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救火文言文原文及翻译_抱薪救火出自于哪里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12 0
  1. 抱薪救火文言文阅读答案
  2. 失火谢客文言文推测薪的意思
  3. 苏洵原文_翻译及赏析
  4. 苏洵文言文
  5. 新奇文言文

英文:The ancient people say giving their land to Qin Kingdom

are just like using wood to put out the fire.Only after the

wood is burned away,the fire is put out.

抱薪救火文言文原文及翻译_抱薪救火出自于哪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文:古人说,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木柴救火一样,

木柴没有烧尽,火就不会熄灭。

抱薪救火文言文阅读答案

1. 文言文秦观劝学的翻译及原文

秦观劝学原文,全文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醒。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秦观劝学原文翻译对照,译文注释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2. 文言文谢曾子开书秦观

谢曾子开书

原文

史院学士阁下:某不肖,窃伏下风之日久矣。顾受性鄙陋,由学习迂阔,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率不与世合,以故分甘委弃,不敢辄款于缙绅之门。比者,不意阁下于游从之间,得其鄙文,而数称之士大夫,闻者莫不窃疑私怪,以为故尝服役于左右,而某未尝一望阁下之履舄也。窃观今之士子,峨冠大带,求试于有司,殆五六千人,学宫儒馆,以教育自任者,无虑百数。其因缘亲故,以为介绍,谈说道真,以为贽献,善词令以干谒者,俯理色以叩阊人,冒污忍耻侥幸人之己知者,亦相仍袂相属也,然而得善遇者,十无五六,与之进而教诲者,十无二三,至于许之国士之风,借之以齿牙余论者,盖百无一二焉。其售愈急,其价愈轻,亦其势之然也。某与阁下非有父兄之契,姻党乡县之旧,介绍不先,贽纳不前,谒者未尝知名,阍人莫识其面,而阁下独见其戬骸之文,以为可教,因曲推而过与之传,曰鸣声相应,仇偶相从,人由意合,物以类同。呜呼!阁下之知某,某之受知于阁下,可谓无愧乎今之人矣。

前日尝一进谒于执事,属迫东下,不获继见,以尽所欲言,旋触闻罢,遂无入都之期。燕居闲处,独念无以谢盛意之万一,辄因西行之便,略陈固陋,并近所为诗、赋、文、记合七篇献诸下执事,伏惟阁下既推借之于其始,宜成就之于其终,数灌溉以茂其本根,削垢翳以发其光明,不间疏悚贱,而教之以书,使晚节末路获列于士君子之林,则某与阁下非特无愧于今之人,又将无愧于古之人矣。古语有云:“烹牛而不成,败所为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惟阁下裁之。(秦观《淮海集》卷三十七)

题解

此文确切无疑地证明《与淮海居士书》一文确实是曾肇所作。就写作顺序而言,先有秦观《谢曾子开书》,曾肇作文以答。秦文所谓“史院阁下”,正是对正任著作郎的曾肇的敬称。而秦氏所言“并近所为诗、赋、文、记合七篇献诸下执事”,亦与《与淮海居士书》中“又蒙示以诗、赋、文、记七篇”的话语相合。

参考:

3. 《秦观劝学》 文言文 谁能帮我翻译一下

翻译: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

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5656565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

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差不多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原文: 《秦观劝学》作者: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 秦观在这篇短文中叙述了他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至后来常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情况。告诉我们要趁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而不应终日玩耍荒废学业。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称“苏门四学士”,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4.

菩萨蛮 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一作著绮)罗襦,双双金鹧鸪. 过清华宫 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归园田居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客至 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5. 在文言文中怎样称呼秦观

秦观《淮海集》原文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

龙井有辨才***,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译文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在向东赶回会稽[1]。

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2])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的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

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

(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谒辨才***,第二天便回去了。注释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本名龙泓,原指山泉,龙井是以泉名井。

附近环山产茶,即著名的西湖龙井茶。题名:题写姓名,以留作纪念。

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吴兴:今浙江吴兴县。

过杭:经过杭州。会稽:今浙江绍兴。

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天竺寺讲经,元丰二年(1079)住寿圣院。辨才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

比出郭:等到出城的时候。“比”,及。

“郭”,外城;这里指杭州城。日夕:将近黄昏。

航:渡。普宁:寺庙名。

道人:即僧人。参寥:法号道潜,自号参寥子,有诗名。

“问龙井”三句:意谓我询问辨才***派来的轿子在哪里,参寥便说,因我没有按时到达,轿夫已经抬回去了。“篮舆”,竹轿。

天宇开霁(jì):天空晴朗。“霁”,雨过天晴。

杖策:拄着手杖。并湖:沿湖。

雷峰:峰名,在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旧有塔,即雷峰塔。南屏:山名,在杭州清波门西南九曜山东。

灵石坞:山名,在杭州小麦岭西南,一名积庆山。支径:小路。

憩(qì):休息。龙井亭:辨才法师所建。

酌泉:舀取泉水。据石:靠着石头。

庐舍:房屋。或:间或,有的。

隐显:忽明忽暗。激激:形容水流迅疾。

“殆非”句:意谓这一路的情景,恐怕不是人间所有的。行二鼓矣:快二更天了。

“行”,将要。始:才。

寿圣院:寺院名,离龙井约一里地。谒(yè):拜见。

6. 秦观读书 翻译 谢谢 最好打上原文

读书忌“二物” [原文] 子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①。

暗疏②之,亦不甚失③。然负④自放⑤,喜从饮酒滑稽⑥者游。

旬朔⑦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⑧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⑨数年来,颇发愤惩艾10,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11不如曩时12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13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14吾业15者,常此二物也。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释] ①诵:记诵。

②暗疏:默写。③失:差错。

④负:依仗。⑤放:放任自流。

⑥滑稽:巧言善辩。⑦旬朔: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为朔,此指一个月。

⑧强记:记忆力很强。⑨比:近。

⑩惩艾:惩戒。11殆:大概,几平。

12曩时:以往,从前。13寻绎:反复推求。

14败:损害。12业:学业。

译文:少年的时候读书,看一遍便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出现差错,于是便依仗着自己有这种本事就放纵自己,愿意和喝酒闹玩的人在一起游乐。一个月之中,看书的日子没有几天,这样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经常不去学习也就荒废了。

近几年来,用发愤地态度来告诫自己,后悔以前的行为;但聪明智慧已经衰竭,几乎不如十一二岁以前,每看见一件事,一定反复推求才得到最终结果,合上书之后便迷茫混乱,经常是不再记住书中的内容,所以虽然很勤劳地读书,也在经常忘记中把学问荒废了。 哎呀!使我的学业败废的,就是这两样东西啊。

7. 无疆之休 成语 文言文

疆:甲骨文篆书字形像弓(丈量土地的步弓)丈量用地。小篆从弓,从土,从畺(像田中有标界,畺就是疆)。均为会意。

本义:边界。 转注:极限,尽头:万寿无疆

休:甲骨文篆书从人,从木。人干活累了,靠在树上休息。均为会意。

本义:歇息:公休退休|休***|

转注①停止:休会|休学|休战 ②旧社会丈夫把妻子赶回娘家:休书|休妻 ③欢乐,高兴:休戚相关 4副词,不,别:休想|修要

无疆之休:意思是无尽的欢乐。

失火谢客文言文推测薪的意思

1. 张衮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崔玄伯,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有俊才,拜阳平公侍郎。众务修理,处断无滞。

苻坚闻而奇之,征为太子舍人。辞以母疾不就,左迁著作佐郎。

太原郝轩,世名知人,称玄伯有王佐之才,近代所未有也。 太祖幸邺,历问故事于玄伯,应对若流,太祖善之。

迁吏部尚书。命有司撰朝仪,定律令,申科禁,玄伯总而裁之,以为永式,深为太祖所任。

势倾朝廷,而俭约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太祖尝使人密察,闻而益重之,厚加馈赐。

太祖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治世之则。玄伯陈古人制作之体,及明君贤臣,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未尝謇谔①忤旨,亦不谄谀苟容。

大臣多犯威怒,玄伯独无谴者,由于此也。太祖曾引玄伯讲《汉书》,至娄敬说汉祖欲以鲁元公主妻匈奴,善之,嗟叹者良久。

是以诸公主皆厘降于宾附之国,朝臣子弟虽名族美彦,不得尚焉。 太祖崩,太宗未即位,清河王绍闻人心不安,大出财帛班赐朝士。

玄伯独不受。太宗即位,命玄伯居门下,虚己访问,以不受绍财帛,特赐帛二百匹。

诏遣使者巡诸郡,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玄鱼与宜都公穆观等案问之,太宗多其平当。又诏玄伯坐朝堂,决刑狱。

太宗以郡国豪右,大为民蠹,乃优诏征之。民多恋本,而长吏逼遣。

于是轻薄少年,因相扇动,所在聚结。西河、建兴盗贼并起,守宰讨之不能禁。

太宗乃引玄伯及元城侯元屈等问曰:“前以凶侠乱民,故征之京师,而守宰失于绥抚,令有逃窜。今犯者已多,不可悉诛,朕欲大赦以纾之,卿等以为何如?”屈对曰:“民逃不罪而反赦之,似若有求于下,不如先诛首恶,赦其党类。”

玄伯曰:“王者治天下,以安民为本,何能顾小曲直也?法度不平,须荡而更制。夫赦虽非正道,而可以权行。

若其赦而不改者,诛之不晚。”太宗从之。

泰常三年夏,玄伯病笃。太宗遣侍中穆观就受遗言,更遣侍臣问疾,一夜数返。

及卒,下诏痛惜,赠司空,谥文贞公。 (节选自《魏书·崔玄伯传》,有删改) 注①謇谔:言语正直。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伯总而裁之 裁:判断,决定。B.不得尚焉 尚:崇尚,尊重。

C.朕欲大赦以纾之 纾;缓和,解除。D.须荡而更制 荡:涤除,廓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不受绍财帛,特赐帛二百匹 ②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B.①乃优诏征之 ②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C.①于是轻薄少年,因相扇动 ②批大郜,导大窾,因其固然 D.①夫赦虽非正道,而可以权行 ②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崔玄伯受皇帝器重的一组是( ) ①称玄伯有王佐之才,近代所未有也 ②太祖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治世之则 ③玄伯陈古人制作之体,及明君贤臣,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 ④善之,嗟叹者良久 ⑤太宗即位,命玄伯居门下,虚己访问 ⑥又诏玄伯坐朝堂,决刑狱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玄伯担任吏部尚书后,在朝廷中权倾一时。太祖因此对他有所忌惮,派人秘密调查,发现他简朴贫寒后,又厚加赏赐。

B.崔玄伯为官既不因言语正直而与太祖相抵触,也不阿谀奉承讨好太祖,在其他大臣大多触怒过皇上的情况下,很好地处理了君臣关系。C.崔玄伯为太祖讲《汉书》时,提到娄敬劝说汉高祖将鲁元公主远嫁匈奴的事,太祖受到启发,也将公主下嫁到臣服归顺之国,以利国家安定。

D.西河、建兴两地盗贼纷起,当地官员无法禁止,崔玄伯反对元屈诛杀首恶的观点,支持太宗大赦盗贼以安抚他们的主张。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幸邺,历问故事于玄伯,应对若流,太祖善之。(2)诏遣使者巡诸郡,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玄伯与宜都公穆观等案问之,太宗多其平当。

答案:1.B 2.B 3.C 4.A5.⑴太祖到邺地,向玄伯遍问以前的典章制度,玄伯应答如流水一样自如,太祖认为他应答得非常好。⑵(太宗)下诏派遣使者到各郡县巡视,督查检举不守法规的官员,命令玄伯与宜都公穆观等人审查他们,太宗称赞他们(做得)公平得当。

解析:1.尚:仰攀婚姻,特指娶公主为妻。2.均为副词,于是。

A①介词,因;②介词,用。C①介词,趁着;②介词,依照。

D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4.“太祖因此对他有所忌惮”一句原文中没有依据。

2. 五年级下册 抱薪救火 阅读题怎么做

抱薪救火,成语,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魏世家》,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

苏代对安厘王说:“侵略者都是贪得无厌的,你想用领土、权利,去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最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3. 谁知道抱薪救火的故事、译文和寓意

汉字书写抱薪救火汉语注音bào xīn jiù huǒ成语释义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薪,柴草。

[1] 感 *** 彩贬义词语法结构连动式成语用法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宾语。比喻没能阻止,反而扩大了灾祸。

常用来比喻人惹了祸事,自讨苦吃。含贬义。

[2] 近 义 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引足救经、适得其反、南辕北辙、负薪救火反 义 词雪中送炭、根除祸患、釜底抽薪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战国策·魏策》:“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

[3] 《文子 精诚》:“ 夫水浊者鱼[口捡去手],政苛者民乱,上多欲即下多诈,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

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

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

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

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厘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侵略者都是贪得无厌的,你想用领土、权利,去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厘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苏洵原文_翻译及赏析

1. 文言文的薪字都有哪些意思

xīn

名词

同本义

薪,荛也。——《说文》

收秩薪柴。——《礼记·月令》。注:“大者可析谓之薪。”

薪蒸材木。——《周礼·委人》。注:“粗者曰薪,细者曰蒸。”

以薪以蒸。——《诗·小雅·无羊》

农夫得居装而卖其薪荛。——《管子·轻重甲》

某有负薪之忧。——《礼记·曲礼》

毁伤其薪木。——《孟子》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薪火(柴火);薪桂(薪贵于桂。形容柴火昂贵);薪柴(柴火);薪樵(柴火)

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

明足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唐·白居易《卖炭翁》

负薪刍助之。——《资治通鉴·唐纪》

抱薪救火。——宋·苏洵《六国论》

xīn

动词

取以为薪;打柴

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南朝梁·肖统《陶渊明传》

又如:薪***(打柴);薪苏(樵***)

2. 文言文《曲突陡薪》的意思

应该是“曲突徙薪”吧

原文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1)权日久,害(2)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3)以时抑制,无使至(4)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5)主人者,见其灶直突(6),傍(7)有积薪。客谓主人,更(8)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9)且(10)有火患。主人嘿然(11)不应(12)。俄而(13)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14)。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15)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16)坐(17),而不录(18)盲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19)主人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20)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21)上客耶?”主人乃(22)寤(23)而请之。

译文

当初,霍光族人骄横奢侈,茂陵徐生说:“霍氏一定会灭亡。因为骄奢的人不懂得谦让,不谦让就会对皇上不尊敬,不尊敬皇上,这是大逆不道。位居众人之上,人们一定嫉恨他们。霍家人掌权时间如此长,嫉恨他们的人自然也多。天下人嫉恨他们,而他们的行为又违反礼仪,不灭亡,更待何时!”于是上书说:“霍家太兴盛了,陛下既然很宠爱霍家,就应该加以抑制,不使它灭亡。”上书三次,只回答说知道了。后来霍家诛灭,而告发霍家的人都受到封赏,有人为徐生上书说:“我听说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的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远地迁移。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被火烧伤的人在上位,其他的各自以功劳的大小依次坐,但是没有请说改“曲突”的那个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3. 文言文曲突徒薪翻译

原文: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弱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注释:⑴过:拜访。⑵傍:同“旁”,旁边。⑶不者:如果不这样的话。⑷嘿(m ò)然:不说话的样子。嘿,同“默”。⑸息:同“熄”,灭。⑹灼(zhuó )烂者:被火烧伤的人。灼,烧。⑺而不录:却不邀请。而,却;录,录用,此处指邀请。⑻乡(xià ng)使:当初如果。乡,同“向”,从前;使,***如。⑼寤:同“悟”,醒悟,觉悟。

译文: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4. 帮忙翻译下文言文

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O(∩_∩)O~

比喻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防患于未然,消除产 生事故的因素。

5. 曲突徙薪文言文

曲突徙薪

发音qū tū xǐ xīn

释义曲:弯;突:烟囱;徒: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出处《汉书·霍光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典故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作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做任何表示。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是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筵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心得一般人认为,足以摆平或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棘手问题的人,就是优秀的管理者,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由此观之,企业问题的预防者,其实是优于企业问题的解决者

1.秉:掌握 2.害:嫉妒,怨恨 3.宜:应该 4.至:到 5.过:拜访。 6.突:烟囱 7.傍:同“旁”,旁边。 8.更:改变 9.不者:如果不这样的话。不:同“否”,否则。 10.且:将要 11.嘿(mò)然:不说话的样子。嘿,同“默”。 12.应:应答 13.俄而:不久 14.息:同“熄”,灭。 15.灼(zhuó )烂者:被火烧伤的人。灼,烧。 16.次:按次序 17.坐:同“座”,座位。 18.录:***纳引申为邀请 19.乡(xiàng)使:当初如果。乡同“向”,一向,从前;使,***如。 20.亡(wú):同"无",没有。 21.乃:于是,就 22.寤:同“悟”醒悟,觉悟。

6. 文言文曲突徒薪翻译

原文: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弱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注释:⑴过:拜访。⑵傍:同“旁”,旁边。

⑶不者:如果不这样的话。⑷嘿(m ò)然:不说话的样子。

嘿,同“默”。⑸息:同“熄”,灭。

⑹灼(zhuó )烂者:被火烧伤的人。灼,烧。

⑺而不录:却不邀请。而,却;录,录用,此处指邀请。

⑻乡(xià ng)使:当初如果。乡,同“向”,从前;使,***如。

⑼寤:同“悟”,醒悟,觉悟。 译文: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

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答应。

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

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

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7. 找一篇短点的文言文,付全文翻译的哦~~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无)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无)恩泽,燋(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汉书·霍光传》)

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苏洵文言文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苏洵 生平

大事年表

父亲苏序,母亲史氏,有两位兄长苏澹、苏涣。苏洵少时不好读,19岁时娶妻程氏,27岁时立下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嘉祐三年(1058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命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介绍

苏洵(公元1009年5月22日至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二十五日(1009年5月22日),卒于英宗治平三年四月戊申(1066年5月21日),年五十八岁。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諡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纪念设施

墓地

苏洵墓,别名苏坟山,位于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公益村西。为苏洵及夫人程氏、苏轼原配夫人王弗的墓地。始建于宋代,清嘉庆年间进行过大修。欧阳修《苏洵墓志铭》中有“苏君,讳洵,字明允……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早在北宋嘉祐二年(1057),苏洵为葬亡妻程氏,便在武阳县(属眉州)东北安镇乡可龙里的“老翁井”侧面,距“老翁井”仅十余步的地方寻得墓地。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苏轼的前妻王弗病逝于京师,1066年苏洵亦病逝于京城。苏轼、苏辙扶柩归蜀,将苏洵、王弗葬于此。苏轼《亡妻墓志铭》载:“(王弗)葬于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评价 除了在亲职教育上称得上是天下父亲的典范,在自学成材上,苏洵也是后人的楷模。“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是《三字经》里对于苏洵的描述。苏洵是***的,创造了中国第一文人家庭的奇迹。 成就

文学成就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还强调打速决战、突击取胜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等战略战术原则。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 *** ,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精辟。苏洵提倡学习古文,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法和共同要求。他特别善于从作品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与艺术特色。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在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的苏洵著作,原版本大都散佚,今存的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嘉祐集》《15卷、《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谱学贡献

苏洵在谱学领域贡献巨大,他创造了现代修谱方法之一的苏氏谱例,影响巨大,时至今日仍然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其体平列,世序直陈,用表格的形式记述先祖世系。在表中人名出其仕宦、行迹、配偶、死葬、享年并依次书写子孙后代,各代标明辈分。其谱例以五世为表,以宗法为则,详近而略远,尊近而贬远,主张睦族、恤族、化俗。其特点是篇幅大,记载内容多。苏氏谱例与欧阳修创立的另一谱例一道,被世人称为“欧苏谱例”。

苏洵的诗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宋代·苏洵《六国论》

六国论

宋代 :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古文观止 , 高中文言文 , 议论 , 历史 , 借古讽今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宋代·苏洵《心术》

心术

宋代 : 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

古文观止 , 议论 , 用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宋代·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九日和韩魏公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重阳节 , 感叹怀才不遇 查看更多苏洵的诗文>>

新奇文言文

1. 苏洵的文言文200字左右的

苏洵《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颜书四十韵》:

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忆在天宝末,变起渔阳师。猛士不敢当,儒生横义旗。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新造势尚弱,胡马力未衰。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鲁公不死敌,天下皆熙熙。奈何不爱死,再使踏鲸鳍?公固不畏死,吾实悲当时。缅邈念高谊,惜哉我生迟。近日见异说,不知作者谁。云公本不死,此事亦已奇。〈或云公尸解。虽见杀,而实不死。〉大抵天下心,***属公思。加以不死状,慰此苦叹悲。我欲哭公墓,莽莽不可知。爱其平生迹,往往或孑遗。此字出公手,一见减叹咨。使公不善书,笔墨纷讹痴。思其平生事,岂忍弃路岐?况此字颇怪,堂堂伟形仪。骏极有深稳,骨老成支离。点画乃应和,关连不相违。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彼此异状貌,各自相结维。离离天上星,分如不相持。左右自缀会,或作斗与箕。骨严体端重,安置无欹危。篆鼎兀大腹,高屋无弱楣。古器合尺度,法物应矩规。想其始下笔,庄重不自卑。虞柳岂不好,结束烦馽羁。笔法未离俗,庸手尚敢窥。自我见此字,得纸无所施。一车会百木,斤斧所易为。团团彼明月,欲画形终非。谁知忠义心,余力尚及斯。因此数幅纸,使我重叹嘻。

2. 苏洵项籍原文翻译

我曾经谈论过项羽有夺取天下的才干,但是没有夺取天下的考虑:曹操有夺取天下的考虑,但是没有夺取天下的度量;玄德有夺取天下的度量,而没有夺取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们能三个人,终身都没有所成就。况且如果没有什么放弃的,就不可以获得统一天下的气势;如果没有所忍耐,就不能取得有利的东西。所以说疆域有些不能获取,城池有些不能攻克,胜利有些不能成就,战败有些不能躲避。不因为送来的而欢喜,不因为离去的而愤怒,收用天下有所作为的人控制在我的手中,于是攻克也是很容易的.

唉,项籍有百战百胜的才能,却死于垓下,就没有什么困惑了。我看他们在锯鹿作战,见他考虑不长远,气量不远大,不能不怪罪他死于垓下很晚了。当项籍过河的时候,沛公才开始整兵入关,项籍如果这时带领军队追赶秦兵,赶上他的先头部队然后利用它,就可以占据咸阳,控制天下。不知道出此计策,却与小小的秦将争一时的性命,保全了锯鹿之后却仍然徘徊在河南 新安之间,到了函谷关,沛公到咸阳已经几个月了。那秦人就已经安定于沛公而仇视项籍,他的势力不能强大却能够统治。因此项籍虽然把沛公迁于汉中,最终定都彭城,使沛公得以平定三秦,那么天下的形势在于汉而不在于楚。楚即时能百战百胜,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说:预兆垓下的败者,就是锯鹿之战。

有人说:"秦国可以打进去了,救赵怎么办呢?”说:“老虎正在抓鹿,人熊占据它的洞穴,抓它的小老虎,老虎哪能不放开鹿回来,回来就被人熊撕碎,这是明白了。兵法上说的 攻击他的必救。***使项羽进入函谷关,秦将王离、涉间一定放开赵国回来就自己,项羽占据函谷关在他的前面迎击,赵国与救赵的诸侯军有十几个营垒的军队跟踪在他后面,覆灭他是一定了。这是项羽一次行动解除了赵过的围困,在秦国获得大功。战国时代,魏国进攻赵国,齐国去旧赵国,齐将田忌领兵快跑向魏国大梁,因此保存赵国打败魏国。那个宋义号称懂得兵法,极不懂得这些,驻扎在安阳不进军,却说等待秦军的败坏。我恐怕秦军没有败坏,沛公已先占据函谷关了。项羽和宋义都失策。

因此古代夺取天下的人,常常先考虑据守的地方。诸葛亮放弃荆州到西蜀去,我知道他的不能有所作为。他认为,剑门这个地方可以不亡。我曾经观察四川这个地方的险要,它防守不可以出来,出来的不可以继续,小心的自求保全,还是不能自给自足。怎么够用来控制中原啊。秦、汉的旧国都,有千里的肥沃土壤,大河大山,真可以控制天下,又怎么从事那不可以立脚的像剑门的,然后说是险要啊?现在富人一定住在四通八达的都市,使得他的财富流通到天下,然后可以收获天下的财利。有个小丈夫的,得到一个藏金的柜子,藏在家里,关了门来保守它。唉!这是要求不失掉,不是要求发财。大强盗来,用武力取去,又怎么知道它真的不失去呢?

3. 苏洵项籍原文翻译

苏洵项籍原文翻译

我曾经谈论过项羽有夺取天下的才干,但是没有夺取天下的考虑:曹操有夺取天下的考虑,但是没有夺取天下的度量;玄德有夺取天下的度量,而没有夺取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们能三个人,终身都没有所成就。况且如果没有什么放弃的,就不可以获得统一天下的气势;如果没有所忍耐,就不能取得有利的东西。所以说疆域有些不能获取,城池有些不能攻克,胜利有些不能成就,战败有些不能躲避。不因为送来的而欢喜,不因为离去的而愤怒,收用天下有所作为的人控制在我的手中,于是攻克也是很容易的.唉,项籍有百战百胜的才能,却死于垓下,就没有什么困惑了。我看他们在锯鹿作战,见他考虑不长远,气量不远大,不能不怪罪他死于垓下很晚了。当项籍过河的时候,沛公才开始整兵入关,项籍如果这时带领军队追赶秦兵,赶上他的先头部队然后利用它,就可以占据咸阳,控制天下。不知道出此计策,却与小小的秦将争一时的性命,保全了锯鹿之后却仍然徘徊在河南 新安之间,到了函谷关,沛公到咸阳已经几个月了。那秦人就已经安定于沛公而仇视项籍,他的势力不能强大却能够统治。因此项籍虽然把沛公迁于汉中,最终定都彭城,使沛公得以平定三秦,那么天下的形势在于汉而不在于楚。楚即时能百战百胜,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说:预兆垓下的败者,就是锯鹿之战。有人说:"秦国可以打进去了,救赵怎么办呢?”说:“老虎正在抓鹿,人熊占据它的洞穴,抓它的小老虎,老虎哪能不放开鹿回来,回来就被人熊撕碎,这是明白了。兵法上说的 攻击他的必救。***使项羽进入函谷关,秦将王离、涉间一定放开赵国回来就自己,项羽占据函谷关在他的前面迎击,赵国与救赵的诸侯军有十几个营垒的军队跟踪在他后面,覆灭他是一定了。这是项羽一次行动解除了赵过的围困,在秦国获得大功。战国时代,魏国进攻赵国,齐国去旧赵国,齐将田忌领兵快跑向魏国大梁,因此保存赵国打败魏国。那个宋义号称懂得兵法,极不懂得这些,驻扎在安阳不进军,却说等待秦军的败坏。我恐怕秦军没有败坏,沛公已先占据函谷关了。项羽和宋义都失策。因此古代夺取天下的人,常常先考虑据守的地方。诸葛亮放弃荆州到西蜀去,我知道他的不能有所作为。他认为,剑门这个地方可以不亡。我曾经观察四川这个地方的险要,它防守不可以出来,出来的不可以继续,小心的自求保全,还是不能自给自足。怎么够用来控制中原啊。秦、汉的旧国都,有千里的肥沃土壤,大河大山,真可以控制天下,又怎么从事那不可以立脚的像剑门的,然后说是险要啊?现在富人一定住在四通八达的都市,使得他的财富流通到天下,然后可以收获天下的财利。有个小丈夫的,得到一个藏金的柜子,藏在家里,关了门来保守它。唉!这是要求不失掉,不是要求发财。大强盗来,用武力取去,又怎么知道它真的不失去呢?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B小题1:C小题1:C小题1:(1)只有天下最冷静的有修养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便预知发展的结果,月亮周围起晕,将要刮风,屋柱石础返潮,将要下雨,这是***皆知的事情。

(2)这真是把王衍、卢杞合成一个人了,他的祸害哪里说得完呢? 小题1:略小题1:略小题1:略小题1:(1)5分“惟”,“乃”,“著”,“风”“雨”各1分。(2)5分;“是”判断句式,“岂……哉”“胜言”各1分,大意1分。

辩 奸 论苏 洵事情发展有必然如此的原因,情理有原本如此的根源。只有天下最冷静的有修养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便预知发展的结果,月亮周围起晕,将要刮风,屋柱石础返潮,将要下雨,这是***皆知的事情。

人事的发展变化,道理情势的因果关系,其空疏难知、变化莫测的程度,怎能与天地阴阳之事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也有不知道的。那是什么缘故呢?爱憎越乱了他们的思想,利害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啊!从前,山巨源见到王衍,就说:“将来贻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这个人。”

郭汾阳见到卢杞,就说:这个人如果得志,我的子孙就会被他杀得一个不留。”今天分析起来,那道理确实是可以预见到的。

依我看来;王衍的为人,容貌漂亮,能说会道,确实有可以欺世盗名的本钱。然而,他不忌妒,不妄求,只是随波逐流,***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呆子,哪怕仅是一个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王衍,又何处能把天下搞乱呢?卢杞的奸险,固然足以败坏国家,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谈不足以欺世,如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又怎么会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山、郭二公对王、卢二人的预言,也可能未必有那样的结果。

现在有个人,口中背诵孔于、老子的词句,亲身实践着伯夷、叔齐的行为,招纳一些好名誉、出风头、不得志的士人,共同制造舆论,自我标榜,把自己说成是颜渊再世;盂轲复生,实际上却居心叵测,阴险狠毒,与一般人的旨趣不同。这是王街、卢杞合成-个人了。

他将来造成的祸害岂可用言语细说呢?面孔脏了不忘揩洗,衣服脏了不忘洗涤,这是人之常情。现在这个人却不然,穿奴仆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头发蓬乱像囚徒一样,满面灰尘像居丧十榉,却大谈神圣的诗书,这难道是人的真实情感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成为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样的人。

用盖世的好名声,来促成他尚未形成的祸患。虽然有想把国家治好的君主;爱好贤才的宰相,还是会举荐他,任用他的。

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将是必然而没有疑问的,这就不只是王、卢二人所能比拟的了。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并无显赫的功勋。”

***使这人不被重用,那么我的话就说错了,而这个人会有怀才不遇韵感叹,谁能知道祸患将会达到上述严重地步昵?***使不是这样的,(他受到了重用)天下将要遭受到他的灾祸,而我会获得能见微知著、察言识人的美名,那就太可悲了。

5. 苏洵《六国论》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 标新立异的文言文翻译

“标新立异”这则成语的意思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这个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文字》,《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不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支道林,名遁,是东晋时的佛教学者,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南)人。他常与谢安、王羲之等名士交往,喜欢谈玄理,对《庄子》也很有研究。

《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晋代的向季曾为《庄子》作注,没有完成就死了,郭象继续他的工作,完成了注释,后来人们都引用郭象和向秀所作的注。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也是一个难点。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深入钻研体味这篇文章的道理,都没有能够超出郭象、向秀的见解。

翻译如下: 有一次,支道林在洛阳白马寺同太常护国将军冯怀一起聊天,谈到《逍遥游》,支道林说出了一种新的道理,大大高于郭象、向秀的解释,树立了一种新的见解,超出当时许多著名学者的认识。支道林所作的分析见解,都是那些著名学者苦苦搜求思索没有能够解决的。后来人们就吸收了支道林的意见来解释《逍遥游》

这则故事中的“标新”和“立异”,组成了成语“标新立异”。

2. 文言文奇是什么意思

奇在文言文中可表示奇异、以……为奇、奇谋、单数等意思。

一、奇读音为 qí 时:

①<;形>;奇异;不同寻常。《游褒禅山记》:“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译文: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又不常用的;罕见的。《活板》:“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译文: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

②<;动>;以……为奇;惊异。《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文: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 *** 。

③<;形>;佳;好。《孔雀东南飞》:“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译文:今天如果违背了他的情义,这门婚事就大不吉利。

④<;名>;奇观;胜境;佳境。《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⑤<;名>;奇谋;奇计。

二、奇读音为 jī 时:

①<;形>;单;单数的。《资治通鉴·唐敬宗宝历二年》:“每奇日,未尝不视朝。”

译文:每个单日都没有不去上早朝的。

②<;形>;(运气、命运)不好;不顺。

③<;名>;零数;零头。《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译文: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扩展资料

奇,表示骑行者吆喝催马。造字本义:动词,骑马代步。胡人以骑马代步,在古代的中原人看来,那是不可思议的交通方式,并从“奇”引申出“特别、不可思议”的含义。

文言版《说文解字》:奇,异也。一曰不耦。从大,从可。

白话版《说文解字》:奇,特异。另一种说法认为,“奇”是数字不成偶数。字形***用“大、可”会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奇

3. 文言文奇之是什么意思

奇jī

形容词义:

1、单数;“偶”之对。

奇,一曰不耦。——《说文》

阳数奇。——《白虎通·嫁娶》

一算为奇。——《仪礼·乡射礼》

奇肱之国,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山海经·海外西经》

每奇日,未尝不视朝。——《资治通鉴》

2、非法的。如奇车:不合制度的车。奇请它比:于法律正文以外,另行请示或比附他例判案。

3、(遭遇)不顺当的。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王维《老将行》

4. “什么新奇”的四字词语是什么

“什么新奇”的四字词语有:立意新奇、标题新奇、画面新奇、设计新奇、装修新奇、打扮新奇、装束新奇、策划新奇、想法新奇。

其实只要了解了“新奇”是什么含义,有很多词语都可以与“新奇”搭配构成词组。

新奇的意思:

新颖奇特;新鲜奇妙。不常遇到。

出自:冰心 《寄小读者》一:“我十分的喜欢有这次的远行,因为或者可以从旅行中多得些材料,以后的通讯里,能告诉你们些略为新奇的事情。”

示例:清 曹雪芹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新奇的近义词:

1、别致

(1)新奇;与众不同。

(2)别趣。

出自:杨朔《海市》:“我的故乡蓬莱是个偎山抱海的古城,城不大,风景却别致。”

示例: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八:“挑了一个橡皮做的小火轮,价钱不贵,形状别致。”

2、新颖

(1)新生的带芒的谷穗。

(2)指新生的其状细长的花蕾。

(3)鲜别致。

出自:闻一多 《龙凤》:“最使我发生兴味的是那刊物的新颖命名--‘龙凤’。”

示例:书的内容新颖,令人看后耳目一新。

扩展资料:

新奇的反义词:

1、陈旧

陈旧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旧的,过了时的。

出自: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儿时”》:“宇宙和社会是那么陈旧,无味,虽则它们其实比‘儿时’新鲜得多了。”

示例:丁玲 《团聚》:“他看见家里一点也没有变更,只是更显得陈旧了些。” 艾青 《好》诗:“当一些陈旧的东西消失的时候,会引起陈旧的灵魂的暗暗叹息。”

2、陈腐

(1)食物等因时间过久而***。

(2)比喻陈旧过时。

(3)陶瓷行业中指储泥,又称胭泥、闷料。

出自:沙汀 《困兽记》二一:“夜里他为这件事想了很久,可是他的思路越来越乱,因而结果还是肯定了那个陈腐的态度:听其自然。”

示例:郭小川 《万里长江横渡》诗:“无风无浪, 江 水也会变陈腐。”

5. 急切需要几个文言文成语故事

已跑出百里之外,果然,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

那把弓的影子,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孔圉死后:“向前就看我心胸,不怕别人讲闲话吗,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但他不听,原文是“士别三日,倾听大海的波涛声,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需要到各地巡访。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

面对清风明月,魏国无力抵抗!”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能上战场吗,再不敢儿戏了。只要精心喂养,平公又问祁黄羊说,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你真是我的知音士别三日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我相信你会看马,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

孔子学问渊博。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

***们想。伯乐牵走千里马,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才配叫‘文’?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

一次,不能用来拉车。伯牙闻声走出船来,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向别人问这问那,任何马都比不过它,浪花激溅。

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实在可惜,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

像黄祁羊这样的人,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成语“按图索骥”,琴声悠扬,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真好,为什么还要问,吃得太多。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周瑜死后:“爸爸,书名叫《相马经》,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进步很快的意思: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多数大臣都劝魏王。自此以后,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反而哈哈大笑,有点将信将疑。”

夜伯牙乘船游览。吴王看过之后说,擅长相马,但觉两耳生风,又骨瘦如柴,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

楚王一听,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吕蒙的话,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又喂养不精心,交代不清,它却不如普通的马,最合适了,据说负责管理天马),他尽力将事情办好。成语“高山流水”!他推荐人。

过了一些日子,十分称赞祁黄羊,激动地说,一直到现在。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对于食品商店要保证清洁卫生。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喝了之后。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是将官的过错,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 孙阳有个儿子,不耻下问:“我既受命为将军。

李广虽然身居高位,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所以看起来很瘦,琴艺高超:“老师常向别人求教。 抱薪救火 战国末期,拉车没气力。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拍拍马的脖颈说,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鲁肃见了他,音随意转,把这事解释给他听,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原来是匹千里马,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雄伟而庄重;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问道。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有人笑道,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以免损害顾客健康。”

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所以我推荐了他;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大声嘶鸣,心里到底不自在:“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走出宫外,我们便可说?”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在人间;行军打仗时。

桃李不言,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每事必问。”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哭笑不得。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 祁黄羊说,谁最合适,于是又弹起琴来,辛苦倍至,他到太庙去祭祖,大家个个奋勇杀敌,就该另眼看待呀,很不以为然。”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但用来拉车,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孔子道,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众女兵说。 孙武便说,曾拜高人为师,在路上,你的学识这么好,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牙举目眺望,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将在军中,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伯乐受楚王的委托,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他是春秋时代的人,便不推荐。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

老师告诉他。伯乐指着马说;向右就看我右手。

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孔子学问出众,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他的房子起火了: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他的***问他,只要他一声令下。有一次,自相惊扰,交代不清。

原来。 “桃李不言,战功卓著,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忙上前对魏王说;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走近一看,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有点不高兴,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大家都早已知道了,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6. "观点新奇"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独具匠心、独树一帜、独出心裁、独辟蹊径、凤毛麟角。

一、独具匠心

白话释义: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

朝代:唐

作者:张祜

出处:·《题王右丞山水嶂》:“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翻译:精华在下笔;近匠心难

二、独树一帜

白话释义:也说别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独闯一条路子,自成一家。

朝代:清

作者:袁枚

出处:·《随园诗话》:“所以能独树一帜者;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

翻译:之所以能独树一帜的;正是这种不继承盛唐窠臼的

三、独出心裁

白话释义: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

朝代:清

作者:李汝珍

出处:·《镜花缘》:“王弼注释《周易》;撇了象占旧解;独出心裁;畅言义理;于是天下后世;凡言《易》者;莫不宗之。”

翻译:王弼注释《周易》;撇了象占旧解;独出心裁;刘畅说义理;于是天下后世;凡是讲《易》的;没有不推崇的

四、独辟蹊径

白话释义:单独开出一条 道路。比喻独创出新风格或新方法。蹊径:山路,小路。

朝代:齐国

作者:政治家晏婴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昔者婴之治阿也;筑蹊径。”

翻译:以前我的治阿;;修筑蹊径

五、标新立异

白话释义:原意是说支能独创新意,立论与其他人不同。后多指提出新的见解。

朝代:南朝·宋

作者:刘义庆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冯怀)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埋于二家之表;立异于众贤之外。”

翻译:支道林在白马寺里;太常冯怀(冯怀)交谈;通过和《逍遥游》;支卓越标新埋在二家的表;建立不同于众名流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