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得其所哉什么意思月老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12 0
  1. 校人欺子产中校人欺子产的译文是什么
  2. 孔子弟子传007|宰予子我
  3. 帮忙翻译一下:(1)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4. 《孟子〈万章句上〉》的译文
  5. ?得其所哉,得其所在?是什么意思?
  6. 君子可以欺之以方难以之非其道出处?
  7. 校人欺子产怎么翻译?

意思是对正人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来欺骗他。

出自——战国孟子《孟子·万章上》。

原文: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yǔ)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得其所哉什么意思月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译文:从前有人送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命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养在池中。可是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做熟了,回来说:“刚开始放入池中,那些鱼显得疲弱而游得不太灵活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就灵活自在了,迅速地游动看不见了。”

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 管理池沼的小吏出来就说:“谁说子产有智慧?我已经把鱼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所以对正人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很难用不合情理的事情来欺骗他。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百度百科—孟子

校人欺子产中校人欺子产的译文是什么

意思所以对正人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很难用不合情理的事情来欺骗他。

此句出自 《孟子?万章上》:

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翻译:

曾经有人送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派校人把鱼放到池里养.校人(却把)鱼煮了,复命说道:“开始放的时候,很疲倦的样子,一会就是欢快的样子,悠然地消失了。”

子产说:“到了该去的地方啊!到了该去的地方啊!”校人出来说道:“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鱼煮了吃了,(他却还)说:‘到了该去的地方啊!到了该去的地方啊!’”所以说正人君子可以用合逻辑的方法欺骗他们,难以用不合逻辑的方法欺骗他们。

扩展资料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孔子***传007|宰予子我

译文:所以对正人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很难用不合情理的事情来欺骗他。

《校人欺子产》原文: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①,子产使校人②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yǔ)③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④以非其道。

    (选自《孟子·万章上》)

注释:

①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

②校人:管理池沼的小吏。

③圉圉(yǔ):鱼在水中疲弱而游不太灵活的样子。

④罔:欺骗。

《校人欺子产》译文:

从前有人送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命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养在池中。可是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做熟了,回来说:“刚开始放入池中,那些鱼显得疲弱而游得不太灵活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就灵活自在了,迅速地游动看不见了。”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

管理池沼的小吏出来就说:“谁说子产有智慧?我已经把鱼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所以对正人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很难用不合情理的事情来欺骗他。

帮忙翻译一下:(1)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宰予,字子我,鲁国人。《史记·仲尼***列传》将其排在第7位,说他“利口辩辞。……宰我为临菑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孔子家语·七十二***解》将其排在第5位,记载说:“有口才,以语言著名。仕齐,为临淄大夫,与田常为乱,夷其三族。孔子耻之,曰:不在利病,其在宰予。”孔子的意思,产生这样的结果,不在于子我有利益欲,而在于他没有正确处理好这个关系。

但是,与田常作乱的,并不是这个“子我”,而是另一个“子我”,即齐大夫、齐简公宠臣阚止。根据《左传·哀公十四年》记载,阚止有宠于齐简公,为齐执政,陈成子有点怕他。后来,陈豹当了阚止的家臣并取得了阚止的信任,阚止要赶走陈成子立陈豹为陈氏继承人。陈豹就告诉了陈成子,陈成子便攻打阚止。后来,阚止逃到丰丘并被丰丘人抓住,交给了陈成子,于是阚止被杀。最后,齐简公被陈成子拘禁。这一年的六月,陈成子在舒州杀齐简公,拥立齐平公,从此齐国由陈氏专权。孔子于是“三日齐(斋),而请伐齐三。”

《论语》关于宰我的记载只有5章,但都很有名。《史记·仲尼***列传》记载,孔子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是孔子***澹台灭明的字。可见,虽然宰予(子我)上学时,孔子对他印象不好,但后来对他还是肯定的。但是,宰予(子我)对孔子的评价甚高:“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孟子·公孙丑(上))

一、“语言系”高材生

宰予(子我)是“孔子学院”“语言系”的两个高材生之一,而且排在端木赐(子贡)的前面。

二、既往不咎

有一次,鲁哀公问宰予(子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子我回答说:“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

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战栗,恐惧,发抖。

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庙,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周朝首都在现在陕西,那个地方可能盛行种栗树,但种栗树的目的真有震慑人民的意思。但也有人说,周朝以栗树为土地神的牌位,不是为了使人民害怕。宰我说得不对,给孔子丢脸了。

但无论如何,孔子后来知道这件事后,也没再追究宰,只说了句过去就过去了吧。

这一章产生了三个成语: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三、朽木不可雕也

宰予(子我)被人们记住的一个重要原因,大概应当首先算他因白天睡大觉而被孔子大骂,成为千古骂人的话,孔子甚至因此而改变了自己的“三观”。

粪土,是腐土、脏土,有人说粪土之墙是古代用牛马粪和泥垒的墙。杇(wū),抹墙用的抹子,把墙壁抹平也叫杇,即粉刷、抹平的意思。诛,是责备、批评的意思。

宰予(子我)白天睡大觉。孔子无奈地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责备的?”似乎还不解气,孔子接着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态度。”

宰予(子我)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有观点认为,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认为宰予(子我)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这种说法似乎有点牵强。

钱穆《论语新解》认为,此章孔子责之已甚,甚为可疑。或因宰予(子我)负大志,居常好大言,而志大行疏,孔子所以严辞以戒。又说,因宰予(子我)后来助齐君,排田氏,最终被田氏所杀,所以齐儒有诋毁之意,本章不是当时实录,是后来的《论语》编辑者从他处***来的。但钱穆对此也不敢确认。所以,我们也只能理解宰予(子我)确实白天睡觉而被孔子骂了。

无论如何,由本章演化出来的“朽木不可雕”、“烂泥扶不上墙”这两句骂人的话,流行了两千多年。

四、跳不跳井

宰予(子我)请教孔子时,问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果有人说井里有仁,那么作为一个仁者,是否也要跳进井里去求仁呢?好在孔子没有被他绕进去。

宰予(子我)问,如果别人告诉一个仁者,说井里也有“仁”,那么,是不是也要跳进井里去求仁呢?

孔子回答说,你傻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这种情况下,君子可以到井边看看,至于是否去求仁,还得视情况而定吧。如果井里有人,需要救助,可以想办法去救他,但如果条件不具备,你下去不但救不了人,自己也出不来,还是不要亲自下去,而是想办法去救人吧。另外,君子可能被欺骗,但能明辨别是非,是不可能被迷惑、被愚弄的。

本章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一下。

一是“井有仁焉”的“仁”,有人认为是“人”的误写,说井里有人需要救助,仁者怎么办,下去不下去?但从整章的意思看,这里讲的还是求仁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仅仅井里救人这样的问题。

二是佛肸、公山弗扰叛乱,孔子曾欲赴之,仲由(子路)很不爽,宰予(子我)应当也不以为然。明知这两人是在叛乱,在做违背义礼之事,但佛肸、公山弗扰对孔子说,我这里有仁,你来吧。但孔子毕竟是圣人,终于没有去,所以孔子说“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孟子在《孟子·万章》篇说:“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其道。”他举了一个例子: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小吏把它畜养在池塘里。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返回来禀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它还困乏懒动的样子,不一会儿就摇摆着尾巴游开了,一转眼就便悠然不见了。”子产说:“它找到适合它的地方了!它找到适合它的地方了!”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君子可能会被小人所欺骗,但是因为君子心中有大道,所以君子可以用合乎道理的事来欺骗他,难以用没有道理的事蒙骗他。“方”与“道”是相反的两个词。方是末道小技,君子偶尔受小人欺骗,实乃平常之事;道是人生遵循的信条,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为别人、环境的影响而变动。

五、三年之丧失可以改

君子该怎样守丧?宰予(子我)曾经和孔子有过一场争论,把孔子气得够呛。孔子骂宰我“不仁”。

先说几个知识点:

第一,古人居丧,要守丧三年。古代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礼记·杂记》说:“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哀,三年忧。”《左传·昭公十五年》说:“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杜预注说:“天子绝期,唯服三年,故后虽期,通谓之三年丧。”所以孔子说,“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

第二,钻燧是古代取火的方法。古人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木头不同,每年轮一遍,叫。马融说:“《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也。”

第三,“期已久矣”的“期”,是期限,时间;“期可已矣”的“期”,读jī,一年,孔子曾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仲由(子路)》13·10)但有人认为,“期月”中的“月”是多余的。

第三,“新谷既升”的“升”,是成熟。另外,古人以食小米为主,“稻”是大米,古代北方以稻米为贵,居丧期间大概不能吃。

第四,“旨”用“脂”,指美味。

第五,古代居丧之俗规定的礼节很多,对饮食、居住、、服饰等都有规定,《礼记》中《杂记》《檀弓》《曲礼》《丧大记》《闲传》《丧服旧制》《问丧》等篇都有记载。如居父母之丧,其居处,起初“居倚庐,寝室苫枕块,不说绖带”,行卒哭祭之后,“拄楣翦屏,苄翦不纳”,过了小祥,“居垩室,寝有席”,大祥后“居复寝”,待举行过禫祭礼,才可以回到床上睡觉。所以孔子说,“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

宰予(子我)说:“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

孔子骂:“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大米饭,穿起锦缎衣,你心安吗?”

宰予(子我)说:“我心安。”

孔子骂:“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期间,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

宰予(子我)出去后,孔子继续骂:“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礼记·三年问》说,三年之丧“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则于人,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尽矣。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谓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

“三年之丧”,不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更是一个思想观念的问题,即“孝”的问题,正如有若(子有)所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孟子〈万章句上〉》的译文

(1)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

(2)这里必须把话重复才能把人的情态和事的细节完全地表现出来,这正是孟子文章的妙处所在。(情:情态、感情。此……:这是……,判断句式。)

(3)我虽然没有官职,但一定会坚持道义,用自己的言论报效国家。

(4)右谏议大夫程松与吕祖泰亲近友爱,恐惧地说:“人家知道我平素与他交游,难道不会认为我早就知道这篇奏书的内容吗?”

如果对你有帮助,希望***纳,谢谢!

?得其所哉,得其所在?是什么意思?

万章上

本篇以长文为主,内容几乎全是有关尧、舜、禹、汤、孔子 百里奚等三代贤王和春秋贤人的事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 一般读者读来较为生涩,全篇原文共9章,本书除9·5“君权谁 授”为全章外,前面3章均为节选。

大孝终身慕父母

原文

人少,则慕①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②;有妻子,则慕妻子; 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③。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 于大舜见之矣。

注释

①慕:爱慕,依恋。②少艾:指年轻美貌的人。③热中:焦急 得心中发热。

译文

人在年幼的时候,爱慕父母;懂得喜欢女子的时候,就爱慕 年轻漂亮的姑娘。有了妻子以后,便爱慕妻子;做了官便爱慕君 王,得不到君王的赏识便内心焦急得发热。不过,最孝顺的人却 是终身都爱慕父母。到了五十岁还爱慕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身 上见到了。

读解

终身都爱慕父母的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终身都只爱慕父母,其他如年轻漂亮的姑娘、妻子、君 王等统统不爱。

另一种是既终身爱慕你母,又不妨害爱姑娘,爱妻子,爱君 王等。 若以弗洛依德博士的观点来看,第二种是正常的情感心态,第 一种则出于“恋父”、“恋母”情结了。

孟子这段话是通过对大舜作心理分析后引出的。大舜由于没 有得到父母的喜爱,所以,即使获得了绝和妻子,甚至自 己已做了君王,达到了权力和财富的顶峰以后,也仍然郁郁寡欢, 思蓦父母之爱。

所以,如果我们要做到“大孝”,那就应该既“终身慕父母”, 又爱少艾和妻子,这才是健康正常的心态。

君子也难免受骗

原文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①畜之池。校人烹之,反 命曰“始舍之,圉圉(2)焉;少则洋洋③焉;攸然④而逝。”子产曰: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 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 其道。

注释

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官②圉圉(yu):疲惫的样子。③洋洋: 舒缓摇尾的样于。④攸然:迅速的样子。

译文

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人把它 畜养在池塘里。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回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 它还要死不活的;一会儿便摇摆着尾巴活动起来了;突然间,一 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了。”于产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它 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谁说子产 聪明呢?我明明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 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所以,君子可能被合乎倩 理的方法所欺骗,但难以被不合情理的方法所欺骗。

读解

骗子有术,也有限。

有术就能使人受骗,不仅使普通人受骗,就是有德有才的君 子,像郑国贤宰相于产那样的聪明人,也照样受骗。只不过这很 有个条件,就是你得把谎话说圆,说得合乎情理,就像那个“校 人”那样,把鱼开始怎么样,接着又怎么样,最后又怎么样说得 来非常生动细致,活灵活现,难怪得子产要上当,要相信他了。这 里面还有一层微妙的原因在于,越是君子,其实越容易受骗。因 为君子总是以君子之腹度人,凡事不大容易把人往坏处想,结果 往往上骗子的当。倒是真正的小人,以小人之心度人,把人往坏 处想,往往还不容易被欺瞒过去。所以,说君子也难免受骗,这 原本不应该是什么奇怪的问题。

当然,还是那句话,要让君子上当受骗,得有合乎情理的说 法,否则,还是容易被识破的。这就是骗亦有限的话题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即使你是君子,是不是也应该保持戒 心,多一分警惕,以免上当受骗呢!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原文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①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遗②。”信斯 也,是周无遗民也。

注释

①逆:揣测。②靡有:没有。不遗;二字同义,都是“余”的意思。

译文

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 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 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如果拘于词句,那《云汉》这首诗说; “周朝剩余的百姓,没有一个留存。”相信这句话,那就会认为周 朝真是一个人也没有了。

读解

孟子是在和学生咸丘蒙讨论有关大舜的事迹时顺便说到读诗 的方法问题的。但他的这段话,尤其是关于“以意逆志”的命题, 却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名言,直到今天,仍然受到现代 文学批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所谓“诗言志”,语言只是载体、媒介。因此,读诗贵在与诗 人交流思想感情。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情动而辞发”是“诗言志”;“披文以入情”是“以意逆志”。 为勰发挥的,正是孟子的读诗法。

至于现代批评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强 调鉴赏者的再创造,那就和孟子“以意运志”的读诗法相去较远了。

君权谁授?

原文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①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 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 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②之于民,而民受之。故 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 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 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 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③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 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沤歌者,不沤歌尧之子 而沤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④,践天子位焉。而(5)居尧 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 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注释

①谆谆(Zhun):反复叮咛。②暴(pu):显露,公开。③南河: 舜避居处,在今山东濮县东二十五里,河在尧都之南,故称南河。④中 国;这里指帝都。⑤而:如。

译文

万章问:“尧拿天下授与舜,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

万章问:“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谁授与他的呢?”

孟子回答说:“天授与的。”

万章问:“天授与他时,反复叮咛告诫他吗?”

孟子说:“不,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

万章问:“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是怎样的呢?”

孟子回答说:“天子能够向天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把天下授 与人;诸侯能够向天子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子把诸侯之位授 与这人;大夫能够向诸侯推荐人,但不能强迫诸侯把大夫之位授 一这人。从前,尧向天推荐了舜,天接受了;又把舜公开介绍给 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 表示罢了。”

万章说:“请问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 百姓也接受了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说:“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都来享用,这是天接受了; 叫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很满意,这就是老百姓 也接受了。天授与他,老百姓授与他,所以说,天子不能够拿天 下授与人。舜辅佐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这不是凭一个人的意志 够做得到的,而是天意。尧去世后,舜为他服丧三年,然后便 避居于南河的南边去,为的是要让尧的儿子继承天下。可是,天 下诸侯朝见天子的,都不到芜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打 官司的,都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歌颂的人,也 不歌颂尧的儿子,却歌颂舜。所以你这是天意。这样,舜才回 到帝都,登上了天于之位。如果先前舜就占据尧的宫室,逼迫尧 的儿子让位,那就是篡夺,而不是天授与他的了。《太誓》说过: ‘上天所见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见,上天所听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 听。’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读解

君权谁授?

按照一般传统的理解,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 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这也就是孟子的学生万章的看法。

可孟子却作出了与传统看法不一样的回答,认为天子个人并 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而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 这个权力。 很明显,孟子是脚跨上下两个方面,一只脚跨在上天,有 “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另一只脚却跨在民间,有“民约论”的 味道。而他的论述,则正好是在这两方面寻求沟通的桥粱,寻找 “天意”与“民意”的结合点。所谓“究天人之际”,研究天与人 的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探讨的核心问题,而孟子 在这里的探讨,是从政治、君权的角度来进行的,也算是一个重 要的课题罢。

事实上,孟子在这里的分析论述,与其说强调“天”的一方 面,不如说强调“民”的一方面更为贴切。就以他所分析的舜的 情况来看,舜之所以最终“之中国,践天子位”,完全是因为“天 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诓歌者,不诓歌尧之子而怄歌舜”。所以,与其说是“天授”,不 如说是“民授”。他最后所引《太誓》上的两句话:“天视自我民 视,天听自我民听。”不也一方面说明了“天人之际”的密切联系, 另一方面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民意”吗?

可见,孟子的政治学说里的确怎么也抹不掉“以民为本”的 思想。

君权谁授?

从根本上来回答,是民授而不是神授、天授,当然更不是哪 个个人所授,即便你是伟大如尧,也没有那样大的权力!

君子可以欺之以方难以之非其道出处?

意思是赞成并且劝你答应这个婚姻,得到这个,就算是非常值得了,就是赞成你的这个婚姻,在此非常时机,你可以不要犹豫而决定拿下来,如果犹豫,就是“失之东隅”,但是收不到“桑榆”。

得其所哉,得其所在。

注音:de qi suo zai,de qi suo zai.

解释:赞成并且劝你答应这个婚姻,得到这个,就算是非常值得了,就是赞成你的这个婚姻,在此非常时机,你可以不要犹豫而决定拿下来,如果犹豫,就是“失之东隅”,但是收不到“桑榆”。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万章上》:“子曰:‘得其所哉,得其所载!”

校人欺子产怎么翻译?

译文:所以对正人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很难用不合情理的事情来欺骗他。

此句出自 《孟子?万章上》: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 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 非其道。”

全文如下:?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翻译:?

曾经有人送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派校人把鱼放到池里养.校人(却把)鱼煮了,复命说道:

“开始放的时候,很疲倦的样子,一会就是欢快的样子,悠然地消失了。”

子产说:“到了该去的地方啊!到了该去的地方啊!”

校人出来说道:“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鱼煮了吃了,(他却还)说:‘到了该去的地方啊!到了该去?的地方啊!’”

所以说正人君子可以用合逻辑的方法欺骗他们,难以用不合逻辑的方法欺骗他们。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①,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②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③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

注:①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②校人,管理池沼的小吏.③圉圉(yǔ),疲乏的样子.④罔,欺骗.

从前有人向郑国子产赠送活鱼,子产命校人养在池中,校人把鱼做熟了,回来说:“刚开始那些鱼看起来很疲累的样子,少过一会就懒洋洋的了,很自如地就死去了.”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

校人出来就说:“谁说子产智慧?我既然已经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所以对君子可以用恰当有道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却很难用不道的方法来迷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