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者弗如的弗是什么意思_言者弗知弗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16 0
  1.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 弗之怠的弗意思是什么,急求答案
  3. 弗啻的结构弗啻的结构是什么
  4. 与光同尘光而不耀是什么意思?
  5. 带有言字的成语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二章全文如下:

本章对应王弼本《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但不含此章首句。本章文本以楚简《老子》为准。

本章的主题是“玄同”。“玄”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表示正反合一,即“绝对”。“玄同”指道与宇宙完全重叠,是道无处不在的另一种表述。万物皆似道,道又恰似万物,道与物不可分,是谓“玄同”。

言者弗如的弗是什么意思_言者弗知弗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玄同”的本质是“对立统一”。“对立统一”原理指出,道与宇宙的关系是“绝对”与“相对”的对立与统一,彼此互为正反。这种关系表现出某种非对称性特征,即宇宙永远无法抵达道,但道却能对宇宙进行无限渗透,从而无处不在。本章形象地再现了“道对宇宙进行无限渗透”的深刻内涵。

上一章,老子阐述了“公平公正”原则是如何通过“三宝”贯彻落实的。本章老子又进一步揭示,“玄同”是道确保“公平公正”原则实施的基础。正因为道无处不在,所以道的恩惠才能遍及宇宙每一个角落,无一丝遗漏。道按“公平”原则恩泽均摊,人或物对此无法干预。不仅如此,任何试图通过得道而以道驭物的,都是痴心妄想。“公平公正”不仅体现在道的分配上,又进一步体现在分配之后道的运用上,两者都是以“玄同”为前提的。

老子分三个层面揭示了“玄同”的具体表现特征。首先是道与一切生命同在。道生万物,但与物物相生不同的是,物生物后母子两分,而道生物后,却与物始终一体,永不分离。其次,道不仅与生命同在,也与一切物质同在,光与热,气与尘,一切都与道浑然一体,难解难分。再深入一步,道不仅与物质同在,也与一切非物质同在,无论是战胜困难的信心,摧枯拉朽的力量,还是排忧解难的智慧,又或是化险为夷的奇迹,都是道的某种体现,道就在其中。只不过人见事不见道,人之所见,实乃道之化身。

这三个层面的总结,穷尽了道的一切存在形式。道充斥于万事万物,囊括了一切物质与精神,意识与能量,万事万物,非道而又似道,似道但却又终不见道。

传统老注将“玄同”误读为人的某种品格,一是对“玄”缺乏正确认识,不知“玄”代表道与宇宙万物的重合;二是受传世本此章首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误导,从而将道与人混为一谈,殊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乃阴差阳错混入此章,与下文并无承接关系。有此两误,传统老注对本章的解读自然与老义相去甚远。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当为老子所言,《庄子·知北游》对此也有引述,但它与“玄同”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玄同”是“绝对”与“相对”终极对立所表现出的统一,是道与宇宙非对称关系的表象特征,是道特有的属性之一,与人是否得道分别归属两个不同的范畴。

“和光同尘”本是老子“道与一切物质同在”的形象写照,与《庄子·知北游》名言“道在屎溺”实为异曲同工,互为映照。然而,在人与道混为一谈的传统解读中,“和光同尘”竟摇身一变,成了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事之道,与“中庸之道”遥相呼应,被人们津津乐道至今。人与道不分,偷梁换柱,是传统老注将老子思想系统性儒化的典型手法,在《道德经》解读中反复出现,不可不辨。

“玄同”的第一个层面——道与一切生命同在,息息相通

“赛其门”,指道与生命双双从诞生之门涌出,表示道与一切生命共生共存。赛,本意比赛,这里喻比双双竞出。门,指生命出生之门。

“庇其兑(duì)”,指道与万物息息相通,只要生命尚存,道便可令行禁止,物无不唯命是从。兑,指道与物沟通的渠道。庇,庇护,确保沟通渠道畅通。

这里,“门”的用法有如“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指生命的出处。“赛”暗示主语是道与万物两者,成双方可言赛。

“赛”,传世本作“塞”,系后人误读所至,详见“本章勘正说明”。

“兑”是重要概念,需要着重说明。

“兑”作何解,历来众说纷纭。老子这里取的是“兑”的本义“通达”,指万物与道相通。物通则灵,灵则性显,于是猫会捉老鼠,猴子能上树。道不但与物同在,且时刻与物保持畅通的交流,这是“玄同”更深层次的含义。

“兑”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上中下结构,从人从口从八,象征人张口在与上天沟通,头上八字代表天上八卦气象。《说文》“《易》曰:‘兑,为巫为口‘”便是此意。巫师进入通神状态后,以咒语与上天交流。与天神沟通,“通”是第一要素,是“兑”的本义“通”的出处;之后交流又衍生出了“兑换”的概念。通神后巫师念念有词,是“兑”通“说”的由来;而最终得到了天神的庇护又引申出了“悦”的含义。

可见,“兑”的本义是“通”,而“说”、“悦”、“锐”皆由“兑”派生而来,故读音也与本子兑(duì)有别。然而,《说文》在解读时将“兑”当成了上下结构,或从?从儿,或从八从兄,于是难以解释为何 “兑”的本义竟是“通”。这是因为上下结构以“儿”或“兄”的概念取代了上中下结构中“巫”的概念。“兑”的本意“通达”才因此变得模糊不清。

《诗经·大雅·绵》:“柞(zuò)棫(yù)拔矣,行道兑(duì)矣。”意思是,将柞栎和白桵(ruí)这样的灌木统统拔去,修建的大道才畅通无阻。这里,“兑”就是“通达”的意思。柞、棫,分别指栎树和白桵,皆丛生灌木。

王弼将“兑”释为“事欲之所由生”。“兑”作欲望之源,于“兑”的本义或衍生义均无从可考,实属无中生有,再现了王氏信口开河的文风。但后人却多有从者,至今十分流行。

“庇”,楚简作“外门内戈”,该字今已失传。推测其寓意,当为将兵戈藏于门后,有“以戈护家”的含义。这一寓意,在当今的民间仍有流传,人们将宝剑悬挂在门后,用以镇宅驱邪。“外门内戈”的本字既已失传,当有它字取而代之,而“庇”的含义正与之相吻合,表示“庇护”,故以“庇”代之。

“外门内戈”被学界解读为“闭”,以求与传世本相附和。但在本章的语境中“闭”的用法逻辑上行不通,造成文义冲突,不可取。“本章勘正说明”对“外门内戈”作“閟”或“闭”解的逻辑矛盾有进一步说明。

“玄同”的第二个层面——道与一切物质同在

“和其光”,是说道在一切光亮之中。无论是日月照亮了天地,还是德光照亮了心灵,你都能看见道的影子,与日月同辉,与神明共舞,让你豁然开朗。

“同其尘”,是说道在一切尘埃之中。尘代表最细小的物质,象征构成万物的最小单元,于是“在尘埃”就是在万物。

“和其光,同其尘”的主语是道,讲述的是道在万物之中。《庄子·知北游》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更为生动地再现了老子这一论断。

东郭子问庄子道在什么地方,而且要言之有据,于是庄子开出了一串清单:在蚂蚁里,在稻草里,在砖瓦里。东郭子越听越不是滋味,不断地犯嘀咕,怎么越说道越***了呢?没料到庄子最后居然说“道就在大小便里!”东郭子终于无语。

这就是脍炙人口的“道在屎溺”,与老子的“和光同尘”相得益彰。老子的“和光同尘”,其实就是庄子的“道在屎溺”。然而,“和光同尘”的涵义却一直在被误读,被说成是收敛你的锋芒而混同于大众,宣扬的是儒家低调做人,谦卑行事的做人之道,与老子的道无处不在早已是风马牛而不相及矣。

“玄同”的第三个层面——道与一切无形的力量与智慧同在

“挫其锐”,是说道能够挫败一切锐气。能克锐攻坚,必然要有力量,也就是说,道在一切力量之中。道就是人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无穷力量,这是老子把无形的道形象化了。

“解其纷”,是说道能够化解一切纷争。化解纷争就是解决问题,需要的是智慧和方法,也就是说道在一切智慧之中。化解一切危机,解决一切问题,无论多高明的方法,你都能见到道的影子,这是老子把无形的道再次形象化了。

“挫其锐,解其纷”将道的无处不在从有形拓展到无形,从物质世界拓展到了非物质世界,精神、智慧、情感、追求都在与道共舞,都是道作用的结果。道不仅赋予万物以生命,还驾御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失与成败,光荣与梦想,归其终结居然都是道的杰作,怎能不令人感叹!

上述十八个字,从三个层面揭示了道无处不在,这就是“玄同”的内涵。

道与万物同在,不仅与山河同在,与生命同在,也与神明同在,与智慧同在,与力量同在,与希望同在。这才是“玄同”最完美的写照。

“玄同”的意义所在——道能御万物,而人不可驭道

“玄同”的意义在于,道在万物,而万物又皆在道中。道不会离我更近,离你更远,谁也无法更接近道,或更远离道。于是乎,“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道不分亲疏,一视同仁。

既然道一视同仁,欲以道牟利,办不到;欲以道害人,也办不到;欲以道谋求更多财富,还是办不到;欲以道做得人上人,更是办不到。这就是“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道永远是公平的,不为人左右。为达个人目的而求助于道,永远不能得逞。正因为道不偏不倚,待万物如一,天下无不尊道贵德,“故为天下贵。”

本章勘正说明

1.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从本章移出的依据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不仅出现在传世本,也出现在了帛书甲乙本,北大汉简本,以及楚简《老子》,写法略有差异。楚简《老子》写作“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文字略有差异,但文意完全一致。其他版本也不例外。

各版本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并不能在证明在楚简《老子》之前没有发生错简或改动。从老子《道德经》成书到楚简《老子》的出现,历经两百年左右,任何形式的文本改变或改动都无法排除。通过对楚简《老子》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楚简《老子》已出现多处与老子原旨相悖的表述,以及后人添加或改动的痕迹。比如前面章节中提到的“猴王能守之”一句,就有明显的后人添加之嫌,与老子原旨相冲突。

还原版本章将“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从文中移出的依据是逻辑承接。此句作为开头与下文“玄同”的论述毫无关系,出现在此只能是因后人未通老义所导致的文章句子错归。故从本章移出,而将其归入逻辑上联系更为密切的德论相关章节。

2. 本章关键字考证

“赛”与“塞”在楚简《老子》中是两种不同的写法,却被后人误读为同一个字。“赛”与“塞”,楚简的写法都是上中下结构,且上下同样都是“宀”和“贝”,但中间写法不同,前者是“双王”,而后者是“工”。

“双王”,象征两个王子为封赏在宝殿上比武。而“工”则是甲骨文“塞”字中“双工”的简化,表示将房间内用墙隔开。两者从字形到内涵完全不同,不可混用。本章的用法是“赛其门”而非“塞其门”。

“兑”在楚简《老子》中也有两者写法,彼此含义不同。本章的“兑”,楚简作“从辵(走)从兑”,在“兑”的本字旁又加了“辵”字,意在强调“兑”与“走”有关,作“通”解正合此意。而“兑”的本字则出现在另一章的“善聿者不巢,善保者不兑(yuè)”句中,此处,“兑”以音通“穴”,含义与“走”无关,写法也取的是本字。

“庇”,在楚简中写作“外门内戈”,被学界解读为“闭”。但这种解读在本章的语境中逻辑不通,意思干好相反。李零认为“外门内戈”是“閟”的讹字,而“閟”则通“闭”,得到学界普遍认同。然而,楚简中“戈”与“必”的写法差异十分显著,不可能是笔误,出现错误的理由又是什么?该字并非讹字的说法反更令人信服。

更难解释的是,这两句楚简的表述是“(门+戈)其兑,赛其门”,而传世本的表述则是“塞其兑,闭其门”,即使将“门+戈”读作“闭”,“赛”读作“塞”,“兑”与“门”的位置也发生了调换,还是回归不了传世本,除非将楚简的写法彻底否定。

还原版选择了“门+戈”并非讹字,而是绝版字的逻辑,从该字本身的寓意入手,再通过寓意寻找与之相通的现行文字。该字的寓意读作“以戈护家”,与“庇护”之“庇”相通,故以“庇”代之。

“同”,楚简作“从辵从同”,意在强调“同”的动词用法,含义不变。今“同”的动词用法是同一个字,故将“从辵从同”通“同”。

“尘”,楚简的写法特别。从字形上判断,可能是“慎”字的古体字,但学界并不确定。且该字下面出现了重字符,寓意不详。该字帛书乙本作“尘”,帛书甲本作“上轸下土”,是“尘”的异体字。各传世本均作“尘”。

鉴于其他版本均作“尘”,且与老子“玄同”的阐述义理相通,还原版仍***用其他版本的用法,将该字作“尘”解。

“挫”,楚简作“左畜右刂”,也是个绝版字。黄锡全以《古文四声韵》及《汉简》中“撤”通“扌+畜”为线索,推断“畜+刂”为“挫”的异体字,有一定道理。就“畜+刂”的寓意而言,其意为宰杀牲畜,有摧残的含义,可以引申为挫败对手。还原版从黄说。

“锐”,楚简作“上尔下賏”,又是个绝版字。“賏”本意为颈项上的装饰物。“尔”有茂盛的意思。《诗经·小雅·***薇》:“彼尔维何?维常之华。”意思是,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常通棠,华通花。故就寓意而言,“尔+賏”有耀眼夺目的含义,与周人“光芒”之“芒”字相通。

而楚人的“芒”则是作“荒”解。《庄子·至乐》:“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芒”即“荒”之意。由此推断,周人的“芒”字,乃楚人的“荒”字,而楚人的“尔+賏”字,乃周人的“芒”字。“芒”又有“锋芒”之意,遂有了“芒”通“锐”的联系。据此,“尔+賏”通“锐”可从。

附:王弼本《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发布于刚刚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意思是:和合它们的光彩,也共同吸纳它们带来的尘埃。语出《老子·第五篇道章 [王弼本四章]》,后来变为成语“和光同尘”。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释义:为有智慧的人不会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没有智慧;堵塞嗜欲的穴窍,关闭欲念的心门;挫掉自己的锋芒,解脱自己的纷扰;蕴藏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于尘世之中;

这就叫做高深微妙的玄同。所以既不可能跟他亲近,也不可能跟他疏远;既不可能使他获利,也不可能使他受害;既不可能使他尊贵,也不可能使他卑贱,因此,就为天下人所重视。

扩展资料: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之丰厚,远远超出我们的认识和想象。而且,我们的遗产是活的,不像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腊神庙那样徒使今人惊叹古人不可思议的创造力;

但今天我们科技的整体实力肯定是大大超过了古人,凝结在物质文明里的古人的智慧,最大的作用,是告诫今人,特别是自以为掌握了改造自然的科技手段的现代人不要太妄自尊大。

而凝结在中国文字中的古人的思想、哲学、智慧,不仅使中华民族成为现存于世的唯一的几千年历史、血脉不断的古老民族,并且将在未来世界的建设中,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

对建设新世界是伟大的福音,因为这些思想、哲学、智慧,是经过几千年历史的考验,有大量的正反经验教训可资证明。这样的宝藏,我们只要发掘出一点点,中国乃至世界就受益无穷。

弗之怠的弗意思是什么,急求答案

一、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有智慧的人不多言,多说话的人不是有智慧的。塞上欲望的孔穴,闭上欲望的门户,收敛锋芒,解除纷扰,在光明之处便与光融合,在尘垢之处便与尘垢同一,这就叫“玄同”。这样就没有了亲疏之别、利害之分、贵贱之差。所以为天下所尊贵。

2、南怀瑾《老子他说》

老子告诉我们修养的方法,要“塞其兑”,就是不说话。“闭其门”,把眼睛、耳朵,凡是张开的都收拢起来。“挫其锐,解其分”,有些版本中写成为纷扰的“纷”。“挫其锐”,真正的修道,要把思想最尖锐的地方磨炼成平和。“解其分”,这是指心里的妄念,要把分别妄想除掉。“和其光”,把自己外露的光明收起来;“同其尘”,处世之道,不要显露特别之处,和平常人一样,很平凡,“是谓元同”,这才是修道人的榜样。“元”就是“玄”字,修道人必须要和光同尘。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做到了最平凡处,有这样修养的人,想要特别亲近他,做不到;想跟他疏远也不可能。“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也没有特别地蒙利,也没有特别受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换句话说,没有亲疏,没有利害,没有得失贵贱,永远站在真正的中庸之道,“故为天下贵”。所以修道人的作为,永远是中庸之道,既不高明也不卑下,既不骄傲也没有自卑,没有了不起,起不了,永远是中和之道。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知天道者,行不言之教。言者不知,行人道言教者,皆不知天道。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挫其锐,去人之坚强,复道之柔弱。解其纷,去人道之积,复天道之不积。和其光,歙其心,复守常德之明,与天合德。同其尘,冥于大道,浑然若浊。人与天合,与道为一,是谓玄同。

(3)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可得可亲者,皆因人有积也。可得可疏者,亦因人之积也。天道不积,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圣人与天唯一,故圣人亦不积,不可得而亲,或者得而疏。

(4)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人之所以能害天,皆因人有所积。所人无所积,何害之有?故圣人不积,则无以得之以利天下,更无可得之以害天下。

(5)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君王之所以会以人之有积为贵,以人之所不有为贱,皆因为以人胜天。若天人为一,不以人胜天。则圣人不可得人之积为贵,亦不可得人之所不积为贱。

(6)故为天下贵。

圣人不积人之德,既以为人天之德,己德愈有。既以与人天之德,己德愈多。故为天下贵。

4、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无论何人何事,都是因缘而聚、因缘而散

老子说“知者弗言,言者弗知”,是在告诉我们,您别那么确定说这就是名什么,如果您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知道它是因缘而聚、因缘而散,就能够更好地面对它。

(2)您所种下的善因或恶因,终有一天会遇缘结果

“塞其兑,闭其门”“塞”是堵上,“兑”当孔窍讲,意思是把欲望的孔窍堵上;“闭其门”的“门”指心门,古人认为心门是念头出入的途径,所以也要把心门给闭上。

这句话的意思是,领导者只有把自己的欲望之门关闭,才能做一个好领导。“和其光,同其尘”指您在做事的时候,要把结果——做事带来的荣耀尽量调和掉。“同其尘”也是如此,我们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像尘土一样普通。只要您抱着这种心态做事,就会做得很好。

(3)人贵有“不争之德”

“挫其锐”的意思是挫光它的锐气,将锐气收敛(通行本中记载的是“锉”,是把锐气磨掉的意思,我觉得这两者没有太大区别)。“解其纷”是解除纷扰的状态。

老子认为,只要您能将锐气收敛,解除纷扰,您就进入了一种“玄同”的状态。“玄”,深远的意思;“同”是大同的境界。

“挫其锐,解其纷”的意思就是,您要把争夺之心、名利、地位等等这些放下,这样您才会幸福,如果整个团队都这么想,就能形成合力。

(4)人生应该是“但行善事,莫问吉凶”

“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的意思是悟道之人德行深厚,您对待他不可能太亲密;您想疏远他,好像也疏远不了,也离不开他;您想给他一些东西诱惑他,也不可能;您想去害他,也不行。

老子说,您悟道以后,明白了要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您就进入了一种境界——跟周围的人相处特别融洽,这些亲疏利害的行为,都影响不到您。

(5)所谓的贵贱都是相对的,您不要太在意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句话跟前面的话是连着的,前面老子说进入“玄同”的境界以后,您就进入一种“但行善事,莫问吉凶”的状态,您心中坦然,所以别人就不能用亲疏、利害和贵贱来影响您。所谓的贵贱都是相对出现的,您不要太在意它,这些东西会互相转化。

三、我之体悟——《道德经》和我最近生活中的一个小烦恼

今年我一直被同事关系困扰。之前从一名普通工程师做到管理,压力太大就辞职了。再找工作时,选择了重新回归技术做一名普通的工程师,想这样简单一些,可以踏踏实实的做事。但不知道是我自己心态变了,还是这个环境有问题,这一年不但没有心情踏实做事,还陷入了从来没有过的同事关系烦恼。

在北京办公室的加领导才十个人,基本也都是工作了十年以上的老员工。我去了之后,她们也积极的招呼我吃饭聊天,我也想努力融入集体,有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但是没过多久,我就感觉和她们格格不入。最痛苦的是,我感觉她们并不尊重我,一起做什么只是招呼一声,从不问我的意见;聊天时都是她们说,我若说话她们要不不理睬,要不直接打断;她们跟我聊天除了炫耀也没有别的内容。每次和她们相处,都有种自尊心受损的感觉,很难受。

最近半年这种感觉不断发酵,我满心满眼的看不惯,看不惯她们有一点小成就就满世界炫耀,看不惯她们背地里论人是非,看不惯她们对我呼来喝去,看不惯她们跟我讲话态度。我每天被自己这种感觉折磨着,想要逃离,但又害怕特立独行招排挤。

上周五,一个同事又用不尊重的态度跟我说话。下班时她喊我一起走,我对她说:“你要是想邀请我和你一起做什么,请用问句。你都没问我同意不同意,怎么就确定我会和你一起。”她说:“你这话啥意思,朋友之间不就是这么说话吗?你这人怎么想那么多,我跟我朋友都是这么说话的,我朋友还挺多的,从来没人这么跟我这么说过。”我说:“那可能你跟你那些朋友有默契,咱们之间还没这种默契,你跟我相处就请尊重我的感受。”她说:“你的意思咱俩不熟是吗?”我说:“至少还没有这种默契。”她没再说话,到了地铁口她说:“拜拜,周末愉快!”说完转身就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自己工作十几年,在我们那个小领域还有点小名气,如今怎么会混到这种地步!一路上我翻来覆去的想,究竟是什么原因,是我太敏感,还是我显得太好欺负,还是她们欺生。而我自己又为何这么在意这件事。对,最初是我自己想要融入她们,当我感觉不好时,想要离开,又担心她们的排挤我,继续强迫自己跟她们相处,我这不是自作自受吗。我一下反应过来,是我自己的私欲在作怪,我想要大家喜欢我接受我,我害怕面对排挤,害怕不融洽的关系,所以才会有这些烦恼。

同事不过是为了合作完成工作,走的太近有什么意义呢?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心中坦然,又为什么要担心别人排挤自己呢?当反应过来是我自己的私欲在作怪,按照道去做事犯不上有那些不必要的恐惧时,我的那些烦恼一下全没了。我也忽然意识到自己原来浪费了太多能量在这些不必要的事情上,而这些能量本来可以用于好好做事的。

这件事也提醒我了解了老子说的道之后,还必须回到生活中不断地去觉察和反省。

弗啻的结构弗啻的结构是什么

弗之怠——不懈怠。

弗的意思是:不,不敢。“弗”是“不”的同源字,《公羊传·桓公十年》中有“其言‘弗遇’”,何注说:“弗,不之深也。”

又如:

1、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

2、台臣弗为理。——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相关的词语还有:

弗招架(方言。不留神;疏忽)

弗受用(方言。不舒服;患病);

弗翻淘(方言。没有关系);

弗识起倒(不知趣;不识好歹)。

与光同尘光而不耀是什么意思?

弗啻的结构是:弗(独体结构)啻(上下结构)。

弗啻的结构是:弗(独体结构)啻(上下结构)。注音是:ㄈㄨ_ㄔ_。拼音是:fúchì。

弗啻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不仅;不止。

二、引证解释

⒈不仅;不止。引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_毕三·冗篇》:“自古中兴之烈,亡大於夏少康者视王莽、桓玄之祸,弗啻十倍,岂一刺客一虞人之任哉!”

三、网络解释

弗啻弗啻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fúchì,是指不仅;不止。

关于弗啻的成语

弗敢专也格杀弗论永矢弗谖现钟弗打功成弗居

关于弗啻的词语

功成弗居不啻天渊格杀弗论无远弗届现钟弗打言者弗知弗敢专也罚弗及嗣不啻云泥终始弗渝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弗啻的详细信息

带有言字的成语

意思是:当自己的光芒照耀尘世的时候,光芒也不会太过耀眼。

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和、同意为混合。和光即是混合各种bai光彩;同尘则意为与尘世相同。意思就是要与尘世同光,与他人同彩。

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言外有意对他人要多包容,有宽恕之心,对他人的言语要多加容纳,同时也要收敛自己的锋芒,减少与他人之间的纷争,与他人和谐相处。

扩展资料: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原文: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解释:

有智慧的人不会自夸,自夸的人没有智慧;堵塞知识传播的漏洞,关闭知识传播的门窗;战胜自己的优势,解脱自己的烦恼;包含着自己的光辉,混着自己的世界;这就是所谓的深奥和微妙的奥秘。以致人不能亲近他,也不能远离他。这对他既没有好处也没有坏处;他既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低贱;因此,他受到世人的重视。

 日常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我们会接触不少的成语知识,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带有言字的成语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带有言字的成语 篇1

 杯酒言欢:相聚饮酒,欢快地交谈。

 背惠食言:指忘恩失信。

 悖言乱辞:指胡言乱语。

 秕言谬说:指错误的言论。

 币重言甘:币:指礼物;厚:重。礼物丰厚,言辞好听。指为了能达到某种目的而用财物诱惑。

 闭口不言:紧闭着嘴,什么也不说。

 闭口无言:闭住嘴巴不言语。形容对事不置可否或事情弄僵,自己觉得理亏而无话可讲时的情态。参见“闭口不言”。

 变色之言: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

 博闻辩言:博:多。闻:传闻。辩言:巧言。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薄唇轻言:形容多嘴,说话随便。

 不苟言笑: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不堪言状:指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不可胜言:说不尽。形容非常多或到达极点。

 不可言传:言:言语。指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不可言宣:言:言语;宣:发表,表达。指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用在说事物的奥妙、味道)。

 不可言喻:喻:说明,告知。不能用言语来说明。

 不可言状:言:说;状:描绘。无法用言语形容。

 不幸而言中: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被说准真的发生了。

 不恤人言:不管别人的议论。表示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不言不语:不说话,闷声不响。

 不言而信: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不言而谕:谕:旧时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不以人废言:废:废弃。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纳他的正确意见。

 不知所言: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同“不知所云”。

 惨不忍言:不忍心把悲惨情形说出口。

 察言观色: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察言观行:指考察其言行以知人。

 谗言佞语:中伤他人和奉承讨好的话语。

 昌言无忌:昌言:原指善言,引伸为直言。敢于直言,无所顾忌。

 畅所欲言: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沉厚寡言: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同“沉重少言”。

 沉静寡言:性格深沉文静,不爱多说话。

 沉密寡言:犹沉默寡言。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沉默寡言:沉默:不出声;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沉毅寡言:沉毅:深沉宁静。深沉文静,不爱多说话。

 沉重寡言: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同“沉重少言”。

 沉重少言: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亦作“沉厚寡言”、“沉重寡言”。

 陈言肤词:指陈旧而肤浅的言词。

 带有言字的成语 篇2

 [言重九鼎]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比来九鼎也不算重。

 [言中事隐]指言语虽然委曲却中正不偏,论事虽然放纵却隐藏着精深的道理。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

 [言之凿凿]凿凿:确实。形容说得非常确实。

 [言之有序]说话和写文章很有条理。

 [言之有物]物:内容。文章或讲话有具体内容。

 [言之有理]说的话有道理。

 [言之有礼]说的话有道理。

 [言之有故]所说的话有根据。同“言之成理”。

 [言之无物]指文章或言论空空洞洞,没有实际内容。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说话没有文***,就传播不远。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没有文***,就不能流传很远。

 [言之过甚]话说得太过头了。

 [言之成理]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言之不预]没有预先说明。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文章没有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疏远的样子。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形容徒费口舌。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言者弗知]指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同“言者不知”。

 [言者不知]指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

 [言约旨远]言辞简练,含意深远。

 [言语妙天下]形容言语非常精妙。

 [言语路绝]犹言言语道断。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

 [言语道断]原为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

 [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

 [言有尽而意无穷]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

 [言犹在耳]犹:还。说的话还在耳边。比喻说的话还清楚地记得。

 [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名声来选择人才。

 [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言行信果]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相诡]诡:违反,违背。说的和做的相违背。指言行不一

 [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言行相副]说的和做的相符合。同“言行相符”。

 [言行相符]说的和做的相符合。

 [言行相悖]说话和行动不一致,互相矛盾。

 [言行若一]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指人表里如一。

 [言行计从]说的话出的主意都***纳照办。形容深被信任。

 [言行不一]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言行不符]说的和做的不相符合。

 [言行不贰]犹言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言行抱一]犹言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言信行果]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言笑自若]谈笑如常,十分镇定。

 [言笑自如]谈笑如常,十分镇定。

 [言笑晏晏]说说笑笑,和柔温顺。

 [言笑不苟]不随便谈笑。形容态度严肃庄重。同“不苟言笑”。

 [言无伦次]语言杂乱无章。

 [言无二价]货物的价钱说一不二。

 [言无不尽]把内心的话说尽,毫不保留。

 [言文行远]言辞有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从一个人的话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言外之意]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

 [言外之味]语言中含而不露的深长意味。

 [言听行从]指说话、做事有人听从。形容威望很高。

 [言听事行]指说话能听从,事情能执行。

 [言听谋决]指说的话听从照办,出的主意决定实行。

 [言听计用]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听计从”。

 [言听计行]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听计从”。

 [言听计从]听:听从。什么话都听从,什么主意都***纳。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言提其耳]揪着他耳朵。指恳切地教诲。言,助词。

 [言谈林薮]林薮:人或物聚集的地方。指关于谈论的人。

 [言谈举止]人的言语、举动、行为。

 [言是人非]指言论无可非议,但为人不可取。

 [言十妄九]形容说话虚妄不实。

 [言三语四]言、语:说、讲。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言若悬河]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同“言类悬河”。

 [言***殊]殊:不同。说的话个个不同。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

 [言清行浊]清:清高;浊:浑浊,指低下。说的是清白好话,十的是污浊坏事。形容人言行不一。

 [言气卑弱]说话的态度谦虚温顺。

 [言论风生]形容言谈议论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

 [言类悬河]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

 [言来语去]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应对。

 [言近指远]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同“言近旨远”。

 [言近旨远]旨:意思。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言近意远]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同“言近旨远”。

 [言简意深]言辞简练,含意深刻。

 [言简意少]简:简练。语言简洁,内容贫乏。

 [言简意赅]赅:完备。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言简意该]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同“言简意赅”。

 [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

 [言和意顺]言语和顺,情意相谐。

 [言过其实]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言归正传]正传:正题或本题。指话头转回到正题上来。旧***中常用的套语。

 [言归于好]言:句首助词,无义。指彼此重新和好。

 [言归和好]指彼此重新和好。同“言归于好”。

 [言寡尤,行寡悔]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

 [言高语低]说话不知轻重,没有分寸。

 [言芳行洁]指言行高洁。

 [言方行圆]指言论正直而行为圆滑。

 [言发祸随]话一出口,祸患随之而来。同“言出祸从”。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章没有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言而不信]说话不讲信用。

 [言多伤幸]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同“言多伤行”。

 [言多伤幸]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同“言多伤行”。

 [言多伤行]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言多必失]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

 [言颠语倒]说话颠三倒四。

 [言从计行]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行计从”。

 [言从计听]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听计从”。

 [言从计纳]讲的话、出的主意,都听从***纳。

 [言传身教]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言出祸随]话一出口,祸患随之而来。同“言出祸从”。

 [言出祸从]话一出口,祸患随之而来。

 [言出法随]言:这里指法令或命令;法:法律。话一说出口,法律就跟在后面。指法令一经公布就严格执行,如有违犯就依法处理。

 [言不由衷]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言不由中]指心口不一致。同“言不由衷”。

 [言不尽意]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

 [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言不及行]指言行不一。

 [言不顾行]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

 [言不二价]货物的价钱说一不二。同“言无二价”。

 [言不逮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同“言不达意”。

 [言不达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亦作“言不逮意”。

 [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言必有物]指言论或文章内容充实。

 [言必有据]说话一定要有根据。

 [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