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也之乎是什么意思,者也之乎非文即理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12 0
  1. 黎檬子文言文
  2. 之乎者也是什么意思以及出处是什么
  3. 冯梦龙原文_翻译及赏析
  4. 《红楼梦》是否“大旨谈情”?对它所谈之“情”应该如何理解?
  5. 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北师大版
  6.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7. 《正心诚意》文言文

1.有 3 个人去投宿,一晚 30 元.三个人每人掏了 10 元凑够 30 元交给了老板. 后来老板说今天优惠只要 25 元就够了,拿出 5 元命令服务生退还给他们, 服务生偷偷藏起了 2 元,然后,把剩下的 3 元钱分给了那三个人,每人分到 1 元. 这样,一开始每人掏了 10 元,现在又退回 1 元,也就是 10-1=9, 每人只花了 9 元钱,3 个人每人 9 元, 3 X 9 = 27 元 + 服务生藏起的 2 元=29 元,还有一元钱去了哪里? 此题在新西兰面试的时候曾引起巨大反响.有谁知道答案呢?

答案:每人所花费的 9 元钱已经包括了服务生藏起来的 2 元(即优惠价 25 元+服务生私藏 2 元=27 元=3*9 元)因此,在计算这 30 元的组成时不能算上服务生私藏的那 2 元钱,而应该 加上退还给每人的 1 元钱。即:3*9+3*1=30 元正好!还可以换个角度想..那三个人一共出了 30 元,花了 25 元,服务生藏起来了 2 元,所以每人花了九元,加上分得的 1 元,刚好是 30 元。因此这一元钱就找到了。 小结:这道题迷惑人主要是它把那 2 元钱从 27 元钱当中分离了出来,原题的算法错误的认为 服务员私自留下的 2 元不包含在 27 元当中,所以也就有了少 1 元钱的错误结果; 而实际上私 自留下的 2 元钱就包含在这 27 元当中,再加上退回的 3 元钱,结果正好是 30 元。

2.有个人去买葱 问葱多少钱一斤 卖葱的人说 1 块钱 1 斤 这是 100 斤 要完 100 元 买葱的人又问 葱白跟葱绿分开卖不 卖葱的人说 卖 葱白 7 毛 葱绿 3 毛 买葱的人都买下了 称了称葱白 50 斤 葱绿 50 斤 最后一算葱白 50*7 等于 35 元 葱绿 50*3 等于 15 元 35+15 等于 50 元 买葱的人给了卖葱的人 50 元就走了 而卖葱的人却纳闷了 为什么明明要卖 100 元的葱 而那个买葱的人为什么 50 元就买走了呢? 你说这是为什么?

者也之乎是什么意思,者也之乎非文即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答案:1 块钱一斤是指不管是葱白还是葱绿都是一块钱一斤, 当他把葱白和葱绿分开买时, 葱 白 7 毛 葱绿 3 毛,实际上其重量是没有变化,但是单价都发生了变化,葱白少收了 3 毛每 斤,葱绿少收了 7 毛每斤,所以最终 50 元就买走了。

3..有口井 7 米深 有个蜗牛从井底往上爬 白天爬 3 米 晚上往下坠 2 米 问蜗牛几天能从井里爬出来? 答案:5 天。 这道题很多人想都不想就说是七天..其实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 你拿张纸画一下就出来了..这道题特简单...

4..一毛钱一个桃 三个桃胡换一个桃 你拿 1 块钱能吃几个桃? 答案:1 块钱买 10 个,吃完后剩 10 个核。再换 3 个桃,吃完后剩 4 个核。 再换 1 个桃,吃完后剩 2 个核。朝卖桃的赊 1 个,吃完后剩 3 个核。把核都给卖桃的,顶赊 的那个。 所以,你一共吃了 10+3+1+1=15 个桃。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方法..还有个方法.. 不要一次买十个..分开买.. 第一次三个..第二次两个..第三次两个..这样....很简单..也是 15 个。

5.有十二个乒乓球形状、大小相同,其中只有一个重量与其它十一个不同,现在要求用一部 没有砝码的天秤称三次, 将那个重量异常的球找出来, 并且知道它比其它十一个球较重还是 较轻。 答案:分成 A B C 3 组,每组 4 颗, 第一次称可能有 3 种结果.. A>B 或 A=B 或 A<B 如果 A 大于 B 直接称 A 的 4 颗球一边 2 颗,这样就知道哪边重,哪边重称哪边就知道哪个 是最重的球了! 如果 A 等于 B 直接称 C 的 4 颗球,方法同上 如果 A 小于 B 直接称 B 的 4 颗球,方法同上 。

6.一个商人骑一头驴要穿越 1000 公里长的沙漠, 去卖 3000 根胡萝卜。 已知驴一次性可驮 1000 根胡萝卜,但每走 1 公里又要吃掉 1 根胡萝卜。问:商人最多可卖出多少胡萝卜? 答案:534 根。 首先驼 1000 根萝卜前进 x1 公里放下 1000-2*x1 根后带走剩下的 x1 根返回; 然后驼 1000 根萝卜前进,至 x1 公里处取 x1 根萝卜,让驴子恰好驼 1000 根萝卜; 继续前进至距起点 x2 公里处,放下 1000-2*(x2-x1)根萝卜再返回, 到 x1 公里处恰好把萝卜吃完,再取 x1 根萝卜返回起点; 最后驼走一千根萝卜,行至 x1、x2 处依次取走所有萝卜,再行至终点。 x1、x2 处剩余的萝卜分别小于等于 x1 和(x2-x1) ,在这个不等式约束条件下,求得两处剩 余萝卜的最大值即可,因为实际上两处剩余的萝卜个数就是最终能够到达终点的萝卜个数。 最后求的 x1=200,x2=1600/3。 驴走过的总路程是 2*x1+2*x2+1000=2466+2/3,按题意是走完一公里才吃一根萝卜, 也就是吃 掉的萝卜总数为里程数向下取整,为 2466,所以最终剩下能卖掉的萝卜是 3000-2466=534 根了。

7.话说某天一艘海盗船被天下砸下来的一头牛给击中了,5 个倒霉的家伙只好逃难到一个孤 岛,发现岛上孤零零的,幸好有有棵椰子树,还有一只猴子!大家把椰子全部***摘下来放在一起, 但是天已经很晚了,所以就睡觉先. 晚上某个家伙悄悄的起床,悄悄的将椰子分成 5 份,结果发现多一个椰子,顺手就给了***的猴 子,然后又悄悄的藏了一份,然后把剩下的椰子混在一起放回原处,最后还是悄悄滴回去睡觉 了. 过了会儿,另一个家伙也悄悄的起床,悄悄的将剩下的椰子分成 5 份,结果发现多一个椰子,顺 手就又给了***的猴子,然后又悄悄滴藏了一份,把剩下的椰子混在一起放回原处,最后还是 悄悄滴回去睡觉了. 又过了一会 ...... 又过了一会 ... 总之 5 个家伙都起床过,都做了一样的事情。 早上大家都起床,各自心怀鬼胎的分椰子了,这个 猴子还真不是一般的***,因为这次把椰子分成 5 分后居然还是多一个椰子,只好又给它了. 问题来了,这堆椰子最少有多少个?

答案:这堆椰子最少有 15621 第一个人给了猴子 1 个,藏了 3124 个,还剩 12496 个; 第二个人给了猴子 1 个,藏了 2499 个,还剩 9996 个; 第三个人给了猴子 1 个,藏了 1999 个,还剩 7996 个; 第四个人给了猴子 1 个,藏了 1599 个,还剩 6396 个; 第五个人给了猴子 1 个,藏了 1279 个,还剩 5116 个; 最后大家一起分成 5 份,每份 1023 个,多 1 个,给了猴子。

8.某个岛上有座宝藏,你看到大中小三个岛民,你知道大岛民知道宝藏在山上还是山下,但 他有时说真话有时说***话, 只有中岛民知道大岛民是在说真话还是说***话, 但中岛民自己在 前个人说真话的时候才说真话, 前个人说***话的时候就说***话, 这两个岛民用举左或右手的 方式表示是否,但你不知道哪只手表示是,哪只手表示否,只有小岛民知道中岛民说的是真 还是***,他用语言表达是否,他也知道左右手表达的意思。但他永远说真话或永远说***话, 你也不知道他是这两种类型的哪一种, 你能否用最少的问题问出宝藏在山上还是山下? (提 示:如果你问小岛民宝藏在哪,他会反问你怎么才能知道宝藏在哪?等于白问一句) 答案:为了方便,我们把大中小岛民分别记为 ABC(其实都没用到 C) 第一个问题问 A:宝藏在山上吗? 第二个问题问 B:A 答对了吗? 第三个问题问 B:1+1=2 对吗? 好,现在第一问我们不知道 A 回答的是“是”还是“否” ,也不知道 A 回答的真还是***,只 是知道 A 举的手是左手还是右手,那先不管他。 看第二问,不管 A 回答的意思是“是”还是“否”,只要 A 的回答是对的,B 在第二问的时 候也答对,所以他应该回答“是”(如果他会汉语的话). 还是一样的,不管 A 回答的意思是“是”还是“否”,只要 A 的回答是错的,B 在第二问的 时候也答错,所以他还是应该回答“是” 。 所以无论何种情况 B 举的那只手都是“是”的意思; 第三问: 现在知道左右手是什么意思了,那只要知道 B 刚才的回答是真还是***, 就能确定 A 是真还是***了,因为他们两个的真***必定是一样的。所以随便找个题目来问就可以了,比如 1+1=2 是吗? 还有个方法: 首先随便问一个人:你是不是说真话 那个人一定会举起代表 是 的那只手 因为如果他说的是真话,他会举起 代表 是 的手 他说的是***话 他也会举起 代表 是 的手 所以可以由此得出、那只手代表 是 然后问中岛民:大岛民说 宝藏是在山上吗? 中岛民回答的一定是正确答案 也就是说,中岛民说在哪宝藏就在哪

因为如果中岛民说 是 若大岛民说的是真话、那么中岛民说的也是真话、那么宝藏就一定在山上 若大岛民说的是***话,那么中岛民说的也是***话,那么其实大岛民是说,宝藏在山下的,但 是因为这是***的,所以宝藏还是在山上的。

9.说一个屋里有多个桌子,有多个人? 如果 3 个人一桌,多 2 个人。 如果 5 个人一桌,多 4 个人。 如果 7 个人一桌,多 6 个人。 如果 9 个人一桌,多 8 个人。 如果 11 个人一桌,正好。 请问这屋里多少人 答案:2519 个人。只要是 315×(11X+8)-1 都可以 因为 9 是 3 的 3 倍所以 3 不算 根据题目可以得出规律 是 5、 7 、9 的倍数少一 于是将 5×7×9=315 然后算出 315 的倍数除以 11 的周期 得出周期为:7 3 10 6 2 9 5 1 8 4 0 共 11 个,因为是除以 11 的嘛,有简便算法不用一个个试 的 因为 315-1 要被 11 整除..所以取周期余 1 的。

10.有人想买几套餐具,到餐具店看了后,发现自己带的钱可以买 21 把叉子和 21 把勺子, 或者 28 把小刀。如果他买的叉子,勺子,小刀数量不统一,就无法配成套,所以他必须买 同样多的叉子,勺子,小刀,并且正好将身上的钱用完。如果你是这个人,你该怎么办? 答案:可以买 12 副餐具。 一把勺子和叉子的钱是 1/21 一把小刀的钱是 1/28.. 一套的总价是 1/21+1/28=1/12..

所以可以买 12 套..所有钱都用完了。

11.一个小偷被警查发现 警查就追小偷,小偷就跑 跑着着跑着,前面出现条河 这河宽 12 米,河在小偷和警查这面有颗树 树高 12 米,树上叶子都光了 小偷围着个围脖长 6 米 问小偷如何过河跑? 答案:把围脖系在树顶上,小偷就吊着围脖荡秋千, 围脖和树干成 45 度角的时候就放手,就会把小偷甩过河了。 另外还参考了一下别人的答案 有人说根据题目可以得出当时是冬天.. 所以..水面结冰..跑了过去...

黎檬子文言文

1.学校买来5盒羽毛球,每盒12只。用去20只,还剩下多少只?

2、学校买来3个篮球,共花了96元;又买来一个足球,花了40元。买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需要多少元?两种球的单价相差多少元?

3、王霞买来一本14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86页。剩下的***6天看完,每天要看多少页?

4、一把椅子的价钱是2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3倍。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

5、班里图书角有58本故事书、34本科普读物。要放在一个4层的书架上,平均每层要放多少本书?

6、李丽和王敏同时做纸鹤,李丽每小时做12只,王敏每小时做14只,做了3小时,两个人一共做了多少只纸鹤?

7、同学们参加爬山比赛,女同学分成了4组,每组有15人。参赛的男同学有76名,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爬山比赛?

8、王大伯进县城卖了9只兔子,每只22元。还卖1只羊,得160元。(1)王大伯的兔子和羊一共卖了多少钱?(2)王大伯用卖兔子和羊的钱买了4瓶农药,每瓶13元。王大伯还剩多少钱?

9、一桶3Kg的油42元,一桶5Kg的油65元,哪种瓶装的油便宜?

10、一件上衣65元,一条裤子28元。(1)买4件上衣比4条裤子多花多少钱?(2)用150元钱买2套衣服,够吗?

11、有两根铁丝,第一根长35米,第二根的长度比第一根的4倍多2米。第二根长多少米?

12、一个长方形的操场周长是400米,长是宽的3倍,这个操场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13、有两个同样的长方形,长是8分米,宽是4分米。如果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如果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14、冬冬借了一本科技书有40页,一周后归还,他每天准备看6页,能按时归还吗?

15、三(2)班有44人,老师准备分成8个小组讨论,每组可分几人,还剩几人?

16、用一段长4米的布料可以裁5件同样大小的背心。做一件背心要用多少布?

17、一头小象重4吨,用一辆载重10吨的大货车运,一次最多能运几头小象?

18、红旗连锁店原有瓶干632袋,卖出385袋,又运来200袋,这时店里有多少袋瓶干?

19、学校买来810本练习册,一年级领走168本,二年级领走165本,还剩多少本?

20、一列火车的第10号车厢原有116人,到某站后,有58人下车,有45人上本。再开车时,这节车厢有多少人?

21、一台VCD要238元,一台扫描仪要458元,爸爸带了800元钱。够不够?

22、张大爷打了700斤鱼,上午卖出523斤,下午比上午少卖出394斤。

(1) 下午卖了多少斤?(2)这一天一共卖了多少斤?(3)还剩多少斤?

23、小明和姐姐一道去书店,姐姐买一本《英语辞典》用去87元,小明买一本科技类的书用去24元。姐姐付给收银员150元,应找回多少元?

24、要给一幅长30厘米,宽26厘米的画做画框。画框的周长至少是多少厘米?

25、用两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大长方形的周长可能是多少?

26、向阳小学的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宽65米。小强围着操场跑了2圈,小强一共跑了多少米?

27、有学生31人,老师2人。每船限乘4人,至少要租多少条小船?

28、一副中国象棋16元,一副跳棋12元,一副围棋是一副中国象棋与一副跳棋价钱和的3倍。小明带80元,买一副围棋够吗?

29、同学们倡议捐400本图书给“手拉手”学校。一至六年级各捐了58本,还要捐多少本就达到了400本?

30、春季植树。五年级植树12棵,六年级植树16棵,全校植树的棵数是五、六年级植树棵数的3倍,全校共植树多少棵?

31、原来有30个同学,又走来15个。这些同学5人排一行,可以排几行?

32、用一根36厘米的铁丝正好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33、一根绳子长25米,先剪下10米,剩下的每两米做一根短跳绳。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还剩多少米?

34、把一张长36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剪成两个最大的正方形,其中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5、一根绳子的5倍是45米,一根铁丝是这根绳子的7倍。这根铁丝长多少米?

36、修一条945米的路,第一个月修了354米,第二个月修了276米,第三个月还要修多少米才能修完?

37,超市上午卖出大米153千克,下午比上午多卖出56袋,这一天工卖出大米多少袋?

38、水果店运回54筐水果,其中48筐是苹果,其余是梨,问苹果的筐数是梨的多少倍?

39、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5千米,照这样计算,4小时可以行多少恰千米?

40,饲养小组养32只白兔,26只黑兔,养的灰兔比白兔的总数少18只,养会灰兔多少只?

41,修路队修一条路,已经修了550米,剩下的是已经修的4倍,剩下多少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42,明明有42张油票,芳芳的邮票比明明多14张。他们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43、校园里有水杉树24棵,松树的棵数是水杉数的3倍。水杉和松树一共有多少棵?水杉树比松数少多少棵?

44黑天鹅有35只,白天鹅的只数比黑天鹅的3倍还多8只。白天鹅有多少只?

45、王阿姨去买3个足球,每个足球28元,付给营业员100元,找回多少元?

4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5米,宽35米,小华沿操场的边跑了两全圈,跑了多少米?

47、三(1)班借29本,三(2)班借了38本,三(3)班借的书比一班和二班借的总数少34本,三(3)班借书多少本?

48、水果店运来850千克苹果,上午卖286千克,下午卖35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49、一根绳子长25米,先剪下10米,剩下的每两米做一根短跳绳。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还剩多少米?

50、小红、小英、小兰、小平四人进行一次乒乓球比赛。每两人打一次,一共要打多少场?请把他们写出来。

51、水果店运回650千克苹果,卖出了385千克,有运回270千克。水果店现在有苹果多少千克?

52、红星小学三年级的同学乘四辆汽车去春游,前3辆车各坐68个同学,第4辆车坐74人,这次春游一共去了多少人?

53、一篇文章600字,小芳的爸爸平均每分钟能打67个,9分钟能打完吗?

54.修路队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已经修好了300米,剩下的要在6天修完,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55.运动场跑道一圈是400米,王叔叔每天坚持跑2圈半。他每天跑多少米?

56.小丽走一步长约5分米,她从家到学校一共走了540步,算一算,她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57.兰兰身高134厘米,东东比兰兰高5厘米。东东身高是多少厘米?

58.红领巾小学三年级有男生257人,女生235人,已经体检身体的有387人,没有体检的有多少人?

59.图书室借出456本图书,还剩207本,现在又还回285本,图书室里现在有多少本?

60.红领巾小学买来皮球380个,足球70个,课外活动时借出去423个,现在学校还剩多少个球?

61.三(2)班捐赠图书400本后还剩273本,现在又买来125本,现在三(2)班有图书多少本?

62.冬冬想买一辆310元的滑板车,已经攒了200元。如果他每月攒30元,再攒几个月就够了?

63.东方红小学的学生为希望工程共捐赠900本书,其中故事书326本,科技书475本,其余的是连环画。连环画有多少本?

64.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如果把它的边长增加10厘米,那么它的周长增加多少厘米?

65.小明离学校2000米,小红离学校1500米,两人最远距几米?最近距几米?

66.用50元钱可以买几张20分的邮票和50分的邮票?

67.,养一张蚕需要600千克桑叶,可以产茧50千克,小丽家养了4张蚕需要多少千克桑叶?可以产茧多少千克?

68.小象刚出生重100千克,每年体重增加200千克,10年后它的体重是多少?

69.王叔叔每天送25桶水,每桶水重25千克,王叔叔每天要送多少千克水?

70.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4天传递了816千米,平均每天传递了多少千米?

71.小明,小红两人集邮,小明集的邮票比小红多15张,正好是小红集的邮票张数的4倍,小明,小红各集邮票多少张

学校买来5盒羽毛球,每盒12只。用去20只,还剩下多少只?

72、学校买来3个篮球,共花了96元;又买来一个足球,花了40元。买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需要多少元?两种球的单价相差多少元?

73、王霞买来一本14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86页。剩下的***6天看完,每天要看多少页?

74、一把椅子的价钱是2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3倍。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

75、班里图书角有58本故事书、34本科普读物。要放在一个4层的书架上,平均每层要放多少本书?

76、李丽和王敏同时做纸鹤,李丽每小时做12只,王敏每小时做14只,做了3小时,两个人一共做了多少只纸鹤?

77、同学们参加爬山比赛,女同学分成了4组,每组有15人。参赛的男同学有76名,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爬山比赛?

78、王大伯进县城卖了9只兔子,每只22元。还卖1只羊,得160元。(1)王大伯的兔子和羊一共卖了多少钱?(2)王大伯用卖兔子和羊的钱买了4瓶农药,每瓶13元。王大伯还剩多少钱?

79、一桶3Kg的油42元,一桶5Kg的油65元,哪种瓶装的油便宜?

80、一件上衣65元,一条裤子28元。(1)买4件上衣比4条裤子多花多少钱?(2)用150元钱买2套衣服,够吗?

81、有两根铁丝,第一根长35米,第二根的长度比第一根的4倍多2米。第二根长多少米?

82、一个长方形的操场周长是400米,长是宽的3倍,这个操场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83、有两个同样的长方形,长是8分米,宽是4分米。如果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如果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84、冬冬借了一本科技书有40页,一周后归还,他每天准备看6页,能按时归还吗?

85、三(2)班有44人,老师准备分成8个小组讨论,每组可分几人,还剩几人?

86、用一段长4米的布料可以裁5件同样大小的背心。做一件背心要用多少布?

87、一头小象重4吨,用一辆载重10吨的大货车运,一次最多能运几头小象?

88、红旗连锁店原有瓶干632袋,卖出385袋,又运来200袋,这时店里有多少袋瓶干?

89、学校买来810本练习册,一年级领走168本,二年级领走165本,还剩多少本?

90、一列火车的第10号车厢原有116人,到某站后,有58人下车,有45人上本。再开车时,这节车厢有多少人?

91、一台VCD要238元,一台扫描仪要458元,爸爸带了800元钱。够不够?

92、张大爷打了700斤鱼,上午卖出523斤,下午比上午少卖出394斤。

之乎者也是什么意思以及出处是什么

1. 帮忙翻译一篇文言文苏轼的“黎檬子”

《东坡志林》—— 吾故人黎錞,字希声。治《春秋》有家法,欧阳文忠公喜之。然为人质木迟缓,刘贡父戏之为“黎檬子”,以谓指其德,不知果木中真有是也。一日联骑出,闻市人有唱是果鬻之者,大笑,几***。今吾谪海南,所居有此,霜实累累。然二君皆入鬼录。坐念故友之风味,岂复可见!刘固不泯于世者,黎亦能文守道不苟随者也。

译文:

我有个老朋友叫黎錞,表字希声。研究孔子的《春秋》且是师徒一脉相传的学术理论和治学方法,欧阳修老先生很器重他。但是他为人木讷,不喜交际,刘贡父开玩笑地将他叫做“黎檬子”,用来形容他的性格、品德比较的懵懂木讷。却不知道原来真的有水果叫这个名字。一天,我们三个人一起骑马外出,听见集市上有人叫卖“黎檬子”水果的,大笑之下差点儿摔下马去。现在我贬到偏远的海南岛,房前屋后都有“黎檬子”,树上结得满满的。但是黎錞、刘贡父两位老友都已经过世了,只余下我独自一人闲暇坐着回味老友从前相聚的时光,哪能再有了呀!刘贡父固然是一个不入俗世的人,黎錞也是一个能够研习文字,遵循自然之道不随世俗的人啊。

2. 帮忙翻译一篇文言文苏轼的“黎檬子”

我有个老朋友叫黎錞,表字希声。

研究孔子的《春秋》且是师徒一脉相传的学术理论和治学方法,欧阳修老先生很器重他。但是他为人木讷,不喜交际,刘贡父开玩笑地将他叫做“黎檬子”,用来形容他的性格、品德比较的懵懂木讷。

却不知道原来真的有水果叫这个名字。一天,我们三个人一起骑马外出,听见集市上有人叫卖“黎檬子”水果的,大笑之下差点儿摔下马去。

现在我贬到偏远的海南岛,房前屋后都有“黎檬子”,树上结得满满的。但是黎錞、刘贡父两位老友都已经过世了,只余下我独自一人闲暇坐着回味老友从前相聚的时光,哪能再有了呀!刘贡父固然是一个不入俗世的人,黎錞也是一个能够研习文字,遵循自然之道不随世俗的人啊。

3. 帮忙翻译一篇文言文苏轼的“黎檬子”

译文: 我有个老朋友叫黎錞,字希声,用来形容他的性格、品德比较的懵懂木讷。

却不知道原来真的有水果叫这个名字,只余下我独自一人闲暇坐着回味老友从前相聚的时光。但是他为人木讷,大笑,几***。

今吾谪海南,所居有此。治《春秋》有家法,欧阳文忠公喜之。

然为人质木迟缓,刘贡父戏之为“黎檬子”,以谓指其德,不知果木中真有是也。一日联骑出,闻市人有唱是果鬻之者、刘贡父两位老友都已经过世了,哪能再有了呀!刘贡父固然是一个不入俗世的人!刘固不泯于世者,霜实累累。

然二君皆入鬼录。坐念故友之风味,岂复可见,黎亦能文守道不苟随者也。

一天,我们三个人一起骑马外出,听见集市上有人叫卖“黎檬子”水果的,大笑之下差点儿摔下马去。现在我贬到偏远的海南岛,房前屋后都有“黎檬子”,树上结得满满的。

但是黎錞,表字希声。研究孔子的《春秋》且是师徒一脉相传的学术理论和治学方法,欧阳修老先生很器重他,不喜交际,刘贡父开玩笑地将他叫做“黎檬子”《东坡志林》—— 吾故人黎錞。

4. 李崇矩,字守则.文言文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4.C(直:通“值”,价值)

5.C(①是说李崇矩得以免罪;②是周祖的善行;⑤表现李崇矩***用怀柔政策,收服黎人)

6.D(“把自己的财物遗落在洞穴中”分析有误。原文“崇矩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这里的“遗”应该翻译为“赠送”,不是“遗落”)

7.(1)我与史公得到后汉的厚恩,同心尽力,共同***王室,但(由于)被奸邪构陷,史公最终遭到大祸,我也仅仅免于一死。(注意“戮力”“奖”“构”“罹”的翻译,注意“为……所”被动句式)

(2)趁机上书皇上:“上党是我的故乡。我的父亲还是用槁草埋葬,希望能让我护送灵柩回到京师。”(注意“因”“槁”“愿”“榇”的翻译,注意判断句式)

参考译文:

李崇矩字守则,是潞州上党人。年幼时孤贫,有善行,为乡里人所推服。汉祖在晋阳起兵,驻扎在上党,史弘肇当时任先锋都校,听说崇矩的名声,召来任为亲吏,乾祐初年,史弘肇总领禁兵兼任京城巡检,常常残杀军民,身边的部属害怕,慢慢都离开了他,只有李崇矩事奉他越发谨慎。弘肇被诛杀时,得以身免。

周太祖与弘肇向来交情很好,即皇帝位后,访求弘肇的亲属故交,找到崇矩。对他说:“我与史公得到后汉的厚恩,同心尽力,共同***王室,但(由于)被奸邪构陷,史公最终遭到大祸,我也仅仅免于一死。你是史氏家的故吏,请你替我寻找他家的近属,我要怃恤他们。”崇矩推荐史弘肇母亲的弟弟福。崇矩历来主持他家家事,把财产都收集拢来交给福,周太祖赞美他,把他收用在世宗军中。

宋朝初年,李筠叛乱,任命崇矩率领龙捷、骁武左右射禁军数千人驻屯河阳,率领所部进攻大会砦,攻克下来,斩敌五百人。改任泽、潞南面行营前军都监,与石守信、高怀德、罗彦瑰在碾子谷共同大败李筠的部队。泽、潞平定时,派崇矩先入城,收管图册,管理府库。趁机上书皇上:“上党,是我的故乡。我的父亲还是用槁草埋葬,希望能让我护送灵柩回到京师。”皇帝答应他的要求,赏赐很多。部队回到京城,正遇判三司张美出任地方官,朝廷任命崇矩为右监门卫大将军。

开宝初年,跟从皇帝征伐太原。军队班师回朝途中,任命崇矩为后殿。驻扎在常山,染上疾病,太祖派太医诊治,命他乘凉车回京城。崇矩叩头说:“凉车是天子的座车,让我乘坐此车是加速我的死亡啊!”坚决谢绝得免。

太平兴国二年夏天,黄河河防常常决口,诏令崇矩乘驿马从陕到沧、棣,巡视河堤。这年秋天,出京任邕、贵、浔、宾、横、钦六州都巡检使。不久,改任琼、崖、儋、万四州都巡检使,部下军士都害怕他,崇矩拿出所有的器皿金帛,一共值钱数百万,全部分给军士们,他们才被感动。当时黎贼扰乱,崇矩到他们的洞穴一一加以抚慰,把自己的财物赠送给酋长,黎人都感德归附。换任回朝,授任为右千牛卫上将军。雍熙三年,命他代替宋偓,任判右金吾街仗兼六军司事。端拱元年,去世,终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尉,赠谥号为元靖。

5. 黎丘丈人的文言文翻译

黎丘丈人 梁北有黎丘部⑴,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⑵.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⑶,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⑷,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⑸,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⑹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其子泣而触地曰⑺:"孽矣⑻!无此事也!昔也⑼,往责于东邑人⑽,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⑾,我固尝闻之矣⑿!"明日端复饮于市⒀,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⒁,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⒂.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节选自吕不韦⒃《吕氏春秋·慎行·疑似》⒄ 注释 ⑴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⑵效:模仿.昆:兄.⑶邑:地方.丈人:对老者的尊称.之:到.⑷道:在路上.苦之:使他受苦,折磨他.⑸诮(qiào):责备.⑹岂谓:怎能说是.⑺触地:伏地叩头.⑻孽(niè):作孽,这里是冤枉的意思.⑼昔:过去,这里指昨天.⑽责:讨债.⑾夫(fú):彼,那个.⑿固:本来.⒀端:故意.⒁旦:白天.⒂逝:往,去.⒃吕不韦,战国时卫人,秦王赢政时期任秦相,在位十年间,攻取了赵,魏,燕国的大片土地,为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赢政当政,吕不韦因罪免职,忧惧***.⒄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秦相吕不韦***门客编写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以儒家,道家思想为基础,***了各家之学说,是中国汉代以前政治,军事,哲学,谋略思想的集大成者.该书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知识钩玄 [通***字] 责 责通债,外债;如"往责于东邑人". 端 端通专,故意,特意;如"明日端复饮于市". 反 反通返,返回;如"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 [古今异义] 丈人 今常用义:岳父.文中古义:对老者的尊称;如"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 固 今常用义:牢固,结实.文中古义:本来;如"我固尝闻之矣". [一词多义] 效 (1)动词,模仿;如"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2)动词,奏效;如"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夫 (1)fū,名词,丈夫;如"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陌上桑》) (2)fú,代词,这(些),那(些);如"是必夫奇鬼也"."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3)fú,句首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议论;如"夫惑于似士者"."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状 (1)名词,形状,样子;如"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若啸呼状".(《核舟记》) (2)名词,景色,状况;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道 (1)名词,道路;如"扶而道苦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名词,道理,道义;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词类活用] 名词用如状语 "扶而道苦之"中的"道"是名词用如状语,修饰动词"苦", 即"在路上";该分句可译为"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汝道苦我"中的"苦"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苦","折磨";该分句可译为"你在路上折磨我". 3.动词用如状语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中的"醉"是动词,在句中充当谓语"归"的状语,表示"归"的方式,该分句可译为"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吾为汝父也"中的"吾"是判断主语,"为汝父"是判断谓语,"也"帮助判断;该分句可译为"我是你的父亲啊". (2)"是必夫奇鬼也"中的"是"是判断主语,"夫奇鬼"是判断谓语,"也"帮助判断;该分句可译为"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之前省略主语"奇鬼",即"(奇鬼)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该分句可译为"(那个奇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长,弟弟的样子". (2)省略宾语 "扶而道苦之"之中,动词"扶"之后省略宾语"之",代黎丘丈人,即"扶(之)而道苦之";该分句可译为"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 (3)省略介词 "其子泣而触地曰"之中,动词"触"之后省略介词"于",即"其子泣而触(于)地曰";该分句可译为"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 3.状语后置 "往责于东邑人"之中,介词短语"于东邑人"在句中作谓语动词"往责"的状语,状语后置,该分句正常语序为"于东邑人往责";,该分句可译为"我去村东向人讨债". 4.被动句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之中,介词"于"表示被动,该分句可译为"老人的头脑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 翻译 魏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那)有个奇怪的鬼,(那个奇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长,弟弟的样子.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所我对你不够好吗 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 "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

6. 黎景熙,字季明文言文答案

周书黎景熙传 原文 黎景熙,字季明,河间鄚人也,少以字行于世。

曾祖嶷,魏太武时,从破平凉,有功,赐爵容城县男,加鹰扬将军。后为燕郡守。

祖镇,袭爵,为员外散骑侍郎。父琼,太和中,袭爵,历员外郎、魏县令,后至鄜城郡守。

季明少好读书,性强记默识,而无应对之能。其从祖广,太武时为尚书郎,善古学。

尝从吏部尚书清河崔玄伯受字义,又从司徒崔浩学楷篆,自是家传其法。季明亦传习之,颇与许氏有异。

又好占玄象,颇知术数。而落魄不事生业。

有书千余卷。虽穷居独处,不以饥寒易操。

与范阳卢道源为莫逆之友。 永安中,道源劝令入仕,始为威烈将军。

魏孝武初,迁镇远将军,寻除步兵校尉。及孝武西迁,季明乃寓居伊、洛。

侯景徇地河外,召季明从军。寻授银青光禄大夫,加中军将军,拜行台郎中,除黎阳郡守。

季明从至悬瓠,察景终不足恃,遂去之。客于颍川,以世路未清,欲***卒岁。

时王思政镇颍川,累使召。季明不得已,出与相见。

留于内馆月余。太祖又征之,遂入关。

乃令季明正定古今文字于东阁。 大统末,除安西将军,寻拜著作佐郎。

于时伦辈,皆位兼常伯,车服华盛。唯季明独以贫素居之,而无愧色。

又勤于所职,著述不怠。然性尤专固,不合于时。

是以一为史官,遂十年不调。魏恭帝元年,进号平南将军、右银青光禄大夫。

六官建,为外史上士。孝闵(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帝践阼,加征南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时大司马贺兰祥讨吐谷浑,诏季明从军。

还,除骠骑将军、右光禄大夫。武成末,迁外史下大夫。

保定三年,盛营宫室。春夏大旱,诏公卿百寮,极言得失。

季明上书曰: 臣闻成汤遭旱,以六事自陈。宣王太甚,而珪璧斯竭。

岂非远虑元元,俯哀兆庶。方今农要之月,时雨犹愆,率土之心,有怀渴仰。

陛下垂情万类,子爱群生,觐礼百神,犹未丰洽者,岂或作事不节,有违时令,举措失中,傥邀斯旱。 《春秋》,君举必书,动为典礼,水旱阴阳,莫不应行而至。

孔子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春秋》庄公三十一年冬,不雨。

《五行传》以为是岁一年而三筑台,奢侈不恤民也。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

《五行传》以为时作南门,劳民兴役。汉惠帝二年夏,大旱。

五年夏,大旱,江河水少,溪涧水绝。《五行传》以为先是发民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

汉武帝元狩三年夏,大旱。《五行传》以为是岁发天下故吏穿昆明池。

然则土木之功,动民兴役,天辄应之以异。典籍作诫,傥或可思。

上天谴告,改之则善。今若息民省役,以答天谴,庶灵泽时降,嘉谷有成,则年登可觊,子来非晚。

《诗》云:"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或恐极阳生阴,秋多雨水,年复不登,民将无觊。如又荐饥,为虑更甚。

" ——《周书》卷四十七 列传第三十九 参考译文 黎景熙字季明,河间鄚人。少年时因孝顺而闻名于世。

曾祖黎嶷,北魏太武帝时,因军功赠爵容城县男,后为燕君郡太守。祖父黎镇、父亲黎琼都世袭封爵。

黎季明小时候喜欢读书,生性记忆力强,有默默记忆的才能,而没有应酬对答之才。他的从祖父黎广,太武帝时任尚书郎,擅长古代之学。

曾经跟随吏部尚书清河人崔宏学习字义,又跟从司徒崔浩学习楷书和篆书,自此以后家传其学。季明也学习字义、楷书和篆书,与许慎有很多不同。

又爱好天象,对术数很是通晓,但穷困失意,不从事谋生之业。有书一千多卷。

虽然穷困独自居处,却不因生活所迫改变节操。和范阳人卢道源是心意相投感情深厚的朋友。

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卢道源劝说他出去做官,才做了个威烈将军。北魏孝武帝西迁,季明就寄居在伊洛。

侯景夺取河南之地,召季明到军队中,稍后改任黎阳郡太守。季明跟随侯景到了悬瓠,发现侯景最终不足以依恃,就离开了他,寄居在颍川。

当时王思政镇守颍川,多次派人召见季明,留在内馆。过了一个多月,周文帝又征召他,就进了关中。

周文帝就令季明在东阁订正确定古今的文字。西魏文帝大统末年,授著作郎之职。

当时和他同辈的人,都官位兼任侍中,车马服饰华丽丰盛,只有季明一人居于贫贱之位,而没有惭愧的表情。季明对其职守又很勤奋,撰著不懈怠。

然而性格特别固执,不合时宜,因此一做史官,就十年不调任。周明帝武成末年,升任外史下大夫。

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大造宫殿,春夏二季大旱,诏令公卿和文武百官,尽力上言朝政得失。季明上秘密奏章道:“臣听说成汤时遭受旱灾,让六卿自己陈述得失。

周宣王非常过分,宝玉都用尽了。难道不是为百姓作长远的考虑,俯首哀叹百姓不幸吗?如今正是农事的关键月份,季节雨都延误过去了,普天下百姓的心里,都渴望下雨。

陛下关心普天下的事物,像爱护儿子一样爱护众人,敬重礼遇各种神灵,尚且不能丰收谐和。难道是有的事情没有节制,违背了时节,举动失去折中,而导致这场旱灾吗? “《春秋》中说,君主举动必定要记录下来,行动要成为典范礼仪。

水旱阴阳,没有不应君主的行动而至的。孔子说:‘言语行动,是有道德的人感动天地的原因,能够不慎重吗?’《春秋》庄公三。

冯梦龙原文_翻译及赏析

之乎者也意思:借指话语或文章半文半白;也用来形容文言文,还形容半文不白的文章。

拼音:?zhī hū zhě yě

出自宋文莹《湘山野录》: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释义:赵匡胤笑着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扩展资料:

近义词:咬文嚼字

拼音:yǎo wén jiáo zì

意思是在词句上斟酌推敲,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示例,《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他们必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嚼字,拿著腔儿,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

《红楼梦》是否“大旨谈情”?对它所谈之“情”应该如何理解?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梦桂,善画。弟梦熊,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他们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 冯梦龙 生平

冯梦龙出生于明后期万历二年(1574年),卒于1646年。他生下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他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终年七十三岁。在这一年的前后,有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如凌濛初(1644年),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1645年),阮大钺、王思任(1646年),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1647年)等等,在战乱中死去。一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在异族入侵的铁蹄下夭折了。

冯梦龙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苏州)人,生于1574年(明万历二年),出身名门世家,冯氏兄(冯梦桂)弟(冯梦雄)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其兄梦桂是画家,其弟梦雄是太学生,作品均已不传。冯梦龙除了写诗文,主要精力在于写历史***和言情***,他自己的诗集今也不存,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中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其中除世人皆知的“三言”外,还有《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古今烈女演义》、《广笑府》、《智囊》、《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风、修志的著作,而以选编“三言”的影响最大最广。

他一生有涉及面如此广,数量如此多的著作,这除了和他本人的志趣和才华有关外,也和他一生的经历密不可分。

冯梦龙从小好读书,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与封建社会的许多读书人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诵读经史以应科举上。他曾在《麟经指月》一书的《发凡》中回忆道:“不佞童年受经,逢人问道,四方之秘复,尽得疏观;廿载之苦心,亦多研悟。”他的忘年交王挺则说他:“上下数千年,澜翻廿一史。”然而他的科举道路却十分坎坷屡试不中,后来在家中著书。因热恋一个叫侯慧卿的歌妓,对苏州的茶坊酒楼下层生活频繁接触这为他熟悉民间文学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他的《桂枝儿》《山歌》民歌集就是在那时创作的。

直到崇祯三年(1630年),他五十七岁时,才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七年(1634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四年以后回到家乡。

在天下动荡的局势中,在清兵南下时,他除了对反清积极进行宣传,刊行《中兴伟略》诸书之外,还以七十高龄,亲自奔走反清大业。冯梦龙是一位爱国者,在崇祯年间任寿宁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之因。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忧愤而死,一说被清兵所杀。

在思想上,冯梦龙受李卓吾的影响,敢于冲破传统观念。他提出:“世俗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情史》卷一《总评》)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

在文学上,他重视通俗文学所涵蕴的真挚情感与巨大教化作用。他认为通俗文学为“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是真情的流露。在《叙山歌》中,他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文学主张,表现了冲破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他重视通俗文学的教化作用,在《古今***序》中,认为“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通俗***可以使“怯者勇、*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这些见解对鄙视通俗文学的论调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纵览他的一生,虽有经世治国之志,但他不愿受封建道德约束的狂放,他对“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李卓吾的推崇,他与歌儿 *** 的厮混,他对俚词***的喜爱等都被理学家们认为是品行有污、疏放不羁,而难以容忍。因而,他只得长期沉沦下层,或舌耕授徒餬口,或为书贾编辑养家。

文学思想

主张

综合冯梦龙的***创作,他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冯梦龙在文学上主张“情真”。他重感情,认为情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东西,甚至提出要设立一种“情教”,用它取代其它的宗教。他曾自负的说“子犹诸曲,绝无文***,然有一字过人,曰真”。(《有怀》评),又在《叙山歌》中说山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落实到***中,他在《警世通言序》中说***要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在他的有关***的眉批里,常可看到“叙别致凄婉如真”,“话得真切动人”,“口气逼真”,“真真”等。情真、事真、理真是冯梦龙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反复提到的,是他追求的总目标,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第二,他虽然不反对文言***,他的《情史》便收集了很多文言作品,但他更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作品通俗易懂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在《古今***序》中就:

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

又在《醒世恒言序》说:“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这里,“文心”指的是文人典雅的作品,“里耳”是闾巷平民的感受,只有通俗的作品,才能得到闾里小民的欣赏。

第三,冯梦龙主张文学有教化作用,而且主张把社会教化的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结合起来。他在《警世通言序》中举了里巷小儿听《三国》故事受***人物影响的例子:

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

这个例子生动的说明通俗***的巨大影响力,确不是被奉为经典的《孝经》、《论语》这类书所能达至的。所以冯梦龙希望借着这些通俗作品去达到教化的目的。“三言”就是他的实践,他解释“三言”的命名:

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者,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醒世恒言序》)

明白的昭示这套书的目的是“导愚”、“适俗”和“习之不厌,传之可久”。

朔源

冯梦龙思想受明代哲学家 李卓吾和王阳明影响很大。

据明人许自昌《樗斋漫录》记载:冯梦龙“酷嗜李氏之学,奉为蓍蔡”。并与袁无涯一起增补、整理、刊行李卓吾评点的《水浒传》。在冯梦龙所编纂、评改的《情史》、《智囊》、《古今谭概》、《太平广记钞》等著作中,大量引述了李贽的言论,且大多作了肯定的评价。李贽最为惊世骇俗的思想莫过于对孔子及其六经的蔑视和否定。他说:“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童心说》)被历代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论语》、《孟子》、六经,决非万世之至论,实“乃道学之口实,***人之渊薮也。”(《童心说》)李卓吾坚决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汉唐宋三代,“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李卓吾以其思想家的胆识,凭借犀利的笔锋,剥掉了孔夫子神圣的外衣,解除了六经、《语》、《孟》经典的包装,显露出其庸常的一面。在冯梦龙的著作中,也有对孔子及其六经的嘲讽和否定。他在《广笑府序》中写道:“又笑那孔子这老头儿,你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地把好些活人都弄死。”提出了孔子道学的主张,其激进程度不亚于李贽。在《太平广记钞》卷二十六《刘献之》条后,冯梦龙有评:“***使往圣不作六经,千载又谁知其少乎?”将六经视为可有可无典籍。李卓吾在《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中,系统阐述他对妇女问题的看法。他说:“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并对历史上有作为的女性,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与李卓吾一样,冯梦龙也肯定妇女的才智,在《智囊》中,专辑《闺智部》一卷,表彰古今才女。《闺智部?贤哲》总评曰:“谚云:‘妇智胜男。’即不胜,亦无不及。”这和李贽的男女见识无长短之别的主张何其相似。

李卓吾的文学观对冯梦龙的影响更大。李贽最根本的文学主张是“童心说”,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说》)在李卓吾看来,世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真情实感的表露。李贽认为,真正出自“童心”的优秀作品是通俗文学,是戏曲***。在《童心说》中,他推《西厢记》、《水浒传》为“天下之至文”。冯梦龙认为文学是作家性情的表露,他说:“文之善达性情者,无如诗,三百篇之可以兴人者,唯其发于中情,自然而然故也。” (《太霞新奏序》)冯梦龙所说的“性情”,主要是指情感,他也常用“中情”、“至情”、“真情”。冯梦龙对通俗文学的推崇不亚于李贽。他说:“今虽委世,而但有***诗文,无***山歌。” (《叙山歌 》)并亲手蒐集、整理了《挂枝儿》、《山歌》等民歌集。他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宇内四大奇书”。编纂了大量的通俗文学,包括话本经典“三言”。

王阳明是明代首屈一指的大思想家,冯梦龙对其学说推崇备至,他在晚年创作了传记***《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这样评价阳明心学:“即如讲学一途,从来依经傍注,唯有先生揭良知二字为宗,直扶千圣千贤心印,开后人多少进修之路。……所以国朝道学公论,必以阳明先生为第一。” 生活在明中叶的王阳明,亲眼目睹了现实的污浊,并对此痛心疾首,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去拯救世人,达到天下大治的境地。他说:“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身之不肖,而思以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 (《传习录》中)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希望唤醒人们的良知,改变社会现状。冯梦龙也是一位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对其丑恶的一面看得更为清楚。他在《醒世恒言叙》中写道:“忠孝为醒,而悖逆为醉;节检为醒,而 *** 为醉;耳和目章、口顺心贞为醒,而即聋从昧,与顽用嚣为醉。”针对世上醉人多、醒者少的现实,冯梦龙要用文学创作来唤醒世人。他说:“天不自醉人醉之,则天不自醒人醒之。以醒天之权与人,而以醒人之权与言。言恒而人恒,人恒而天亦得其恒。万世太平之福,其可量乎!”(《醒世恒言叙》)冯梦龙的醒世思想和王阳明的救世思想是相通的。王阳明用以救世的一剂良药就是“良知说”。“良知”是什么?王阳明作过各种解释。他说:“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成,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传习录》中)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就是是非善恶之心,孝悌恻隐之心,真诚恻怛之心,忠君爱国之心。实际上是一种封建***道德观念。它是先天赋予、不***外求、***具备的主观存在,“致良知”不过是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保持良知不为私欲遮掩,自觉自愿地履行这些道德规范。冯梦龙用以醒世的思想也主要是封建***观念。他说:“六经、《语》、《孟》,谭者纷如,归于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如是而已矣”,“而通俗演义一种,遂足以佐经书史传之穷”,(《警世通言叙》)可以“为六经国史之辅。”(《古今***叙》)也就是说,***也能起到六经的作用,可以教人为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甚至比经书的教育作用更显著。与王阳明不同的是,冯梦龙更强调文学的情感作用,而他们所宣扬的基本思想却没有什么不同。

在明代哲学史上,李卓吾和王阳明属于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李卓吾的思想带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反传统精神,是一位激进的思想家。王阳明则是传统儒学的拥护者和继承人,直接因袭从孟子到陆九渊的哲学思想,站在维护明朝统治的立场上,进行新的架构和阐释。如此矛盾对立的两位思想家,为何都能为冯梦龙所接受?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人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的,往往具有多重性。恩格斯在评价诗人歌德时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在他的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这一论断对我们理解冯梦龙是有启发意义的。冯梦龙的思想也存在着矛盾,一方面,他嘲笑孔夫子,贬斥六经;另一方面,他却一直在兢兢业业治经,著有《麟经指月》、《春秋衡库》等经学著作。称赞孔圣人“删述六经、表章五教,上接文武周公之派,下开百千万世之绪,此乃帝王以后第一代讲学之祖。”(《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一方面,他肯定卓文君的自择私奔;另一方面,却在《寿宁待志》中为节妇立传,认为其清白胡可没也。这种矛盾现象正是冯梦龙接受尖锐对立的李卓吾和王阳明的思想基础。其次,冯梦龙接受李卓吾和王阳明是有阶段性的。大体上来说,可以冯梦龙崇祯三年中副榜贡生为界。他青年和中年时期,受李卓吾的影响较大,思想比较进步。晚年则受王阳明影响较大,思想趋于保守。冯梦龙的主要***、戏曲、民歌几乎都是在公元1627以前编纂的,也就是说,冯梦龙作为一位通俗文学大家的地位,在此之前已确立。他的一些进步的政治思想和文学主张也是在此之前形成的。崇祯三年,他中了贡生,做了一任丹徒训导,后来迁升寿宁知县,因为政清廉,博得了循吏的美名。作为朝廷命官,他得为维护其统治服务,文武兼备的王阳明成为他崇拜、效法的对象,接受王阳明便在情理之中。再次,冯梦龙受李卓吾、王阳明的影响程度不同,受“李氏之学”的影响更大。冯梦龙是一位文学家,对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艺思想和文学创作方面。李卓吾既是一位思想家,又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对***、戏曲的评点,直接影响冯梦龙的文学活动。李卓吾的思想便受到王阳明的影响,李卓吾自己便说过:“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不幸年甫四十,为友人李逢阳、徐用检所诱,告我龙溪先生语,示我阳明王先生书,乃知得道***不死,实与真佛真仙同,虽倔强,不得不信之矣。”(《王阳明先生道学钞》)事实上,李贽的一些精辟见解便受到阳明心学的启发,王阳明说:“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传习录》中)这一观点实际上是李卓吾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先声。李卓吾的“童心说”和王阳明的“良知说”之间显然有理论上的渊源关系,至少在先天赋予、***具备的真实存在这一点上如此。既然反道学的李卓吾也能从真道学王阳明处得到启发,那么后学冯梦龙能兼***“李氏之学”和阳明心学也就不难理解了。(本文系部分节选自傅承洲《明清文人话本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戏曲成就

戏曲整理及其他冯梦龙作为戏曲家,主要活动是更定***,修订词谱以及在戏曲创作和表演上提出主张。至于冯梦龙创作的***作品,传世的只有《双雄记》和《万事足》两种,虽能守曲律,时出俊语,宜于演出,但所写之事,缺少现实意义。冯梦龙之所以重视更定和修谱工作,在于他看到当时***之作,“人翻窠臼,家画葫芦,***不奇,散套成套”(《曲律序》)的现象严重。为了纠正这种弊端,使之振兴,于是主张修订词谱,制订曲律,以期“悬完谱以俟当代之真才”(同前)。同时提出“词学三法”,强调调、韵、词三者不应偏废。在冯梦龙看来,一部优秀剧作,应该情真意新,韵严调协,词藻明白,文***斐然,案头场上,两擅其美。冯梦龙正是在这种主张驱使之下,从事***更定工作的。冯梦龙更定的作品达数十种之多,现可考者有17种,其中颇有不少名作,如汤显祖的《牡丹亭》、《邯郸梦》,袁晋的《西楼记》,李玉的《一捧雪》、《 *** 关》和《永团圆》,《占花魁》,以及《精忠旗》等。在更定过程中,冯梦龙强调关目的真实自然,合乎情理,突出中心,反对枝蔓。更定的《精忠旗》,便是以慷慨大节为主脑,突出岳飞忠君爱国和将士人民对他的爱戴。他还注重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刻画,使之生动鲜明。以更好地发挥“***之衮钺”的作用。在他更定的《酒家》中,就曾给各种人物以不同的个性特征,“虽妇人女子,胸中好丑,亦自了了”(《酒家序》)。对于音律,见原作落调失韵处,冯梦龙也总是按谱加以修改,以便于演唱。他要更定汤显祖《牡丹亭》的原因,便是认为这部具有无限才情的杰作,只是“案头之书,非当场之谱”(《风流梦小引》),冯梦龙更定的《牡丹亭》,与汤显祖原著的意趣,虽有所差异,但也的确使之便于用昆腔演唱。

《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著名昆曲剧目,便有***用冯梦龙定本的地方。冯梦龙更定***的工作,对于纠正创作脱离舞台的案头化偏向,繁荣明末戏曲,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戏曲表演艺术方面,冯梦龙也有不少精湛之论。他在《双雄记序》中提出,“歌者”必须识别调的宫商,音的清浊,不能“弄声随意”、“唇舌齿喉之无辨”。在更定***的眉评中,也时时“提示”演员,何处是“精神结穴”处,戏要做足;何曲演时不宜删略。要求演员应认真领会角色的思想感情,气质风度,以及其所处的艺术环境,演出神情和个性来。这表明冯梦龙在有意地探讨表演艺术的规律,并从理论上作了一些总结。

冯梦龙的散曲集《宛转歌》和诗集《七乐斋稿》,均已失传。从残存的数十首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散曲多“极摹别恨”之作。他的诗以通俗平易见长,虽不成诗家,但亦有可观之作。如在知县任上写的《催科》,其中便有“带青□早稻,垂白鬻孤孙”之句。正如钟惺所评:“下句更惨。二语出催科吏之口中,亦无可奈何之极矣。”(《明诗归》卷七)

此外,冯梦龙还曾参与校对精刻《水浒全传》,评纂《古今谭概》、《太平广记钞》、《智囊》、《情史》、《太霞新奏》等,并有笑话集、政论文等十余种传世,还撰有研究《春秋》的著作《麟经指月》。

冯梦龙的诗文明有陆庐峰者,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门人往,以一金易归。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公曰:“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明代·冯梦龙《砚眼》

砚眼

明有陆庐峰者,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门人往,以一金易归。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公曰:“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 国中文言文 , 寓言故事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晔曰:“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晔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无以对。——明代·冯梦龙《欧阳晔破案》

欧阳晔破案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晔曰:“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晔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无以对。 国中文言文 , 赞颂 , 写人故事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请观懒惰者,面待饥寒色。——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

醒世恒言

富贵本无根,

尽从勤里得。

请观懒惰者,

面待饥寒色。查看更多冯梦龙的诗文>>

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北师大版

《红楼梦》是一部谜一般的奇书。它的主题众说纷纭,其中不乏好的见解。***开篇即宣称“大旨谈情”,脂砚斋说“因情得文”,“因情捉笔”,其书也一名为《情僧录》。花月痴人《红楼幻梦自序》为说明《红楼梦》为“情书”,竟一连用了近二十个情字:“作是书者,盖生于情,发于情,钟于情;笃于情;深于情,恋于情;纵于情,囿于情;癖于情,痴于情;乐于情,苦于情;失于情,断于情;至极乎情,终不能忘乎情。惟不忘乎情,凡一言一事,一举一动,无在而不用其情。此之谓情书。”脂砚斋深昧《红楼梦》中的“情”意。他说:“借幻说法,而幻中更自多情,因情捉笔,而情里偏成痴幻。”

作为一部长篇巨著,《红楼梦》的大处在于总体的构思,包括主要的故事、故事的主要环境设计、情节发展和人物配置安排等,这诸多方面有机结合的整体的风神气韵,应是它煌煌大旨的唯一明证。当然,今见曹雪芹 《红楼梦》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后面的部分我们只能根据前八十回的暗示伏笔和脂批的某些透露有一定的了解,这不能不影响到研究结果的精确性。但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无碍于人知其神。现有脂本大半部《红楼梦》已够我们确认其“大旨”的基本需要了。

曹雪芹批判此前才子佳人***(含“*词***”)“千部共出一套”,“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历来的爱情故事“不过传其大概”,多不出“偷香惜玉,暗约私奔”,“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

第一回文本写道: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女,奸*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文本接着写道: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

既然传统的社会文化无视“儿女真情”,要表现这真实的情感世界就必须“作得奇想”(第一回脂批),在现实社会之外去寻找其源头和来历。《红楼梦》以顽石“幻形人生”为机缘,“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第一回脂批)。这便是《红楼梦》故事起始的两件事:一是女蜗补天所弃的一块顽石通灵思凡,由一僧一道幻缩为美玉携历红尘,去“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享受几年”;一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一株”,久得“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概”,修成女体,思报灌溉之德。适神瑛侍者“欲下凡造历幻缘”,绛珠仙子便随他下世“还泪”,以偿“甘露之惠”,从而 “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这后一件事是全书故事的主体。

贾宝玉含玉而来,林黛玉带病降生;宝玉以自己的乖僻邪行发展个性,黛玉则以自己幽僻绝尘的诗情与世俗抗衡。宝玉为带玉而恼怒,黛玉为还泪而怨艾。两人是为了前生的约定而来,只不过是为了把前世欠下的还回去,把原本不属于自己而是归结于对方的东西重新交还给对方。来世为人,不过是还回这一份人情,了结这一份情缘。情感心理上的还情在现实世界的大观园中便是还泪,由此他们两人都是“情痴”,所以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有似曾相识之感,他们的性情心意早就相互认同。即使最终以悲剧结束,贾宝玉也只念那“木石前盟”。所以第十九回脂批称之为“古今未有之一人”,“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又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于颦儿处更为甚,其囫囵不解之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在贾宝玉、林黛玉面前,中国传统的分析理念和评价准则已丧失言说能力。连深通人情世故的贾母也纳闷:“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其实史老太君看透了一半!

曹雪芹之所谓“大旨谈情”,是指他在***中所描写记叙的系作者本人“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甲戌眉批云:“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刮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

怎么理解“大旨谈情”?大旨,自然与“主要题旨”、“中心思想”基本重合。具体应指两个层面:首先,是说《红楼梦》以爱情为题材,以爱情为框架;叙述爱情故事,咏叹爱情情怀。同时,鉴于《红楼梦》的内涵极为丰富,因此,以上所引鲁迅的概述、一代伟人的认识,或者教科书上叙述的“封建社会末世意象”、“封建大家族败亡主题”、“贾宝玉人生幻灭情结”等重要意蕴也是通过爱情故事折射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情框架是***《红楼梦》表达丰富复杂的人生理念、人生感悟的载体。 那么,这“大旨谈情”,到底又“谈”了哪些“情”呢?简而言之,描写了三个层面的社会人群的爱情生活——贵族的爱情,奴婢的爱情,另类的爱情,三者交叉的爱情。贵族的爱情,主要是以贾宝玉为中心的才子佳人间的缠绵悱恻爱情,自然也有迥异于宝黛式的;还有林林总总的大家闺秀之悲、贵族少寡之孤、宫闱嫔妃之怨…… 爱情不是贵族的专利,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爱情。因此,《红楼梦》作者还用他的如椽巨笔触及了社会生活底层的奴婢、下人们的爱情,她们也爱的热切,爱的壮烈,阐释人生真谛,闪耀人性光辉。另类的爱情,那是社会世俗所不允许有爱情的那一类人的爱情。这里指的是僧尼、优伶等。——妙玉、智能的爱情,芳官、紫鹃的爱情,蒋玉菡、柳湘莲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有“爱”而不能“情”,是另类的苦涩甚至的滴xiě的爱情,哀唱着不幸,咏叹着幽怨,从而提供给读者对那个时代那种社会的又一种解读。然而,在《红楼梦》里,无论哪一种爱情,却都涂抹着同一种凄婉的色彩,——叫做悲剧,那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里,掌管天下所有女子爱情的警幻仙子奉给宝玉的一盏茶、一杯酒的名称所决定的,茶名“千红一窟(哭)”,酒名“万艳同杯(悲)”!

因为《红楼梦》“大旨谈情”, 不知何故,古往今来万千读者,似乎不太留意曹雪芹自己的真心实话,却总是生发出一些议论,什么“言情”“爱情”,什么“情场忏悔”,什么“*书”,什么“哥哥妹妹吊膀子”。当然,你可以说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是复杂的,***的眼光、心境各有不同,也不足奇怪。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红楼梦》何以“大旨谈情”呢?有两个原因,一是适应市场即迎合读者,二是便于隐伏。

这第一个原因***写得甚是明白:“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

这一段引文所反映的背景是:康熙二十六年,发布了“禁*词***及僧道邪教”的上谕。康熙五十三年四月,又发布“严法禁毁****词”。云:“朕惟治天下以人心风俗为本,欲正人心、厚风俗,必崇尚经学……近见坊间多卖****词,荒唐俚鄙……不但诱惑,即缙绅士子,不免游目蛊心……。”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上谕中未提“僧道邪教”事,可见用武力铲除邪教易,正文化之本难!早在二十四年,康熙曾谕内务府,中云:“今见内务府佐领人员,善射及读书善文者甚少……。”何止内务府?清初,经多年征战而定鼎中原,居功自傲、争权夺利、相互倾轧不说,就这腐化享乐之风、不求进取之风,已是康熙的心腹之患。试想,后来的《脂评石头记》问世时,又有几个‘’看过?*词***有市场就有“作”家,恐怕其中汉族文人为主。这是“康熙之治”重头戏之一。

所以,曹雪芹在《红楼梦》《凡例》及***第一回,借“石兄”之口,长篇界定“言情***”与“*词***”的区别,以分清良莠。作者关于“言情***”、“*词***”的看法和界定,比起康熙的上谕可以说是“理高一筹”。***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能因“*词***”的出现和泛滥而被扼杀 !更何况,“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总一时稍闲,又有贪*恋色,好货寻愁之事……”,也就是说有它正当、正常的市场需求。如此看来“上谕”似乎有点“左”,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交代透彻。

作者说,在他那个时代的“市井俗人”、“贫者”和“富者”,都少有兴趣、没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唯“谈情说爱”之书“市井俗人”爱看,富者“醉*饱卧之时”爱看,贫者“避世去愁之际”亦爱看,因为看“谈情说爱”之书不仅可以消遣,“省了些寿命筋力”, 而且还可以“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看这“大旨谈情”的《红楼梦》,还可以令读者即“令世人换新眼目”。

第二个原因——“便于隐伏”亦即便于分层次。说白了,“大旨谈情”是浅层次的,亦即消遣层次。在这一层次上阅读是书,无须动脑筋便可知晓。“便于隐伏”何解?请看文本:“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拟妄称,一味*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红楼梦》“大旨谈情”,“伤时骂世之旨”就只能在其他层次中隐写了。

《红楼梦》大致有五大层次:“大旨谈情”为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即“红楼解梦”,第三层次即隐写曹氏家族史及主要成员,第四层次即隐写明末清初重大历史和重要人物,第五层次借用网络语言就是“凭栏观史”。 深入到“大旨谈情”以外的层次,“大旨谈情”层次中的人物就演变为演员(伶人)了。因为有五个层次,所以***中人物的年龄忽大忽小如贾母、贾宝玉,有的人物如十二钗之十的巧姐儿怎么也长不大,所以***中的结构、情节有些令人费思忖。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

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

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

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

。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

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

知赐了***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到何地方?望乞明示

,使***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

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

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

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

蒙茫茫大士渺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

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

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反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

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据我看来,第一件,

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

,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

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石头笑答道:

“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借汉唐等年纪

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

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

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

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女,奸*凶

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秽污臭,屠毒笔墨,

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

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

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拟出男女

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

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

,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

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

;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

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

传者。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

一时稍闲,又有贪*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

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

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饱卧之时,或避事去愁之

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

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

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

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

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

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

又非***拟妄称,一味*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

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

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

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

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

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

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

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

《正心诚意》文言文

课文复习提纲

1、《文言文两则》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后第3题:

①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答: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答: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③孰为汝多知乎?答: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匆匆》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课后第2题:“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答:作者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日记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3、《桃花心木》

这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课后第2题:

①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答:“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生活中的“不确定”,比如生病、父母下岗、遇到自然灾难等。

②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答:因为种树人不定期、不定量地给树浇水,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所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6、《北京的春节》

本人作者——著名语言***老舍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文通过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悲痛。

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答: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

答: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它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课后第3题: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首尾呼应。这样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更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12、《为人民服务》

这是******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

课后第3题: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答:这段话共有四句话。第一句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第四句话是讲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接着,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然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最后讲小女孩冻死在街头。

课后第3题:

①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象中死去了。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②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答:前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了,就彻底幸福了。

15、《凡卡》

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文章是按写信的过程记叙的。开始叙述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接着,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难以忍受的悲惨的学徒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一是过圣诞节的情景);最后写凡卡把写好的信塞进邮筒里,在甜蜜的梦中看见爷爷正在念他的信。这篇课文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写信的内容和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而成的。在表达式***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作者***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的在法国科学院做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面前。接下去的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了镭,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充分表现了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居里夫人在名利面前的态度和做法,表现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全身心投身科学的忘我精神。最后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

课题中的“美丽”不仅是居里夫人的美丽容貌,更是她所体现的坚定执著、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

课后第2题:

①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答:“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有“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项伟大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金属元素镭,“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②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答:这个句子***用了“从……变成……”的句式,这种“变”不是一般的变成,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飞跃,四个“变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绩。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后第2题:答: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紫罗兰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第三个事例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补充事例:牛顿看到苹果落到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上山手叶割伤,发明了锯。

课后第3题:

①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答:“?”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答:“见微知著”的意思是: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这句话重申文章开头提出的观点,与开头互相照应。

十、日积月累

第一单元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3、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墨子》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传习录》

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第三单元

囚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第四单元

1、正直是道德之本。——(埃及)迈哈福兹《平民史诗》

2、眼泪无法洗去痛苦。——(冰岛)拉克司内斯《冰岛之钟》

3、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英国)戈尔丁《蝇王》

4、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苏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5、守信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6、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7、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

8、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第五单元

百炼成钢 发愤图强 坚持不懈 迎难而上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革故鼎新 标新立异

独出心裁 举一反三 实事求是 各抒己见

不耻下问 触类旁通 精益求精 古为今用

十一、要求背诵默写的重点课文

第1课《文言文两则》。第2课《匆匆》。第12课《为人民服务》。第18课《跨越百年的美丽》。

14首古诗词:

《元日》王安石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七步诗》曹植三国.魏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鸟鸣涧》王维唐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唐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石灰吟》于谦明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郑燮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己亥杂诗》龚自珍清***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浣溪沙》苏轼宋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宋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墨梅》王冕元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浪淘沙》刘禹锡唐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正心诚意(自出王阳明***辑《传习录》)

正心诚意·

答罗整庵少宰书

罗整庵(公元1465——1547年),即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明代江西泰和人。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少宰(明清吏部侍郎的别称)。学术上主张理得于天而具于心,理气本为一物,著有《困知记》。阳明先生的这封回信写于正德十五年,罗的信见于《困知记》附录卷五。参见《明儒学案》卷四十七。

原文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发舟匆匆,未能奉答。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恐未可安于听见而遂以为极则也。”

幸甚幸甚!何以得闻斯言乎?其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讲明之耳。而数年以来,闻其说而非笑之者有矣,诟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较量辨议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复晓喻,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何如哉!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

译文

鄙人顿首谨启: 昨天幸蒙无倦教诲《大学》,因乘船匆匆,未能作答。清早,在船上稍有空闲,把您的信取出又阅了一遍。到江西后只怕事务纷繁,首先在此略作答复,并请批评指正。 来信写道:“见道固然困难,若要体认道就会更困难。道的确不容易理解,但是,学也确实不能不讲。恐怕不能把自己的观点看成为学问的最高标准了。”

十分荣幸!我岂能听到这番话呢?我怎敢自以为达到最高标准而心安理得呢?我正想就天下之道而加以讲明。多少年来,对于我的学说,天下之人,有的讥讽,有的辱骂,有的不屑一顾。这些人愿意教导我吗?愿意一再开导我使我明白,只怕不能够救正我吧?但是,在天下钟爱我的人中,还有谁象您如此的深切周到,我该如何感激您的。孔子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深感忧虑。但今天的学者只要读了几天书,略懂一点训诂,就自以为能够知道学问了,就不再去讲究探求了,真可悲!道,必须体察后才有所见,并非见道后才***察道的功夫。道,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并非在讲学之外还有明道之事。然而,现在讲学的人有两种,其一用身心来讲学,其二用口耳来讲学。用口耳讲学的,揣测估摸,讲的尽是捕风捉影、似是而非的内容。用身心讲学的,所言所行,的确是自己具备的东西。能够知道这些,也就深谙孔子的学说了。

〔评析〕

孔子说过:“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典加之勤奋探究而求得知识的人啊。”他还说:“圣,我还不能够;我只是不厌其烦地求索并且不知疲倦地教诲人的呀。”所以,他对于那种学业颓废,识见偏颇的人极为恼火,批评这种人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又不徙,不善不能改。”阳明先生在这坦露了自己与孔老夫子同样的忧虑。

原文

来教谓某《大学》古本之复,以人之为学但当求之于内,而程、朱格物之说不免求之于外,遂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补之传。非敢然也。学岂有内外乎?《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朱子疑其有所脱误而改正补缉之,在某则谓其本无脱误,悉从其旧而已矣。失在于过信孔子则有之,非故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传也。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且旧本之传数千载矣,今读其文词,即明白而可通,论其工夫,又易简而可入。亦何所按据而断其此段之必在于彼,彼段之必在于此,与此之如何而缺,彼之如何而补?而遂改正补缉之,无乃重于背朱而轻于叛孔已乎?

译文

在来信中,您认为我之所以要恢复《大学》的旧本,主要是由于我认为人的学问仅该在内心探求,而程、朱格物的观点不免要到心外去探求。因而我就删除了朱熹重分章节的作法,削减了他所增补的传。 我不敢这样做。学,它怎会有内外之分?《大学》的旧本亦是孔子相传的旧本,朱熹怀疑它有遗漏错误之处而重新加以改正补充,我则认为《大学》旧本并未有遗漏错误之处,就全部根据旧本罢了。我或许有过分信任孔子的过失,并非有意否决朱熹重分章节的作法,并删削他增补的传。学问最贵在心中有所获得。我心中认为是错误的,即便是孔子的言论,我也不敢说它是正确的,何况那些比不上孔子的人?我在心里认为是正确的,即便是平常人的言论,我也不敢认为是错误的,何况还是孔子呢?再者,旧本已继承流传了几千年,现在读来,在文词方面朗朗上口;就工夫而言,既简易又可行。又凭借什么来肯定这段必须在那里,而那段必须在这里呢?这里是否缺少了什么,而那里又需要补充什么呢?并且,随即加以改正并适当补充,您是不是把背离朱熹看得过重,而把违逆孔子看得过轻呢?

〔评析〕

阳明先生在这里再次阐扬了“心即理”,“心外无物”的命题。既然“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万事万物都是天地之心的“心”发用流行的结果,那么人心便是完满自足的,包涵着万物的理,不能从外面添加一分。如果离心求理,实际上是“以吾心之良知未足”,大为失算的了。

原文

来教谓:“如必以学不资于外求,但当反观内省以为务,则正心诚意四字亦何不尽之有,何必于入门之际,便困以格物一段工夫也?”诚然诚然!若语其要,则“修身”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正心”?“正心”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诚意”?“诚意”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致知”,又言“格物”?惟其工夫之详密,而要之只是一事,此所以为“精一”之学,此正不可不思者也。夫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反观内省,未尝遗外也。夫谓学必资于外求,是以己性为有外也,是“义外”也,“用智”者也。谓反观内省为求之于内,是以己性为有内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是皆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故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此可以知格物之学矣。“格物”者,《大学》之实下手处,彻首彻尾,自始学至圣人,只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门之际有此一段也。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用力,日可见之地。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了,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以其主宰之发动而言则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而言则谓之物。故就物而言谓之格,就知而言谓之致,就意而言谓之诚,就心而言谓之正。正者,正此也;诚者,诚此也;致者,致此也;格者,格此也。皆所谓穷理以尽性也。天下无性外之理,无性外之物。学之不明,皆由世之儒者认理为外,认物为外,而不知义外之说,孟子盖尝辟之。乃至袭陷其内而不觉,岂非亦有似是而难明者欤?不可以不察也。

凡执事所以致疑于格物之说者,必谓其是内而非外也;必谓其专事于反观内省之为,而遗弃其讲习讨论之功也;必谓其一意于纲领本原之约,而脱略于支条节目之详也;必谓其沉溺于枯槁虚寂之偏,而不尽于物理人事之变也。审如是,岂但获罪于圣门,获罪于朱子?是邪说诬民,叛道乱正,人得而诛之也。而况于执事之正直哉?审如是,世之稍明训诂,闻先哲之绪论者,皆知其非也。而况执事之高明哉?凡事之所谓格物,其于朱子九条之说,皆包罗统括于其中。但为之有要,作用不同,正所谓毫厘之差耳。无毫厘之差,而千里之缪,实起于此,不可不辨。

译文

来信写道:“若认为学问根本不必到心外寻求,仅应该专心返身自省,那么,“正心诚意”四个字不是全部包容了吗?又何必在学问的着手处用格物这一功夫让人迷惑不解呢?” 正是,正是!若讲学问的主宰,“修身”二字已经足够,又为什么非要讲“正心”呢?“正心”二字已经足够,又为什么非要讲“诚意”呢?“诚意”二字已经足够,又为什么非要讲’致知、格物”呢?只是因为学问的工夫详尽周密。然而,简而言之也只有一件事,如此才是“精一”的学问,这里正是不得不深思的。理没有内外之分,性也没有内外之分,所以学也没有内外之分。讲习讨论,未曾不是内;返身自省,未曾就摒弃了外。若以为学问一定要到心外寻求,那就是认为自己的性还有外在的部分,这正是“义外”,正是“用智”。若以为返身自省是在心内寻求,那就是认为自己的性还有内在的部分,这正是“有我”,正是“自私”。这两种见解都不明白性无内外之分。所以说:“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从此处可以知道格物的主张了。“格物”是《大学》切实的着手处,自首至尾,自初学至成圣人,唯这一个工夫而已,并非只在入门时有这一工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均是为了修身。格物,使人所用的功夫每天有能看见之处。因此,格物是格其心中的物,格其意中的物,格其知中的物。正心,就是正其物的心。诚意,就是诚其物的意。致知,就是致其物的知。这里怎么会有内外彼此的区别?理仅有一个。从理的凝聚上来说称为性,从凝聚的主宰处来说称为心,从主宰的发动上来说称为意,从发动的明觉上来说称为知,从明觉的感应上来说称为物。所以,从物上来说称为格,从知上来说称为致,从意上来说称为诚,从心上来说称为正。正,就是正的这个东西;诚,就是诚的这个东西;致,就是致的这个东西;格,就是格的这个东西,全是所谓的穷尽天理而尽性。天下,并没有性外之理,并没有性外之物。圣人的学说不光明,主要是因为世上的儒生主张理是外在的,主张物是外在的,但不知晓以义为外的观点,孟子曾反驳过,以致于重蹈覆辙而不自觉。此处岂不是也有好象是而难以说明的地方吗?这是需要明察的。

之所以您对我的格物观点心存疑虑,因为您认定它是内而非外;认定它只肯定返身自省而摒除了讲学探讨的功夫;认定它只一心注重简约的纲领本源,而忽视了详细的细节条目;认定它深陷于枯槁虚寂之中,而不能穷尽物理人事的变化。若真如此,哪里只是圣学的罪人、朱子的罪人呢?这是用异端邪说欺骗百姓,这是背道离经,***都可以讨伐诛灭他。更何况您这样正直的人?若真如此,世上略懂一些训诂,知晓一点先哲言论的人,也都能明白它是错误的,更何况您这样贤明的人?我所讲的格物,把朱熹所谓的九条全囊括进去了。然而,我的格物有中心,其作用与朱熹的不同。这正是人们说的有毫厘之差。但在此处,差之毫厘即可产生失之千里的错误,所以不得不辨明。

〔评析〕

精于专一,是儒、道、释三家共同追求的境界。心一,就能虚旷;虚旷,就能接纳事物;精一,就能穷尽事理。虚旷、精一,就是“修身”、“正心”、“诚意”和“格物”。精一于事的人,能够认识事物;精一于道的人,能够全面认识事物。精一于事的人,劳思于“千算”;精一于道的人,只在“一算”。

原文

孟子辟杨、墨至于无父、无君。二子亦当时之贤者,使与孟子并世而生,未必不以之为贤。墨子兼爱,行仁而过耳。杨子为我,行义而过耳。此其为说,亦岂灭理乱常之甚而足以眩天下哉?而其流之弊,孟子则比于禽兽、夷狄,所谓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也。今世学术之弊,其谓之学仁而过者乎?谓之学义而过者乎?抑谓之学不仁、不义而过者乎?吾不知其于洪水、猛兽何如也。孟子云:“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杨、墨之道塞天下。孟子之时,天下尊信杨、墨,当不下于今日之崇尚朱说。而孟子独以一人呶呶于其间。噫。可哀矣!韩氏云:“佛、老之害,甚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坏之先,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 其亦不量其力, 果见其身之危, 莫之救以死也。”

呜呼!若某者,其尤不量其力,果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夫众方嘻嘻之中,而犹出涕嗟若;举世恬然以趋,而独疾首蹙额以为忧。此其非病狂丧心,殆必诚有大苦者隐于其中,而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察之。某为《朱子晚年定论》,盖亦不得已而然。中间年岁早晚,诚有所未考,虽不必尽出于晚年,固多出于晚年者矣。然大意在委曲调停,以明此学为重。平生于朱子之说,如神明蓍龟,一旦与之背驰,心诚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为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盖不忍牴牾朱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而与之牴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则道不见也。执事所谓决与朱子异者,仆敢自欺其心哉?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己矣。故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益于己者,己必喜之;损于己者,己必恶之。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于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小人之过也必文”。某虽不肖,固不敢以小人之心事朱子也。

译文

孟子严厉指责杨朱、墨子是“无父无君”。其实,杨、墨也是当时的贤士。***若他们与孟子同时,也未必不被称为贤者。墨子主张“兼爱”,是行仁过了头;杨朱主张“为我”,是行义过了头。他们的学说,并不是要灭天理乱纲常而眩惑天下,但是,其所产生的弊端,孟子比为禽兽夷狄,这也就是所讲的用学术来灭杀天下后世。如今,世上的学术毛病,能说是学仁太过分了吗?能说是学义太过分了吗?还是学不仁、不义太过分了呢?如果与洪水猛兽相比,我不知道他们会怎样?孟子说:“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孟子的时代,杨墨学说充盈天下,***推崇,不亚于今天的人推崇朱熹的观点,其时,才孟子一人与他们争辩。唉,真可悲!韩愈说:“佛、老之害,甚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坏之先,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

哎!若我者,更是不自量力,的确认识到了自身面临的危险,至死也不能挽救这种局面了。正当众人在欣喜欢悦时,我则流泪叹息;正当世人怡然自得地同流合污时,我则独自忧心忡忡疾首蹙额。此种情况,若非我神经错乱丧失理智,那么,一定是有极大的痛苦潜藏心中。此种情况,若非达到天下至仁的人,那么,谁又能明察呢。我著写《朱子晚年定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其中,书上年代的早晚,的确有些未经考证,虽不一定都是出自晚年,但大部分是写于晚年的。我的本意在于婉转调停朱陆的论争,重要的是讲明圣学。我生平对于朱熹的学说奉若神明,一旦与它背道而驰,心里的确也很难受,因此,无奈才作了《朱子晚年定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不忍心与朱熹的学说相抵触,这是我的本心!无奈之下与它抵触,是因为道原本如此。不作直说,道就不能显现啊!您认为我是执意要与朱熹不同,我岂敢自我欺骗?道,原本是天下公有的道;学,原本是天下公有的学,并不是朱熹可以个人私有的,也不是孔子可以个人私有的。对天下公有的东西,只得秉公而论。所以,对于正确言论,即便与自己的不同,也对自己有益;对于错误言论,即便与自己的相同,也对自己有损害。对自己有益的,一定会喜欢它;对自己有害的,一定会厌恶它。那么,我今天所讲的即使与朱熹不同,未必不是他所喜欢的。“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其更也,人皆仰之”,然而,“小人之过也必文”。我虽然没有出息,是不肖之人,但对待朱熹岂敢用,小人之心啊!

〔评析〕

圣人的仁、义之心宛若大盘里的水,平平正正地放着不动,浑浊之物就会沉淀,而清明之物就会浮在上面,可以照见人的须眉,观察人的面色;如果微风吹过,浑浊之物又会浮于水面,清明之物则会混于其中,以至模糊自身的本体。

原文

执事所以教,反复数百言,皆以未悉鄙人格物之说。若鄙说一明,则此数百言皆可以不待辨说而释然无滞,故今不敢缕缕,以滋琐屑之渎。然鄙说非面陈口析,断亦未能了了于纸笔间也。嗟乎!执事所以开导启迪于我者,可谓恳到详切矣。人之爱我,宁有如执事者乎?仆虽甚愚下,宁不知所感刻佩服?然而不敢遽舍其中心之诚,然而姑以听受云者,正不敢有负于深爱,亦思有以报之耳。秋尽东还,必求一面,以卒所请,千万终教。

译文

您的谆谆教诲,反复数百言,都是因为不理解我的格物主张。如果认识了我的主张,那么,您所讲的都可以不用辩论,也能毫无疑问。所以,我不敢再细细述说,以免累赘。但是,我的主张若不当面陈述,用纸笔一下子是很难说清楚的。哎!您对我的开导启示,可以说是诚恳而又周详了。钟爱我的人,谁又能象您这样呢?虽然我很愚蠢,怎么能不感激佩服您呢?但是,我不敢毅然舍弃心中真切的想法来听从您的教诲,正因为不敢辜负您的深厚,也想以此来报答您。秋后返家时,一定去拜见您,以满足当面请教的心愿,万望不吝赐教。

〔评析〕

此段文字是学生对先生表示的敬佩之情,也是全信内容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