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的意思,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17 0
  1. 孔子语录《论语十九则》
  2. 《策林》
  3.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赏析
  4. 孔子 论语
  5. 有始有终的意思是什么
  6. 子张篇第25 尧曰1~3
  7. 孔门弟子之 子夏:为帝王师

『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

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的意思,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2』卫公孙朝问於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

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23』叔孙武叔语大夫於朝曰:「子贡贤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

墙也及肩,窥见屋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

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於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於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

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

期行,绥之期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尧曰第二十

『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

「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

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

祭。宽则得众,信***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2』子张问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

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

「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

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

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

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3』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语录《论语十九则》

安贫乐道 道:主张,思想。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

出处:《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把素持斋 把:遵守。斋:斋戒。指信佛者遵守吃素,坚持戒律。

出处:元·无名氏《女姑姑》三折:“念佛心把素持斋,不食荤啖柏。”

半途而废 废:停止。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出处:《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难已矣。”

抱表寝绳 指坐卧不离准则。意谓坚持德操。

出处:《文子·下德》:“法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德与天地参光,明与日月并照,精神与鬼神齐灵,戴圆履方,抱表寝绳,内能理身,外得人心,发施号令,天下从风。”

抱残守阙 ①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②谓笃守古学古道。③喻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坚持着做。

出处: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炎武》:“二君以瑰异之质,负经世之才……岂若抱残守阙之俗儒,寻章摘句之世士也哉?”阙,一本作“缺”。

跛鳖千里 跛脚的鳖只要半步也不停留,也能走千里。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很差,也能成功。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跬步不休,跛鳖千里。”

不耻最后 因为跑到最后而感到可耻。比喻凡是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达到目的。

出处:《韩非子·喻老》:“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持斋把素 把:遵守。斋:斋戒。谓信佛者遵守吃素,坚持戒律。

出处:元·无名氏《女姑姑》第三折:“念佛心把素持斋,不食荤啖柏。”

持之以恒 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出处:清·曾国藩《家训喻纪泽》:“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

得失在人 指人生的胜利失败就取决与本人的努力与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滴水穿石 水不断下滴,可以滴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动心忍性 动心:使内心惊动;忍性:使性格坚韧。指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

出处:《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各持己见 持:抓住不放。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出处:宋·钱易《南部新书·乙》:“凡中书有军国政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各执己见 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出处:宋·钱易《南部新书·乙》:“凡中书有军国政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各执一词 执:坚持。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九:“两下各执一词,难以定招。”

梗顽不化 指十分顽固,无法感化。

出处:《续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目下山东有名绿茶,可知道他们形状否;内中可有能劝化改行的,还有梗顽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要一一请教。”

固执成见 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同“固执己见”。

出处:茅盾《子夜》九:“如果荪甫一定要固执成见,那就拉倒。”

固执己见 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出处:《旧唐书·李纲传》:“时左仆射杨素、苏威当朝,纲每固执所见,不与之同,由是二人深恶之。”《宋史·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和而不唱 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

出处:《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怙恶不悛 怙:依靠,依仗;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出处:《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怙过不悛 指坚持错误不改。

出处:清·林则徐《传谕唩嚟哆将澳门洋楼***呈缴》:“倘再执迷不悟,不肯尽数缴呈,妄思存留售卖,是其有心违抗,怙过不悛。”

怙顽不悛 犹言顽固不化。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出处:《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帝曰:‘蛮人怙顽不悛,终必取祸,姑待之。’”

讳恶不悛 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出处:《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后汉书·朱穆传》:“讳恶不悛,卒至亡灭。”

坚持不懈 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

出处:《清史稿·刘体重传》:“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州。”

坚持不渝 渝:改变。坚守约章或诺言,决不改变。

坚执不从 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出处: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折:“小官劝他且待兵戈稍定,再做商量,争奈元帅坚执不从。”

艰苦奋斗 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

出处:陶铸《崇高的理想》:“我们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还要经过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将勤补拙 以勤奋弥补笨拙。

出处:唐·白居易《自到郡斋题二十四韵》:“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

九转功成 转:循环变华。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

出处:《抱朴子·金丹》:“其一转至九转,迟速各有日数多少,以此知之耳。其转数少,其药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迟也;其转数多药力成,故服之用日少而提仙速也。”

橛守成规 拘守已有的规章制度。

出处:黄人《(清文汇)序》:“然则操斯文进退去取之枋者,其犹横分区域,橛守成规。”

开花结果 原指经播种耕耘后有了收获。现比喻工作有进展,并取得了成果。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开花结果自馨香。”

硁硁之愚 硁硁:浅陋而又固执的样子。坚持自己看法的谦词。

出处:《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乐善不倦 乐于坚持做好事。

累足成步 比喻不断积累,便能成功。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九十:“故累足成步,著备成德。”

磨杵成针 把铁棒磨成了针。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

出处:《潜确类书》卷六十:“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

泥古不化 泥:拘泥,固执。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而不知变通。

出处:《宋史·刘几传》:“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泥古拘方 拘守成规、旧说而不知变通。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恐以一定陈言,误泥古拘方之作者。”

啮雪吞毡 指为坚持气节而过艰苦的生活。

出处: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单于留不遣,欲降武,乃幽武于大窖中,绝其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终不屈。事见《汉书·苏武传》。

驽马十驾 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出处:《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去食存信 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

山溜穿石 山里的滴水可以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泰山之溜穿石。”

绳锯木断 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食古如鲠 犹言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

始终如一 始:开始;终:结束。自始自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

出处:《荀子·议兵》:“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

始终若一 自始自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同“始终如一”。

事在人为 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事在人为耳,彼朽骨者何知。”

守经达权 经:正道,原则;权:权宜,变通。形容坚持原则而能变通、不固执。

出处:《汉书·贡禹传》:“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宋史·洪迈传》:“不谓书生能临事达权。”

水滴石穿 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出处:《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死不改悔 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顽固,坚持错误。

遂迷不寤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遂迷不窹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亦作“遂迷忘反”。

出处:唐元稹《招讨镇州制》:“如王廷凑遂迷不窹,诸道宜便进军,以时翦灭。”

遂迷忘反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同“遂迷不寤”。

铁杵成针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出处: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顽梗不化 形容非常顽固而不知变通。

出处: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第一场:“你往年同严仲子做过朋友,他的顽梗不化,你是明白的。”

顽固不化 化:改变。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出处:梁信《从奴隶到将军》上集第六章:“说我顽固不化,为游击主义翻案;蔑视中央,搅乱军心等待。”

为恶不悛 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隙穴之窥 比喻执着地努力,最后达到目的。

出处:清·龚自珍《太仓王中堂奏疏书后》:“掞区区抱蝼蚁之忠,逞隙穴之窥,于康熙五十六年、五十九年、六十年,奏请册立皇太子,疏前后十余上。”

心回意转 心、意:心思;回、转:掉转。改变想法,不再坚持过去的意见。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训门人·五》:“且人一日间,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计较,都不会略略回心转意去看。”

心坚石穿 意志坚决,能将石头穿透。比喻只要意志坚定,事情就能成功。

出处:宋·江邻几《杂志》引封特卿《离别难》诗:“佛许众生愿,心坚石也穿。”宋·王懋《野客丛书》卷二十八:“世言:‘心坚石也穿。’”

咬定牙根 忍受痛苦而坚持到底,或意志坚定不移。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六回:“李逵浑身脱剥,咬定牙根,手双斧,从城濠里飞杀过来。”

一口咬定 一口咬住不放。比喻坚持一个廉洁,再不改口。

出处: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十回:“先把住持僧慧修,严行审讯,问他将李国斌藏在何处,慧修一口咬定不认得李国斌。”

以古制今 按照古代的成规来处理当今的事务。

出处:《战国策·赵策二》:“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意转心回 心、意:心思;回、转:掉转。改变想法,不再坚持过去的意见。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训门人·五》:“且人一日间,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计较,都不会略略回心转意去看。”

有始有终 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出处:《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魏书·袁翻传》:“伏愿天地成造,有始有终,矜臣疲病,乞臣骸骨。”

有始有卒 指做事能贯彻始终,坚持到底。

出处:《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

有头有尾 有开头,有结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二回:“却才说不了,他便是真大丈夫,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我如今只等病好时,便去投奔他。”

有志竟成 竟:终于。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出处:《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愚公移山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榆木圪垯 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榆木疙瘩 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出处:葛洛《卫生组长》:“***都是封建迷信脑袋,像榆木疙瘩一样,三斧子五斧子劈不开。”

榆木脑袋 比喻思想顽固。亦作“榆木脑壳”。

出处:谷峪《新事新办》:“你娘不是那榆木脑袋!娶亲不坐轿,这年头净这么办,俺也赞成。”

榆木脑壳 比喻思想顽固。同“榆木脑袋”。

出处:刘绍棠《柳伞》三:“‘大叔,谢谢您老人家!’黄金印淌下了热泪,‘您敲开了我脖腔子上这颗榆木脑壳。’”

允执其中 允:诚信;执:持;其:代词,那个;中:不偏不倚。真诚地坚持中庸之道。比喻真正做到恰到好处。

出处:《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论语·尧曰》:“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载一抱素 指坚持一种信仰,固守素志。

出处:王旡生《中国三大***家论赞》:“珞珞雪芹,载一抱素。八斗奇才,千秋名著。”

再接再历 用以指继续努力,坚持不懈。同“再接再砺”。

再接再厉 接:接战;厉:磨快,引伸为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出处:唐·韩愈《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

再接再砺 接:交战;砺:磨砺。原谓鸡再磨嘴,然后再相斗。后用以指继续努力,坚持不懈。

出处: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贼心不死 不放弃坏念头,而继续做下去。

招架不住 招架:抵挡。抵挡不了或没有力量再支持下去。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八回:“姚天君招架不住,掩一锏,望阵内便走。”

执迷不误 形容坚持而不觉悟。

执迷不悟 执:固执,坚持;迷:迷惑;悟:觉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出处:唐·姚思廉《梁书·武帝纪》:“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军一临,刑兹罔郝,所谓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执意不从 执:坚持;意:意见;从:依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依从别人的意见。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你若执意不从,惹他性起,一时翻过脸来,骂一顿,打一顿,你待走上天去。”

自强不息 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出处:《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大事不糊涂 指在有关政治的是非问题上能坚持原则,态度鲜明。

出处:《宋史·吕端传》:“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铁棒磨成针 比喻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同“铁杵磨成针”。

出处:清·颐琐《黄绣球》第十章:“拼着些坚忍工夫,做到铁棒磨成针的地位,看似发达的迟,实在收效最速。”

铁杵磨成针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求人不如求己 仰求别人,不如自己努力。

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文子·上德》:“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之己。”

有志者事竟成 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出处:《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皇天不负苦心人 天公不会辜负苦心人的意愿。意谓只要肯下苦功,坚持干下去,愿望一定能实现。

出处:茅盾《子夜》十六:“再说一句笑话,内人保的寿险后天满期,要是当真今天出了事,就算皇天不负苦心人。”

皇天不负有心人 上天不会辜负有恒心的人。

吕端大事不糊涂 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出处:《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因此也***说来上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修礼物与贾代儒。”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付出一份劳力就得一分收益。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指只要有志向,有毅力,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策林》

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子张说:“读书人看见危险不惜牺牲生命,看见利益要想该不该得,祭祀时要想到虔诚,居丧时要想到悲戚,这样就算不错了。”

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译文:子张说:“对德行的实践不够坚强,对理想的信念不够深刻,这样的人不是有他不为多,无他不为少吗?”

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交友之道。子张说:“子夏说了什么呢?”这位学生回答:“子夏说:‘值得交往的才与他交往,不值得交往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与此不同:君子尊敬才德卓越的人,也接纳一般大众,称赞行善的人,也同情未能行善的人。我若是才德卓越,对什么人不能接纳?我若是才德不卓越,别人将会拒绝我,我又凭什么去拒绝别人?”

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子夏说:“就是一般的技艺也一定有他值得欣赏的地方;不过,长期专注于此,恐怕会陷入执着的困境,所以君子不去碰它。”

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子夏说:“每天知道自己所未知的,每月不要忘记自己所已知的,这样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同时要坚定志节;恳切发问,同时要就近省思,人生的正途就可以找到了。”

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子夏说:“各类工匠要长期留在市场,观摩比较,才能善尽他们的职责。君子则要靠努力学习,才能领悟他的理想。”

8、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已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已也。”

译文: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你在折磨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劝谏,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子夏说:“人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还是可以的。”

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噫!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13、子夏曰:“仕而优而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子夏说:“从政之后,行有余力,就该学习;学习之后,深有心得,就该从政。”

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就可以了。”

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曾子说:“子张为人高不可攀,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丧亲乎!”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一个人没有自己充分显露真情的机会,如果有,那一定是在父母过世的时候吧。”

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它人也可以做得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僚属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得到的。”

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孟氏任命阳肤为典狱官司,阳肤向曾子请求教诲。曾子说:“现在政治领袖的言行失去规范,百姓离心离德,已经很久了。你如果查出罪犯的实情,要有难过及怜悯之心,不可沾沾自喜。”

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子贡说:“商纣的恶行,不像现在传说的这么严重。所以君子讨厌处在下游的地方,以免天下一切坏事都算在他身上。”

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所犯的过错,就像日食与月食,犯错的时候,大家都看得到,更改了以后,大家依然仰望它。”

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卫国的公孙朝请教子贡说:“孔仲尼在何处学习过?”子贡说:“周文王与武王的教化成就,并没有完全失传,而是散落在人间。才德卓越的人,把握住重要的部分;才德平凡的人,把握末节的部分,没有地方看不到文王与武王的教化成就。我的老师在何处不曾学习过?他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对大夫们说:“子贡的才德比孔仲尼更卓越。”子服景伯把这句话告诉子贡。子贡说:“以房屋的围墙做比喻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这么高,别人可以看到屋内摆设的美好状况。

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门进去,就看不到里面宗庙的宏伟壮丽,与连绵房舍的多彩多姿,能够找到大门的人,或许很少吧。叔孙先生这种说法,不也是很恰当了吗?”

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么做!仲尼是没有办法毁谤的。别人的才德表现,像是山丘一样,还可以去超越;仲尼,则像是太阳与月亮,没有人可能去超越的。一个人即使想要断绝他与太阳月亮的关系,对于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显示了他不知自己的份量而已。”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赏析

策林序

元和初,予罢校书郎,与元微之将应制举,退居于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及微之首登科,予次焉。凡所应对者,百不用其一二。其余自以精力所致,不能弃捐,次而集之,分为四卷,命曰《策林》云耳。

策林四十三

议兵(用舍、逆顺、兴亡。)

问《传》曰:“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又曰:“先王耀德不观兵。”二者

古之明训也。然则君天下者,废而不用,且涉去兵之非,资以定功,又乖耀德之美。

去就之理,何者得中?

又问:兵不妄动,师必有名。议之者,颇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故有一戎

而业成王霸,一战而祸及危亡。兴灭之由何申?逆顺之要安在?

臣闻:天下虽兴,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主也。

祭公曰:“先王耀德不观兵。”老子曰:“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斯

则不好之明训也。《传》曰:“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又,周定天下,偃武

文,犹立司马之官;六军之众,以时教战:斯又不忘之明训也。然则君天下者,不

可去兵也,不可黩武也;在乎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顺。逆顺之要,大略有三,而

兵之名随焉。夫兴利除害,应天顺人,不为名尸,义然后动,谓之义兵。相时观衅,

取乱侮亡,不为祸先,敌至而应,谓之应兵。恃力宣骄,作威逞欲,轻人性命,贪

人土田,谓之贪兵。兵贪者亡,兵应者强,兵义者王。王之兵,无敌于天下也,故

有征无战焉。强之兵,先弱敌而后战也,故百战百胜焉。亡之兵,先自败而后战也,

故胜与不胜,同归于亡焉。然历代君臣,祸于本末:闻王者之无敌,则思耀武,是

获一兔而欲守株也。见亡者之自败,则思弭兵,是因一咽而欲去食也。曾不知无敌

者根于义,自败者本于贪;而欲归咎于兵,责功于武,不其惑欤!兴废之由,逆顺

之要,昭然可见,唯陛下择之。

策林四十四

销兵数(省军费,在断召募、除虚名。)

臣伏见自古以来,军兵之众,资粮之费,未有如今日者。时议者皆患兵之众,

而不知众之由,皆欲兵之销,而不得销之术。故散之则军情怨而戎心启,聚之则财

用竭而人力疲。为日既深,其弊亦甚。臣以为销兵省费者,在乎断召募、去虚名而

已。伏以贞元军兴以来,二十余年,陛下念其劳效,故不可散弃;幸以时无战伐,

又焉用增加?臣窃见当今募新兵,占旧额,张虚簿,破见粮者,天下尽是矣。斯则

致众之由,积费之本也。今若去虚名,就实数,则一日之内,十已减其二三矣。若

使逃不补、死不填,则十年之间,十又销其三四矣。故不散弃之,则军情无怨也;

不增加之,则兵数自销也。去虚就实,则名不诈,而用不费也。故臣以为销兵之方、

省费之术,或在于此。唯陛下详之。

策林四十五

复府兵,置屯田(分兵权、存戎备、助军食。)

夫欲分兵权、存戎备、助军食,则在乎复府兵、置屯田而已。昔高祖始受隋禅,

太宗既定天下,以为兵不可去、农不可废;于是,当要冲以开府,因隙地以营田。

府有常官,田有常业。俾乎时而讲武,岁以劝农。分上下之番,递劳逸之序。故有

虞则起为战卒,无事则散为农夫。不待征发,而封域有备矣;不劳馈饷,而军食自

充矣。此亦古者尉候之制,兵赋之义也。况今关畿之内,镇垒相望,皆仰给于县官,

且无用于战伐。若使反兵于旧府,兴利于废田,张以簿书,颁其廪积;因其卒也,

安之以田宅;因其将也,命之以府官。始复于关中,稍置于天下。则兵权渐分,而

屯聚之弊日销矣;戎备渐修,而训习之利日兴矣;军食渐给,而飞挽之费日省矣。

一事作而三利立。唯陛下裁之。

策林四十六

选将帅之方

臣闻:君明则将贤,将贤则兵胜。故有不能理兵之将,而无不可胜之兵;有不

能选将之君,而无不可得之将。是以君功见于选将,将功见于理兵者也。然则选将

之术,在乎因人之耳而听之,因人之目而视之,因人之好恶而取舍之。故明王之选

将帅也,访于众,询于人。若十人爱之,必十人之将也;百人悦之,必百人之将也;

千人悦之,必千人之将也;万人伏之,必万人之将也。臣以为贤愚之际,优劣之间,

以此而求,十得八九矣。

策林四十七

御功臣之术

臣闻:明王之御功臣也,量其功而限之以爵,审其罪而纠之以法。限之以爵,

故爵加而知荣矣;纠之以法,故法行而知恩矣。恩荣并加,畏爱相济,下无贰志,

上无疑心:此明王所以念功劳而全君臣之道也。若不限之以爵,则无厌之心生矣;

虽极人臣之位,而不知荣也。若不纠之以法,则不忌之心启矣;虽竭人主之宠,而

不知恩也。恩荣不知,畏爱不立,而望奉上之心尽,念功之道全,或难矣。故《传》

曰:“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此犹爵无限而法不行使之然也。唯陛下察之。

策林四十八

御戎狄(征历代之策,陈当今之宜。)

问:戎狄之患久矣,备御之略多矣。故王恢陈征讨之谋,贾生立表饵之术,娄

敬兴和亲之计,晁错建农战之策。然则古今异道,利害殊宜;将欲***之,孰为可者?

又问:今国家北虏款诚,南夷***;所未化者,其唯西戎乎?讨之则疲顿师徒,舍

之则侵轶边鄙,许和亲则启贪而厚费,约盟誓则饰诈而不诚。今欲遏彼虔刘,化其

桀骛;来远人于朔漠,复旧土于河湟:上策远谋,备陈本末。

臣闻:戎狄者,一气所生,不可翦而灭也;五方异族,不可臣而畜也。故为侵

暴之患久矣,而备御之略亦多矣。考其要者,大较有四焉。若乃选将练兵,长驱深

入之谋,自王恢始。建以三表,诱以五饵之术,自贾谊始。厚以赂遗,结以和亲之

计,自娄敬始。徙人实边,劝农教战之策,自晁错始。然则,用王恢之谋,则殚财

耗力,罢竭生人,祸竭兵连,功不偿费:故汉武悔焉,而下哀痛之诏也。用贾谊之

术,则羌胡之耳目心腹,虽诱而荒矣;而华夏之财力风教,亦随而弊矣:故汉文知

其不可而不行也。用娄敬之计,则启宠纳侮,厚费偷安;虽侵略之患暂宁,而和好

之约屡背:故汉氏四代为匈奴所欺也。用晁错之策,则边人有安土之惠,未免攻战

之劳;匈奴无得志之虞,亦绝归心之望:故汉武犹病之,有广武之役也。是以,讨

之以兵,不若诱之以饵;诱之以饵,不若和之以亲;和之以亲,不若备之有素:斯

皆前代已验之事,可覆而视也。以今参古,弃短取长,亦可择而用焉。

然臣终以为近算浅图,非帝王久远安边之上策。何者?臣观前代:若政成国富,

德盛人安;则虽六月有北伐之师,不足忧也。若政缺国贫,德衰人困;则虽一时无

南牧之马,不足庆也。何则?国富则师壮,师壮则令严;人安则心固,心固则思理:

如此久久,则天子之守,不独在于诸侯,将在于四夷矣;则暂虽有事,何足忧矣?

若国贫则师弱,师弱则不虞;人困则心离,心离则思乱:如此久久,则天子之忧,

不独在于边陲,或在于萧墙矣;则暂虽无事,何足庆焉?

盖古之王者,庆在本而不在末,忧在此而不在彼也。今国家柔中怀外,近悦远

来,北虏向风,南蛮底贡;所未化者,其余几何?伏愿陛下:畜之如犬羊,视之如

蜂虿;不以士马强而才力盛,恃之而务战争;不以亭障静而烟尘销,轻之而去守备。

但且防其侵轶,遏其虔刘,去而勿追,来而勿纵,而已。然后略四子之小术,弘三

王之大猷,以政成德盛为图,以人安师壮为计。故德盛而日闻则服,服必怀柔;师

壮而时动则威,威必震詟。夫然可以不縻财用,不烦师徒,不盟誓而外成,不和亲

而内附。如此,则四海之内,五年之间,要荒未服之戎,必匍匐而来;河陇已侵之

地,庶从容以归。上策远谋,不出于此矣。

策林四十九

备边、并将、置帅

臣伏见方今备边之计,未得其宜。何则?京西之兵,其数颇众,城堡甚备,器

械甚精,以之遏侵掠、禁夺攘则可矣。若犬戎大至,长驱而来;臣恐将卒虽多,无

能抗者。今所以轸陛下虑者,岂非此乎?其所以然者,盖由镇垒太多,主将太众故

也。夫镇多则兵散,兵散则威不相合而力不相济矣;将众则心异,心异则胜不相让

而败不相救矣。卒然有事,谁肯当之?今若合之为五将,统之以一帅:将合则戮力,

帅一则同心。仍使均握其兵,分守其界,明察功罪,必待赏罚;然后据便宜之地,

扼要害之冲,以逸待劳,以寡制众:则虽黠虏,无能为也。臣又以为:自古及今,

有不能守塞之兵,而无不可守之塞;有不能备戎之将,而无不可备之戎。故曰:十

围之木,持千钧之屋,得其宜也;五寸之关,能制其开阖,居其要也。伏惟陛下握

戎之要,操塞之关,则西垂之忧,可以少息矣。

策林五十

议守险(德与险兼用。)

问:《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记》曰:“在德不在险。”然则

用之则乖在德之训,弃之则违守国之诫。二义相反,其旨何从?

又问:以山河为宝者,万夫不能当也;以道德为藩者,四夷为之守也。何则?

苗恃洞庭,负险而亡;汉都天府,用险而昌:又何故也?今欲鉴昌亡,审用舍,复

何如哉?

臣闻:《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又秦得百二,以吞天下;齐得十

二,而霸诸侯:盖恃险之论,兴于此矣。《史记》曰:“在德不在险。”《传》曰:

“***之险,是不一姓。”盖弃险之议,生于此矣。臣以为险之为用,用舍有时:

恃既失之,弃亦未为得也。何者?夫险之为利大矣,为害亦大矣。故天地闭否,守

之则为利;天地交泰,用之则为害。盖天地有常险,而圣人无常用也。然则以道德

为藩,以仁义为屏,以忠信为甲胄,以礼法为干橹者:教之险,政之守也。以城池

为固,以金革为备,以江河为襟带,以丘陵为咽喉者:地之险,人之守也。王者之

兴也,必兼而用之。

昔汉高帝除害兴利,以安天下。自谓德不及于周,而贤于秦;故去洛之易,即

秦之险,建都创业,垂四百年:是能兼而用之也。桀、纣、三苗之徒,负大河,凭

太行,保洞庭;而不修德政,坐取覆亡者:是专恃其险也。莒子恃其僻陋,不修城

郭,浃辰之间,丧其三都者:是怠弃其险也。由斯而观之,山河之阻,沟墉之固,

可用而不可恃也,可诫而不可弃也。智以险昌,愚以险亡;昌亡之间,唯陛下能鉴

之。

策林五十一

议封建,论郡县

问:周制五等,其弊也,王室衰微。秦废列国,其败也,天下崩坏。汉封子弟,

其失也,侯王僭乱。何则?为制不同,同归于弊也。故自古及今,议其是非者多矣。

今若建侯开国,恐失随时之宜;如制守专城,虑乖稽古之义。考其要旨,其谁可从?

又问:封建之制,肇自黄唐;郡县之规,始于秦汉:或沿或革,以至国朝。今

欲子兆人,家四海,建不拔之业,垂无疆之休。大鉴兴亡,从长而用;无论今古,

择善而行:侯将守而何先?郡与国而孰愈?具书于策,当举行之。

臣闻:封建之废久矣,是非之论多矣。异同之要,归于三科。或曰:周人制五

等,封亲贤;其弊也,诸侯擅战伐,陪臣执国命。故闻蚕食瓜剖,以至于衰灭也。

而李斯、周青之议,由是兴焉。又曰:秦皇废列国,弃子弟;其败也,万民无定主,

九族为匹夫。故鱼烂土崩,以至于覆亡也。而曹冏、士衡之论,由是作焉。又曰:

汉氏侯功臣,王同姓;其失也,爵号太尊,土宇太广。故鸱张瓦解,以至于悖乱也。

而晁错、主父之计,由是行焉。然则秦惩周之弊也,既以亡而易衰;汉鉴秦之亡也,

亦矫枉而过正。历代之说,无出于此焉。以臣所观,窃谓知其一,未知其二也。何

则?臣闻:王者将欲家四海,子兆人,垂无疆之休,建不拔之业者,在乎操理柄,

立人防,导化源,固邦本而已矣。是故,刑行德立,近悦远安,恩信推于中,惠化

流于外:如此,则四夷为臣妾,况海内乎?虽置守罢侯,亦无害也。若法坏政荒,

亲离贤弃,王泽竭于上,人心叛于下:如此,则九族为雠敌,况天下乎?虽废郡建

邦,又何益也?故臣以为周之衰灭者,上失其道,天厌其德,非为封建之弊也。秦

之覆亡者,君流其毒,人离其心,非唯郡县之咎也。汉之祸乱者,宠而失教,立不

选贤,非独强大之故也。由是观之,苟固其本,导其源;虽郡与国,俱可理而安矣。

苟逾其防,失其柄;虽侯与守,俱能乱且危矣。伏惟陛下:虑远忧近,鉴古观今,

以敦睦亲族为先,不以封王为急;以优劝劳逸为念,不以建侯为思;以尊贤宠德为

心,不以开国为意;以安抚黎元为事,不以废郡为谋:则无疆之休,不拔之业,在

于此矣。况国家之制,垂二百年:法着一王,理经十圣;变革之议,非臣敢知。

策林五十二

议井田阡陌(息游墯,止兼并,实版图。)

问:三代之牧人也,立井田之制,别都鄙之名。其为名制,可得而知乎?其为

功利,可得而闻乎?

又问:自秦坏井田,汉修阡陌,兼并大启,游墯实繁;虽历代因循,诚恐弊深

而害甚。如一朝改作,或虑失业而扰人。既废之甚难,又复之非便。斟酌其道,何

者得中?

臣闻:王者之贵,生于人焉;王者之富,生于地焉。故不知地之数,则生业无

从而定,财征无从而计,军役无从而平也。不知人之数,则食力无从而计,军役无

从而均也。不均不平,则地虽广、人虽多,徒有贵之名,而无富之实。是以先王度

土田之广狭,画为夫井;量人户之众寡,分为邑居。使地利足以食人,人力足以辟

土;邑居足以处众,人力足以安家。野无余田,以启专利;邑无余室,以容游人。

逃刑避役者,往无所之;败业迁居者,来无所处。于是生业相固,食力相济。其出

财征也,不待征书而已平矣。其起军役也,不待料人而已均矣。然后天子可以称万

乘之贵、四海之富也。洎三代之后,厥制崩坏:故井田废,则游墯之路启;阡陌作,

则兼并之门开。至使贫苦者无容足立锥之居,富强者专笼山络野之利。故自秦汉迄

于圣朝,因循未迁,积习成弊。

然臣以为井田者废之颇久,复之稍难,未可尽行,且宜渐制。何以言之?昔商

鞅开秦之利也,荡然废之;故千载之间,豪奢者得其计。王莽革汉之弊也,卒然复

之;故一时之间,农商者失其业。斯则不可久废、不可速成之明验也。故臣请斟酌

时宜,参详古制:大抵人稀土旷者,且修其阡陌;户繁乡狭者,则复以井田。使都

鄙渐有名,家夫渐有数。夫然,则丘田井邑之地,众寡相维;门闾族党之居,有亡

相保。相维则兼并者何所取?相保则游墯者何所容?如此,则庶乎人无浮心,地无

遗力,财产丰足,赋役平均;市利归于农,生业着于地者矣。

◎ 白居易(十五)

◇ 策林一(有序)

元和初,予罢校书郎,与元微之将应制举,退居於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及微之首登科,予次焉,凡所应对者,百不用其一二。其馀自以精力所致,不能弃捐,次而集之,分为四卷,命曰《策林》云耳。

二、策项

臣闻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故亿兆之所趋,在一人之所执。是以恭默清净之政立,则复朴保和;贵德贱财之令行,则上让下兢;恕已及物之诚著,则苍生可致於至理;养老敬长之教洽,则皇化可升於太宁。由是言之,盖人之在教,若泥金之在陶冶,器之良窳,由乎匠之巧拙,化之善否,系乎君之作为。伏惟陛下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则太平之风,大同之俗,可从容而驯致矣。

臣闻教无常兴,亦无常废,人无常理,亦无常乱。盖兴废理乱,在君上所教而已。故君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君之举措,为人理乱之源。若一出善言,则天下之人获其福;一违善道,则天下之人罹其殃;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於乱;一念於德,而邦有以渐於兴。交应之间,实犹影响。今陛下以懋建皇极为先,则大化不得不流矣;以钦若前训为本,则大朴不得不复矣;以缉熙庶绩为念,则五刑不得不措矣;以祗奉宗庙为心,则五教不得不敷矣。而尚有未流、未措、未复、未敷之问,此乃陛下劳谦之德太过,故不自见其益也,求理之心太速,故不自见其功也。臣何以知之?然臣闻「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此言王者行道,非始之难,终之实难也。陛下又能终之,则太平之风,大同之俗,如指掌耳,岂止化流朴复,刑措教敷而已哉。

孔子 论语

赏析:论语中君子小人是相对而言的,子夏在此描述了一种小人的表现,实在是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啊。当我们不小心做错了事情时,一味的去掩饰,甚至文过饰非,我们就把自己归入了小人的行列,不可不戒也。君子志于道,胸怀坦荡,不掩饰自己的过错,也不怕改正过错,正如孔子说的“过则无(勿)惮改”。

在对待过错的态度上,我们应做君子,不做小人。一个人刚开始犯错误,一般不是大的过错,比较容易改正。但如果文过饰非,就会心存侥幸,一错再错,直至愈陷愈深。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出自《论语·子张》。整句话的意思是:小人对于自己所犯下的过错总是要去寻求一些辩护的理由以掩盖他所犯下的过错。

扩展资料

[原文]: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鲁君为周公的后代,吴王为周公伯父泰伯的后代,鲁、吴两国国君家族同姓姬。依礼法,同姓不通婚。鲁、吴两国之间,一国的国君是不能从另一国君主家族中娶妻的。

而鲁昭公从吴国国王家族中聚了一位夫人,按照惯例,国君夫人的称号应是出生国国名加上本人姓,应叫吴姬。为了回避同姓,昭公为她改称号为“吴孟子”。尽管如此,此事亦引发异议。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周敬王二十八年),六十岁的孔子率***周游列国,客居陈国司城贞子家中。陈公召见孔子,请教肃慎氏之箭的事,孔子于陈庭辨矢讲箭史,博得满朝文武喝彩。

事后,陈国司寇赴孔子居处拜访。当时,孔子正与***巫马施在客厅研讨“礼”,见客人来访,巫马施入内间回避。

在问过师徒在陈生活、学习情况之后,陈司寇问孔子:“鲁昭公懂得礼吗?”显然,这是个有所指的敏感而棘手的话题。

孔子资质高,反应灵敏,当即从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角度,郑重回答:“鲁昭公是懂礼的。”

趁孔子临时离去,陈司寇作个揖,请巫马施来到自己面前,然后说道:“我听说君子是不偏袒别人的过错的。孔子作为鲁国最著名的君子也偏袒吗?鲁君从吴娶妻,因同姓,讳称她‘吴孟子’。鲁君这样做,如果算是懂礼,还有谁不懂礼呢?”

待孔子和巫马施送走客人后,巫马施将陈司寇的话全部报告老师。

孔子愉快地说:“我孔丘真***呀,如果有了过错,人家必定让我知道。”

巫马施不解地问:“老师。陈国司寇明明指出了昭公不懂礼和你偏袒他的错误,你却感到‘***’,喜悦,这是为何?”

孔子严肃地说:“谁指出我的过错,谁就是我的朋友。你们时常夸赞‘颜回闻过则喜’、‘子路闻过则喜’,我是你们的老师,我不更应该闻过则喜吗?!”

巫马施道:“老师真是学识、德性、修养高超的圣人啊!”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论语》

有始有终的意思是什么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 子曰:“君子不器。”

6.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7.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8.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9.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10.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1.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2.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3.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5.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7.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18.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19.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0.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1.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2.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23.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24.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25.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6.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兴于仁;故旧不遗,***不偷。”

27.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28.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29.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30.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1.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32.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33.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3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3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36.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革享),犹犬羊之(革享)。”

3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38.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0.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1.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 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 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2.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3.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44.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45. 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46.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47.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48.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9.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50.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51.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52.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53.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54.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55.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56.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57.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58.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59.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60.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61.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62.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 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 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63.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64.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65.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66.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 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 子也。”

67.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68.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69.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70.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71.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72.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73.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74.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75.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76.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77.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78.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79.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80.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张篇第25 尧曰1~3

有始有终的意思是什么

您好!

拼音yǒu shǐ yǒu zhōng

解释有开始也有结束。指做事能够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出处《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汉·扬雄《法言·君子》:“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示例这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但他仍做得~。

有始有终是什么意思?

一件事情有头有尾,没有半途而废

有始有终的意思是什么

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有始有终是什么意思

就是做事情有良好的开始也要有好的结束;

比如:你跟你女朋友前戏要做好,才能水滴滴的适合 *** ,事后要紧紧抱着她,说些甜言蜜语才能让她愿意跟你下一次;

有始有终是什么意思?

有始有终

拼音:yǒu shǐ yǒu zhōng

释义: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出处:《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魏书·袁翻传》:“伏愿天地成造,有始有终,矜臣疲病,乞臣骸骨。”

‘有始有终’什么意思啊?

拼音yǒu shǐ yǒu zhōng

解释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指人办事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有头有尾、有始有卒

相反词有始无终、有头无尾、虎头蛇尾

同韵词珠围翠拥、盘马弯弓、进贤兴功、鸣鼓而攻、道弟称兄、大本大宗、按迹循踪、洁己奉公、喜气冲冲、丘山之功、......

年代古代

谜语厕所挂铃

邂逅语厕所挂铃[1]

编辑本段

成语出处

1.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子张》

2.汉·扬雄《法言·君子》:“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游看不起子夏的门人,认为他们只会教最低等的学问。子夏叹息道:君子教人的道理应该有先后次序,好比草木必须一一分类清楚,不能随心所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说了开头就能知道末尾

有始有终的意思?

有始有终 [yǒu shǐ yǒu zhōng]

详细释义

有开头也有收尾。 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出 处

《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魏书·袁翻传》:“伏愿天地成造,有始有终,矜臣疲病,乞臣骸骨。”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有头有尾 善始善终 持之以恒 始终如一 全始全终 有始有卒

反义词

有始无终 有头无尾 虎头蛇尾 半途而废

有始有终是什么意思?

有开始也有结束。也指认真完成一件事。望***纳

命里有始有终 什么意思?

”命里有始有终“ 的意思是”生死命里早有定数。“这是迷信的说法。

孔门***之 子夏:为帝王师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注:与,音yú,作语助词,无义;见《辞海》第68页。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注:文,旧音wèn,掩饰、修饰,从今音;见《辞海》第4365页。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贤,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1居下流,天下之恶2皆归焉。”

注:1、恶,音wù,憎恨,讨厌;见《辞海》第5191页。

2、恶,音è,坏,坏事;见《辞海》第5191页。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注:食同蚀;见《辞海》第2376页。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语,音yù,相告;见《辞海》第1127页。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知同智;见《辞海》第4920页。

尧曰篇(共三章第一章分段标注)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注:此段话为成汤向天祈雨之词。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注:赉,音lài,赏赐,赠送;见《辞海》第4090页。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注:说同悦,音yuè;见《辞海》第1136页。

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注:屏,音bǐng,同摒,除去;见《辞海》第3050页。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毫无疑问,子夏是孔门***中又一位宗师级别的人物。

孔门各大***中,颜渊是人格修养的楷模,子贡是外交家兼富豪商人,子路是行政好手兼军事家,冉有是多面手,原宪生就一副傲骨,澹台灭明行不由径,宰我则是个另类,而曾皙最是潇洒。而在学术上,则是以子游、子夏、子张、曾子四人最为杰出。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 ,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卫国人,是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卫国收的学生。子夏聪颖好学,常能举一反三,深受孔子喜爱。只要稍作提点,子夏不但能充分领会老师的意思,并且能作进一步的发挥。

孔子刚说“绘事后素”,子夏就明白了,美女虽然有倩盼丽质,但还需施以素粉以增加面容之绚丽。更进一步,子夏以礼喻素,强调礼的重要性,人光靠天生的本质与仁心不够,还须博之以文,约之以礼,所谓质先文后、仁先礼后。难怪孔子要赞许他:“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聪明好学的子夏当然不仅是能言《诗》,他对孔子思想的领会,是相当的深刻。

樊迟是个忠勇之士,但是学习上,还是无法和高材生子夏相比。子夏的领会和发挥几乎已有宗师气象。知通智,智者,在于知人。知人,便可用人。用人得当,“不仁者远矣”,仁自然也就来了。仁、智,其实是一体的。

有这样的学生,难怪孔子要对其寄以厚望,并谆谆教导:“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志于道则为君子儒,志于食则为小人儒”,我教给你的东西可不是让你把它作为谋生的手段,你要志于仁道,成君子儒!子夏果不负孔子期望,他提出“君子学以致其道”,这道,还不能是小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孔子死后,子夏收徒讲学,后来成为一派宗师。

在《论语》中,子夏的出场频率是很高的,第十九篇几乎就是子夏与曾子的专场演出,子游、子张、子贡则友情客串。不过,在这场演出中,孔门四大学术高足的分歧也得以充分暴露。

首先是子张。子张与子夏在孔门***中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子张性情疏阔,不拘小节,锋芒毕露。而子夏则注重从细节入手,讲究“洒扫应对进退”,并指出“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孔子曾评价:“师也过,商也不及。”师,是颛孙师,字子张,说的是子张太好高骛远。商,是卜商,字子夏,说的是子夏太琐碎,胸襟不够开阔。两人性情上各有欠缺,由此也带来学术上的分歧。

就交友而言,子夏主张“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能交则交,不能交则拒。子夏择友,信奉的是“无友不如己者”。而子张,则似乎显得大度了许多。交友在己而不在人,“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还是自身修养的因素。

可以看出,子夏比较实在,而子张太高远。子张基本上不像是在说如何交友,反倒像是以后佛家所说的度人,因此虽有一定意义,却空洞而不切实际。而子夏的做法,在现实中反倒容易实行。

子游也对子夏的“洒扫应对”提出了不同看法

子游与子夏一样,同为孔子后进***中优秀成员。孔子曾点评:“文学:子游、子夏”。两人都是做学术的料。在学术上,子游得孔子之灵气,以仁道为本,努力践行。孔子曾赞叹“闻弦歌而知雅意”。子夏则得孔子之厚重,收徒授学,强调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循序渐进。两人的分岐显而易见。子游一心想的是老师所传授的大道,要以教化天下。所以对子夏有此批评。

子夏当然不服气。谁说我只注重小道?你说得太过分了。“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传焉?”大道,小道,得有个先后次序吧。循序渐进,由小及大,才是正确的方法。我教***们洒扫应对进退,这只是入门教育。后面我传授大道,还多得是呢!怎么可以随便歪曲君子之道呢?“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沿着这条道一直走下去,而能达到终极目标,这就是圣人呀!

两人的争论相当激烈。平心而论,子夏确实注重细节,不过,若说子夏只注重细节,确实也是冤枉了子夏。而且论成就,子夏要高得多。子游一心想在从政中实践孔子夫子的理想,教化天下,当然是走不通的了。而子夏聪明多了,着力授徒讲学,并且提出了求学与入仕相辅相成的理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加上子夏本身崇高的威望,一时影响力无人能及。子夏晚年,其子死,哭之失明,魏文侯还是亲自拜子夏为师,对子夏异常尊重。子夏于是移居魏国,坐镇西河,各地人才纷纷而至,华夏文化的重点渐渐转移到了魏国西河,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学派。子夏也达到了一生事业的顶峰。当时一大批杰出人物,如田子方、段木干、田子方、西门豹、李悝等,都直接或间接出于子夏门下,也正是这些人,启动和进行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超级大国的变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