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兽渡河的故事出自哪部经,三兽渡河的故事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17 0
  1. 四字成语河狮什么什么意思
  2. 三打头的四字成语
  3. 孔子3000弟子,哪几个最出名?
  4. 孔子哪些弟子比较出名?

折臂三公

一饭三遗矢

三角恋爱

三兽渡河的故事出自哪部经,三兽渡河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寸金莲

拼命三郎

二意三心 形容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或意志不坚定

二桃三士 士:武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比喻借刀

二三其节 二三:指不专一。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

二三其操 二三:指不专一。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

二帝三王 二帝: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指古代帝王

二次三番 蕃:遍数。不止一次,反复的

重三叠四 〖解释〗形容多次重复。

语四言三 〖解释〗指信口乱说闲话。

壹倡三叹 〖解释〗指一人歌唱,三人应和。

一饭三吐哺 〖解释〗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比喻求贤殷切。

一而二,二而三 〖解释〗由一至二,由二至三。指由此及彼联想开去。

蹄闲三寻 〖解释〗指马奔走时,前后蹄间一跃而过三寻。形容马奔跑得快。同“蹄间三寻”。

事无三不成 〖解释〗谓办事非经多次努力不会轻易成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解释〗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解释〗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三拳两脚 〖解释〗形容不多几下拳打脚踢。

三薰三沐 〖解释〗①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同“三衅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

三沐三薰 〖解释〗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亦作“三沐三熏”。

三句话不离本行 〖解释〗行:行当,职业。指人的言语离不开他所从事的职业范围。

三句不离本行 〖解释〗本行:个人从事的行业。形容一说话总要讲到自己从事的行业。

三夫成市虎 〖解释〗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同“三人成虎”。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解释〗形容人长相丑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后不成人样子。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解释〗骂人的话。骂人长相难看。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解释〗詈词。骂人长相难看。

三分鼎立 〖解释〗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三分鼎足”。

三叠阳关 〖解释〗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指送

二心三意 〖解释〗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意念不专,主意不定。同“三心二意”。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 〖释义〗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解释〗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解释〗比喻遭过一次挫折以后就变得胆小怕事。同“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 出处解释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示例故事

白璧三献 〖解释〗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八难三灾 〖解释〗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朱弦三叹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后因以“朱弦三叹”指称音乐的美妙。

昼日三接 一日之间三次接见。形容深受宠爱礼遇。

重三迭四 见“重三迭四”。

至再至三 指一而再,再而三。

遮三瞒四 谓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

攒三集五 见“攒三聚五”。

再衰三涸 见“再衰三竭”。

余声三日 语出《列子·汤问》:“(韩娥)鬻歌***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后因以“余声三日”形容乐声余韵无穷,不绝于耳。

有三有俩 谓有富馀钱财。

一献三售 见“一献三酬”。

一献三酬 《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后因以“一献三酬”谓人臣过蒙宠幸。亦作“一献三售”。

一岁三迁 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一时三刻 同“一时半刻”。

一日三月 《诗·王风·***葛》:“彼***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后以“一日三月”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省 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一日三岁 《诗·王风·***葛》:“彼***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后以“一日三岁”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覆 同“一日三复”。

一日三复 谓在一天之内多次反复玩味。

一举三反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以“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

一倡三叹 《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谓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阳关三迭 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三迭:反复歌唱某一句。原指古代送别的曲调。后也比喻离别。

杨穿三叶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原谓射技高超。后亦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言三语四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咸五登三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引此文,颜师古注:“咸,皆也,言汉德与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后因以“咸五登三”谓帝德广被,同于五帝而超于三王。

五申三令 三令五申。谓再三告诫。

五典三坟 犹言三坟五典。泛指古代典籍。

亡秦三户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后因以“亡秦三户”指不畏,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

推三阻四 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推三推四 同“推三阻四”。

挑三嫌四 见“挑三拣四”。

条三窝四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挑三检四 见“挑三拣四”。

挑三豁四 谓挑拨是非。

挑三拨四 见“挑三豁四”。

蹄闲三寻 见“蹄间三寻”。

蹄间三寻 指马奔走时,前后蹄间一跃而过三寻。形容马奔跑得快。

汤去三面 《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后因以“汤去三面”泛言普施仁德。

诗家三昧 作诗的诀窍。

事不过三 谓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三贞五烈 见“三贞九烈”。

三折肱为良医 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三灾六难 见“三灾八难”。

三怨成府 言与三人结怨则仇恨集身,难以免祸。

三盈三虚 盈:满。虚:空。指孔子的满门***,被少正卯讲学所吸引,多次离开孔子之门。形容讲学效果好,影响大。

三阳交泰 见“三阳开泰”。

三言两句 见“三言两语”。

三言讹虎 犹三人成虎。

三熏三沐 ①同“三衅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

三心两意 见“三心二意”。

三写易字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后以“三写易字”谓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三写成乌 同“三写易字”。

三徙成国 见“三徙成都”。

三徙成都 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

三窝两块 ①谓有多房妻妾。②指众多的子女。

三瓦两巷 见“三瓦两舍”。

三吐三握 《史记·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后以“三吐三握”为求贤殷切之典。

三头六证 众多的人证。

三头六面 谓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三头两日 三二天。形容时间相隔很近。

三头八臂 见“三头六臂”。

三汤五割 见“三汤两割”。

三汤两割 ①泛指烹饪之事。②指各种肴馔。

三台八座 泛指***重臣。

三思而行 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三首六臂 同“三头六臂”。

三兽渡河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

三尸五鬼 比喻奸佞之臣。

三省吾身 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来检查自己。一说一日反省三次。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亦作“吾日三省”。

三山五岳 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三三四四 犹言三三两两。

三日新妇 旧时过门三日之新妇,举止不得自专。因以喻行动备受拘束者。

三拳二脚 形容不多几下拳打脚踢。

三求四告 再三求告。

三清四白 谓非常清白。

三亲四眷 见“三亲六眷”。

三亲六眷 三亲:父母、兄弟、夫妇;眷:家属、亲戚。泛指众亲戚。

三亲六故 亲戚故旧的总称。

三迁之教 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三期贤佞 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着,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湖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王尊传》。后以“三期贤佞”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实。

三婆两嫂 犹言三妻四妾。

三年五载 三、五:表示大概数量;载:年。指多年。

三臡八菹 泛指精美的肴馔。亦借喻精美的诗文。

三沐三熏 亦作“三沐三熏”。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

三毛七孔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因以“三毛七孔”指心思,心机。

三老四少 ①老少众人。②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

三街六市 同“三街两市”。

三节两寿 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修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三街两市 泛称各街市。

三脚两步 ①形容走得快。②谓走不多远。

三江五湖 ①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称。

三江七泽 泛指江河湖泽。

三谏之义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三家村 指偏僻的小乡村。

三饥两饱 犹言饥一顿,饱一顿。形容生活艰难

三荤五厌 泛指荤腥食物。

三魂出窍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三回五次 多次。

三回九转 ①形容曲折回荡。②犹三番五次。

三环五扣 形容捆绑结实。

三槐九棘 《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后以“三槐九

三好两歉 同“三好两歹”。

三好两歹 谓时好时病。形容体弱。

三好二怯 同“三好两歹”。

三跪九叩 叩:磕头。最敬重的礼节。

三顾草庐 见“草庐三顾”。

三宫六院 泛指帝王妃嫔。

三告投杼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曾子之母曰:‘吾子不。’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告投杼”比喻流

三夫之言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曾子母曰:‘吾子不。’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三夫之对 见“三夫之言”。

三复白圭 《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复之,是其心慎言也。”后因以“三复白圭”谓慎于言行。

三风十愆 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风四:货、色、游、畋;乱风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合而为十愆。

三翻四覆 翻:转。反复无常。

三反四覆 反复无常。

三番两次 屡次,多次。

三冬二夏 犹言三两年。

三等九格 犹三六九等。

三等九般 同“三等九格”。

三朝五日 三、五天。

三长四短 ①同“三长两短”。②犹闲话,坏话。

三差五错 泛指差错。常指意外的事故。

三茶六礼 犹言明媒正娶。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士昏礼》。

三不拗六 谓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

三步两脚 快速行走貌。

三病四痛 谓病痛很多。

三榜定案 三次张榜,广求意见,再作最后决定。极言行事慎重。

三般两样 ①多个。②耍手段,弄花样。

三百瓮齑 指长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贫。齑,咸菜。三百瓮,极言其多,一时吃不完。

日已三竿 同“日上三竿”。

日高三丈 犹日上三竿。

日出三竿 太阳升起来离地面已有三根竹竿那样高。约为午前八、九点钟。形容天已大亮,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绕梁三日 环绕屋梁旋转三天。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

让再让三 谓几次三番地推让。

让三让再 见“让再让三”。

偏三向四 谓偏向、袒护某方。

目无三尺 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

暮四朝三 ①《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原指说法、做法有所变换而实质不变。②比喻反复无常。

茅庐三顾 见“草庐三顾”

六问三推 谓反复审讯。

六街三陌 见“六街三市”。

两头三绪 形容心意烦乱。

两头三面 同“两头白面”。

两两三三 ①谓三两为群。②形容稀疏。

两道三科 说三道四,花言巧语。

两般三样 不一样,不一致。

连三跨五 形容动作迅速。

连三接五 同“连三接二”。

连三接四 同“连三接二”。

连三接二 犹言接连不断。

连三并四 同“连三接二”。

连二赶三 急忙;赶快。

连二并三 同“连三接二”。

狂三诈四 多方欺诈。

君子三戒 戒:戒规。君子有三条戒规:少年时戒美色;壮年时戒殴斗;老年时戒贪图。

距跃三百 指欢欣之极。

九蒸三熯 热气上升为蒸,火干为熯。喻久经熬炼。

九衢三市 指繁华的街市。

狡兔三穴 见“狡兔三窟”。

颊上三毫 同“颊上三毛”。

***眉三道 方言。装模作样。

火冒三尺 见“火冒三丈”。

华封三祝 华:古地名。封:疆界,范围。华封:华州这个地方。华州人对上古贤者唐尧的三个美好祝愿。

横三顺四 见“横三竖四”。

四字成语河狮什么什么意思

渡四字成语 :

普渡众生、

三兽渡河、

香象渡河、

钓伏渡挽、

三豕渡河、

渡河香象、

泥船渡河、

衣冠南渡、

绝渡逢舟、

五马渡江、

宋郊渡蚁

三打头的四字成语

1. 车,鼓,犬,马,载,暮,声,色,斗,量,钟,晨,吼,狮,东,河

声色犬马(声色犬马)shēng sè quǎn mǎ

[释义] 声:歌舞;色:女色;犬:养狗;马:骑马。泛指旧时统治阶级的*乐方式。亦作“声色狗马”。

[语出]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梁》:“声色狗马,昼夜荒*,国计民生,罔存念虑。”

[近义] 声色狗马; 身败名裂;

[结构]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车载斗量chē zài dǒu liáng

[释义] 载:装载。用车装;用斗量。形容事物、人才很多;也作“斗量车载”。

[语出]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正音] 载;不能读作“zǎi”;斗;不能读作“dòu”;量;不能读作“liànɡ”。

[辨形] 载;不能写作“栽”。

[近义] 不可胜数 不计其数

[反义] 凤毛麟角 寥若晨星 屈指可数

[用法] 可用来表示某种东西数量极多;但质量一般。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汗牛充栋”;都有“数量极多”的意思。但“汗牛充栋”仅用来形容书籍极多;~泛指数量多;人和物都可以用。

[例句]

①粮店今年购进的大米~。

暮鼓晨钟mù gǔ chén zhōng

[释义] 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之声。比喻令人警觉醒悟的学说或言论。形容僧尼那样寂寞单调的生活。

[语出] 南北朝·庚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月史》:“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

[正音] 晨;不能读作“cén”。

[辨形] 暮;不能写作“幕”。

[用法] 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河东狮吼hé dōng shī hǒu

[释义] 河东:古郡名。比喻嫉妒心强剽悍的妻子发怒,对丈夫大吵大闹。一般借此嘲笑惧内的男人。

[语出] 明·无名氏《四贤记·挑斗》:“鹭鸶行状黄昏后,也曾闻河东狮吼。”

[近义] 河东狮子吼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状语;借以讥讽惧内的人

[例句] 少不得太太面前还要趋奉趋奉,防是~起来,要不太平。(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十二回)

[成语故事]

2. 用河字组四字成语

『包含有“河”字的成语』

“河”字开头的成语:(共41则) [h] 河不出图 河奔海聚 河伯为患 河出伏流 河东狮吼 河东三箧 河东狮子 河东狮子吼 河汾门下 河海不择细流 河涸海干 河汉江淮 河海清宴 河汉无极 河决鱼烂 河落海干 河溓海晏 河溓海夷 河梁携手 河梁之谊 河门海口 河目海口 河清海竭 河清海宴 河清海晏 河清难俟 河清人寿 河清社鸣 河清三日 河倾月落 河清云庆 河水不犯井水 河水不洗船 河山带砺 河沙世界 河山之德 河同水密 河斜月落 河鱼腹疾 河鱼天雁 河鱼之疾

第二个字是“河”的成语:(共24则) [f] 冯河暴虎 [g] 过河拆桥 过河卒子 [h] 黄河水清 恒河沙数 恒河一沙 [j] 济河焚舟 江河日下 江河行地 [l] 临河羡鱼 [s] 山河表里 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俟河之清 [t] 投河奔井 投河觅井 [x] 先河后海 悬河泻火 悬河泻水 悬河注火 悬河注水 [y] ***倒泻 饮河满腹 饮河鼹鼠 [z] 中河失舟,一壶千金

第三个字是“河”的成语:(共13则) [b] 半壁河山 百二河山 [d] 大好河山 带砺河山 [h] 海沸河翻 还我河山 海晏河清 [j] 锦绣河山 [l] 砺带河山 [m] 邈若河汉 邈若河山 [q] 气壮河山 [x] 笑比河清

“河”字结尾的成语:(共45则) [b] 半壁山河 百二关河 百二山河 不废江河 暴虎冯河 表里山河 辨如悬河 辨若悬河 [c] 楚界汉河 [d] 带砺山河 滴水成河 担雪填河 倒峡泻河 [f] 负石赴河 [h] 后海先河 挥剑成河 [j] 涓滴成河 九江八河 涓涓不壅,终为江河 锦绣山河 [k] 口如悬河 口若悬河 口似悬河 [l] 砺山带河 砺岳盟河 [m] 邈若山河 邈以山河 [n] 泥船渡河 [p] 被山带河 [q] 气吞山河 气壮山河 [s] 顺口开河 三兽渡河 三豕涉河 [t] 谈若悬河 [x] 信口开河 血流成河 鼷鼠饮河 香象渡河 [y] 一虎不河 言类悬河 言若悬河 偃鼠饮河 以指测河 [z]阻山带河

“河”字在其他位置的成语:(共8则) [b] 不到黄河心不死 [j] 江水不犯河水 井水不犯河水 [r]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s]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t] 跳到黄河洗不清 跳进黄河洗不清 跳在黄河洗不清

3. 关于“舞狮”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龙腾虎跃龙盘虎踞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凤舞龙蟠1.龙腾虎跃 注音:lóng téng hǔ yuè 释义:像龙在飞腾,虎在跳跃。

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

2.龙盘虎踞 注音:lóng pán hǔ jù 释义:盘:曲折环绕;踞:蹲、坐。好像盘绕的龙,蹲伏的虎。

特指南京。亦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3.张灯结彩 注音:zhāng dēng jié cǎi 释义: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4.锣鼓喧天 注音: luó gǔ xuān tiān 释义: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

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5.凤舞龙蟠 注音:fèng wǔ lóng pán 释义:凤凰飞舞,蛟龙盘曲。形容相配得当。

4. 四个字成语什么

口若悬河kǒu ruò xuán hé

[释义] 若:像;悬河:瀑布;激流奔泻。说起话来像河水倾泻一样滔滔不绝。形容口才好;能言善辩。

[语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典故;不由得不信。”

[正音] 若;不能读作“kǔ”。

[辨形] 若;不能写作“苦”;河;不能写作“何”。

[近义] 夸夸其谈 侃侃而谈 能言善辩

[反义] 沉默寡言 噤若寒蝉 闭口无言

[用法] 含褒义。多用来形容人口才好;能言善辩。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孔子3000***,哪几个最出名?

三豕涉河 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三星在天 指新婚。

三迭阳关 三迭:反复歌唱某一句;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原指古代送别的曲调。后也比喻离别。

三浴三衅 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三年之艾 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三茶六饭 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

三翻四复 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三令五申 令:命令;申:表达,说明。多次命令和告诫。

三推六问 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

三媒六证 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还必须有媒人介绍。表示郑重其事

三户亡秦 三户:几户人家;亡:灭。虽只几户人家,也能灭掉秦国。比喻正义而暂时弱小的力量,有暴力的必胜信心。

三人为众 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三五成群 几个人、几个人在一起。

三从四德 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三位一体 ***教把圣父、圣子、圣灵称为三位一体。常用来比喻三个人、三件事或三个方面联成的一个紧密不可分的整体。

三朋四友 泛指各种朋友。

三平二满 比喻生活过得去,很满足。

三顾茅庐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缄其口 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不敢开口。

三街六巷 泛指大街小巷。

三头两绪 形容事务繁杂,不易弄清头绪。

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三旬九食 旬:十天叫一旬。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顿饭。形容家境贫困。

三占从二 三个人一同算卦,听从其中两个人的意见。比喻听从多数人的意见。

三魂七魄 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

三生有幸 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来生;幸:***。三世都很***。比喻非常***。

三过其门而不入 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三班六房 三班:指皂、壮、快班,均为差役;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房,均为书办胥吏。明、清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

三曹对案 指审问对质。

三下五除二 珠算口诀。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

三妻四妾 妻妾众多的意思。

三三五五 三个一群,五个一伙。

三天两头 隔一天,或几乎每天。形容经常、频繁。

三尸暴跳 形容人气愤到极点。

三六九等 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三战三北 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

三思而后行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三姑六婆 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

三长两短 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三头六臂 三个脑袋,六条胳臂。原为佛家语,指佛的法相。后比喻神奇的本领。

三余读书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三三两两 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

三拳不敌四手 比喻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

三瓦两舍 瓦、舍:宋、元时指妓院及各种场所。旧指富家子弟寻欢作乐的地方。

三月不知肉味 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三心二意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三折肱,为良医 几次断臂,就能知道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成为内行。也指高明的医道。

三更半夜 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十二时。指深夜。

三对六面 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办理手续或说明情由。

三头对案 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一起对质,讲清楚事情真相。

三番五次 番:遍数。一再,多次。

三足鼎立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三寸之舌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三朝元老 元老:资格最老,声望最高的老臣。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现在用来指在一个机构里长期工作过的资格老的人。

三马同槽 隐指司马懿父子三人将篡夺魏的***。也泛指阴谋篡权。

三坟五典 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

三寸不烂之舌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三命而俯 旧是指官职步步上升,态度也愈加谦虚。

三旨相公 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

三智五猜 比喻用尽心思,多方猜测。

三分鼎足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三灾八难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三十三天 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三教九流 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三言两语 几句话。形容话很少。

三差两错 比喻偶然的差错。

三贞九烈 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

三寸鸟,七寸嘴 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

三牲五鼎 旧时形容祭品丰盛。后来也形容食物美好。

三衅三浴 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三百六十行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三老五更 相传古代统治者设三老五更,以尊养老人

三头两面 看对方的脸色而改变态度。比善于迎和奉承和玩弄两面手法

三阳开泰 《周易》称爻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

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三蛇七鼠 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三纸无驴 形容写文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

三十六行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三年化碧 指忠心不泯。

三人成虎 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原为传说中我国远古的部落酋长。后借指远古时代。

三星在户 表示新婚之喜。

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三邻四舍 〖解释〗泛指邻居。

三百瓮齑 指长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贫。齑,咸菜。三百瓮,极言其多,一时吃不完。

三般两样 ①多个。②耍手段,弄花样。

三榜定案 三次张榜,广求意见,再作最后决定。极言行事慎重。

三病四痛 谓病痛很多。

三步两脚 快速行走貌。

三不拗六 谓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

三茶六礼 犹言明媒正娶。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士昏礼》。

三差五错 泛指差错。常指意外的事故。

三长四短 ①同“三长两短”。②犹闲话,坏话。

三朝五日 三、五天。

三等九般 同“三等九格”。

三等九格 犹三六九等。

三冬二夏 犹言三两年。

三番两次 屡次,多次。

三反四覆 反复无常。

三翻四覆 翻:转。反复无常。

三风十愆 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风四:货、色、游、畋;乱风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合而为十愆。

三复白圭 《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复之,是其心慎言也。”后因以“三复白圭”谓慎于言行。

三夫之对 见“三夫之言”。

三夫之言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曾子母曰:‘吾子不。’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三告投杼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曾子之母曰:‘吾子不。’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告投杼”比喻流

三宫六院 泛指帝王妃嫔。

三顾草庐 见“草庐三顾”。

三跪九叩 叩:磕头。最敬重的礼节。

三好二怯 同“三好两歹”。

三好两歹 谓时好时病。形容体弱。

三好两歉 同“三好两歹”。

三槐九棘 《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后以“三槐九

三环五扣 形容捆绑结实。

三回九转 ①形容曲折回荡。②犹三番五次。

三回五次 多次。

三魂出窍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三荤五厌 泛指荤腥食物。

三饥两饱 犹言饥一顿,饱一顿。形容生活艰难。

三家村 指偏僻的小乡村。

三谏之义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三江七泽 泛指江河湖泽。

三江五湖 ①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称。

三脚两步 ①形容走得快。②谓走不多远。

三街两市 泛称各街市。

三节两寿 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修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三街六市 同“三街两市”。

三老四少 ①老少众人。②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

三毛七孔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因以“三毛七孔”指心思,心机。

三沐三熏 亦作“三沐三熏”。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

三臡八菹 泛指精美的肴馔。亦借喻精美的诗文。

三年五载 三、五:表示大概数量;载:年。指多年。

三婆两嫂 犹言三妻四妾。

三期贤佞 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着,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湖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王尊传》。后以“三期贤佞”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实。

三迁之教 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三亲六故 亲戚故旧的总称。

三亲六眷 三亲:父母、兄弟、夫妇;眷:家属、亲戚。泛指众亲戚。

三亲四眷 见“三亲六眷”。

三清四白 谓非常清白。

三求四告 再三求告。

三拳二脚 形容不多几下拳打脚踢。

三日新妇 旧时过门三日之新妇,举止不得自专。因以喻行动备受拘束者。

三三四四 犹言三三两两。

三山五岳 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三省吾身 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来检查自己。一说一日反省三次。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亦作“吾日三省”。

三尸五鬼 比喻奸佞之臣。

三兽渡河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

三首六臂 同“三头六臂”。

三思而行 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三台八座 泛指***重臣。

三汤两割 ①泛指烹饪之事。②指各种肴馔。

三汤五割 见“三汤两割”。

三头八臂 见“三头六臂”。

三头两日 三二天。形容时间相隔很近。

三头六面 谓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三头六证 众多的人证。

三吐三握 《史记·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后以“三吐三握”为求贤殷切之典。

三瓦两巷 见“三瓦两舍”。

三窝两块 ①谓有多房妻妾。②指众多的子女。

三徙成都 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

三徙成国 见“三徙成都”。

三写成乌 同“三写易字”。

三写易字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后以“三写易字”谓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三心两意 见“三心二意”。

三熏三沐 ①同“三衅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

三言讹虎 犹三人成虎。

三言两句 见“三言两语”。

三阳交泰 见“三阳开泰”。

三盈三虚 盈:满。虚:空。指孔子的满门***,被少正卯讲学所吸引,多次离开孔子之门。形容讲学效果好,影响大。

三怨成府 言与三人结怨则仇恨集身,难以免祸。

三灾六难 见“三灾八难”。

三折肱为良医 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三贞五烈 见“三贞九烈”。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 出处 解释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示例 故事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 〖释义〗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三叠阳关 〖解释〗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指送

孔子哪些***比较出名?

相传孔子有***三千,贤***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颜 回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学生,在孔门***中德行第一。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小孔子30岁。他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名无繇(由),字季路,亦称颜路,小孔子6岁。颜回应该是在16、7岁时,在孔子退而修五经的时候成为孔子***的,从此一直跟随孔子学习生活,终身未做官,二十九岁头发全白,四十一岁死去。

颜回家境清寒,但能安贫乐道,越显得他品德高尚,还有闻一知十的才能。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出生入死忠贞不渝,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最佳人选。《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回的句子。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死时,孔子悲恸欲绝,说“天亡我”。

颜回的故事较多,较著名的有“颜回偷食”。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一次被围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七天没有食物了。子贡就找机会突围,用私房钱买得一石米(石是古代计量单位,约相当现在130-150斤)。颜回就去煮饭。谁料子贡在井边远远看去,见到颜回在吃煮熟的饭,于是很不高兴就去问孔子:“对于仁人廉士,贫穷能够改变他们的品德吗?”孔子回答:“品德改变了怎么能够称为仁呢?”子贡再问:“就算是颜回也一样吗?”孔子说:“是的。”子贡就把颜回偷吃饭的事情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个仁义的人已经很久了,虽然听你说了,我还是不怀疑颜回的品德,其中必然有原因。你就不要追究了,我来问他”。于是召见颜回问:“我梦到了先人,不知是否有什么启示?你煮饭好了吧,让我来祭祀先人。”颜回说:“刚才有些灰尘落在饭中,置之不洁,弃之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但却不可用来祭祀了。”孔子说:“好啊,如果是我也会吃掉沾上灰尘的饭的。”颜回出,孔子对身边的***说:“我相信颜回是个君子,并不是今日啊。”***们由此服之。

子 张

子张是孔子门下最著名学生之一。姓颛(chuan)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时陈国人,小孔子48岁。子张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后来形成以其为代表的“子张之儒”。

据《论语》和《史记·仲尼***列传》记载,子张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性格较孤僻,为人宽容大度,勤学好问,关心政治。经常同孔子讨论问题,向孔子"问干禄"、"问行"、"问仁"、"问政"、"问明"、"问十世可知"、"问善人之道"、"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问何如斯可以从政"等等。

子张流传下来的故事是“叶公好龙”。讲的是子张要拜见鲁哀公,但等了七天,哀公还没有见到。于是就让随从去告诉哀公,说:“我听说国君爱好贤明人士,因此我不远千里,一路风尘,不敢休息来拜见。但是没想到等了七天没有结果。哀公所谓的好士,就象叶公(子高)之好龙。有一人叫叶公很喜欢龙,经常画龙、雕龙。天上的龙听到这事,就来看他,把头藏在门后,尾巴到了厅堂。叶公见之,失魂落魄,六神无主,落荒而逃。所以说,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而是喜欢象龙但不是龙的东西。”

有 子

有子(公元前518~?) 名若,字子若,是现在山东肥城市人。为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小孔子43岁。孔门***中被尊称为“子”的为数不多,可见有子的地位不一般,传说是有子和曾子编纂了《论语》一书。有子提出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礼之用,和为贵”、“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等观点。

孔子死后,因有子的气质样貌很象孔子,因此一些***(子夏、子张、子游)考虑推选有子登上孔子的师座,可是曾子却坚决反对,最后维持了孔子的师道尊严。

关于有子比较有意思的话题是“有”这个姓氏十分少见,可谓天下少“有”。据统计目前全国只有3000多人。中国传说远古时期,有个部落首领善于在树上建房子。房屋建在大树上就象鸟巢一样,既可避开野兽攻击,还可防潮。因此这位首领就被称为“有巢氏”,为有姓的始祖。

传说历代皇帝过年过节祭奉孔子的时候,同时祭奉有子,但是就没听说哪儿有姓“有”的人,于是就下圣旨在全国各地寻找,从明朝的永乐年间一直找到清朝的嘉庆年间才找到,然后就给有氏家族免去一切杂役差税,并发放俸禄。

曾 子

曾参(前505——前435)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子的父亲叫曾点,字皙(XI),是孔子的早期***之一。曾皙在孔子的学生中属于狂者(敢说敢为、不拘小节的人)。有一次,曾皙和子路、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问起各人的志向,曾皙说:“晚春的时候,穿上春天的服装,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儿走回来。”孔子对他表述的和平世界表示赞同,就说“吾与点同欤!”

曾子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六艺,并积极参加劳动,十分孝顺。流传下来有“耘瓜受杖”的故事:曾子跟随父亲在在瓜地里劳动除草,但是失手锄断了瓜根。父亲曾皙很生气,拿起杖(大棒)打他,把曾子打昏了。但他醒后仍然弹琴歌唱,作出快乐的样子。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曾子做的太过分了,认为“小打可以接受,但大打应该逃走”,就严厉地批评曾子。

曾子十分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做到“吾日三省”。还处处以颜回为榜样向他学习。因此孔子特地向曾子讲授孝道的知识,就是后来的《孝经》。曾子的孝道十分出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奉养父母,虽然生活十分俭朴但是每餐必有酒肉供养父亲。还有就是“父母在不远游”,放弃了多次去异地做官的机会。二是尊敬父母,与父母在一起时不敢大声说话,曾子做什么事都请示父母。三是取悦父母,“耘瓜受杖”的故事就是曾子刻意取悦父母的典型***。四是思念父母。曾子三十一岁时,父亲去世,曾子七天没喝一点汤水,并守孝三年。有一次他吃生鱼,感觉味道很鲜美,但却把它吐了出来,别人问起原因,他说:“我母亲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生鱼的味道,现在我却吃了生鱼的美味,所以就把它吐出来了。”从此以后,终生不再吃生鱼。双亲去世以后,曾子每次观看丧礼,都会想起死去的父母,经常泪水浸湿衣襟。

曾子一生从事的主要事业是讲学,原原本本地将孔子的教导传授给下一代学生。一次曾子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勇敢时,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听孔子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既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既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曾子上承孔子,下传子思,孟子又学于“子思之门人”。孟子把儒学发扬广大,到西汉武帝时“罢黑出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国学。时至今日儒家文化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以致在全世界都有重大影响。曾子有儿子曾元、曾申、曾华,孙子曾西,都以贤达闻名。

子 路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鲁国(今山东泗水县)人,因在当时季氏家做过家臣,也叫季路,小孔子9岁。

子路在孔门***中个性鲜明,以好勇耿直、性急直言而著称,具有侠客风范,其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38次。子路出身贫贱,但为人豪爽,曾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孔子称赞他说“由也好勇过我”。子路是一个闻过则喜的人,跟随孔子期间,时时注意保护和维护师道尊严。他很敬重孔子,但也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子路自述其政治志向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认为他可以在三年里把一个内有灾荒、外有敌人侵犯、夹在大国中间的中小国家治理好,能使国人个个有勇气、懂道理。子路做过卫国的蒲邑大夫,治蒲三年,井然有序。

子路随孔子归鲁后,先在季氏门下做官,后来又担任卫国执政大夫孔悝的邑宰。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内乱,子路闻讯后,本来可一走了之,但他不听同学高柴的劝告,只身赶来救孔悝。结果被乱军剁为肉酱,死前仍牢记孔子教导的“君子死而冠不免”,系好冠缨(帽子的带子)才就义。这就是有名的“结缨而死”的故事。孔子听闻卫国内乱,断言“子路必死,而高柴则返”。但得知子路被剁为肉酱后,大恸,吩咐下人倒掉所爱吃的肉酱。

从子路的经历我们可见孔子教育的成功之处。据《史记》记载,子路起初性情暴劣、好武力,头戴插有野鸡尾毛的帽子,腰间系着猪皮,要来欺负孔子。结果被孔子以“仁、义、礼、智、信”进行教育所折服,由此成为孔门***。

流传下来36孝的故事中的有“仲由负米”的故事,说的是子路早年由于家中贫穷,没有米吃,父母常以野菜充饥。因此子路经常翻山涉水到外地工作,换得白米背回家,来孝敬父母。后来当官后生活好了,每逢吃饭的时候总是望着当年背米的袋子感伤。他的儿子就问为什么,他说:“爷爷奶奶在世的时候,如果能有现在丰盛的饭菜供养,该多好啊!”孔子听说后称赞子路的孝行,说:“子路生时竭力奉养双亲,死后念念不忘,真是孝子!”

子 夏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约生于公元前507年,小孔子四十四岁,他出身贫寒,以精通文献典籍著称。

子夏曾有从政经历,中年担任过鲁国莒城父宰(县令)。孔子死后,子夏到了魏国,被魏文侯请为国师。晚年子夏聚徒讲学于魏国的西河地方(今河南安阳),从学者有三百多人,人才辈出。战国时一批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如李悝、吴起及商鞅,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李斯、韩非也是其再传***。子夏在继承孔子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发扬孔子经世致用的思想,是法家思想的先驱。孔子曾称赞子夏是好学深思有志务实的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传说:皮影戏的创造者。皮影是用牛皮雕镂成人物,用灯光使其照映在屏幕上,伴以说唱的中国传统文艺。相传战国时期,子夏在魏国讲学时,利用皮影戏招揽众人来听讲,至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

◎成语:三豕渡河。《吕氏春秋》记载,子夏在卫国听到有人在读历史书:“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就纠正道:“不是三豕,而是‘己亥’年。”后人多以“三豕渡河”比喻文字的错误。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个“三兽渡河”的成语。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后泛指修行。

◎故事:子夏丧子。

曾参在60岁时,与子夏、段干木设教于西河。子夏的儿子不幸病死了,子夏非常悲伤,眼睛都哭瞎了。曾参听说后,赶忙前去看望。子夏哭,曾参也哭。子夏哭着说:“天哪,我有什么罪过,这样来惩罚我呢?”曾参听后有些生气,并直率地说:“子夏,你为何无罪呢?过去我与你共同跟着孔夫子学于洙、泗那个地方,老了又退居于西河之上,可是西河的人都知道你,而不熟悉孔夫子,这是你 的一个罪过吧!当你的父母亲去世时,西河人都不知道,这是你的第二个罪过吧!现在你的儿子死了,你却哭瞎了眼,没有不知道的,这是你的第三个罪过了。”子夏听了,甚为信服,随之丢下手中的拐杖,深深拜谢说:“我是有罪的,我是有罪的。”

闵子骞

(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卫国人(今濮阳县渠村乡大闵城人),孔子高徒,为二十四孝子之一,以德行和颜渊并称。

据《史记.仲尼***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觉得有理,遂罢。后母为此感悟,深悔往事所非,后待诸子如一。孔子对子骞着一行为赞赏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后人根据这一历史故事,改编一出戏剧叫“鞭打芦花”,观者无不戚然泪下,

冉伯牛

〖冉伯牛〗(生卒年不详)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鲁国人。出身""家族。孔子***中以德行著称者之一。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任中都宰。孔子在总结其学生特长时,把他列为德行优秀者之列。孟子在评论孔门***时则把他列为德行的首位,可见其在仁德修养方面有突出成就。他能注意平日的接人待物之礼节,受到称赞,《尸子》中记载孔子在接人待物方面经常请他来侍奉和帮助。他为人端庄正派,孟子认为他的行为大体与孔子相似;王充则认为他的德才达到了称圣的程度。班固和王充则认为他是行善而遭恶疾的典型,可见他的德行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历代官府对他都很尊崇。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东巡,祀孔子时以他为配。唐玄宗***八年(720)列为"十哲"之一,配享孔子;二十七年(739)赠"□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追封"东平公";度宗咸淳三年(1267)改封为"□公",从祀孔子。

相传孔子有***三千,贤***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颜 回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学生,在孔门***中德行第一。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小孔子30岁。他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名无繇(由),字季路,亦称颜路,小孔子6岁。颜回应该是在16、7岁时,在孔子退而修五经的时候成为孔子***的,从此一直跟随孔子学习生活,终身未做官,二十九岁头发全白,四十一岁死去。

颜回家境清寒,但能安贫乐道,越显得他品德高尚,还有闻一知十的才能。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出生入死忠贞不渝,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最佳人选。《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回的句子。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死时,孔子悲恸欲绝,说“天亡我”。

颜回的故事较多,较著名的有“颜回偷食”。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一次被围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七天没有食物了。子贡就找机会突围,用私房钱买得一石米(石是古代计量单位,约相当现在130-150斤)。颜回就去煮饭。谁料子贡在井边远远看去,见到颜回在吃煮熟的饭,于是很不高兴就去问孔子:“对于仁人廉士,贫穷能够改变他们的品德吗?”孔子回答:“品德改变了怎么能够称为仁呢?”子贡再问:“就算是颜回也一样吗?”孔子说:“是的。”子贡就把颜回偷吃饭的事情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个仁义的人已经很久了,虽然听你说了,我还是不怀疑颜回的品德,其中必然有原因。你就不要追究了,我来问他”。于是召见颜回问:“我梦到了先人,不知是否有什么启示?你煮饭好了吧,让我来祭祀先人。”颜回说:“刚才有些灰尘落在饭中,置之不洁,弃之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但却不可用来祭祀了。”孔子说:“好啊,如果是我也会吃掉沾上灰尘的饭的。”颜回出,孔子对身边的***说:“我相信颜回是个君子,并不是今日啊。”***们由此服之。

子 张

子张是孔子门下最著名学生之一。姓颛(chuan)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时陈国人,小孔子48岁。子张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后来形成以其为代表的“子张之儒”。

据《论语》和《史记·仲尼***列传》记载,子张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性格较孤僻,为人宽容大度,勤学好问,关心政治。经常同孔子讨论问题,向孔子"问干禄"、"问行"、"问仁"、"问政"、"问明"、"问十世可知"、"问善人之道"、"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问何如斯可以从政"等等。

子张流传下来的故事是“叶公好龙”。讲的是子张要拜见鲁哀公,但等了七天,哀公还没有见到。于是就让随从去告诉哀公,说:“我听说国君爱好贤明人士,因此我不远千里,一路风尘,不敢休息来拜见。但是没想到等了七天没有结果。哀公所谓的好士,就象叶公(子高)之好龙。有一人叫叶公很喜欢龙,经常画龙、雕龙。天上的龙听到这事,就来看他,把头藏在门后,尾巴到了厅堂。叶公见之,失魂落魄,六神无主,落荒而逃。所以说,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而是喜欢象龙但不是龙的东西。”

有 子

有子(公元前518~?) 名若,字子若,是现在山东肥城市人。为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小孔子43岁。孔门***中被尊称为“子”的为数不多,可见有子的地位不一般,传说是有子和曾子编纂了《论语》一书。有子提出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礼之用,和为贵”、“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等观点。

孔子死后,因有子的气质样貌很象孔子,因此一些***(子夏、子张、子游)考虑推选有子登上孔子的师座,可是曾子却坚决反对,最后维持了孔子的师道尊严。

关于有子比较有意思的话题是“有”这个姓氏十分少见,可谓天下少“有”。据统计目前全国只有3000多人。中国传说远古时期,有个部落首领善于在树上建房子。房屋建在大树上就象鸟巢一样,既可避开野兽攻击,还可防潮。因此这位首领就被称为“有巢氏”,为有姓的始祖。

传说历代皇帝过年过节祭奉孔子的时候,同时祭奉有子,但是就没听说哪儿有姓“有”的人,于是就下圣旨在全国各地寻找,从明朝的永乐年间一直找到清朝的嘉庆年间才找到,然后就给有氏家族免去一切杂役差税,并发放俸禄。

曾 子

曾参(前505——前435)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子的父亲叫曾点,字皙(XI),是孔子的早期***之一。曾皙在孔子的学生中属于狂者(敢说敢为、不拘小节的人)。有一次,曾皙和子路、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问起各人的志向,曾皙说:“晚春的时候,穿上春天的服装,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儿走回来。”孔子对他表述的和平世界表示赞同,就说“吾与点同欤!”

曾子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六艺,并积极参加劳动,十分孝顺。流传下来有“耘瓜受杖”的故事:曾子跟随父亲在在瓜地里劳动除草,但是失手锄断了瓜根。父亲曾皙很生气,拿起杖(大棒)打他,把曾子打昏了。但他醒后仍然弹琴歌唱,作出快乐的样子。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曾子做的太过分了,认为“小打可以接受,但大打应该逃走”,就严厉地批评曾子。

曾子十分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做到“吾日三省”。还处处以颜回为榜样向他学习。因此孔子特地向曾子讲授孝道的知识,就是后来的《孝经》。曾子的孝道十分出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奉养父母,虽然生活十分俭朴但是每餐必有酒肉供养父亲。还有就是“父母在不远游”,放弃了多次去异地做官的机会。二是尊敬父母,与父母在一起时不敢大声说话,曾子做什么事都请示父母。三是取悦父母,“耘瓜受杖”的故事就是曾子刻意取悦父母的典型***。四是思念父母。曾子三十一岁时,父亲去世,曾子七天没喝一点汤水,并守孝三年。有一次他吃生鱼,感觉味道很鲜美,但却把它吐了出来,别人问起原因,他说:“我母亲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生鱼的味道,现在我却吃了生鱼的美味,所以就把它吐出来了。”从此以后,终生不再吃生鱼。双亲去世以后,曾子每次观看丧礼,都会想起死去的父母,经常泪水浸湿衣襟。

曾子一生从事的主要事业是讲学,原原本本地将孔子的教导传授给下一代学生。一次曾子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勇敢时,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听孔子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既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既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曾子上承孔子,下传子思,孟子又学于“子思之门人”。孟子把儒学发扬广大,到西汉武帝时“罢黑出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国学。时至今日儒家文化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以致在全世界都有重大影响。曾子有儿子曾元、曾申、曾华,孙子曾西,都以贤达闻名。

子 路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鲁国(今山东泗水县)人,因在当时季氏家做过家臣,也叫季路,小孔子9岁。

子路在孔门***中个性鲜明,以好勇耿直、性急直言而著称,具有侠客风范,其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38次。子路出身贫贱,但为人豪爽,曾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孔子称赞他说“由也好勇过我”。子路是一个闻过则喜的人,跟随孔子期间,时时注意保护和维护师道尊严。他很敬重孔子,但也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子路自述其政治志向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认为他可以在三年里把一个内有灾荒、外有敌人侵犯、夹在大国中间的中小国家治理好,能使国人个个有勇气、懂道理。子路做过卫国的蒲邑大夫,治蒲三年,井然有序。

子路随孔子归鲁后,先在季氏门下做官,后来又担任卫国执政大夫孔悝的邑宰。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内乱,子路闻讯后,本来可一走了之,但他不听同学高柴的劝告,只身赶来救孔悝。结果被乱军剁为肉酱,死前仍牢记孔子教导的“君子死而冠不免”,系好冠缨(帽子的带子)才就义。这就是有名的“结缨而死”的故事。孔子听闻卫国内乱,断言“子路必死,而高柴则返”。但得知子路被剁为肉酱后,大恸,吩咐下人倒掉所爱吃的肉酱。

从子路的经历我们可见孔子教育的成功之处。据《史记》记载,子路起初性情暴劣、好武力,头戴插有野鸡尾毛的帽子,腰间系着猪皮,要来欺负孔子。结果被孔子以“仁、义、礼、智、信”进行教育所折服,由此成为孔门***。

流传下来36孝的故事中的有“仲由负米”的故事,说的是子路早年由于家中贫穷,没有米吃,父母常以野菜充饥。因此子路经常翻山涉水到外地工作,换得白米背回家,来孝敬父母。后来当官后生活好了,每逢吃饭的时候总是望着当年背米的袋子感伤。他的儿子就问为什么,他说:“爷爷奶奶在世的时候,如果能有现在丰盛的饭菜供养,该多好啊!”孔子听说后称赞子路的孝行,说:“子路生时竭力奉养双亲,死后念念不忘,真是孝子!”

子 夏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约生于公元前507年,小孔子四十四岁,他出身贫寒,以精通文献典籍著称。

子夏曾有从政经历,中年担任过鲁国莒城父宰(县令)。孔子死后,子夏到了魏国,被魏文侯请为国师。晚年子夏聚徒讲学于魏国的西河地方(今河南安阳),从学者有三百多人,人才辈出。战国时一批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如李悝、吴起及商鞅,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李斯、韩非也是其再传***。子夏在继承孔子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发扬孔子经世致用的思想,是法家思想的先驱。孔子曾称赞子夏是好学深思有志务实的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传说:皮影戏的创造者。皮影是用牛皮雕镂成人物,用灯光使其照映在屏幕上,伴以说唱的中国传统文艺。相传战国时期,子夏在魏国讲学时,利用皮影戏招揽众人来听讲,至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

◎成语:三豕渡河。《吕氏春秋》记载,子夏在卫国听到有人在读历史书:“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就纠正道:“不是三豕,而是‘己亥’年。”后人多以“三豕渡河”比喻文字的错误。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个“三兽渡河”的成语。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后泛指修行。

◎故事:子夏丧子。

曾参在60岁时,与子夏、段干木设教于西河。子夏的儿子不幸病死了,子夏非常悲伤,眼睛都哭瞎了。曾参听说后,赶忙前去看望。子夏哭,曾参也哭。子夏哭着说:“天哪,我有什么罪过,这样来惩罚我呢?”曾参听后有些生气,并直率地说:“子夏,你为何无罪呢?过去我与你共同跟着孔夫子学于洙、泗那个地方,老了又退居于西河之上,可是西河的人都知道你,而不熟悉孔夫子,这是你 的一个罪过吧!当你的父母亲去世时,西河人都不知道,这是你的第二个罪过吧!现在你的儿子死了,你却哭瞎了眼,没有不知道的,这是你的第三个罪过了。”子夏听了,甚为信服,随之丢下手中的拐杖,深深拜谢说:“我是有罪的,我是有罪的。”

闵子骞

(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卫国人(今濮阳县渠村乡大闵城人),孔子高徒,为二十四孝子之一,以德行和颜渊并称。

据《史记.仲尼***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觉得有理,遂罢。后母为此感悟,深悔往事所非,后待诸子如一。孔子对子骞着一行为赞赏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后人根据这一历史故事,改编一出戏剧叫“鞭打芦花”,观者无不戚然泪下,

冉伯牛

〖冉伯牛〗(生卒年不详)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鲁国人。出身""家族。孔子***中以德行著称者之一。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任中都宰。孔子在总结其学生特长时,把他列为德行优秀者之列。孟子在评论孔门***时则把他列为德行的首位,可见其在仁德修养方面有突出成就。他能注意平日的接人待物之礼节,受到称赞,《尸子》中记载孔子在接人待物方面经常请他来侍奉和帮助。他为人端庄正派,孟子认为他的行为大体与孔子相似;王充则认为他的德才达到了称圣的程度。班固和王充则认为他是行善而遭恶疾的典型,可见他的德行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历代官府对他都很尊崇。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东巡,祀孔子时以他为配。唐玄宗***八年(720)列为"十哲"之一,配享孔子;二十七年(739)赠"□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追封"东平公";度宗咸淳三年(1267)改封为"□公",从祀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