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轼是什么意思,凭轼什么什么成语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6-11 0
  1. 轼怎么读组词
  2. 轼的意思
  3. 《郭纶》苏轼

“式”字可以加的偏旁其实真的不多,应该只有下面几个字吧:

意思是:

凭轼是什么意思,凭轼什么什么成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揩擦:擦~、拂~、~泪、~除、~目以待。

意思是:1、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凭~。2、凭轼致敬:“魏文侯过其闾而~之”。

意思是: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

意思是:火貌

意思是:

1、

按照预定的想法非正式地做:~车、~图、~航、~问、尝~、~金石。2、测验:~场、~卷、~题、笔~、考~、口~。

轼怎么读组词

轼 拼 音 shì? 部 首 车 笔 画 10 五 行 金 繁 体 轼 五 笔 LA*** [轼]基本解释

1.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凭~。

2.凭轼致敬 :“魏文侯过其闾而~之”。

[轼]详细解释

〈名〉

(形声。从车式声。本义: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 同本义

轼车前也。——《说文》。按车阑上之木。周于舆外者在前曰轼在旁曰骑。

冯轼下齐七十余城。——《汉书·郦食其传》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又如:登轼(爬上车厢前的横木);轼柜(固定在车厢前横木上的小柜);轼车(在车上凭轼致敬)

[轼]百科解释

轼,汉字,读作“shì”,意思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更多→ 轼

[轼]英文翻译

horizontal wooden bar in front

[轼]组词 伏轼 茵轼 轼车 转轼 熊轼 轼蛙 轼闾 凭轼 据轼 横轼 轼鼃 轼庐 轼柜 冯轼 更多轼组词 [轼]相关搜寻 轼组词 轼辙 轼车 轼 成语 轼庐 轼柜 轼怒鼃 轼鼃 轼蛙 轼闾

轼的意思

轼,拼音:shì;组词:轼辙、轼车、伏轼、回轼、熊轼、横轼、轼怒蛙、凭轼、转轼、凭轼结辙、冯轼、轼柜、泥轼、熊轼轓、轼鼃、凭轼旁观、轼怒鼃、轼蛙、茵轼、封墓轼闾、轼闾、抚轼。

部分词语释义:

1 熊轼轓

[xióng shì fān]?

即熊车。本为公﹑列侯之乘车。后亦为对地方官员乘车的美称。

2 转轼

[zhuǎn shì]?

驾车回返。回转车头。

3 凭轼旁观

[píng shì páng guān]?

靠在车前横木上旁观。比喻置身事外。

4 轼怒鼃

[shì nù wā]?

意为“轼蛙”。

5 茵轼

[yīn shì]?

车蓐与车轼。

6 轼车

[shì chē]?

在车上凭轼致敬。

7 据轼

[jù shì]?

亦作'据式',见'据轼'。?根据制度。

8 冯轼结靷

[píng shì jiē yǐn]?

谓驾车奔走。

9 轼辙

[shì zhé]?

宋代文学家苏轼和苏辙的并称。

10 轼闾

[shì lǘ]?

后因以'轼闾'谓向有德者致敬。

11 凭轼结辙

[píng shì jié zhé]?

谓驾车回驶。

《郭纶》苏轼

轼的意思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拼音:shì,部首:车,笔画:10,繁体:轼,五笔:LA***。郑码:HEHB,U:8F7C,GBK:E9F8。

释义:

1、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2、表示敬意。

组词:茵轼、伏轼、轼车、凭轼、熊轼、轼闾、据轼、轼蛙、轼庐、冯轼、横轼、转轼。

笔顺

扩展资料:

一、茵轼 [ yīn shì ]?

释义:车蓐与车轼。

二、伏轼 [ fú shì ]?

释义:亦作“伏式”。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

三、轼车 [ shì chē ]?

释义:在车上凭轼致敬。

四、凭轼 [ píng shì ]?

释义:

1、亦作“凭式”。倚在车前横木上。谓驾车;出征。

2、借指做官。

五、熊轼 [ xióng shì ]?

释义:

1、伏熊形的车前横木。因以指代有熊轼的车。古时为显宦所乘。

2、借指太守。

宋 · 苏轼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

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

我当凭轼与寓目,看君飞矢集蛮毡。

注释

骢: cōng,青白色的马。

槊: shuò,长矛,古代的一种兵器。

椽: chuán,1、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2、古代房屋间数的代称。

轼: shì,1、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2、凭轼致敬。

毡 : zhān,用兽毛或化学纤维制成的片状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业上的垫衬材料。

译文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苏轼的第一首诗,应该是《郭纶》。

嘉祐四年(1059)十月,22岁的苏轼与20岁的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由眉山赴汴京,刚刚成为大宋的新科进士。回乡为母亲程夫人丁忧三年之后,在秋凉时节,带着两位年轻的媳妇,走水路返回汴京。在嘉州(今四川乐山)渡口,遇到了郭纶。于是写此诗相赠。 ?

诗中抒发了对郭纶为保卫边疆屡立战功的赞赏和对他不得封赏流落失意的同情。

郭纶本是河西一带知名的勇士,如今的人们却都不识得他了,这位昔日的猛将只是在傍晚时分,坐在渡口,闲看过往船只来打发时间。路人只见他骑着一匹瘦弱的青白色马,却不知他曾经使用的长矛大如屋椽。郭纶说,边疆久无战事才沦落如此,一旦有了战况,他誓言愿冲锋陷阵。那时,我自当拭目观看,看这位勇士的飞箭射向敌人的军阵。

赏析

公元1059年,苏轼与苏辙这两位大宋王朝的新科进士,回乡为母亲程夫人丁忧三年之后,在秋凉时节,带着两位年轻的媳妇,走水路返回汴京。过嘉州时,在落日苍茫的渡口,苏轼抬眼就看到了郭纶。

那时的郭纶逆光而坐,默数着河流中的船只。苏轼看到了他粗硬的轮廓,却想象不出蛰伏在那轮廓里的巨大能量,更不曾见过他身边那匹瘦弱的青白快马,曾像闪电一样驰过瀚海大漠。

这位从前的英雄,曾在河西一带无人不识。那名声不是浪得的,定川寨一战,当西夏的军队自地平线上压过来时,人们看到郭纶迎着敌军的方向冲去,用手里的丈八蛇矛,在敌酋的脖子上戳出了一个血窟窿,让对手的满腔热血,喷溅成一片刺眼的血雾。

这般的勇猛,没有在西域的流沙与尘埃中湮没,却被一心媾和的朝廷一再抹杀。

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范仲淹写下著名的《岳阳楼记》。

那一年,宋夏签订和平协议,战争结束了,英雄失去了价值,郭纶于是骑上他的青白马,挎上曾经让敌军胆寒的弓箭,孤孤单单地踏上远行的路。他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到四川来的,更不知道下一步要去哪里,只是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与苏轼迎面相遇。

23岁的子瞻在这首诗中,表现出对英雄失路的怜惜和对贼寇入侵的痛恨。仁宗康定元年,九月,西贼寇三川寨,三班借职(宋代武臣的最低职级)郭纶固守,定川堡得不陷。

首联写出英雄失路之概。郭纶本河西弓箭手,屡战有功,不被赏识,甚惜之。颔联写路人只觉得郭纶的战马瘦,却不知郭纶的长矛如椽一样担负着重任。颈联写郭纶截发为信,愿作痛击贼寇的万骑先锋。尾联写诗人当靠在车前横木上,观看英雄郭纶飞驰的箭痛击来犯之敌(蛮毡,即毡帐,借指来犯的贼寇),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英雄的爱怜和信任,对贼寇的痛恨,展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苏轼后来自嘲:“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实则是说明了他一生在政坛上的波折。而苏轼在黄州为我们留下大量的千古佳作,更是让我们敬佩。

只是人们还年轻的时候,都不会意识到这一点。而年轻的苏轼在那一天就看到了自己的劫数,只不过那时的他,刚刚见识到这个世界的壮阔无边,他的内心深处,正风云激荡,还来不及收纳这般的苍凉与虚无。

更不会意识到,郭纶的命运,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命运,而是所有人的命运。苏轼从故乡奔向帝国的中心,又被飞速旋转的政治甩向深不可知的荒野,王朝为他预置的命运,几乎与郭纶别无二致。

他一生的主题,并不是如何报效他的朝廷,而是如何与自己的命运对抗。

夜色压下来,吞没了郭纶的身体。他的脸隐在黑暗中,滔滔的江水中,他听不见苏轼的窃窃私语。

补充

《郭 纶》

宋 · 苏辙

郭纶本蕃种,骑斗雄西戎。

流落初无罪,因循遂龙钟。

嘉州已经岁,见我涕无穷。

自言将家子,少小学弯弓。

长遇西鄙乱,走马救边烽。

手挑丈八矛,所往如投空。

平生事苦战,数与大寇逢。

昔在定川寨,贼来如群蜂。

万骑拥酋帅,自谓白相公。

挥兵取其元,模糊腥血红。

战胜士气振,赴敌如旋风。

蚩蚩毡裘将,不信勇且忠。

遥语相劝诱,一矢摧厥胸。

短兵接死地,日落沙尘蒙。

驰归不敢息,马口衔折锋。

谁知八尺驱,脱命万死中。

忽闻南蛮叛,羽檄行匆匆。

将兵赴危难,瘴雾不辞冲。

行经贺州城,寂寞无人踪。

攀堞莽不见,入据为筑墉。

一旦贼兵下,百计烧且攻。

三日不能陷,救至遂得通。

崎岖有成绩,元帅多异同。

有功不见赏,憔悴落巴賨。

已矣谁复信,言之气汹汹。

予不识郭纶,闻此为敛容。

一夫何足言,窃恐悲群雄。

此非介子推,安肯不计功。

郭纶未尝败,用之可前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