意二郡良为吾来!方与士大夫共此功名耳。” 上谷、渔阳骑兵闻名天下,支持刘秀作战,十分有力。 “吾闻突骑天下精兵,今乃见其战,乐可言邪?” 以下都是对景丹的赞扬肯定。 “景将军北州大将,是其人也。然吴将军有建大策之勋,又诛苗幽州、谢尚书,其功大。旧制骠骑将军官与大司马相兼也。” “今关东故王国,虽数县,不过栎阳万户邑。夫‘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故以封卿耳。” “贼迫近京师,但得将军威重,卧以镇之足矣。” 22、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人也。 王梁作战有功,但是在地方兴修水利显然没有经验。刘秀仍然安慰。 下诏曰:“梁前将兵征伐,众人称贤,故擢典京师。建议开渠,为人兴利,旅力既愆,迄无成功,百姓怨讟,谈者讙哗。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君子成人之美’,其以梁为济南太守。” 23、杜茂字诸公,南阳冠军人也。 24、马成字君迁,南阳棘阳人也。 25、刘隆字元伯,南阳安众侯宗室也。 26、傅俊字子卫,颍川襄城人也。 27、坚镡字子伋,颍川襄城人也。 28、马武字子张,南阳湖阳人也。在河北的时候,刘秀单独和马武在一起的谈到上谷、渔阳的骑兵,有意令马武统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马武是自己的老乡。 “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 马武谦虚了一下,刘秀认为他是可以胜任的。 “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 这是在战争结束之后,刘秀和诸位功臣、将军们在一起饮酒作乐的时候,问道:“诸卿不遭际会,自度爵禄何所至乎?”。轮到马武说的时候,自己认为可以做守尉捕捉盗贼。刘秀开了他一个玩笑,因为马武嗜酒,喝醉了什么话都敢说,甚至对其他将军说长道短,刘秀经常故意放纵他看热闹,也时常看他的笑话,其乐融融。 “且勿为盗贼,自致亭长,斯可矣~~~” 东汉另一有名将军马援(前14—49),字文渊。其先祖赵奢为赵将,号马服君,子孙遂以马为姓。 马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王莽末年,马援曾为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避难于凉州。受隗嚣器重,任绥德将军,参与决策定计。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马援为陇西太守。夏,先零羌攻临洮,马援发步骑三千击破之,降者八千余人。马援把他们“徙置天水、陇西、扶风三郡”。继而马援与马成进攻浩亹羌,浩亹羌逃奔允吾谷。马援潜行,袭击其营寨,浩亹羌大惊恐,徙居唐翼谷中。马援继续追击,浩亹羌引精兵占据北山,马援陈兵山下。夜令数百骑偷袭其后,放火烧山,一时锣鼓齐鸣,浩亹羌大惊,率众溃逃。马援以兵少,不便穷追,收粮畜而归。这次战斗中,马援受伤,光武帝以玺书慰劳之。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武都参狼羌与塞外诸族,攻杀长吏。马援率四千亲人征讨,至氐道县,羌占据山头固守,马援据便地断绝其水草,不与战,迫使羌豪率数十万户,逃出塞外,余者万余人皆降,“于是陇右清静”。 马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又善兵策,常谋划,为光武帝所用。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太守苏定依法处决了诗索。诗索之妻徵侧及妹徵贰起兵反抗,攻占郡城。九真、日南、合浦“蛮夷”起而响应,攻掠岭外六十余城,徵侧自立为王。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将,督楼船将军段志等征讨二徵。大军行至合浦,段志病故,诏马援并将段志兵。马援缘海而进,随山开道千余里。建武十八年(公元43年)春,大军到了浪泊,大破二徵,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马援追二徵至于禁溪,每次击败之,其众离散。次年正月,斩杀徵侧、徵贰,传首洛阳。马援受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犒劳军士。 马援率楼船二千余艘,战士两万余人,追击二徵余部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余人,余众散亡,岭南悉定。马援以西于县有户三万二千,地远,奏请分成封溪、望海二县,得到许可。马援所过之处,皆“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他还条奏越律与汉律乖舛者十余事,加以整顿,“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 马援返京,大受奖赏。友人孟冀相贺。马援说,“功薄赏厚,何能长久乎?”他想到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请求击之,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孟冀称许其为“烈士”之志。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率大军到达武陵临乡,击“蛮夷”,胜之,余众逃进竹林中。 汉明帝时,图画东汉初年的名臣列将于云台,因外戚之故(援女时为皇后),唯独没有列上马援。到了建初三年(公元78年),汉章帝才追策,谥马援为忠成侯。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1、抓住关键实词

 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抓住关键虚词

 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②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3、熟悉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内容,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三、具体步骤——翻译“六字法”

 留、换、调、删、补、变。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2、“换”:

 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3、“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

 4、“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5、“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6、“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

 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

  四、文言文翻译的重点知识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换、调、删、补、变”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七个关注点: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动;“归”,使动。

 例: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译文:吃饭是老百姓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要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

 例: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解析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例: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析结构助词“斯”为提宾标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

 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解析“故”为“原来”“谢”为“推辞”。

 例: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08四川卷)

 译文: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解析得分点“发”为“打开”,“置”为“丢弃”,“以”为“认为”“至行”为“崇高品行”。

 (4)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

 例: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解析这里的“亲信”是“亲近信任”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亲近而信任的人”。

 例: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解析这里的“无论”是“不要说”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5)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解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遂大困,寻死富阳。

 解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6)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

 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用来……的方式”。

 例: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解析“何意”,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意”构成,询问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7)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此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解析该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金就砺则利。

 解析此句***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