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之病是什么意思,未病之病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14 0
  1. 中医宣传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究竟是什么意思?
  2. 著名医学家扁鹊提倡治“未病”指的是什么?
  3. 口腔溃疡,小病大门道。两则中医名家的医案,了解如何正确防治
  4. 中医为什么可以治未病,是通过什么实现的?
  5. 未病是什么
  6. 孙思邈名言
  7. 胡维勤的个人简介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原创性医学,是我国应用了几千年的成熟的理论医学、临床医学,是我国第一***明。

古人云,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换句话说,中医首重养生、保健,是世界各种医学所不可比拟的。据《黄帝内经》记载,古医药组成分为砭、针、灸、药、导引按跷。可见,中医治病不仅用药,也用砭、针、灸、***、拔罐、刮痧等各种几乎无需成本的非药物疗法,也是世界各种医学所少见的。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通过五运六气预测,准备次年用药,也是独树一帜的。中医讲究整体论,通过望闻问切进行辨证论治,这是中医两大精髓,为西医的还原论和辨病论治所不及。但是,中医上述特色基本已被“科学主义”抛弃殆尽。

据统计,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50万;现在27万人,而据我们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换句话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其他中医尚需进一步学习或温习四大经典。这期间,我国人口从4亿增加到今天的13亿,而中医却从80万人减少到3万人。

未病之病是什么意思,未病之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医发展走入了误区。导致中医进入误区的原因是,近百年来,我们几乎全盘接受了西方文化,认为中医“不科学”。

现在,重要的是走出误区,复兴中华文化,重铸中华医魂,才能真正解决13亿人特别是9亿农民的健康,也才能够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走出误区、重铸中华医魂,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场复兴中华文化、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战争。

可喜的是,2005年11月19日,中国中医研究院正式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结束了一百年来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从此,中医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有了与西医平起平坐的名分,不再低人一等。但这决不是说从此中医就被业内外人士真心认可它是科学的了,要走出百年来对中医认识的误区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还任重道远。

一、百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失误

百年来我国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失误。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失误,更是整个中华文化教育的失误,换句话说,我国教育缺失了自己的文化内容,我们子孙学的很多都是西方文化,使我们的孩子淡忘了中华文化,淡忘了根,日趋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因此,很多人已经不大知道我们的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和文化”,不大相信代表未来医学方向的中医药,不仅不把中医药视为成熟的理论医学,反倒视为糟粕,视为“伪科学”、“反科学”,直到今天,还主张要中医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一)***战争失败使不少国人失去了民族自信心

***战争我们失败了,不少国人看到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在称赞人家之余,感叹自己穷,武器不如人,连文化也落后。于是,出现了洋务派,出现了西学东渐,出现了彻底否定自己文化的“五四运动”,出现了请进德先生赛先生的强烈要求。

我们何以失败?真的是因为我们太穷吗?因为我们武器不如人吗?我们文化落后吗?不!当时我国并不太穷。在1600多年中,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占世界30%以上。唐朝时占到70%,***战争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还占到世界近三分之一。***战争之失败,完全在于清******。当时,我们在近代自然科学方面确不如人,武器上也确不如人,但并非失败的主要原因,原因在于******里的投降主义、不抵抗主义作祟。抗日战争时,我们武器也不如人,八年抗战,打走了小日本,我们胜了。更不能说我们文化落后。中国中原地区历史上常常受北方游牧民族侵略,不得已修了万里长城。谁都知道,几千年前,中原地区就是成熟的农业社会,虽然曾被北方游牧社***占据灭亡,但并不代表游牧文化先进。事实上,中华文化远优于游牧文化,因此,游牧民族逐渐被中华文化同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但是,不少先驱与先贤因***战争之失败而否定我们的文化,否定文言文,否定儒释道诸子百家。我们不能说我们一切都好,但绝不能自轻自贱,全盘否定自己文化。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却也不亚于西方哲学;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不仅不落后,远优于西医药,代表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二十世纪初叶,西医药尚远远没有发展起来,水平低得可怜,然而,不少人根本尚未弄清什么是中医,就开始否定中医。不独有余云岫这样的人反对中医,连一些名气极大的有识之士都认为中医不科学,该扔到字纸篓里去了。当然,我们并非要否定这些先驱与先贤,对他们不能厚非,更不能后非。他们的思想有当时的背景,我们若生在当时,也难免会赞同他们的想法。

(二)西学东渐使中国教育全盘西化

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民族自信心并没有完全建立。1914年教育部发文,鼓励办西学,唯独禁止中医办学。教育总长汪大燮说,“余决意今后废除中医,不用中药。”于是西学在中国蓬勃发展,遍及全国,殃及我国传统的私塾教育。及至1949年,私塾几乎荡然无存。到2000年,湖南最后一位私塾先生去世后,中国再也没有私塾了。值得说一句的是,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这位私塾先生教出的学生,无论出去做工还是干什么,从不偷奸耍滑,不少人因为有头脑,有道德,尽管没有文凭,也提拔到领导岗位;因此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对现代社会来讲,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今天的学校,不仅形式上是西方的,而且从小学到大学所学的内容,除了被改造得不完整的汉字之外,可以说全是西方文化。就连音体美都是西方的:我们的宫商角徵羽五音记谱法与西方的五线谱水平相当,甚至略高一筹,但无人教授,适于养生的古琴古筝也极少有人传承;我们的养生体育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并未纳入正规教学,而大力倡导的则是西方的竞技体育、拼体能体育,结果,这些体育健将们一身伤一身病;清明上河图数米长,人物大小相仿,而学校图画课仅教西方***画法。

尤其是,学校教育把英语看得太重!众所周知,日本占领东北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强迫中小学生学日语,迄今东北老人都会几句日本话;德国占领法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强迫法国学生学德语,于是法国***家都德写出了闻名世界的爱国主义***——《最后一课》;今天,帝国主义没有拿枪逼着我们的孩子学英语,是我们自己逼着孩子学,而且制定出一系列条条框框逼着学,什么四级啦,六级啦,不一而足,连学国画的博士入学英语也必须达到什么标准,气得博导辞职不干了。

事实上,学校里的英语学习现在已经远比汉语学习重要得多。我们还有多少毕业生会古文,能读懂《黄帝内经》?有多少人会作诗,会吟诗?广东省2005年高考学生在古文文句翻译、诗句欣赏等两方面有25%的试卷得零分。据调查,75%的大学生不知《黄帝内经》为何物。

日本是世界上英语水平最差的国家,却又是一个科技大国,经济大国。所以,英语水平不代表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没有必要让我们的学生都学英语,这里还有一个民族自尊心的问题。我们的周总理在正式场合从不讲英语,都是讲汉语,由翻译来翻译。然而,我们的节目主持人会突然冒出两句英语以显示“时尚”,在我国召开的只有三两个外国人参加的“国际会议”上,却也要求所有发言用英语以显示“与国际接轨”。

(三)两次海归热潮使我们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地学习西方文化

学习别人的好东西,可以丰富自己,但要消化地吸收,即同化外来文化,而不是异化自己。我国曾有两次“海归”热潮。第一次是清末出国留学生归国热潮。绝大多数回国后在祖国建设、科技发展、文化革命、推翻***的清***等各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詹天佑、梁思成、鲁迅、孙中山等等。但是,个别“海归”受西方文化影响,有时并没有很好消化吸收,而是生吞活剥地学,囫囵吞枣地往回拿。回来后对自己祖宗留下的许多东西看不惯。例如,余云岫、鲁迅、汪大燮、钱玄同等在日留学,回国后认为中医落后,乃是受日本废除汉医、独尊西医思潮以及汉字落后论的影响。余云岫则更提出《废止旧医案》,要彻底消灭中医。由于海归的影响,出现了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推行白话文。从当时情况看,五四运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长期看,其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是不对的,负面作用甚大。今天人们才又重新认识到孔老夫子的价值:上世纪80年代诺贝尔奖获奖者在巴黎开会,瑞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博士在会议结束时的新闻发布会上讲,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我们一些国人则似“入芝兰之室”了。

第二次“海归”热潮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留学生回归。这些学成回国的专家学者为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也有个别人忘掉了自己的文化,未经消化地带回了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西方文化,忘掉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崇洋之风兴盛,于是乎,西方的暴露文化上了我们电视,而且越露越多(他们忘了肚脐着凉,若干年后病会找上门),他们过的是平安夜,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忘记了自己的重阳节、七夕节、端午节(2004年,竟有20多家电视台宣传情人节)。2005年,几家电视台大肆宣传圣诞节;圣诞与中国何干?美国人过春节、过端午节吗?!更有甚者,极个别人可能会因为曾经留洋而忘记祖国利益,以为洋人服务为荣。被某协会开除后又供职于某外国机构的一个人,竭力鼓吹美国社会制度优越,鼓吹布什打伊拉克有理,鼓吹美国应该出兵中国消灭中国的独裁***,俨然一副汉奸嘴脸。

我们不要忘记,美国的研究生奖励制度不仅是人才收割机,而且是培养世界各国人才拥有美国文化思想的***机,关键是看自己能否把持得住。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在呈报罗斯福总统的《备忘录》中说:“哪一个国家能成功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一个国家便将由于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上、知识上和商业的影响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回报。”美国国务院呈送国会的2002-2003年中美科技合作执行情况评价报告中说:

“中国学生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才开始大量获得美国研究生学位,随着这群学生逐渐在中国国内获取资历,拥有美国研究生学位的中国高层官员的数量也将会相应增加。就这一强有力的态势而言,中国科学家群体对中国的政策具有的影响虽然难以估量,但无疑是重要的。例如,中国卫生部中有美国教育背景的官员已经对美中双边合作及诸如艾滋病、SARS等重要卫生问题的信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他们对新思想逐渐***取了开放态度。”

我们知道,巴西和印度都曾经拒绝过美国赠与的艾滋病善款,以确保艾滋病的药物研究权和疾病治疗权控制在自己手里。我们国家接受了善款。美国最大的中文报纸《***》报道:50万中国农民成了国际西药厂家进行实验的白老鼠,每天仅给10元人民币。鸡瘟就是鸡瘟(尽管鸟类也患此瘟疫),又按洋人说法改叫禽流感,按洋人办法活埋无病之鸡;《参考消息》报道,美国称赞中国卫生部在禽流感方面合作愉快。中国人从来不怕流感,两副中药即可解决问题,却要大肆鼓吹永远赶不上流感病毒变异的疫苗;实际上制造了恐慌,而又劳民伤财,起到了替洋人疫苗公司作广告的作用。

(四)西化教育导致“科学主义”,只信西医只发展西医

西学东渐、西化教育,导致滋生“科学主义”,导致只相信西方的,不相信自己的。于是,产生了“中国没有哲学,中国没有科学”、“中医不科学”、“中医药必须与国际接轨”等怪论。总之,外国的月亮就比中国的圆!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卫生部认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着封建社会的打倒一块打倒。尽管***批评了这种错误做法,撤了王斌、贺诚的副部长职务,提出“西医学习中医”,但中央卫生部一直只相信西医,只发展西医。西医由1949年的8.7万人发展到今天的175万人,而中医由50万人下降到今天的27万人。32所中医院校学生约三分之一时间学西医,而西医院校学生只有二百五十分之一的时间学中医。这是何等不对称!

最近还有同志说:中医不仅要摆出事实,还要讲出道理;不能光摆事实,讲不出道理说服不了人,那不行。其实还是要按西医药的标准衡量中医药,要用西医术语解释中医。实际上,并不是中医讲不清,而是缺少中国文化底蕴、西方文化先入为主的专家听不懂。只有钻进去才能弄懂。一些西学中的同志后来醉心于中医,说明他们弄懂了中医,而且为中医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我们的个别院士就是“科学主义”者,最近开始大讲中医不科学,是“伪科学”,是反科学;不过还好,有一位说后过了一段时间说是听国外什么人说的,另一位说完之后说了句老实话,他不懂中医。德国波克特博士宣传中医48年,他说,因为他懂西医,且是教西医的,所以,有自知之明,才敢于批评西医。而我国的个别院士声明自己不懂中医却敢于否定中医,说明了什么问题?!

由于科学主义作怪,中医若没治好癌症,就嘲笑中医;中医治好了癌症,他宁肯说自己诊断有误也不肯承认是中医治好的。明明针灸可以治疗疟疾,这也为不杀灭病毒治疗艾滋病开辟一条新思路,大权威却武断地说:针灸治不了疟疾,那些患者都是自愈的。刘海若是以中医为主治好的,开始宣传时只宣传西医,最后说是“中西医结合”的成果。所谓“结合”,就是因为海若无吞咽功能,用鼻饲管灌中药,鼻饲管是西医的。

2003年4月26日上午,我们把广州三位治疗SARS的中医专家请到北京,召开“中医成功治疗非典学术交流会”;应科技部之邀,广州专家向“非典科技攻关组”汇报中医是如何成功治疗SARS的情况。汇报当中,就有人插话说:“没有与西医对比,说明不了问题。”最后,科学院某领导向广州专家说:“你们要拿出一个规范性的东西,和西医对比,如果证明中医确实有效,我们再组织推广。”为什么要求中医和西医对比,为什么不要求西医与中医对比?!说来说去,还是不相信中医是科学。

各界对我们2003年的课题“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成果反映都很好。总报告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中医药报等7家报纸发表,也在中国工程科学等4家杂志刊载,全国各地翻印一万三千份,也作为国务院研究室研究报告印送国务院各部门,***也曾对课题组的报告做过批示,等等。课题验收时,评委一致建议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我们向北京市申报科技进步一等奖,没想到答辩时两位评审专家提出了同一个问题:“你们的意见西医界同意吗?”还有一位评审专家提出类似问题,令我们哭笑不得。什么时候规定了西医是中医的审判标准?由此可见,西方文化教育导致科学主义在我国泛滥到何种程度,我们不少同志把别人家的“牌位”搬到了自己家庙。有了这样的成见,怎么可能听取他人正确意见,怎么可能把中医放在眼里!

德国波克特教授说,是中国的医生自己消灭了中医。

中医教育之失误

中医教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基础。中医临床疗效能否持续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能否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中医事业能否发展、壮大,都与下一代中医传承者的培养、教育休戚相关。但不容乐观的事实是,目前中医学院的中医教育太缺乏中医特色,培养的中医人员实在难以担当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重任;模式单一,否定了中医应用几千年的成熟的传承教育和自学的人才培养方式;而且,硬是按照西医药的规律,将中医药细分为中医学院、中药学院、针推学院等等,造成医不懂药,药不懂医,违背了中医自身规律。

(一)百年来一直对中医持否定态度

早在清末,许多人就开始贬低和否定中医。***时期,受“全盘西化”的影响,更是曾两次试图消灭中医。1914年,教育总长汪大燮提出:“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1929年旧***卫生部还正式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但两次均因民众激烈反对而未能真正执行。

新中国成立后,仍是常常将“保守”、“不科学”之名加于中医。50年代初,中央卫生部副部长王斌就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规定不许中医进医院;要进医院,必须学习西医知识包括解剖学等等。同时设立了中医进修学校,让中医去学习西医,学习解剖学。这些做法受到***和党中央批评,并撤了两位副部长的职,但其思想的影响始终存在。实际上,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卫生部几乎一直是西医的一统天下,他们本身只具备西医知识,也只相信西医,只发展西医;他们不懂中医,不相信中医,也从未尝试去了解中医,更不用说学习和发展中医了。就是因为他们的主观臆断,认为中医不科学,总希望将中医“提高”到西医水平,或将中药作为植物药来进行植物化学研究,而且美其名曰“中医药现代化”。

自从1956年建立起第一批共计6所中医院校以来,现在中医院校32所。这些院校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人才,对于稳定中医队伍,持续进行中医基础和理论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中医基础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日益忽视,中医理论研究的日益蜕化和中医临床的日益式微,以及一大批精通中医理论、熟谙中医临床实践的中医大家过世所导致的后继乏人的现状,都促使中医学陷入了一种足以令中医迷失自我的尴尬境地。民国时期***企图废除中医,这大概是中医遭受的最惨重的外部打击,然而中医依然生机旺盛,因为当时几所中医学校基本上能够按中医思路自行进行中医教育,中医的教育事业依然蒸蒸日上,中医内部还有大批深谙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医家,而且民间中医依然可以带徒弟,也允许自学成才;但现在,虽然大家都在高喊“振兴中医”,但如中医走不出教育误区,失去中医事业的传承者和中流砥柱的话,中医将很有可能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

(二)50多年来卫生部不发展中医教育

报喜不报忧的人总是说,近年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到目前为止,全国有中医医院2600多所,病床27万张,高等中医药院校32所,在校生10多万人,中等中医药学校近50所,一些西医院校和综合大学也设立了中医药专业等等,似乎50多年来中医蒸蒸日上。但如果我们将之与现代医学教育事业进行横向比较就会发现两者差距之大。2003年全国医药高等院校共136所,其中,西医院校104所,中医院校32所,两类院校之比为3∶1;而中医院校的规模均小得多,教学条件、环境及经费投入均与现代医学院校相距甚远。

清***时,中医靠师徒传承和自学尚且能培养出80万中医,何以今天32所中医高级人才“制造厂”只能培养27万(2004年)中医?不能不认为这是50多年来卫生部认为中医不科学,不发展中医、只发展西医造成的。

(三)中医教学内容失误

目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基础教育系统的弱化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理解中医概念和理论的困难。学好中医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知识做基础,没有公式可套,不能靠演算得出答案,而建立在直觉思维之上的“悟性”非常重要。从小通过数理化培养出逻辑化、概念化思维方式的学生一开始就存在“先天不足”,难免对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概念产生“玄学”的念头而排斥中医。

中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重大缺陷,中医学课程的比重日益减少。比如某中医药大学2004年制定的五年本科教学***中的中医学专业,中医课时仅占33.86%,西医课时却占到39.38%,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占26.76%。(然而,西医院校学生一般只学30课时的中医内容),而且,后二者比例还有逐年增加之势。80年代衡阳会议规定,中医院校西医课程不得超过500课时,但此后逐渐增加,早已超过1500课时。

大学英语占用了中医院校学生过多的学习时间,他们的首要服务对象还是以中国人为主,对他们来说,最需要的还是扎实的古汉语功底。大学对英语的要求应该降低。四川省刘晓峰副***一再向有关部门提出:“中医院校不应该考外语,应该考古典文学。”与此同时,历来被中医大家所重视的中医经典却不断被删减,甚至成为选修课。并将中医、中药设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医不识药,药不懂医,如此割裂水融的中医药学,结果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残废”,中医、中药都难以充分发展,即使维持原有水平都成问题。

中医课程的内容也值得商榷。现在中医教材中掺杂的牵强附会的西医学诠释内容也越来越多,甚至一段中医理论,一段西医理论,这样把难以融合的两门学科混杂一处,老师无法授课,学生更是无所适从,而且目前教育方法日趋简单化、公式化、规范化,失去中医学灵活多动的特色,结果学生“中医没有学好,西医没有学到”,成为两个中专生。所以,中医院校才会出现学生初入校门时相信、热爱中医,愿意为中医事业学习、奋斗,但毕业时不再信任中医药疗效,而宁愿只用简单西药的怪现象。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到底教会了下一代什么?

刘晓峰副***明确指出,“很多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不愿意背‘汤头’、读经典,毕业后开处方有错别字,诊病依靠现代检测手段,而对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没有真正掌握。为什么有这种现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医高等院校***取了西医高等院校的教育方式,而失去了中医教育的特点、违背了中医成才的规律。”并指示成都中医药大学书记:“你的任务,就是不能把成都中医药大学变成西医院校,中医药大学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传统医学知识技能。”

(四)中医学高学历教育堪忧

目前,不仅中医本科教育堪忧,中医高学历教育同样堪忧。本来存在缺陷的中医院校本科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能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和***用望闻问切诊断疾病手段看病的医生,而研究生教育情况更使人忧虑。

中医是临床医学,几千年来,其理论都是从临床中总结出来的,而非从实验室研究出来的。从中医本科教育开始,学校就给学生灌输实验思想,力图将学生的思想引导到西医的思路和方法,并美其名曰“科学化”、“现代化”。这是真正的“西医化”,崇洋化。科学实验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似乎就没有一个实验室!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更是令人忧虑,几乎所有的研究生论文都是实验研究性质,根本没有突出中医药学术特色,甚至有的除涉及中药名称外,论文所有内容根本与中医药无关,完全是西医药学的实验研究。这种研究结果,既不能指导中医临床,也不能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有益影响。如此培养的硕士、博士,很难产生像蒲辅周、岳美中这样的真正意义上的名医了,他们也不可能承担起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担。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之本,而现在的中医硕士、博士只埋头动物实验,沉醉于现代医学的“高精尖”指标,轻视中医经典的学习,忽略临床能力的培养,却美其名曰“科技型人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忧患和焦虑:这样的学院派、实验派中医已经成为主流,如此下去,中医将何去何从?

(五)视师徒传承教育为非法

如何正确对待以师承方式培养的民间中医师,是一个重要问题。师徒代代相传和自学成才是中医学千百年来得以继承并日益发展的主要传播方式。我们不能漠视千百年来证明行之有效的师徒传承方法的存在,更不能为了防止不良医药***发生,就简单粗暴地一棒子将所有民间中医全部打死。总不能为了防止交通事故发生而不许汽车上路吧?!如何有效地将那些有真才实学、掌握着治病救人本领的大夫与江湖游医、骗医区别开来,并让他们参与到济世救人的医生队伍中,这才真正体现了我们国家和***一切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的精神和通过卓越鉴别水平体现出来的管理才能。据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保守估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全国约有5万个民间的真正的中医师虽然行医已十多二十年,但已不能够再开业坐诊看病,这是农村及城市弱势群体的一大损失。”据我们调查,多年来,全国许多省份均未组织开展师承人员的考试项目,许多民间中医求证无门,有的只能改行,有的则仍在“非法行医”,随时有被查处和被医政部门某些恶劣官员敲诈的危险。而且,目前民间中医职业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不利于人才的选拔。首先,大部分民间中医过不了职业医师考试关,其中技能操作考试中绝大部分是西医知识,而笔试中1/6为纯西医内容,其余5/6为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目内容,且考试形式固定,考试内容刻板,某病某证型只能用教材上列举的某一个方,丝毫没有顾及中医临床运用的灵活性和复杂性。而且现在对民间中医行医权力范围和治疗手段限制太死,这也不利于中医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我们对艾滋病村的调研发现,七路民间中医在国家尚未来得及关怀艾滋病患者的2001年,主动到艾滋病村免费为患者治疗三四年,前后治疗近六百人,而且疗效不错,为稳定民心做出了重大贡献。由此可见,师徒传承和自学同样可以培养出中医人才;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些“游击队”的胆识超过了我们院校培养的正规军。然而,他们的行动不仅没有受到表彰鼓励,而且,其中六路民间中医没有执业医师证,已被迫离开艾滋病村。由此可见有关部门对民间传承和自学中医这种培养方式的态度了。

从目前中医教育情况来看,院校派中医由于继承不足,难以承担传承和发展中医的重任,而民间中医尽管现在没有了行医权,但其为保留中医特色和精髓做出了重要贡献,将来也会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振兴中医的希望更多的寄托在民间中医身上。所以,蒲辅周才会不让其子进城,他认为,只有在基层锻炼,为广大民众服务,才能成为好中医。

中医宣传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究竟是什么意思?

1、传承神农文化,振兴神农本草,呵护人类健康。

2、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3、以精诚制药,以本草济民。

4、弘扬中药文化,创造民族品牌。

5、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6、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之浅深。

7、与时俱进发展中医事业,推陈出新推动跨越发展。

8、惟志惟勤,尚德尚药。

9、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10、厚道磐安人,地道磐五味。

11、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12、弘扬中***粹,传承中医文化。

13、弘扬传统文化,服务大众健康。

14、服的,就是神农本草。

15、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16、推广中医养生,呵护百姓安康。

17、至善神农,至精本草。

18、磐五味,来自大盘山的问候。

19、望闻问切回春素手,热寒表内济世丹心。

20、倡导中医保健,享受美好生活。

21、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22、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23、神农本草,健康的味道。

24、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25、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促进群众健康。

26、发挥中医药***优势,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

27、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28、传播优秀中医药文化,营造健康生活。

29、不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努力开创中医药工作新局面。

30、药到、情到、健康到神农本草。

31、传承歧黄薪火,弘扬国医精髓。

32、但愿病房无病人,不惜药橱空药箱。

33、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34、弘扬中医药文化,振兴国医国药事业。

35、发展中医中药,服务大众健康。

36、天然中药材,地道磐五味。

37、中医费用很低廉,治疗效果不一般。

38、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39、勤求古训,博***众方。

40、健康领航,大爱中药。

41、神农本草,来自天然药库的问候。

42、态度决定高度,专业铸就伟业。

43、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44、发展中医药,健康你我他。

45、技术至精,药德至诚,服务至臻,销售至仁。

46、磐安五味,健康常备。

47、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48、磐五味,和六脉,康万家。

49、中医药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50、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51、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52、中医药需要社会支持,社会需要中医药服务。

53、古有神农尝草治病,今有房陵本草养生。

54、中医中药进万家,绿色健康你我他。

55、中医中药,回归自然。

56、天赐好药材,地道磐五味。

57、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58、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59、传承祖国医学,造福人类健康。

60、吃神农本草药,治天下百姓病。

中医院宣传标语

1、天地万物始终阴阳相随,中医治疗讲究天人合一。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中医中药,回归自然。

4、中医是科学不是玄学,中药治身病还治心病。

5、传承国粹,承担责任,光大国药,成人达己。

6、厚道磐安人,地道磐五味。

7、天赋房县灵土,一品神农本草。

8、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9、看病看中医,方便又实惠。

10、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11、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12、海龙海马通四海,红花红藤映山红。

13、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14、古有神农尝草治病,今有房陵本草养生。

15、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16、登陆神农本草,下载健康长寿。

17、技术至精,药德至诚,服务至臻,销售至仁。

18、磐五味,来自大盘山的问候。

19、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20、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21、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22、神农本草,健康的味道。

23、千年中医药,百年健康人。

24、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

25、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中医药文化,共享健康和谐。

26、承神农文化,传本草精华,续中药神话。

27、弘扬中***粹,传承中医文化。

28、态度决定高度,专业铸就伟业。

29、天赋神农本草,御赐地道中药。

30、神农本草,来自天然药库的问候。

31、神农本草筑梦中国,撒播大爱健康天下。

32、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

33、磐安五味,健康常备。

34、药承神农本草,商秉诚信至上。

35、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36、天然中药材,地道磐五味。

37、山清水秀出好药,磐五味里品人生。

38、与时俱进发展中医事业,推陈出新推动跨越发展。

39、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40、中医费用很低廉,治疗效果不一般。

4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

42、人厚道,药地道神农本草。

43、当品位员工,做品质中药,创品牌企业。

44、德广聚人心,大爱济天下。

45、诚于心,精于勤,创于品,健于民。

46、治急,要有胆有识;治慢,要有分有守。

47、吃神农本草药,治天下百姓病。

48、厚德磐安,济世五味。

49、药到、情到、健康到神农本草。

50、道地药材,磐安五味。

51、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52、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53、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54、至善神农,至精本草。

55、勤求古训,博***众方。

5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57、实施中医药科技创新工程,做大做强中医药事业。

58、发展新农合,振兴中医药。

59、健康领航,大爱中药。

60、传承中医药精华,创新中医药发展。

中医医院标语

1、烦暑最宜淡竹叶,伤寒尤妙小柴胡。

2、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3、看病少花钱,中医最方便。

4、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5、实施中医药科技创新工程,做大做强中医药事业。

6、银******千里,妙药驱散雾万重。

7、吃神农本草药,治天下百姓病。

8、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9、发展中医中药,服务大众健康。

10、德广聚人心,大爱济天下。

11、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

12、初病在经,久病入络。

13、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14、房陵文化传千古,神农本草饮天下。

15、传承中医药精华,创新中医药发展。

16、天上灵丹药,人间磐五味。

17、山清水秀出好药,磐五味里品人生。

18、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19、厚道磐安人,地道磐五味。

20、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国粹精神。

21、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22、看病用中药,治标又治本。

23、望闻问切回春素手,热寒表内济世丹心。

24、服的,就是神农本草。

25、中医古老不苍老,中药天然不枉然。

26、崇德弘医,见高思齐。

27、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28、磐五味,服了。

29、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0、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31、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32、传播优秀中医药文化,营造健康生活。

33、神农本草筑梦中国,撒播大爱健康天下。

34、药承神农本草,商秉诚信至上。

35、中医中药,回归自然。

36、世间万物人最贵,药品千种草为珍。

37、看病看中医,方便又实惠。

38、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39、道地药材,磐安五味。

40、发展中医药,利国利民。

41、跋山涉水,***药寻方;走村串户,治病疗伤。

42、以精诚制药,以本草济民。

43、发展新农合,振兴中医药。

44、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45、深山瑰宝,磐五味药。

46、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47、发展中医,利国利民。

48、诚于心,精于勤,创于品,健于民。

49、传承国粹,承担责任,光大国药,成人达己。

50、道地磐五味,健康千万家。

51、济世中药材,经典磐五味。

52、磐安药乡,五味天然。

53、神农健康梦,本草养生情。

54、发展中医药事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55、海龙海马通四海,红花红藤映山红。

56、千年中医药,百年健康人。

57、养生用中医,身体最实惠。

58、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59、中药百熬香飘千里,中医百治誉满杏林。

60、钻技术,乡村医生要吃香;识宝贝,草药遍地不是草。

中医标语

1、千古中医,惠泽于世。

2、国医汇粹,健康天堂。

3、国医荟萃,心享健康。

4、中华智慧,医泽天下。

5、中医药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6、汇国医精粹,圆健康梦想。

7、国医汇萃,造福友邦。

8、国医汇精粹,中药萃健康。

9、发展新农合,振兴中医药。

10、中医智道,臻于至善。

11、医学之路,精英汇集。

12、国医汇萃,合作共赢。

13、传承国粹,耀世中医。

14、国之瑰宝,医纳百川。

15、国医汇,让中医平步走向世界。

16、倡导中医保健,享受美好生活。

17、发展中医药,利国利民。

18、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19、无极本草,中华瑰宝。

20、仁德济四方,国医汇天下。

21、国医汇萃,健康世界。

22、国医哲学,传世惠康。

23、千年精妙,一世传承。

24、医汇天下,品誉中华。

25、仁德国粹,薪火相传。

26、国医汇萃,造福世界。

27、与世界一起解密中医。

28、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29、国医精粹,千年中医。

30、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

31、妙手回春,世界福音。

32、不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努力开创中医药工作新局面。

33、健于民,信于心,扬于世。

34、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35、让健康成为生命的常态。

36、国粹越千年,医道汇百川。

37、修身,养心,健康中医道。

38、传承祖国医学,造福人类健康。

39、国医汇,汇享中医之大成。

40、中医是科学不是玄学,中药治身病还治心病。

41、五千年沉淀,助一生健康。

42、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43、国医汇精华,本草正宗范。

44、健康人生路,中医世界行。

45、传播优秀中医药文化,营造健康生活。

46、发展中医药,健康你我他。

47、健于身,医于心,立于世。

48、国医岐黄术,春秋永传承。

49、天地万物始终阴阳相随,中医治疗讲究天人合一。

50、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之浅深。

51、国粹传承,悬壶济世。

52、中医源远传,健康爱大家。

53、千年中医,无国界。

54、北京国医汇,国宾养生园。

55、海龙海马通四海,红花红藤映山红。

56、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57、千年中医药,精诚国际行。

58、北京国医汇,国际养生园。

59、荟萃精华,造福天下。

60、国医岐黄术,圣手医八方。

著名医学家扁鹊提倡治“未病”指的是什么?

上人非常有先见之明,所以中医在检查病情的时候,稍微有一点儿小病还没有发作,就马上用小药治疗。就不会有大病出现了,任何事情都得事先做功课。不至于事情发生事之后再想办法处理。这就是圣人比普通人的高明之处。

上人非常有先见之明,所以中医在检查病情的时候,稍微有一点儿小病还没有发作,就马上用小药治疗。就不会有大病出现了,任何事情都得事先做功课。不至于事情发生事之后再想办法处理。这就是圣人比普通人的高明之处。上人非常有先见之明,所以中医在检查病情的时候,稍微有一点儿小病还没有发作,就马上用小药治疗。就不会有大病出现了,任何事情都得事先做功课。不至于事情发生事之后再想办法处理。这就是圣人比普通人的高明之处。上人非常有先见之明,所以中医在检查病情的时候,稍微有一点儿小病还没有发作,就马上用小药治疗。就不会有大病出现了,任何事情都得事先做功课。不至于事情发生事之后再想办法处理。这就是圣人比普通人的高明之处。上人非常有先见之明,所以中医在检查病情的时候,稍微有一点儿小病还没有发作,就马上用小药治疗。就不会有大病出现了,任何事情都得事先做功课。不至于事情发生事之后再想办法处理。这就是圣人比普通人的高明之处。上人非常有先见之明,所以中医在检查病情的时候,稍微有一点儿小病还没有发作,就马上用小药治疗。就不会有大病出现了,任何事情都得事先做功课。不至于事情发生事之后再想办法处理。这就是圣人比普通人的高明之处。

口腔溃疡,小病大门道。两则中医名家的医案,了解如何正确防治

治“未病”就是指治还没有到来的疾病,在现代一般指倡导大家关注亚健康,注意生活方式和饮食,改善不良生活习惯,预防未来疾病。

我们常常把生老病死放在一起说,但严格来说,病与生、老、死不太一样,重大疾病的发生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和相对较长的过程,并不是我们无法干预和改变的。

在古代中国扁鹊已经提出治“未病”,可见很多疾病在真正病成之前都是有迹可循的。在现代社会,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我们已经比过去知道了更多疾病的真相,我们有更多检测手段及时知道疾病的存在并治疗。

而今天及以后,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随着人类对基因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一步加深,我们可以在一个人出生之前就诊断出是否存在先天性疾病,能够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通过疾病易感基因检测得知一个人的患病风险性偏好。

也就是说现代科学已经可以检测出你的基因在那些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容易受到什么疾病的侵袭,这就让人有足够的时间提前防范。比如,一个人若检测出喝酒对肝脏的伤害较大,又或者肝病的患病风险高,那么他就应该不喝酒,并严格远离肝病传染源,及早做好肝脏保养等等。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经济飞速发展,我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变,我们比过去有了无数种花样繁多的零食和方式。

说实话,我们的身体在5000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五谷杂粮”的生活方式中驯化而来,无法适应这一两百年来的生活巨变是很正常的,“现代病”是我们面对的已经显露出来并且未来可预见的“未病”。

但在相应的科学技术发展成熟并普及之前,我们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饮食和作息,减少自己的患病风险。

中医为什么可以治未病,是通过什么实现的?

中医注重未病的防治。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金匮要略》开篇即提到“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那何为未病呢?

很多人认为未病就是还没得病。这种认识是不太正确的。中医神奇,但也不能做到未卜先知。

在没有得病时所***取的措施,不能算作治疗,和未病也没什么关系,只能说是预防。

未病,应该是疾病还处在未成形的阶段,这时仪器多还不能检测出来。任何疾病都是从未成形到已成形,从未病到已病的发展过程。

中医重视未病,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集中表现。重视未病,使中医对疾病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 探索 ,并积累了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诊断未病的经验。

“见微而知著”,是中医未病理论的一个形象比喻。 发现人体生理活动变化的蛛丝马迹,进而诊断出疾病的部位、性质和发展,是对于未病的基本理解。

中医未病理论,贯穿于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所以无论对于疾病未成形,还是疾病已成形,在诊断、治疗、预防上,都具有指导意义。

西医也很重视未病,不过中西医的理论基础完全不同,所以得出的治疗思路是很不一样的。

比如糖尿病的预防,西医一般要求要“管住嘴、迈开腿”,注意合理运动,严格控制饮食。但在实际生活中,不但执行起来很困难,效果也不理想。西医将糖尿病的着眼点放在消化系统上。

中医很早就发现了糖尿病,并将之归于“消渴症”,中医的消渴症并不等同于糖尿病,但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也有很多宝贵的经验。

中医对糖尿病的着眼点也不仅是胃,而是更注重肺、肝、肾。这种整体观念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也才能真正的把重视未病做到实处。

如果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仅限于运动、饮食、合理使用降糖药,是很难做到有效控制的。

这样的思考同样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癌症等等西医已经非常成熟治疗经验的疾病。

随着医学的进步,对疾病的认识已经非常深入,几乎所有疾病都确定了非常细致的相应的医学名词,即通常所说的得的什么“病”,如肺炎、甲亢、甲减、高血压、糖尿病等等均是如此。“病”只反映了疾病的基本特征,却不能反映出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邪正关系。

高血压就吃降压药,高血糖就吃降糖药,似乎也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差不多,似乎还难以有效做到防止疾病传变、根本解决问题。

所以,没有中医整体观念和未病理论为指导,是很难做到防治未病的。

大病如此,小病也如此。今天聊一聊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口腔溃疡。

几乎每个人都得过口腔溃疡,或是因为创伤,比如想吃肉了,结果把自己的舌头或颊部咬破了。或是心情紧张,比如面临高考、工作压力大;或是营养不良,比如偏食。

大多数情况都是偶尔得之,即使不***取治疗,7-10天也能自愈。

而复发性口腔溃疡就不那么容易治疗了,而且临床上并不鲜见,下面引用两个医案,以期能了解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症状、患病原因、和治疗方法。

第一则是当代中医经方***胡希恕的医案:

史某、男性,42岁,住东四六条80号,1965年11月15日,初诊。

症状:反复发作口舌溃疡2年,本次发作已半月,舌上舌下皆有巨大溃疡,因疼痛不能吃饭及说话,右胁微疼,大便少微溏,苔黄厚,脉弦滑。

证属: 上热下寒。

治疗方法: 苦开辛降,与甘草泻心汤。

治疗结果: 上药服两剂,舌疼已,进食如常,维调半月,诸症消除。

第二则是当代中医名家李可的医案:

铁厂女工燕翠萍,29岁,1983年8月8日初诊。

症状: 患口舌生疮6年,1月数发,时愈时作。近1月来,因流产后恣食瓜果生冷,复因暑热,夜睡不关电扇,门窗打开,又遭风寒外袭,遂致身痛呕逆,食少便稀。外感愈后,口舌于今晨突发白色丘疹一圈,灼痛不可忍。脉细弱,舌淡欠华,面色萎黄,腰困膝软。

证属: 肾虚脾寒,虚火上僭。

治疗方法:培土敛火,引火归元。与四君子汤加减。

治疗结果: 上药服3剂,诸症皆愈,又与补中益气加减10剂,追访至1990年,再未复发。

从上面两个案例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很多人都认为得了口腔溃疡是上火了,所以常选用西瓜霜、喉风散等外用药,或是用三、上清丸等清热解毒的药物。

更有医生说是免疫力低,要补充维生素,不仅远水难解近渴,更花费多多,效果寥寥。

引起口腔溃疡的火多是虚火,而虚火产生的原因在于在于胃虚或胃寒。***用清热解毒的办法,或能缓解一时之痛苦,却并不能缩短疾病之日程,更易引起肠胃之不适。

清热解毒之法对于偶尔得之的口腔溃疡或许有效,而对于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则可能会有适得其反的不良后果。

很多疾病都是身体内在变化的外在反应。患口腔溃疡,不能仅考虑口腔溃疡,还要考虑身体那些环节出了问题,考虑如何更好的预防,想想是不是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呢?是不是需要舒缓紧张情绪呢?是不是需要调整肠胃呢?

未病是什么

1.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内容。“治未病”,就是预先***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大致讲,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防微杜渐”,三是“既病防变”。它要求人们在平时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阻止其酿成大患,在病变来临之际要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这样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具体说来,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毫无疑问,“治未病”首先应该着眼于平素养护和调摄,未雨绸缪,积极***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在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袭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防微杜渐,欲病救萌。《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我们知道,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在“第三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据此确诊病症。“第三状态”的前途有两种可能:或者向健康态转化,或者向疾病态转化。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其向健康态转化。《黄帝内经》中提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取措施治其先兆。临床上像中风之类的病证,多数有先兆症状,如头眩、肢麻、手颤等,如能及时发现,***取果断措施,就可以避免发病。还有一些发作性疾患,如哮喘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预先***取措施,就可以阻止其发作。 2.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及时***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也属于“治未病”的内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是在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 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正气受损不重,因此早期治疗很容易解决问题。正像《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愈,就不会进一步发展、恶化。否则,等到病邪强盛、病情深重时再去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从根本意义上讲,人类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疾病”的学问。治疗“已病”只是在疾病发生后不得已的应对措施,是“消极医学”;而“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才是积极主动的。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应该说是中、西医的共识。但是现代预防医学主要是针对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则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维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琦主编《中医中医治未病解读》)

孙思邈名言

所谓“未病”,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

中医“未病”一词由来已久,源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论》。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其范围也有所扩充。含义大致有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1、未病先防,重在养生,或者运用中医药及各种传统疗法促使欲病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变,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

2、既病防变,已经生病了就要及时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瘥后防复,疾病痊愈后进行合理的调摄防止疾病复发。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调理、运动疗法、中草药、经络调理等各种中医传统疗法,调养体质,调理身体阴阳气血平衡,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让人体少生病、不生病,即使得病也能尽快痊愈,痊愈后少复发。

“治未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作为中医药学奉献给人类的先进和超前的思维,其实质就是“***享有健康”。中医学在医学模式、理论特点和诊疗方法上,对疾病的防治具有明显优势,中医的防治原则始终贯穿着“治未病”思想。

未病是什么?中医如何治未病?

胡维勤的个人简介

孙思邈名言

1、阳德乃敷,阴功乃积,南宫度名,北斗落籍。孙思邈

2、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孙思邈

3、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孙思邈

4、常言善道,天与之福。孙思邈

5、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孙思邈

6、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孙思邈

7、一事长于己者,不远万里,伏膺取决。孙思邈

8、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里。孙思邈

9、德不足是以贫马,心不足是以死马! --孙思邈

10、饮食有常节,超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孙思邈

11、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孙思邈

12、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孙思邈

13、食气者则和静而延寿。孙思邈

14、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常有节,起居常有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孙思邈

15、身安寿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积善多. 。孙思邈

16、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孙思邈

17、落花无返树之期,逝水绝归源之浪,人之生灭,事可同然,万法皆空,何不悟矣!

18、道之所在,其德不孤。孙思邈

19、思韫入神,神存心手。孙思邈

20、晚而自保,犹得延年益寿。孙思邈

21、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候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园也。孙思邈

22、积伤至尽,尽则早亡。孙思邈

23、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孙思邈

24、知治身能治国也。孙思邈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孙思邈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孙思邈

25、所以病苦,人自作亡,非关运也! --孙思邈

26、至精至微,至意深心。孙思邈

27、仁者守其仁而廉谨也。孙思邈

28、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孙思邈

29、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孙思邈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孙思邈

30、凡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射名利,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败筋肉,血气将亡。孙思邈

31、多愁则心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孙思邈

32、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身为善。孙思邈

33、全生之德为大。孙思邈

34、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

36、若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丧,嗜欲煎其内,权位牵其外,其于过分内热之损,胡可胜言,况乎身灭覆宗之祸,不绝于世哉!

37、四百四病,身于自造,本非由天。孙思邈

38、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孙思邈

39、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孙思邈

40、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孙思邈

41、天无一岁不寒暑,人无一日不忧喜,故有天行瘟疫病者,即天地变化之一气也。孙思邈

42、金之得盈,福之已竭。孙思邈无义之福,于我如浮云,不足以为富也。孙思邈

43、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孙思邈

44、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孙思邈

45、鬼神盖不能为人祸,亦不能致人之福。孙思邈

46、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孙思邈

47、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孙思邈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孙思邈

48、圣人之道,以慈济物,博求众药,以戒不虞。孙思邈

49、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当去礼去圣守愚以自养,斯乃德之源也。孙思邈

50、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孙思邈

51、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孙思邈

52、贼而得之者祸也,幸而得之者笑也,分而得之者吉也,屈而得之者福也! 。--孙思邈

53、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孙思邈

54、形体有可愈之病,天地有可消之灾。--孙思邈

55、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孙思邈

56、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孙思邈

57、人资饮食以养身,去其甚者自安适.。孙思邈

58、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孙思邈故养性必知足自慎。孙思邈

59、识达道理,似不能言,有大功德,勿自矜伐。孙思邈

60、业济含灵,命悬兹乎。孙思邈

61、养性必先知自慎,慎以畏为本。孙思邈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惰稼穑;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贷下殖;子无畏则忘孝;爷无畏则废慈;臣无畏则功不立;君无畏则乱不治。孙思邈

62、志学之岁,驰百金而循经方,耄及之年,竞三余而勤药铒。孙思邈

63、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孙思邈

64、每日必须调气补泻,***导引不佳。孙思邈勿以健康便为常然。孙思邈常须安不忘危,予防诸病也。孙思邈

65、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判处针药,无得参差。孙思邈

66、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味,省皂纵欲快志,得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孙思邈

67、食啖鲜肴,务令简少。孙思邈

68、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溢之,虚而损之,通而 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孙思邈

6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孙思邈

70、天地之间,唯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过于生。孙思邈

71、居其富而失其富,居其贵而不失其贵,祸不及也,寿不折矣!

刘昼名言拜伦名言庄周名言 唐朝医药学家孙思邈经典诗词名句

唐朝医药学家孙思邈经典诗词名句

1、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毋失岁时之和。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晦无大醉,一岁之忌暮无远行,终身之忌甚无燃烛行房。——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3、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孙思邈

4、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疗。——孙思邈

5、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若愿普救含灵之苦。——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6、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7、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8、天无一岁不寒昌,人无一日不忧喜。——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9、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10、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孙思邈

11、治儿生落地不作声法:取暖水一盆灌浴之,须臾即作声。——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12、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13、我为医者,须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孙思邈《剑侠情缘三》

14、美药勿离手,善言勿离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15、药***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瀑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取,与朽木不殊,虚废人功,卒无裨益。——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16、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孙思邈

17、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18、为医者虽善于脉候,而不知察于气色者,终为未尽要妙也。——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19、养生之道,常欲小劳。——孙思邈

20、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孙思邈《大医精诚论》

21、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22、饮酒可以陶情性,剧饮过多防百病——孙思邈《孙***卫生歌》

23、票气含灵,惟人为贵。人所贵者,盖贵为生。——孙思邈

24、养生之家,常须预合成熟药,以备仓卒之急。——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25、畏于己者,不制于彼。——孙思邈《千金要方》

26、夫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27、凡药皆须***之有时日,阴千曝干,则有气力。——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28、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孙思邈

29、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支,德逾于此。——孙思邈

感恩的名言名言

感恩的名言名言

1、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

2、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尼***

3、心存感激的人,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4、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

5、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

6、我们可以通过感恩的桥梁,走向光明的未来。

7、学会怀抱感激,才会有人生的信念,生命的动力。

8、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9、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10、用真诚浇灌友谊;用感激浇灌亲情。

11、不会宽容别人的人,就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

12、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

13、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罗素

14、可怜天下父母心。

15、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卢梭

16、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洛克

1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18、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19、会感恩的人,才懂得珍惜;会珍惜的人,才能够快乐。

20、不要总是数着自己付出了多少,要记住从别人那得到了多少。

2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22、哀哀父母,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23、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莫泊桑

24、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25、心中常存感激,心路才能越走越宽。

26、忘记别人对不起你的,记住你对不起别人的。

27、精彩完美的人生,是怀着感激的人生。

28、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29、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

30、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

感恩珍惜的名人名言感恩与孝敬的名人名言感恩励志的名人名言精选 曾国藩名言经典名言

1、学者不患立志之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2、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3、日静养,节嗜欲,慎饮食,寡思虑

4、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5、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6、学者能高众也,毋以胜人,行标俗也,毋以绳人,免矣。

7、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8、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

9、学者不可不通世务。

10、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11、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12、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13、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

14、小屈以求大伸,圣贤不为。松柏生来便直,士君子穷居便正。若曰在下位遇难事,姑韬光忍耻,以图他日贵达之时,然后直躬行通。此不但出处为两截人,即既仕之后,又为两截人矣。

15、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16、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17、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18、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19、优娼辈好嗤笑人,而敢为无礼,此自不贱本色。其趋奉不足喜,怠慢不足怒也。

20、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21、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

22、血气盛,则克治难。欲养心者,先治其气。

23、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24、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能去此弊,可以进德,可以远怨。

25、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26、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一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

27、古人爱人之意多,今人恶人之意多。爱人,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我之教益易行。恶人,故人甘于自弃,而视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28、人之善恶形于言,发乎行,人始得而知之。但萌诸心,发于虑,鬼神已得而知之矣,君子所以贵慎独也。

29、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30、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气,我贪必至启人之争端,是皆存乎我者也。

31、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一事悖戾,立见其为小人。故曰:终生为善不足,一旦为恶有余。

32、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非明乎性情,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

33、称人之善或过其实,不失为君子。扬人之恶或损其真,宁免为小人。

34、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35、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36、古之学者,知即为行,事即是学,今之学者,离行言知,外事言学。

37、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38、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39、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40、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皆自己真实受用处。忌成乐败,何预人事,自坏心术耳。

41、毕竟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

42、人有一事不妥,后来必受此事之累。如器有隙者,必漏也。试留心观之,知他人则知自己矣。

43、德不怕难积,只怕易累。千日之积,不禁一日之累,是故君子防所以累者。

44、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45、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46、伤化毁俗者,虽亲虽贵,必疏而远之。清公贞修者,虽微虽践,必亲而近之。

47、学贵有常,又贵日新。日新若异于有常,然有常日新之本也。

48、君子满腹天理,故以顺理为乐。小人满腹人欲,故以得欲为乐。欲无时可足,故乐不胜忧。理无时不存,故随在皆乐。至乐顺理。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49、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50、荐贤不可示德,除奸不可***。

51、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保富贵之心事君,则无往而不忠。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52、凡有横逆来侵,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思所以处之之法,不可便动气,两个人动气,就成了一对小人,一般受祸。

53、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54、衣冠之族,以清白遗世为本,务要恬穆省事,凡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与之相接。

55、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56、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57、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

58、欲心一萌,当思礼义以胜之。

59、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立见小人。故曰:终身为善不足,一日为恶有余。

60、嘲戏人自事恶事,尤不可入一二壮语,入壮语则戏者皆真,每令人恨。若规人过失,不可入一二戏语,入戏语则真者毕戏。每令人玩,失规人之旨矣。

61、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62、常沉静,则含蓄义理深,而应事有力。故厚重、静定、宽缓,乃进德之基,亦养寿之要。

63、为人所狎与为人所恨,皆己过也。

64、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65、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66、为学从切实际出发,自不落空。

67、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68、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69、好为诳语者,不止所言不信,人并其事事皆疑之。

70、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71、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奸诈者,祸之始。

72、见面前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此举世之所迷,而智者之所独觉也。

73、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74、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75、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

76、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77、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行一事而损终身之福,切须检点。

78、处天下事,前面常长出一分,此之谓豫;后面常余出一分,此之谓裕。如此则事无不济,而心有余乐。若尽煞分数做去,必有后悔。处人亦然,施在我有余之恩,则可以广听。留在人不尽之情,则可以全好。

79、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不然,悔随之矣。

80、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81、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82、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83、人皆有爱生恶死之心,人皆为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84、怒时易激,义愤亦当裁抑;喜时易狂,即微言亦须谨慎。

85、论人情只往薄处求说,人心只往恶边想,此是私而该底念头,自家便是个小人。古人责人,每于有过中求无过。此是长厚心,盛德事。学者熟思,自有滋味。

86、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87、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88、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

89、责人者必自恕。

90、一毫善行皆可为,勿徼福望报;一毫恶念不可萌,当知出乎尔者反乎尔。

91、居心不净,动辄疑人。人自无心,我徒烦扰。

92、君子称人之善而非誉也,折人之过而非毁也,毁其劝善而改过也。小人不然,善则忌之,过则扬之。

93、人之精神有限,过用则竭。

94、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95、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谓之修。一语不敢苟徇,斯可谓之直。一介不敢自污,斯可谓之廉。

96、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君子所信者,此心也。若愿后世之毁誉,是有待于外也。

截止2019年12月13日,胡维勤,男,生于1934年,浙江人金华人,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北京电视台养生堂、广东卫视、云南卫视等特邀健康嘉宾。师从于著名内科专家乐文昭。从医50多年,曾为多位***长期做养生保健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中医养生保健经验。

对各种疑难杂症中老年病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丰富临床经验,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人主要擅长保健、消除亚健康、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老年病等等。

扩展资料:

胡维勤教授说医生和病人主观感觉没有症状体征,体内实际已经出现病变当属“未病”之病。

“未病”的概念在秦汉之际就提出来了,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一篇》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科学技术水平根本达不到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当时古人眼里的“未病”,在今天很多成了“已病”。同样,在今天科技条件下的“未病”,明天又将成为“已病”。可见“未病”之病是与社会发展长期共存的危害健康的一种普遍现象。

百度百科-胡维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