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难支残局破解,一木难支残局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6-18 0
  1. 有哪些造成它没落的因素
  2. 详细介绍一下中国象棋界的几位特级大师,包括他们的详细资料
  3. 徽商走向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4. 中国象棋开局口诀

中国象棋八大残局是:大征西、七星聚会、野马操田、带子入朝、大九连环、小征东、火烧连营、炮炸两狼关。

分述如下:

1、大征西(如图):

一木难支残局破解,一木难支残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小征西”是一则很受人们喜爱的江湖古局,但因变化不多,因而江湖棋人一直在进行探索,试图修改。1953年以后,上海的江湖棋摊上出现了加黑边卒的“征西”局,流传很广,影响很大,成为江湖上最著名的八大棋局之一。人们把它叫“大征西”,把原局叫“小征西”。

在所有的江湖残局中,着法最深奥,变化最繁复的,可说就是这则“大征西”局,甚至连素有残局之王的“七星聚会”的难度和变化也远不如此局,它堪称是江湖残局中的王中之王。

2、七星聚会(如图):

“七星聚会”是清代起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古谱四大江湖名局之首,清代出版的著名棋谱几乎都刊有此局,只是局名略有差异。在象棋排局中,“七星聚会”影响大,流传广,并被誉为“棋局之王”。

这局棋的棋图由红黑双方各七子组成,结局时又多以双方合计七子组成,所以又有“七星”、“七星棋”、“江湖七星”、“大七星”等名称。

“七星聚会”构思精巧,陷阱四伏。乍一看,红方似有胜机,棋摊前的“初生牛犊”常因求胜心切,误中设局人的圈套,故江湖艺人多以此局为谋生的法宝。

3、野马操田(如图):

“野马操田”局,亦名“野马躁田”、“大车马”、“管鲍分马”,简称“野马”。古谱四大名局之一。棋势为:经过十余回合“序战”后,成为车马斗车兵的实用残局。出现先走一方易胜的***象,往往使人误认为起着即可成杀局而坠入圈套。

“野马操田”的主题是车马斗车卒,因其着法深奥,变化多端,而且一开始就有红方双车单马可以连杀的***象,所以江湖排局艺人都乐于摆设这局棋。此局经过当代人们的修改,删去了红方一路边兵,其着法比原局更为奥妙,变化更为繁复,且有可能弈成和局。

4、带子入朝(如图):

带子入朝是一则十分优秀的排局,最早刊于清谱《蕉竹斋》,局名为“五子夺魁”,但着法少而且不够完善。由于红方3路兵必须在红车的带领下巧妙地渡河去牵制黑方,才能谋得和局,故此在民间一向又以“带子入朝”为局名,简称“带子”。也名“带子长征”。

5、大九连环(如图)

“九连环”是江湖残局中一组名气很大的局谱,其以环环相扣、严谨绵密为主要特色,许多民间棋手都以此为看家法宝。“大九连环”在众多流行的“九连环”江湖排局中,着法最深奥,变化最复杂,影响最广泛,俗名“九进中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周孟芳韩文秋等人改良而成的作品。

此棋最终推演结果为红先黑胜,至今仍有许多残局***在努力研究和改良,试图找到红棋的求胜求和之道。

6、小征东(如图)

本局最早的局名为“跨海征东”,约在1870年前后成局,曾刊于1879年木版刻印的《蕉窗逸品》,但图势没有黑方1路边象,红方较易谋和。

后经民间艺人的不断演变、总结提高,加上了黑方1路边象,成为如图棋势,黑方攻击力得到增强,使得红方谋和难度加大,从而使这局棋显得着法更为深奥,变化更为复杂,并于晚清年间被分别收于手抄本《蕉竹斋》和《湖涯集》中,局名改为“小征东”,一直流传至今,允称佳局。

7、火烧连营(如图)

“火烧连营”是当前象棋路边摊最常用的名局,此局子力差大,“帽子”埋藏很深,非棋力深厚之人难以识破,很容易被速胜的***象所诱惑,因此非常适合江湖艺人谋生的实际需要

此局是1959年我国当代残局***翟问秋杨明生所创,从问世起便广受江湖艺人的欢迎。后来在街头实战中,又演化出1兵、2兵、3兵的变体,具体推演方式则大致相同

8、炮炸两狼关(如图)

此局为古谱四大名局之一,最早见于《竹香斋象戏谱》,名为“蓝田散彩”,但存在红方能胜的重大缺陷。后经历代民间高手改良,于清末被改成为今天的局面,修正了红胜问题,改名为“七征行”。本局起手红炮可从纵横方向上抽吃两个***,故在民间被称为“炮炸两狼关”。

扩展资料

中国象棋起源传说:

中国象棋起源于中国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国际象棋也是中国人的创造。

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天文、象术、数学的关系,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就对其形制以及玩乐方法作过专门记载:“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营并进,道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意思是说,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当于骰子。

(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颗;比赛的方法是分曹并进。(指必须两人或两组对局联赛),相互进攻,逼迫对方于死路;最后是赢者“牟”(指成倍)取胜利。击败了敌兵(春秋时兵制,以5人为伍),而发出了胜利的欢呼。

汉刘向《说苑·善说》亦记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意即劝孟,不妨也像“燕”国一样,斗象棋观歌舞,逍遥一二。所有这些,说明在战国时代“象棋”已经成为一项经常的活动了。因此象棋产生的时间,当在战国之前。

随着时代变迁,象棋日趋完善的同时,也不离军事战争和兵法的宗旨,有很多棋局精妙的战术构思及战术组合都谙合兵法之道。

在排局古谱中,如《渊深海阔》、《梅花谱》、《橘中秘》、《适情雅趣》等等,很多排局就是以兵法、三十六计、三国演绎典故和战争名称等命名的,它们不仅构思精巧,与所命名的历史典故名称也十分契合。

百度百科——中国象棋

有哪些造成它没落的因素

1 然前80回可能有种种的漏洞,可能有前后不连贯之类,但是瑕不掩瑜,整体是绽放光彩的。那一个个人物,更是能从书中走出来,在眼前鲜活起来。

而到了后40回,从四美钓游鱼开始,写得是多么的无聊而无用!贾宝玉居然又变得一团孩气,而“四美”的言语动作,根本让人看不出她们性格上的任何区别,这样写了又有什么用?一点痕迹都不留于心。对比于前80回,根本不能比,曹雪芹可是连一句话一个字都能体现一个人物的,让人如闻其言,如见其人。

到后来更不对了,宝玉居然好好读书了,这倒也罢;可怕的是到了82回,黛玉居然鼓励宝玉为了功名而取“轻微淡远”的书来念了!我永远也不原谅高鄂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黛玉身上,因为我没有办法容忍黛玉说出这样的话。

从此以后只是平铺直叙,把事情表达清楚。只是黛玉之死写得还不错:一边是新嫁迎娶,一边是凄惨临终,强烈的对比让黛玉之死显得更为惨烈凄凉。

可是到了104回,宝玉说的那叫什么话啊:晴雯到底是个丫头,也没有什么大好处,他死了,我实告诉你罢,我还做个祭文祭他呢...

好极,在高鄂笔下,宝玉祭晴雯是因为闲来无事,祭黛玉是为了不让黛玉恨他,宝玉再不济也不至如此吧?

如果你看过曹雪芹笔下的《芙蓉女儿诔》,你就会感觉到104回这个地方对人物的歪曲到了何种程度...

总之,我认为《红楼梦》最大的败笔是后40回,这只是个简单的叙事型结尾,完成了人物命运而已;至于作品思想的一致性,人物的性格的把握,各种线索的处理,都没有做好,说是狗尾续貂并不过分。只是,在所有的续篇中,这还算比较好的罢了。

2、高鄂在《红楼梦》续写中的“兰桂齐芳,家道复初”

曹雪芹对贾宝玉的人生愿望是首先是 “补天”,“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是传统入世思想的反映 。孔子一生栖栖皇皇,席不暇暖,为了百姓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于干戈扰攘,百般挫折中,探寻拯救之路,闻其风可使贪夫廉,懦夫有立志。但是,“贾宝玉”已朦胧地认识到,传统的补天者已普照遍成为功利之徒,只是孜孜不倦追求自身的“富贵场”与“温柔乡”,传统的入世方世已无补于现实之天,整个男性世界都已无补于末世之天,他拒绝了补天的责任。因而,《红楼梦》对金陵十二钗等人的判词与《红楼梦》十二支曲,却是佛道二教的出世精神的表现。老子的生存本体的观念,即道论与德论的统一,也即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的统一。他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表现在他不出人头地,“塞其兑而闭其门,和其光而同其尘”,默默无闻于百姓之中。曹雪芹一方面对儒家思想作了肯定,却无法调解由此引发的功利与自由,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所以在《红楼梦》中当宝玉的第二个人生理想--爱情也中道崩猝,曹想不出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便安排宝玉最后的结局仍是跟随一僧一道重返大荒,放眼 “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这实是由入世极端走向出世极端 。曹雪芹精心构造的旷世《红楼梦》中 , 实乃天衣有缝 。高鄂在续篇中有贾家后来“兰桂齐芳 ,家道复出”的 交待,笔者认为应是使《红楼梦》成为完美之作的最后一笔。但是由于和曹雪芹前文的思想不一致吧 ,读者的指责尘封了他的光泽。

在曹雪芹的构设的" 白茫茫一片大地 " ,象征着人世间一切均化为乌有。不知是无意有意,高鄂在《红楼梦》终结的虚无中尝试了建立另一个人类家园 。人类社会不是动辄完结的,而是朝前进行的,人的使命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作为通灵宝玉的那块石返回了大荒山 ,但是作为肉身的宝玉也许还要留在佛门古刹中 ,那依然不出人世的范围 。 曹雪芹是反封建高鄂是封建? 社会制度是后人的理论 ,他们都只是在自已的心灵驱使下借助高超的艺术手段反映人生而已

3如果有什么书是我重看次数最多的话,非《红楼梦》莫属了,每次看都能看出些新意,都能领略到一些从前忽略的东西,总以为作者已经把话说尽了,可是转念一想才发现原来涵义如此之深,真难为他把真相藏到了这里。而这点是我看其他***所领略不到的。就好象看那种魔术盒,不断地打开,里面还是一个套一个的盒子,仿佛永远都可以不断地开启下去。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认为《红楼梦》过时的话我不能接受。

至于说到高鄂的续,看前八十回与看后四十回感觉完全两样,所以看后四十回的次数比起前八十回起码要去掉个“0”。如果说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是“天之理”,而高鄂的后四十回是“人之情”。高鄂用他所有的才力尽力写了黛玉的香消玉陨,而对于曹雪芹一开始就在温香软玉、太平盛世的面纱中隐隐透出的肃杀之气却心软得不得了,面对这么个很有象征意义的大家族,高鄂心软得有点不近情理,给了宁国府一个交代,给了荣国府一个还算不错的收梢,有贾兰的高中,就连宝玉也还了老爸的情,一个个浪子回头,一个个勉力支撑,这个大家族的架子还是显摆在那里。当然为了不显突兀,高鄂是匆匆忙忙找了个勉强算点因头的***就提前把人圈住了,否则再铺张下去,真的发展到那节,他老人家是无论如何也制止不了宁荣二府连锅端了的结局,那才是“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以说,高鄂写的是人情,儿女之情可以尽到极致(极致是极致了,不过也写俗了),但是一涉及到整个社会,高老先生那点才气就没这个胆识了(可能和没曹雪芹的那种生活背景有关)。

我看过三种《红楼梦》的续写,全是高鄂先后的人物,现代续的看过一种,还不如高鄂。还是高鄂比较忠于曹雪芹的本意,只是不够彻底而已。若曹雪芹地下有知,也可以瞑目了。

4

这一篇最详细:

黛玉见帕伤感(第八十七回)

失意人逢失意事,新啼痕间旧啼痕。

[说明]

黛玉在毡包中拣衣服,见从前宝玉送她的两块旧手帕,上边有自己的题诗,于是便“触物伤情,感怀旧事”。对句是形容她淌眼泪的。

[注释]

1.“新啼痕”句——宋代秦观《鹧鸪天》词:“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

[评说]

续作者没有什么新鲜内容可写,就常常翻八十回前的旧账,而且动不动就是“触物伤情”,所“伤”之“情”不但空泛,有时还与所“触”之“物”不大相干。这里就是明显的例子:书中含混地说,黛玉见帕想起“初来时和宝玉的旧事来”,也不知究竟指的是哪些“旧事”。紫鹃则说:“那都是那几年宝二爷和姑娘小时,一时好了,一时恼了,闹出来的笑话儿。要像如今这样斯抬斯敬的,那里能把这些东西白糟蹋了呢?”事情很清楚:当时宝玉挨打,黛玉怜惜知己,为之而痛苦流泪,宝玉这才赠帕以示心意的。黛玉感知已之用心,更激动流泪,题诗寄情,这究竟跟“斯抬斯敬”有什么关系呢?能把这当作“笑话儿”吗?看到手帕,想起往事,又怎么能说是“失意人连失意事”呢?续作者根本不懂曹雪芹写那个情节的用意,所以只好瞎说一通。

望江南·祝祭晴雯二首(第八十九回)

随身伴,独自意绸缪。谁料风波平地起,顿教躯命实时休。孰与话轻柔?

东逝水,无复向西流。想象更无怀梦草,添衣还见翠云裘。脉脉使人愁!

[说明]

天气转冷,茗烟到学房给宝玉送衣,拿来了晴雯补过的雀金裘。宝玉见物伤感,关了门,点了香,摆好果品,拂开红笺,口祝笔写道:“怡红主人焚付晴姐知之:酌茗清香,庶几来飨!”接着写了这两首词。

[注释]

1.绸缪——情意深长。这两句头三字相连,容易产生歧义,使人误以为“意绸缪”者是“随身伴”,其实是说宝玉对随身之伴晴雯情意绸缪。

2.孰与话轻柔——跟谁再去轻声柔语地谈心呢?

3.怀梦草——传说中的异草。伪托东汉郭宪的《洞冥级》中故事: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想重见其容貌而不可得,东方朔献异草一枝,让他放在怀里,当夜就梦见了李夫人。因而有怀梦草之名。

4.翠云裘——指雀金裘。

[评说]

曹雪芹的“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一节当然是写得出色的。但是,后面是否有必要用“人亡物在公子填词”来旧事重提呢?续书者认为这样的呼应可以使自己的补笔借助于前文获得艺术效果,所以他仿效“杜撰芙蓉诔”的情节,也焚香酌茗,祝祭亡灵,并填起《望江南》词来了。这实在是考虑欠周。他没有想到在鲁班门前本是不该弄斧的。有《芙蓉女儿诔》这样最出色的淋漓酣畅的奇文,两首轻飘飘的小令又算得了什么?何况,它的命意、措辞又如此陋俗不堪!如果晴雯有知,听到宝玉对她嘀咕“孰与话轻柔”之类肉麻的话,一定会像当初补雀金裘时那么说:“不用你蝎蝎蜇蜇的!”原作之所缺是应该补的,但原作写得最有力的地方是用不着再添枝加叶的

赞黛玉(第八十九回)

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说明]

这是形容黛玉美貌的话。

[注释]

1.亭亭——高高地站立着的样子。玉树,喻身材美。语用杜甫《饮

八仙歌》:“宗之萧萧美少年,学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2.冉冉——亦作“苒苒”,柔弱的样子。

[评说]

时到如今,再从宝玉眼中看出,是多余的。语言之庸俗令人几不可耐。续作者以为是在赞美黛玉,其实,连宝玉都被他丑化了。

黛玉照镜(第八十九回)

瘦影正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说明]

这是续作者叹黛玉病中照镜、顾影自怜的话。

[注释]

1.春水——喻镜子。

2.卿——对人的昵称。这里指镜 中形象。

[评说]

这两句诗是从明代风流故事中抄来的,写在这里以充***文字,这也是续书者的故伎。故事原出明代支小白(如增)《小青传》:小青乃武林冯生之姬妾,姓不传(一说与生同姓冯,因讳之),早慧,工诗词。十六岁嫁冯生。生妇奇妒,命小青别居孤山。有杨夫人者劝小青别嫁。不从,凄惋成疾。命画师画像,自奠而卒,年十八,葬西湖孤山。姻戚集刊其诗词为《焚馀草》。这里续书者所取两句,即其临池自照瘦影后所作,流传颇广,明代徐翙取诗意作《春波影》杂剧演其事。小青故事又见于明代陈元明所作之传,后张潮《虞初新志》亦记其事,姚靖增修《西湖游览志》及《西湖志》等皆载入。阿英《***闲谈》更辨其事之有无。所传冯小青全诗说:“新妆欲与画图争,知在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红楼梦》的续作者摭拾此类,滥竽充数,***托原作,这实在是曹雪芹的不幸。

叹黛玉病(第九十回)

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说明]

黛玉窃听得雪雁与紫鹃的谈话,说什么王大爷已给宝玉说了亲,便心灰意冷,顿时病势沉重,后来知是误会,病也就逐渐减退。故续作者发此感叹。

[注释]

1.“解铃”句——明代瞿汝稷《指月录》:法灯(泰钦和尚)性格豪放,不干正事,众人轻视他,只有法眼禅师对他很器重。一天,法眼问众人:“老虎脖子上拴的金铃,谁能把它解下来?”众人面面相觑,谁也答不上来。这时,正好法灯过来,法眼也把这个问题问他,法灯回答说:“拴上去的人能解下来。”法眼一听很高兴,就对众人说:“你们以后别再轻视他了!”后来就把法灯的回答概括成“解铃还是系铃人”,成了一句成语,用以说谁惹出的事还该由谁去解决。

[评说]

据脂评提示,曹雪芹原稿中黛玉“ 泪尽”而逝在先,宝玉成亲在后,当然不会有续书中宝玉忽然痴呆、随人家移花接木的事(二十回脂评说,宝玉与宝钗后来“成为夫妇时”有“谈旧”的事),写法要现实的多。可见,把黛玉疑心宝玉定了亲,或者知道宝玉将娶宝钗作为致她于死命的唯一的原因,并不是曹雪芹的原意。《红楼梦》虽然写了很多儿女情事,但并不以爱情为中心,也不是一本鼓吹“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的书,它的思想要深广得多。试想,宝玉挨了一顿板子,黛玉就流了多少眼泪!何以知道她后来的“泪尽”,不会是因为眼看宝玉受更大的痛苦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呢?黛玉的思想应该也是有所发展的。只限于描写黛玉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为自己而悲伤,这只能证明续书者的思想境界是不高的。

寻玉乩书(第九十五回)

噫!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以古松。欲追寻,山万重,入我门来一笑逢。

[说明]

宝玉丢失了通灵玉,一家人到处寻找,还测字打卦,都不中用,就请妙玉扶乩。据说,这就是仙乩在沙盘上所写下的话。

[注释]

1.乩——扶乩,一种占卜问疑的传统迷信活动,完全是骗人的鬼把戏。

[评说]

在曹雪芹的原稿中,宝玉后来也有失玉的事,但情况与续书所写的根本不一样。首先,玉是被人从宝玉的枕头底下“误窃”去的(第八回脂评),并非自动失踪;其次,有怡红院穿堂门前“凤姐扫雪拾玉”(不知是否即通灵玉)的事(二十三回脂评),而现在没有;最后,也不是癞和尚送玉救活宝玉,而是“甄宝玉送玉”(第十七、八回脂评)。虽然佚稿详情莫知,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事情的先后经过在曹雪芹的笔下是按照现实生活中所可能有的形式来描写的。而续书则是改头换面地搬用了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真”的情节。续书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可以简化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依靠情节的离奇来获得戏剧性的效果。比如他可以在同一天、同一时辰中让宝钗“出闺成大礼”、黛玉“魂归离恨天”,因为这样安排的主要困难已经排除——“行为偏僻性乖张”的宝玉被彻底解除了思想武装,他已经随着通灵玉的丢失变成了一个大傻瓜。为此,就要把失玉这件事以及玉的去处说得越神秘越好,于是就硬派出身于官宦之家的妙玉来扮演巫婆的角色,让她画符念咒,见神弄鬼,以便得到乩书中这几句一览无余的话,为将来癞和尚送玉以至最后僧道挟持宝玉出家先造舆论。

叹黛玉之死(第九十八回)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说明]

这是续作者写到黛玉断气时的话。

[评说]

对句是旧***中的俗套,它与尤三姐自刎时曹雪芹以“揉碎桃花”两句叹词为比喻代替对三姐死亡形象的具体描写是完全不同的。续书者写黛玉的死,有点象老太婆说见闻——不嫌其琐碎。诸如“回光返照”,“攥着不肯松手”,“出气大,入气小”,“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浑身冷汗”,“身子便渐渐的冷了”,“叫人乱着拢头穿衣”,“两眼一翻”……也不怕损害人物形象的艺术美感。如果曹雪芹写尤三姐之死,也写她如何躺在血泊中挣扎、痉挛、喘气、咽气,这能收到什么效果呢?秦可卿、金钏儿、晴雯之死,作者都不正面落笔,“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为写死而写死,曹雪芹是不屑于这样做的。至于续作者最后让黛玉直叫“宝玉!宝玉!你好……”而怀恨死去,这不但不符她生前向警幻说过要偿还“甘露之惠”的诺言(现在的结局,竟成了“以怨报德”),而且也最终否定了黛玉是宝玉的真正的知己。

离尘歌(第一百二十回)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

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说明]

葬母于金陵的贾政先得到宝玉中举又失踪的消息,接着又知道自己已被“恩赦”复职,便赶路回京。雪夜泊舟毘(同“毗”)陵驿(今江苏常州巿),见一人光头赤脚,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向他倒身下拜,细看知是宝玉,刚要对话,忽来一僧一道,挟住宝玉飘然而去,还听到三人中不知哪一个在唱这首歌。

[注释]

1.鸿蒙——参见《红楼梦曲·引子》注。

2.“谁与”二句——谁与我一道去呀,我跟着谁呢?

3.大荒——即***开头说的大荒山。

[评说]

鲁迅认为续作中宝玉出家“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惟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觉得诧异。”(《〈绛洞花主〉小引》)又说“和尚多矣,但披这样阔斗篷的能有几个,已经是‘入圣超凡’无疑了。”(《论睁了眼看》)肯定了续作对宝玉出家结局的安排,同时指出了在描写上的根本性的缺点。

一僧一道挟持宝玉俱去的描写也同样不符作者的本意。宝玉的出家是他“偏僻”行为的突出表现,即脂评所谓“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是他自身判逆性格与他所感到愤懑绝望的现实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态度应该是决绝的。试看甄士隐的弃世,他只说了一声“走吧!”就“将道人肩上的搭裢抢过来背上”,随之而去了。注意!是他主动抢道人的搭裢并催人家走,而不是像续书中宝玉那样被僧道“夹住”,喝令他“俗缘已毕,还不快走”的。见过后半部原稿的脂砚斋就说:“‘走吧’二字真‘悬崖撒手’,若个能行?”意思是甄的决绝态度真像后来宝玉的出家,别人是做不到的。曹雪芹写柳湘莲的出家也如抽鸳鸯剑、断烦恼丝,一挥而尽,从无返顾。但宝玉、士隐、湘莲所坚决抛弃的东西,续书作者自己却十分热中,因而,当他违心地写这样的结局时,惋惜、留恋和迫不得已的情绪也就不可能不表现出来。这里,我们正好借薛宝琴的两句诗来评续书者:“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离尘歌》本应是寄托宝玉愤世思想的极好机会,然而整首歌中有的只是与续书中所有的诗歌同样空洞的字句,翻来覆去,说的无非是宝玉回大荒山青埂峰去了,甚至连歌是谁唱的也故意叫人弄不清楚,彷佛宝玉和僧、道已“三位一体”,成了真正的仙界人物。

5

后四十回还真的相当久没看了,

以下算是临时翻书找的一些例子,有点杂乱又毫无系统可言,

算是一些自己的感想,请多包含。

撇开整个故事的架构,和书中人物结局的安排,

对文字的驾驭功力,高鹗自然远不如曹雪芹,

客观来说,能续写红楼,写作的功力当然已经不能算平庸之辈,

但仰之弥高的原作在前,后进自然是相形见拙。

初读红楼是小六,那时候只专挑自己喜欢的章节读,

里面还有很多看不懂的东西就自己跳过,

自然也分不出前后作者写作上的差别

说也奇怪,年纪长了,经历多了,国高中这样一路上来多读了一些古文了,

红楼梦年年拿出来翻,以前不懂得东西渐渐懂了,每次看的体悟也都不同,

不知是从那个时候起,自然觉得后面四十回文风丕变,

对张爱玲所说的"八十回后,人物一个个言语乏味 面目可憎起来",逐渐心领神会。

为什么后面四十回的人物,张爱玲会觉得言语乏味?

曹学芹运用北方口语的能力灵活巧妙,

红楼梦完成了高度成熟的文学语言,

朱光潜"谈文学"中,就以红楼梦廿八回,宝玉像黛玉诉说心事,作为例子:

"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著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

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收拾的乾乾净净,收著;等著姑娘到来,

一桌子吃饭,一床儿上睡觉。ㄚ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ㄚ头们想到。

我心里想: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熟也罢,和气到了底,才见的比别人好。

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睛里!"

就如同朱光潜所言,这么一大车子话,从头到尾念下来就是流畅顺当得很,

"多么顺口 多么能表情 一点不做作 一点不拖杳"(朱光潜语)

这种一长串,读了能知其声口 知其情绪 知其心性,的话后四十回真的少了许多,

前八十回口齿逼人,一张嘴比刀子还利的黛玉姑娘,后头实在消沉的可以,

论贾雨村 八股文一段更是大大违反黛玉的个性,这是极大的错误。

(黛玉是绝对不会要宝玉去求取功名的,更不会说出"取功名,也清贵些"这种话)

后四十回的凤姊也是一整个失色,尽管世道衰微 家道中落

但她可是效戏彩斑衣 持强羞说病的凤辣子啊,

黛玉死后,她说笑来安慰贾母的那一翻话实在大失水准,

(同五十四回,在元宵夜宴***争听的笑话相比。)

九十四回,形容凤姊用"娇怯怯",也实在怪不可言。

后四十回最大为失色的,可能是原本形象鲜明的人物模糊了面貌,

曹雪芹对人物的塑造是相当用心的,不论地位高低,他笔下的人物皆有独特之处,

他用衣著 用住处 用行事 用言语来替人物塑型,

宝钗的姓氏 服用的冷香丸 居住的蘅芜院朴素如雪洞,这个姑娘的性格已跃然纸上

黛玉的潇湘馆,她的住所所弥漫的药香、她教导鹦鹉平日素喜的诗词,

不用再使用形容词,就可以知道这个姑娘平日是过著多么如隐士般 诗境的生活。

后四十回的作者或许受限才力,在描写不论是人 是物 是景,可就懒惰多了。

八十五回黛玉过生日,高鹗是这么描写的:

"那黛玉略换了儿件新鲜衣服,打扮得宛如嫦娥下界,含羞带笑的,出来见了众人"

曹雪芹是从来不用实笔来描写黛玉的面貌衣著,她如仙,她不同世俗。

就算要描写,曹雪芹笔下没有"新鲜衣服"这种说法的,

他有银花撒红半旧大袄 松绿撒花绫裤 锦边弹墨袜 厚底大红鞋(宝玉)

有蜜合色的棉袄 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 葱黄绫子棉裙(宝钗)

有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 五色蝴蝶鸾条(宝玉)

有缕金百蝶穿红大云缎窄袄 五彩刻丝青银鼠挂 翡翠撒花洋绉裙(凤姊)

.........多不胜数,连丫环的衣著也是描写的相当仔细的。

八十五回接著描述大家子团聚,这种场面前头曹雪芹描写的有多热闹详细,

他也不会用这种"这里接连著亲戚族中的人,来来去去,闹闹嚷嚷,车马填门,

貂蝉满座。真个是:花道正开蜂蝶闹 月逢十足海天宽"这种现成成语打发过去的。

随手翻书,找了一些例子,当然只是极小的部分,希望对您有些帮助。

总结完毕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详细介绍一下中国象棋界的几位特级***,包括他们的详细资料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明清时期徽商作为封建势力的依附,注定会衰落解体。然而,徽商的衰落过程并非直线下降,而是螺旋式起伏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具体说来,徽商衰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清代陶澍盐法变革后,盐商的没落意味着徽商元气大伤;继盐商衰落后,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茶商的中兴,此后,“追至民国初年,勉强维持的徽商茶叶贸易已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盛势,走向衰落”[8]。而伴随着茶商的衰落,整个徽州商帮开始衰落解体。徽商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其为封建性商帮,没有将资本用于扩大性再生产,而是用于封建性的活动中,这也决定了它无法在清中后期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中国之后保持其原有优势。具体说来,徽商的衰落原因又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徽商衰落的客观原因分析 客观上,徽商的衰落原因课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封建***政策的改变给徽商,尤其是其支柱盐商带来的打击。商业作为传统的“末”业,在历朝历代都是被盘剥的重点对象之一,清朝也不例外。开朝时以示贤德而免各省之补赋,然而当时因战争造成社会的千疮百孔是很难愈合的,这部分补赋除了贤明的统治者廉洁执政外,剩下的应该就是取自其他税收。 徽州商帮的衰落是由盐商的失势开始的。而徽州盐商的失势原因主要是受***政策的直接影响。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由陶澍进行的盐法变革取消了徽商对于食盐销售的垄断权。据《清史稿》载,“时两淮私枭日众,盐务亦日坏”,道光帝任命陶澍进行盐法改革。道光十二年,陶澍先拟行票盐法与淮北,后推及其他地区。票盐法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了既定目的,即减少了私盐的销售,却并非长久之策,结果很快得到了印证,不久之后私盐贩运有增无减。这不仅使得徽州盐商从此失去了其世袭的行盐专利权,导致原来官商一体的包销制被打破。而且,由于该法的推行并没有能因地制宜,淮南盐商更是陷入困境。因此,同治三年,曾国藩上疏,“淮南盐务,运道难通,筹办有两难,一在邻盐侵灌太久。西岸食浙私、粤私而兼闽私,楚岸食川私而兼潞私,引地被占十年,民藉以济食,官亦藉以抽厘,势不能骤绝……”。不仅仅是盐商,其他行业商人也因清廷为了摆脱统治危机而进行各方面的政策变革造成了大小不等的损失。 其次,清***迫于财政困难,开始无休止的对商人进行残酷的剥削。自康乾盛世起,清廷开销日增,此后,***增设税收名目,巧取豪夺,对商人进行压榨。“康熙年间,淮商有三项大笔浮费:一是程仪。现任或候补官员进京路过淮扬时,不论该官与淮商有无交往,都要索取一笔程仪。二是规礼。本地的文武大小衙门,无论与盐务是否有关,都要向商人收取规礼。三是别敬。先是每年于御史任满时,照例要向商人收别敬钱。后来发展到无论地之远近或与商人是否有交情,只要是达官显贵,在任满时都要向商人索取别敬。这三项浮费,每年盈千上万”。 作为国家岁入大宗,盐商首当其冲。这也是曾国藩所疏盐务弊端之一,即厘卡设立太多。“淮盐出江,自仪征以达楚西,层层设卡报税,诸军仰食,性命相依,不能概撤”。虽有曾国藩等人保护徽商,相继变盐法,成效却不显著。此后,盐纲日坏,盐价日增。“盖两淮正课,初合织造、河工、铜斤等欵,祗百八十余万,每引征银一两余。织造、河工、铜斤者,因盐政运司养廉厚,陋规亦多,每年解送织造银二十二万,捐助河工五万。三藩之变,滇铜阻隔,派各盐差***买捐办,水脚又五万。及雍正中,裁减养廉规费以为正款,嗣复及他项。于是正杂内外支欵随钜,每引增至六七两,自改票后始轻。同治中,引地未复,而以厘补课实过之,正无庸增引也”。由此,盐商负担可见一斑。鉴于此,虽有曾国藩与李鸿章相继变盐法,掺纲法于票法之中,旨在以旧商为主而不易新商,却无法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盐商逐渐没落。仅次于盐商的税收大项茶商也是清廷盘剥的重点对象之一。 此外,徽州一直是中国的重要茶叶产地之一。据《清史稿》所载,“茶之于盐,办法略相似。惟盐为岁入大宗,故掌国计者第附于盐而总核之。其始但有课税,除江、浙额引由各关征收无定额外,他省每岁多者千余两,少祗数百两或数十两。……咸丰以来,各省次第行厘,光绪十二年,福建策报至十九万余两,他省欵亦渐多,未几收数复绌。宣统三年预算表所载,茶税特百三十余万而已”。寥寥数语,却展示了清代茶税的大致演变历程。随着统治危机的加重,各省厘金亦渐涨,这也是导致徽州茶商竞争力低于洋商,进而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连年战争,使得清廷疲于应付,只得不停增加赋税;徽州因战乱也损失惨重,这对于以徽州为根基的徽商而言亦是打击之一。从清中期开始,帝国主义势力相继渗入中国,极大的改变了中国原有的政治经济格局。此外,中国国内频仍,内外交困。尤其是咸丰、同治年间清廷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起义,发动了一场历时17年,波及18省的国内战争,徽商的主要活动区域都被卷入战争之中,连徽州本土都成为主战场,这对徽商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战乱直接造成了徽商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此外,“咸同兵燹”使得长江一线交通受阻,中断了徽商所经营的吴楚贸易,也使得徽商在苏浙地区的商业活动陷入停滞。这一切都使得徽商元气大伤,最终一蹶不振。 最后,从***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国家相继入侵中国,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以茶商为首的徽商损失惨重。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对任何一个商帮的打击都是巨大的。徽商作为封建性商帮,其相较而言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其在竞争中渐趋劣势。尽管徽州茶商能统观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而洋商利用清廷制定对中国商帮不利的政策,如压低收购茶价;依靠子口半税,“利用自往产茶之地***办的优势,入侵的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独操利柄,予包括徽州茶商在内的华商以致命的打击”。再加上进口洋茶的冲击,徽州茶商举步维艰。而徽州茶商的衰落则标志着整个徽商的衰落。正如张海鹏先生所说,“清代徽州茶商的兴衰历程,正是传统的中国封建商人在近代社会中的缩影”。在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徽州商帮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二)徽商衰落的自身原因分析 除了外部的因素外,徽商的衰落也有其自身方面的原因,这也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总的说来,徽商之所以衰落,就在于它是一个封建性的商帮,与统治者学校是否密切直接关系到其命运。此外,徽商的经营利润并没有转化为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而是用在了非经营性消费上,这种消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徽商所进行的奢侈性消费巨大。以盐商为代表,徽商们大多将多年经营所得积蓄用于奢侈性消费中。“明代徽商在家乡以巨资兴修园林、别墅、住宅的现象已经蔚然成风。歙县的‘果园’、‘砚子园’、‘枣树园’等,都是名噪一时的胜景。徽商的居所盛行斗拱彩绘,追求富丽堂皇”。入清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徽商实力愈发雄厚,其挥霍之风也愈演愈烈。据记载,乔居扬州的盐商不惜重金修建园林别墅等,导致乾隆时期扬州园林甲于天下,这一方面建设了扬州等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挥霍资金的大致流向。除了投资于建筑业外,徽商也将大笔钱财用于精神上的消费,比如建设戏班,收藏图书、古董等等。清代的接驾更使得商人们耗资巨大。正如王守基在《盐法议略·长芦盐务议略》中指出,“若夫翠华莅止,情殷瞻就,供亿丰备,尤为前所未有。……盖盐商际遇之隆,至此而极矣;盐商奢侈之弊,亦至此而深矣”。 第二,徽商的兴起离不开徽州宗族力量的扶植。因此,一经繁盛,世代相传的宗族思想使得徽商对宗族事务的建设等封建性活动方面历来慷慨不吝。徽商为了宗族的发展,不惜重金修祠堂、修坟墓、叙家谱、设义学、建试馆、开办书院以及购置族产和族田等等。在徽商的大力扶植下,徽州的文化教育等事业飞速发展,也使得徽商的资本迅速流失。 除了耗资于非经营性项目,徽商与政治不再紧密结合也是其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徽商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其“亦儒亦贾”的经营方式以及与封建***结合紧密的主要手段。而其衰落则也是由于其对清廷的态度,为了求取所谓的“功名”,徽州捐纳之风盛行,而且统治者为了增加收入,千方百计以劝谕商人捐资助饷,徽商半是自愿半是强迫将大笔资财捐给***,这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负担。此外,清后期徽商与***结合不再密切,这使得徽商们原有的地主、商人、官僚三位一体的身份无法维持,直接造成了其的衰落。 综上,在主观和客观双重原因的作用下,徽州商帮在清中后期开始衰落。盐商的衰落是徽商衰落的第一个阶段,而茶商的衰落,表明盐商衰落后的徽商已经失去了支撑残局的力量,整个徽州商帮走完了衰落的第二个阶段。与此同时,徽商的其他行业也相继衰惫,如典当、木、丝、米、百货等业,渐渐失去了其在以往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徽州茶商的衰落,标志着徽州商帮的彻底衰落。然而,徽州商帮虽然解体,有一部分徽商跟随上了时代的脚步发展商业资本,改善经营方式,因而在民国初乃至解放前仍活跃于江南的大城市之中。可见“封建性的徽帮衰落后,徽州籍商人在各地的经济生活中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有的竟成为民族资产阶级中的成员”

徽商走向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胡荣华

姓名:胡荣华(huronghua)

胡荣华

1945年出生

上海人

象棋特级***

辉煌战绩

8岁习弈,1960年15岁首次参加全国比赛即夺取冠军。

15岁时首次参加全国赛即夺得冠军,1988年被亚州象棋联合会授予中国象棋国际特级***称号。

称雄棋坛四十余年,至2000年底保持着五个第一:十五岁成为最小的全国冠军、唯一成为十连霸的棋手、五十五岁成为年龄最大的全国冠军、唯一获得十四届全国个人冠军的棋手、唯一称雄棋坛四十余年的棋手。

以后直至1***9年,连续10届蝉联全国冠军,独步弈林20年,以十连霸闻名中外。1983年和1985年又获两次全国冠军。多次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是连续6届亚洲杯赛团体冠军中国队主力队员。年获第一届七星杯国际邀请赛冠军,1991年和1993年获第5、6届亚洲名手邀请赛冠军。1982年国家体委授予其中国象棋特级***称号,并授予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8年被亚洲象棋联合会授予特级国际***称号。

60年代,胡荣华、杨官麟双雄并立,80年代棋艺发展,棋坛繁荣,柳大华、李来群,吕钦、徐天红、赵国荣、许银川等新星崛起并立。胡荣华虽年过不惑,公务缠身,但是凭著坚强的毅力和深厚的功力,始终在棋坛上与群雄拼搏,且战功赫赫。在国内最高水平的五羊杯全国冠军赛中曾5次捧杯。并因连续3届捧杯而永久保有五羊杯。在1982年至1992年全国个人赛中,曾获4次亚军,2次季军。他为上海队获得5届全国团体冠军,立下了战功。胡荣华在1982年首届三楚杯、北方杯、上海杯,年昆化杯、第3届三楚杯,1986年第2届天龙杯,1988年木建杯、净安杯、首届棋王赛,1989年金角杯,1991年宝仁杯世界顺炮王争霸战,1992年华山杯赛中均荣获了冠军。 胡荣华天资异禀,记忆力惊人,曾创盲目1对14人的记录,其棋路全面,灵活多变,开、中、残局都有深厚的功力。在30多年的棋坛生涯中,他对象棋理论的研究,象棋全局古谱的发掘、整理,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古谱中的过宫炮、飞相局、反宫马、顺手炮等皆有重大的创新,使之成了当代流行布局。主要著作为反宫马专集,国内外均已出版。胡荣华飞相百局则是由北斗棋苑、宝岛象棋联合出版。

胡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棋王,在棋界享有崇高的声誉。现任上海市人大常务委员、上海棋社社长、高级教练,目前仍在棋坛奋斗不息。

柳大华

柳大华,1950年3月3日出生于湖北武汉

擅长中局搏杀,招法凶狠,有“东方电脑”“棋王”之称。1980年从胡荣华手中夺过了全国象棋冠军,终止了胡荣华“十连霸”的势头,1995年在北京创下了1对19人的蒙目棋最高纪录。

获奖情况及棋路历程:

1963年,获得湖北省少年象棋赛冠军

1***6年,柳大华获全国第十二名,

1***7年获全国第九名,

1***8年获全国第三名,

1***9年获全国第二名。

1980年夺得全国象棋冠军,终止了胡荣华“十连霸”的势头

1981年,曾创下一对十九盘蒙目棋的世界纪录。由于记忆力惊人,人称“东方电脑”。

年,获特级***称号

1988年,获得“七星杯”国际邀请赛冠军

1991年、1993年、19***年获得三届“银枝杯”象棋赛冠军

1995年2月25日,在北京中国棋院举行1对19的“盲目棋”比赛,柳大华获得9胜8和2负的佳绩,也作为“中国之最”载入史册。

……

2006年8月4日,柳大华在成都和108人同时对弈,历时7时30分,获得了69胜30和9负的佳绩,成功创下了101盘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2006年9月24日,在临朐县沂山顶应众1对12弈“盲棋”,在全国引起极大的震动。

曾为中国队夺得第一、二、五、八、九届“亚洲杯”象棋团体冠军。

让人惊叹的“盲棋神技”

2006年8月9日上午,“浪潮杯”首届中国象棋人机大战热身赛,即柳大华盲棋表演赛一对五的比赛,最终落下了最后一粒子,柳大华以三胜一平一负的成绩同时战胜了25名网络业余选手。比赛中,柳大华镇定自若,背对着棋盘和选手们,细心聆听裁判报出的各组走棋,他稍加思索后报出对每盘棋每一回合的应对招数。整个盲棋表演赛过程中,双方落子节奏似乎超出人们在赛前的想象,很快一组业余选手就败下阵来。柳***始终面对观众,表情并不丰富,但显得信心十足。赛后,***表示对比赛结果非常满意,他说,“这个结果比我自己赛前的预测还要好,毕竟一人对阵五组,对精力消耗会很大。”有意思的是,柳大华在赛后认出25名挑战者中,除了一些网络象棋爱好者以外,确实有一些国内中象的高手,甚至是他自己认识的朋友。

让人感动的母子情怀

柳大华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他9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拉扯四个孩子,日子过得好艰苦。

大华的妈妈是一位勤劳贤慧的母亲,尽管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来,一家五口人的吃穿都得由她操持,但对孩子们下棋一事却最支持。

开始,由于她对下棋缺少认识,认为那只是玩玩,甚至担心孩子们学坏了。可当她发现弟兄三个学棋后,不但家务活干得多了,而且个个在校是优秀生,她再也不反对孩子们下棋了。有一件事,尤其使她感动。

一天晚上,大华跟两个文化宫参加象棋表演赛,棋赛结束时,主办单位发给每人一包点心,三人谁也没有舍得吃一块,原封不动地拿回了家,往妈妈面前一放,说:“妈,您吃吧,这是我们下棋挣的点心。”

妈妈从每个包里拿了一块,放在嘴里慢慢嚼着,她似乎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甜的点心。做妈妈的,还有什么比得到儿女的孝敬更香甜的呢?

可当她把目光一停留在儿子们身上,见每人穿的都是比较破旧的衣服时,不觉一阵心酸,心中暗想,穿这样的衣服,如何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象棋呢?想到这里,泪水几乎夺眶而出,她对儿子们说道:“就是不吃不喝,我也得给你们做身体面的衣服。”

经过一段时间的省吃俭用,柳大华的母亲节省下30元钱买了几米蓝灯芯绒布料,给每人做了身制服。穿上这身衣服,兄弟三个可就“体面”多了。每当外出表演,三人一色蓝灯芯绒制服,棋又下得好,特别引人注目,于是后来又有了这样的赞扬:“蓝灯芯绒弟兄,棋下得好厉害!”

由于妈妈的支持,大华和二哥在国际象棋训练班益发鼓足了劲。

柳大华,作为中国象棋界的****,带领着国棋在世界范围内独领***,是世界象棋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吕钦

个人简介

吕钦,1962年出生,广东省惠东人。象棋特级国际***。 被誉为“羊城少帅”;全国人大代表。

编辑本段人物点评

吕钦8岁开始学棋以弈棋,反应敏捷,攻杀犀利闻名,有“快马飞刀”的美誉,人称“羊城少帅”,现任广东省象棋队教练员兼运动员。1991年被评为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年当选为中国***第十五届代表大会代表。 他的人生座右铭是“脚踏实地”。

编辑本段主要经历

1***8年获全国象棋赛少年组冠军。

1982年获全国象棋第三名。

1983、1991、1993年获全国象棋赛亚军。

1986、1988年两次获全国象棋赛冠军。

1985年获第二届亚洲城市名手赛冠军。

1990、1995年获第一、四届世界象棋锦标赛男子个人、团体冠军。

1992年第七届“亚洲杯”象棋赛男子团体冠军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1989~1992年连续五次(第九至十三届)“五羊杯”冠军;

1980年以来,作为广东队主力,为该队七次夺得全国团体赛冠军。

1990年首届世界象棋锦标赛个人冠军和中国队获团体冠军主力成员。

1990、1992年获得第一、三届“银荔杯”赛冠军。

1994年获第四届“棋王”赛冠军。

1995年第四届世界象棋锦标赛个人冠军及中国队获团体冠军主力成员。

1986年获象棋特级***称号。

1989年获特级国际***称号。

1991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1年12月在澳门参加第7届世界象棋锦标赛,获男子个人冠军,并与队友合作,获团体世界冠军。

著有《广东少帅吕钦专辑》、《棋坛少帅吕钦专集》。

辉煌战绩

11次全国象棋团体赛冠军广东队的主力队员,2次全国体育大会象棋团体赛冠军队主力队员,3次全国象棋个人赛冠军,6次亚洲象棋团体锦标赛冠军队主力队员,1次亚洲象棋名手赛冠军,4次世界象棋锦标赛个人和团体冠军,9次夺得“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邀请赛冠军,4次“银荔杯”全国象棋争霸赛冠军,以及多次获得各项杯赛冠军。1991年当选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年当选为***十五大代表。4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2次获得广东省十佳运动员称号和新中国50周年棋坛十大杰出人物。

现今状况

吕钦是棋坛“梦之队”广东象棋队多次获得全国冠军的主力队员。2003年,吕钦作为广东队教练,2004年、2006年率队荣登全国象棋甲级联赛冠军宝座,2003年、2005年获得象甲联赛亚军。

2007年11月,吕钦与柳大华一起代表中国队获第2届亚洲室内运动会象棋团体赛冠军。

吕钦弈棋反应敏捷,攻杀犀利,有“小吕飞刀”、“快马飞刀”等美誉,人称“羊城少帅”。

吕钦现任广东省象棋队教练员兼运动员。1991年被评为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年当选为中国***第十五届代表大会代表。

业余下棋

吕钦的收入也是浮动的,就是看参加的商业比赛多不多,目前所有的杯赛他都参加的。吕钦作为省中心副主任,广东省象棋队主教练有一份不错的岗位工资,不过主要收入还是依靠非凡棋力赢得的赛事奖金。

不过,吕钦依靠下棋致富,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他回忆起自己拿过的第一个奖是在1***3年,他刚刚11岁———惠阳地区少年冠军。

吕钦得到的第一笔赛事奖金还是在1983年,他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了第三,奖金是80元钱。1985年的兰州***赛上,他获得了冠军,奖金达到了120元钱。那时候的奖金跟现在当然没法比,不过象棋比赛逐渐跟商业结合起来,也促进了这项运动的发展。

近年来吕钦在各种商业赛事上屡屡夺冠,收入自然颇丰。尤其是去年的银荔杯。这是目前国内奖金最高的赛事,冠军奖金高达15万元。拿了冠军,扣完个人所得税,拿回家12万元。这是他拿回家的最高奖金。

银荔杯并不是吕钦参加的奖金最高的比赛,有一年在美国举行的国际挑战赛上,他获得了冠军,奖金是3万美金。尽管不用交个人所得税,但是按规定,他要上交国家棋类管理中心65%的奖金,最后到手的也就1万美元左右,所以还是银荔杯拿到的最多。不过他也坦言,中国象棋跟围棋或者国际象棋比起来,奖金还是毛毛雨。

编辑本段业余生活

前年,封开县举办一个活动,期间主办单位邀请吕钦和许银川、文静夫妇与众多象棋爱好者切磋棋艺,之后的筵席,县领导等都过来敬酒,吕钦显得很随意,都会举杯往来。据说,吕钦过去的酒量是很出名了,不过现在,他除了一些必要的应酬之外,平时已经是滴酒不沾了。

吕钦自评,酒风正,这就是个性。同朋友喝酒,他豪爽实在。前年武汉的个人赛上,他开局不利,连输几盘。他邀约朋友到黄鹤楼喝酒,一句调侃,众人叫好。结果第二天的比赛,他居然连赢三盘!

当年因为身材干瘦,差点失了老婆许妙玲的芳心,但现在的吕钦,却时时为自己发胖的体形担忧。在棋队里,他被同事笑称为“肚腩王”,所以几年前他开始爱好跑步。

每天下午吕钦都会到办公室后面的田径场上进行慢跑。5点开始是棋队的体能训练时间,别人可以打球,练器械,这些老家伙就跑跑步算!他就沿着田径场慢跑五六千米。

他说,现在比赛频繁,没有好的体能是不行的。不过什么时候不再下象棋了呢?他说到了他觉得自己拿不了冠军的时候,他就会考虑退下来。

不过上海的胡荣华60多岁了,还保持着顶尖的状态。现年43岁的特级***吕钦应该不会那么快就从棋坛赛场上下来的。

编辑本段成长过程

吕钦是惠东人民的骄傲,也是父亲的骄傲,吕钦能有今天也是离不开父亲的默默支持,功成名就的吕钦也不忘孝敬老人家,他已经在老家为父亲建了一套房子,吕钦也会抽空回家看望父亲,平时也是常常打电话问候。

小时候,吕钦家里穷,兄弟姐妹众多,吕钦父亲为了生计,经常不在家,兄弟姐妹主要是靠祖母拉大。当时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亲,而父亲为了支持吕钦学好棋艺,每次吕钦要外出比赛,父亲都会毫不犹豫地掏出15到20元钱,资助吕钦。

在吕钦的记忆中,父亲几乎就没当面表扬过自己,只是会在和村里人聊天的时候,偶尔说到自己,说的时候,神情颇为自豪。

吕钦说,平时由于比较忙,也是很难得回去探望父亲,但是他每年春节必定会回老家的。已成为人父的他也备感一种父亲的责任,因此也对老父更加眷念。

山村里走出“小吕飞刀”

广东惠东县稔山镇长排村是广东一个偏僻的山村,吕钦就是出这里走出来,走向世界棋坛的最高峰,现在惠东象棋很普及了,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再走出另外一个吕钦,或许时迁物移,过去的那段时光,只能是留在记忆之中。

吕钦家有7兄弟姐妹,吕钦排老二,当时家境不是很好的他就要负责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但是生活艰辛并没有淹没他在象棋上的天赋,他年纪不到9岁时就已经打遍村中无敌手,村里已经名气很响了。

不过谈起当时的艰辛,吕钦也是感慨不已,因为当时一副最便宜的象棋也要一毛多,吕钦两天才有一分钱的零用钱,他和同伴从教室里偷来粉笔,找到块地方,划上楚河汉界,用瓦块当棋子,然后在上面写上军马炮的字样。

他无法找到自己的启蒙老师。因为,他完全是靠看人下棋看会的。上世纪60年代的广东农村,孩子们哪有什么课余活动?村里的老人们常年聚集在一个空屋子里下棋,这个地方也是最吸引吕钦的地方,每天一放学,他放下书包就往那里跑。“看了一个礼拜,我就完全会了。”吕钦回忆说。

他开始跟小伙伴们较量。孩子们是买不起象棋的,吕钦的父母是盐民,他小时候,父母一直在5公里外的盐场干活,常年都不在家,他是由祖母带大的。7个兄弟姐妹中,吕钦排行老二,祖母给每个人的零花钱是两天1分钱。。而一副最便宜的象棋也要一毛多,孩子们想了办法,他们从教室里偷来粉笔,找到一块地方,划上楚河汉界,棋子就用瓦块,在上面写上车马炮的字样。没过多久,小吕钦已经打败了所有的伙伴。

那些无意中成了吕钦师傅的老人们,很快发现了孩子的天赋。一开始还觉得老人们水平很高,没过多久,发现他们不行了,村里的老人没一个能下过他了。

1***8年,吕钦高中毕业,他准备参加高考。他成绩很好,很有希望考上大学。但这个时候公社的领导找到他,希望他按省里的要求参加全国少年比赛。公社对吕钦寄予了厚望,在最困难的年代里,革委会每个月特批给他家三四斤猪肉。“你先参加比赛,高考可以推迟一年。”公社承诺。

结果吕钦一举拿到了全国少年冠军,也就在这一年,他进入二沙岛的省队,离家27年。“吕温侯”“小吕飞刀”是棋坛的封号,连续夺冠成就了一位“棋王”。

升任***

从2001年,吕钦就开始担任广东省象棋队的教练员兼队员。目前广东象棋队有十多个人,除了比赛,从周一到周六都要训练,而且从早上8时30分到下午五时,五时之后是体能训练。

吕钦的成功只要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自己没有老师,但是他的手下目前已经有了12名全有***头衔的***。作为广东象棋队的主教练,省中心的副主任,吕钦已经把大半的精力给了别人。

吕钦把大部分心血都花在了教学上。但是他坚持,要成为职业棋手,必须要有天分。“有些棋手看到我们打比赛挣钱,但是这样的全国才不到10人,绝大部分的人还是很平庸的。所以我也在观察孩子们,光勤奋,有理想不够,如果他们没有天分,就劝他们尽早放弃,下棋可以锻炼智力,但要以此为生,非天才不可。”

作为教练,他把广东省队建设成了全国最规范、也最具实力的一支队伍。不过他对记者表示担忧:“别人都说现在广东队最强,其实,广东队里有我还有许银川这样的棋手,因此在团体赛上,我们总能够获得冠军,不过在个人赛上,后继不力,特别是女队员,需要在全国争取到前六或前三才行”。

作为教练员,吕钦感觉跟做运动员最大的区别就是责任大了,他不仅自己要参加比赛,还有安排队员的各方面情况。

吕钦,在棋盘中成长,在棋坛中功成名就,因此他对中国象棋的发展责任感越来越强,他坚信中国象棋的发展前景将一片光明。

编辑本段爱情之路

吕钦从惠东简陋破旧的农家小院走出来,孤身一人在广州二沙岛的省队。从农村来的他一点也没有自卑感,他只想在比赛中取胜,这种执着也体现在他的感情上。

老婆追了七年

1983年,14岁的汕头姑娘许妙玲进入广东省象棋队,当时队里有杨官璘、蔡福如两位著名教练,更有弱冠之年的名将吕钦。一个惠东人,一个汕头人,都不会说广州话,到了星期天,家在广州的棋手都回去度周日,而从外地来的棋手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吕钦和妙玲就是这样日久生情。

1988年,许妙玲退役了,按照家里的要求,她回到汕头找工作。分隔两地让吕钦无法忍受,他的情书雪片般飞往汕头,但往往四五封信才换了姑娘的一封回信。他想起了打电话,许家旁边的公用电话成天响,四邻都烦了,妙玲的母亲起初很反感,但吕钦的执着感动了妙玲,也感动了她的家人,她最后确定回广州。

妙玲对吕钦的了解,应该说从她第一次到吕钦老家后,有了质的变化。1990年吕钦夺得了首届世锦赛的冠军,他希望妙玲陪他回家看看,许起初不太愿意,但经不起吕钦的花言巧语。在人们看来,吕钦虽然已是两届全国冠军和世界棋王,人长得又黑又瘦,又比妙玲大了7岁,他配不上漂亮的妙玲。在埝山乡长排村吕钦的家门口,妙玲这个城里姑娘被震撼了。棋王就是从这简陋破败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的!那一刻,她坚定了自己终身伴侣的人选。

从1991年结婚到现在,小两口恩恩爱爱,羡煞了旁人。吕夫人现在在广州棋艺社担任教练,教小孩子下象棋,丈夫是省队的,夫人却是归广州队管,虽然他们无法像当年在广东省象棋队的时候那样工作和生活都形影不离,不过,每天19时下班后,夫妻俩自己的小家,日子过得同样有滋有味。

编辑本段家庭生活

女儿爱好音乐

如今,吕钦的女儿已经12岁了,今年升初中。由于圆号吹得好,已经被省重点中学——广州实验中学录取了。

颖颖没有女承父业,只下过一段国际象棋,也拿过东山区少年比赛的名次,但是她对棋并没有父亲的痴迷,吕钦也认为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过颖颖在音乐方面的收获让夫妇俩格外骄傲。她是学校管乐队的成员,圆号吹得特别好,被广州实验中学作为特长生已经了录取。“要知道进实验中学多难呀,颖颖很争气,一下子给我们省了好几万。而这个学校你就是交钱,还不一定有名额呢。”吕钦得意地说。孩子学音乐的花费也很高,每个学期要给学校交一千多元,孩子曾随队到韩国比赛,六千多元的费用都是家长出的。上中学以后,家里准备给孩子换换装备,给她买一个新的圆号,大约要一万多,学艺术一般家庭都负担不起,她还算***。

常年在外,最让吕钦感到愧疚的是,对女儿的关心不够。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从吕钦甜蜜的三口之家,你可以闻到一种幸福的味道。

中国象棋开局口诀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明清时期徽商作为封建势力的依附,注定会衰落解体。然而,徽商的衰落过程并非直线下降,而是螺旋式起伏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具体说来,徽商衰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清代陶澍盐法变革后,盐商的没落意味着徽商元气大伤;继盐商衰落后,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茶商的中兴,此后,“追至民国初年,勉强维持的徽商茶叶贸易已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盛势,走向衰落”[8]。而伴随着茶商的衰落,整个徽州商帮开始衰落解体。徽商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其为封建性商帮,没有将资本用于扩大性再生产,而是用于封建性的活动中,这也决定了它无法在清中后期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中国之后保持其原有优势。具体说来,徽商的衰落原因又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徽商衰落的客观原因分析

客观上,徽商的衰落原因课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封建***政策的改变给徽商,尤其是其支柱盐商带来的打击。商业作为传统的“末”业,在历朝历代都是被盘剥的重点对象之一,清朝也不例外。开朝时以示贤德而免各省之补赋,然而当时因战争造成社会的千疮百孔是很难愈合的,这部分补赋除了贤明的统治者廉洁执政外,剩下的应该就是取自其他税收。

徽州商帮的衰落是由盐商的失势开始的。而徽州盐商的失势原因主要是受***政策的直接影响。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由陶澍进行的盐法变革取消了徽商对于食盐销售的垄断权。据《清史稿》载,“时两淮私枭日众,盐务亦日坏”,道光帝任命陶澍进行盐法改革。道光十二年,陶澍先拟行票盐法与淮北,后推及其他地区。票盐法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了既定目的,即减少了私盐的销售,却并非长久之策,结果很快得到了印证,不久之后私盐贩运有增无减。这不仅使得徽州盐商从此失去了其世袭的行盐专利权,导致原来官商一体的包销制被打破。而且,由于该法的推行并没有能因地制宜,淮南盐商更是陷入困境。因此,同治三年,曾国藩上疏,“淮南盐务,运道难通,筹办有两难,一在邻盐侵灌太久。西岸食浙私、粤私而兼闽私,楚岸食川私而兼潞私,引地被占十年,民藉以济食,官亦藉以抽厘,势不能骤绝……”。不仅仅是盐商,其他行业商人也因清廷为了摆脱统治危机而进行各方面的政策变革造成了大小不等的损失。

其次,清***迫于财政困难,开始无休止的对商人进行残酷的剥削。自康乾盛世起,清廷开销日增,此后,***增设税收名目,巧取豪夺,对商人进行压榨。“康熙年间,淮商有三项大笔浮费:一是程仪。现任或候补官员进京路过淮扬时,不论该官与淮商有无交往,都要索取一笔程仪。二是规礼。本地的文武大小衙门,无论与盐务是否有关,都要向商人收取规礼。三是别敬。先是每年于御史任满时,照例要向商人收别敬钱。后来发展到无论地之远近或与商人是否有交情,只要是达官显贵,在任满时都要向商人索取别敬。这三项浮费,每年盈千上万”。

作为国家岁入大宗,盐商首当其冲。这也是曾国藩所疏盐务弊端之一,即厘卡设立太多。“淮盐出江,自仪征以达楚西,层层设卡报税,诸军仰食,性命相依,不能概撤”。虽有曾国藩等人保护徽商,相继变盐法,成效却不显著。此后,盐纲日坏,盐价日增。“盖两淮正课,初合织造、河工、铜斤等欵,祗百八十余万,每引征银一两余。织造、河工、铜斤者,因盐政运司养廉厚,陋规亦多,每年解送织造银二十二万,捐助河工五万。三藩之变,滇铜阻隔,派各盐差***买捐办,水脚又五万。及雍正中,裁减养廉规费以为正款,嗣复及他项。于是正杂内外支欵随钜,每引增至六七两,自改票后始轻。同治中,引地未复,而以厘补课实过之,正无庸增引也”。由此,盐商负担可见一斑。鉴于此,虽有曾国藩与李鸿章相继变盐法,掺纲法于票法之中,旨在以旧商为主而不易新商,却无法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盐商逐渐没落。仅次于盐商的税收大项茶商也是清廷盘剥的重点对象之一。

此外,徽州一直是中国的重要茶叶产地之一。据《清史稿》所载,“茶之于盐,办法略相似。惟盐为岁入大宗,故掌国计者第附于盐而总核之。其始但有课税,除江、浙额引由各关征收无定额外,他省每岁多者千余两,少祗数百两或数十两。……咸丰以来,各省次第行厘,光绪十二年,福建策报至十九万余两,他省欵亦渐多,未几收数复绌。宣统三年预算表所载,茶税特百三十余万而已”。寥寥数语,却展示了清代茶税的大致演变历程。随着统治危机的加重,各省厘金亦渐涨,这也是导致徽州茶商竞争力低于洋商,进而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连年战争,使得清廷疲于应付,只得不停增加赋税;徽州因战乱也损失惨重,这对于以徽州为根基的徽商而言亦是打击之一。从清中期开始,帝国主义势力相继渗入中国,极大的改变了中国原有的政治经济格局。此外,中国国内频仍,内外交困。尤其是咸丰、同治年间清廷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起义,发动了一场历时17年,波及18省的国内战争,徽商的主要活动区域都被卷入战争之中,连徽州本土都成为主战场,这对徽商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战乱直接造成了徽商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此外,“咸同兵燹”使得长江一线交通受阻,中断了徽商所经营的吴楚贸易,也使得徽商在苏浙地区的商业活动陷入停滞。这一切都使得徽商元气大伤,最终一蹶不振。

最后,从***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国家相继入侵中国,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以茶商为首的徽商损失惨重。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对任何一个商帮的打击都是巨大的。徽商作为封建性商帮,其相较而言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其在竞争中渐趋劣势。尽管徽州茶商能统观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而洋商利用清廷制定对中国商帮不利的政策,如压低收购茶价;依靠子口半税,“利用自往产茶之地***办的优势,入侵的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独操利柄,予包括徽州茶商在内的华商以致命的打击”。再加上进口洋茶的冲击,徽州茶商举步维艰。而徽州茶商的衰落则标志着整个徽商的衰落。正如张海鹏先生所说,“清代徽州茶商的兴衰历程,正是传统的中国封建商人在近代社会中的缩影”。在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徽州商帮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二)徽商衰落的自身原因分析

除了外部的因素外,徽商的衰落也有其自身方面的原因,这也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总的说来,徽商之所以衰落,就在于它是一个封建性的商帮,与统治者联系是否密切直接关系到其命运。此外,徽商的经营利润并没有转化为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而是用在了非经营性消费上,这种消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徽商所进行的奢侈性消费巨大。以盐商为代表,徽商们大多将多年经营所得积蓄用于奢侈性消费中。“明代徽商在家乡以巨资兴修园林、别墅、住宅的现象已经蔚然成风。歙县的‘果园’、‘砚子园’、‘枣树园’等,都是名噪一时的胜景。徽商的居所盛行斗拱彩绘,追求富丽堂皇”。入清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徽商实力愈发雄厚,其挥霍之风也愈演愈烈。据记载,乔居扬州的盐商不惜重金修建园林别墅等,导致乾隆时期扬州园林甲于天下,这一方面建设了扬州等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挥霍资金的大致流向。除了投资于建筑业外,徽商也将大笔钱财用于精神上的消费,比如建设戏班,收藏图书、古董等等。清代的接驾更使得商人们耗资巨大。正如王守基在《盐法议略·长芦盐务议略》中指出,“若夫翠华莅止,情殷瞻就,供亿丰备,尤为前所未有。……盖盐商际遇之隆,至此而极矣;盐商奢侈之弊,亦至此而深矣”。

第二,徽商的兴起离不开徽州宗族力量的扶植。因此,一经繁盛,世代相传的宗族思想使得徽商对宗族事务的建设等封建性活动方面历来慷慨不吝。徽商为了宗族的发展,不惜重金修祠堂、修坟墓、叙家谱、设义学、建试馆、开办书院以及购置族产和族田等等。在徽商的大力扶植下,徽州的文化教育等事业飞速发展,也使得徽商的资本迅速流失。

除了耗资于非经营性项目,徽商与政治不再紧密结合也是其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徽商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其“亦儒亦贾”的经营方式以及与封建***结合紧密的主要手段。而其衰落则也是由于其对清廷的态度,为了求取所谓的“功名”,徽州捐纳之风盛行,而且统治者为了增加收入,千方百计以劝谕商人捐资助饷,徽商半是自愿半是强迫将大笔资财捐给***,这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负担。此外,清后期徽商与***结合不再密切,这使得徽商们原有的地主、商人、官僚三位一体的身份无法维持,直接造成了其的衰落。

综上,在主观和客观双重原因的作用下,徽州商帮在清中后期开始衰落。盐商的衰落是徽商衰落的第一个阶段,而茶商的衰落,表明盐商衰落后的徽商已经失去了支撑残局的力量,整个徽州商帮走完了衰落的第二个阶段。与此同时,徽商的其他行业也相继衰惫,如典当、木、丝、米、百货等业,渐渐失去了其在以往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徽州茶商的衰落,标志着徽州商帮的彻底衰落。然而,徽州商帮虽然解体,有一部分徽商跟随上了时代的脚步发展商业资本,改善经营方式,因而在民国初乃至解放前仍活跃于江南的大城市之中。可见“封建性的徽帮衰落后,徽州籍商人在各地的经济生活中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有的竟成为民族资产阶级中的成员”。

中国象棋开局口诀如下:

1、马走日,象走田:马走的是日字格(横向两格或竖向两格),相(象)走的是田字格,且不能过河。?

2、车走直路炮翻山:车走的是直线,且无阻挡可以一直走,炮吃子时要隔一字才能吃。

3、士走斜线护将边:士不能出九宫,走的是下方的斜线格,每次只能走一条线的一格。

4、小卒一去不回还:兵卒只能直走且不能退,过了河才能左右走。

5、将帅田中横竖走,被吃便成棋输手;士在两旁斜线走,保护将帅不远走;相象田间对角走,田中有子不能走;小马日字对角走,直前有子不能走。

6、老车横竖任你走,遇谁吃谁没对手;大炮横竖都能走,隔子就能吃对手;兵卒只能往前走,过河方能左右走;?各子路上遇对手,吃时要防对手走;吃人将帅喊将军,输棋不气是好手。

扩展资料: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蓖象棋,有六薄些;分曹并进,遵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城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证女。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

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以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旗子,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家澈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

百度百科-象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