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为什么没有封官封侯,李广未封侯的原因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6-09 0
  1. 李广难封的原因?
  2. 汉朝一代飞将李广为何一生未被封侯呢?
  3. 李广一生未能封侯,原因何在?居功自傲还是时运不济?
  4. 李广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什么他没有被封侯?
  5. 飞将军李广威震匈奴,为何汉三代帝王皆不封李广为侯?
  6. “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是汉武帝偏见吗?
  7. 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
  8. 关于李广的问题

李广,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李广这一生为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有“飞将军”的美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匈奴人对李广的敬畏,也是中原百姓对李广的信任与依赖。

但是李广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封侯,西汉时一些战功卓越的将军都会被授予功勋,李广至死没能封侯,成了李广一生的遗憾,那么李广究竟做了什么,一直与封侯失之交臂?

李广为什么没有封官封侯,李广未封侯的原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一个英雄一生戎马却难被封侯的故事,也因此李广被后人同情叹息千年,认为李广至死没有被封侯是因为遭到小人排挤,是不受君王重用导致的,但是用客观的眼光来了解李广的故事,就会发现,李广的遗憾从根本来说就是他自己的原因,骄傲自负,心胸狭窄,太史公对李广的描述着实有些过誉了。

上面说到,李广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身为名将之后,李广自然是不差的,李广家中有一套祖传的好弓法,李广自幼苦练箭术,成为百发百中的高手。

文帝十四年,匈奴入侵,李广决定参军,参军后,李广凭借着高超的武艺杀敌无数,很快受到重用,按理说,李广距离建功立业,然后封侯应该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李广这个人性格上的毛病实在是太多,这也是他最致命的弱点。

“飞将军”李广被后世传的神乎其神,是实际上李广并不是没有打过败仗,《汉书 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就记载: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广军,生得广。……广行取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亡失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这就是李广在雁门抗击匈奴的时候,因为匈奴人多势众,李广不敌被击败,自己也被活捉,后来李广用***死的方法迷惑匈奴才得以逃脱,但是他的军队全部折损。

李广回到汉朝后,皇帝非常生气,认为李广的行为使得朝廷颜面尽失,还让军队折损如此严重,实在是罪无可恕,本来想将李广处斩,后来李广家中出钱让李广免去一死,被贬为庶人。

由此看出,李广也有如此狼狈的时候,“飞将军”也并不是战无不胜的,但是这次被俘的错误不足以毁了李广的一生,毕竟谁都会犯错,李广是被俘不是投降,况且李广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人,真正让李广难被封侯的原因是他的性格和品行。

李广的心胸极其狭隘,他犯错闲赋在家时有一个小卒得罪了李广,没有破例让李广进城,于是李广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后来李广被重新重用后,就将这个小卒调到自己身边,后来将他杀死,由此可见李广的心胸有多么狭隘。由此看李广这样的人品行心胸都不足以担任侯爵一位。

我们都知道,李广是死于***,因为不听命令在作战中迷失道路,然后李广拔剑自刎,这里是怎么体现出李广心胸狭隘的呢?因为李广***的原因不是因为愧疚因为自己连累了众位将士,也不是因为有负皇恩。

这段《史记》是这样记载的:

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李广是觉得自己已经60多岁已经年老,不能容忍史官对他的批判,也觉得这是天意,丝毫没有自我检讨。

司马迁写《史记》评价汉武帝,其中对汉武帝批判多处,汉武帝也没有把司马迁怎么样,而李广却不能容忍史官评价功过得失,如此心胸难当大任。

李广不仅心胸狭隘,性格上也颇为自负。在作战中不听命令,纪律散漫,肆意妄为。我们都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李广却仗着自己能力出众资历老,不听命令,这也是他导致命运悲剧的重要原因。

漠北之战中,李广随卫青出征,李广多次请求出征,但是卫青顾及到李广已经年老,再加上皇帝当时的嘱咐不要让李广出战,认为他命运不好,卫青就没有答应。

后来李广没有通知卫青就启程出兵,由于李广不听命令,导致大军迷路,卫青也受到影响,没有活捉匈奴单于,后来找到李广的时候,李广就自尽了,所以说李广的死就是自己太过于自负导致的。

还比较可笑的是,李广的儿子的心胸也没有比李广强多少,我觉得这和遗传还有李广对于儿子的教育有很大关系,一个心胸狭隘的人怎么能教育出心胸开阔的后代?李广死后,他唯一的儿子李敢执意认为自己父亲是被卫青逼死的,再一次打仗时李敢刺伤卫青。

卫青是一个心胸非常开阔的人,也明白李敢这么做的原因,于是便没有声张这件事,想要留李敢一命,虽然这么做李敢不一定领情,但是这件事后来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知道了。

霍去病与卫青二人感情向来很好,怎么可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一次打猎时射杀了李敢。李敢的所作所为和悲剧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李广的悲剧原因。

最后,李广难被封侯的一点原因就是李广命确实不好,虽然李广心胸不行,品行也不咋地,但毕竟功绩在哪里摆着,封侯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但是李广的运气确实差一点,出征不是无功而返就是功过相抵,实在可惜。

李广被捉的那场战役当时皇帝说谁能取得大胜谁就做主帅,李广带兵遭遇匈奴主力军,被活捉成为一生耻辱,等他逃回来,卫青已经成了主帅;马邑之战时无功而返;人生最后一次战斗中本以为会立功,但因为迷路错失良机,这运气实在是不好。

总的来说,李广难被封侯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他的性格太过于自负,多次仰仗自己资历老就不听命令,独自行动,差点酿成大祸;第二,就是心胸狭隘,真正的上位者应当有开阔的心胸,有容忍之量,但是李广不具备这一点,所以难当大任。

最后一点就是时运不济,有时候运气也是成功的一部分,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李广的运气实在是不好,汉武帝也发现这一点,认为他气运不行,不要让他带兵,这三点一结合,就是李广难被封侯的原因,也让人叹息不已。

李广难封的原因?

我们先来看一下汉朝的封侯标准:

1、捕斩敌军重要首领:如王、相、将军、阏氏等;

2、斩敌千级以上;

3、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

4、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儿子可以获封侯。

卫青儿子身在襁褓得以封侯,是沾了父亲的光。霍去病17岁获封冠军侯,其仅首战就斩敌2028人,还多次俘虏匈奴的王、相、将军。他们获封都是符合西汉的封侯标准的,而非是倚仗外戚的身份和汉武帝的偏爱。

我们再来看李广的平生战绩对照此标准:李广在文景两朝主要负责的是对匈的防守工作,而武帝时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纵观李广在战时的表现,虽然是英勇无双,对敌人有极大的震慑作用,但是李广每次出兵的时候兵力少,大多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所以战后自身损失也很多。

剩下的兵伤的伤,累的累,因而在抢夺战后匈奴尸首方面,根本抢不过人数众多的匈奴人。此外,李广也未能俘获敌方重要首领,甚至还有不少败绩,所以没有达到封侯资格。

李广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也使得李广没能封侯。司马迁在史记里面有关于李广的记载,大多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例如“夺马出逃、神弓怯敌、力射石虎”等等。在他一生70多战役中,并没有什么特别轰动性的军功。而且作为将军,李广治军不严!军队的纪律性很差,很难打造一个强有力的队伍。

汉朝一代飞将李广为何一生未被封侯呢?

一、不守人臣之礼

景帝四年(前155年),暗中筹备了40年的吴王刘濞带领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等六位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刘启拜“细柳将军”周亚夫为太尉,仅用了三个月即平定这次声势浩大的叛乱。在这次作战中,年轻的骁骑都尉李广因为作战勇猛,受到了身处平叛最前线的梁王刘武的赏识,并私下接受了他授予的将军印。

然而,此举乃人臣之大忌也,本来七国之乱就是中央***与地方诸侯王***的一次终极较量,在此敏感时期,作为中央平叛军的一员勇将,李广不仅接受了自身也颇有政治野心的梁王的私下接见,甚至还接受了私下封赏,可谓有些得意忘形,不由得不让景帝对之抱有戒心。

二、不合行军之矩

李广成名于七国之乱,名垂于汉匈战争。匈奴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其优势在于机动骑兵的运用。尽管晁错的“马复令”对汉军实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等数量正面对决依然是不利于汉军的,集中优势兵力打埋伏围歼追击战(例如中途流产的马邑之围)才是最佳选择。

而李广自恃神勇,常喜欢带领少量骑兵孤军深入,自信能游刃有余地全身而退。运气好时,他曾率100骑兵与数千匈奴骑兵对峙一夜,靠下马休整,导致对方认为他们只是诱饵,身后埋伏有重兵的“空城计”而侥幸逃生;运气差时,不仅全军覆没,自己被俘,最后只得装死,并趁看守他的年轻匈奴士兵不注意,翻身夺马,一路策马狂奔回到汉营,花六十万钱才赎得一条命。

纵观史册,李广其实败多胜少,其战功根本无法与卫青、霍去病此等擅长大兵团围歼战,动辄取首级上万的将领相媲美。换言之,不合行军之矩的李广宜为骁将,难成大将,没有卫、霍那样封狼居胥,换来“漠南无王庭”局面的丰功伟绩,自然在封侯之事上缺少话语权与主动权。

三、不懂为官之道

李广的悲剧,也来源于其不懂为官之道。时与李广齐名的著名将领程不识与李广是治军风格的两个鲜明对比。李广治军宽松随意,简化文书簿册,而程不识则规整行军行列,严守条令法度。这种差别导致了士兵多乐于跟从随性的李广,而不愿跟随严苛的程不识。

而这容易导致“李家军”的问题,古代封建***对于军队的指挥权是极为重视的,若军队只知有将,不知有君,甚至沦为将领的私人武装,就极易导致皇帝的紧张和警惕。李广如此治军,可谓是不懂为官之道,亦不懂为将之道。

在李广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对匈作战——漠北之战中,武帝拗不过李广的强烈请求,违心地同意年迈的他出任前将军,最后他却因不听调遣,缺乏向导,与右将军赵食其一起迷路,未能和卫青汇合,错失了活捉单于的机会。而回队后面对卫青使者的诘问,李广选择的却是最刚烈的回复——拔剑自刎。

这样不知屈伸的性格与缺乏变通的智慧,导致他未能在争取封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李广(?-前119年),华夏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广一生未能封侯,原因何在?居功自傲还是时运不济?

01.李广其人

汉文帝时期,李广从军。因为精于骑马射箭,所以李广斩敌很多。有次随汉文帝出行,汉文帝很可惜的对他说:?可惜你没有遇到好时机。如果你生在了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当时,天下大定。汉匈之间虽有摩擦,但是因为汉朝国力较弱,奉行和亲政策,这让身为武将的李广,很难有用武之地。

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到汉景帝时,藩国尾大不掉,汉景帝的削藩政策,导致了七王之乱。

李广随大将军周亚夫出征,最后斩将夺旗,立了大功。被解救的梁王,也特别欣赏他,还给了他梁国的将军印。

后来李广被派去守匈奴。有次他带领一百多骑兵外出,不幸碰到了匈奴主力。这时如果贸然逃跑,肯定会被围歼或者生擒。

面对困境,李广不仅没有后退,反而命令手下前进,在离匈奴主力很近的地方,停了下来。匈奴以为这是汉军故意诱敌的兵力,因此不敢贸然行动。匈奴有个将军,接近李广,还被李广射杀,这更让匈奴更不敢轻易出击。后来趁着夜色,李光带着手下,悄悄返回驻地。

李广爱兵如子,深得士卒喜欢。每有赏赐,便会立即分给部下,饮食也与士兵一起,从来不搞特殊待遇。带兵打仗时,如果遇到断粮缺水,见了水,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会喝。如果士兵不全吃上饭,他也不会尝一口。对待士兵,也非常宽厚,因此士兵也都喜欢替他效力。

李广一生驻守边疆几十年,匈奴人都称他为?飞将军?,数年不敢入侵。对于李广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封侯,但是虽然他从军几十年,却始终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02.李广难封

女人害怕容颜迟暮,文人害怕怀才不遇。历史上,我们很多文人,经常感慨自己时运不济,壮志难酬。每当这时,他们都会找李广来自比。

自从司马迁对他的事迹进行报道之后,后世无数怀才不遇者仿佛找到了知音,李广成为了他们的代言人。

即使很多人对汉朝历史不了解,也多多少少听过他的大名,小学时就有一首古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在后世无数文人的加持下,李广的知名度比同时期其他将领高出很多。

封建社会,很多人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归咎于皇帝昏庸,不能识人用人。李广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位皇帝,这三位可以说都是难得的明主,汉文帝和汉景帝开创了?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朝堂更是人才济济,汉朝国力也达到最盛。那么,李广为什么没有被封侯呢?

03.难封侯的原因

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很多他的手下,甚至他的儿子,因为军功都已经封侯,可是他却没有。想不明白的李广,就去问星象学家王朔。王朔让他忏悔,李广这才想起来,任陇西太守时,曾诱骗羌人投降,然后八百多人。这只是王朔找的一个托词罢了。

在汉朝怎么样才能封侯呢?刘邦就曾经约定,非刘氏不能封王,无军功不能封侯。李广时期,这条规定并没有得到破坏。

李广没有封侯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军功达不到条件。李广武艺娴熟,爱戴士卒,为什么没有军功呢?是因为生不逢时吗?

也不对。平定?七王之乱?时,李广立功了,可是他也犯了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

七王之乱?的起因就是削藩,而梁王也是藩王,他是汉景帝的弟弟,太后特别宠爱,曾多次要求汉景帝,让梁王随后继承皇位,而李广的行为,这当然犯了忌讳。在当时不被皇帝穿小鞋,已经是宽大处理了。因此,虽然平定?七王之乱?有功,最后却没有得到奖赏。

大诗人王维是李广的死忠粉,他的《老将行》里有句话: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奇,指命运不好。在李广最后一次参与对匈奴的战争中,汉武帝也曾经暗示大将军卫青,李广命不好,不让他与匈奴对阵。李广难封侯,难道是因为命不好?

从李广的经历来看,他的命的确不好。在后来随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时,要么是迷路,要么就是找不到匈奴主力,无功而返。

这就值得思考了,身为一个主将,这种事情,偶尔发生也可以理解,但是经常发生,肯定说明主将能力有问题。虽然和匈奴作战,不熟悉地形,但是可以找向导,毕竟李广和匈奴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反观同时期的卫青,第一次出征匈奴,就敢深入险境,直捣匈奴圣地龙城,俘虏700余人。而年轻有为的霍去病,更是多次进入匈奴地方千里,主动寻找匈奴主力作战。与他们相比,李广差远了。

李广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什么他没有被封侯?

李广难封,原因在于战功不够?

李将军有才,但个人才气并不是封侯的充分条件。与李广同时参军的堂弟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却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有功,达到斩杀敌人首级的数量规定,被封为乐安侯,后来还当上了丞相。然而李广终其一生都得不到封爵和封地,官位没超过九卿。人生成功需德、才、机三大要素相互配合,李广难封的原因之一是有才无机遇。

文帝朝没有大规模的战争,李广也就没有突出的战功;景帝朝李广在平定吴、楚叛乱时立功扬名,可是他私受梁孝王的将军印,违反了朝廷的法令,朝廷认为他功不抵过,不予封赏;景帝朝汉对匈奴***取的政策是防御,李广守边境天天和匈奴作战,斩杀敌人首级的数量也达不到封侯的标准;解鞍却敌的战例虽然展示了李将军智勇双全、射技高超的才能,但也无功可赏。

武帝朝对匈奴***取的政策是进攻打击,元光五年(前130),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等四将军各带一万骑兵分头出击匈奴。年轻小将卫青领兵到达匈奴腹地龙城,斩杀敌人数百,立了首功。偏偏老将李广被俘,尽管逃脱归汉的经历生动***,毕竟损兵折将,自己军队伤亡太多,朝廷执法官判决李广应该斩首,后来还是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李广在家闲居数年后,因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武帝才重新启用李广。李广重新履职后的数年间,也有过多次与匈奴作战的经历,但都无功或功过相抵,没有得到封赏。

“李广难封”成为了后世慨叹功高不爵,命运多舛的成语。既有怀才不遇的意思,又有对世态人情的感慨。两千余年来对于“李广难封”原因的讨论也没有断绝过。后世有人将李广难封的原因归结为:军功不够、性格因素、杀降至祸,还有人通过对比李广和卫青这两个同时代军事人物的命运,认为是汉武帝任人唯亲,抬举卫青,排斥和压抑李广。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60多岁的老将李广迷路的真实原因是汉武帝的授意?

早在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前,公孙昆邪曾和汉武帝说过:“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这句话出自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意思也就是说:“李广这个人,才华没得说的。但是呢,他有些自傲了,没事总和一波匈奴打,怕是总会吃大亏。”武帝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李广本来几十年中打的是防御战,而不是边跑边打的游击战,还有就是当时飞将军李广已经60多岁了,体力和脑力和二十多岁的卫青和19岁的霍去病相比肯定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挨不住他不断请战,于是让他做了一个前将军。但是出于对老同志的照顾,汉武帝又偷偷授意卫青不要让老同志李广遇到匈奴主力,适当的时候把他支开到侧方。

于是,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

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

因此卫青还是很理智地拒绝了李广的请战请求。但就是让李广从侧路进攻,李广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他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至让单于逃跑。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然后引刀自刎,死得很悲壮,百姓闻之皆恸哭之。

李广之子李敢与霍去病的恩怨

李广有三个儿子,李当户,李椒两个都死在了李广前面,只有李敢跟随霍去病征伐匈奴颇有战功,被封侯。李敢因为怨恨卫青逼死了李广,找机会殴打了卫青一顿泄愤。卫青家奴出身,为人一向谨言慎行、性格内敛,谦逊低调,同时卫青对李广之死应该也是心存愧疚的,所以卫青对外隐瞒了此事。 作为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少年得志,做事张扬,知道了此事便怀恨在心。公元前118年,李敢随汉武帝到甘泉宫打猎时,霍去病借机射死了李敢!霍去病当时圣眷正浓,所以汉武帝对外就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一年后,霍去病病逝。之后,汉五帝又多次派其他人出征寻找匈奴残余,都战绩了了。公元前119年的战役是汉武帝时期攻打匈奴的巅峰之战。

飞将军李广威震匈奴,为何汉三代帝王皆不封李广为侯?

李广难封的有两大点,其一就是指挥水平太次李广成名于七国之乱,名垂于汉匈战争。匈奴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其优势在于机动骑兵的运用。尽管晁错的“马复令”对汉军实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等数量正面对决依然是不利于汉军的,集中优势兵力打埋伏围歼追击战才是最佳选择。而李广自恃神勇,常喜欢带领少量骑兵孤军深入,自信能游刃有余地全身而退。运气好时,他曾率100骑兵与数千匈奴骑兵对峙一夜,靠下马休整,导致对方认为他们只是诱饵,身后埋伏有重兵的“空城计”而侥幸逃生;运气差时,不仅全军覆没,自己被俘,最后只得装死,捡回一命。

纵观史册,李广其实败多胜少,其战功根本无法与卫青、霍去病此等擅长大兵团围歼战,动辄取首级上万的将领相媲美。换言之,不合行军之矩的李广宜为骁将,难成大将,没有卫、霍那样封狼居胥,换来“漠南无王庭”局面的丰功伟绩,自然在封侯之事上缺少话语权与主动权。这是他难封的第一点。

另外一点就是他情商低,李广年轻时跟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击溃了叛军,解救了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立下了卓越功勋,本应加封爵位。可是由于李广没有看清皇帝和地方诸侯之间明争暗斗的复杂形势,处理不慎,使好事变成坏事,成为影响他终生仕途的阴影。所以都说李广难封就是这两点难封的。

“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是汉武帝偏见吗?

说起李广我们往往会冠以“飞将军”之号,称之为飞将军李广。李广虽然功劳比不上卫青和霍去病,能力也比不上他们,但是李广的的知名度一点都不比汉代任何一位将军低。人们说起飞将军李广,往往会想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几个字。“李广难封”四个字充分概括了李广悲情的一生。李广一生几乎都在战场上度过,李广也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才华打出了自己的威名。

匈奴人给李广冠以“飞将军”之名,提起李广大名无不胆寒。历朝历代政治家和学者对李广的评价都非常高。唐朝时期,李广被列入历史上六十四位战功卓著的武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唐朝统治者是李广之后,表彰他的功劳可能有血缘关系之嫌。宋朝皇帝跟他并没有多少关系,宋人也非常推崇李广。宋朝时期,李广位列宋朝武庙七十二将之一。战功卓著的李广为什么一生都没有完成封侯的夙愿呢。

关于李广为什么始终不能封侯的原因,不同时代人有不同的解释。李广自己认为不能封侯的原因是曾经用欺诈的手段处死了几百名战俘。汉文帝认为李广生不逢时,汉文帝曾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我觉得觉得李广不得封的原因主要是运气不佳,加上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也没有独当一面的进攻能力。

李广早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成名。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汉朝,李广在抗击匈奴的时候表现非常出色,李广也因此升为汉中郎。汉文帝非常欣赏李广,曾经说李广如果生活在汉高祖时候一定能封万户侯。这句话一方面是肯定李广的能力,另一方面说明当时李广想凭借军功封侯非常困难。汉文帝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治理国家内政上面,想依靠军功封侯非常困难。而且汉文帝时期,还是功臣集团垄断军功的时代,李广想在这种情况下封侯自然难上加难。所以汉文帝才会说李广生不逢时。其实生不逢时就是运气不佳的一种。

汉景帝时候,因功封侯的机会也不多。可是比起汉文帝一朝来说,汉景帝一朝毕竟发生过一次大规模内乱:七国之乱。七国之乱虽然只历时三个月,但是这三个月期间却成就了一批武将,不少武将因此封侯,比如魏其侯窦婴。李广其实也跟随周亚夫参加了这次平叛,而且在平叛过程中立下战功。且不说他的战功够不够因功封侯。如果李广能得到汉景帝的信任,李广封侯的可能性会大增。可是李广在平叛过程中犯下了一个大错误,李广曾经接受梁孝王的将军印。

这件事惹得汉景帝非常不开心,汉景帝对李广的看法非常不好。得胜之后,李广没有得到任何封赏。我觉得觉得李广没有得到封赏事小,上了汉景帝的黑名单事大。李广错过汉景帝一朝最佳的封侯机会。此后李广一直都在各地边郡担任太守之职,虽然李广在边境立下威名,但是毕竟战争的规模都不大。这些规模不大的战争为李广留下了威名,却没有带了多少实际意义,这些小功劳也不足以让李广封侯。

汉武帝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武将有了用武之地,许多武将都因为对外战争获得封侯的机会。李广也没有上汉武帝的黑名单,李广封侯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可是李广的运气实在不佳,一次又一次错过了封侯的机会。公元前133年,李广也参加了马邑之谋。马邑之谋最终无功而返,李广错失了一个封侯的机会。公元前129年,李广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可是李广的表现却非常不佳。李广不仅全军覆灭,而且本人也被匈奴人俘虏。好在最后李广从匈奴逃了回来,不过李广也因此被贬为庶人。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派卫青大规模出击匈奴。李广做为将军也跟随卫青出征。这次出征,汉军大获全胜,许多人也因为军功封侯。但是就在其他人都有所斩获的时候,李广却无功而返,又一次失去了因功封侯的机会。几年后李广和张骞一起出击匈奴,李广率领的四千军队被匈奴的四万军队包围。张骞的军队没有按时赶到,导致了李广军队损失惨重。李广和匈奴张骞虽然最终击退了匈奴军队,但是李广也几乎全军覆灭。李广最后落了个功过相当,李广这次封侯的机会等于被张骞活活弄丢了。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对匈作战。但是汉武帝认为李广已经年老,不愿意让李广再一次随军出征。李广不想放弃难得的封侯机会,一再请求出征。汉武帝抹不开面子答应李广随军出征。但是汉武帝又秘密给了卫青一道诏令,认为李广这个人的运气非常差,不能让他攻打匈奴单于。看来汉武帝也认为李广的是一个被***女神抛弃的将军。后来,李广因为此事和卫青闹得非常不开心。

李广一气之下,独自带军攻击匈奴。非常不幸的是,李广这次迷路了,落在了卫青大军后面。卫青打败了匈奴单于回军之后才遇到了迷路的李广。这件事情过后,李广眼看自己封侯无望,李广彻底心灰意冷,也彻底放下了封侯的愿望。李广一生经过大小战役七十多次,却没有因功封侯。许多李广的部下,甚至儿子都因功封侯,而李广依然封侯无望。李广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最终李广选择***而死。

李广一生经历了文帝,景帝和武帝三朝,由一个年轻的将领熬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可是李广一直没有完成自己封侯的愿望。汉朝以武立国,汉朝人的尚武精神非常强烈。许多武将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封侯,惠及自己的子孙后代,为自己立庙颂德。封侯对每一位将军都充满诱惑,封侯也成为汉朝将军功成名就的重要标志。

一位将军即使战功卓著,名声非常大,但是没有侯爵的话,他们的江湖地位会低很多。所以汉朝的武将削尖了脑袋想封侯,李广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随着李广名气越大,李广对封侯的渴望性也越大。李广越是封不了侯,李广内心越是痛苦。最后李广看不到封侯的希望,他觉得自己之前的所有努力都是白费,他也在世人面前抬不起头,所以李广选择了***。

我前面说李广不能封侯的主要原因是命运不好,加上他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李广的命运确实不好,尤其是他诱杀战俘之后,似乎就被***女神抛弃了。年轻时候的李广有能力,但是却没有展现自己的机会。中年时期的李广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却开罪了汉景帝。晚年的李广有了立下战功的机会,他却一次又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机会。

历史上不能封侯的武将非常多,为什么只有李广如此让人感到惋惜呢。一方面和李广的名气很大有关系,一方面和《史记》的描述有一定关系,一方面和李广的英雄悲情有关。从汉朝开始,不少文人武将都觉得李广应该封侯,觉得汉朝对不起李广。但是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小编觉得情况也并非是汉朝对不起李广。

刘邦在临死之前和大臣们定了白马之盟。白马之盟的内容非常简单,只有两句话。第一句是“非刘不王”,第二句是“非功不侯”。汉朝封侯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没有足够的军功就算是皇亲国戚也不能随便封侯。汉景帝时候,想封王皇后的兄弟为侯,遭到了大臣们一直反对而作罢。汉武帝的权力够大了吧,他想封李广利为侯,也不能想封就封,汉武帝也不得不让李广利率军队去立军功。

通过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在汉朝封侯拥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不是谁想封就能封,就算是皇帝也不行。李广始终不能封侯,说明李广的功劳达不到封侯的标准。他的功劳达不到封侯的标准自然无法封侯。不同的是,李广的名声特别大,所以他不封侯会显得尤为悲情,再加上李广因此***,便显得更加悲情。

其实我觉得觉得,李广的盛名和他的功劳其实有点不符合。我先声明,我没有任何瞧不上李广的意思。我们来看一下李广的功劳***名。李广的盛名来自于他抵抗匈奴入侵时的功劳。我觉得觉得李广是一个善于防守的将军,而不是一个善于进攻的统帅。李广飞将军的称号来自于李广的勇敢和武艺高强,却不是李广的统帅才能。

李广的功劳基本上都是小规模的战斗,李广依靠自己抵抗匈奴入侵逐渐积累了自己的名声。但是李广在进攻匈奴的时候,却很少立下战功。一次全军覆没,李广自己本人也被俘虏。一次几乎全军覆没。一次迷路根本没有找到匈奴军队。所以小编觉得李广的长处在于防守和治军,李广并不擅长进攻。不擅长进攻的李广自然难以建立足够的军功而封侯。所以李广难封有时运不济的因素,也有不少自身因素。

李广之所以如此悲情除了终身无侯***之外,还和李广的子孙后代的悲情有关系。李广的长子李当户和次子李椒都先于李广而死。李广的小儿子李敢跟着霍去病立下战功,被封为关内侯,却因得罪卫青而被霍去病射死。李广的孙子李陵骁勇善战,颇有李广之风,最后被迫投降匈奴,全族被诛灭。李家三代忠心效忠大汉,最后却没有得到善终,更增加了李广的悲彩。虽然李广没有封侯,李广比汉朝那些侯爷更受后人的敬仰,在后人心中他已经是“无冕之王”。

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

李广难封,汉武帝对他的偏见不是主要原因,李广确实运气不好,让汉武帝也觉得他点背,对他有偏见。但李广不能封侯,很大一部分还是自身的原因。

李广巅峰时期是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这期间,李广在平七国之乱时虽有机会表现,但因私接梁王将印,不受景帝信任。后来被调去守匈奴。

文景帝期间,大汉国力有限,对匈奴是安抚防御为主。李广镇守边疆,虽然勇武,但都是小打小闹,都没有大规模战役。而且他名声也大,匈奴人一般也不敢招惹他,没仗打就没军功,没军功就不能封侯。

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汉文帝都说李广生错了时代,要是在刘邦时代,万户侯唾手可得

到了汉武帝时期,机会倒是来了,这时候李广年龄也大了,最可怕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李广不是一般的倒霉。

李广数次跟随卫青出征匈奴,要么无功而返,要么迷路,要么遇到匈奴主力,全军覆没。跟随卫青的大部分都封侯了,就李广难封。连汉武帝都对卫青说,李广点背,要把他调开,不要跟他一起。谁跟他一起谁倒霉。

我觉得李广一辈子不能封侯,原因还得从他自身去找。

第一,李广没政治觉悟。

李广擅自接受梁王将印,还高调的炫耀,景帝不给他穿小鞋就已经够仁义了,别说封侯了。这种政治觉悟真的是一言难尽,李广应该庆幸自己遇到了个明君,遇到心胸狭窄的帝王,早就没他什么事了。

第二,李广心胸太狭窄。

李广罢官期间出去打猎,深夜回家路过霸陵亭,霸陵尉不给面子,不让进。后来李广复官第一件事就他调到自己手下杀了。李广心胸如此狭窄,很容易得罪人的。自然很难与同僚们搞好关系,受到排挤。

第三,李广在匈奴那边名气太大。

大汉分四路出征,李广名气最大,匈奴最怕李广,所以集中主力打他,结果全军覆没,李广被抓。卫青那边就没什么压力,轻而易举的获胜,封侯。

第四,李广可能名过其实。

带领小部队,玩点小智慧,与人斗勇,冲锋陷阵是完全没问题的。大规模作战,涉及战略战法可能就有问题。李广出征迷路本就是个很大的问题,为什么不找向导呢?可能他孙子李陵就比他强的多。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被阉,有可能因李陵的关系,美化李广。

第五,李广的性格太偏激。

最后一次出征,不服卫青调令,赌气出发,结果迷路,错失战机。卫青作为主将说他几句,向朝廷汇报,他就赌气***。当时如日中天的卫青,被他儿子揍了,选择了隐瞒原谅,这心胸真不是李广,霍去病可比的。

其实李广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汉武帝封了那么多侯,到现在大家提到大汉名将,也就知道卫青,霍去病,李广而已。不仔细了解,我最开始都以为张骞只是个搞外交的文臣,后来看史记知道张骞也打过仗,因军功封侯。谁还会记得哪些人被封侯了呢?

关于李广的问题

我认为李广封不了侯主要原因在自己,而不在时势。理由如下:

一、同辈比较

李广有一个从弟叫李蔡,他们两个人一起在汉文帝手下干活,到了汉武帝时期就做了丞相。

李蔡和李广都是以良家子从军,都是从武将开始做,他们都以“用善身,杀首虏多”的优势成为汉文帝的武骑常待。李蔡和卫青一起击败了右贤王,因军功封为乐安侯。

如果是别人比较或许有欠公平。李广和李蔡的人脉***肯定都相差不多,都是以军功著称,那么一个能封侯,一个封不了,谁的缘故?

二、李广的性格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这一句话是公孙昆邪给他的评价。他希望朝廷要保护李广不要让他再驻扎在前线。李广当时是西汉的一面旗帜,如果一直放在边郡容易被战死。

这时公孙昆邪点出李广性格中的一大缺陷:自负其能。

李广和程不识都是当时的名将,程不识带兵规矩,李广带兵很随意。

程不识曾经点评过这种带兵的模式:

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的带兵简单,如果敌人突然进攻,那就没有办法了。不过士兵因为李广不错,所以倒都愿意死战。我带兵虽然很复杂,但起码看到我整齐的军容不敢突然袭击。

事实上李广带兵常常全军覆灭,自己也曾经被俘过。

这似乎不像一个将军,更像是一个冲锋的勇士。

三、李广的行为

李广并不能很好地认清楚形势,说白了他有些恃才自傲,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句话可能说得有些重了,但是我举二个例子。

1、接受梁王印

七国之乱的时候,李广跟着周亚夫一起平定天下,他是第一个入城夺旗。这是大功一件,按理应该受奖。

结果却没有受封。为什么?因为他犯了一个大忌,那就是作为朝廷的嫡系部队居然接受了地方诸侯梁王的将军印。

这种情况没有受到奖励已经是最轻的重罚了,如果重的可能要进行彻查他的倾向。

2、杀掉霸陵尉

李广出去打猎,回来晚了,进不了城。这个时候他对霸陵尉说自己是李广。结果喝了点酒的霸陵尉说将军也不能违反规则,何况是故将军,你不能进城。

李广只得在亭子下面住了一夜。

后来李广官复原职出征匈奴,就带上霸陵尉,找了一个借口杀了他。实际上根据当时的规定霸陵尉只是严格办事,并没有刁难。

李广显然不这样认为,所以这两件事情反应了李广的规则意识并不是很强。

结语:

李广就如同李白一样,才华横溢,有些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而且都有一些恃才自傲。往往以自己的主观去行事,不知道怎么适应整个社会。所以才华越高,受到的打击就越大。

李白做不了***,李广封不了侯。

做官只是当时世俗对你的认可,但名扬千古靠的不是爵位而是才华,正如大家知道飞将军李广,却很少知道他那做到丞相的从弟。

其实,事情并不复杂,问题就出在他自己身上。

他带兵打仗不循规则,部队没有纪律,官兵***自便,各种非议由此而生,导致封侯目标过早发生偏离。

官场、战场都是个圈子,都有规则,无论从政做官,还是领兵打仗,必须按规则出牌,即使有所突破,也不能走得太远。如果你否定规则,就等于否定了圈子,这样一来,圈子也会远离你、抛弃你。李广进了官场兼战场的圈子,其行为方式却与众不同,违背常规。当士兵,他随性而为;当将军,他不约束部众,按自己的方式领兵作战。《资治通鉴》说:李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舍止,***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西汉,军事行为都有规则,也有惯例,军队一般由部伍组成,部有校尉,伍有伍长,顺序行止,依令而动。但李广不理会这个,其部队不设部伍,没有纪律,遇到水草全都大呼小叫地围上去,喝饱了,玩够了,就随地而坐,晚上宿营不设警戒,上下也没什么文书传递,整个儿杂乱无章。这样的队伍能打仗吗?别人可能不行,但李广可以。司马光对此评论道:以李广的才能,***用***自便的方式是可以的,但他人不能效仿,否则肯定失败。当然,这只是司马光的个人说法,似有为李广开脱之嫌。事实上,李广的方式曾备受质疑,一直不被认可。边地太守程不识一直想不通、看不惯,也提出过异议。后起之秀如卫青、霍去病等人,压根儿没把这位飞将军放在眼里,对其自由式带兵更是不以为然,就连汉武帝也对李广产生疑虑,用起来感觉不顺手,心里不踏实。这种圈子里的集体非议,无疑产生了负面影响,人们怀疑他的军事才能,领导也不敢让他担负重任,致使其封侯之路越走越长。

他自恃胆量过人和射技超群,频繁与敌作战,他以为越打越能接近目标,结果却应了那句老话:欲速则不达。

李广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胆儿大,另一个是善射。这两点,让他受到了对手的敬重,赢得了“飞将军”的美誉,也因为这两点,让他过分自信,有一种持续强烈的作战冲动。对他而言,通过一场恶战,立下大功,锁定侯位,并非没有可能。基于这种期待,他选择了多打、大打,从军四十多年打了七十多仗,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在同期将领中是绝无仅有的。因为操之过急,他的仗常常打得不怎么精巧,也没多大把握,有时甚至让人担心。当上谷太守时,他自负其能,屡次与敌较量,汉武帝担心他失手,只好把他调到上郡,类似事例肯定不止一桩。李广不怎么研究兵法,不搞运筹帷幄那一套,手下也没有智囊谋士。通常情况是,他带着一伙松散的队伍,四下里寻找对手,一旦与敌相遇,立刻引发战端,如果撞上主力,只能拼死一搏。卫青、霍去病等人就远比他聪明,他们收集情报,了解敌情,不打则已,打则兵力占优,胜算在胸,这也是他们早早就立大功、封万户侯的原因所在。李广其实也可以照猫画虎,设法摸准敌情,备好人马,打一场歼灭战,顺势抓他几个敌酋,如此一来,立功封侯也并不困难。考察李广的战例,不难发现,在大规模集团作战中,他常当配角,在千里驰骋擒贼擒王的战事中,他总是看客。由他独立指挥的战斗,规模都不大,且总是以少对多,很难取得重大战果。《资治通鉴》记有三个战例,足以说明问题。其一是,某年某日,李广率百余骑与敌数千骑兵相遇,部下惊恐万分,李广却率队前进,在敌阵前下马解鞍,敌方误以为有埋伏不敢动手,双方耗到半夜,最终迫使敌兵悄悄溜走。其二是,公元前120年,李广所部被匈奴左贤王包围,李广4000人,对方4万人,1:10,经过混战,部众死伤过半,弹尽粮绝,活着的面无人色,而李广依然意气自如,一张强弓射杀多人,直到第二天援军到达,李广才脱离险境。其三是,公元前129年,李广在雁门关外与强敌相遇,大败,自己也受伤被俘。令人惊叹的是,李广居然能在敌兵堆儿里,带伤夺马,只身逃回。不难看出,这样的战斗,仅仅说明他的勇敢,打得越多,距离封侯越远。

他缺乏政治眼光,也不懂得展示自己,以致于越打困惑越多,他实在弄不明白,封侯之路为什么越走越难。

多年边地作战,制约了他的眼界,他不了解武帝的想法,不关心朝中事务,也没有官员朋友,打了败仗,没人为他解释,取得战果,也没人替他宣传。他不知道展示自己,也不让别人了解自己。霍去病在受赏时,喊出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口号,让武帝感动万分,他却从来不说这样的话,平时,既不给皇帝写信汇报思想,也不给大臣们送点边地特产什么的,只是一门心思地想着战事,想着他的封侯之梦。七国叛乱时,他是骁骑都尉,平叛立了大功,却因为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将军印(他是汉将,不属梁王,不该接受军印),而没受封,这是缺乏政治头脑的典型案例。他先后七次在边地当太守,中间又出任过卫尉将军、骁骑将军、郎中令等职,有了重大战事,他就当将军,统兵参战;战事不急,他就改当太守,卫护一方。不管到哪里工作,他都没意见,从不提离家远、孩子小、身体不好等困难,天天拼命工作。公元前129年被匈奴活捉后逃回,犯了死罪,通过家人花钱买命,他躲过一死,即便遇到这样大的挫折,他也没有放弃目标。他本分地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走近目标,圆自己的封侯之梦。当然,他也有过怀疑,心理也曾严重失衡。特别是堂弟李蔡的进步,让他苦恼而又迷惑。李蔡的才能名声远在李广之下,两人几乎同时起步,都是从郎官干起,但人家很早就封了侯,又当了丞相,李广很不服气。想想自己,战场上冲锋陷阵,杀敌无数,可职务老是上不去,封侯更是没戏,再看部下,数十个无名小辈都得以拜将封侯,活得人模狗样,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是模样长得不像侯爷吗?事实上,武帝时期,封侯已不那么严格,无功受封的也大有人在,以李广的功绩和资历,如果操作得当,封个低档侯位也不是没有可能。李广显然没这样想,也不准备这样做。

他本想抓住最后机会,立下不世之功,结果却被人玩儿了一把,老将军英雄气短,不得不与封侯梦彻底诀别。

作为军人,李广堪称标本,其无畏精神和骑射技能无与伦比。他执意追求的封侯之梦,本是一种精神需求,是军人尊严的自证,也是他始终不肯放弃的唯一动力。当等到最后一个机会时,老人家谢绝所有劝阻,以六十多岁的高龄毅然出征。公元前119年,皇帝得到准确情报,获知单于居住地点,决定开战,以期一举歼敌。这一战,大将军卫青任总指挥,李广为前将军。事情很明白,此役,谁担任主攻,谁就可能立下奇功。分配任务时,卫青很不够意思,玩了一个小伎俩,他决定自己带公孙敖率队攻打单于,让李广走东路策应。卫青和公孙敖私交很深,因为这层关系,他把机会留给了公孙敖。卫青当然知道李广因何而来,也可以提供一些便利,但他没有成全老人家。东路偏远,缺草少水,不可能参与决战,李广不干,坚决请求当前部,抓单于立大功。但人家卫青是大领导,这场合哪有你李广说话的份儿。这次,李广运气真的很坏,没有当上主力不说,去东路又迷失了方向。与此同时,卫青也不顺,找到了单于,却让老小子跑掉了。卫青心里窝火没处发泄,派手下人责怪李广,要他到幕府把迷路的事情说清楚。李广知道自己没有死罪,也完全能说清事实,但他腻歪了,厌烦了,不想面对那些刀笔吏的斥责和盘问。他以一个军人的方式,怀着深深的遗憾,挥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李广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故事却千年留芳,他的命运的最终形成非常值得人们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