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莼羹陆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千里莼羹意思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21 0
  1. 从陆云和陆机的死,能看出魏晋南北氏族的矛盾有多深吗?
  2. 陆机莼的结构 陆机莼的结构是什么
  3. 两晋十六国风云录:西晋陆云
  4. 陆云《与兄平原书》全文
  5. 身无长物出自哪篇文言文
  6. 世说新语两则的思想感情分别是什么
  7. 李白《行路难》翻译
  8. 李白《行路难》诗句中运用典故的有哪些

中国饮食文化的交融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交融期。在这一时期,中国饮食具有胡汉交融的特点。如在饮食烹饪方面,各民族都把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方法带到了中原腹地。从西域地区来的人民,传人了胡羹、胡饭、胡炮、烤肉、涮肉等烹疱制法;从东南来的人民,传人了叉烤、腊睬等烹疱制法;从南方沿海地区来的人民,传人烤鹅、鱼生等烹疱制法;从西南滇蜀来的人民,传人了红鱼等饮食珍品这些风味各异的食品极大地丰富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容。至北魏时,西北少数民族拓跋氏入主中原后,叉将胡食及西北地区的风味饮食丈量传人内地。同时,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与普及。素食及素食习俗也开始形成。

在民人的饮食结构上,面食在民间有了进一步的推广,种类日益丰富。对后代的饮食品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乳类食品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千里莼羹陆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千里莼羹意思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烹调方式中炒菜方法的发明和普及使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史上的重要大事。炒是中国传统烹调艺术中最突出的基本技法.与煮、炖、燕、羹、烹、炮等烹饪法相比,炒菜速度更快,能源更省.味道更鲜,色泽更艳,维生素保存更丰,作法也更有弹性。现代美食家桀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中说道:“西人烹调方法.不外油炸、水煮、热烤,就是缺少了我们中国的炒。”

在这一时期,有关饮食的著作息剧增加,其数量和范围都远远超过前代,呈现出系统性、独立性和总结性的特点。它们从饮食原料到加工烹饪,从饮食内容到饮食文化,都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记述和研究,可以说饮食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基本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持续最久的时期。

从主要方面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饮食文化与秦汉时期是一脉相承的,但也有不少变化。这是由于这一时期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大交流、大融合的时期。这时期的各族人民的文化、艺术、风尚一炉。在烹饪饮食上,各民族把自己的饮食习惯、特点都带到中原地区。从西北新疆来的人民,带来了他们的大烤肉、涮肉;从东南江浙来的人民,带来了他们的叉烧、腊味;从南方闽粤来的人民,带来了他们的烤鹅、鱼生;从西南滇蜀来的人民,带来他们的红油鱼香等饮食珍品,所有这些,都大大丰富了宫廷的饮食,使宫廷饮食出现了新局面。如北魏时,西北少数民族拓跋氏入主中原后,又将胡食及西北地区饮食的风味特色传入内地,使宫廷饮食出现了胡汉交融的特点。根据各种食谱与烹饪文献记载,这一时期皇室宫廷中的著名肴馔有以下几种:

鱼(鱼乍)鱼(鱼乍)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的传统佳肴,魏晋南北朝时宫中尤为盛行。东晋名将谢玄于军务之余钓鱼,自制成鱼,寄给远方的妻子,遂被传为风流佳话。《大业拾遗》记载,隋大业年间,吴郡官员曾向隋炀帝进贡过鱼,隋炀帝食后赞不绝口。

鱼(鱼乍)是怎样制成的呢?现在史料中记载制作鱼(鱼乍)之法有七八种之多,比较权威的说法是《齐民要术》中的。其书载:作鱼的时间,一年四季都可,但春秋两季最合适。因为冬季气候寒冷,不易发酵;夏季天气太热,容易生蛆。

正统的鱼(鱼乍),原料是鲤鱼。鱼越大越好,以瘦为佳。肥鱼虽好,但不耐久。凡长到一尺半以上,皮骨变硬,不宜作菜的鱼,都可以作。其制法是,取新鲜的鲤鱼,先去鳞,再切成6.6cm长、3.3cm宽、1.65cm厚的小块,每块都得带皮。其所以要将鱼切得这么小,是因为鱼块过大,则外部发酵过度,酸烈难吃,而靠近骨头部分却生而有腥气,块小则发酵比较均匀。切好的鱼块可以随手扔到盛水的盆中浸着。切完后,整盆漉起来,再换清水洗净,漉出放在盘里,撒下白盐,盛在篓中,放在平整的石板上,榨尽水。炙一片尝尝咸淡。接着将粳火煮熟当作糁,连同茱萸、桔米、好酒等原料在盆里调匀。取一个干净的瓮,把鱼摆在瓮里,一层鱼,一层糁,装满为止。把瓮用竹叶和菰叶或芦叶密封好,放置若干天,使其发酵,产生新的滋味。食用时,最好用手撕,用刀切则有腥味。

由此可见,鱼(鱼乍)属于生食的菜肴,经过多种工艺加工而成的。

五味脯 该脯在魏晋皇室中深受欢迎。做五味脯一般在农历二月和九、十月间;牛、羊、獐、鹿、猪肉都可以做,可以切成条子,也可切成长片,但要顺着肉纹切。把肉上的骨头捶碎煮成骨汁,掠去浮沫,放入豆豉再煮,至色足味浓,漉去滓下盐,切细葱白捣成浆汁,加上花椒末、桔皮和生姜末,将肉脯浸入鲜汁中,用手搓揉,使其入味。片脯浸三个昼夜取出,条脯须尝一下是否入味,再决定何时取出。取出后用细绳穿挂在屋北檐下阴干。条脯到半湿时,反复用手捏紧实。脯制成后放到宽大清洁的库中,用纸袋笼裹悬挂好,冬天做,夏天吃。

鳢鱼脯 鳢鱼俗称乌鱼。其制法是,先作极咸的调味汤,汤中多下生姜、花椒末,灌满鱼口,用竹杖穿眼,十个一串,鱼口向上,挂在屋北檐下,至来年二月、三月即成。把鱼腹中五脏生刳出来,加酸醋浸渍,吃起来其味隽美。鱼用草裹起来,用木捶轻捶鱼肉,其肉白如雪,鲜味无与伦比,过饭下酒,极是珍贵之食。

胡羹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亚饮食之法渐有传入汉室者,胡羹即是其中之一。魏晋南北朝时在宫廷中十分流行。胡羹的制法是:羊肋三公斤,加羊肉二公斤,水四升,煮熟,肥肋骨抽掉,切肉成块,加葱头五百克,芫荽五百克,并安石榴汁数合调味。安石榴是安息石榴的简称,是从伊朗传入的。

脍鱼莼羹 晋代著名文学家陆机有次去拜访王武子,王武子是晋武帝的女婿。王武子指着面前摆的鲜羊奶酥,问陆机:“你的家乡江南有什么比得上这个的?”陆机回道:“千里莼羹,未下盐豉”。陆机把莼羹与羊酪酥相提并论,足见此羹之珍美。贾思勰《齐民要术》中也认为:作羹用的配菜,莼为第一。

农历四月份莼菜生茎而未长出叶子,叫做雉尾莼,是莼菜中第一肥美的。用鱼脍配上这时的莼菜做羹,其味更鲜美。经过陆机的提倡,这道羹在晋代上层贵族中很快流行起来。

蒸豚 即蒸小猪,这是魏晋宫廷的席上珍品。其制法为:取肥小猪一头,治净,煮半熟,放到豆豉汁中浸渍。生秫米一升不经水,放到浓汁中浸渍至发黄,煮成饭,再用豆豉汁洒在饭上。细切生姜桔皮各一升,三寸葱白四升,桔叶一升,同小猪、秫米饭一起,放到甑中,密封好,蒸两三顿饭时间,再用熟猪油三升另豉汁一升,洒在猪上,小猪就熟了。

胡炮肉 取一岁肥羊,现杀现切,精肉和脂肪都切成细缕菜丝,下入豆豉中,加盐、葱白、姜、花椒、荜拔、胡椒调味。将羊肉洗净翻过来,把切好的羊肉装到肚中,以满为度,缝合好,在凹坑中生火,烧红了,移却灰火,把羊肚在火坑中,再盖上灰火,再起火燃烧,约烧煮一顿饭的时间,便熟了,其肚香美异常。

跳丸炙 这是古代《食经》中的一道名菜。把羊肉、猪肉各五公斤切成细丝。加入生姜三升、桔皮五叶、藏瓜二升、葱白五升、合捣,使成弹丸大小,另外用二、五公斤羊肉做肉羹汤,下入丸炙煮成肉丸子。这就是我国早期的肉丸子。

武昌鱼 清蒸武昌槎头鳊鱼,早就是我国的名菜,而武昌鳊鱼出名则始于三国时。那时东吴***迁都武昌,民谣乃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但武昌鱼一直在宫廷饮食中占有一定份量,特别是东晋,皇室上层贵族常以食清蒸武昌鱼为乐事。

面筋 据史料记载,梁武帝萧衍大力提倡尊儒崇佛,多次舍身同泰寺,并到处盖庙宇故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说。晚年他提倡斋僧吃素。据古代笔记中说,从小麦麸皮和面粉中提取面筋,就始于梁武帝。当初称麸,后来叫面筋,是寺院素食的“四大金刚”(豆腐、笋、蕈、麸)之一。

驼蹄羹 我国食骆驼历史很久,驼峰、驼乳皆曾入馔。三国时曹*的爱子曹植曾不惜千金,制作一味七宝驼蹄羹,甚受魏晋皇室喜受。宋人苏东坡曾赋诗:“腊糟糁寄驼蹄”,写的即是糟驼蹄。惜乎魏晋以后,七宝驼蹄羹之法失传多年,七宝,估计是七味配料。所幸明代食谱中,有“驼蹄羹”之制法,现录之如下:将鲜驼蹄用沸水烫腿毛、去爪甲、去污垢老皮。治净,用盐腌一宿。再用开水退去咸味,用慢火煮至烂熟。汤汁稠浓成羹,加调味品供食。

髓饼 此为南北朝时的饼,用骨髓油同蜂蜜和面粉制成薄饼,放在烧饼炉中炕熟。饼肥美,可久贮,像南方的火烧。

从陆云和陆机的死,能看出魏晋南北氏族的矛盾有多深吗?

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一览无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 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二童一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 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七步成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 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才高七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疏志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千里莼羹旧时多作思乡之辞。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千里,湖名,在江苏溧阳县。莼羹,用莼菜煮的汤。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亦作"千里莼羹"。

千岩万壑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 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不舞之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 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后因以"不舞之鹤"喻名不副实。

相煎何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残杀或迫害。

瞎马临池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 临深池。"后因以"瞎马临池"比喻处境危险而犹暗昧无知。

略见一斑大致地看到事物的某一部分。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说·方正》:"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竹头木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扞陶公呴作荆州时,敕 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后以"竹头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

管中窥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 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谓从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后用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管宁割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谓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后。"本为调侃之词,谓位卑而居前列。后亦用为谦词,谓无才而居前。穅,亦写作"糠"。

肃然起敬肃穆地产生敬佩的态度或心情。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规箴》:"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原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华亭鹤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 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陆机于吴亡入洛以前,常与弟云游于华亭墅中。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蒹葭玉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 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依玉树。"蒹葭,指毛曾;玉树,指夏侯玄。谓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后以"蒹葭玉树"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

绝妙好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 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蒱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绝。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蒱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后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醉山颓倒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 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行。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山颓倒"形容醉态。

醉玉颓山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 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玉颓山"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

身无长物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恭)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后以"身无长物"形容极其贫穷。

道边苦李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 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后以喻庸才,无用之才

青州从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 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鬲膈上住。"意谓好酒的酒气可直到脐部。从事、督邮,均官名。后因以"青州从事"为美酒的代称。

难兄难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 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之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刘孝标注:"一作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意谓元方卓尔不群,他人难为其兄;季方也俊异出众,他人难为其弟。后遂以"难兄难弟"指兄弟两人才德俱佳,难分高下。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荆州曾问 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后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馀里。"后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表示重大***彼此互相影响。

颊上三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 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后遂用作典故。以"颊上三毛"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

面如傅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 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脤。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后因以"面如傅粉"形容男子美貌。

食辨劳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 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后遂以"食辨劳薪"形容识见卓越。

鹤唳华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 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刘孝标注引裴启《语林》:"机为河北都督,闻警角之声,谓孙丞曰:闻此不如华亭鹤唳。"后常以"鹤唳华亭"表现思念、怀旧之意。亦为慨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

陆机莼的结构 陆机莼的结构是什么

自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来,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从而形成了许多士族。士族是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士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才渐渐消失。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对士族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魏晋士族

晋惠帝太安二年,成都王司马颖以失机之罪斩陆机、陆云兄弟,同时遇害的还有一大批南方士人,南方士族遭受重大打击。

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诗重藻绘排偶,骈文亦佳。与弟陆云俱为西晋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

陆氏兄弟之死,当时就有很多人认为是天下奇冤。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被杀呢?

一、陆家是南方士族领袖

陆机字士衡,陆云字士龙,他们是吴郡陆氏的代表人物。而吴郡陆氏是当时江东地区最为显赫的士族之一,孙吴时期一门有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尤其陆逊、陆抗都是东吴的中流砥柱。可以说陆家的家世背景在当时是顶尖的。

陆机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造成了长达八十多年的南北分裂,南北士族之间的对立情况相当严重。西晋统一后,北方士族大多看不起南方士族,将他们称为 ?亡国之余?,南方士族对损害自己利益的北方士族集团也有着强烈的不满,很多士人***取不与北方士族和作的态度,更有甚者阴谋叛乱。

《晋书?五行志》称当时江南地区?窃发为乱者日继?。

面对这种情况,晋武帝虽一再下诏:?吴之旧望,随才擢叙?,但收效甚微, 江南士人并不买账,多***取隐居不仕的软抵抗策略。

陆云

《晋书?陆机传》称陆氏兄弟?退居故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而北方士族把持的***也给南人仕进制造很多人为的困难,陆机在《与杨彦明书》中说:?阶途尚否,通路今塞,令人罔然。?这说明在当时,南方士人的处境是很微妙的,他们的政治诉求也是很难得到满足的,心里对晋朝***也是愤恨的。

晋武帝对江南地区士族豪强也是心怀忧惧。《晋书?华谭传》记载,晋武帝对 ?吴人轻锐,易动难安?的形势深怀忧虑,常问手下大臣?今欲绥静新附,何以为先??就是说怎么样才能让南方士族死心塌地的与***合作?最终晋武帝***用了大臣华谭和刘颂的建议,对南人加以礼遇,?随才授任,文武并叙?,招揽南士。太康九年武帝诏令?内外群官举清能,拔寒素?,并在第二年将陆机、陆云等南方士人召入洛阳。

南方士族

作为士族门阀大家,陆机兄弟肩负着光大家业的使命。陆氏兄弟诗文中,常能看到他们赞颂前辈的功业的作品,如《思亲赋》、《述先赋》和《祖德赋》等等。陆氏兄弟向往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之前隐居,是迫不得已的浍,并不是他们的本心。因此一有机会他们便积极入世,弘扬祖业。这是陆氏兄弟在得到朝廷征召后立即***的原因。

陆机兄弟此时正当而立之年,风华正茂,既有良好的家世,又有天下知名的文***,他们理所当然成为南方士人的代表。陆氏兄弟入洛后,?造太常张华,华素重其名,如旧相识,荐之诸公。?张华是晋朝宰相,他对陆机兄弟不惜赞誉,虽然有拉拢南方士族的意思,但最重要的是因为陆家兄弟是南方士人领袖,拉拢他们就是拉拢了整个南方士族集团。

张华

陆氏兄弟与***合作,对其他江东士人影响很大,不少人也放弃了不仕的想法,纷纷与晋朝合作,形成了一个南人北上的***。江南门阀大家陆、顾、张、虞等,都有大批子弟北上,并在洛阳形成了一个江南士人群体。

作为南士领袖,二陆大量举荐南方士人。在《晋书》、《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不少他们举荐乡里的资料。

《晋书?纪瞻传》载?瞻入洛,机亲加策问,予以引荐?。《晋书?戴若思传》载陆机向赵王司马伦举荐戴若思,称其?诚东南之遗宝,朝廷之贵璞也。?《晋书?吾彦传》则载?吴平,陆云荐之于刺史周浚。?

举荐剧照

陆氏兄弟对当时南人仕进的艰难及其求取?清途?的愿望是十分了解的。陆机明确要求晋廷?均分显路,惠及外州?,改变歧视南人的政策,从而打开了南方士人求仕的通道。他们也当仁不让的成为当时南方士族领袖。

二、北方士人与陆氏兄弟的矛盾

当时晋朝的情况是,北方士族普遍看不起南方士族,他们认为自己才是?中国人?,南方是?蛮夷之地?,南人是?远人?,是?亡国之余?。在大多数北人看来,江南乃蛮荒化外之地,其习俗、风物皆稀奇怪诞,其人士皆愚陋可笑。当然,江东陆氏作为孙吴时期的一流高门,其代表人物陆机陆云的待遇稍好,他们感觉自己有义务为南方士族争取更大权利。但即便做为代表人物的他们,也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粗分南北

语言问题是南北士人的最大障碍。当时北人嘲笑陆氏兄弟?音楚?。中原地区在古代对南方地区的优势地位还是很大的,不可否认南方文化是受到中土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反映在语言上,北人基本说的是 ?雅言?。而且规定士人学习典籍与交流思想必须用雅言。余嘉锡在《世说新语笺疏?排调篇》的案语中指出:?东汉、魏、晋并都洛阳,风俗语言为天下之准则。?

南方人的语音中,不可避免的带有吴楚地方音,常遭北人讥笑。

陆云《与兄平原书》中说:?张公语云云:兄文故自楚,须作文。为思昔所识文,乃视兄作诔,又令结使说音耳。?

连豁达的张华也指出陆机作文用韵有楚音,希望他改正。虽然张华善意的劝导陆氏兄弟改正语音,可是其他北人则当面嘲笑。

二陆入洛后?已有学洛阳音之事?。其他南士更是要努力学习北方口音。葛洪在《抱朴子外篇?讥惑》中便记述了南士?转易其声音以效北语,既不能便良似,可耻可笑?的情形。

抱朴子

一些北人在公开场合照样不给陆氏兄弟脸面。

《世说新语?言语》载:陆机诣王武子(济),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世说新语?简傲》也载:二陆初入洛,咨张公所宜诣,刘道真是其一,陆既往,刘尚在哀制中。性嗜酒,礼毕,初无他言,唯问:?东吴有长柄壶卢,卿得种来不?? 陆兄弟殊失望,乃悔往。

张华介绍?二陆?见刘道真,刘道真也不把陆家兄弟当回事,竟以?长柄壶卢?相问,其轻辱之态毕现。《世说新语?方正》载: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君于卢毓、卢廷。?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耳!?

东吴名将陆逊剧照

卢志是大儒卢植之后,绝不可能不知陆氏兄弟,他这么说完全是羞辱二陆。所以陆机对卢志予以反讥,但双方由此结下深仇,为后来卢志极力陷害陆氏兄弟埋下了祸根。

二陆初到北方后,?陆机兄弟志气高爽,自以吴之名家,初入洛,不推中国人士。?但是,在与北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却屡屡受辱,既不能获得交往中的平等地位,更不可能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为求取仕途的发展,他们不得向北***贵低头,如陆机在《诣吴王表》、《谢平原内史表》中一再表示?臣本吴人,出身敌国?,仿佛自己低人一等。因为受到了太多的白眼与歧视,所以张华这样赏识自己的人更加感恩戴德。

为了自己和南人的前途,陆机?好游权门,与贾谧亲善,以进趣获讥。?贾谧乃晋朝元老贾充外孙,《晋书?贾谧传》称其?既为充嗣,继佐命之后,又贾后专恣,谧权过人主。?谧为捞取声名,招揽才俊文士,?二陆?也投其门下,列为?二十四友?。

贾谧剧照

贾谧一直为君子所不耻,陆氏兄弟附之,自然也受到人们的诟病,但?二陆?附贾谧,目的在于?自重于新朝?,求得政治上更大的发展空间,以维系门第于不衰。两晋南朝的世家大族人物首先考虑的是门第问题,这是当时的社会风尚所决定的。正是在这一心态支配下,陆机同时又交结厌恶贾氏的司马氏宗室人物,依附赵王伦,并终?豫诛贾谧功,赐爵关中侯。?作为?亡国之余?,他们很难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晋升,建立勋业,光大祖业,不得已,他们只有?游走权门?。

三、陆氏兄弟死因分析

晋惠帝元康以后,西晋政局日乱,诸王之间公然火并,战火连天。《晋书?顾荣传》载诸王为博取声名,?甄拔才望,委以事机,不复计南北亲疏,欲平海内之心也。?由于这些王爷需要士族的支持,同时也需要装点门面,所以暂时对南方士人的态度有所改变。但是南方士人在北方缺乏社会基础,这就导致他们一有动荡必定首当其冲,容易受到伤害

《晋书?顾荣传》记载了顾荣的一封信:?吾为齐王主簿,恒虑祸及,见刀与绳,每欲***,但人不知耳!?

八王之乱

陆机本人自视甚高,与成都王司马颖交好,以为司马颖?必能康隆晋室。?陆机追随司马颖,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建功立业。太安元年,司马颖任陆机为大将军参军,陆云为清河内史、右司马,又提拨南人陆耽为东平祭酒,孙惠为奋威将军,孙拯为参军。在成都王府中形成了一个以陆机、陆云兄弟为核心的南人小群体。

司马颖要与其他诸王争夺统治权,必须招聚名士,重视门第。他的府中集中了南北大族二十三姓,?显示了强盛的门阀势力背景?。陆氏家族是江南之?首望?,而且世代领兵。因此,司马颖将领兵大权交给了陆机。太安二年,司马颖与长沙王司马乂开战,以陆机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统帅二十万人攻洛。陆机以为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他对司马颖说:?昔齐桓任管夷吾以建九合之功,燕惠疑乐毅以失垂成之业,今日之事,在公不在机也。?

司马颖剧照

陆机以管仲、乐毅自比,自视甚高。但是幻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陆机在鹿苑之战中全军覆没。司马颖恼羞成怒,回头便将陆氏兄弟等一大帮南方士人处死。陆氏兄弟之死,表面上看是由于战败,但实际上是与北方士族的政治斗争有关。

陆氏兄弟得到司马颖重用,位居北人之上,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忌恨。

《晋书?陆机传》载:?机以三世为将,道家所忌,又羁旅入宦,顿居群士之右,而王粹、牵秀等皆有怨心,固辞都督。?《晋书》载?秀任气,好为将帅?。

因此牵秀的怨恨尤深。另外,早与?二陆?结仇的卢志也在成都王幕中,他也经常寻机向司马颖进言,?颖左长史卢志心害机宠,言于颖曰:?陆机自比管、乐,拟君暗主,自古命将遣师,未有臣陵其君而可以济事者也。?《太平御览》也说:?机吴人,而在宠族之上,人多恶之。?吴人,是北人对陆氏兄弟的仇恨的根本原因。所以在洛阳之战中,王粹、牵秀等主要将领根本就听陆机的指挥。

大军出征剧照

不仅高级将领如此,一些中下级将领也不服陆氏兄弟。北人孟超领万人随军,纵兵大掠,在陆机干涉他的作法时大骂陆机:?貉奴能作督不!?根本不把陆机放在眼里。在战斗中,许多北方士族将领 ?不受机节督,轻兵独军?,可以说陆机的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北人的阻挠和破坏。陆机战败后,北人将领反而纷纷传言陆氏兄弟有反叛之心,?证成其罪?,以致司马颖终将陆氏兄弟处死。

大家都知道晋惠帝是个弱智,可是据《成都王颖传》所载,成都王司马颖也是?形美而神昏,不知书。?他延揽士人,不过想得到?爱才?美名,实际上也是个糊涂蛋。司马颖宠信宦人孟玖,事事都依着这个孟玖。孟玖权力欲极盛,四处安插自己的亲信,掌握了相当大的权力。

陆氏兄弟对孟玖的做法极为不满,他们来自儒学世族,虽迫不得已依附权门,但没有改变其士人的基本品节。陆机在他的《辨亡论》便提到用贤乃兴国之本,并说:?开国承家,勿用小人?。必然要与孟玖等人发生冲突与斗争。

《晋书?陆云传》载:?初,宦人孟玖,颖所嬖幸,乘宠豫权,云数云其短,颖不能纳,玖又从而毁之。?

孟玖剧照

陆氏兄弟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孟玖的极大愤恨,《世说新语?尤悔》说:?玖闻此怨云,与(卢)志谗构日至。?孟玖想把?二陆?排挤出权力中心,在陆机兵败之时总算找到了机会,他们不仅杀了陆机,还将成都王府中的江南士人几乎一网打尽。 陆氏兄弟之死是一个冤案。

《晋书?陆机传》说:?机既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议者以为陆机之冤。?

很多正义的北方士人也不相信陆氏兄弟反叛,他们要求司马颖详查。可是司马颖没有听从。

陆氏兄弟之死标志着南方士族遭受失败,?二陆?之死是由于成都王司马颖幕府中南北士人争斗的结果。作为南人,他们居北人之上,必然成为众矢之的。他们没有北方世族那种盘根错节的关系,唯一的依靠便是司马颖的信任。一旦失去司马颖的信任,他们的悲剧便难以避免了。

作为南士之领袖,?二陆?之死对其他南士震动很大,顾荣、张翰等相继返归江南。晋朝的灭亡,不能不说和南北士族的矛盾有着一定的关联。

两晋十六国风云录:西晋陆云

陆机莼的结构是:陆(左右结构)机(左右结构)莼(上下结构)。

陆机莼的结构是:陆(左右结构)机(左右结构)莼(上下结构)。 注音是:ㄌㄨ_ㄐ一ㄔㄨㄣ_。 拼音是:lù jī chún。

陆机莼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_"陆机诣王武子_武子前置数斛羊酪_指以示陆曰_'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_'有千里莼羹_但未下盐豉耳。'"后因以"陆机莼"借指家乡特产。

二、引证解释

⒈后因以“陆机_”借指家乡特产。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_羹,但未下盐豉耳。’”唐李商隐《赠郑谠处士》诗:“越桂留烹张翰_,蜀_供煮陆机_。”

三、网络解释

陆机莼陆机莼,是汉语词汇,拼音是lùjīchún,借指家乡特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_羹,但未下盐豉耳。’”后因以“陆机_”借指家乡特产。唐李商隐《赠郑谠处士》诗:“越桂留烹张翰_,蜀姜供煮陆机_。”

关于陆机莼的诗句

蜀姜供煮陆机莼

关于陆机莼的成语

水陆毕陈莼鲈之思将机就机陆玩无人陆离斑驳莼羹鲈脍神州陆沉陆海潘江陆贾分金陆_水栗

关于陆机莼的词语

班驳陆离陆离斑驳莼鲈之思陆海潘江莼羹鲈脍陆玩无人水陆之馔陆贾分金千里莼羹陆_水栗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陆机莼的详细信息

陆云《与兄平原书》全文

生平

陆云,字士龙。晋吴郡吴人,文学家。祖父陆逊为三国名将,父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陆机的胞弟。

好学,有才思,5岁能读论语、诗经,6岁能文章,与兄陆机齐名,号曰二陆。年十六,举贤良。吴亡,与其兄陆机隐退故里,闭门十年勤学。晋太康十年,与陆机离家入洛,在张华家遇名士荀隐。张华要求他俩交谈勿作常语,陆云自我介绍:云间陆士陆云龙,荀隐回答:日下荀鸣鹤。陆云又说:既开青云睹白雉,何不张尔弓,挟尔矢?荀隐说:本谓是云龙,乃是山鹿野麋。兽微弩强,是以发迟。他俩的对话成为当时的文坛佳话。

刺史周浚召为从事,对人说:士龙,今之颜子也!后出补浚仪令,县称难治。到任后,下不能欺,市无二价,又能断疑案,一县称神明。郡守嫉妒他的才能,屡派使者训责,乃辞官而去。百姓追思他,画像为祀。吴王司马晏任为郎中令。后由成都王司马颖任命为清河内史。司马颖讨齐王司马时,以陆云为前锋都督。司马伏诛,升云为大将军右司马。司马颖志骄政衰,陆云屡以正言逆旨。及陆机兵败被冤杀,陆云也一起遇害,时年四十二。有二女,无男。

陆云爱才好士,多所举荐。死后,门生故吏迎葬于清河,修墓立碑,四时祠祭。所著文章三百四十九篇,又撰新书十篇,并行于世。

文学成就

所作诗颇重藻饰,以短篇见长。为文,清省自然,旨意深雅,语言清新,感情真挚。他主张文章当贵经绮。文心雕龙·才略称士龙朗练,以识检乱,故能布***鲜净,敏于短篇。晋书本传称他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所书春节帖,被收入淳化阁法帖。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陆云集十二卷,已佚。宋时诗文被与陆机***辑为晋二俊文集。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辑有陆清河集。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黄葵校点的陆机集。

少年时代

吴郡陆氏是当时江东地区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孙吴时期一门有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尤其是陆机之祖逊、父抗实为孙吴柱石之臣。有这样的家世背景作为依托,若孙吴国祚长久,陆机、陆云兄弟会很顺利的参掌军国大政。然晋武帝太康元年灭吴,南北混一,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陆氏兄弟的生活道路也随之发生了转折,仕途自然受阻。

自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孙策入主江东以来,南北分裂长达八十多年,南北士人间的对立情绪颇为严重。统一之初,北人鄙视南人为亡国之余,南人则有丧亲亡国之痛,故多有反抗之举。晋书·五行志便称当时江南地区窃发为乱者日继。晋书·武帝纪载晋武帝虽一再下诏令吴之旧望,随才擢叙,但实际上多是表面文章,自然收效甚微,江南的豪杰之士多陆云隐而不仕。晋书·陆机传称其兄弟退居故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大量的材料可以说明当时南人仕进很困难,仅以陆云集卷一○所载陆云与乡里人士的通信便可见其实情。如与戴季甫书之三说:江南初平,人物失叙,当赖俊彦,弥缝其阙。与杨彦明书之三:阶途尚否,通路今塞,令人罔然。又之六曰:东人未复有见叙者,公进屈久,恒为邑罔党。对此,陆云是很不满意的,与陆典书书之五便说:吴国初祚,雄俊尤盛。今日虽衰,未皆下华夏也。愚以东国之士,进无所立,退无所守,明裂眦苦,皆未如意。云之鄙姿,志归丘垄,筚门闺窬之人,敢曦天望之冀?至于绍季礼之遐踪,结鬲肝于中夏,光东州之幽昧,流荣勋于朝野,所谓窥管以瞻天,缘木而求鱼也。这些信札生动地体现出南人的窘境及其因政治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愤恨之情。

***入洛

太康九年武帝诏令内外群官举清能,拔寒素,第二年陆云、陆机等江东才俊相继***入洛。朱东润先生在陆机年表中曾说:二陆入洛之动机,在看来,不尽可解。故国既亡,山河犹在,华亭鹤泪,正不易得。在他们二人,尽可以从此终老,更何必兴‘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之叹?朱先生希望二陆做隐士,但他们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在世族门阀阶级处于上升阶段时,其主导思想是重视事功的,陆氏家族尤为如此。在门阀观念中,每一代人都肩负着传承家业的使命。作为江东一流世族的代表人物,陆云兄弟很为自己祖辈、父辈的功业感到骄傲,机在吴亡后写辨亡论,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欲述其祖父功业。在日后所作诗文中,他们常追念、赞颂前辈的功业,有这样一种光大祖业、克振家声的使命感,他们便不能淡于功名,做一介隐士,相反他们要积极入世,弘扬祖业。因此,陆氏兄弟在得到朝廷征召后,立即奔赴前途未卜的中原之地;也正是如此,他们在京洛忍辱负重,交游权门,寻求发展的机遇。二陆一生中的很多行为都可以由此得到解释。

陆云兄弟入洛之时,正当而立年,风华正茂,家世与文名的结合使他们成为江东士人的杰出代表。晋书·陆机传载机兄弟入洛造太常张华,华素重其名,如旧相识,曰:‘伐吴之役,利在二俊’,荐之诸公。张华后来位列宰辅,乃晋廷中最具远见卓识的人物,从他对陆机兄弟的赞誉可以看出他们在南人中的地位。正因为如此,二陆入洛,对其他江东士人影响很大,不少人也相继入洛,自太康末至太安年间十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形成了一个南人北上求仕的***,吴郡陆、顾、张,会稽贺、虞等大姓皆有人入北,至于纪、褚、

晋书朱、周、孙诸姓亦或早或晚***入北。晋书·薛兼传便载:兼与纪瞻、闵鸿、顾荣、贺循齐名,号为五俊,初入洛,司空张华见而奇之,曰:‘皆南金也。’这样,在洛阳形成了一个江南士人群体,他们努力开拓仕途,求取功名。作为南士之领袖,陆云兄弟在南人求仕过程中自然负有举荐乡里的重责。惠帝元康之世,在晋室纲纪尚未大坏,朝野粗安的情况下,南人视郎官为清途,作为首选的目标。大量的记载表明,二陆举荐乡里可谓费尽心机,陆云集卷八与兄平原书便说:近得洛消息,滕永通去二十日书,彦先访为骠骑司马。又云似未成,已访难解耳。敬属司马参军,此间复失之,恨不得与周旋。戴允治见访大司马。可见二陆对南人求仕的得失极为关注,恨不得与周旋。检索二陆文集、晋书、世说新语刘注等资料,有不少他们举荐乡里的表疏。晋书·纪瞻传载瞻入洛,机亲加策问,予以引荐。晋书·戴若思传载机荐戴若思于赵王伦,称其诚东南之遗宝,朝廷之贵璞也。

晋书·陆云传称云爱才好士,多所贡达。晋书·孝友·吾彦传则载吴平,陆云荐之于刺史周浚。陆云集卷一○载移书太常府荐张瞻,称同郡张瞻茂德清粹,器思深通而沉沦下位,群望悼心。若得端委太学,错综先典,垂缨玉阶,论道紫宫,诚帝室之瑰宝,清庙之伟器。

仕途不畅

陆氏兄弟入北后求仕之途也不顺畅。当时,京洛显贵凭依传统的意识,以华夏中心自居,又挟有战胜者的骄傲,以南人为远人,斥之为亡国之余。除了个别有头脑的政治家外,在大多数北人看来,江南乃蛮荒化外之地,其习俗、风物皆稀奇怪诞,其人士皆愚陋可笑。在这一背景下,当时入洛南士多遭北人之羞辱,而陆氏兄弟与北人交往最多,所受轻辱自然也最多。当然,江东陆氏作为孙吴时期的一流高门,其代表人物一直出将入相,绝非一般人物可比。所以,尽管时过境迁,作为陆氏家族的传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始终存有一份孤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在语音上北人嘲笑陆氏兄弟音楚。自三代以降,随着中原地区优势地位的确立,中土文化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而这一文化的语言载体便成为所谓的雅言。因此,无论天南海北,士人学习典籍与交流思想必须用雅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九方音条便说:五方之语虽各有不同,然使天下之士而操一乡之音,亦君子之所不取也。不过,这一所谓的雅言、正音,往往是以某一王朝的京都地区的贵族语音为准的。正如余嘉锡先生在世说新语笺疏·排调篇刘真长始见王丞相条案语中所指出的那样:盖四方之音不同,各操土风,互相非笑,惟以帝王都邑所在,聚四方之人,而通其语言,去泰去甚,便为正音,东汉、魏、晋并都洛阳,风俗语言为天下之准则。

但自汉末以来,南北悬隔,吴人习诵京洛之语不便,交往中不自觉的会带有吴地方音,入洛后便遭北人讥笑。陆云与兄平原书中便谈到这一情况:张公语云云:兄文故自楚,须作文。为思昔所识文,乃视兄作诔,又令结使说音耳。这是说张华指出陆机之文用韵有楚音,希望他改正。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说:张华论韵,谓士衡多楚,文赋亦称取足不易,可谓衔灵均之声余,失黄钟之正响。张华是爱护陆氏兄弟的,所以善意的劝导他们改正。至于其他北人则只会嘲笑了。为免遭轻辱,陆氏兄弟开始学习北语。唐长孺先生根据上引陆云的信指出,结使说音,当为给使说音,给使即伺候官员的使役,作文要使役说音因使役为洛阳人,表明二陆入洛后已有学洛阳音之事。

晋书·陆云传则称云遇此事,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玄学是魏晋之际兴自洛京的一种新学风,而江东尚未受到其影响。二陆夜遇王弼鬼魂的事固然虚诞,但透露出他们为入洛求仕,不得不事先揣摩玄学,以免与北人交往时无法应对。

其二,一些北人在公开场合有意侮辱陆氏兄弟。二陆入洛后,一再咨张公所宜诣,即请教拜访那些当朝权贵,以进入京洛上层交际圈,为入仕进取求得便利。张华荐之诸公。但实际上不少权贵并不以为然,照样不给陆氏兄弟脸面,此例甚多,世说新语·言语载: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王济乃皇亲国戚,声名甚着,素以亡国之余视南人,他初见陆机便以羊酪兴难,并非比较南北风物,意在轻辱陆机。

世说新语又,世说新语·简傲载:二陆初入洛,咨张公所宜诣,刘道真是其一,陆既往,刘尚在哀制中。性嗜酒,礼毕,初无他言,唯问:东吴有长柄壶卢,卿得种来不?陆兄弟殊失望,乃悔往。

张华介绍二陆见刘道真,但他对二位江东最杰出的才俊极不礼貌,竟以长柄壶卢相问,其轻辱之态毕现。姜亮夫先生在陆平原年谱太康十年条的案语中指出:中原人士,素轻吴、楚之士,以为亡国之余,道真放肆,为时流之习,故于机兄弟不免于歧视,故兄弟悔此一往也。这方面最典型的事例当属卢志当众羞辱陆氏兄弟,世说新语·方正载: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君于卢毓、卢廷。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耳。

其三,陆氏兄弟之好游权门。陆氏家族在江东是首望之一,其俊杰之士总是出将入相,凭依门第与才识飞黄腾达,这使陆氏人物具有一种心理优势,所以二陆初到北方,颇有与北方门第抗衡的想法。晋书·张华传载:初,陆机兄弟志气高爽,自以吴之名家,初入洛,不推中国人士。晋书·文苑·左思传亦载:思欲作三都赋,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陆氏兄弟不推中国人士如此。但是,在与北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却屡屡受辱,既不能获得交往中的平等地位,更不可能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明代张溥在陆平原集题辞中便指出陆机亡国后俯首入洛,竟縻晋爵,身事仇雠,而欲高语英雄,难矣。为求取仕途的发展,他们不得向北***贵低头,如陆机在诣吴王表、谢平原内史表中一再表示臣本吴人,出身敌国,仿佛前世有罪。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西晋王朝对待吴人条中分析二陆心态说:陆机入洛后,犹自称‘蕞尔小臣,邈彼荒域。’陆云答张士然诗亦有‘感念桑梓域,仿佛眼中人’之句,具见自卑情绪与桑梓之感。正因为受到了太多的白眼与歧视,所以对稍有知遇之恩的人便会表现出极大的尊崇与感激。

二陆之死

陆氏兄弟自太康末入洛至太安年间死于北方,前后共15年时间,大约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太康末至元康末,二是元康末至太安二年。前期晋室大体上尚算安定,求仕虽难,但无生命之虞。但晋惠帝元康以后,西晋政局日乱,诸王之间公然火并,战火连天。晋书·顾荣传载诸王为博取声名,甄拔才望,委以事机,不复计南北亲疏,欲平海内之心也。这样,南人自入晋后,进入了一个政治事功相对活跃的时期。但是,在当时顺逆无常理,成败无定势的险恶政治环境下,南人在北方缺乏社会基础,很容易受到伤害,甚至时刻都有生命的危险。

太安元年,司马颖任机为大将军参军,又表为平原内史,征陆云为清河内史、右司马,参机要,陆耽为东平祭酒。同时,司马颖又以南人孙惠为参军、白沙督、领奋威将军,孙拯为参军。这样,在成都王幕中形成了一个南人小群体,其核心是陆机、陆云兄弟。

从有关史实看,成都王司马颖一开始对陆氏兄弟是很看重的。这主要是他要与其他诸王争夺统治权,必须招聚名士,成都王颖在这方面化了很大的气力。成都王召士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重视门第。其幕中士人可考者来自南北大族二十三姓,显示了强盛的门阀势力背景。吴郡陆氏家族不仅为江南之首望,且尤重事功,世代领兵。因此,司马颖对陆机甚见委杖,将领兵大权交给了陆机。

后陆机兵败被冤杀,陆云也一起遇害。死后,门生故吏迎葬于清河。作为南士之领袖,二陆命丧北土,这对其他南士震动很大,顾荣、张翰等相继返归江东故土,西晋之世南士入北求仕的活动也就宣告结束了。

身无长物出自哪篇文言文

论陆机陆云兄弟之死

伏见武康令贺循德量邃茂,才鉴清远,服膺道素,风操凝峻,历试二城,刑政肃穆。前蒸阳令郭讷风度简旷,器识朗拔,通济敏悟,才足干事。循守下县,编名凡悴;讷归家巷,栖迟有年。皆出自新邦,朝无知己,居在遐外,志不自营,年时倏忽,而邈无阶绪,实州党愚智所为恨恨。臣等伏思台郎所以使州州有人,非徒以均分显路,惠及外州而已。诚以庶士殊风,四方异俗,壅隔之害,远国益甚。至于荆、扬二州,户各数十万,今扬州无郎,而荆州江南乃无一人为京城职者,诚非圣朝待四方之本心。至于才望资品,循可尚书郎,讷可太子洗马、舍人。此乃众望所积,非但企及清途,苟充方选也。

此疏所述,除“扬州无郎”一语不确外[3],十分深刻的反映出当时南人仕进的艰难及其求取“清途”的愿望。陆机明确要求晋廷“均分显路,惠及外州”,改变歧视南人的政策,从而为南人求仕提供便利。陆氏兄弟真不愧为当时南士之领袖!

二、“二陆”所受北人之轻辱

作为南士之领袖,陆氏兄弟为其乡里开拓仕途,理所应当。不过,他们自身入北后求仕之途也不顺畅。当时,京洛显贵凭依传统的意识,以华夏中心自居,又挟有战胜者的骄傲,以南人为“远人”,斥之为“亡国之余”。除了个别有头脑的政治家外,在大多数北人看来,江南乃蛮荒化外之地,其习俗、风物皆稀奇怪诞,其人士皆愚陋可笑。在这一背景下,当时入洛南士多遭北人之羞辱,而陆氏兄弟与北人交往最多,所受轻辱自然也最多。当然,江东陆氏作为孙吴时期的一流高门,其代表人物一直出将入相,绝非一般人物可比。所以,尽管时过境迁,作为陆氏家族的传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始终存有一份孤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在语音上北人嘲笑陆氏兄弟“音楚”。中国地域广大,且古代交通落后、文化信息交流不畅,各地皆有方言,此乃常识,不足为怪。但自三代以降,随着中原地区优势地位的确立,中土文化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而这一文化的语言载体便成为所谓的“雅言”。因此,无论天南海北,士人学习典籍与交流思想必须用雅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九“方音”条便说:“五方之语虽各有不同,然使天下之士而操一乡之音,亦君子之所不取也。”不过,这一所谓的“雅言”、正音,往往是以某一王朝的京都地区的贵族语音为准的。正如余嘉锡先生在《世说新语笺疏·排调篇》“刘真长始见王丞相条”案语中所指出的那样:“盖四方之音不同,各操土风,互相非笑,惟以帝王都邑所在,聚四方之人,而通其语言,去泰去甚,便为正音,……东汉、魏、晋并都洛阳,风俗语言为天下之准则。”

但自汉末以来,南北悬隔,吴人习诵京洛之语不便,交往中不自觉的会带有吴地方音,入洛后便遭北人讥笑。陆云《与兄平原书》中便谈到这一情况:“张公语云云:兄文故自楚,须作文。为思昔所识文,乃视兄作诔,又令结使说音耳。”这是说张华指出陆机之文用韵有楚音,希望他改正。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说:“张华论韵,谓士衡多楚,文赋亦称取足不易,可谓衔灵均之声余,失黄钟之正响。”张华是爱护陆氏兄弟的,所以善意的劝导他们改正。至于其他北人则只会嘲笑了。为免遭轻辱,陆氏兄弟开始学习北语。唐长孺先生根据上引陆云的信指出,“结使说音”,当为“给使说音”,“给使”即伺候官员的使役,作文要使役说音因使役为洛阳人,表明“二陆”入洛后“已有学洛阳音之事”[4]。“二陆”如此,其他南士亦莫不如此,葛洪在《抱朴子外篇·讥惑》中便记述了南士“转易其声音以效北语,既不能便良似,可耻可笑”的情形。这表明南人多习北语,然习之未精,仍夹杂着吴音。其实,不仅在语言上“二陆”效仿北人,而且在思想风格上也在努力效仿北人,《异苑》、《水经注·谷水》皆载陆机入洛途中次偃师,夜遇王弼鬼魂,“与机言玄,机服其能”。《晋书·陆云传》则称云遇此事,“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玄学是魏晋之际兴自洛京的一种新学风,而江东尚未受到其影响。“二陆”夜遇王弼鬼魂的事固然虚诞,但透露出他们为入洛求仕,不得不事先揣摩玄学,以免与北人交往时无法应对[5]。

其二,一些北人在公开场合有意侮辱陆氏兄弟。“二陆”入洛后,一再“咨张公所宜诣”,即请教拜访那些当朝权贵,以进入京洛上层交际圈,为入仕进取求得便利。张华“荐之诸公”。但实际上不少权贵并不以为然,照样不给陆氏兄弟脸面,此例甚多,《世说新语·言语》载:

陆机诣王武子(济),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王济乃皇亲国戚,声名甚著,素以“亡国之余”视南人,他初见陆机便以“羊酪”兴难,并非比较南北风物,意在轻辱陆机。又,《世说新语·简傲》载:

二陆初入洛,咨张公所宜诣,刘道真是其一,陆既往,刘尚在哀制中。性嗜酒,礼毕,初无他言,唯问:“东吴有长柄壶卢,卿得种来不?” 陆兄弟殊失望,乃悔往。[6]

张华介绍“二陆”见刘道真,但他对二位江东最杰出的才俊极不礼貌,竟以“长柄壶卢”相问,其轻辱之态毕现。姜亮夫先生在《陆平原年谱》太康十年条的案语中指出:“中原人士,素轻吴、楚之士,以为亡国之余,……道真放肆,为时流之习,故于机兄弟不免于歧视,故兄弟悔此一往也。”这方面最典型的事例当属卢志当众羞辱陆氏兄弟,《世说新语·方正》载:

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君于卢毓、卢廷。”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耳!”

卢志,幽州人,大儒卢植之后,绝无可能不知陆氏人物,完全是借机羞辱对方。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此条的案语中说:“晋、六朝人极重避讳,卢志面斥士衡祖、父之名,是为无礼。此虽生今世,亦所不许。揆当时人情,更不容忍受。”所以,陆机反应强烈,予以反讥,但由此结下深仇,为后来卢志极力陷害陆氏兄弟埋下了祸根。

其三,陆氏兄弟之“好游权门”。陆氏家族在江东是“首望”之一,其俊杰之士总是出将入相,凭依门第与才识飞黄腾达,这使陆氏人物具有一种心理优势,所以“二陆”初到北方,颇有与北方门第抗衡的想法。《晋书·张华传》载:“初,陆机兄弟志气高爽,自以吴之名家,初入洛,不推中国人士。”《晋书·文苑·左思传》亦载:思欲作《三都赋》,“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陆氏兄弟“不推中国人士”如此。但是,在与北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却屡屡受辱,既不能获得交往中的平等地位,更不可能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明代张溥在《陆平原集题辞》中便指出陆机亡国后“俯首入洛,竟縻晋爵,身事仇雠,而欲高语英雄,难矣!”为求取仕途的发展,他们不得向北***贵低头,如陆机在《诣吴王表》、《谢平原内史表》中一再表示“臣本吴人,出身敌国”,仿佛前世有罪。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西晋王朝对待吴人条”中分析“二陆”心态说:“陆机入洛后,犹自称‘蕞尔小臣,邈彼荒域。’(《皇太子宴玄圃诗》)陆云《答张士然诗》亦有‘感念桑梓域,仿佛眼中人’之句,具见自卑情绪与桑梓之感。”正因为受到了太多的白眼与歧视,所以对稍有知遇之恩的人便会表现出极大的尊崇与感激。如对张华,《晋书·张华传》载陆机“钦其德范,如师资之礼焉。华诛后,作诔,又为《咏德赋》以悼之。”也正因为如此,陆氏兄弟先后依附贾谧、赵王伦、吴王晏和成都王颖等人,在狭隘的政治夹缝中图谋发展。

《晋书·陆机传》便明言机“好游权门,与贾谧亲善,以进趣获讥。”贾谧乃晋朝元老贾充外孙,充以之为嗣,《晋书·贾谧传》称其“既为充嗣,继佐命之后,又贾后专恣,谧权过人主。”谧为捞取声名,招揽才俊文士,“二陆”也投其门下,列为“二十四友”。谧为正直士君子所不耻,陆氏兄弟附之,自然也受到人们的诟病,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陆氏兄弟何以如此呢?近人姜亮夫先生在《陆平原年谱》中则极力回护,说“二陆”与谧“实无深契”,为其所逼云云。其实不然。周一良先生的分析则更合乎情理:“陆机答贾谧诗云:‘惟汉有木,曾不逾境。惟南有金,万邦作咏’,强调己虽南人而得显达。由此可见,陆氏兄弟之投贾谧,列入二十四友,盖与贾谧之敢于拔擢南人有关,故陆机与之亲善。”[7]确实,“二陆”以文事降附贾谧,目的在于“自重于新朝”,求得政治上更大的发展空间,以维系门第于不衰。两晋南朝的世家大族人物首先考虑的是门第问题,这是当时的社会风尚所决定的。至于忠节之类的道德观念,则在其次。明乎此,我们便无须对“二陆”的行为做任何曲解。正是在这一心态支配下,陆机同时又交结厌恶贾氏的司马氏宗室人物,依附赵王伦,并终“豫诛贾谧功,赐爵关中侯。”[8]其实,赵王伦性极贪鄙,庸才凡品,就个人魅力而言,远较颇有才思的贾谧差,但陆机附之,又引见南人戴渊入幕,甚至参预为伦撰夺位“禅诏”[9]。当然,陆氏兄弟奔走权门,并非心甘情愿,他们毕竟出自世族名门,与那些起自寒微附逆作恶的小人自然有别。但作为“亡国之余”,他们很难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晋升,建立勋业,光大祖业,不得已,他们只有“游走权门”。

三、陆氏兄弟之死及其原因

陆氏兄弟自太康末入洛至太安年间死于北方,前后共15年时间,大约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太康末至元康末(289—299),二是元康末至太安二年(299—303)。前期晋室大体上尚算安定,求仕虽难,但无生命之虞。但晋惠帝元康以后,西晋政局日乱,诸王之间公然火并,战火连天。《晋书·顾荣传》载诸王为博取声名,“甄拔才望,委以事机,不复计南北亲疏,欲平海内之心也。”这样,南人自入晋后,进入了一个政治事功相对活跃的时期。但是,在当时“顺逆无常理,成败无定势”[10]的险恶政治环境下,南人在北方缺乏社会基础,很容易受到伤害,甚至时刻都有生命的危险。《晋书·顾荣传》载荣给乡里杨彦明的信中说:“吾为齐王主簿,恒虑祸及,见刀与绳,每欲***,但人不知耳!”陆机本人在赵王伦之事中险些丧生,故顾荣、戴若思等皆劝机返归江东,但其不从,《晋书》本传所述原因有二:一是机“负其才望”,“志匡世难”;二是成都王颖召其入幕,机感其救命之恩,又以为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很显然,陆机追随成都王颖,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乘乱建功立业。太安元年,司马颖任机为大将军参军,又表为平原内史,征陆云为清河内史、右司马,参机要,陆耽为东平祭酒。同时,司马颖又以南人孙惠为参军、白沙督、领奋威将军,孙拯为参军。这样,在成都王幕中形成了一个南人小群体,其核心是陆机、陆云兄弟。

从有关史实看,成都王司马颖一开始对陆氏兄弟是很看重的。这主要是他要与其他诸王争夺统治权,必须招聚名士,成都王颖在这方面化了很大的气力。成都王召士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重视门第。其幕中士人可考者来自南北大族二十三姓,“显示了强盛的门阀势力背景”[11]。吴郡陆氏家族不仅为江南之“首望”,且尤重事功,世代领兵。因此,司马颖对陆机“甚见委杖”,将领兵大权交给了陆机。太安二年,颖与长沙王乂战,以陆机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统帅二十万人攻洛。自吴亡之后,陆氏家族仕途受阻,一旦得领军,陆机以为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兴奋异常。据《晋书》本传,机出征前,司马颖与陆机有一段对话,其心态可见:

颖谓机曰:“若功成事定,当爵为郡公,位以台司,将军勉之矣!”机曰:“昔齐桓任管夷吾以建九合之功,燕惠疑乐毅以失垂成之业,今日之事,在公不在机也。”

陆云(262~303),西晋文学家。字士龙。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文学家陆机之弟。西晋末年官拜清河内史。后与陆机同时遇害。《隋书·经籍志》录有《陆云集》12卷,已佚。明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有《陆清河集》。

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 征西大将军京陵王公会射堂皇太子见命作此诗 太尉王公以九锡命大将军让公将还京邑祖饯赠此诗 大安二年夏四月大将军出祖王羊二公于城南堂皇被命作此诗 赠张彦明 赠汲郡太守诗 赠顾骠骑诗二首 赠鄱阳府君张仲膺诗 答顾秀才诗 答大将军祭酒顾令文诗 答吴王上将顾处微诗 赠顾尚书诗 答兄平原诗 赠郑曼季诗四首 答孙显世诗 失题 失题 失题 失题 赠孙显世诗 答兄平原诗 答张士然诗 为顾彦先赠妇往返诗四首 诗 芙蓉诗 诗

--------------------------------------------------------------------------------

世说新语两则的思想感情分别是什么

1. “身无长物”出自那个文言文

身无长物

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恭)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后以“身无长物”形容极其贫穷。

词义:

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 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词音:

shēn wú zháng wù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德行第一

四十四 身无长物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 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 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译:王恭从会嵇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富裕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领?" 王恭没有回答。王大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就对王恭说:" 我本来以为你那里多呢,所以才要的。" 王恭回答:" 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2. 文言文“身无长物”

王恭从会嵇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领?" 王恭没有回答。王大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就对王恭说:" 我本来以为你那里多呢,所以才要的。" 王恭回答:" 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1)可以一领及我 以—— 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2)后大闻之 之——代指王恭自己坐草垫这件事情

成语“身无长物”自己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多余的东西,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简朴真率的品质

3. 身无长物文言文翻译及昰什么意思

1、《身无长物》的翻译: 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他。

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条。" 王恭没有回答。

王大离开之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

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十分吃惊,就对王恭说:" 我本来以为你那里很多呢,所以才要的。" 王恭回答:" 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原文: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 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

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 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2、昰的意思是直;是。

昰shì 基本释义: (1)指“夏”的古字,有“直”的意思,一般用为人名,如南宋第八位皇帝叫赵昰。 (2)同“是”。

扩展资料:

《身无长物》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在没有多余的东西。

形容贫穷。 创作背景: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编纂时间大约在公元439年至440年刘义庆任江州刺史期间。

《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赏析: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

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4. “人琴俱亡”的意思是什么啦

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一览无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 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二童一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 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七步成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 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才高七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疏志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千里莼羹旧时多作思乡之辞.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千里,湖名,在江苏溧阳县.莼羹,用莼菜煮的汤.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亦作"千里莼羹". 千岩万壑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 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不舞之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 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后因以"不舞之鹤"喻名不副实. 相煎何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残杀或迫害. 瞎马临池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 临深池."后因以"瞎马临池"比喻处境危险而犹暗昧无知. 略见一斑大致地看到事物的某一部分.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说·方正》:"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竹头木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扞陶公呴作荆州时,敕 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后以"竹头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 管中窥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 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谓从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后用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管宁割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谓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后."本为调侃之词,谓位卑而居前列.后亦用为谦词,谓无才而居前.穅,亦写作"糠". 肃然起敬肃穆地产生敬佩的态度或心情.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规箴》:"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原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华亭鹤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 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陆机于吴亡入洛以前,常与弟云游于华亭墅中.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蒹葭玉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 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依玉树."蒹葭,指毛曾;玉树,指夏侯玄.谓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后以"蒹葭玉树"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 绝妙好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 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蒱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绝.幼妇,。

李白《行路难》翻译

本文选自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世说新语》两则被编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5课),分别是《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分别记述了谢道韫巧答谢太傅和陈元方巧辩陈太丘友人的故事。还有一则被编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10课),是《杨氏之子》。

2背景编辑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行、形式,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作风。鲁迅曾指出:“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实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然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3作者简介编辑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继于叔父临川王刘道规,袭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时,转散骑常侍、秘书监,徙度支尚书,迁丹阳尹,加辅国将军。后任尚书左仆射,加中书令,出为荆州刺史,再转任南兖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后因疾还京,卒年四十一,谥康王。他爱好文学,“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由于他熟悉两晋士大夫的言行,又参阅了有关论述,加上手下才学之士的帮助,终于编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轶事***──《世说新语》。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分类记载汉末到东晋期间士大夫阶层的一些言谈和轶事。南朝梁刘峻(字孝标)为这部书作注,引书多至近四百种,又增加了许多材料。 所记故事都不长,但是写得生动,往往三言两语,也能让读者看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一些人物的精神面貌。全书语言精练,辞意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影响很大,此外,还有《幽明录》等志怪***。原籍南朝宋国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时期(15-30岁)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的典籍,对《世说新语》 的编撰奠定良好的基础,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

﹝二﹞荆州时期(30-37岁)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政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时期(37-42岁)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兖州刺史,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于41岁病逝于京师。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

4选用课文编辑

人教2013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包括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古文。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5咏雪编辑

原文

谢太傅(1)寒雪日内集(2),与儿女讲论文义(3)。俄而雪骤(4),公欣然(5)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6)曰:“撒盐空中差可拟(7)。”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8)”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9),左将军王凝之(10)妻也。

注释译文

(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内集:家庭聚会。

(3)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这里当“子侄辈”讲,即年轻一辈。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 论:讨论。

(4)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迅速。

(5)欣然:高兴的样子。

(6)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7)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8)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儿漫天飘起。未若:不如比作。因:凭借 (“因”在这里有特殊含义)

(9)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王凝之的妻子。

(10)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译文

《咏雪》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开家庭***,跟子侄辈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

什么呢?”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谢道韫说:“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

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古今异义

1、儿女古义:子侄辈,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

今义:指子女

2、文义  古义:诗文

今义:文章的意思

一词多义

1、因:未若柳絮因风起 (凭借)

(因为)

文言文特殊句式

1.省略句。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在“寒雪日”之前省略了介词“于”,即“(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之意。

2.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所似何”(像什么东西)。

3.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是”的意思,译为“这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中心思想

《咏雪》: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时,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

6陈太丘与友期编辑

主要内容

这则短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陈太丘和一个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朋友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就一个人走了。他走了之后,朋友才到。这时陈太丘七岁的儿子陈元方正在家门口玩耍。朋友从陈元方那里得知陈太丘走了,非常生气,骂陈太丘不是君子。陈元方据理反驳了父亲的这个朋友,认为他不守信还骂人,是无信无礼之人。朋友听后觉得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不回头看,走进了自己家的大门。

原文

太丘(1)与友期行(2),期日中(3),过中不至(4),太丘舍去(5),去后乃至(6)。

元方(7)时年七岁,门外戏(8)。客问元方:“尊君(9)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10)!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11)。”元方曰:“君(12)与家君(13)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16);对子骂父,则是无礼(17)。”

友人惭,下车引(14)之,元方入门不顾(15)。

字词释义

(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长,长官。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2)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4)过中不至:过中,过了正午。至:到。

(5)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6)去后乃至:乃至,(友人)才到。乃:才。至:到达

(7)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8)戏:玩耍,游戏。

(9)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非人哉:不是人啊!非:不是。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11)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

(12)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13)家君:家父,谦词,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4)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15)顾:回头看。

(16)无信:丧失信用,信:信用、诚信。

(17)无礼:违反礼节;没有礼貌,礼:礼节。

古今异义

1、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2、委

古义:丢 下、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3、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4、期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5、引

古义:拉

今义:引用

通***字

1、尊君在不。“不”通“否”, 读 fǒu,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1、“友人惭” 意动用法。惭:感到惭愧

中心思想

《陈太丘与友期》:本文写“友人”不守约定、不讲信用的故事,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

一词多义

┌相顾惊疑(互相)

相├

└相委而去(副词,指友人。)

译文

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

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

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

看。

题目解说

陈太丘,汉朝人,字仲弓,原名叫做陈寔太丘县令。古代习惯将官员所任职的地名附在姓氏后。“期”是约定的意思。标题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479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

文章鉴赏

世说新语两则[1]

该文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懂得维护父亲尊严,能言善辩。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一点也不姑息。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这父子二人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观念。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说:

“诚信是天下的关键。”孔子也说:“做了个人,却不讲信实,不晓得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犁(Lí),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辄(zhe),如何

能走呢?”正因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以,古代有许多“不重千金重一诺”的美谈,有许多以生命兑现诺言的故事,而鄙视不讲信

誉的品行。像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文章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道理: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1.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

坚持原则的人。2.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3.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

个言而有信的人。

例题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①没有失礼,因为是友人无礼在先,元方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②失礼,因为友人是失礼在先,但他已经表明悔意了,元方不该入门不顾,这是失礼的。

7世说新语编辑

简介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彭城人(今江苏徐州人)刘义庆(403--444)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世说新语》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词语解释

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一览无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 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二童一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 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七步成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 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才高七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疏志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千里莼羹旧时多作思乡之辞。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千里,湖名,在江苏溧阳县。莼羹,用莼菜煮的汤。莼羹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亦作"千里莼羹"。

千岩万壑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 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不舞之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 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后因以"不舞之鹤"喻名不副实。

相煎何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残杀或迫害。

瞎马临池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 临深池。"后因以"瞎马临池"比喻处境危险而犹暗昧无知。

略见一斑大致地看到事物的某一部分。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说·方正》:"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竹头木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扞陶公呴作荆州时,敕 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0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后以"竹头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哦。

管中窥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 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谓从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后用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管宁割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 有乘 嚄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谓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后。"本为调侃之词,谓位卑而居前列。后亦用为谦词,谓无才而居前。穅,亦写作"糠"。

肃然起敬肃穆地产生敬佩的态度或心情。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规箴》:哦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原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华亭鹤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陆机于吴亡入洛以前,常与弟云游于华亭墅中。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蒹葭玉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 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依玉树。"蒹葭,指毛曾;玉树,指夏侯玄。谓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后以"蒹葭玉树"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

绝妙好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 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

妇,外孙蒱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

绝。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蒱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后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醉山颓倒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 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行。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山颓倒"形容醉态。

醉玉颓山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 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玉颓山"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

身无长物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恭)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后以"身无长物"形容极其贫穷。

道边苦李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 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后以喻庸才,无用之才。

青州从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 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鬲膈上住。"意谓好酒的酒气可直到脐部。从事、督邮,均官名。后因以"青州从事"为美酒的代称。

难兄难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 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之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刘孝标注:"一作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意谓元方卓尔不群,他人难为其兄;季方也俊异出众,他人难为其弟。后遂以"难兄难弟"指兄弟两人才德俱佳,难分高下。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荆州曾问 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

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精

之至也。其应在后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馀里。"后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表示重大***彼此互相影响。

颊上三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 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后遂用作典故。以"颊上三毛"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

面如傅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 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脤。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后因以"面如傅粉"形容男子美貌。

食辨劳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 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后遂以"食辨劳薪"形容识见卓越。

鹤唳华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 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刘孝标注引裴启《语林》:"机为河北都督,闻警角之声,谓孙丞曰:闻此不如华亭鹤唳。"后常以"鹤唳华亭"表现思念、怀旧之意。亦为慨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

李白《行路难》诗句中运用典故的有哪些

李白《行路难》有三首,我们学过的是李白《行路难·其一》,下面以《行路难·其一》全诗进行翻译如下:

***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

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作品原文:

《行路难·其一》

李白〔唐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词句注释:

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箸(zhù):筷子。

“闲来”二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这两句暗用两个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碧,一作“坐”。

“多歧路”二句: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歧,一作“岐”。安,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创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作品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却放下杯筷,无心进餐。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的心理,急剧变化交替。最后一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行路难》运用了两处典故,

一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二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运用典故,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这首诗开头诗人写友人盛情宴送与自己痛苦心态,于是“拔剑四顾”,悲从中来,心绪茫然。而茫然的心绪与友人的盛情形成极大反差,曲折反映出离京时思绪起伏不定的心态,揭示出世路艰险在他心灵上投下的阴影,从侧面切入了本题。

这首诗既显示了诗人决不与污浊的社会现实同流合污的决心,又表现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正是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所激起的感情波涛使组诗气象非凡。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又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千古名篇。

扩展资料:

《行路难》的创作背景

《行路难》一共有三首,这三首诗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唐宋诗醇》以为《行路难三首》皆天宝三载(744年)离开长安时所作,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裴斐《太白乐府举隅》从之。

郁贤皓《李白集》以为前两首作于***十九年(731年)前后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无成而归之时,第三首作年不详。

百度百科-《行路难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