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佐使成语的意思,君臣佐使出自哪本书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11 0
  1. 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是什么
  2. 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哪一个
  3.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4. 谁知道《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贡献?急!
  5. 有没有经络中医养生书推荐?
  6. 澄熵荐书:《零起点学中医》和其中的“八纲辩证百字诀”

中药按毒性分类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

我国最早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按毒性和功能将365种药物分为三类。上品“无毒”,中品“有毒或无毒”,下品“多毒”。?

《神农本草经》还明确提出了配伍禁忌和配伍减毒思想,云:“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并提出服用毒药时应遵循的剂量原则,云:“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君臣佐使成语的意思,君臣佐使出自哪本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学术价值

《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本经》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有序例(或序录)自成一卷,是全书的总论,归纳了13条药学理论。

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是什么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其著作年代及作者问题,由于《帝王世纪》有:“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宜药疗疾,著本草四卷”之说,故使人认为《本经》作者是神农。如北齐颜之推《家训》即谓“本草神农所述”。但神农在历史上是传说中的人物,况神农时代,尚未有文字,因此不能认为是神农所著。据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中谓:“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系仲景、元化等所记”。宋代掌禹锡在《嘉佑补注本草》序中谓:“上世未著文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机、华伦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经》由是见于经录”。南宋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谓:“神农作本草非也。三五之世,朴略之风,史氏不繁,纪录无见。斯实后医工知草木之性,托名炎帝耳”。近代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冲说:“此书在东汉三国间已有之,至宋、齐间则已立规模矣。著者之姓名虽不能确指,著者之年代则不出东汉末讫宋、齐之间”。故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本经》为东汉末年(约公元200年)之作品,非一人之手笔,是集体所创作,而托名于神农。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始能人说”,所以《本经》上冠以神农二字,亦即此故。

《本经》载药365种,其中有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此据顾观光辑本统计之数,其他各本,互有出人)。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

《本经》对每味药所记载的内容,有性味、主治、异名及生长环境。如“当归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一名干归。生川谷。”这些内容以当时的水平来衡量,是比较切实的。

《本经》不仅记载着365种药的性味、主治等内容,还在其《序录》中简要地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各随其所宜”等基本理论及用药原则。并总结了“药有君臣佐使”,“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等药物配伍方法。为了保证药物质量,还指出要注意药物的产地,***集药物的时间、方法、真伪。制成各种剂型,要随药性而定。用毒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随病情的发展而递增。服药时间应按病位所在确定在食前、食后或早晨、睡前服药。如此等等,对临床用药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经》是汉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学按功用分类之始。它所述的药物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如水银治疥疮,麻黄平喘,常山治疟,黄连治痢,牛膝坠胎,海藻治瘿瘤。不但确有实效,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如用水银治皮肤疾病,要比***和印度早500-800年。

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哪一个

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

1、《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2、《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年代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托名神农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该书文字简练古朴,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是中药学理论发展的源头,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包括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书中对于所载药物的功效认识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比如人参补益、黄连止痢、麻黄定喘、常山截疟、大黄泻下等,至今仍然在临床广泛应用。其次,本书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再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170多种,并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此外,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与***制、炮制方法乃至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等都有涉及,极大地丰富了药物学的知识体系。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扩展资料:

《神农本草经》的学术价值

《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本经》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有序例(或序录)自成一卷,是全书的总论,归纳了13条药学理论。

《本经》的问世,对中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渊源于《本经》而发展起来的。

谁知道《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贡献?急!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详细介绍如下:

一、书籍介绍:

书籍《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全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正好与一年365日相合,这倒并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

事实上当时掌握的药物数量已经远超此数,但由于受到术数思想的影响,所以从中选取了365种药物,正所谓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书籍《神农本草经》不止进行了药物的搜集工作,还有意识地对所收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工作,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这被称为三品分类法,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

二、内容介绍:

书籍《神农本草经》中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药物理论,由此奠定了药物学的理论构架。此部分内容主要见于序录部分,相当于全书总论,虽然文字并不长只有十三条,但已经涵盖了药物学的各个方面。

以药物配伍为例,《神农本草经》中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所谓君臣佐使,本为社会中的不同阶层成员,有不同的职能与等级,药物学将其借用来说明药物在配伍中的不同角色,如上品药为君药,中品药为臣药,而下品药为佐使药。

三、书籍出版:

2015年8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全图神农本草经》英法译本,本书的译注者安德烈夫妇是对汉学颇有研究心得的专家,翻译出版过多部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

著名花鸟画家刘景曾先生在本书中创作了许多前人未曾涉足的物种形象,使传统花鸟画的物种大为增加,对新物种绘画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有没有经络中医养生书推荐?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本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为例,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本经》对药物性味也有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相互配伍,并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才能选药组方,配伍用药。

澄熵荐书:《零起点学中医》和其中的“八纲辩证百字诀”

《神农本草经》还概括地论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药物的***集时间、炮制、贮藏,乃至剂型、用药原则、服药方法等有关药物知识的问题。如书中写着“若毒药治病,先起黍粟,病去即止”。就是说用有毒的药物治疗疾病,初服时剂量要小,好象黍粒粟粒那样大小。疾病去除则立即停服。书中还提到治病要“依端绪而取之”,即是找出病的变化头绪来治疗,体现了治病必求予本的原则。这些理论一直作为中医治病的指导思想。因此人们把《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成为后世医师学习之规范。 “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中医的学习如环无端,无论是科班,还是爱好者,学习、读书时都难有个下手的地方。尤其是没有老师的朋友,更是一筹莫展。没事,我先鼓励一下大家。看一下这些医生的名字:吴鞠通、徐灵胎、王孟英、许叔微、陆渊雷、张锡纯……这些医生都是通过自学,成为一代名医的。选择好的医书,“宁涩勿滑”地仔细学习,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就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从今天开始,澄熵将接续《书单》,和大家介绍一些好的中医书籍。

上个月,我到北京有幸拜访到天下无疾老师,当年正是他的著作《零起点学中医》将我领入了中医学习的大门。老师告诉我,中医的学习是结合脑、心和身体的过程。我们用大脑来记忆知识、用心去感受和觉察、用身体练习以达到熟练。尤其是心的作用,能够让我们通过两种相通的感觉体会古人传授的经验。比如脉诊中的芤(kōu)脉,这种按之宽大而中间有空虚感的脉搏,好似手指触按葱管。于是我们就很快体会并记住了这一脉象和脉证。所以,老师在开篇就谈到了“以体处之,以心验之”的中医入门方法。从而引出了12堂中医体验课:

第一讲 初识中医

第二讲 中医思想之谜——阴阳五行

第三讲 人体生理之谜——脏腑经络

第四讲 人体病理之谜——正邪之争

第五讲 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

第六讲 中医辩证之谜——八纲辩证

第七讲 中药性味之谜——四气五味

第八讲 中药配伍之谜——君臣佐使

第九讲 名医成就之谜——医案解读

第十讲 针灸奇效之谜——经脉原理

第十一讲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治

第十二讲 再识中医

通过薄薄180页,无疾老师循着理、法、方、药、案、针的线索层层递进,有浅显易懂之方法,有循序渐进之次第,有提纲挈领之重点,有前后呼应之案例。将“阴阳之情趣、脏腑之形象、正邪之高下、诊法之精微、方药之性味、针灸之奥理娓娓道来,别有一番风韵。尤其辩证一章,要诀百字而融脏腑辩证之大略,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堪为全书点睛之笔。”

在第六讲“八纲辩证”一章,无疾老师将既往的教学经验,总结成一套容易理解的辩证方法,在这里简单介绍给大家:

先辩病性,再辩病位。病性为虚实,病位在五脏。

虚证要点:

气虚乏力倦懒言,血虚目涩多梦浅;

阴虚舌小细盗汗,阳虚清冷无力寒。

气虚:乏力、疲倦、懒言、脉沉无力;

血虚:失眠(多梦)、目干涩痛、女性月经量少色淡;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体瘦,少苔少津,脉细;

阳虚:畏寒喜暖、四肢清冷、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舌淡、多津液、脉沉迟无力。

实证要点:

热红黄数寒清寒,痰湿困重舌便黏;

风动歪斜善走窜,气滞胀满瘀紫暗。

寒证:形寒肢冷、常年不温、脉沉迟;

热证:面赤、身热、心烦、舌红、舌苔黄、脉数;

痰湿证:头重如裹、四肢困重、大便粘腻、舌苔腻;

燥证:口干渴、大便干燥;

风证:震颤、歪斜、走窜;

气滞:胸闷、腹胀、肋下胀满、喜叹气;

血瘀:口唇色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青紫粗大。

病位要点:

肺病不外咳痰喘,心病心悸痛失眠;

脾病消化食欲减,腹胀腹痛大便难;

肝怒脉弦胁胀满,肾在腰膝小便艰。

肺:咳、喘、痰;

心:心悸(心慌)、失眠、心痛;

脾:纳呆(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便秘;

肝:两胁(肋下)胀,脉弦;

肾:腰膝酸软无力、小便异常、性功能方面异常。

无疾老师通过“百字诀”结合案例分析带领读者进行最基础的思维训练。日后所有的灵活变通都需要以此为基础。从这一个固化的模式出发,是学习中医临床思维的一条捷径。

我们再举书中所载“口腔溃疡”一案:

李某,男,54岁,干部,口疮反复发作1年。2002年5月6日初诊,观其以前所用之方剂多以清热泻火及滋阴降火为主。现患者表现为面色暗黄,唇内及颊部有数个绿豆大小溃烂面,色白黄,周围微红不肿,自述进食时疼痛,伴口干不欲饮,全身困重乏力,时便溏,睡眠差,舌质淡红,苔白厚,脉细弱。追问病史,患者近1年来,工作压力大,经常失眠。

无疾老师写到:口疮经久不愈,反复发作者,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长期肝郁气滞,火从内生,即可循胃经上行,发为口疮;脾气不足,推动无力,停滞之痰湿饮食郁积化火,亦可上行为病;若阳虚体质者,肾阳不足,火少无力温暖脾土,亦可见到典型的上热下寒表现,出现口疮。

无疾老师辩证过程:

1.首先看主症“唇内及颊部有数个绿豆大小溃烂面,色白黄,周围微红不肿,自述进食时疼痛”。溃疡创面颜色较淡而不红,肿痛不明显,提示病性多属虚而非实热。

2.再看兼症“口干不欲饮”。口干为上部缺水,原因有二:一是水量不足,或因实火力猛,水被消耗;或阴虚火从内生,水更不足。这两种情况下,口干皆欲饮。二是水量充足,但无法运抵口舌,多因无力化水生气。虽然缺水口渴,但水量实际不少,饮水后负担进一步增加,气虚不化越发严重,所以口渴但不欲饮。

3.继续看全身表现“全身困重乏力,时便溏,睡眠差”。结合辩证要点“气虚乏力倦懒言,血虚目涩多梦浅”、“痰湿困重舌便黏”、“心病心悸痛失眠;脾病消化食欲减,腹胀腹痛大便难。”可知患者为气血两虚,以气虚为主;兼见湿邪;病位在脾、心。最后看舌脉“舌质淡红,苔白厚,脉细弱”。与前面分析所得结果如出一辙。

4.治疗方案宜以健脾益胃为主。医生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略)。

5.纵观过程,关键处首在辩证,次谋治法,再图方药。思路清晰,依次展开,想继而步入中医之门,何难之有?对反复口腔溃疡医案勤加收集整理,牢记辩证要诀加以分析,即可知口疮之病,诊察要点何在,治疗靶点如何寻找,常用方药如何运用。临证之问题亦可借此而有所得。

类似“八纲辩证百字诀”这样有条理、有重点、浅显易懂的章节比比皆是:

1.常见体质类似气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湿盛等9种体质的养生宜忌建议、常备中药和成药、特效经络;

2.实证、虚证用药的常用100味中药的用药示例;

3.医学学习的循序渐进三阶段:初级识证阶段、中级辩证阶段和高级论治阶段;

4.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书单等等。

总之,此书作为中医入门必读再好不过,也可作为学医三四年后反观基础是否夯实的对照用书。另外,无疾老师的新作《零起点学针灸》预计年底上市,澄熵表示已经迫不及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