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干弱枝的含义_强枝弱干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15 0
  1. 如何看待宋太祖采取的 强干弱枝 政策
  2. 强干弱枝近义词
  3. 对宋代基本国策的评价
  4. 宋朝为什么富而不强?
  5. 宋朝“强干弱枝”和“守内虚外”的差别

主要是唐玄宗的三个失误导致的结果。

失误一、?强枝弱干?政策导致唐朝边防军战斗力剽悍,内地和中央的防务形同虚设。

众所周知,唐玄宗在府兵制破产后,为了抵御外患,便想出了募兵制。而为了更好的强化募兵制,他又搞出了?天宝十节度?。

强干弱枝的含义_强枝弱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时,十大节度使本来就有兵有权有钱,节度使麾下的募兵战斗力本来就比没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内地驻军要强。而唐玄宗还生怕节度使的权力不够大,在边疆搞不定外患,又拼命的给节度使们从内地调兵员过去。这完全就是火上浇油,糊涂到了家。这一点,有诗证史。

唐朝边塞诗人高适曾经写过一首八言绝句诗,把唐玄宗强枝弱干政策描写的清清楚楚。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使清夷军入居庸三首》

高适当时担任封丘县尉,封丘在河南。而高适当时收到的一个任务是押送本县的农民到清夷军(安禄山麾下的一支部队)服役。边疆节度使本来就有钱有权,能自募兵,而唐玄宗还把内地的青壮年送到边疆,强化边防军。如此明显的强枝弱干政策,一旦当边防军造反了,内地的老弱病残驻军又怎么可能打得过?

失误二、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手握唐朝三分之一的兵力。

节度使兵强马壮,造反条件成熟,唐玄宗对此也不是没有防备,比如曾经掌握四个大藩镇的王忠嗣因为与太子李亨交好,就被唐玄宗找茬处死了。不过自王忠嗣死后,唐玄宗对安禄山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信任感,让他身兼了三镇节度使。

三镇节度使是什么概念?简单的说,安禄山造反,任何一个节度使都不是他的对手。

当时虽然安禄山的部队只占到唐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兵力不占绝对优势,但他的统领兵力是最多的。比如河西军,总兵力约22万人,加起来比安禄山多,但这些部队是分别交给三个节度使统领。单个拎出来,没有一个节度使是安禄山的对手。

如果说,唐玄宗只让安禄山管一个藩镇,其它两个藩镇分别交给另外两个人,就是借十个豹子胆,安禄山也不敢谋反。因为就算安禄山敢造反,他手下的将领也不敢反。毕竟道理摆在那里:一个藩镇造反,周围两个藩镇必然要出兵平叛。等中央军赶到时,安禄山就完蛋了。

然而可惜的是,由于唐玄宗给了安禄山一个足以造反的资本,让他掌握了河北、辽东和山西的兵马。

前面说了,内地防务本来就形同虚设,再加上安禄山地盘够大,实力够强,所以安禄山造反后,潼关以东没人能制约他,仅不到一个月时间,黄河以北便完全陷落了。

如何看待宋太祖***取的 强干弱枝 政策

宋统治者为了改变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先后***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便是其中之一。“强干弱枝”是指将各地方军强壮之人都入选进军,进军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内外相制”的目的,可以更好的对京师作出保护,也更有效的控制军队,从而使皇权更加稳固,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守内虚外”的国策是将宋军对外部国家的作战政策从进攻转为防守,把主要力量转向对人民的防范与镇压。这反应出北宋统治者军事方面的虚弱。

强干弱枝近义词

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有效巩固了统一,但也造成了军事战斗力的下降(文官不懂军事)(积弱);弱支枪干,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屡次失败的重要原因;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了地方分裂,但也导致地方办事效率低下,而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结果和影响: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弊端:造成***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对宋代基本国策的评价

强干弱枝近义词:强本弱枝

成语: 强本弱枝

拼音: qiáng běn ruò zhī

解释: 本:树干;枝:枝叶。加强树干,削弱枝叶。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

宋朝为什么富而不强?

近古代中国的衰落——从宋朝国策说起

宋朝的国策归纳起来是以下几条: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农商并重。导致的后果是:造成了干强枝弱、内重外轻、文盛武衰的局面,但同时人民生活富足,朝廷财税收入极高。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应该有不少人知道,这是为了革除唐朝以来的兵制弊端(造成毁灭盛唐的安史之乱的原因之一,即为边防将领握有较大的兵权,尾大不掉),宋太祖加强了皇帝对作战军队的控制。同时,宋太祖实行更戍法,规定边防部队定期更换驻地,将领轮流到各地指挥,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识兵”的局面(防止将领与士兵相处日久,抱成团造反),但这一举措矫枉过正,导致了宋朝军队战斗力的削弱。

同时,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构建了叠床架屋的官制,设置了大量的官(包括不少的闲官),也规定地方官定期轮换。这些举措也是矫枉过正了,导致宋朝***行政效率的降低,也给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增加了阻力。

强干弱枝的国策在宋太祖时基本确定,而守内虚外的国策在宋太宗时确定。

所谓守内虚外,主要指宋朝的正规军,接近半数集中驻防在京师附近,其余驻防边境的做法,这与宋太祖抑制武将兵权,防止地方分权的立国思想是一致的。还好,当时宋朝的最强大的敌人就是辽国,而宋辽两国于1004年冬订立了盟约,从此保持了将近120年的和平局面,而只是防备西夏用不了太多兵力。另外,在宋朝的河北地区(那里是广阔的平原,利于骑兵作战),宋朝***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广泛的种植树木(并且种得不规则,列不成列、行不成行),同时大面积的修建鱼塘,开挖水渠、湖泊,努力制造不适合骑兵作战的地形。这种种工作使得宋朝在边疆的驻军不是很多,使它有条件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

守内虚外的做法使得大量军队置于天子脚下,利于皇帝对军权的直接控制(同时很好的防范驻边将领造反,防止类似安史之乱的事情发生),但也大大削弱了宋朝的防御力,无形中给边防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宋太祖、太宗时,还是为了防止武将造反,***取了文人治军的国策。皇帝派兵打仗,从隋唐开始已经不使用兵符,到宋朝时,一张圣旨就可以调动军队。宋朝皇帝为了集权,通常委任文官担任各地驻军的最高军事长官。此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况不复存在,遇到大一点的事,军队的长官都不敢自作主张,通通派出五百里加急的快马,将情况告知皇帝,请皇帝会同朝臣商议后定夺。

不止军事如此,地方行政也是“文人知州事”,与“文人知军事”一起,起到了扩大文官数量的效果。如此一来,宋朝时的科举中举人数大大多于唐朝,是唐朝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与此同时,宋朝极力贬低武人地位,比如:有一段很长的时期它规定士兵的脸上必须刺字。宋朝的“文人治军、重文轻武”的国策,造成了文盛武衰的局面,也直接导致了社会风气的大扭转,汉民族的尚武精神再一次衰退(上一次衰退在晋朝之时),这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农商并重这个国策没有太多东西可说,也是从宋太祖时开始施行的。

当时,宋太祖深知辽国强大,还不想过多的与之正面交锋,便提出用每十万贯钱买一个契丹人头的方法,激励国民。为了有足够的钱悬赏,宋***大力开辟财源,一反千年来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的做法,实行农商并重的国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加上宋朝时航海技术的***展,使得宋朝的关税收入较前边的朝代多出许多。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

宋太祖建国初年,为加强皇权和军事阶层的稳定,决定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剥夺权利。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官的军权,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这样就导致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同时,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宋朝的***可谓“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禁军是中央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

北宋中期以后对辽、西夏等国的战争,使得军事费用增加,对统兵将帅限制太多“权任轻而法制密”,将不专兵,动相牵掣,“元戎不知其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以谦让自任。”[12] 和军纪不明使宋军严重缺乏训练,终日“游戏于廛市间,以鬻巧诱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13]“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14]。张演评说:“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禄而薄其礼。”[15]

南宋军队的主力为屯驻大兵以及三衙。屯驻大兵战斗力较强,多属私人召募部队,如岳家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说。这时朝廷控制军队的能力已经弱化,枢密院的权责也逐渐缩小。绍兴十一年,韩世忠、岳飞等将领的兵权相继被削减。

宋代的农材赋役制度,大致延续中唐之后的两税法,但增加了丁税。而差役则甚为繁重造成人民负担,因此王安石变法时有免役法的推行。

宋朝“强干弱枝”和“守内虚外”的差别

1.宋朝“强干弱枝”的国防政策

宋朝***取“强干弱枝”的国防政策,即在京师部署重兵,人数多,而且装备好,战斗力强(强干),在边境和地方则部署少量且战斗力较弱的军队(弱枝)。这是由于宋朝吸取了唐代“安史之乱”的教训,因为唐朝是和宋朝刚好相反,在边境驻扎重兵,以抵御少数民族的入侵,而在中原则几乎都是一些老弱残兵,所以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势如破竹,这可以说成是“强枝弱干”。基于此,宋朝便实行“强干弱枝”的政策,但这又导致了宋朝在边境总是吃败仗,被辽、金的军队按在地上打。

2.宋朝重文轻武

宋朝统治者认为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主要是因为地方军队的战斗力太强威胁了中央的统治。所以从一开始,朝廷就有意的提高文人的地位,降低武人的地位。在社会上,武人都是被别人看不起的,只有那些没有文化而又无业可做的人才会去当兵,所以你想想这些人能厉害到哪去。

3.长期的冗官冗兵冗费

宋朝的军队员额庞大,常常一个职位就有数人兼任,有的甚至多达十几个,所以在作战指挥时,就很容易出问题。文官基本也是这个样子,所以国家在养这些文官和军队上面开支巨大,造成长期的“冗费”局面。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富的不是国家,而是老百姓。朝廷事实上财政是比较吃紧的

4.统治者的贪生怕死

比如说,“澶渊之盟”就是因为宋真宗贪生怕死,在宋军占有优势的情况下急于和辽求和,最后导致幽云十六州的割让,使宋朝北方门户洞开,长期暴露在辽、金、蒙古的铁蹄之下。

再如,岳飞之死就是宋高宗和秦桧两人被金兵吓破了胆,为了表示求和的诚意,竟然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使宋朝损失了一个主要的抗金名将,抗金力量也受到重要打击。

强干弱枝指的是太祖赵匡胤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 加强中央集权管理 把军政 财务 税收 人事任免等 各项权利都收取到皇帝手中 剥夺了地方军阀节度使的军权 及临阵指挥权 防范了武将作乱的可能 派文官到地方为官形成了文官为正武将为副的中国官员体制改革 (直到如今都是如此) 这样使得各项军事行动都必须听从皇帝的安排 固使得中央皇权强大而地方官员变得对中央集权没有任何威胁了 所以称之为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指的是太宗赵光义在北伐辽国失败后 又经历了四川王小波 李顺的农民起义后深深感到 稳定内部安定比收复燕云十六州重要很多 所以把主要经历用到内部的治理上 而把对辽国的态度转为守式 这样的措施使得北宋积贫积弱使得宋朝以后对辽国 西夏 金国 的战事中处在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