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尹旁达的原文及翻译,孚尹旁达,信也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12 0
  1. 世说新语?栖逸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栖逸原文及翻译
  2.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出自哪里? 什么意思?
  3. 孚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4. 《说文解字》玉部字反映君子“仁德”的有哪些?请举出文典中的例子
  5. 求:苏轼宝绘堂记 原文及翻译
  6. 礼记玉藻是什么意思
  7. 言念君子 温其如玉 什么意思
  8. 《宋史 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第三十四(元达传)》(有删改)的原文及翻译--下附原文

1. 玉有六美,君子贵之是哪首文言文里的,中文翻译

这是西汉刘向的《说苑·杂言》中所记载的,全文如下:

玉有六美,君子贵之:望之温润,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阙而不荏,廉而不刿,有瑕必示之于外,是以贵之。望之温润者,君子比德焉,近于栗理者,君子比智焉;声近徐而闻远者,君子比义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者,君子比勇焉;廉而不刿者,君子比仁焉;有瑕必见于外者,君子比情焉。

翻译:

孚尹旁达的原文及翻译,孚尹旁达,信也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玉有六种美德,好比是君子的所应该具有的:从远处观看显得温润,在近处细看又非常的坚实,敲一敲声音由近而传向远处,宁折不弯,华丽而不软弱,有棱角而不至于割伤别人,有瑕疵也是展示在表面上,这是最可贵的。什么样的人可以和玉相比呢,看着亲切温和的人,这是君子的德;做事缜密坚实的人,这是君子的智;内外一致的人,这是君子的义;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人,这是君子的勇;为人廉正宽厚,这是君子的仁;有缺点敢于亮出来,这是君子的情。

廉而不刿:廉洁;刿:割伤,刺伤。有棱边而不至于割伤别人。比喻为人廉正宽厚。

另外,玉还有六德:细、洁、润、腻、温、凝

2. 请教古文翻译

你看玉柔润而有光泽,体现的是“仁”的品质;质地致密而坚刚,是“智”的表现;虽然有棱有角,但不割伤人,这是“义”;玉体正而下坠,像谦恭待人的君子,这叫“礼”;玉制的乐器,你敲击它时,发出的声音清亮悠长,不敲时马上就停止(没有余音响个不停),这才算真正的“乐”;美和丑互不掩盖,是什么就是什么,是“忠”;色彩明明显显表露于外,丝毫没有隐掩,这就是“诚实”;玉的精气如白虹上达于天,这是通“天”;玉埋在山川之中,它的精气显现于山川,这是通“地”;人只要手执圭璋,就可以在交际中直接通达,这不正和有道德的人无所不通一样吗?这就是“德”!天下的人没有不看重玉的,这正如天下人没有不看重万物运行所遵循的规律———“道”一样,。

3. 文言文 翻译

中间有一些不能直接翻译,只能说大意。这主要是指进贤。

4.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王民)者,何也

原文: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桡,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

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此之谓也。” 曾子曰:“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

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己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 译文: 子贡问孔子:“君子珍视宝玉而轻视珉石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宝玉少而珉石多吗?”孔子说:“欸!赐啊!这是什么话啊!君子怎么会因为多了就轻视它、少了就珍视它呢?这宝玉,君子用来比拟品德:它温柔滋润而有光泽,好比仁;它坚硬而有纹理,好比智;它刚强而不屈,好比义;它有棱角而不割伤人,好比行;它即使折断也不弯曲,好比勇;它的斑点缺陷都暴露在外,好比诚实;敲它,声音清越远扬,戛然而止,好比言辞之美。

所以,即使珉石带着彩色花纹,也比不上宝玉那样洁白明亮。《诗》云:‘我真想念君子,温和得就像宝玉。

’说的就是这道理。” 曾子说:“一起交游却不被人喜爱,那肯定是自己缺乏仁爱;与人交往而不受到尊敬,那必然是自己没有敬重别人;接近财物而得不到信任,那一定是自己没有信用。

这三者的原因都在自己身上,怎么能怪怨别人?怪怨别人就会陷入困厄,怪怨上天就是没有见识。过失在于自己却反而去责备别人,岂不是太不切合实际了么?”。

5. 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

《荀子·法行篇》:“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很明显看出,荀子把孔、管两家打碎后和成稀泥,揉成一团,又缺斤少量,还是让孔夫子领衔,只剩下仁、智、义、行、勇、情、辞七德。

6. “君子比德于玉焉”出自哪里

出自《礼记-聘义》

原文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特意把这句话独自写一行,希望对你有帮助!

7. 积习难改的文言文翻译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

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每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

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刘蓉不禁感慨道:“习之中心甚矣哉!……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意思是说: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世说新语?栖逸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栖逸原文及翻译

意思:玉上的斑点遮盖不了玉上的光彩,同样玉上的光彩也遮盖不住玉上的斑点。

解释:瑜:玉的光彩,比喻优点;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比喻优点遮盖不了缺点。

出自:《礼记·聘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原文: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玟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玟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玟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释义:

子贡向孔子间道:“请问君子为什么都看重玉而轻视氓呢?是因为玉的数量少而氓的数量多吗?”孔子回答说:“不是因为琅的数量多,因而就轻视它;也不是因为玉的数量少,因而就看重它。

从前的君子,都是拿玉来和人的美德相比:玉的温厚而又润泽,就好比仁;填密而又坚实,就好比智;有棱角而不伤人,就好比义;玉佩垂而下坠,就好比礼;轻轻一敲,玉声清脆悠扬,响到最后,又戛然而止,就好比动听的音乐;

既不因其优点而掩盖其缺点,也不因其缺点而掩盖其优点,就好比人的忠诚;光彩晶莹,表里如一,就好比人的言而有信;宝玉所在,其上有气如白虹,就好比与天息息相通;产玉之所,山川草木津润丰美,又好比与地息息相通。

圭璋作为朝聘时的礼物可以单独使用,不像其他礼物还需要加上别的什么东西才能算数,这是玉的美德在起作用。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不看重玉的美德,这就好像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不看重道那样。《诗经》上说:‘多么想念君子啊,他就像玉那样温文尔雅。’所以君子才看重玉。”

扩展资料: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出自哪里? 什么意思?

 世说新语·栖逸原文及翻译

 栖逸

 作者:刘义庆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口酋)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向人啸也。

 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康临去,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

 李是茂曾第五子,清贞有远操,而少羸病,不肯婚宦。居在临海,住兄侍中墓下。既有高名,王丞相欲招礼之,故辟为府掾。得笺命,笑曰:“茂弘乃复以一爵***人!”

 何骠骑弟以高情避世,而骠骑劝之令仕。答曰:“予第五之名,何必减骠骑?”

 阮光禄在东山,萧然无事,常内足于怀。有人以问王右军,右军曰:“此君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沉冥,何以过此?”

 孔车骑少有嘉遁意,年四十余,始应安东命。未仕宦时,常独寝,歌吹自箴诲,自称孔郎,游散名山。百姓谓有道术,为生立庙。今犹有孔郎庙。

 南阳刘之,高率善史传,隐于阳岐。于时符坚临江,荆州刺史桓冲将尽谟之益,徵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甚厚。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然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

 南阳翟道渊与汝南周子南少相友,共隐于寻阳。庾太尉说周以当世之务,周遂仕,翟秉志弥固。其后周诣翟,翟不与语。

 孟万年及弟少孤,居武昌阳新县。万年游宦,有盛名当世,少孤未尝出,京邑人士思欲见之,乃遣信报少孤,云“兄病笃”。狼狈至都。时贤见之者,莫不嗟重,因相谓曰:“少孤如此,万年可死。”

 康僧渊在豫章,去郭数十里,立精舍。旁连岭,带长川,芳林列于轩庭,清流激于堂宇。乃闲居研讲,希心理味,庾公诸人多往看之。观其运用吐纳,风流转佳。加已处之怡然,亦有以自得,声名乃兴。后不堪,遂出。

 戴安道既厉操东山,而其兄欲建式遏之功。谢太傅曰:“卿兄弟志业,何其太殊?”戴曰:“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

 许玄度隐在永兴南幽穴中,每致四方诸侯之遗。或谓许曰:“尝闻箕山人,似不尔耳!”许曰:“筐篚苞苴,故当轻于天下之宝耳!”

 范宣未尝入公门。韩康伯与同载,遂诱俱入郡。范便于车后趋下。

 郗超每闻欲高尚隐退者,辄为办百万资,并为造立居宇。在剡为戴公起宅,甚精整。戴始往旧居,与所亲书曰:“近至剡,如官舍。”郗为傅约亦办百万资,傅隐事差互,故不果遗。

 许掾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时人云:“许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

 郗尚书与谢居士善。常称:“谢庆绪识见虽不绝人,可以累心处都尽。”

 文言文翻译:

 步兵校尉阮籍吹口哨儿,声音能传一两里远。苏门山里,忽然来了个得道的***,砍柴的人都这么传说。阮籍去看,看见那个人抱膝坐在山岩上;就登山去见他,两人伸开腿对坐着。阮籍评论古代的事,往上述说黄帝,神农时代玄妙虚无的主张,往下考究夏。商。周三代深厚的美德,拿这些来问他,那人仰着个头,并不回答。阮籍又另外说到儒家的德教主张,道家凝神导气的方法,来看他的反应,他还是像原先那样,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阮籍便对着他长长地吹了一个口哨儿。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笑着说:“可以再吹一次。”阮籍又吹了一次。待到意兴已尽,便退下来,约莫回到半山腰处,听到山顶上众音齐鸣,好像几部器乐合奏,树林山谷都传来回声。阮籍回头一看,原来是刚才那个人在吹口哨儿。

 嵇康到汲郡的山里游览,遇见道士孙登,便和他交往。嵇康临走时,孙登说:“您的才能是很高了,可是保身的方法还欠缺些。”

 山涛将不再担任选曹郎职务,想推荐槛康代替,嵇康写信给他宣告绝交。

 李是李茂曾的第五个儿子,为人清正,有高尚的品德,可是从小就瘦弱多病,所以不肯结婚做官。他留在临海郡,暂住在他哥哥侍中的陵园里。他有了很大的名望以后,丞相王导想聘请并礼待他,所以调来做相府的属官。李得到王导的任命信,笑着说:“茂弘竟然拿一个官爵来雇佣人。”

 骠骑将军何充的弟弟因为情趣高尚而隐居,何充劝导他,要他出来做官。他回答说:“我老五的名望,何尝比骠骑低!”。

 光禄大夫阮裕隐居东山,清静无为,内心一直很自足。有人因此问右军将军王羲之,羲之说:“这位先生近来不因荣辱而动心,就是古时的隐士,又怎么能超越这一点!”

 车骑将军孔愉年轻时有隐居的打算,到四十多岁,才接受安东将军的任命出来做官。在没有做官时,一直是独自住在山中,歌咏吹弹,告诫自己谨言慎行,自称孔郎,在名山大川漫游散心。百姓认为他有道术,给他立了个生庙。现在还有孔郎庙。

 南阳人刘之,高尚直率,历史知识很丰富,在阳歧村隐居。当时,苻坚南侵已经逼近长江,荆州刺史桓冲想尽力实现宏图大略的效益,就聘刘之任长史,派人和船前去迎接他,赠送的礼物也很丰富。刘之只好从命,就上船出发,但桓冲所送的礼物一点也没有收受,沿途拿来送给贫困的人,等走到上明,东西也送光了。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就启由自在地辞去职务。他在阳歧住了多年,衣食向来是和村人互通有无的。碰到自己短缺了,村人也同样帮助他。他是乡邻深感满意的人。

 南阳人翟道渊和汝南人周子南从小就很友好,两人一道在寻阳县隐居。太尉庾亮曾劝说周子南关心当代的国家大事,子南终于出来做官了;翟道渊却更加坚定了隐居的志向。后来周去看望翟,翟下和他说话。

 孟万年和他弟弟孟少孤,住在武昌郡阳新县。万年外出做官在当时享有盛名。孟少孤没有外出求过官,京都知名人士想见见他,便派信使给少孤报信说:“你哥哥病重。”少孤急急忙忙地赶到京都,见到他的当代贤达,投有谁不赞叹、敬重他。于是他们评论说:“少孤既是这样,万年可以死而无憾了。”

 康僧渊在豫章时,在离城几十里远的地方修建居所,旁边连着山岭,一条大河像衣带一样绕着它,繁花似锦的树林布置庭院,清清的流水在房前激起浪花。康僧渊于是避人独居研究解释佛经,倾心义理旨趣。庚亮等人常常去看望他,看到他运用言谈的手法,风度更加美好,加以他心旷神治地对待这一切,也能够安闲自得,于是名声大了起来。后来他忍受不了这种有名气的生活,便离开了那里。

 戴安道已经在东山隐居,他哥哥又想为国家建功立业。太傅谢安对他哥哥说:“你们兄弟俩的志向。事业,怎么差异这么大呢?”他哥哥回答说:“下官受不了那种忧愁,舍弟却改不了那种乐趣。”

 许玄度在会稽郡永兴县南幽深的岩洞中隐居,常常引来各处王侯的馈赠。有人对许玄度说:“我曾听说过隐居箕山的人似乎并不是这样做的呀。”许玄度说:“我得到的礼物不过是竹筐装着的食物,这本来就比君位微薄呀。”

 范宣不曾进过官署。有一次韩康怕和他一起坐车,就想诱骗他一起进郡府,范宣便急忙从车后溜下跑了。

 郗超每逢听说要尊重隐退者的时候,就为他们筹措百万钱,并且给他们盖房子。在会稽郡刻县给戴安道盖了房子,非常精致完备。戴安道刚前去居住时,给亲友写信说:“最近到了剡地,就好像住进官邪一样。”郗超也为傅约筹措了百万钱,后来傅约隐居一事错过了机会,所以馈赠没有成为事实。

 司徒椽许玄度喜欢游览山水,而且身体健壮敏捷,便于登高。当时的人说:“许玄度不只有高雅的情趣,而且确有便于游览胜境的好身体。”

 尚书都恢和谢庆绪居士很友好。常称赞说:“谢庆绪的见识虽然不比别人高明,但是能够劳心的事情一点也没有。”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孚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出自国风·秦风·小戎。意思是:思念夫君人品好,性情温和玉一样。

国风·秦风·小戎(节选)

作者佚名?朝代先秦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译文

战车轻小车厢浅,五根皮条缠车辕。游环胁驱马背拴,拉扯皮带穿铜环。坐垫纹美车毂长,驾着花马鞭儿扬。思念夫君人品好,温和就像玉一样。住在木板搭的房,让我心烦又忧伤。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东周初年,西戎骚扰不断,于是秦襄公奉周天子之命,率兵讨伐西戎,夺地数百里,既解除了西戎的威胁,又增强了秦国的势力范围。《秦风·小戎》所写内容,与上面所说史实有关。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及创作动机,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一、赞美秦襄公说(《毛诗序》等)

二、赞美秦庄公说(魏源《诗古微》)

三、慰劳征戎大夫说(丰坊《诗传》)

四、伤王政衰微说(朱谋玮《诗故》)

五、出军乐歌说(吴懋清《毛诗复古录》)

六、爱国思想说(陈铁镔《诗经解说》),

七、怀念征夫说(刘沅《诗经恒解》等)。现代学者一般取怀念征夫说。

《说文解字》玉部字反映君子“仁德”的有哪些?请举出文典中的例子

孚 拼 音 fú? 部 首 子 笔 画 7 五 行 水 五 笔 EBF [孚]基本解释

1.信用。

2.为人所信服 :深~众望。

[孚]详细解释

1. 孚 2. 孚

〈动〉

相信;信任

孚一曰信也。——《说文》

孚信也。——《尔雅》

中孚信也。——《易·杂卦传》。徐锴曰:“鸟之孚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

五辞简孚。——《书·吕刑》

万邦作孚。——《诗·大雅·文王》

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又如:孚佑(信任而佑助)

为人所信服使信任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

又如:深孚众望;名孚众望

“俘”的古字。俘获;俘虏

孚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小盂鼎》

通“付”。付与 。如:孚命(授命)

相应;符合 。如:孚合(符合相合);孚瑜(美色颜色和悦)

通“莩”。草木***分裂发芽

柳稊。稊也者发孚也。——《大戴礼·夏小正》

又如:孚甲(植物***的外壳。引申为萌发萌生);孚笋(新竹、幼竹)

通“浮”。浮露

孚尹旁达信也。——《礼记·聘义》

〈名〉

信用;信誉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诗·大雅·下武》

又如:孚信(信用;信誉);孚感(精诚感通);孚释(恳切的解释);孚洽(诚恳融洽)

另见 fū

〈动〉

孵化。后作“孵”

孚卵孚也。——《说文》。徐锴曰:“鸟抱恒以爪覆其卵也。”。又如:孚育(孵化);孚乳(孵化生育);孚化(孵化);孚萌(孵育滋生)

通“稃”。谷粒的壳

苟本正则华英必得其节以秀孚矣。——《大戴礼·少间》

又如:孚甲(谷壳)

另见 fú

[孚]百科解释

基本资料拼音: fú fū部首:子部外笔画:4总笔画:7五笔86:EBF五笔98:EBF仓颉:BND笔顺编号:3443521四角号码:20407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B5A 更多→ 孚

[孚]英文翻译

Fu

[孚]为谜底的谜语

1.爱上属鼠的(打一字)

[孚]组词 庶孚 交孚 孚合 感孚 作孚 发孚 孚感 远孚 尹孚 中孚 孚甲 谨孚 孚笋 孚尹 更多孚组词 [孚]相关搜寻 孚的成语 孚尹旁达 孚佑 孚加耳朵旁 孚信 孚怎么组词 孚耳朵旁 孚萌 孚甲 孚化

求:苏轼宝绘堂记 原文及翻译

《说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忮),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其贯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玉,是美好的石头,有五种品德:它的样子柔润有光泽而又温和,这好比人具有“仁”的品质;玉的纹理,从外往里看,看得一清二楚,这好比人的“义”;玉的声音舒缓悠扬,传至远方,这好比人的“智”;它决不弯曲,宁可折断,好比人的“勇”;玉虽然有棱有角,但它不会使人受伤,这好比人的洁行。玉字的整个形体就像三片玉组成,中间的一竖,把三片玉穿连起来。“三玉之体”也体现了古人天、地、人三通的思想。[1]

“仁、义、智、勇、洁”这五种品德,都是古人努力追求并大力称道的,而许慎认为玉集五种品德于一体,将之写成人间美德的化身,是否过分?事实是,玉自从远古被华夏先人发现就深受国人的珍爱,古人认为玉具有仁、义、智、勇、洁的君子美德,所以以玉比德、敦品励行。玉成为君子的一种身份象征和明志之物,所谓“人君德美如玉,而明若烛”“言贤者德音,如金如玉”都是歌颂玉的温润,寓意君子的美德,是故“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然而,许慎何以对玉的评价如此之高?古人何以如此看重玉?君子又何以如此贵玉?

首先,玉本身拥有众多无与伦比的特点

当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为什么君子把玉看得那么重时,孔子回答说:“昔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声幽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若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丘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3] 正如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一书中所说:“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轻,湿不重,是以君子宝之。”人们把自己对玉的本质的认识,把自己的审美观念,渗透到了晶莹的宝玉之中,

其次,在悠长的历史进程中,玉的文化意象和内涵在不断地丰富、深化。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当时,玉礼器是王权和等级的象征,用玉敛葬,是祈求永生的手段。

由夏商周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生们把礼学与玉结合起来研究,用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古玉新诠》)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最终成为美德的代名词。

正因为“玉”包含那么多美好的德行,所以古人常用玉来比喻美好的人物和事物,如《诗经·魏风·汾沮洳》:“彼其君子,美如玉”,《诗经·国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另外有如称美尊者的身体为“玉体”;称名士的醉态为“玉山之将颓”;称美人的眼泪是“玉箸”;称美好的步态为“玉步”;称人为保持气节而死为“玉碎”;敬称人之女为“玉女”;敬称人之子为“玉郎”;成人之美为“玉成”;视人安好为“玉安”等等。[4]古代的仁人志士,亦常以“守身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语自勉,其中的“玉”已成为人格化的“玉”,指的是具有高尚情操和正义之心。如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志行高洁,屡遭奸邪迫害而坚贞不渝,常自称为“怀瑾握瑜”即以美玉之名——“瑾”“瑜”喻自己的高尚品德。《说文解字》对于“玉” 字的解说体现出古代国人对玉的共同认识,而古代诸多文献则印证了许慎的解释。

有着7000年用玉历史、2500年玉器研究历史、拥有“玉器之国”美誉的中国,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正如宗白华先生在

礼记玉藻是什么意思

《宝绘堂记》,又名《王君宝绘堂记》,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原文

宝绘堂记[1]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2]

注释

①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担忧,与“虽微物足以为乐”的“乐”字相对。尤物,特异之物,与“微物”相对。

②王君晋卿:北宋词人。即王诜(1036-1093后),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徙居开封(今属河南)。出身贵族。熙宁中尚英宗第二女魏国大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为利州防御使。

③常与寒士角:角,,念jué,角斗,口角,有竞争的意思,引申为“比赛”,“与寒士”作“角”的状语。

④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

译文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很快乐,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如果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老子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并没有因此而废除这四样东西,也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制鞋子。这难道有什么音乐美色和香气吗?但他们终身喜欢而不厌弃。

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然而到了那把心意留滞在书画上而放不下的程度,它的祸害就说不完了。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桓玄发展到打仗时还把书画装在船上带在身边,王涯发展到把书画藏在夹墙内,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的身体。这就是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

原来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家里所有的都担心失去,别人所有的又担心不给我。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画,看轻生死而看重书画,岂不也是厚薄轻重颠倒错误,丧失自己的本心吗?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了。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烟云从眼前闪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岂不愉快的接受,但是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成为祸害。

驸马都尉王君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牢记并遵循礼义,学习《诗》、《书》,经常与贫寒的读书人比赛,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弃绝远离歌舞和女色,却专心在书画方面,又建了宝绘堂在私宅的东边,用来储蓄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的爱好,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也许可以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3]

作者

苏轼

(1037~1101)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文与欧阳修齐名;诗与黄庭坚齐名;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代表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典故

这篇文章有八个典故,分析如下:

一、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老子·道篇》第十二章: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畋猎⑦,令人心发狂⑧;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⑩,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五色:青、赤、黄、白、黑叫五色,此指缤纷的色彩。 ②目盲:比喻眼花撩乱。 ③五音:古代音乐的五个基本音阶,即宫、商、角、徽、羽。这里代指纷繁的音乐。 ④耳聋:比喻听觉不灵。 ⑤五味:酸、苦、甘、辛、成。这里代指丰美的食物。 ⑥口爽:爽,伤。口爽,一种口病,这里比喻味觉差失。 ⑦驰骋畋猎:驰骋,马奔跑。畋猎,即围猎。意即纵情玩乐。 ⑧令人心发狂:使人内心放荡而不可抑止。 ⑨行妨:妨,害,伤。行妨,破坏人的操行。老子在这里指出了物欲对人性的损害,提出正常的生活应当是为“腹不为目”,但求安饱,不纵情于声色之娱。 ⑩为腹不为目:一说只为吃饱肚子,不求声色。一说腹指人的内在自我,目指外在的形象或感觉世界。皆通。为“腹”,即建立内在的宁静恬淡的生活;为“目”,即追逐外在的贪欲的生活。而外在的声色之娱愈过分,心灵就愈空虚。只有摆脱外界的物欲生活,而持守内心的安宁,才能保持心灵固有的纯真。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撩乱;纷繁的音乐,使人听觉不灵敏;丰美的饮食,使人味觉迟钝;纵情围猎,使人内心疯狂;稀罕的器物,使人操行变坏。因此,有“道”的人只求安饱而下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摈弃物欲的诱惑而吸收有利于身心自由的东西。

二、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载,刘备屯樊城,诸葛亮曾亲往,进募兵之策:“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髦而已矣!’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适,得无罪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春秋》所言亦如之。”

三、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①;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②。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注释

①钟士季:即钟会,因访问嵇康受到冷遇,怀恨在心,后借故在司马昭前诬陷嵇康,嵇康终于被。②排:风箱。

译文

钟士季有精深的才思,先前不认识嵇康;他邀请当时一些才德出众人士一起去寻访嵇康。碰上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向子期打下手拉风箱。嵇康继续挥动铁槌,没有停下,旁若无人,过了好一会也不和钟士季说一句话。钟士季起身要走,嵇康才问他:“听到了什么才来的?看到了什么才走的?”钟士季说:“听到了所听到的才来,看到了所看到的才走。”

晋书·嵇康传》: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

译文

(嵇康)生性非常灵巧,喜欢打铁。宅子中有一棵长得很茂盛的柳树。于是绕着它挖了个水沟。每当到了夏天,(嵇康)就坐在它下面打铁。

四、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译文

祖士少即祖约,曾官至平西将军、豫州刺史,后来和苏峻一起反晋,败后北投石勒,被杀;阮遥集即阮孚,曾任广州刺史。两人后来的官位相近,地位相同,然而脾性却大不一样。大抵祖约贪财,阮孚爱鞋。有人去拜访祖约,正值祖约在点检钱财,见有人来,一时来不及收拾,剩下两个小竹箱的财物放在身后,用身体斜倾着遮掩,脸上神色慌张。又有人去见阮孚,阮孚正生起火来熔蜡,来涂到屐上,这大概是一种对所收藏的各式各样的木屐的一种保养工作,见有人来,亦不回避,乃幽幽地叹口气道:“不知我这一生,能穿几双木屐啊?”神色悠闲自在。于是祖约与阮孚的优劣始判。

五、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

西晋·虞喜《志林》:

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与。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

译文

钟繇见到韦诞有蔡邕的《笔法》,他苦苦求索,韦诞就是不给他。钟繇难过得竟捶胸以致呕血,幸亏曹操的“五灵丹”,才使其脱离危险。后来韦诞死去,蔡邕的《笔法》做了殉葬品。钟繇就“盗发其冢”才把《笔法》摄为己有。从此得知“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的道理,由是书法更妙。

六、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

王僧虔(426~485),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朝宋、齐间著名的书法家。他是王羲之的第四世族孙。齐高帝萧道成与他比试书法,比完之后,齐高帝问他:“谁为第一?”(张怀瓘《书断》,下引同)王僧虔巧妙地回答说:“臣书人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齐高帝笑着说:“卿可谓善自谋矣。”也正因为他能“善自为谋”,使他能够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上自容。早在此事发生之前的宋孝武帝刘骏时代,王僧虔就注意到“人怕出名猪怕壮”的道理。当时刘骏“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引见《南齐书》本传),以致到了“大明(457—464)之世”,迫使他“常用拙笔书,以此见容。”(张怀瓘《书断》)

七、桓玄之走舸

《晋书》列传第六十九:

元兴二年,玄诈表请平姚兴,又讽朝廷作诏,不许。玄本无资力,而好为大言,既不克行,乃云奉诏故止。初欲饰装,无他处分,先使作轻舸,载服玩及书画等物。或谏之,玄曰:“书画服玩既宜恒在左右,且兵凶战危,脱有不意,当使轻而易运。”众咸笑之。

解说

桓玄(369~404),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东晋末期桓楚国建立者。元兴二年,他自导自演,先上诏表示要“北伐姚兴”,又自己派人以朝命“下诏阻之”,暴露出他虚荣好大言的轻佻习性。在姑孰,桓玄又造数艘轻巧小船,遍载书画古玩奇物。有左右问其原因,桓玄说:“兵荒马乱,倘有意外,这些东西轻而易运。”大家闻之一笑,心里皆开始有轻视桓玄之意。

八、王涯之复壁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涯博学好古,能为文,以辞艺登科。践扬清峻,而贪权固宠,不远邪佞之流,以至赤族。涯家书数万卷,侔于秘府。前代法书名画,人所保惜者,以厚货致之;不受货者,即以官爵致之。厚为垣窍,而藏之复壁。至是,人破其垣取之,或剔取函奁金宝之饰与其玉轴而弃之。

解说

王涯,字广津,唐太原(今太原)人,生年不详,卒于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太和七年(833),唐文宗任命王涯为宰相。同年十一月,“甘露之变”发生,王涯等人仓惶逃出中书,在永昌里茶肆被禁军抓获,腰斩于子城西南隅独柳树下。他的全家遭诛灭,家产被没收,田宅入官,直到唐昭宗天复元年(901),王涯等人才被***昭雪,追复其爵位。

王涯一生洁身自好,不收妓妾,厌恶卜祝、方技,喜好读书,他的文章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道。王涯还是个著名的书画收藏家,“家书数万卷,侔于秘府。前代书法名画,人所保惜者,以厚货致之;不受货者,即以官爵致之”。及被抄家,乱兵冲进,抢夺践踏,大都毁坏遗失。王涯曾著有《唐循资格》5卷、《月令图》1轴,并有《王涯集》10卷行于世。[4]

[编辑本段]主旨《宝绘堂记》写于徐州,这篇文章充分表现了苏轼对待人生超旷达观的襟怀。文章说明人应该忘掉利害得失,用“寓意于物”的眼光去看待万物。联系苏轼的平生遭际,可以看出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就是要以豁达的心胸去对待贬谪的不幸遭遇,表现了一种豁达放旷的心境,而这种心境在苏轼身上升华为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

这篇文章曾被作为文言文阅读分析题的材料出现在200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省的语文试卷中。

言念君子 温其如玉 什么意思

问题一:《礼记.玉藻》九容中的“头容直,立容德”什么意思 “头容直”是要求昂首挺胸,不要东倚西靠。

“立容德”是指不倚不靠,保持中立,表现出道德风范。

问题二:礼记,玉藻中关于人的九个方面的规定 《礼记?玉藻》中的传统礼仪要诀(九容):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上述经典曲取自《礼记?玉藻》。《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里面有对各种礼仪规范的记载。所谓“九容”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就要学习并熟悉的关于人格修养和礼仪的基本规则,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高雅的姿态。

“九容”具体解释如下:

“足容重”是指脚步稳重,不要轻举妄动(在尊长面前快速通过时不受此限)

“手容恭”不是指慢腾腾地干活,而是指无事可做时,手要端庄握住,不要乱动

“目容端”是指目不斜视,观察事物时要专注

“口容止”是要求在说话、饮食以外的时间,嘴不要乱动

“声容静”是指振作精神,不要发出打饱嗝或吐唾液的声音

“头容直”是要求昂首挺胸,不要东倚西靠

“气容肃”是指呼吸均匀,不出粗声怪音

“立容德”是指不倚不靠,保持中立,表现出道德风范

“色容庄”是指气色庄重,面无倦意

问题三:什么是玉 在我国自古就有“君子于玉比德”的传统,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玉藻》),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礼记聘义》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 “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这段话从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一共11个方面对玉的道德内涵作了分析,它代表了古人对于玉的认识和看法,强调了玉的可在外在的美,而在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

此外,《诗经q卫风》中的一首诗中写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说,这位文雅的君子,就像经过仔细地切、磋、琢、磨的玉石一样。说明君子之美要经过一定的礼的规范和度的把握才可以获得的。就像获取美玉一样,需要有一番磨砺的功夫。这样玉器又成为君子修养、磨练品性的象征。

关于君子与玉,还有“五德”之说。许慎(《说文解字》)中有:“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也。鲤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廉而不技,洁也。”大意与《礼记》所载大同小异。

玉被赋予如此丰富的道德内涵,因则君子必须佩带它,而且佩带以后,行走时玉佩发出声音,君子走路时就势必温文尔雅,没有丝毫的邪念。由于玉佩只有在不快不慢、富有节奏的步伐下,才会发出韵律、悦耳动听的声音,这声音不仅集中了君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告诉周围的人们:君子来去光明正大,从不偷看偷听别人的言谈举动,这便又成为君子行动光明磊落的标志。

所以“古人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礼记玉藻》)意思是君子出入进退俯仰之间,玉佩都会发出声音,因此“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问题四:根据《礼记?玉藻》的记载,西周贵族的外在服饰具有以下哪一种特征 根据《礼记?玉藻》的记载,西周贵族的外在服饰具有以下哪一种特征:()

? A、消极性 ? B、庸俗性 ? C、单一性 ? D、等级性

答案:D

问题五:玉的“七德”:“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 在我国自古就有\“君子于玉比德\”的传统,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玉藻》),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r\n《礼记聘义》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 \“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r\n这段话从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一共11个方面对玉的道德内涵作了分析,它代表了古人对于玉的认识和看法,强调了玉的可在外在的美,而在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r\n此外,《诗经q卫风》中的一首诗中写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说,这位文雅的君子,就像经过仔细地切、磋、琢、磨的玉石一样。说明君子之美要经过一定的礼的规范和度的把握才可以获得的。就像获取美玉一样,需要有一番磨砺的功夫。这样玉器又成为君子修养、磨练品性的象征。 \r\n关于君子与玉,还有\“五德\”之说。许慎(《说文解字》)中有:\“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也。鲤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廉而不技,洁也。\”大意与《礼记》所载大同小异。\r\n玉被赋予如此丰富的道德内涵,因则君子必须佩带它,而且佩带以后,行走时玉佩发出声音,君子走路时就势必温文尔雅,没有丝毫的邪念。由于玉佩只有在不快不慢、富有节奏的步伐下,才会发出韵律、悦耳动听的声音,这声音不仅集中了君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告诉周围的人们:君子来去光明正大,从不偷看偷听别人的言谈举动,这便又成为君子行动光明磊落的标志。\r\n所以\“古人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礼记玉藻》)意思是君子出入进退俯仰之间,玉佩都会发出声音,因此\“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问题六:疾趋的趋什么意思啊啊 急速行进的意思。

《礼记?玉藻》:“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毋移。” 孔颖达 疏:“疾趋谓他事行礼,须直身速行时也。” 汉 王符 《潜夫论?赞学》:“是故 造父 疾趋,百步而废,而托乘舆,坐致千里。”《明史?陆完传》:“ 南京 告急, 完 疾趋而南。”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话声未绝,四个武士便跟着那小宦官疾趋而出。”

《宋史 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第三十四(元达传)》(有删改)的原文及翻译--下附原文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意思是夫君人品好,温和就像玉一样。

一、出自

《小戎》

先秦佚名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滕。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二、译文

战车轻小车厢浅,五根皮条缠车辕。游环胁驱马背拴,拉扯皮带穿铜环。坐垫纹美车毂长,驾着花马鞭儿扬。思念夫君人品好,温和就像玉一样。住在木板搭的房,让我心烦又忧伤。

四匹雄马健又壮,驭手握着六条缰。青马红马在中间,黄马和黑马在两旁。龙纹盾牌并一起,铜环辔绳串成行。思念夫君人品好,他在家时多温暖。何时是他归来日,让我对他长思念。

四马轻身步协调,三棱矛柄镶铜套。巨大盾牌花纹美,虎皮弓套镂金雕。两弓交错插袋中,弓檠夹弓绳缠绕。思念夫君人品好,若醒若睡心焦躁。安静柔和好夫君,彬彬有礼声誉高。

三、鉴赏

这是一首妻子怀念征夫的诗。秦师出征时,家人必往送行,征人之妻当在其中。事后,她回忆起当时丈夫出征时的壮观场面,进而联想到丈夫离家后的情景,回味丈夫给她留下的美好形象,希望他建功立业,博得好名声,光荣凯旋。字里行间,充满着仰慕之心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体现了“秦风”的特点。在秦国,习武成风,男儿从军参战,为国效劳,成为时尚。正像此诗夸耀秦师如何强大,装备如何精良,阵容如何壮观那样,举国崇尚军事,炫耀武力,正是“秦风”一大特点。诗中描写的那位女子,眼中所见,心中所想,都带有“秦风”的烙印。在她心目中,其夫是个英俊勇敢的男子汉,他驾着战车,征讨西戎,为国出力,受到国人的称赞,她为有这样一位丈夫而感到荣耀。她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但她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也没有流露出哀怨情绪。

此诗***用了先实后虚的写法,即先写女子所见,后写女子所想。秦师出征那天,她前往送行,看见出征队伍的阵容,十分壮观:战车列阵,兵强马壮,兵器精良,其夫执鞭驾车,整装待发,仿佛一幅古代战车兵阵图。队伍出发后的情景是女子的联想,其中既有对征夫在外情景的设想,又有自己对征夫的思念。

在章法结构上,作者对全诗作了精心安排。诗共三章,每章十句,每句四字。每章的前六句赞美秦师兵车阵容的壮观,后四句抒发女子思君情意。前六句状物,重在客观事物的描述;后四句言情,重在个人情感的抒发。从各章所写的具体内容看,各有侧重,少有雷同

远达,原名守旻 是洺州鸡泽人氏。身高八尺,力气很大,善于射箭。在家里干农活,嫌太辛苦,把农具一丢,就大大咧咧的走了。做事情任性而为,好打不平,有侠义之风,很喜欢喝酒。有一次喝醉了,见路边有一棵槐树,拔出佩剑,一剑就把树砍倒了。远达私下里高兴地说:“我听说汉朝时候的李广将军,射石虎可以将弓箭射入石头中一直到箭尾的羽毛,今天这么大一棵树被我砍断了,难道是有神仙在帮我么?”曾经想招揽一些青年壮士去上山做强盗,家乡的长辈父老们一直劝诫他,于是没有成行。当时,各个州郡按照户口要求将成年人调派在一起服苦役,远达负责送这些人到官府去服苦役,走不到几十里,就全把这些人放走了,对他们说:“我看你们这些人,都是些青壮年人,怎么会愿意去做这些苦役呢?你们自己想办法逃命去吧,我也从此销声匿迹了。”后来郡里派人来抓远达,远达就把弓箭拉满,准备射来抓他的人,抓他的人不敢靠近他,于是他就躲到了山里,家乡里的人都很怕他。

宋太宗还是晋王的时候,远达来求见他,他就把远达留下当手下人。一次他陪太宗在后院里射箭。太宗让他射,他一开始四次射都没有射中,后来每发必中,太宗很高兴,就改他的名字叫元达。后来宋太宗当了皇帝,就让他当了禁卫军的队长。雍熙年间,他升为妫州刺史,兼任本州团练使。各州郡把那些抓到的亡命之徒都送到京城处理,皇帝的左右都进言要把这些亡命之徒杀了,但是元达却对皇帝说:"这些逃窜作强盗的人很多,杀是杀不完的,不如赦免了他们,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也可以显示皇上有好生之德。"皇上很高兴,就按他说得办。端拱二年,他以擢侍卫步军都虞候的身份,兼任幽州刺史。后来又担任北面行营都部署,并由常山镇入为京城巡检。淳化四年病逝,死时四十二岁,追赠昭化军节度的官职。

元达虽然是草莽出身,但是却担任了很多重要的官职,和士大夫都有结交,很讲求礼节,被当时的人称颂。

作者评论:宋朝初期的将领,许多都是从草莽,士兵出身的,即使是强盗和无赖,也经常和他们结交,这样和那些屠夫或做买卖的生意人有什么区别呢?当他们被皇帝所用的时候,往往能有建树,这其实是皇帝能够驾驭这些人的原因。(后面说到的刘福,守忠,仁郎等等都是开国将领)刘福管理手下人非常有办法,而其功绩虽然很高,俸禄也很多,但是并没有因此而生活的安逸,可以说是为国忘家的人。守忠对边境的事务非常的熟悉,为人谨慎可靠,谈笑间就解决了部下的祸乱,这样的表现不是善于权变的人是做不到的。仁郎深沉刚毅而有智谋

多次追随皇帝征讨,绥州战役,竟然被认为徒劳无功,反而被因为逗扰而被处罚,这难道是他的计谋有不妥当的地方么?其实是被那些小人陷害的原因啊。其他的那些将领,多次立战功而被封侯,像延美开门警示敌人,思德保护主帅,继仑袭击契丹,元达的为贼请赦,这些都是可以值得称颂的忠义仁勇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