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是谁_孽根祸胎是什么意思啊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12 0
  1. 《红楼梦》里贾宝玉生活在锦绣丛中,内心却是刻骨的寂寞吗?
  2. 作者塑造贾宝玉的手法 谢谢!
  3. 求王夫人对贾宝玉描述为混世魔王的片段原文
  4. 混世魔王和宝玉什么关系
  5. 红楼梦中王夫人为何说贾宝玉是“混世魔王”?
  6. 我对贾宝玉的印象的短文
  7. 袭人曾经是贾宝玉最亲密的大丫头,为什么后来对她心生嫌隙?
  8.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人物介绍

贾宝玉黛玉 晴雯

贾宝玉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是谁_孽根祸胎是什么意思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厌弃功名仕进。儒家文化观念下的理想男人应该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贾宝玉是被其所属家庭寄予厚望的一个人物,贾政等人对宝玉的期望,自然是“深精举业”,平步青云,光宗耀祖。然而,贾宝玉一生鄙弃功名利禄,最恨所谓“仕途经济”。这种“不思进取”,是与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驰的。而贾宝玉不爱读正统的经书,说那是“前人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第十九回)。但他却爱读《西厢记》一类的书。他厌弃学习时文八股,说那“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阶”(第七十三回)。他厌弃科举考试,反对结交权贵,听不得薛宝钗、史湘云有关“仕途经济之道”的劝告(第三十二回)。

2.反对封建秩序。他轻视封建伦常和秩序,追求生活方式的自由,常常打破男女、长幼、嫡庶、贫富、贵贱、主奴关系上的等级名分。他比较尊重女性,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他还认为:“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第二十回)他讲求“赤子之心”,常常以“好色”来对抗“好德”,竟说“德乃天理,色是人欲,人哪肯把天理好得象人欲似的?”

3.反对封建礼教。他极力***封建家族的安排,自主选择未来的生活伴侣;***不成时,以离家出走来维护理想。这种行为极大地冲击了封建礼教的桎梏。

4.梦醒者的苦痛,“多余人”的悲剧。鲁迅先生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坟·娜拉走后怎样》)贾宝玉看见了许多黑暗,看见许多美好的东西被毁灭而无力相救,经历了家族的巨大变故,可算是一个有些迷糊的梦醒者。这使他经常陷入巨大的内心痛苦之中。他在思想上常有超前的闪光,意图走向新生活;但又离不开富贵的环境,消极而软弱。他既不为新生活所认同,更不为旧势力所容忍,成了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俄罗斯文学中的典型)。他感叹“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第一回),只得向佛老哲学寻求解脱办法(第二十一、二十二回),最后,悬崖撒手,遁入空门。

贾宝玉的艺术形象溶注了曹雪芹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情感。叛逆者的痛苦有了形象生动的艺术体现,他的思想同当时的世俗社会相抵触,跟封建秩序相违背。

来自 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从两个方面对贾宝玉作侧面描写的。一是王夫人在嘱咐林黛玉时,说贾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意思是说贾宝玉是给全家人带来灾害的祸根。还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意思是说贾宝玉喜怒无常。二是林黛玉原先在自己家时曾听母亲说,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端厮混”。贾府内外这些人贬斥贾宝玉的话,充分表现了他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人们把他说得这样坏,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封建正统人物的要求,违背了封建正统的世俗常情。由此可见,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形象。

贾宝玉出场之后,作者从三个方面对他作了正面描写,一是外貌描写,二是用两首《西江月》词来揭示人物性格,三是通过摔玉的情节进一步刻画人物。

外貌描写。宝玉出场后,作者首先从黛玉眼中所见来着力描写他的外貌,先写衣着打扮,后写神态表情。在黛玉看来,宝玉并不是什么“惫懒人物,情懂顽童”,而是一个眉目清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并一见如故,产生亲切感。

《西江月》词。作者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来表现贾宝玉的性格。这两首词模拟封建正统派人物的口吻,运用了明贬暗褒的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嘲讽、批判,实际上是在歌颂,既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也表达了作者曹雪芹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第一首词着重在概括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不通世务”“伯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派人物的要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这样一个“愚顽”的“蠢物”,自然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大逆不道的人,说他“行为偏僻性乖张”,然而,这正是贾宝玉的可贵之处。第二首词着重在从批评告诫的角度,正文反作,进一步歌颂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贾宝玉既不听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去“通世务”“读文章”,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份,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那些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摔玉的情节。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贾宝玉自己却全不放在心上,只要“发作起痴狂病来”,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话说,就是“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词句,就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这也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不满和反抗的一种形式。应该说,摔玉的情节也表现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林黛玉

林黛玉的性格则在于:

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竞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词艳曲”引为酒令。

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

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像的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所有才女。

宝玉和黛玉的相爱在于他们性格的相互吸引,他们都是叛逆的,黛玉别于宝钗,别于袭人,别于湘云的地方就在于她的反抗。

但是爱情的悲剧也在于反抗上面。黛玉的《葬花吟》句句都在揭示她在大家族中的悲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她在大家庭中备受冷落的命运。也表明其实大家族的家长并不看好她。她过弱的体质和敏感多疑的性格决定了她不可能作为当家主母。她无依的身世,也不会为贾家提供利益。

薛宝钗在这点上与黛玉正好相反。

在有些诗上就体现了~

《琴曲》

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耿耿不寐兮***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掇,素心如何天上月!

来源:晴雯

翻开《红楼梦》这部不朽的文学名著,除了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金陵十二钗和十二钗副册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光彩照人外,作者对处在奴才地位的丫头们的描写也并非一笔带过,千篇一律,而是同样饱含深情,各具特色。他还特意为其中的佼佼者编了一个十二钗“又副册”。这也是曹雪芹与别的作家不同的伟大之处。他第一次把这么多的丫头当作了“人物”来写,而非仅仅是一些为公子**们的故事穿针引线的道具。无论这些丫头们地位如何卑下,作者都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来描写,赋予了她们不同的个性,既写出了她们的可爱的一面,也写出了她们的不够可爱的一面。这些丫头中,晴雯无疑是曹雪芹最钟爱的人物之一,对她的悲剧结局,作者是寄托了最深切的同情的,对迫害她致死的力量,作者也做出了强烈的批判。这从晴雯的判词和第七十七回的回目,还有借贾宝玉之手杜撰的《芙蓉女儿诔》,就可看出。第五回的判词说:“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首判词概括地写出了晴雯的出身、为人和命运。她总因“风流灵巧招人怨”,最后以“多因毁谤生”而死。***第七十七回以“俏丫鬟抱屈夭风流”作为回目的上联,表明了作者对晴雯之死的愤懑和同情。一个“屈”字的意义,道出了晴雯的不幸,也道出了人间无穷无尽的不平!

那么,晴雯的悲剧是不是真的如作者所言是由“风流灵巧招人怨”“多因毁谤生”造成的呢?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晴雯之死的悲剧根源,在于她的叛逆性的挑战性格与那个封建时代对人性的压抑的思想的冲突。在这一方面,她和贾宝玉有着天然的相似,只不过贾宝玉是统治者内部的叛逆,晴雯是奴才里的叛逆,贾宝玉是男性,晴雯是女性。本文就拟从这一观点出发,探讨一下晴雯性格的叛逆性。

晴雯的出身和地位

要想了解晴雯,首先要了解她的出身和地位。在贾府几百口人中,晴雯实在是个不起眼的人物。她“当日系赖大家用银子买的,那时晴雯才得十岁,尚未留头”,因常跟赖嬷嬷出入贾府,贾母“见他生的伶俐标致,十分喜爱”,故此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使唤。她的家庭背景呢?“也不记得家乡父母,只知有个姑舅哥哥”。也就是说,晴雯的出身不仅是个奴才,还是个奴才的奴才,没有任何背景,是个孤儿。她之所以能到宝玉身边,是因为在贾母眼里“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也就是说,贾母是有心要把晴雯放在宝玉房里,将来“给宝玉使唤”的。但是贾母的这些想法说出来已经是在晴雯被逐大观园之后,之前连王夫人也不知道。一直到七十四回,如果不是王善保家的状告晴雯,王夫人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个人的存在。一旦她知道了晴雯的存在,晴雯的叛逆形象和以王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冲突也就浮上了水面,晴雯的命运就此发生逆转,走向悲剧。在宝玉房里,晴雯虽然是个大丫头,而且有着贾母所赐这样的特殊的关系,但是她的月钱仍然只是和麝月一般的“每月人各月钱一吊”,而袭人的月钱是“一两银子”。在第二十六回,贾宝玉病愈后,贾母赏赐服侍的丫头们,佳蕙等小丫头们议论,说“袭人那怕得十分儿,也不恼他,……可气晴雯、绮霰他们这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去……”可见,无论是在贾府统治者眼中,还是在丫头们的眼中,晴雯的地位都在丫头中的二流之列,在袭人之下。但是,我们看曹雪芹写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上,晴雯的位置却在“首页”,后面才是袭人。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我认为正是晴雯的叛逆的性格特征使她的形象与众不同,熠熠生辉,从而让曹雪芹把她放在了十二钗又副册的首位。

晴雯的性格

对于晴雯的性格,在原著中有很多出自其他人的评论。这也是曹雪芹写人物的高明之处,他很少直接的用全知全能的视角来描写人物,而是善于借用不同人物的对话来表现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别人口中的晴雯。第五十二回,平儿说“晴雯那蹄子是块爆炭”,这是很确切的说法;第五十八回,袭人说“晴雯性太急”,与平儿的说法相近;到了第七十七回,袭人又说她“太太只嫌他生得太好了,未免轻佻些。在太太是深知这样的美人似的人必不安静,所以恨嫌他,象我们这粗粗笨笨的倒好”,其实这样的评论,既是借袭人之口说出了王夫人的观点,也未尝不是在表达她自己对晴雯的看法,那就是“轻佻些”“不安静”;第七十四回,陷害了晴雯的王善保家的说她“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同一回,凤姐说“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的好。论举止言语,他原有些轻薄”;那么,在宝玉心中,晴雯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第七十七回,他说“虽然他生的比人强,也没甚妨碍去处。就是他的性情爽利,口角锋芒些,究竟也不曾得罪你们……”,可见他对晴雯性格的总结是“性情爽利,口角锋芒些”。那么,从一个当代读者的立场看,晴雯的性格特征到底如何呢?我认为晴雯这个形象的突出性格特点是她敢于挑战封建统治者,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无所畏惧的叛逆精神。她敢说敢做、敢怒敢言,任情任性,无论是在丫头们面前,还是在主子们面前,都毫不拘泥作态,敢于迈出从奴性向人性跨越的坚定步伐。这种敢于对抗统治者的叛逆精神,在大观园的丫头中,除了鸳鸯可以与之一比外,其他人都望尘莫及。

晴雯性格中叛逆性的表现

晴雯性格中的叛逆性表现是多方面的,而非单一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晴雯性格中叛逆性的首要表现是对怡红院的主人贾宝玉的公子哥儿一类言行的公然对抗,而决非像一个奴才一样的低声下气,惟命是从。第二十回,李嬷嬷大骂袭人,宝玉点头叹道:“这又不知是那里的帐,只捡软的排揎。昨儿又不知是那个姑娘得罪了,上在他账上。”晴雯没等宝玉说完,就立即反驳说:“谁又不疯了,得罪他作什么。便得罪了他,就有本事承认,不犯带累别人!”唇枪舌剑,直指宝玉,维护着自己和其他丫头们的尊严。贾宝玉是大观园中最受宠爱的人物,也是贾母这个贾府最高统治者的心肝,别说是丫头们,就是其他的**们都从来对他礼让三分,然而晴雯却总是对他敢于讽刺,敢于冲撞,全然没有把他当一个高高在上的主子看待。第二十回,宝玉为麝月篦头,晴雯进来取钱。一见了他两个,便冷笑道:“哦,交杯盏还没吃,倒上头了!”宝玉笑说也替她“篦一篦”,晴雯道:“我没那么大福。”然后“便摔帘子出去了”。对这样的讽刺,宝玉也无可奈何,只能说“满屋子里就只有他磨牙。”此处她的心直口快、任情任性,一览无余。两人冲突最厉害的一次在第三十一回。宝玉因为她跌坏了扇子说她。晴雯冷笑道:“二爷近来气大的很,行动就给脸子瞧。前儿连袭人都打了,今儿又来寻我们的不是。要踢要打凭爷去。……何苦来!要嫌我们就打发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把宝玉“气得浑身乱战”,一时闹得不可开交。至晚,宝玉为了哄她,让她服侍洗澡,她不愿意,让她拿果子来吃。她笑道:“我慌张的很,连扇子还跌折了,那里还配打发吃果子。倘或再打破了盘子,还更了不得呢!”完全的表现出了一个敢说、敢怒,天真可爱,而又不愿委曲求全的丫头形象。

但是,晴雯与宝玉的冲突并不是两人性格的冲突。宝玉自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叛逆精神的人物,性格上和晴雯是有着很大的融合性的。他对晴雯的叛逆性格和与他的对抗不但没有记恨、打击,反而更加敬重,可谓惺惺相惜。所以,在上面的争吵风波后,紧接着就有了晚上宝玉纵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经典场景。在丫头中,她不愿服侍宝玉洗澡,她也看不惯袭人“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这反而让宝玉对她另眼相看,甚至引为知音。宝玉被贾政暴打卧床后,他对黛玉放心不下,就特意支走了袭人,安排晴雯前去给林黛玉送了两块“旧手帕”,而非让一向稳重忠诚的麝月去送。所以说,晴雯与宝玉,在形式上虽是奴主关系,实际上却是一种超越了奴主的知己关系。在她被逐出大观园后,宝玉说:“……连我知道他的性格,还时常冲撞了他。他这一下去,就如同一盆才抽出嫩箭来的兰花送到猪窝里去一般。况又是一身重病,里头一肚子的闷气。……”竟说是自己“时常冲撞了他”,可见,在宝玉心中,对她从来就不愿以主子自居,以奴才看待,而是看做一种平等的关系。也正因为晴雯的叛逆性在怡红院内遇到了贾宝玉这样的知音,才一直没有演变成一场悲剧。

晴雯性格中叛逆性的另一表现是在对待其他丫头、仆妇们的态度上,她敢于挑战传统观念,不以温顺贤良为美德,不以丫头身份安分守己,而是敢说敢做、正直无畏。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下,她的这些行为有时已经超越了她的地位所允许的范围,正是这一点让她得罪了很多人,从而为后面的悲剧埋下***。比如,第五十二回,袭人不在,晴雯病中。平儿来对麝月说了坠儿偷取虾须镯一事。宝玉告诉了晴雯。对坠儿,晴雯是怎么处理的呢?她没有等袭人回来,而是自己在病中“把将他的手抓住,向枕边取了一丈青,向他手上乱戳”,并且口内骂道:“要这爪子作什么?拈不得针,拿不动线,只会偷嘴吃。眼皮子又浅,爪子又轻,打嘴现世的,不如戳烂了!”最后将她赶了出去。其嫉恶如仇,果然容不得一点瑕疵。但是这些事情,本来轮不到她来做,甚至平儿已经对麝月说出了这一点,宝玉也对她进行了劝说,她仍然没有等到袭人回来就做出了决定,无形中为自己多面树敌。晴雯对丫头们不仅有着和自身一样的道德要求,在能力和奉献精神要求上有时也过于苛刻。第七十三回中,为助宝玉蒙混贾政考试,晴雯怒骂陪着熬夜、一个个已困得前仰后合的小丫头们:“什么蹄子们,一个个黑夜白日挺尸还不够,偶然一次睡迟了些,就装出这个腔调来了,再这么着,我拿针扎你们两下子。”这么说,于己虽可称是自强,于人则是寡情,近乎专横。但若由此认为晴雯就是个对小丫头们一味寡情的人,并不确切。第五十八回,芳官与她的干娘矛盾,最终就是“晴雯过去拉了他,替他洗净了发,用毛巾拧干,松松的挽了一个慵妆髻,命他穿了衣服过这边来了。”完全是个同情弱小关心弱小的大姐姐的形象。宝玉要芳官尝一下汤,她不敢。晴雯笑道:“你瞧我尝。”说着“就喝了一口”,为芳官示范,也别有情趣。她之所以待人严苛,是因为她对自身就有着极高的要求。对贾宝玉这样的公子哥儿,她虽“痴心傻意”,但却“并没有私情蜜意勾引你怎样”,一直到死,她都是好强的。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能力也出众。病补雀金裘一段就是例证。在听宝玉说雀金裘烧了一个洞以后,她忍不住翻身说道:“拿来我瞧瞧罢。没个福气穿就罢了。这会子又着急。”然后设计修补方法,并说“说不得,我挣命罢了。”一直到“自鸣钟敲了四下”才补好,众人赞誉说“再看不出”,她仍说“补虽补了,到底不象,我也再不能了!”可见待己之严。而这样的病中熬夜也为日后的病中屈死埋下了伏笔。

晴雯自身是个丫头,却没有奴性,也不能容忍别人身上的奴性。第二十七回,对于一心想往上爬、偶尔被凤姐使唤一次就高兴得忘乎所以的小红,晴雯冷笑道:“怪道呢!原来爬上高枝儿去了,把我们不放在眼里。不知说了一句话半句话,名儿姓儿知道了不曾呢,就把他兴的这样!这一遭半遭儿的算不得什么,过了后儿还得听呵!有本事从今儿出了这园子,长长远远的在高枝儿上才算得。”充满辛辣的讽刺。也正因为晴雯的这些性格特点,所以不为人所容,不但最终为王善保家的所害,甚至于在第七十七回一个看园的婆子听说晴雯被赶,竟说:“阿弥陀佛!今日天睁了眼,把这一个祸害妖精退送了,大家清静些。”可见她得罪人不止一日。

晴雯性格中叛逆性的第三点表现在她与王夫人等大观园的实际的主人的关系上。她对这些统治者不愿献媚求宠,只一味孤高傲慢,遇到打击也不愿求饶,只凭一己智慧尽力维护自己脆弱的尊严,最终难免被这些人打击、抛弃,失去在大观园中的地位,留下悲剧结局。她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孩子,对自己的地位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但有时她又很傻,不能认识自己的性格在大观园这一等级社会中是如何的不协调。虽然书中没有说,但可以肯定她不会喜欢王夫人这样的道貌岸然的主人的,很自然,她也知道王夫人这样的人也不会喜欢她这样的具有叛逆性格的丫头。所以,她从不象袭人那样寻找各种机会不时向王夫人、凤姐等主子献殷勤、讨好,甚至也不经常去贾母处请安,相反,她总是设法回避着王夫人以及凤姐等人的眼睛,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自觉地保持了一种个性的独立。但是她的逃避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她的不逆来顺受、敢于表现自己事实上已经是对王夫人等的叛逆。在她被王善保家的告状后,她病中去见王夫人,虽巧妙的驳斥了王夫人加在她头上的莫须有的罪状,仍不免被斥责要赶出大观园。此时的晴雯没有跪地求饶,也没有当场哭诉,因为她看透了这种“狼与羊”的逻辑的本质,她虽有满腹委屈,却不愿向一个不能理解她的统治者诉说。与在怡红院内与宝玉的据理力争不同,此时她已经感觉到了自身存在的悲剧,从而“一出门便拿手帕子握着脸,一头走,一头哭,直哭到院门内去。”这是为自己的命运哭出的悲愤之泪,也是和这个大观园的诀别之泪。当晚,面对抄检,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表达了她与王夫人等大观园统治者的彻底决裂之心。

晴雯性格叛逆性的第四个表现是敢于挑战封建传统加在女性身上的“三从四德”的枷锁,敢于表现自己的美丽。说到晴雯的美丽,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并没有正面描述晴雯的美丽,但是读者都知道晴雯美丽出众,是因为作者用铺垫渲染的手法,让一些反感晴雯的人从口中说出来,这就使得晴雯的美丽更加突兀。第一次描述晴雯的长相,是在第七十四回,是出自最恨晴雯的王善保家的口中,她向王夫人进谗言:“………宝玉屋里的晴雯,杖着她生的模样比人标致些……”,至于如何标致,王夫人听了王善保家的话之后就想起来了,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这个“水蛇腰削肩膀”就是那个时代美丽女性的标准体形,用林妹妹比晴雯更是把她的美丽推上一个超尘脱俗的高度。凤姐则说“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的好。” 在王夫人把病重的晴雯叫到眼前的时侯,在王夫人的眼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晴雯是个“美人”“病西施”,晴雯的美丽不言而喻,是荣府上下一致承认的。晴雯不仅美丽,而且也敢于表现自己的美丽,从她留了“葱管一般的指甲”这一细节就可看出。虽然美丽自身没有错,但是不能否认晴雯的性格中有因美丽而高傲、因美丽而“心比天高”的成分,从而招人误解,招人嫉恨,最终酿成悲剧。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晴雯,死前,她托梦给宝玉。说了什么呢?她有无限的委屈和不甘心,却没有向宝玉倾诉,只是在宝玉探望她的时候说了“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如今,她只是笑着对宝玉说:“你们好生过吧,我从此就别过了。”那么淡然,似乎不是她自己了,完全没有了那种“爆炭”似的性格,留下一切,自己承担,但其实这正是她自己。在经历了大观园内的风风雨雨之后,这样的表现正是表达了与大观园的彻底告别,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就好回去了”。

结语

综上所述,晴雯的悲剧不是一个偶然的悲剧,而是和她的性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的。这种性格的突出之处是它的叛逆性,体现在她对待宝玉的态度、对待其他丫头仆妇的态度、对待王夫人等统治者的态度、敢于表现自己的美丽等多方面。其实我想,即使没有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说晴雯的坏话,晴雯的叛逆性的性格和王夫人这样的统治者对下人的要求之间也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的,迟早会发生冲突,所以晴雯的悲剧绝非偶然,而是她的性格发展的必然。

来源:西祠胡同

《红楼梦》里贾宝玉生活在锦绣丛中,内心却是刻骨的寂寞吗?

一般人总是疼爱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说成是一朵花,把别人的孩子损成***。红楼梦里的王夫人却例外,说自己的孩子是“混世魔王”,且看书里面的描述: 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的时候,因为拜见王夫人,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王夫人的这些话表明:

其一,对林黛玉的好心提醒,你表哥贾宝玉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千万不要和他瞎闹,万一和他闹掰了,别怪我不提醒你。

其二,对贾宝玉的不满,本来贾宝玉是个模样很不错的男孩子,好多人都说他有点像他的爷爷,这样的孩子如果要是努力,完全可以继承祖宗的家业。可惜如此只能让人顿生惆怅。

其三,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儿子更加优秀,可惜贾宝玉只是对女孩子非常用功,平日暴虐浮躁,顽劣憨痴,种种异常.只一放了学,进去见了那些女儿们,其温厚和平,聪敏文雅,竟又变了一个,很有些好色之徒的模样。

其四,看着林黛玉文文静静的模样,和当年她的母亲相仿,那柔柔弱弱的身子骨经不起挫折,不想让她和贾宝玉有些瓜葛。林黛玉是个标致的美人,一旦这样的女孩子来到贾宝玉面前,无疑贾宝玉会神不守舍的。早点,让两个孩子疏远,也算是做了一件功德圆满的事情。

其五,王夫人两个儿子,贾珠死的早,现在只有贾宝玉一个,自然希望贾宝玉能更优秀一些。本来王夫人就是一个要强的人,尽管表面上像个活菩萨,其实城府很深,对于儿子的不求上进,她是痛心到了极点。 不过伤心归伤心,因为是隔代亲,在贾母的羽翼下,贾宝玉一直畸形发展。尽管有时王夫人和贾政也想给贾宝玉一点厉害尝尝,不过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贾母对这个面若秋花的嫡亲孙子一直视若珍宝,谁敢动他一手指头,她就跟谁翻脸。

因此一家人之间,虽然都想让贾宝玉幸福美满的生活,贾母更多的是溺爱,一种发自内心的疼爱。而王夫人总是为他的前途忧心忡忡。可怜天下父母心,不过王夫人的心思林黛玉不很明白,就是自己的儿子贾宝玉也不完全明白,这本来就是两种类型的人生观。因此贾宝玉还是我行我素,和林黛玉之间的情愫也在逐日加深。而林黛玉经过了解也知道,贾宝玉其实是个很透明的、对女孩子很尊重的男孩子。

作者塑造贾宝玉的手法 谢谢!

他抓周抓了胭脂一类的,贾政大怒,认为他是酒色之徒,这个父亲,太武断,太古板,而王夫人呢,疼儿子到了骨子里,可是却说贾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爱是真爱,可是真的不解,真的发愁。

所以这孩子,是父母不欣赏的那一类孩子,他们宁愿喜欢贾珠,懂事聪明上进,是父母的指望,可是这个精致的淘气,爱也不是恨也不是,爱恨交加的无可奈何。

一个孩子,穷其一生,得不到父母的欣赏和理解,自然是有些寂寞,这是亲人之间的不知的寂寞。

贾宝玉最爱的是大观园,可是袭人进言之后,王夫人一直打算,让他早早的搬出来,这不是要贾宝玉的命吗。

王夫人怕美人勾引儿子,就清查怡红院,把晴雯芳官四儿等人都撵了出去,然后呢,死得死,出家的出家,这不是往贾宝玉心上踢了一脚。

难怪贾宝玉要病,要出家。

好不易,他遇了个知己,是林黛玉。

一起长大,两小无猜,相知相许,多好的情缘,可是呢,却不成,母亲不允许,估计后面,贾政也不可能支持,林黛玉没了家庭,身体又差,做贾政的儿媳妇,要持家理事,贾政也不会同意。

唯一的老祖母支持,可是上了岁数,顾忌多多,终只是沉默,拖时间,贾宝玉能如何,那个时代,婚姻是父母之命,他不可能带了林黛玉私奔。就是他肯,黛玉也不肯,脱离了主流社会,黛玉也不肯,他们的教育和思想,也不能允许。

所以黛玉死了,他娶了母亲相中的金玉良缘的宝钗,他和她,是终身误,彼此不投缘,说不到一起,他只好寂寞的出家了。

贾宝玉的一生,锦绣丛中,却是刻骨的寂寞。这种寂寞,是不被人知,在世人眼中,成了异数,自然是有些无处话凄凉。

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这才是贾宝玉的空,到了极处。心上的那个人,来过又去了,只余下寂寞相伴。

贾宝玉离开时,心里会想,与其在人群中寂寞,不如到世外寂寞吧。

求王夫人对贾宝玉描述为混世魔王的片段原文

(一)在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怎样从侧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分析: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从两个方面对贾宝玉作侧面描写的。一是王夫人在嘱咐林黛玉时,说贾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意思是说贾宝玉是给全家人带来灾害的祸根。还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意思是说贾宝玉喜怒无常。二是林黛玉原先在自己家时曾听母亲说,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端厮混”。贾府内外这些人贬斥贾宝玉的话,充分表现了他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人们把他说得这样坏,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封建正统人物的要求,违背了封建正统的世俗常情。由此可见,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形象。

(二)人物出场之后,作者是怎样从正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分析:贾宝玉出场之后,作者从三个方面对他作了正面描写,一是外貌描写,二是用两首《西江月》词来揭示人物性格,三是通过摔玉的情节进一步刻画人物。

外貌描写。宝玉出场后,作者首先从黛玉眼中所见来着力描写他的外貌,先写衣着打扮,后写神态表情。在黛玉看来,宝玉并不是什么“惫懒人物,情懂顽童”,而是一个眉目清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并一见如故,产生亲切感。

幼年的曹雪芹生活在“锦衣纨绔”、“饫甘餍肥”一片繁华之中。在享受的同时,曹雪芹也从这样的奢华生活和雄厚的社会背景之中受到了文艺和艺术的熏陶,“工诗善画,多才多艺”,在客观上为他写《红楼梦》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可古语有说“人富不过三代”,况且曹雪芹又生活在那样一个斑驳的时代之中,所以在雍正接过康熙的帝位之后在,一切就从此改变。

家道中落的曹家被迫回到北京西郊,过着“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穷苦生活。也许说曹雪芹生理上重要的成长阶段于一片安乐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心理上重要的成长阶段却是在这场浩劫所带来的苦难之后。

成长是痛苦的,经历了这样的苦难之后,曹雪芹的才华得以施展,人格得以升华,这是不是等于说在他承受了这样的痛苦之后,他所收获的是豁然开朗呢?

刘心武在解读《红楼梦》时说过:“《红楼梦》具有很强的写实性、自叙性、家族史的特色,许多的人物都是有生活原型的。”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就是影射了自己的人物角色,那贾宝玉有没有像他的生活原型那样做到“豁然开朗”呢?

在这部“字字看来皆是血”的书中,贾宝玉这块顽石在那个算得上“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里得尽了恩宠。在生活上他似乎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处处要袭人照料。而在儿女情感方面不只是他顽石的天性,还是出于对女子的同情致使他说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我看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样一句字字透着对污浊世俗的不屑话。不过虽然贾宝玉厌恶读书,但他却有着当时社会人性中罕有的善良、纯真。所以他和林黛玉之间的情缘,才显得那么真实那么感人,就如别人所说“恨不能与其生与其死”。

不过,既然宝玉的生活原型是曹雪芹,那他自然逃不过家族没落的命运。那样刻苦铭心的成长经历又怎能不让他好好体验一番?

当亲眼看着这个风光了几代人的家族“呼喇喇如大夏倾”之后,贾宝玉终于明白了人世的情缘,终厌倦了凡尘,抛下了所有人的牵挂归去青埂峰下。平凡人也许做不到这样的决绝,但贾宝玉终究不是平凡人,直到他重新变回一块五彩石之后,他会独自一遍又一遍的重看刻在他身上这永远抹不去的记忆。这似乎又如曹雪芹呕心沥血写出《红楼梦》一样继续着痛苦的往事。

说过了宝玉又怎能不提及黛玉。

林黛玉从她进入贾府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那一刻起,心中的愁绪便一点一点累积。她自始至终都不愿意把这样的际遇当做是一种***或者是幸福,只知日复一日的缅怀和感伤。而她无处不在的“小性儿”的确让人有些无奈,但更多的是对她的怜惜和同情。她的丫鬟紫鹃处处为她着想,无微不至的体贴着这位可怜的**。

刚进贾府,她就结识了传说中的“混世魔王”宝哥哥,而前世的姻缘让他们一见如故。从此黛玉心中便满满的是宝玉,也许是因为太在乎,所以常常为他哭。她的爱哭是尽人皆知的,而在她葬花的那一刻尤其让人心碎。她轻轻吟出的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两句,凡飘过之处都是满眼的潮湿……

最后,她终于还是用眼泪还尽了前世欠下宝玉的情。同时,她也送掉了那处处透着柔弱的生命,更带走了宝玉那颗留恋凡尘的心。不知最后她魂归何处,但愿她又化作一株绛珠草,生长在五彩石旁。

然,林黛玉自然地也是有她的生活原型的。红学界大部分的认为此人既是“脂砚斋”。脂砚斋在《红楼梦》的脚本上下了许多批语,且都非常的精确。脂砚斋称自己是红袖,而曹雪芹自诩情痴,他们应该是夫妻吧!

虽然曹雪芹没能把《红楼梦》写完,但是这难以掩盖他在艺术上取得的空前至今绝后的成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说过:“孤独来至于别人,而寂寞却来至于自己的创造与追求”。曹雪芹面对孤独选择的是寂寞,而他的《红楼梦》证明他是对的。

混世魔王和宝玉什么关系

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 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红楼梦中王夫人为何说贾宝玉是“混世魔王”?

混世魔王和宝玉关系是混世魔王是宝玉的绰号。根据查询相关***息,混世魔王即《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绰号,出自《红楼梦》第三回。在《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林黛玉进贾府,王夫人对林黛玉说道:"你舅舅贾宝玉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贾宝玉"偏僻而乖张",是古代社会的叛逆者。在封建社会人们的眼中,贾宝玉是个不用功读书,不一门心思的去考科举,只知道"混"日子的混世魔王。

我对贾宝玉的印象的短文

一般人总是疼爱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说成是一朵花,把别人的孩子损成***。红楼梦里的王夫人却例外,说自己的孩子是“混世魔王”,且看书里面的描述:

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的时候,因为拜见王夫人,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王夫人的这些话表明:

其一,对林黛玉的好心提醒,你表哥贾宝玉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千万不要和他瞎闹,万一和他闹掰了,别怪我不提醒你。

其二,对贾宝玉的不满,本来贾宝玉是个模样很不错的男孩子,好多人都说他有点像他的爷爷,这样的孩子如果要是努力,完全可以继承祖宗的家业。可惜如此只能让人顿生惆怅。

其三,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儿子更加优秀,可惜贾宝玉只是对女孩子非常用功,平日暴虐浮躁,顽劣憨痴,种种异常.只一放了学,进去见了那些女儿们,其温厚和平,聪敏文雅,竟又变了一个,很有些好色之徒的模样。

其四,看着林黛玉文文静静的模样,和当年她的母亲相仿,那柔柔弱弱的身子骨经不起挫折,不想让她和贾宝玉有些瓜葛。林黛玉是个标致的美人,一旦这样的女孩子来到贾宝玉面前,无疑贾宝玉会神不守舍的。早点,让两个孩子疏远,也算是做了一件功德圆满的事情。

其五,王夫人两个儿子,贾珠死的早,现在只有贾宝玉一个,自然希望贾宝玉能更优秀一些。本来王夫人就是一个要强的人,尽管表面上像个活菩萨,其实城府很深,对于儿子的不求上进,她是痛心到了极点。

不过伤心归伤心,因为是隔代亲,在贾母的羽翼下,贾宝玉一直畸形发展。尽管有时王夫人和贾政也想给贾宝玉一点厉害尝尝,不过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贾母对这个面若秋花的嫡亲孙子一直视若珍宝,谁敢动他一手指头,她就跟谁翻脸。

因此一家人之间,虽然都想让贾宝玉幸福美满的生活,贾母更多的是溺爱,一种发自内心的疼爱。而王夫人总是为他的前途忧心忡忡。可怜天下父母心,不过王夫人的心思林黛玉不很明白,就是自己的儿子贾宝玉也不完全明白,这本来就是两种类型的人生观。因此贾宝玉还是我行我素,和林黛玉之间的情愫也在逐日加深。而林黛玉经过了解也知道,贾宝玉其实是个很透明的、对女孩子很尊重的男孩子。

袭人曾经是贾宝玉最亲密的大丫头,为什么后来对她心生嫌隙?

我眼中的贾宝玉

《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即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这一悲剧是《红楼梦》全书悲剧的中心***,而这三个人物,也就成了全书的中心人物,整个《红楼梦》都是以这三个人物为中心,贾宝玉在这三个中心人物中又居于主要地位,并且全书所有各类人物的故事,都是围绕着他而展开的。作者在创作中,用了现实主义的笔法,塑造了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巨大艺术感染力量的贾宝玉形象。

贾宝玉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犹如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他的遭遇和经历里,在那种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的多方面复杂的条件和因素给予他影响,发生作用,而于不知不觉中形成起来的。这也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人,他在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里,有了自己的遭遇和经历,才会逐渐形成他自己的性格特征。

贾宝玉一生下来就有着强烈的悲剧意识,在温香软玉的包裹中,他又依恋又彷徨,因依恋而更彷徨,因彷徨而更依恋,他知道生命的本质是必然消逝。知道这世上种种最后都必然成空,所以当命运使你身陷幸福,其实就是将你陷入没顶,在它釜底抽薪之际,要怎样的灵魂才能承受?

一、在封建统治阶级眼里,贾宝玉是一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这是喜欢标新立异,叛逆的我所羡慕的角色。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男人居于统治地位,男尊女卑的思想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封建贵族们往往要求自己的子孙接受最正统的封建教育,努力地加官进爵,功名出仕。在这一要求下,不少纨绔子弟都曾为之而奋斗。象贾宝玉这样的贵族公子,也就必须接受正统的封建教育,努力地去维续贾家的荣耀,但是贾宝玉生性“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帷厮混”[第三回],所以,他虽然生长在贵族统治阶级家庭里,但自幼并没有受到封建主义统治势力正常的熏陶教育,他的思想同当时的世俗社会相抵触,跟封建秩序相违背。当然,贾宝玉之所以会在其隶属着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眼里形成这样的印象,是和他自幼的表现分不开的。

贾宝玉自“衔玉”而生开始,就被视作“奇异”,周岁时抓取“脂粉钗环”的举动,更是惹得政老爷“不喜欢”,十来岁时是“异常淘气”,说出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的“混话”。这在当时那种“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简直是一种叛逆,一种大逆不道。我们知道:贾宝玉在荣国府是处于继承人的地位,他的“聪俊灵秀”的天赋,使这个贵族家庭对他寄予了特别殷切的希望和要求,然而,他不仅丝毫无意于立身扬名、治国经家,而且他对那个家、国已经彻底绝望,并走上背叛的道路,他和他的父亲是那样的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他不爱读的书,偏偏要他读;他不爱做八股文,偏偏要他做;他不爱和那些峨冠博带的家伙应酬,偏偏逼他出去应酬;他认为茫茫尘世,只有女孩子们的世界是一片净土,他的父亲总要把他拉出这片净土,他的母亲总要来摧残这一片净土,还有他的伯父、哥哥、侄辈之流总要来污秽、践踏这片净土。特别是,他爱的人,偏偏不许他爱;他不愿结的姻缘,偏偏要他结。“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第五回 ]尽管家里人逼着他去做这些事,他仍然坚持着不去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确实是背叛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所以他在其父母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统治阶级眼里是一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

二、贾宝玉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形象,这是我觉得难能可贵的地方,因为我自认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很难做到平等待人。

贾宝玉有与封建主义格格不入的性格,站在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来看,贾宝玉其实是那个年代——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萌芽的历史时期,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在封建主义母体里萌动着的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胎儿。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色彩鲜明、线条清晰的民主主义精神的完整轮廓和雏形:这在当时我国历史现实中,在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中,无疑是“新人的典型”。

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首先表现在他的“爱人”上,即对于有些寒素和微物的爱慕和亲近,尤其是他对于女孩子的特殊的亲爱和尊重。这就积极方面意义看,实即反映了人性解放、个性自由和***平等的要求,实质上也就是人道观念和***思想,就是进步的民主主义精神。

贾宝玉颇具规模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当时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为一个统治阶级的儿子所安排的道路,他当然不能遵循。除了家庭中晨昏定省而外,一切应该参加的交游和礼节,他都不愿参加,尽力逃避。这是明显的事,他和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孩子们的纯真自由的世界,与居于统治地位的庸俗腐朽的男子们或利欲薰心的士大夫们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在贾宝玉的具体生活环境里是尖锐地矛盾对立着的。对这两相矛盾对立的生活道路加以抉择的问题,早就提到贾宝玉的面前。自幼虽经家长训诫逼迫、袭人和宝钗等规劝,他却利用衰朽制度和***社会的空隙,极力抗拒逼来的压力。他批评“读书上进的人”是“禄蠹”,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浊物”,把所有士大夫都骂为“国贼禄鬼”。

三、贾宝玉的爱情观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主动自主发掘自己的爱人,这与我的爱情观也是吻合的。

贾宝玉初见林黛玉,“细看形容”,见到她那“与众各别”的美丽娇柔,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并且根据黛玉之名马上给她取字“颦颦”;这倒还有点儿“一见钟情”的味道。不过这仍然还不是爱情;由于当时双方年纪都还小,心中的“爱之图”都还朦胧模糊,还没有能够具体、定型。因此,心理上都还没有产生爱情欲求。

贾宝玉心理上的爱情欲求产生于什么时候呢?第二十三回写贾宝玉搬进大观园居住以后,“谁想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园中那些人多半是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坐卧不避,嬉笑无心,那里知宝玉此时的心事。那宝玉心内不自在,便懒在园内,只在外头鬼混,却又痴痴的”;我以为这表现的就是贾宝玉青春发动,心理上开始产生爱情欲求。若单纯是生理上的求,他已经和袭人做过,袭人天天侍候在侧,“温柔和顺”,他要满足很容易,又怎么会“只是闷闷的”不自在呢。生在中国封建社会,作为贵族公子,他已经知道,袭人这一类“丫鬟婢女”,他若喜爱,传统上是只能作为侍妾即小老婆的。那么,他的“匹配”、他的正妻,在何方呢,是个什么模样儿呢?虽然他的婚姻大事按照封建礼教必须取决于“父母之命”,但是,他的独立意识、他的青春冲动,都促使他去考虑、探索、寻寻觅觅。

寻求的结果,贾宝玉认为自己所见众多闺中英秀,仍推林黛玉为群芳之冠;况且和林黛玉自幼相伴成长、亲密有加,感到两人性情投合;于是心中暗将林黛玉当作自己的婚姻“匹配”,决心要娶她为妻,这就是他的“早存了一段心事”。 有心事却“只不好说出来”,是指他心中仍存顾虑:一方面自己还是少年,怎么好意思就公然谈婚论娶;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也就是贾宝玉爱情观念进步、高尚的地方之一,他希望征求林黛玉的意见,要弄清林黛玉是不是也爱他,但是自小受礼教约束,又考虑黛玉极自尊、“面儿薄”,不能当面明确提出来。“变尽法子暗中试探”,就是指他(自以为是)“巧妙”地征求意见;既指他对林黛玉几次引用《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也指第二十八、二十九回所写他对黛玉的几次真情表白。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们受到《西厢记》、《牡丹亭》启发、指引,但是他们的爱情又超越了那种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的模式;他们之间的爱情是超越时代的真正的爱情,即使放在当今社会也具有先进性。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人物介绍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被秘授云雨之事,醒来后便和袭人偷试了一番。从此以后,宝玉视袭人更与别个不同,袭人待宝玉更为尽职。但后来的种种迹象表明,贾宝玉对袭人渐渐心生嫌隙,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对袭人的不满

王夫人曾经在林黛玉面前吐槽贾宝玉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让林黛玉尽量远离他,别去招惹他。书中又说贾宝玉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袭人也深谙贾宝玉不爱读书,喜欢在女孩群里扎堆,喜欢鼓捣那些姑娘用的胭脂水粉之类,袭人不喜欢这样不求上进的贾宝玉,所以她想好好改造贾宝玉。

袭人劝贾宝玉,不管你是真喜欢读书也罢,***喜欢读书也罢,只是在老爷跟前作出个喜欢读书的样子来,也能叫老爷少生气。袭人劝贾宝玉不可毁僧谤道,调脂弄粉,不许吃人家嘴上搽的胭脂。袭人还想让贾宝玉改掉爱红的毛病等等。总之,袭人对贾宝玉提出一大堆貌似合情合理的要求。

袭人一心想把贾宝玉改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改造成传统意义上的有志男儿,可是贾宝玉骨子里的叛逆和顽固似乎与生俱来,他怎能听进去袭人的话呢?人们常说“恨铁不成钢”,铁就是铁,钢就是钢,怎能让铁变成钢呢?贾宝玉就是贾宝玉,这就是他本来的样子,如果他把身上的毛病统统改掉,他就不是贾宝玉了。袭人试图改造他控制他,久而久之,反而引起了贾宝玉的不满情绪。

二.对袭人的厌烦

贾宝玉对袭人心生嫌隙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袭人经常私下里排挤林黛玉,经常和史湘云在一起,背地里说一些黛玉的坏话,说林黛玉不愿做针线活,说林黛玉小心眼等等之类的话。一个奴才这样背地里说主子**的不是,本身就是袭人的不对,贾宝玉那么欣赏、那么爱慕林黛玉,他是不是觉得袭人的话很难听很刺耳啊?这样的袭人宝玉能不讨厌吗?

袭人守着贾宝玉的面就直言不讳地说林姑娘小性子,宝姑娘才是宽豁大度的人。她当着贾宝玉的面对史湘云说:宝姑娘曾经让他好好学习仕途经济,他咳嗽一声,抬脚就走了,幸亏是宝姑娘,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得怎么样,哭得怎么样呢!宝姑娘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她,你得赔多少不是呢?

贾宝玉立马开怼袭人:林妹妹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在贾宝玉的心目中,谁劝他学习仕途经济,谁就是沽名钓誉之人,谁就是和贾雨村一样的国贼禄蠹,谁就是混账东西!这根本就是对于薛宝钗和袭人的***裸的讽刺,是毫不留情地***打脸。

三.对袭人心生嫌隙

抄检大观园后,晴雯被王夫人撵出去了,贾宝玉也不敢上前理论,只是在心里猜测:谁这样犯舌?况这里事也无人知道,如何就都说着了?他在袭人面前哭道:我究竟不知道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袭人则说,太太深知这样美人似的人必定不安静,所以很嫌她,像我们这粗粗笨笨的倒好。袭人想转移贾宝玉的注意力,所以把事情推到了王夫人身上。

然而,贾宝玉也并非蠢笨之人,他已经怀疑袭人,所以含沙射影地对袭人说:这也罢了,咱们私自的玩笑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外人走风,这可奇怪!袭人答:我也曾使过眼色,也曾递过暗号,被那人知道了,你反不觉。宝玉反问:怎么***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单挑不出你和麝月、秋纹来?

袭人听这话音,贾宝玉已经怀疑到自己头上了,赶紧顾左右而言他:正是呢,我们也有孟浪之处,怎么太太竟忘了?想是还有别事,等完了,再发放我们也未可知。袭人的话贾宝玉压根就听不进去了,因为他已经对袭人彻底失去了信任。宝玉讽刺袭人道:晴雯和你一样从小在老太太屋里过来的,虽然她生得比人强一些,也没甚妨碍,只是她性情爽利,口角锋芒,究竟也不曾得罪你们,想是她过于生的好了,反被这好所误。

综上所述:起初,贾宝玉对袭人貌似只是一种生活和生理上的依赖,随着时间的推移,袭人的思想意识、言谈举止都是和贾宝玉南辕北辙,所以贾宝玉对她彻底失望了。贾宝玉想安抚林黛玉都是故意支开袭人,让晴雯去给黛玉送手帕,这表示贾宝玉对袭人已经心生嫌隙了。

贾宝玉,中国古典***《红楼梦》主要的人物,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主、富贵闲人。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成,对绛珠仙草有灌溉之恩,因此有还泪一说,出生时口含一块玉,是贾府的宝贝。

他曾说“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从小在女儿堆里长大,喜欢亲近女孩儿,与林黛玉的爱情是世间少有的纯纯之爱。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

他作为荣国府的嫡派子孙,出身不凡,聪明灵秀,阖府捧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国贼禄蠹”。

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他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美丽纯洁,伤悼她们的薄命悲剧。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是作者所大力肯定的人物。他把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身上,这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他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促使他一步步走向叛逆的主要原因。

宝、黛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基础上,带有更其鲜明的叛逆性质。因此这种爱情愈发展,就和封建势力的矛盾愈尖锐。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而且是"不知悔改"的。他和历来文学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比较,体现着初步民主主义的色彩,显示了一种新的时代特征。

创作背景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百度百科——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