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_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意思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09 0
  1. 李清照的生平故事 初三下词五首
  2.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是出自哪个诗人的诗?
  3. 带有寒字的诗句
  4. 盘点哪些被误会的经典
  5. 不走寻常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6. 有两首古诗,帮忙说出... ...
  7. 李清照的生平事迹?

带有寒字的诗句

1.砌冷兰凋佩,闺寒树陨桐。

2.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_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拂曙辟行宫,寒皋野望通。

4.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5.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

6.送迎交两节,暄寒变一辰。

7.露结林疏叶,寒轻菊吐滋。

8.漠漠轻烟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9.风寒吹孤叶,雨落见***。

10.今岁清明行已晚,明年寒食更相陪。

11.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

12.露带寒香三径满,枝摇清影万门开。

13.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

14.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

15.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

16.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17.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

18.邀酒摧肠三杯醉,寻香惊梦五更寒。

19.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20.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2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2.寒惊蓟门叶,秋发小山枝。

23.微臣捧日寒灰,远惭班左愧游陪。

24.寒心睹肉林,飞魄看沉湎。

25.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

26.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

27.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28.暖溜惊湍驶,寒空碧雾轻。

29.寒野凝朝雾,霜天散夕霞。

30.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31.贞条障曲砌,翠叶贯寒霜。

32.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

33.仰天一笑泪光寒,风花雪月笔多情。

34.霜重鼓寒声不起,风掣红旗冻不翻。

35.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36.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37.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38.风清物候残,萧洒报将寒。

39.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40.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41.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4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46.诗残雨夜带寒梦,骨瘦秋来总是空。

47.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48.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49.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李清照的生平故事 初三下词五首

1959年,在李清照纪念堂门前,郭沫若提笔写下此诗,作为对清照毕生经历的怀念与写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婉约派词宗,被奉为“千古第一才女”, 半生闲情、半生飘摇,她的诗词,有闺苑情深,亦有家国之大,千秋传诵。

她天性率真,兴起时便把酒言欢,泛舟争渡;她生性浪漫,与花争俏,敏锐多情;她聪慧果敢,一首《夏日绝句》唱家国,更一篇《词论》叹诗词。世人皆说她是天之骄女,坐拥才华、家世、甚至是爱情,但却鲜少有人注意到她所付出的辛酸与努力

红尘给了她“兴尽晚回舟”,也给了她“欲语泪先流”,她在诗中道尽了人情冷暖,人世悲欢。而成全了她的,终究是她自己。

01/“著碑铭德真陋哉”

李清照是举世无双的才女,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一诗中评价她为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这句话也一直被后人延用,表达对清照词的赞颂。而她的诗词,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不得不说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李清照所生活的年代,并不是一个重视女性的年代,女性鲜少有读书的机会,更别提吟诗作对。这从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

清照暮年之时,想要寻得一名***,将自己的才学传授于她,以期后继有人,在接触的过程中,她看中了孙姓朋友的女儿,看似聪慧可人,欲将她收于门下,不料小女孩儿竟直截了当地拒绝了她,声称“才藻非女子事也”。可见当时的社会,对于女性吟诗作对有怎样的偏见。

但李清照从来不觉得,诗词歌赋只能是男人的事,相反在她看来,女性作诗有男性不能匹敌的优势,而她的诗词,则以细腻、婉约、传神,名列许多名流之上。著名的“三瘦”用法,更是从古至今,无人能敌。

时代没有给予女性文坛上的一席之地,而李清照却敢于自己去争取。 她敢于向外人宣传自己,借文人名流之口,去传播自己的作品。

张文潜曾经写了一首咏史诗《读中兴颂碑》,清照读来觉得甚好,热血沸腾,便借机同咏两首,名为《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这两首诗一反她文儒的常态,犀利果敢,颇有一番大将风度。诗中她并不歌功颂德,而是剑指叛乱,深刻反思,留下 “著碑铭德真陋哉” 的传世名句。

当时李清照只有17岁,而她已经凭借自己的实力,在文坛之地,一鸣惊人。

在诗词方面,李清照素来有自己的见地,一直坚持“词别是一家”, 并敢于去挑战名流和权威,指出他们诗文中的不足之处。李清照有一篇著名的《词论》,里面就对柳永、苏轼等人毫不留情地进行点评指摘,称柳永“词语尘下”,晏几道“苦无铺叙”。

许多评论家因此称李清照为“诗词狂人”,可见,她确实够狂,一介女流敢于公然指摘文坛老将的不足,而这也恰恰证明了她对于诗词的追求。只以诗词论高低,不以男女论天下。无所畏惧

02/“炙手可热心可寒”

如果说李清照终其一生,顺风顺水,那么想必她是个才女,却不至于成为***。 她一生的***色彩,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之外,更多是建立在她个性的果敢与率真之上。

李清照出身世家,母亲早逝,所幸父亲与继母都对她宠爱有加。继母颇有学识,父亲更是性情宽厚。但这样幸福的家庭生活,终究没能持续很久。

与赵明诚刚刚成婚不久,朝廷内爆发了两党之争。在激烈的争斗中,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占了上风,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作为保守派中的一员,遭受了严重的政治打击。在这次政治争斗中,李格非被革去官职,流放外野。

父亲处境的没落,以及即将到来的离别,让李清照十分心痛,作为一介女流,李清照无能救父,但也无法坐视不管,因此只有苦苦哀求身为革新派的公公赵挺之,并写下一封长信,字字句句皆出于肺腑,企图打动赵挺之,让其出手相助。

“何况人间父子情” 何其动人,任谁看了,想必也不能不被这一番孝心所打动。但谁料,赵挺之却丝毫不买她的账。

李清照不懂政治,在她心里,人要有情味才可被称为是一个人。这不是妇孺之见,而是她的真性情所在。所以赵挺之冷漠的反应,让清照十分心寒,她悲愤难平,奋笔疾书“炙手可热心可寒”,大肆谴责他的不仗义,并放弃身为赵家儿媳才得以留京的“优待”,毅然随父同去。哪怕将为此承受新婚燕尔的离别之苦。

而也正是这次新婚之别,使得李清照的诗词一改常态,那畅快的把酒泛舟,多了几分伤春悲秋的色彩。 自此,以人比花,人前花更瘦,成了她诗词的主旋律。

03/“物是人非事事休”

吴宽的这首《易安居士画像题辞》也许原本只是想感叹清照与明诚二人之间的美好姻缘,妇唱夫随,却没成想,更点破了这对夫妇,暮年的凄凉。

在爱情里,李清照看似***,赢得了一个好的夫婿,但她的婚姻生活也如同千千万万的女性一样,出现了危机。

太祖“杯酒释兵权”,看似保了江山,却也埋下了祸患,大宋文***出众,但武力不足,岌岌可危。靖康元年,金兵北上,宋徽宗被俘,南方人民拥护赵构为宋高宗,建立起南宋***。这一年,也成了李清照人生最重要的分水岭。

如果说前半生的李清照自在逍遥,妇唱夫随,天生好命,欠了世人一个“公平”,那么在靖康之乱之后,李清照坎坷半生,颠沛流离,算是还清了这个债。

南宋***建立起来以后,赵明诚受命前去南方任职,而清照则被留在了家里,看守那一群宝贝。在此之前,明诚对于清照的热情已然日渐消退,夫妻之间似乎出现了裂痕,而两地分居,更让李清照觉得,明诚的心越来越远,她开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愁苦,并将这一切写进了诗词里。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看着明诚渐行渐远的背影,清照似乎无计可施。

一面是山河破碎,一面是婚姻危机,李清照苦闷的情绪可想而知。但她不愿就此放弃自己的爱情,更足够聪明,知道如何挽回这段爱情。

这世上,了解赵明诚的人,如果说李清照排第二,想必不会有人还能排第一。清照深知赵明诚对金石的痴迷程度,在前去江宁与明诚汇合之后,清照很好利用了他们夫妻二人这一共同爱好,坚持与明诚一同收藏和把玩金石,并帮助明诚研究和撰写《金石录》,这让赵明诚终于意识到,李清照对于他来说,是无可代替的,她能做到的这些事,那些风尘女子远不能及。

清照在爱情里所付出的努力,远不止如此。赵明诚死时,李清照只有49岁。对于丧夫来说,这是一个很年轻的年纪,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她已经老了。年已半百,身心俱疲,又要承受丧夫丧国之痛,一路逃亡,屡遭掠夺。这些境遇都让她认识到,凭她的一己之力,根本无法保全丈夫的遗产时,此刻,她需要一个人共度余生。

她以为,张汝舟就是那个人。

张汝舟可谓是乘“虚”而入,十分殷勤,在李清照生病卧居期间,以“明诚同窗”之名,时常前来探望,嘘寒问暖。一听到明诚,清照的心大概是柔软了起来,加之自己用性命守护的宝贝,屡次三番被人劫走,想必她是觉得,有个人陪着,丈夫的遗产会更安全些,而张汝舟看上去,是最合适的人选。

没成想,清照这一举,等同于引狼入室,使那些仅存的遗产更加岌岌可危。眼看着张汝舟要夺走她和明诚毕生的心血,又时常对她拳脚相加,李清照终于忍无可忍,怒上公堂。冒着“为妇告夫,判刑两年”的危险,以“妄增举数入官”之名,告发张汝舟,换取了自由之身。不得不说,聪慧至极。

李清照可谓是含恨错嫁,只不过这在很多学术研究者眼里,并不买账,他们坚持李清照不会做出此番“伤风败俗”之事。却不成想,那些完美的形象,终究是后人臆想出来的,而真实的她,不过是个女人。

回顾李清照的一生,不可不谓是“***”,而这***,大多是靠她一腔热血、一掊率真、一斟浪漫而来,在她的诗词与故事背后,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效仿的努力。 心若定,天不负;人若悍,世不欺。李清照这一生,才华与苦难各占一半,也算落得个“公平”。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是出自哪个诗人的诗?

李清照生平故事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又署易安室,宋朝历城人。一生经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从优裕走向苦难的现实生活,给她酿造了一颗千回百折的词心。李清照才调绝伦,著作也相当丰富。她在词、诗、散文创作上都有成就,以词为尤,留有《漱玉词》,今存45首,约3500字,是中国文学史上作品字数最少的大家。?

李清照生长于书香门第,仕宦之家。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元佑年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为“后四学士”之一。他是一位学问深湛的学者,不仅散文写得很好,还有很高的诗词修养。李清照还有一位颇有文化素养的母亲,在词作方面一定给过她深刻影响。再者,李清照的家乡历城,自古就是一个风景如画,文人荟萃的地方,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对她的成长也有良好熏陶。可以说李清照自幼就受到艺术熏陶,山水涵养,具有较好文人气质。

李清照爱好文艺,从小就有好胜心,为了显示,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才能,她作诗喜押“险韵”,艺术上是最忌平庸。李清照幼年所下的这番功夫,为她在诗词创作上取得杰出成就打下坚实基础。

年轻时的李清照,性格活泼、开朗,喜好户外活动,有时在花园荡秋千,有时又和姐弟们到郊外赏景。她喜好自然,也写摹自然。如《怨王孙》,此词作者以亲切清新的笔触,写出暮秋湖上水光山色的优美人迷人,表现了她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从情致上可以看出,她此时的生活是安静、平和、闲适、欢快的。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这首词把她热爱自然的主观意识赋予了客观存在的景物,硬说成是水光山色要与人亲近,却偏说沙鸥白鹭舍不得人离去。词中虽写“红稀香少”,但毫无习见的悲秋迟暮之感。整个艺术境界充满了热情豪爽的朝气,跃动着青春的活力。

随着年龄增长,李清照从天真的少女逐渐变成大家闺秀,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她的心头。在有些词作中,她也体现了这样的感情,朦胧而羞怯,如《浣溪沙》、《点绛唇》。一个“湿”字,人的心情如天气由情转阴一样转而凄清,仅着一字,一个少女的伤春情怀便神情毕现。后一首中的嗅青梅,更是以动作写心理,把她的爱慕与害羞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连理。赵明诚与李清照是一对志同道合、意趣相投的夫妇。他们都爱好文艺,不但在诗词创作上互相唱和,而且共同研究整理金石书画。

新婚之后,他们的感情尤其浓烈真挚。赵明诚有时带她参加亲友宴会,有时陪她郊外春游,这些生活片段在李词中多有反映,而且大都洋溢着活泼气息,呈现轻松笔调,如《减字木兰花》。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爱美情和好胜的脾性,本词借娇花托美人,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一个新妇在丈夫面前的妩媚娇羞,显得清新活跃,天真可人。

赵明诚经常负笈远游,这使得留住家中的李清照煞是愁苦郁结,因而也写下很多体现离愁寄寓思情的闺怨诗篇。比较著名的有《凤凰台上忆吹萧》、《醉花阴》、《一剪梅》及《如梦令》。

以《醉花阴》为例,这首词填于重阳节,有传当时赵明诚在外,李清照便以此寄托思念之情。赵明诚喜得此词,又想超过自己的妻子,于是废寝忘食地写了三天三夜,最后得词五十阕。他把这些词与李清照的那首羼杂在一起,教友人陆德夫点评,陆德夫把玩再三,指道:“只三句绝佳”。哪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也!恰巧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写。这只是趣谈。但词篇塑造的思妇形象却很成功,表达的离情别绪也很真切。

李清照过门不久,北宋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日趋激烈,她的夫家和娘家均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这是蔡京集团与元佑党人间的斗争,因此李清照的处境也很尴尬。她曾向身居相位的公公上诗救父,全诗不存,仅留“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两句,但严厉的批判之意深入骨髓。她还作《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针对当时现实,表露了自己的政治观点,表现了十分进步的历史观。可见,李清照这位深闺**,也并非完全沉浸在甜蜜的爱情与离别的愁绪中,她那忠奸分明的思想,爱国主义的情感,常常渗透在一些诗篇里。

崇宁五年,宋徽宗大赦天下,毁元佑党人碑。党禁开放,李清照夫家与娘家的矛盾化解,赵家却在政治上失势。赵明诚遂于公元1107年携妻屏居乡里。

他们从陶渊明“归去来兮”和“审容膝之易安”两句话中受到启示,把他们的书房称作“归来堂”,把内室称为“易安室”,又从女以男为家,男以女为室出发,以“易安室”作为李清照诗词创作的专用署名。

这阶段,他们夫妇二人生活得愉快、充实而有意义。平日里整理好图书,两人便饮茶逗趣,诗词唱和,不过词作并不多,留下来的有几首,如〈〈渔家傲〉〉,在这首词里,词人以愉快的笔调描摹了梅花的风韵,抒写了自己的感情,表现的明朗、显豁,别具特色。

大约在徽宗宣和三年,十年屏居乡里的生活告一段落。是年秋,赵明诚出守莱州,李清照随行。这阶段,〈〈金石录〉〉大体完成。宋代管制,三年为一秩。莱州任满后,赵明诚调任淄州,李清照随行。其实,宣和七年,一场袭击宋室江山的暴风雨已经在酿,但他们俩只是继续于公暇之余忙于搜求文物,只到靖康元年十一月,金人围东京,消息传到淄州,赵明诚夫妇才猛然惊醒。次年三月,赵母金陵病逝,赵明诚遂携带十五车文南下奔丧,到达江宁。

公元1127年发生了历史上知名的“靖康之难”,赵家十余屋书籍什物全部毁于战火,李清照只好逃难南下,并于次年春抵达江宁,此时赵明诚正任江宁知府。初到江南,惊魂甫定,李清照还是写下诗篇抒述当时感受,“南来尚觉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就非常集中地概括了一个爱国流亡者的心情。

在战乱年头,凡是逃难到异乡的人,总是希望及早反攻,收复故土。李清照当时也抱有这样的希望。可她在金陵住了一个时期,一切都使她失望。于是她作诗述怀:“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无疑是寓批判于咏史,借古事以鉴今。

宋高宗赵构自靖康二年五月即位于南京、改元建炎后,不断南徙,驻跸扬州。到了建炎三年二月,金兵再次南犯,进逼淮扬,他更是不顾遗民死活,仓皇南渡,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在这个历史阶段,李清照写了一首笔力千钧的〈〈夏日绝句〉〉,表面是在咏史,实为讽刺现实。

在江宁期间,李清照还在一些词作中抒发了对故乡的忆念和客居异地的郁闷。在局势稍微稳定的时候,她也表现了一些词客骚人的闲情逸致。思乡之作有两阕〈〈临江仙〉〉。这首赏花词,李清照选取的角度十分特别。第一个画面是描绘春天的来迟,梅花的不开放;第二个画面是描绘梅花的凋零,浓香之吹尽,而梅花盛开的场面只是在“清梦”中一闪而过。在词人的眼中,梅花似乎没有经历过枝头烂漫的好时光。这样苦心积虑、独具“慧眼”的艺术选择,只是要赋予“咏梅”以悲苦的含义。事实上,南渡漂泊的词人也无心赏识灿烂绽放的梅花,只是躲在房中,空任大好春光在身边悄悄流逝。一旦来到户外,梅花却又已经残败。其中,“憔悴损”、“玉瘦檀轻”等形象的描绘,仿佛是南渡后在愁苦中煎熬的词人外貌形态的写照。上下片“为谁”、“有谁知”的两度追问,又透露出世无知音的痛苦。

赵明诚在由池阳前往湖州为官时因冒暑急行患病,死于1129年,终年四十九岁。李清照无限哀痛,为亡夫写了一篇祭文,内云:“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从此,李清照一身承受国破家亡的双重痛苦,流落江南,“漂零遂与流人伍”,开始了凄苦的晚年生活。

后金人南下,长江禁渡,十一月攻破洪州,李清照夫妇收集的所有文物毁于一旦,这给李清照带来沉重打击,更加重了病中词人对亡夫的哀思。她写了一首《孤雁儿》,其词云:“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断肠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这首词抒发了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从而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内心无限痛苦的孀妇形象。

南宋小朝廷逃到江南,立足未稳,金人于秋高马大之际,又发动凌厉攻势。建炎三年冬十一月,金人攻陷洪州,十三天后又攻陷建康。李清照再次逃难,后到杭州定居,随弟生活。

不过,此时的李清照已不对生活抱有多大热情,甚至连元宵佳节也提不起她的兴致。词人写了一首《永遇乐·落日熔紧》,表达了对旧日家园的怀念,尤其是末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让我们透过词人憔悴衰老的外表窥见他她无限痛楚的内心。?

据宋人记载,绍兴二年,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不仅婚姻生活不幸,还引来牢狱之灾。她自绍兴二年夏天改嫁,至同年九月离异,历时约一百天,饱受精神折磨和人格践踏,这使得词人心中愁思翻滚,悲苦万分。

她写下的《南歌子》,抒发了词人伤今忆昔之感。

绍兴四年秋天,金人又纠合伪齐刘豫,发兵南侵。这一年李清照写完了《金石录后序》,听到金人南侵的消息,又开始第三次避难。

在金华期间,处于流荡无依生活中的李清照,愁得更加沉重。绍兴五年,词人面对三月双溪上荡桨的游人,感慨万端,欲游又止,于无可奈何中,含者两眶清泪,低吟了一首哀感绝伦的新词《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个“愁”字,凝聚的是国家的破碎、身世的漂泊、孀居的寂寞、晚景的凄凉……又岂是小小“蚱蜢舟”载得动?

李清照在金华避乱,一直住到绍兴五年五月以后,不久就回到杭州。在此期间,她写了一首《声声慢》,这是她后期词章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表现她的创作风格由清空隽永变为沉郁悲凉,由潇洒疏落变为低徊窈眇的突出例子。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

绍兴二一年,李清照卒于建康。

带有寒字的诗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出自《夏日绝句》作者: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重读李清照

李清照(1084— 1155),号易安居士,生于名门,嫁于宦族,以词闻世。因词风清婉流丽,含蓄蕴藉而冠绝古今,成为空前绝后的“一代才嫒”(毛晋《漱玉词跋》)。被誉为“闺媛词人第一人”(日本儿岛献吉郎《中国文学通论》),世所公认的“婉约派”代表。也许因为这些,在后人眼中,李清照是一个“手幽兰一枝”(见《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叹“绿肥红瘦”、盼“归鸿回雁”、守“黄昏”“残洒”、断梦浓愁、 “人比黄花瘦”的词妇形象。

诚然,《漱玉词》成了她的主旋律,然而,在她为数不多的诗、文中,还有另类的旋律,由于被历来评论家忽视,使得女词人的另一面不能展现出来,本文试从诗文的角度重读李清照。

一、人生苦难中的坚强、豁达。

李清照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与不幸,其中较大的有四次:“元佑党祸”,家父遭遣;中年丧夫;一生珍藏被毁;晚年遭诬。真可谓“忧患得失,何其多也”(《金石录后序》)。面对苦难,词人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抗争中磨砺心志。“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此二断句是词人作于“元佑党祸”期间。是清照为救父而献给赵挺之的诗。赵既是词人的公公,又是依附宰相蔡京排斥元佑党人的得力人物。这两句诗有对父亲命运的关注,有对公公的情理劝说,更有对公公“心可寒”的严厉指责。尽管这次献诗救父失败,但事情本身显示当时年龄尚轻的词妇面对苦难的坚决抗争和独立处世的坚强个性。

中年丧夫,这是词妇受到的最大打击,长歌当哭,“三杯两盏淡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写下了千古绝唱《声声慢》,她来不及悲痛便要应付不测的时局,只可惜,“倾巢之下,安有完卵?”清照辗转流离,又必须痛心于千万卷金石书画的毁灭与散佚。痛定思痛,她写下了有名的《金石录后序》一文。文末云:“呜呼,余自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何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者雅者之戒云。”已达知命之年的李清照以老庄思想看待世间的“有”“无”“得”“失”,在痛定之后显示豁达淡迫的情怀,其中透示出女性的坚强,刚毅旷达的人格魅力。这种从“忧患得失”中磨炼出来的品格帮助她足以抵挡其余的不幸,而此后为辩诬而作出的不懈斗争已经证明其并非是一个被人轻易击垮的弱女子。

二、动荡时局中的敏锐、叛逆。

李清照经历了两件政治上的大事变。一是徽宗时的“元佑党祸”,二是靖康之耻。面对政治上的险恶风浪和国家危亡之秋,李清照一扫闺阁之气,写了不少政治讽刺诗。其中《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韵二首》、《夏日绝句》《咏史》等诗被后人称颂。

《中兴和诗》作于“元佑党祸”时期,愤权奸满朝,忧徽宗将蹈唐明皇的覆辙,讽赵挺之将为蔡京所卖,讽宋徽宗宠信蔡京将会误国。诗句有“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还有“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只能道春荠长安作斤卖。”全诗用典,借古讽今。果然,赵挺之在死后三天即被蔡京所陷,追所赠司徒;而徽宗用人误国,也蒙受“靖康之难”。以此观之,李清照对时局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政治远见。而当时她还只有19岁。

李清照生于乱世,从没放弃对时局的关注。她44岁时,“徽、钦”二帝北走,高宗赵构即位于南京,值此南渡纷乱之际,目睹上层统治集团仓皇南遁,女诗人悲愤地写下《夏日绝句》这一流传千古的诗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人对赵构之流的“懦夫”们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中原沦陷敌手表达强烈愤懑。堪与五代花蕊夫人的绝唱“

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媲美。这种顶天立地,不畏强敌,誓死一搏的壮志豪情也令堂堂须眉含羞折腰,无地自容。同样,李清照还有《咏史》一诗,以讽刺被金寇扶植的“新室”刘豫。

三、爱国情感的豪迈、积极

李清照是主战的诗人,即使自己孀居一隅,暮年悲寂也不忘收复大业。有《上韩公枢密、胡尚书诗》、《夜发严滩》、《晓梦》、《打马图经序》、《打马赋》等诗文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绍兴三年,清照50岁,朝廷遣韩、胡二人通金议和,“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自韩公门下,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以待***诗者云”(《上韩、胡诗序》),她希望韩公能不辱使命。但她把真实的悲忧写在副使胡公诗中。“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夷虏从来狼,不虞预备庸何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消息。”“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一杯土。”以上诗句无不表明词妇对议和的忧虑和劝诫,同时表达了盼中原收复的拳拳之心。可谓字字血泪,句句真情。正如词人预见,“夷虏从来狼”绍兴四年,金虏大举入侵,江淮告急,清照从临安下严滩往金华避难,途中写下《夜发严滩》一诗:“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该诗把当时临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自私的丑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时,词人也没有饶恕自己的苟安生活。竟以过严光处而羞愧。孔子云:“知耻近乎勇”。清照的这种知耻之心,和当时那些出卖民族的***之徒比,的确是可敬得多。

最难体现词妇的主战意愿的要推《打马赋》一文。这是一部搏奕之作,但词人借游戏而表达恢复中原之志相当强烈。“望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生平不负,遂成剑阁之师;别墅未输,已破淮淝之贼。”诗人从游戏中找到主战抗敌的豪情与快乐,但她深知,这仅仅是“止渴”“充饥”之戏。现实何其残酷。然而她坚信“今日岂无元子,明时不乏安石。”结尾她疾呼“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将相过淮水。”这种呐喊,为金石之声,响遏行云。要知道,当时秦桧为相,无人敢言兵,而清照通过游戏,呼喊过淮,非有爱国炽情、英雄胆识者不可为。难怪有人评之“庙堂只有和戎策,惭愧深闺打马图”(黄檗山人《题打马图》)。

综上,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其实是一位坚强、豁达、叛逆、敏锐、勇敢、爱国的女性。这种品格的形成与其自身的性格和渊源有关。“易安风度潇洒,而富好胜心”(龙沐勋《漱玉词叙论》)。平素“猜句罚茶”,“冒雪觅诗”已证明她的自信骄人、洒脱不羁的性格。而她又是李格非的女儿,李格非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显然,李清照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文学禀赋,还继承了父亲耿介忠直、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惟其不甘深闺闺帷,必骋怀纵目,故能纵笔挥洒,压倒须眉”(龙沐勋《漱玉词叙论》),真可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杰鬼雄”。

盘点哪些被误会的经典

1.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霜重鼓寒声不起,风掣红旗冻不翻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4.仰天一笑泪光寒 风花雪月笔多情

5.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

6.邀酒摧肠三杯醉,寻香惊梦五更寒。

7.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

8.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9.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0.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11.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

12.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13.杳杳寒山道, 落落冷涧滨。

14.风清物候残,萧洒报将寒。

15.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6.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17.诗残雨夜带寒梦,骨瘦秋来总是空 .

不走寻常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说话或是写文章时,我们常常会引经据典。典故若运用恰当,可以使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文章亦因之而增色不少;反之,若对成语典故的本意、出处搞不清楚,只是想当然地加以使用,就容易犯下?望文生义?的错误,而贻笑大方。下面就列举几个容易被人误读误用的典故予以辨析。

 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句子,如:?某某岗位炙手可热,引来竞聘者数百人。?某某商品炙手可热,非常畅销。?等等,?炙手可热?常常被理解成?热门?、?吃香?、?抢手?和竞争激烈的意思,严格地说,这也是对?炙手可热?典故的误用。

 ?炙手可热?一词最早见于唐杜甫的《丽人行》,玄宗皇帝在执政后期,逐渐不理朝政,整日忙于和杨贵妃纵情享乐,并任命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为宰相。一时间,杨家兄妹权倾朝野。公元753年,杨贵妃在曲江踏春游宴,场面极尽铺张奢华。于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发出了?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的感慨,以此来讽刺杨家的奢侈和权势的显赫;《新唐书?崔铉传》里录有:?时语曰:?郑(郑鲁)、杨(杨绍复)、段(段玫)、薛(薛蒙),炙手可热。?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逸句》中云:?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明史?董传策传》则有?嵩(严嵩)久握重权,炙手可热。?的记载;现代作家沙汀在《淘金记》里也说,?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由此可见,从古至今,?炙手可热?都是指气焰嚣张、飞扬跋扈的意思,而将其说成热门的事物显然是误读了。

 ?差强人意?这一典故的误用率较高,不少人往往将?差?当成?不?字看待,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差强人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差?在这里是稍微的意思,?强?则指振奋,意思是说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表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如清代吴趼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说:?我得了这一封信,似乎还差强人意。?又如?这篇稿子尽管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相比之下,也算差强人意了。?这二者表达的都是基本令人满意的意思。

 误读误用典故的情况在我们身边时有所见,甚至还频频出现于各种报刊读物之中,有学者曾做过统计,经常被误用的成语典故竟多达百余个。成语典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老祖先留给我们后世的文化瑰宝,它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是浓缩了的语言文字精华。因而,我们在使用这些约定俗成的典故时,一定要仔细斟酌、严谨周详,不仅要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还应追本溯源,领会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切不可望文生义,误读误用,而闹出笑话。

有两首古诗,帮忙说出... ...

说起李清照,很多人会想到她的千古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有那句“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因为李清照在词里一而再、再而三的瘦瘦瘦!

所以后人给李清照起了个外号——叫“李三瘦”。

别说,这外号还蛮贴切的。

李清照不但在词里瘦来瘦去的,现实中的她,也是骨感美人。瞧李清照31岁的画像,削肩柳腰,眉目隽秀,妥妥的美人呀!但明明可以靠脸吃饭的她,却偏要靠才华出众。

昔日王士禛评词,词分两派,婉约派以李清照为宗,豪放派以辛弃疾为首 。当然啦,按性别分,婉约派男词人当以秦观为宗。

不过,以李清照的才华,怎能用婉约两个字就概括了呢?

她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豪放不羁,堪比李白。

而她的嗜酒、、“不守妇道”、特立独行,更不输男子。

要知道,在讲究女人“三从四德”的时代,这可是十足的叛逆。 说起三从四德 ,三从即:女人没出嫁前要听父亲的话,出嫁后要听丈夫的话,丈夫死了,就要听儿子的话。总之,女人一辈子都要听男人的话。而妇容、妇言、妇功、妇德,说白了,就是要女人一辈子都为男人而活。而 提出这些要求的,就是写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朱熹!

就连凭借“砸缸”进入小学课本的司马光都讲:“女专以柔顺为德,不以强辩为美 。”好在司马光生活在宋朝,放在今天,非叫女人一口口唾沫淹死不可。

虽然生在封建社会,李清照才不管“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一套。她不朽的才华,刚直的性格,在男权社会里熠熠生辉。后来成功胜过无数文豪才子,成为历史上第一位选入中学课本的女诗人。下面,我们就来讲讲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故事。

1

李家有女初长成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李清照出生于济南的一户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来头更大,她的母亲是北宋初年汉国公王准的孙女,当朝宰相岐国公王珪的长女。

李清照的母亲嫁给李格非时属下嫁。当时的李格非只是掌管卫生教育的副镇长,而王氏的父亲却是国务院总理。这差距不是一般大。

事实证明李清照的母亲很有眼光,选了支潜力股,后来李格非官运扶摇直上。可惜,王氏没能等到这一天,在李清照出生不久就去世了。

话说,李清照带着良好基因来到这个世界,智商超群,聪颖过人。父亲李格非36岁才得一女,格外疼爱,他请晁补之做女儿的家教。

晃补之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的得意门生。而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按辈份,晃补之是李格非的师哥,响当当的文学大咖。

李清照自幼丧母,父亲在外做官不在身边,因为有爷爷的宠溺,她的童年过得十分快乐。隔辈的溺爱,间接养成了她天不怕地不怕、不受拘束的个性。

说起李清照的爷爷,那也不是一般的老头,他的老师是北宋著名宰相韩琦。韩琦是北宋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与范仲淹齐名。当时边疆流传一***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一韩一范,指的便是韩琦与范仲淹。

细数下来,李清照从小身边不是政要就是名流学士。就连她八岁时,父亲娶进门的继母,都是北宋著名状元王拱辰的孙女。这个继母,不但琴棋诗画样样精通,还视李清照为己出。

在这样环境里长大的李清照,想不成材都难呀!

李清照十五岁便写下了代表作《春残》 :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在男权至上的北宋,李清照何其***生在了一个开明的家庭,这个家庭给了她身为女孩的足够自由。而她在给家人带来骄傲的同时,她的调皮任性,也给家人带来了不少的担忧。

李清照一生好酒,可少女时的李清照玩心重,又不胜酒力。 一日午后,她多喝了几杯,偕闺蜜泛舟大明湖,不知不觉玩到了黄昏,然后醉眼朦胧的找不到回家的路。

几年后,随父亲去了京城的李清照回想这段趣事,写下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还喜烈酒,时常宿醉。她有两句很有名的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意思是昨天刮了一夜的狂风,下了一夜的暴雨,她沉沉睡了一夜,早上起来没还醒酒。

我的天,十足的酒仙呀!

后来在她的作品中,什么残酒、病酒、淡酒、把酒、酒醒成了最常出现的词语。

2

千里姻缘一线牵

1098年,李清照随继母和弟弟李迒赴汴京与父亲团聚。此时的李格非任礼部员外郎,一家人住在离太学不远的一条巷子里。

当时的汴京城,有上百万人口,是世界繁华的中心,也是文人荟萃的地方。锦瑟年华,才力丰瞻,又是待字闺中,李清照的才情很快传遍了汴京的文化圈,成了当红流量。

老师晁补之夸她:“诗情如夜鹊,三绕不得安”

的确如此,李清照的词,轻盈灵动,婉约中透着豪气,让人不禁猜想,她到底是怎样一个女子?

这年,四月初八佛生日,李格非带着李清照和李迒逛完相国寺,往书画碑帖市场走。这时,两个年轻人出现在面前,他们对李格非谦虚的打躬作揖。原来是他曾经在太学教过的学生赵思诚和他的弟弟赵明诚。

北宋的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国务院直属办学,毕业还包分配 。能进入太学就读的人,那可不是一般身份。就拿李格非来说,他虽然在太学里做过副教授,但也没在太学读过书。

面前的这两个太学生,不但身世显赫,还才学过人。除去赵思诚,咱们今天只说与李清照有关的赵明诚。

赵明诚比李清照大三岁,出身官宦世家,祖上就是做大官的,父亲赵挺之是当朝人事部的副部长,母亲也是极有背景的官宦之家。

两人谁都没想到,匆匆一瞥,便是故事的开始。

随着李清照在文坛的声名鹊起,她的粉丝里有了赵明诚的身影。隔年京城大旱, 李格非带一双儿女参加祈雨仪式,在回来的路上,又与赵明诚不期而遇。

上一次的匆忙,两人并没有看清对方的容貌。可这一次的四目相对,便有了千年万年的情愫。

李清照清丽脱俗的样子被赵明诚刻在了心里,于是把才女娶回家成了他的心愿。而李清照也对这个端正文雅的男子有了好感。

但宋朝的婚姻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爱情之火烧得再旺,也只能在心里活动。这日, 赵明诚编了个故事,和父亲说自己午睡做了个梦,醒来时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赵挺之何等聪明,一看便知这三句话是藏头诗。意为:“才女之夫”。 才女还能是谁?当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李清照了。好家伙,这两天他和夫人正琢磨小儿子的婚事,原来这小子心里有人了。

赵挺之心想自己是王安石变法一派的,而李格非却是旧党拥护者苏轼的学生。可考虑到两人虽政见不同,并未红过脸。权衡再三,赵挺之觉得与李格非结亲,或许之后有个照应。于是派人提了亲。

李格非行事磊落,虽不喜欢赵挺之,但鉴于赵明诚为人老实,便征求李清照的意见。见女儿俏脸绯红,并无反对之意,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才女怀春更多的是寄情于诗词。于是,就有了这首著名的《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五月的某日,李清照荡着秋千,想着心上人,突然赵挺之夫妇带赵明诚登门拜访。李清照娇喘的躲避,却忍不住,以青梅做掩饰,回首望向心上人。

这旖旎的画面,真叫人艳羡。

很快,这对才子佳人带着无数人的祝福结婚了。

3

起承转合红尘事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可谓罅隙里盛开的玫瑰。他们的结合,正处在北宋政治纷争的流白期。晚一年,这桩婚事也就泡汤了。

话说,婚后两人诗酒茶话,琴瑟和鸣。

赵明诚一毕业就戴上了乌纱帽,只是他兴趣不在仕途,而在金石文物。一个收藏家,一个诗人,生活在一起,那叫一个幸福呀!

偶尔, 赵明诚出差,李清照还会给丈夫写情书。这其中最著的情书就属《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瞧瞧,多隐晦的浪漫。“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大家注意啦,这个兰舟指的可不是舟,而是床的意思。才小别几天,就情意绵绵的说自己独守空房,思念丈夫。估计赵明诚接到情书骨头都酥了。

可细读下来,词中一再暗示丈夫,我心中只有你,希望你也忠于我,路边野花不要***。

啧啧啧......真是驭夫有术呀!

可这如诗如画的日子只过了一年,朝廷党羽纷争骤起。宋徽宗启用蔡京为相,此人十分奸佞。他开始对哲宗元祐年间,曾经得势的旧党人物疯狂打击。一时间,朝廷被他搞得乌烟瘴气,忠厚贤良之人无立足之地。

蔡京还怂恿宋徽宗亲自书写“元祐党人碑”。已故的司马光、苏轼、秦观等人赫然在列,他们的***们也被定为元祐奸党,李格非因和晁补之常有往来,又不肯与小人为伍,也被列入其中。

1102年,李格非被罢官逐出京城,携眷回归故里。这幕后推手,就包括亲家赵挺之。 此人善投机,之前就弹劾过苏轼,现在又依附蔡京。

在党派之争中,李清照和赵明诚身处水火之中。

为了解救父亲,李清照两次上诗求公公,均未果。一气之下,她写下了“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李清照讽刺赵挺之冷酷无情,连儿子、儿媳的情面都不顾。

赵挺之的口碑在北宋那是相当的臭。举个例子:赵挺之的连襟北宋大臣、文学家陈师道,“苏门六君子”之一, 家境贫寒,宁肯冻死,都不肯穿夫人从赵挺之家借来的棉衣。可见赵挺之的人品。

不过,敢在诗里骂公公的,估计李清照是北宋独一家。

李清照率真的性格,在 她撰写的《词论》里可窥一斑。六百余字的文章,李清照洋洋洒洒,把唐五代至北宋的文学大咖都点评了一遍。连祖师爷欧阳修、师爷苏轼、师叔秦观都没放过。

倒不是李清照狂妄,就词论词。她说“词别是一家”与诗不同。她说晏殊、欧阳修、苏轼 “学际天人”,没人能比肩,但词写得像砍柴,过于工整;说柳永,“词语尘下”太俗!说王安石文章写的气势磅礴,若作词,则把人笑死。

不愧是千古第一才女,敢说!有个性!

1103年,朝廷下诏,元祐党人的子孙不得在京城居住,与元祐党人联姻的,只要没过聘礼,必须退亲。李清照处境越发艰难。她思来想去,决定离开京城,回山东娘家。

没有挽留,只有愤懑的心情,她离开了赵家。

4

几度沉浮何时休

人生在世,输什么也不能输心情。 被罢官后的李格非不但没有消沉,反而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回到娘家的李清照,每天填词作画,心境日渐明朗。

七夕日,李清照想到远在京城的丈夫,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宋朝堪称文人的天下,历代皇帝都喜欢读书,宋徽宗更是喜欢吟诗把妹,三宫六院“吃腻了”,就跑去花街柳巷“微服私访”,为了名妓李师师和乐官周邦彦争风吃醋。

这个昏聩的皇帝,除了爱风流,还爱和稀泥。把朝中自认为政治高手的大臣们当棋子玩。

1105年,徽宗心血来潮,设立左右两个宰相,把赵挺之提到相位,与蔡京平起平坐。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一个位置放两个人,那不打架才怪。

这下好了,蔡京和赵挺之都无心对付旧党,开始内斗。

同年五月,朝廷解除了元祐党人的禁令。

等了两年,李清照终于等来了和丈夫的团聚。但风浪并没停息。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赵挺之从被罢相,又被复相,再被罢相,这个玩弄了一辈子政治的人,终于被政治玩弄了。

在被罢相的五天后,赵挺之一命归西。

赵挺之死后,蔡京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将赵挺之的亲朋故友一撸到底,他的三个儿子也都免了官。

在仕途低谷期,李清照给了赵明诚无尽的慰藉。夫妻俩离开是非之地,回到了山东青州老家,效仿陶渊明过起了隐居生活。李清照把书房取名“归来堂”,把居室叫“易安室”,从此自称易安居士。

清浅如菊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年。

这十年,是李清照一生最幸福的时光。夫妇俩朝夕相伴,左手金石诗画,右手把酒言欢,清风明月,赌书泼茶,好不快活。

隐居的十年,也是李清照与赵明诚事业的丰收期,夫妻俩堆积如山的古董字画,多数也是这时期搜罗来的。赵明诚的《金石录》也是在这时开始写作的

李清照多么希望这样的日子可以天荒地老。

怎奈,云卷云舒,世事无常。

1120年,赵挺之***,赵明诚再次走入仕途,被任命莱州太守。夫妻俩又开始了分居生活。

李清照在词里写:“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

丈夫做了地方官,三十几岁的李清照已是徐娘半老。俩人十几年的夫妻,也没生下一儿半女。她心中难免有隐忧,常常寄锦书给丈夫。

这年深秋,李清照写下了流传千年的经典之作《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收到这首词,惊叹于妻子的才华,又觉不服气。于是,闭门谢客三天,一连作了五十首词,又把妻子这首词夹在其中,拿给友人点评。最后友人给出的答案是:“只有三句绝佳。”正是这首《醉花阴》的后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事实证明, 不是李清照多虑。以往夫妻暂别,书信频繁。如今却是 “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赵明诚的三心二意,在一年后,李清照去莱州与他相见时得到了印证。虽然史料并没记载赵明诚纳妾,但从李清照词中的愁绪、以及所引用的典故,便可寻到蛛丝马迹。

她曾用过“纨扇”的典故,“纨扇”在古代指弃妇。类似的典故在李清照词中还可以找到很多。

世人总期待完美的爱情,其实,完美本身就是***象。

5

乱事缠绵成沧海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按照宋代的风气,文人狎妓纳妾属风雅之事,连欧阳修、苏轼这样的文学泰斗都不能免俗。赵明诚想延续香火,也可以理解。

古语有言:“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女人往往以美貌自恃,可容颜是随时间衰老的,而才华却随时间日益弥深。

赵明诚或许暂时被美色迷惑,但他心里始终有杆秤,与他志同道合的永远是李清照。

所以,当拿到白居易亲手楷书的《椤严经》时,赵明诚第一时间策马回家与李清照欣赏。死后也把全部财产留给了李清照。

赵明诚在花丛游走了一遍,还是没能生出一儿半女。这也间接证明他和李清照多年没有孩子,或许不是李清照的问题。

每个人的命运都被时代所裹挟,很难独善其身。

1127年,徽宗、钦宗被俘,大宋的半壁江山被金人掠去,史称靖康之难。之后,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即位,偏安江南,南宋开始。

李清照和赵明诚带着十五车的古董字画逃往江南,途中战乱不断,文物损失惨重。南渡的第二年,赵明诚在担任江宁知府时,在得知城内兵变的消息后,吓得弃城而逃。

让一个文物收藏家镇守城池,可见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有多失败。李清照对丈夫很失望,怀着对朝廷苟安江南的无奈和悲愤,写下了爱国诗《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估计赵明诚看到这首诗,找个地缝都想钻进去。没办法,逃跑的又不至他赵明诚一个,连皇帝都被金兵追得抱头鼠窜

因为弃城逃跑,赵明诚被罢了官,夫妻俩再次于战乱中逃亡。两个月后,在赵明诚大哥和二哥的活动下,赵明城重新被朝廷启用,他意气风发地与妻子告别,但李清照却有了不祥的预感。

果然,赵明诚在日夜赶往建康的途中,中了暑。李清照再次见到丈夫时,赵明诚已病入膏肓,没等到上任就去世了。

***如赵明诚不眷恋名利,夫妻于战乱中偕隐山林,或许又是一种境况。但人生没有***设,李清照只能承受国破家亡的现实 。

烽火连天的岁月,丈夫留下的大量藏书和古玩字画,又岂是一个孤寡老妇护得住的。三年中,随着金兵的大举入侵,夫妻俩一辈子省吃俭用收藏的古铜器、金石刻几乎被洗劫一空。

贼人为了**李清照的书画卷册,甚至打洞穿墙。更恶劣的是,1132年李清照在杭州遇到了一个叫张汝舟的男人,此人以一流的演技骗得李清照与弟弟的信任,乘虚而入,将李清照骗入婚姻的陷阱。

当时的李清照病得奄奄一息,张汝舟只等李清照一死,好继承财产。可婚后不久,张汝舟就懒得装了。他对年老病弱的李清照拳脚相加,逼她交出手中的宝贝。

换作一般女人,遇到这种无赖也就屈服了。但李清照可是有勇有谋的千古第一才女。决不能惯着张汝舟这种***小人的毛病。

李清照以“妄增举数”告张汝舟一个欺君之罪,这罪名可大了,连宋高宗都过问了,最后张汝舟被削官,流放柳州。李清照以过人的才智,在不可能休夫的宋朝,成功离了婚。

但按宋朝的法律,妻子告丈夫是要坐两年牢的。人脉通达的李清照,只被关押了九天就出狱了。

很多人知道秦桧的妻子是李清照的表妹,但李清照从不屑与秦桧往来。从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礼书》可以获悉,李清照之所以能很快从张汝舟的圈套中逃出来,赵明诚的姑表弟,翰林学士綦崇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中,李清照悲凉的写道:“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才。”

这段只持续了一百多天的婚姻,让李清照遭到了当时许多人的诟病。但李清照却以才名,让张汝舟这个卑鄙小人遗臭千年。

人啊,到什么时候,都得走正道。

李清照后半生饱受战乱流离之苦,正可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然而,多舛的命运并没将李清照打倒,她全身心投入到替赵明诚完成《金石录》的编撰工作中。

1134年,51岁的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 。

这本书记录了她和赵明诚所见过的,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以及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具有极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

同年冬天,李清照避难金华,写了《打马图经》《打马赋》《打马图经命辞》,详述 “赌神”养成记 。在文章中,她列举了二十多种游戏,并告诉人们,她嗜赌一辈子,从来没输过。同时,还不忘教训者要专注,所谓“博者无他,争先术耳,帮专者能之”也。

才女就是才女,赌个钱,都要研究个手册出来, 这庖丁解牛的精神,实在叫人佩服。

其实,中国古代不乏才女,但才貌双全,又不走寻常路的,两千年来只李清照一人!

按照古代文人的寿命,李清照算长寿的。她约卒于1155年,具体时间无从考证。但享寿已过71岁,已远超历代文人的平均寿命。

李清照一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以惊世才华,在名人辈出的宋代,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空,留下了千古第一才女的美名。

2021年5月17日

深夜于家中落笔完稿

李清照的生平事迹?

秋天的晚上,将要破晓,走出篱门是有些凉意,有所感受

几万里的河水向东奔流进入大海

几千丈高的山岳冲向天穹

遗民落泪都哭尽了,落在边塞的土尘里

向南望 盼望军官收回失地,(落空)又是一年

我估计这首诗是写一种等待南归,却屡次失望的心情

绝句 李清照写的

活着要作人中豪杰

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到现在还想到项羽

当时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是赞美项羽的豪迈的,当时项羽在危难的时刻,没有渡船过江东,认为自己没有颜面面对江东父老,最后自刎而死。

李清照(1081─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祐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其父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崇宁二年(1103),明诚出仕,矢志撰述以访求、著录古代金石文字为职志的《金石录》一书。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为元祐大臣所荐,为庇元祐「奸党」,追夺所赠官。明诚、清照夫妇因此屏居青州(今山东益都)乡里十年。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后,明诚起知莱州(今山东掖县),此后又自莱移淄。靖康之难后。明诚奔母丧南下,知江宁府,清照载书至建康。建炎三年,赵明诚卒。离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随亦入浙,经台、嵊、黄岩,从御舟海道至温州,复至越州,衢州,于绍兴二年(1132)赴杭州。绍兴四年,作《金石录后序》。绍兴中,以《金石录》表上于朝。卒年约七十馀。善属文,于诗尤工。《宋史·艺文志》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传。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其词创为「易安体」,为宋词一家。词集名《漱玉集》,今本皆为后人所辑。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词苑丛谈》)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同上书) [编辑本段]二、经历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管制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几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 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