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报德,以怨报怨的意思_以德报德,以怨报怨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10 0
  1. “以德报怨”“以怨报德”什么意思啊?
  2. 论语中孔子说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3. 以德报怨还是以怨报德?
  4.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5.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6.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

这句话的意思是: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出处:《论语·宪问篇》

以德报德,以怨报怨的意思_以德报德,以怨报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谓以直报怨,就是在对待那些对自己不好的人时,以直道而行。分析他们为什么对自己不好,如果是自己的问题,就去修正自己的行为,而如果是对方的问题,也没有必要委屈自己讨好别人,事情该怎样处理就怎样处理就行了。

扩展资料:

孔子所提倡的“以直报怨”,是用公正的、直率的、光明磊落的方法,正确面对那些对自己不满或有抱怨的人。既不能冤冤相报,也不能姑息养奸。《礼记·檀弓上》记载了一段孔子和***子夏的对话。

子夏问孔子:“心里怀着父母的深仇大恨,该怎么办?”孔子说:“要时刻记着这仇,磨炼自己的心智,睡在草苫上,头枕着盾牌,不去朝廷做官,与仇人不共戴天。在市集或朝堂之上遇到他,不必回家取兵器,要立即与之决斗。”

子夏又问:“那么心里怀着杀兄弟的仇要怎么办?”孔子回答:“不和仇人待在同一个国家中做官。如果奉君命出使仇人所在的国家,遇到仇人也不决斗。”子夏又问:“那么怀着杀堂兄弟的仇要怎么办?”孔子回答道:“不带头为死者报仇,如果死者家人去报仇的话,就拿起兵器跟在后面。”

在这里,孔子讲的就是“以直报怨”,如果对方冒犯自己,对自己造成严重损害,那么就不能一味忍让,忍让会让对方觉得我们好欺负,会变本加厉地欺负自己。

“以德报怨”“以怨报德”什么意思啊?

出自《论语·宪问》。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文: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释义: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扩展资料

以德报怨的典故:

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

楚国县令因为梁国的瓜长得好,而对自己楚国的瓜长得不好感到很生气。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士兵(瓜种的)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破坏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有枯死的。

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破坏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

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仔细查看,才知道是梁国士兵干的。

百度百科-以德报怨

论语中孔子说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简而言之就是别人对你坏你反而对他好和别人对你好你反而对他坏的意思。两者都是错误的,尤其前者具有欺骗性,很能迷惑人。前者是后者的根源。当你扒开以怨报德的根你会发现它的根上写满了以德报怨,两者互为一体。以德报怨貌似哲理实则歪理,真正的哲理直透本质,不拐弯抹角,比如太阳看起来很小实际很大。直面人生,谁对你坏你就对谁坏,我说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坏,别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脚,你反正不能再踩他的脚吧,还有有人批评你,是为你好,态度上的坏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坏,恰恰相反是好。谁对你好你就对谁好,不过要注意了,有的好是***意的好,骗子骗人总要先给点甜头的。总之一句话看待事物要透过现象掌握本质,然后根据本质做出相应处理。

以德报怨还是以怨报德?

以直报怨的意思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

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

扩展资料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寓意:

善与恶、德与怨,是人类有了价值判断之后的概念。善与恶,性质相反,一正一负;通常谈及的善恶,判断标准是明确的,即总体而论的、***的;具体说来,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为善,对人类社会有害的为恶。

对于怨恨,要用正直的心,正直是不受外界影响,内心不存贪嗔痴,用真诚心。正直的原动力是真诚。对于别人的恩惠、恩德,需要抱有感激的心,用自己的恩德来回报他人。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注释

①或:有人。无定指代词。②直:正直,公正。这里指不隐瞒自己的爱憎之情,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翻译

有人对孔子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感悟

这是孔子谈“怨仇”和“恩德”相互报偿的关系。两项相加,可得五项。报怨三项:1.以怨报怨。2.以德报怨。3.以直报怨报德两项:4.以怨报德。5.以德报德。

1.以怨报怨。当属早期法家思想的滥觞,赏罚分明,恩怨分明,以怨报怨,以德报德。荀 子《致士篇》说:“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害善,不若利*。”《礼记·表记》说:“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子曰:'以德报德,***有所劝;以怨报怨,***有所惩。诗曰:'无言不仇,无德不报。” 后来江湖术士也借此作为口号,睚眦必报,快意恩仇。

2.以德报德。属道家思想的表现。老子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道家的报怨方式与***教方式颇为一致。耶稣对他的***们说:

你们听说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说法吗?我告诉你们,不要同恶人作对。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右脸,你就把左脸伸给他让他打;如果有人想去***告你,还要抢走你的内衣,你就让他连外套一起拿走;如果有人强迫你陪他走一里路,你就陪他走两里;如果有人向你要什么东西,你就把东西给他好了,不要拒绝向你借东西的人。(《马太福音》)

这类方式固然很好,但有问题。(1)太宽厚,有时候也是一种放纵。(2)更重要的是教人学会了伪装,有德于你,你当终身不忘,有怨于你,你当顷刻忘记。“怨期于忘之,德期于不忘"。按人的本性来说,怨要求很快忘掉,却十分困推,以德报怨的境界仍然是最高的,但不是最好的。“必若教人以德报怨,是教人使为伪也。”话又说回来,以德报怨的境界仍然是最高的。

3.以直报怨。以怨报怨,显得太褊狭;以德报怨,显得太宽厚,过犹不及。“得中道而行之”,“允执其中”。“直”若从道德论角度讲,如 朱熹所说:“于其所爱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 ”“公而无私”即“直”。直”若从方***角度讲,当有“直爽”、“直率”、“坦率”等含义。报怨以直,即当面直陈其怨,不以曲为胜,不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单刀直入,以直言相告其愤怨。孔子的道德论范畴,含有多种功能,如“直”,有道德修养的“公而无私”之直,有运用方法的“坦率直言”之直。又如“仁”,有“仁者安仁”的修养之仁,有“智者利仁”的运用之仁。“忠”、“义”、“勇”、“智”、“中”等范畴均有此类功能。不论是“公而无私”之直或“坦率直言”之直,都符合人的本性,有怨报怨,有德报德,忍怨而不报,不符合人性之常;冤冤相报,不符合社会的稳定。报怨以直当是最好的境界,但不是最高的境界。

4.以怨报德。这一类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乏其人,恩将仇报。民间俗语:“碗米养恩人,斗米养仇人”。农夫与蛇的故事,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均是以怨报德的例证。明代思想家吕坤深谙“以怨报德”的社会现象,他认为怨恨和恩情二者,“宁可打开一个众怨所归的怨府,也不要打开一条乱施恩情的通道”。为什么呢?

怨府难充,而恩窦易扩也;怨府易闭,而恩洞难塞也。闭怨府为福,而塞恩窦为祸也。怨府一仁者能闭之,恩窦除非仁、义、礼、智、信备不能塞也 。

按吕坤所说:“以怨报德”,事出两方,一是以怨报德者为人刻薄贪婪,私欲无限,贪天之功以为己有,天地间只有自己,“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另一方则是施德者。施德者,胡乱施恩,给自己造成诸多麻烦。“怨府易闭”,“一仁者能闭之”;“恩窦难塞”,“非仁、义、礼、智、信备不能塞也。”两方原因构成的这类人,常常是你施恩越多,他怨恨越深,报复越烈。

5.以德报德。表面上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十分复杂,涉及社会是否公平公正,关系社会风气,影响移风易俗。《礼记·表记》说:“以德报德,***有所劝,以怨报怨***有所惩。”“以德报德”,百姓方可积极向上(劝),“以怨报怨”,百姓方有所惩戒。“以德报德”可从施德和受德双方来探讨。施德而不受德和施德而受德,两者对社会移风易俗,改变社会风气的结果却大不相同。这里有子贡和子路两个故事。鲁国***有规定,凡是碰到鲁国在外的奴隶,均应赎回并到***报销赎金。子贡买回许多奴隶,却不去报销赎金,施德而不去受德。孔子批评了他:“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赎人矣。”子路则不同,有人掉到水里去了,子路将其救出,被救者用一头牛回报他,“子路受之”。子路施德而受德,孔子表扬了他。“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吕氏春秋·察微篇》有记载: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淮南子·道应篇》曰: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训可施后世,非独以适身之行也。今国之富者寡而贫者众,赎而受金,则为不廉;不受金则不复赎人。自今以来,鲁人不复赎于诸侯矣。

当今社会过分强调拾金不昧。严格意义上讲,是沽名钓誉之举,对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并无好处。比如日本有法律规定,有偿拾物,是对人性真实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儒学的一种具体运用。当然,以上是从施德和受德双方来讲,受德而不报德当是等而下之的人了。

“圣人报怨以德。”以德报怨者是圣人。我们顺次而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君子;以怨报德是小人;以怨报怨低于君子,高于小人,当属“士”这个阶层。以此分析,似乎有些勉强,但在报怨报德问题上确有境界高下之分。若以冯友兰的四境界说来分析,也颇有情趣。“以德报怨”属天地境界,“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属道德境界,“以怨报怨”属功利境界,“以怨报德”属自然境界。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用公正无私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直译

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用公正无私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简介

《论语》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一种做人处事的正确态度和方法。以德报德,即是指用善良、真诚、诚实、宽容、尊重和感恩的心态对待他人,以此来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以直报怨,即是指在面对别人的冒犯、不公和不满时,要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要藏在心里,也不要***取暴力或恶言相向的方式,以此来解决问题。

以德报德的操作步骤

1.善良待人:以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要轻易地贬低、批评或攻击别人,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和尊严,同时也要保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2.真诚待人: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要虚伪、欺骗或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要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3.诚实待人:以诚实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要撒谎、欺诈或隐瞒自己的行为和言语,要坦白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隐私和权利。

4.宽容待人: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要轻易地怀疑、批评或惩罚别人,要理解别人的困难和挫折,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不足和缺陷。

5.尊重待人: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要轻易地侮辱、辱骂或歧视别人,要尊重别人的文化、信仰和习惯,同时也要保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

以直报怨的操作步骤

1.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面对别人的冒犯、不公和不满时,要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要藏在心里,也不要***取暴力或恶言相向的方式。

2.保持冷静和理智: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情绪化或激动,要用理性和客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3.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要同时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只是抱怨和诉苦,要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此来解决问题。

4.尊重别人的意见和感受: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感受,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要考虑到别人的利益和权利,以此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结尾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一种做人处事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无论是在家庭、学校、工作还是社会中,我们都应该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用善良、真诚、诚实、宽容、尊重和感恩的心态对待他人,以此来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要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要藏在心里,也不要***取暴力或恶言相向的方式,以此来解决问题。

历来我们对於「以德报怨」这个成语的理解是:老子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则和老子唱反调,主张「以直抱怨、以德报德」.真的是如此吗?这真是千古的误解.我们先研究一下这些文字的出处.老子之言出於《道德经》,老子:「大小多少(指仇恨),报怨以德.」孔子之言则出於《论语》,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其实,论语中孔子之言,并未提及「以德报怨」语出老子,所以孔子并非反对老子.但是,孔子所理解的「以德报怨」是以仁德回报仇怨,也正是我们一般的理解,的确和老子所说的「以德报怨」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区别.孔子不赞成「以德(仁德)报怨」,所以说要「以直(公正)报怨,以德(仁德)报德(恩德).」

老子学说为「法自然」,即遵循宇宙本体之原则来观察人生.但老子之言一向容易遭人误解,原因是老子行文用字都古奥离奇,常和一般字面上的用义不同.老子於《道德经》中所言之道德是「常道玄德」,并非一般认知的「仁义道德」.所以,老子说的「以德报怨」,是以「天地自然之德来回报仇怨,」而天地自然之德的要义是「万物平等」,正和孔子以「公平、正直来回报仇怨」的意义相通而且并不抵触.老子和孔子都不是慈善家,都不会主张「以德(仁德)报怨」.老子更认为「大道废,才有仁义的产生.」而大道之下是「万物平等」,同时也是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世界,老子当然不会主张「以德(仁德)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