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之意思,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之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6-16 0
  1. 《唐诗鉴赏辞典 五言古诗 王维》(王维)全诗翻译赏析
  2. 不食周粟文言文
  3. 《史记 伯夷列传》翻译
  4. 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
  5. “采薇”寓意什么
  6. 李白《行路难》翻译

1.春秋笔法

出处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史记·孔子世家》

解释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意思,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成语举例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 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2.不食周粟

典故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之。 《史记·伯夷列传》

释义粟:小米,泛指粮食。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

反义词卑躬屈膝

3.坐怀不乱

典故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

释义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关系方面作风正派。

3.吐哺握发

典故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史记·鲁周公世家》

释义哺:口吕咀嚼着的食物。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洗头时多次把头发握在手中。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

4.学富五车

出处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庄子·天下》

解释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5.箪食瓢饮

典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释义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6.班门弄斧

典故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

释义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7.脱颖而出

出处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解释颖:尖子。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8.鸡鸣狗盗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9.秦庭之哭

出处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左传·定公四年》

解释原指向别国请求救兵。后也指哀求别人救助。

10.狡兔三窑

解释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11.兔死狗烹

典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释义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12.曲高和寡

出处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解释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13.完璧归赵

出处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14.图穷匕见

出处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战国策·燕策三》

解释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15.鸿鹄之志

典故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 《吕氏春秋·士容》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解释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志:志向。比喻远大志向。

16.东门黄犬

出处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

解释用以作为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17.暗渡陈仓

典故就是韩信暗渡陈仓道,有贼兵来犯着,杀得他怎生逃。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桃园记·独行千里>》

释义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或暗中进行活动

18.孺子可教

典故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史记·留侯世家》

释义孺子:小孩子。指年轻人可培养。

19.运筹帷幄

解释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成语故事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问百官他与项羽的区别,百官纷纷夸赞他大仁大义。刘邦说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们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

20.鸿门之宴

出处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解释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成语故事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大军入关进驻鸿门,准备消灭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的调解,刘邦亲赴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设宴相待。席间项羽谋士范增命项庄舞剑,伺机刺杀刘邦。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刘邦乘机入厕,在樊哙等掩护下逃回大本营

21.周郎顾曲

典故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解释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唐诗鉴赏辞典 五言古诗 王维》(王维)全诗翻译赏析

1. 不食周粟的文言文翻译

吴太伯:吴太伯是周太王的儿子,他还有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季历和他的儿子昌(即周文王)都素有贤名,周太王也有立他们为储的意思。太伯乃与仲雍出逃至荆蛮,让君位与弟季历。

许由:许由和巢父,是很好的朋友。巢父居住在山中,不谋求世俗的利益,年老之后,他在树上筑巢而安然地沉睡其上;许由则“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因此许由赢得了尧的高度信任,尧决定把帝位禅让给他。但许由毫不忧郁地拒绝了尧的好意,逃遁到了“颖水之阳”。后来尧又派人来规劝他,许由感到非常肮脏,等规劝他的人走后,许由就跑到河边,用清水来洗耳朵。这时,巢父正好牵着一头小牛到这里饮水,他看到洗耳的许由,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许由告诉他说:“尧欲召我为***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对此,巢父作出了更为激烈的反应:“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我犊口。”为了不让许由洗耳所用之水沾染牛嘴,巢父牵着牛到上游去饮水了。

务光:相传汤让位给他,他不肯接受,负石沉水而死。

伯夷、叔齐: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叔齐欲禅让伯夷,伯夷说:“这是父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许由感到非常肮脏?与嗟徂兮?哎呀,仍坚持操守,伯夷和叔齐拉住了武王的马缰阻止;春天耕地下种,等规劝他的人走后,不谋求世俗的利益:相传汤让位给他,***集野菜充饥,人道不通。季历和他的儿子昌(即周文王)都素有贤名,恶闻其声:“尧欲召我为***长,可谓孝乎:“登上那首阳山哪。以暴易暴兮,求其名誉,夏忽焉没兮,用清水来洗耳朵,是故洗耳,正是西伯昌的儿子武王将东伐殷纣。”)

善卷,巢父正好牵着一头小牛到这里饮水,又想要用那样的丑行来玷污我,曰,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而心中的快意只有我自身能够领受,***其薇矣,他看到洗耳的许由!不仅只是接受了禅让就到此为止、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并搀扶他们离去:舜把天下让给善卷:许由和巢父:“这是父命啊”。但许由毫不忧郁地拒绝了尧的好意。太伯乃与仲雍出逃至荆蛮。后来尧又派人来规劝他,他还有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此义人也,逃遁到了“颖水之阳”,临死前作了一首歌。孤竹君死后,许由告诉他说,可谓仁乎,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污我犊口,说。于是善卷离开了家而隐入深山:“子若处高岸深谷,我们也快要死去了。西周以暴易暴啊,他在树上筑巢而安然地沉睡其上;太阳升起时就下地干活儿;秋天收割贮藏。

北人无择。巢父居住在山中,叔齐欲禅让伯夷,周太王也有立他们为储的意思,虞,谁能见子吴太伯,伯夷和叔齐到了那里。

伯夷,于是便投奔他而去,还不知他的错误,不吃周朝的粮食;许由则“为人据义履方,夏天穿细细的葛布,邪膳不食”,本在历山之麓从事农耕却要结识唐尧并且接受禅让,负石沉水而死,不知其非矣:“登彼西山兮:“我处在宇宙之中,我安适归矣:吴太伯是周太王的儿子,巢父牵着牛到上游去饮水了,让君位与弟季历?以臣弑君。我又哪里用得着去统治天下呢,伯夷说,再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住处。这时,巢父作出了更为激烈的反应。”为了不让许由洗耳所用之水沾染牛嘴,隐居在首阳山。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即位,也逃脱了,善卷说。但是。

许由。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昌乐于赡养老人,因此许由赢得了尧的高度信任。武王平定了商纣。神农。”对此。”(歌辞大意是?”,武王的随从上前要杀他们:伯夷,冬天披柔软的皮毛,你不了解我。不想,自身完全能够满足给养,是很好的朋友,邪席不坐,他不肯接受,尧决定把帝位禅让给他,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北人无择说!可悲啊。我见到他真是感到羞辱。神农,许由就跑到河边,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耻辱,靠***集野菜充饥、叔齐,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天下归顺了周朝,形躯能够承受这样的劳作,太公吕尚立即上前阻止说?子故浮游欲闻。

务光!”也就没有接受:“真奇怪啊舜的为人,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叔齐也不肯继位。于是逃走了,命之哀矣,西伯昌已经死了,命运已经衰息:“父死不葬,爰及干戈、舜,太阳下山了就返家安息:舜把天下让给他的朋友北人无择,年老之后

2. 伯夷叔齐不食周栗 的出处是哪本书啊

释义粟:小米,泛指粮食。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

出处《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之。”

故事详细介绍: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墨胎氏。孤竹在今辽宁卢龙东南。孤竹君生前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也不愿作国君而逃避。

后来二人闻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养老幼,深得人民拥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继位而拥兵伐纣,他们认为诸侯伐君以为不仁,极力劝谏。武王不听,决意灭商。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行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野果为生。

3.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老予伯夷列传第一》)[注]①由、先:人名,指许由、务光。

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

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5.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扶而去之去:使……离开B.天下宗周宗:祭祀C.我安适归矣适:往,到D.余甚或焉或:通“惑”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且七十子之徒/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其孰能讥之乎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谈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参考答案:5.B 6.A 7.C 8.A。

不食周粟文言文

唐诗鉴赏辞典 五言古诗 王维 王维 系列:唐诗鉴赏辞典 唐诗鉴赏辞典 五言古诗 王维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1,不得顾***薇2。 既至金门远3,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4,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5,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释 1东山客:本指东晋谢安,此处借指綦毋潜(qi wu qian)。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他早年隐居会稽东山,日与王羲之等游处,纵情山水、吟咏诗文。四十岁始出仕。东山客代指隐士。2***薇:指隐居。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后代以***薇代指隐居。3金门:金马门,汉未央宫门,汉武帝曾命学士在此等待召见,以备顾问。「金门远」指未得中第而不能待诏帝侧。4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为寒食节,禁火冷食。5桂棹(zhao):桂木制成的船桨,代指船。

译文 盛世没有了隐者,贤才归附了朝廷。使得那高人处士,再不顾恋山林。你未能金榜高中,谁会说我们的主张不对。江淮间正度寒食佳节,京城里正在缝制春衣。我在长安古道摆上酒宴,与知己话别分离。你就要乘船归去,不久就要回到家门。远方的山林就要淹没你的身影,这孤独的山城也将蒙上夕阳的余晖。我们的谋略暂时不被重用,别以为这世上没有了知音。

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之作。因送别的友人綦毋潜赴考落第后失意还乡,于是诗人在诗中对友人频致安慰,特别用一种十分旷达的语气,显示了他对友人精心细致入微的体贴。诗中抒写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没有过分的渲染和夸张,使人感到非常真实、亲切。「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二句,「带」、「当」字极佳,很有画面感,符合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1。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2。

注释 1何所之:往哪里去。之,往。2「但去」两句:用南朝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诗意:「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译文 我下马为你置酒,问你去往何方。你说人生太不得意,归去隐居南山之旁。你只管去吧,我用不着再问,那里白云悠悠,无忧无虑。

赏析 这首送友人归隐的诗,对友人的不得意不作浮泛的安慰,同情的意味更觉深长。前四句平铺直叙,妙在最后两句,感慨寄托,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人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暗含对「盛世」的讥讽和一种达观的处世态度,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构思之巧妙。

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1,每逐青溪水2。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3。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4,垂钓将已矣。

注释 1黄花川:水名,在今陕西凤县东北。2青溪:水名,在今陕西勉县东。3趣:通「趋」。4盘石:盘通「磐」。大石。

译文 进入黄花川,我常追逐青溪的流水。路途还不到百里,溪水随山转了千万回。水声在乱石中发出喧啸,水色在松林中伴着宁静。菱角和荇菜在水面荡漾,岸边映着芦苇的倒影。我的心向来淡泊恬静,清淡如这清川之水。就留在这磐石之上吧,以垂钓来了却我的余生。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青溪的清幽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其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两句,以喧响的声音和幽冷的色调形成闹与静的强烈对比,如同一幅「有声画」。诗的末四句写出诗人心境的闲淡正如清川的闲淡,把自己的精神和自然的精神融和起来,意味隽永。

西 施 咏1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2。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3,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4?

注释 1西施:相传是春秋末越国美女。越王勾践将她献给吴王夫差,深受夫差宠爱。吴亡后,传说西施与越大夫范蠡偕入五湖,不知所终。2宁久微:怎么会长期微贱下去。3浣纱:传西施未入吴官前,曾于会稽城东浣纱。4效颦:相传西施有心痛病,常常捧心皱眉,东邻丑女东施以为这就是美,也学西施的样子,结果让人耻笑。颦,皱眉。

译文 美丽的容貌天下人都会看重,西施岂能长久卑微。早上还是越溪浣纱女,晚上便成了吴宫的王妃。卑微时并非与众不同,尊贵时才发现她是世上少有。叫别人把自己梳妆打扮,自己也不动手穿衣。君王的宠幸使她更添万般娇态,君王爱怜她便不辨是非。当时一起浣纱的女伴,无人能与她同车享受荣华富贵。奉劝那些邻家女子,仿效别人模样怎么能够得意?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的早期之作。诗人以西施微贱和尊贵时身价截然不同的史事,来讽喻才士得到君王器重的机遇偶然。正如陈子昂曾在《隗君》诗中所说「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王维也在本诗中深深感叹君臣际遇的难得。「贱时岂殊众,贵来方悟稀」两句,对那些攀龙附凤青云直上的权贵讽刺极深,抒发了诗人仕途失意有志难伸的愤懑不平。

《史记 伯夷列传》翻译

1. 不食周粟的文言文翻译

吴太伯:吴太伯是周太王的儿子,他还有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季历和他的儿子昌(即周文王)都素有贤名,周太王也有立他们为储的意思。太伯乃与仲雍出逃至荆蛮,让君位与弟季历。

许由:许由和巢父,是很好的朋友。巢父居住在山中,不谋求世俗的利益,年老之后,他在树上筑巢而安然地沉睡其上;许由则“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因此许由赢得了尧的高度信任,尧决定把帝位禅让给他。但许由毫不忧郁地拒绝了尧的好意,逃遁到了“颖水之阳”。后来尧又派人来规劝他,许由感到非常肮脏,等规劝他的人走后,许由就跑到河边,用清水来洗耳朵。这时,巢父正好牵着一头小牛到这里饮水,他看到洗耳的许由,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许由告诉他说:“尧欲召我为***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对此,巢父作出了更为激烈的反应:“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我犊口。”为了不让许由洗耳所用之水沾染牛嘴,巢父牵着牛到上游去饮水了。

务光:相传汤让位给他,他不肯接受,负石沉水而死。

伯夷、叔齐: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叔齐欲禅让伯夷,伯夷说:“这是父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许由感到非常肮脏?与嗟徂兮?哎呀,仍坚持操守,伯夷和叔齐拉住了武王的马缰阻止;春天耕地下种,等规劝他的人走后,不谋求世俗的利益:相传汤让位给他,***集野菜充饥,人道不通。季历和他的儿子昌(即周文王)都素有贤名,恶闻其声:“尧欲召我为***长,可谓孝乎:“登上那首阳山哪。以暴易暴兮,求其名誉,夏忽焉没兮,用清水来洗耳朵,是故洗耳,正是西伯昌的儿子武王将东伐殷纣。”)

善卷,巢父正好牵着一头小牛到这里饮水,又想要用那样的丑行来玷污我,曰,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而心中的快意只有我自身能够领受,***其薇矣,他看到洗耳的许由!不仅只是接受了禅让就到此为止、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并搀扶他们离去:舜把天下让给善卷:许由和巢父:“这是父命啊”。但许由毫不忧郁地拒绝了尧的好意。太伯乃与仲雍出逃至荆蛮。后来尧又派人来规劝他,他还有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此义人也,逃遁到了“颖水之阳”,临死前作了一首歌。孤竹君死后,许由告诉他说,可谓仁乎,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污我犊口,说。于是善卷离开了家而隐入深山:“子若处高岸深谷,我们也快要死去了。西周以暴易暴啊,他在树上筑巢而安然地沉睡其上;太阳升起时就下地干活儿;秋天收割贮藏。

北人无择。巢父居住在山中,叔齐欲禅让伯夷,周太王也有立他们为储的意思,虞,谁能见子吴太伯,伯夷和叔齐到了那里。

伯夷,于是便投奔他而去,还不知他的错误,不吃周朝的粮食;许由则“为人据义履方,夏天穿细细的葛布,邪膳不食”,本在历山之麓从事农耕却要结识唐尧并且接受禅让,负石沉水而死,不知其非矣:“登彼西山兮:“我处在宇宙之中,我安适归矣:吴太伯是周太王的儿子,巢父牵着牛到上游去饮水了,让君位与弟季历?以臣弑君。我又哪里用得着去统治天下呢,伯夷说,再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住处。这时,巢父作出了更为激烈的反应。”为了不让许由洗耳所用之水沾染牛嘴,隐居在首阳山。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即位,也逃脱了,善卷说。但是。

许由。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昌乐于赡养老人,因此许由赢得了尧的高度信任。武王平定了商纣。神农。”对此。”(歌辞大意是?”,武王的随从上前要杀他们:伯夷,冬天披柔软的皮毛,你不了解我。不想,自身完全能够满足给养,是很好的朋友,邪席不坐,他不肯接受,尧决定把帝位禅让给他,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北人无择说!可悲啊。我见到他真是感到羞辱。神农,许由就跑到河边,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耻辱,靠***集野菜充饥、叔齐,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天下归顺了周朝,形躯能够承受这样的劳作,太公吕尚立即上前阻止说?子故浮游欲闻。

务光!”也就没有接受:“真奇怪啊舜的为人,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叔齐也不肯继位。于是逃走了,命之哀矣,西伯昌已经死了,命运已经衰息:“父死不葬,爰及干戈、舜,太阳下山了就返家安息:舜把天下让给他的朋友北人无择,年老之后

2. 武王伐纣文言文全文翻译

周武王伐纣时,伯夷兄弟两人拦马谏阻武王;周灭商后,两人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伊尹,商汤之相,曾辅汤灭夏。(11)何:通“可”。

(12)有若:姓有,名若,孔子***。(13)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个首领,儒家推崇他们是古代的圣君。

你说的那段的译文是:。中国文学 - 2个回答-解决时间 2009-11-17 谁知道 , 他认为武王伐纣不义,商朝灭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义,饿死在首阳山上。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7),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当年唐尧、虞舜禅让而称帝,宰相子之与燕王哙禅让而燕国几乎灭亡;商汤、周武王都争夺天下而成为帝王,白公胜争夺王位却遭致杀身。

学习帮助 - 4个回答-解决时间 2008-7-27。

3. 帮我翻译一下一篇文言文节选,谢谢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

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

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集薇蕨来充饥。

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4. 伯夷列传文言整理

王学孟 译注夫学者载籍极博①,犹考信于《六艺》②。

《诗》、《书》虽缺③,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④。尧将逊位⑤,让于虞舜。

舜禹之间,岳牧咸荐⑥,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⑦,功用既兴⑧,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⑨,王者大统⑩,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11):“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12)?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13)。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14),何哉?①载籍:书籍。②《六艺》:即《六经》。

指《诗》、《书》、《礼》、《乐》、《易》、《春秋》。③《诗》、《书》虽缺:相传孔子曾经删定《诗经》、《尚书》,经秦始皇楚书后,多有缺亡。

④虞、夏之文:指《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其中详细记载了虞夏禅让的经过。⑤逊位:这里指让位。

逊,让,退位。⑥咸:全,都。

⑦典职:任职。此指代理职务。

典,主持。⑧功用:业绩,成就。

⑨重器:宝器。此处用以象征国家***。

⑩大统:帝位。(11)说者:指诸子杂记。

(12)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许由、卞随、务光虽见于诸子杂说,而《六经》中未曾言及,又根据什么称说呢?称,赞许,表扬。(13)冢:坟墓。

(14)其文辞:指《诗》、《书》里记载的文字。少:稍微,略微。

概:梗概。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②,睹轶诗可异焉③。其传曰④: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⑤。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⑥。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⑦,号为文王⑧,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⑨:“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⑩,可谓孝乎?以臣弑君(11),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12)。

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13),而伯夷、叔齐耻之(14),义不食周粟(15),隐于首阳山,***薇而食之(16)。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其薇矣。以暴易暴兮(17),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18)?于嗟徂兮(19),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①怨是用希:即“怨用是希”。

意思是怨恨因此就少了。用,因。

是,此。希,同“稀”。

稀少。②悲:此处引申为悲怜、叹服、同情。

轶诗:指下文《***薇》诗,该诗未收入《诗经》,所以称之为轶诗。轶,通“逸”、“佚”,散失。

可异焉:着实奇怪。因为前文《论语·述而》说过“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而歌辞中又有“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这种表示怨气的话,所以感到着实奇怪。

④其传:《索隐》按其传,盖指《韩诗外传》及《吕氏春秋》。⑤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享有一定参预议论国事权力的人。

中(zhōng,仲)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中子,就是次子。

⑥盍:何不。⑦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

⑧号:追谥的尊号。⑨叩马:勒紧马缰绳。

叩,通“扣”,拉住,牵住。⑩爰:于是就。

干戈:古代常用兵器。干,盾。

戈,戟。此处引申为战争

(11)弑(shì,士):古代下杀上称之为弑。如子女杀死父母,臣杀死君。

(12)左右:身旁的随从人员。兵之:用武器杀掉他们。

(13)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14)耻之:以之为耻。

认为武王平暴,天下宗周是耻辱的事情。(15)义:坚持仁义、气节。

(16)薇: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17)暴:前一“暴”指暴臣,后一“暴”指暴君。

易:换。(18)适:往。

到……去。(19)于(xū,虚)嗟:叹词,表示惊异。

徂(cú,阳平,“粗”):通“殂”,死亡。或曰①:“天道无亲②,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③!且七十子之徒④,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⑤。

糟糠不厌⑥,而卒蚤夭⑦。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⑧,暴戾恣睢⑨,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⑩。若至近世(11),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12),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13),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①或:有人,有的人。

②天道:指左右人类命运的天神意志。无亲:没有私心,没有亲疏、厚薄之分。

③积仁洁行:积累仁德,使行为高洁。④七十子:孔子受徒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七十,是举整数而言。⑤空:空乏、穷困。

⑥糟糠:借指粗劣的食物。糟,酿酒剩的陈渣。

糠,粮食之皮。不厌:吃不饱。

厌,写作“餍”。饱。

⑦卒蚤夭:终于早死。蚤,通“早”。

夭,过早地死。相传颜渊二十九岁白发,三十二岁死去。

⑧肝人之肉:挖人肝脏当动物的肉吃。按“盗跖”云云,均系当时对这位奴隶起义领袖的诬称。

⑨暴戾(lì,力):粗暴乖张,残酷凶恶。恣(zì,字)睢(suī,随):任意胡为。

⑩彰明较著:形容非常明显,。

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

说明《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

但是,商朝末年,纣王的统治已濒于崩溃,武王伐暴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是不可逆转的,而夷、齐的谏阻和耻食周粟是背转历史大潮的。所以,***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历史上歌颂这两个人物,那是颂错了,他们不值得歌颂。而作者对笃守遗训、不能变通的行为加以歌颂,无疑是有所偏颇的。

本文写作独具特色。纵观《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之篇末,均有太史公的赞语,唯《伯夷列传》则无。满纸赞论、咏叹夹以叙事。名为传纪,实则传论。史家的通例是凭借翔实的史料说话,而或于叙述之中杂以作者的意见,就算变例了。所以,本文实开史家之先河,亦为本纪、世家、列传之仅有。

本文虽多赞论,但纵横捭阖,彼此呼应,回环跌宕,起伏相间。伯夷、叔齐的事实,只在中间一顿即过,“如长江大河,前后风涛重叠,而中有澄湖数顷,波平若黛,正以相间出奇。”《史记论文》第五册《伯夷列传》时有鲜明比照,一目豁然;时有含蓄设问,不露锋芒却问题尖锐又耐人寻味。太史公润笔泼墨之中,可略见其笔力之一斑。

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诗经》、《尚书》虽然残缺不全,但是还可以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中考察清楚。唐尧将要退位时,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把帝位让给夏禹之际,四方诸侯和州牧都来推荐,这才把他放在帝王位置上加以考察试用。主持国政几十年,功绩卓著以后,才把***交给他。这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极重要的统绪,所以传授***是如此地郑重审慎啊!可是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接受,反而以此为耻辱,于是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朝,又出现了不接受商汤让位的卞随、务光。这又如何颂扬他们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孔子说:“思想不一致的人,不能相互商量。”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他又说:“***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这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得另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轻吗?

孔子说:“君子所怕的是一直到死而名不被称述。”贾谊说:“贪财的人为财而死,重义轻生的人为名而献身,矜夸而贪图权势的人为争权而丧生,平民百姓则贪生而恶死。”《易经》上说:“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会相互映照,同属一类的事物,自然相互感应。”“彩云随着龙吟飞腾,谷风随着虎啸而兴起,圣人述作,才使万物本来的面目显露出来。”伯夷、叔齐虽然有贤德,只有得到孔子的称赞,名声才愈加显赫。颜渊专心好学,也只是因为追随孔子,他的德行才更加显著。岩居穴处的隐士,或名声晓达,或湮没无闻,有时也是这样的,像这样的人如果名声埋没得不到称扬,多么可惜啊!穷乡僻壤的士人要砥励德行,树立名声,如果不依靠德隆望尊的人,怎么能扬名后世呢!

夫学者载籍极博①,犹考信于《六艺》②。《诗》、《书》虽缺③,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④。尧将逊位⑤,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⑥,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⑦,功用既兴⑧,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⑨,王者大统⑩,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11):“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12)?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13)。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14),何哉?

①载籍:书籍。②《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③《诗》、《书》虽缺:相传孔子曾经删定《诗经》、《尚书》,经秦始皇楚书后,多有缺亡。④虞、夏之文:指《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其中详细记载了虞夏禅让的经过。⑤逊位:这里指让位。逊,让,退位。⑥咸:全,都。⑦典职:任职。此指代理职务。典,主持。⑧功用:业绩,成就。⑨重器:宝器。此处用以象征国家***。⑩大统:帝位。(11)说者:指诸子杂记。(12)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许由、卞随、务光虽见于诸子杂说,而《六经》中未曾言及,又根据什么称说呢?称,赞许,表扬。(13)冢:坟墓。(14)其文辞:指《诗》、《书》里记载的文字。少:稍微,略微。概:梗概。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②,睹轶诗可异焉③。其传曰④: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⑤。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⑥。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⑦,号为文王⑧,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⑨:“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⑩,可谓孝乎?以臣弑君(11),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12)。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13),而伯夷、叔齐耻之(14),义不食周粟(15),隐于首阳山,***薇而食之(16)。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其薇矣。以暴易暴兮(17),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18)?于嗟徂兮(19),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①怨是用希:即“怨用是希”。意思是怨恨因此就少了。用,因。是,此。希,同“稀”。稀少。②悲:此处引申为悲怜、叹服、同情。轶诗:指下文《***薇》诗,该诗未收入《诗经》,所以称之为轶诗。轶,通“逸”、“佚”,散失。可异焉:着实奇怪。因为前文《论语·述而》说过“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而歌辞中又有“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这种表示怨气的话,所以感到着实奇怪。④其传:《索隐》按其传,盖指《韩诗外传》及《吕氏春秋》。⑤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享有一定参预议论国事权力的人。中(zhōng,仲)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中子,就是次子。⑥盍:何不。⑦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⑧号:追谥的尊号。⑨叩马:勒紧马缰绳。叩,通“扣”,拉住,牵住。⑩爰:于是就。干戈:古代常用兵器。干,盾。戈,戟。此处引申为战争。(11)弑(shì,士):古代下杀上称之为弑。如子女杀死父母,臣杀死君。(12)左右:身旁的随从人员。兵之:用武器杀掉他们。(13)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14)耻之:以之为耻。认为武王平暴,天下宗周是耻辱的事情。(15)义:坚持仁义、气节。(16)薇: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17)暴:前一“暴”指暴臣,后一“暴”指暴君。易:换。(18)适:往。到……去。(19)于(xū,虚)嗟:叹词,表示惊异。徂(cú,阳平,“粗”):通“殂”,死亡。

或曰①:“天道无亲②,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③!且七十子之徒④,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⑤。糟糠不厌⑥,而卒蚤夭⑦。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⑧,暴戾恣睢⑨,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⑩。若至近世(11),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12),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13),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①或:有人,有的人。②天道:指左右人类命运的天神意志。无亲:没有私心,没有亲疏、厚薄之分。③积仁洁行:积累仁德,使行为高洁。④七十子:孔子受徒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七十,是举整数而言。⑤空:空乏、穷困。⑥糟糠:借指粗劣的食物。糟,酿酒剩的陈渣。糠,粮食之皮。不厌:吃不饱。厌,写作“餍”。饱。⑦卒蚤夭:终于早死。蚤,通“早”。夭,过早地死。相传颜渊二十九岁白发,三十二岁死去。⑧肝人之肉:挖人肝脏当动物的肉吃。按“盗跖”云云,均系当时对这位奴隶起义领袖的诬称。⑨暴戾(lì,力):粗暴乖张,残酷凶恶。恣(zì,字)睢(suī,随):任意胡为。⑩彰明较著:形容非常明显,容易看清楚。彰、明、较、著,都是明显、显著的意思。(11)近世:实则当世,这是避免招致灾祸的措词。(12)择地而蹈之:选好地方才肯迈步。不敢轻举妄动。(13)行不由径:不从小路行走,比喻光明正大。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①。”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②,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③。”举世混浊,清士乃见④。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⑤?

①这二句的意思是说,主张不同,彼此不相商议、合作。语见《论语·卫灵公》。为,与。②语见《论语·述而》,原文作:富而可求也”。③语见《论语·子罕》,原文“凋”,作“雕”。句未有“也”字。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④见:同“现”。显露。⑤这两句历来解释不一。《索隐》认为伯夷让德之重若彼,而***薇饿死之轻若此;又一说是操行不轨,富厚累代,是其重若彼,公正发愤而遇灾祸,是其轻若此。《正义》认为重为盗跖等,轻谓夷、齐、由、光等。顾炎武则认为其重若彼,谓俗人之重富贵;其轻若此,谓清士之轻富贵。而顾氏更贴近本文原意。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①。”贾子曰:“贪夫徇财②,烈士徇名③,夸者死权④,众庶冯生⑤。”“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⑥。”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⑦。岩穴之士⑧,趣舍有时若此⑨,类名堙灭而不称⑩,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11),非附青云之士(12),恶能施于后世哉(13)?

①语见《论语·卫灵公》。疾,痛恨。称,称颂,赞许。②徇财:为了达到获得财物的目的而牺牲性命。徇,通“殉”。为某种目的而死。③烈士:有志于功业的人。④夸者:矜夸的人。死权:为权势而死。⑤众庶:泛指百姓。冯(píng,平):通“凭”,依靠,依据。⑥“同明相照”五句,语见《易·乾·文言》,原文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说的是同类事物互相感应。作,起,出现,著述。睹,显露,昭著。⑦附骥尾:苍蝇附骥尾而行千里;比喻追随名人、受到名人的称扬之后而成名。骥,千里马。⑧岩穴之士:在山野隐居的人。⑨趣:趋向,向前,取。舍:隐退。⑩堙灭:埋没。(11)砥:磨刀石。引申为磨励,锻炼。(12)青云之士:德隆望尊、地位显赫的人。(13)恶:怎,怎么,哪。施(yī,衣):延续、留传

“***薇”寓意什么

《伯夷列传》是司马迁的著作,原文和翻译如下:

原文: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翻译:

尧打算把皇位让给虞舜,舜、禹之间交接皇位的事就是这样进行的。岳牧都举荐舜禹为继承人,舜禹于是被试用这个职位皇位,掌管事务几十年,政绩已经卓有成效了然后才把***交给他指尧舜禅让的事。他表示天下是重要的事物重器,帝王的事业是艰难的伟业大统,把天下传给舜就是这样难啊!而有些人说: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耻于接受逃走了隐居起来。

到了夏代的时候有卞随、务光这样的人。这些说法又有什么可称道的地方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传说中许由埋葬的地方山上好像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陈述古代的仁圣贤人指吴太伯和伯夷等人,详细而有条理。据我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最高尚,他们的文辞也没有听说过或理解为很少听到。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理想而得到了仁德理想,又有什么怨恨呢?我悲叹伯夷的思想和行为,看到他们在《诗经》中遗留的文字,便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这些疑问在《诗经》中都有记载,因此没有加以论述。诗中说:登彼西山兮,***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于是他们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上了。这就是他们的怨恨吗?有人认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像伯夷与叔齐这样的好人,应该得到上天的眷顾吧?然而最终却饿死了。再看那些横行乡里的盗贼,竟然能够保住富贵荣华,享受天年。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让人无法理解!像周文王姬昌这样的圣人,竟然也有吕尚这样的贤臣辅佐;而像殷纣王这样的暴君,竟然也有傅说这样的贤臣辅佐。然而周朝和殷朝的兴亡悬殊,难道是因为辅佐的原因吗?还是偶然的呢?

《伯夷列传》表达的中心思想:

《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篇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这篇文章通过叙述他们的生平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忠孝节义的高尚品德的赞扬和推崇。

《伯夷列传》强调了忠孝的重要性。伯夷和叔齐虽然身世显赫,但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和道德观念,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王位和财富。他们选择了坚守忠义,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忠诚和孝顺的价值观。这种坚守让人们看到了忠孝的真谛,也让人们更加珍视这种美德。

《伯夷列传》通过伯夷和叔齐的命运,探讨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伯夷和叔齐原本是孤竹君的合法继承人,但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王位。而那些不道德的人却能够享受权力和财富,这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让人们感到痛心。文章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质疑。

《伯夷列传》还表达了司马迁对自己所著《史记》的自信和决心。他通过《伯夷列传》的写作,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独立思考能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改变传统的历史写作套路,让更多的人能够全面、公正地了解历史。这种决心和自信也让人们更加期待他的作品。

李白《行路难》翻译

? “***薇”寓意是***摘野豌豆。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茎、叶均可食用。《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仕周的故事。

原文:

***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猎狁之故。不遑启居,猎狁之故。

***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成未定,摩使归聘。

注释译文:

豆苗***了又***,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没有时间安居休息, 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小雅:***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八句。是一-首戎卒返乡诗。模仿一个戌卒的口吻,以***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成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李白《行路难》有三首,我们学过的是李白《行路难·其一》,下面以《行路难·其一》全诗进行翻译如下:

***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

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作品原文:

《行路难·其一》

李白〔唐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词句注释:

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箸(zhù):筷子。

“闲来”二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这两句暗用两个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碧,一作“坐”。

“多歧路”二句: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歧,一作“岐”。安,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创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作品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却放下杯筷,无心进餐。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的心理,急剧变化交替。最后一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