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楫中流国学朗读_击楫中流的读音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09 0
  1. 中流击楫的意思
  2. 击楫的读音击楫的读音是什么
  3. 祖逖北伐原文及拼音
  4. 中流击楫是什么意思
  5. 出自祖逖北伐的成语
  6. <祖逖北伐>翻译?急用

楫的拼音是jí?

拼 音 jí

部 首?木

击楫中流国学朗读_击楫中流的读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笔 画?13

五 行?木

五 笔?SKBG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1、(形声短的船桨)

2、同本义。短曰楫,长曰楫

棹,短曰楫,长曰棹。——《韵会》

楫,舟擢也。——《说文》

桧楫桧舟。——《诗·卫风·竹竿》

楫齐扬以容与兮。——《楚辞·哀郢》。注:“船櫂也。”

亡维楫。——《汉书·贾谊传》

3、泛指船桨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樯倾楫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横卧一楫。——明· 魏学洢《核舟记》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又如:中流击楫;舟楫;楫子(船桨);楫橹(桨与橹);楫櫂(船桨)

4、船

通民楫,而阻夷船之闯入者。——梁延《夷氛闻记》

又如:闄櫂(船);楫师(船工)

中流击楫的意思

楫的拼音 楫的解释 楫是什么意思

1、楫字的拼音是jí ; 2、 楫字的解释:(名)划船用的浆:舟~。

精选部分楫组词的词语造句及词语的拼音和详细解释:

1、舟楫造句:古代字书民俗史资料证明,早在夏商时代,我国就有了“车马”和“舟楫”等交通工具,而且建立了“?传”制度。

解释:<书>船只。

有关楫字组词的词语列表 楫的组词 楫怎么组词 楫的多音字组词 楫字组词

舣楫、拥楫、羽楫、桂楫、归楫、短楫、船楫、无楫、小楫、桡楫、轻楫、理楫、楫师、楫橹、击楫、钓楫、桃楫、统楫、维楫、扬楫、游楫、愿楫、棹楫、画楫、鼓楫、篙楫、估楫、帆楫、飞楫、楫子、桧楫、弭楫、巨楫、楫棹、舟楫、渡江楫、击楫誓、刳舟剡楫、扣楫中流、盐梅舟楫、枕戈击楫、击楫中流、桂楫兰桡、渡江亡楫、中流击楫

击楫的读音击楫的读音是什么

问题一:中流击楫的意思 中流击楫(成语)

击:敲打;楫:桨。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典故源于东晋时期军事家祖逖。

问题二:中流击水 中流是什么意思 这是这个词语的典故,看看可以加深理解里面的意思: 好好学习!

祖逖中流击楫

自从匈奴人占领中原,北方有许多人避难到南方来。刘琨的好友祖逖也带了几百家乡亲来到淮河流域一带。在逃难的行列中,祖逖主动出来指挥,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粮食、衣服给大家一起吃用。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领。

到了泗口(今江苏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经有一批壮士,他们都是背井离乡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带领他们早日恢复中原。

当时,司马睿还没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劝琅琊王司马睿说:“晋朝大乱,主要是由于皇室内部自相残杀,使胡人乘机会攻进了中原。现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敌人残酷迫害,***想要起来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们去收复失地。那么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会群起响应。”

司马睿并没有恢复中原的打算,但是听祖逖说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辞,勉强答应他的请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办法。

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家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文言是‘中流击楫”),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他的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激奋。

到了淮阴,他们停下来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聚集了两千多人马,就向北进发了。

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当时,长江以北还有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祖逖说服他们停止内争,跟随他一起北伐,对不听号令、依附敌人的,就坚决打击。祖逖的威望就越来越高了。

刘琨在北方听到老朋友祖逖起兵北伐,也很高兴,说:“我夜间枕着兵器睡觉等天亮,就是一心要消灭敌人。现在祖逖跑到我前面去了。”

公元319年,陈留地方的豪强地主陈川投降后赵国主石勒,祖逖决定发兵进攻陈川。石勒派兵五万援救,被祖逖打得大败。接着,后赵的将领桃豹和祖逖的部下韩潜又争夺蓬陂(在河南开封市附近)城。战斗了四十天,相持不下,双方的军粮都发生了困难。

有一天,祖逖用布袋装满了泥土,派一千多名兵士扛着,运到了晋营,装作运粮的样子。最后又派了几个兵士扛着几袋米,运到半路上,故意停下来休息。

桃豹在赵营内看到晋兵运来那么多的米,自然眼红,就趁晋兵休息的时候,派了大批兵士来抢。晋兵丢下米袋就逃。赵营里早已断了粮,抢到了一点米,只能够勉强维持几天,但是大家看到晋营里军粮那么充足,军心就动摇起来了。桃豹赶快派人向石勒求救。

过了几天,石勒派了一千头驴子装运了粮食接济桃豹。祖逖早就探得情报,在路上设下伏兵,把后赵的粮食全部截夺下来。这样一来,桃豹再也支持不住,连夜放弃阵地逃跑了。

祖逖领导晋兵艰苦斗争,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后赵的兵士陆续向祖逖投降的也很多。晋元帝即位后,因为祖逖功劳大,封他为镇西将军。

祖逖在战斗的艰苦环境中,和将士们同甘共苦,自己的生活很节约,把省下的钱尽量帮助部下。他还奖励耕作,招纳新归附的人。即使是跟自己关系疏远和地位低下的人,他也同样热情地对待。生地的百姓都很拥护他。

有一次,祖逖举行宴会招待当地父老。人们高兴得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有些老人流着眼泪说:“我们都老了,今天能够在活着的日子里看到亲人,死了也可以闭上眼睛了。”

祖逖一面操练士兵,一面扩大兵马,预备继续北伐,收复黄河以北的国土。哪儿想到昏庸的晋元帝对祖逖竟放心不过,怕祖逖势力太大了不好控制,派了一个戴渊来当征西将军,统管北方六州......>>

问题三:中流击楫的喻义是什么? 喻立志奋发图强

语法:偏正式;含褒义

中流击楫zhōng liú jī jí

中流击楫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出自:《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示例:~,着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 ◎《晚清文学丛钞?童子军?草檄》

近义词:奋发图强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你可以在百度网页上查找的

问题四:击楫中流什么意思。 击楫中流和中流击楫是同义词,已合并

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问题五:古文翻译 中流击楫 词 目 中流击楫

发 音 zhōng liú jī jí

释 义 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出 处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问题六:成语中流击楫是出自哪个古代人物的故事 祖逖年轻时很有志气。一次,他和朋友睡觉,半夜里听见鸡叫,祖逖叫醒朋友,说:“你听听,这是在督促我们奋发图强啊!”两人就披衣起床,拔剑起舞,苦练本事。

后来匈奴人占领了中原,西晋灭亡了。东晋王朝偏安于江南,不思进取。为了收复失地,祖逖克服种种困难,组建起一支部队,北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用船桨拍打着船舷,大声说:“如果不能收复中原,我就再也不渡过这条江!”

由于作战英勇,祖逖的部队几年之间,收复了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中流击楫”比喻雄心壮志。

(出自《晋书?祖逖传》)

中流击楫的意思是: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问题七:中流击楫的成语解释 成语: 中流击楫拼音: zhōng liú jī jí解释: 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问题八:中流击楫,削发明志的含义 中流击楫拼音zhōng liú jī jí

成语解释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削发明志:剃头发来表明自己对志向的坚定

都是表明自己对志向的坚定。

祖逖北伐原文及拼音

击楫的读音是:jījí。

击楫的拼音是:jījí。结构是:击(独体结构)楫(左右结构)。注音是:ㄐ一ㄐ一_。

击楫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敲拍船桨。后亦用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典。

二、引证解释

⒈亦作“击_”。指晋祖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拍击船桨,立誓收复中原的故事。后亦用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典。参见“击楫中流”。引宋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词:“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元戴良《怀宋庸庵》诗:“祖逖念时空击_,仲宣多难但登楼。”清顾炎武《京口即事》诗之一:“祖生多意气,击楫飞中流。”清徐_《晚发京口》诗:“已从击楫悲荒垒,更想沉舟听鼓鼙。”

三、网络解释

击楫击楫,亦作“击_”。后亦用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典。

关于击楫的诗词

《再赋·飘然击楫问中流》《与客登招宝山观海遂有击楫岑港一窥贼垒之兴》《再用韵酬陈秘校来击楫清中原之志故中间多》

关于击楫的诗句

击楫誓中流击楫誓中流击楫人同壮志坚

关于击楫的成语

樯倾楫摧抱关击柝扣楫中流枕戈击楫中流击楫

关于击楫的词语

扣楫中流枕戈击楫击壤鼓腹樯倾楫摧盐梅舟楫舟车楫马中流击楫击楫中流风驰霆击避强击惰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击楫的详细信息

中流击楫是什么意思

祖(zǔ)逖(tì)北伐(běifá)

初(chū),范阳祖(fànyángzǔ)逖(tì),少有(shǎoyǒu)大志(dàzhì),与(yǔ)刘琨(liúkūn)俱(jù)为(wéi)司(sī)州(zhōu)主(zhǔ)簿(bù),同(tóng)寝(qǐn),中夜(zhōngyè)闻(wén)鸡(jī)鸣(míng),蹴(cù)琨(kūn),曰(yuē):“此(cǐ)非(fēi)恶声(èshēng)也(yě)!”因(yīn)起舞(qǐwǔ)。

及(jí)渡江(dùjiāng),左丞相(zuǒchéngxiàng)睿(ruì)以为(yǐwéi)军(jūn)谘(zī)祭酒(jìjiǔ)。逖(tì)居(jū)京(jīng)口(kǒu),纠合(jiūhé)骁(xiāo)健(jiàn),言(yán)于睿(yúruì)曰(yuē):“晋(jìn)室(shì)之(zhī)乱(luàn),非(fēi)上(shàng)无(wú)道(dào)而(ér)下(xià)怨(yuàn)叛(pàn)也(yě),由(yóu)宗室(zōngshì)争权(zhēngquán),自相鱼肉(zìxiāngyúròu),遂(suì)使(shǐ)戎(róng)狄(dí)乘隙(chéngxì),毒(dú)流(liú)中土(zhōngtǔ),今(jīn)遗民(yímín)既(jì)遭(zāo)残(cán)贼(zéi),人(rén)思(sī)自(zì)奋(fèn),大王(dàwáng)诚(chéng)能(néng)命(mìng)将(jiāng)出师(chūshī),使(shǐ)如(rú)逖(tì)者(zhě)统(tǒng)之(zhī)以(yǐ)复(fù)中原(zhōngyuán),郡(jùn)国(guó)豪杰(háojié),必(bì)有(yǒu)望风(wàngfēng)响应(xiǎngyìng)者(zhě)矣(yǐ)。"睿(ruì)素(sù)无(wú)北伐(běifá)之(zhī)志(zhì),以(yǐ)逖(tì)为(wéi)奋(fèn)威(wēi)将军(jiāngjūn)、豫(yù)州(zhōu)刺史(cìshǐ),给(gěi)千(qiān)人(rén)廪(lǐn),布(bù)三千(sānqiān)匹(pǐ),不(bù)给(gěi)铠(kǎi)仗(zhàng),使(shǐ)自(zì)召募(zhàomù)。

逖(tì)将(jiāng)其(qí)部曲(bùqǔ)百(bǎi)余(yú)家(jiā)渡江(dùjiāng),中流击楫(zhōngliújījí)而(ér)誓(shì)曰(yuē):“祖(zǔ)逖(tì)不能(bùnéng)清(qīng)中原(zhōngyuán)而(ér)复(fù)济(jì)者(zhě),有如(yǒurú)大江(dàjiāng)。”遂(suì)屯(tún)淮(huái)阴(yīn),起(qǐ)冶(yě)铸(zhù)兵(bīng),募(mù)得(dé)二(èr)千(qiān)余(yú)人(rén)而(ér)后(hòu)进(jìn)。

望***纳~

出自祖逖北伐的成语

中流击楫是什么意思具体如下:

中流击楫的意思是在波涛汹涌的江河、海洋中,船只处于中间位置时,船夫使用桨或篙用力划水,以保持船只稳定前进动作。这个成语多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勇往直前,迎难而上的精神。

中流击楫最初出现于《庄子·逍遥游》篇,是描述一个名叫师襘的人在南楚国内乱时,选择离开君主的官位,拯救苍生,顶住重重压力,不断奔走于大江南北之间,又称“王侯非其人,而师襘为之用也”。因此这个成语就由此得来,寓意要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中流击楫是一种困境下的行为,体现了勇气、自信和坚毅的品质。这个成语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特别是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需要具备中流击楫的勇气和毅力,不屈不挠地迎接困难和挑战。

此成语常常被应用于教育、政治和军事等领域。在教育上,老师们会鼓励孩子们在遇到问题时要有中流击楫的气度,并且勇于挑战自我;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领导者也会要求部下要面对困难挫折时要有中流击楫的勇气和能力,不断积极进取,击败困难,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在个人成长中,中流击楫也是非常有用的一种信念。当我们面对挫折和失败时,需要积极主动,坚定自己要创造更好的未来。

我们需要学习中流击楫的精神,自信,充满勇气和毅力地去完成目标。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态度,逐步提升自己的实力,使自己更加具备中流击楫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更加成功和自信的人。

扩展知识:

成语(拼音:chéng yǔ,英文:idiom)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祖逖北伐>翻译?急用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晋书·祖逖传》记述: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成语: 中流击楫

拼音: zhōng liú jī jí

解释: 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出处: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名 师 点 播

学科:语文

教学内容:古文二则(《孙权劝学》 《祖逖北伐》)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卿(qīng) 即更刮目相待(gēng) 遂(suì) 祖逖(tì) 刘琨(kūn)

蹴(cù) 左丞相睿(ruì) 军谘(zī) 骁健(xiāo) 戎狄(róng dí)

廪(lǐn) 铠仗(kǎi) 击楫(jí) 起冶(yě) 募得(mù)

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陕州下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19岁中进士。神宗熙宁初,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司马光在政治上保守,他竭力反对王安石行新政,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他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纂历史巨著《资治通鉴》,遗著有《温国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间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史事。《资治通鉴》体例严整,文笔简洁流畅,内容博大精深。人们可以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

三、吕蒙其人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摘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后来周瑜为讨荆州“赔了妇人又折兵”,终于三气而呜呼。鲁肃接替周瑜后,常年往来奔波于荆州,但对诸葛亮的三寸不烂之舌和先见之明无可奈何。吕蒙起初为部将、中将,不习文,后听孙权劝告,广读史书、兵书。鲁肃死后,吕蒙统领吴军,“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吕蒙扮商人乘商船,关公措手不及,败走麦城,蜀国自此由盛而衰。

(摘自语文天地:《孙权之善劝——孙权劝学》 湖北 肖炎方)

四、祖逖北伐

祖逖上书司马睿,要求北伐。他说:“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他估计,只要南方的晋兵一出,北方人民必然群起响应,中原可以收复。可是司马睿只想在江南建立他的统治,对北伐并无兴趣。因之给了祖逖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名义,又给了他一千人的口粮和三千匹布,作为军用物资,但却不给士卒和兵器,要他自行招募和打造。

永嘉七年(公元313年),祖逖毅然率领自己原有的部曲百余家渡江北上。他在长江中流击楫誓要收复失地。祖逖相继北伐,也收复了一些地方。但321年(大兴四年)病死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北伐停止。后来祖逖收复的土地又相继失去。

五、文章主旨

《孙权劝学》主要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以及吕蒙通过学习发生的变化,从而说明了学习对一个人不断完善自己的主要作用。

《祖逖北伐》表现了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质及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

六、课文注释及译文分析

七、文章结构

《孙权劝学》: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第一层,孙权劝学。先交代事情的起因。在写孙权劝学时,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第二层,鲁肃“与蒙论议”,直接写出劝学的结果。略去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简洁而生动地表现出吕蒙才略有了很大的增长。

《祖逖北伐》:本文通过两件事塑造了祖逖素有大志,敢于进言,胸怀收复失地的壮志的形象。可分为两层:先写“闻鸡起舞”;后写大胆进言,力主北伐。

第一层,“闻鸡起舞”,突出祖逖“少有大志”。第二层,时间发生了变化“及渡江”,晋王朝偏安于东南一隅,祖逖念念不忘“遗民既遭残贼”,大胆进言,力主北伐。即使不被重用,也矢志不渝,自行招募人马,为北伐做准备。在江心,祖逖的一番话,更表明他北伐收复失地的决心。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题目和主要内容虽是“祖逖北伐”,但祖逖在此表现出的胆识和意志不是凭空产生的,少有大志,“闻鸡起舞”,多年来自觉的培养和锻炼才造就了日后立志收复失地的名将。

八、写作特点

1.注重用对话表现人物

《孙权劝学》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孙权劝学,仅有两次对话,寥寥几句,却形成了层层深入的三部曲。(1)陈述现状。“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2)循循善诱。“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土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对一个初学且又拒学的人来说,如果要求太高目标太远,那会使其望而生畏,以至却步。“但当涉猎”,只不过是浏览群书罢了,并不要作深入研究,让对方感到学习的可能性。(3)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用对比方法,用反问语气,使吕蒙无可推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再次说明学习的好处。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其惊奇的神态,以这句评价来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2.详略明晰,突出人物

《孙权劝学》,全文仅区区129字,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全文一共写了两个片断:孙权劝学和鲁肃与吕蒙的交谈。前者交待了吕蒙学的起因,后者交待了吕蒙学的结果。至于,吕蒙如何学,他的学问、才略如何长进都被略去不谈。以“劝学”,表现了孙权的善劝,他对吕蒙的期望、爱护。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突出吕蒙学识的增长。

《祖逖北伐》,略写“少有大志”、“闻鸡起舞”,详写祖逖为北伐,向司马睿进言,以及击楫中流,矢志北伐。略写部分,是详写部分的铺垫。正是因为祖逖少有大志,才能在晋王朝大多数人都“素无北伐之志”时,坚持自己的志向,自己招募人马,立志北伐。略写部分,以“闻鸡起舞”突出了祖逖的“少有大志”。详写部分,则通过他“纠合骁健”、“言于睿”、“中流,击楫而誓”表现了祖逖的胆识、志向和大将风度。

3.侧面烘托人物

吕蒙在接受了孙权劝学之后,到底学得怎么样?没有直接说,而是让足智多谋的鲁肃来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句话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在结尾又写到了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这一行为,也说明鲁肃是因为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典型***突出人物

写祖逖北伐,集中笔墨写“言于睿”、“中流,击楫而誓”,略写少有大志,略去了北伐之后的战果。但通过这篇短文,祖逖立志收复中原,忧国忧民的形象已深入人心。这是因为文章虽短,但选取了可以表现人物的典型***。在这一***中,祖逖“言于睿”的话慷慨激昂,义正词严,中流击楫时的誓言豪气冲天。人物形象在典型***中得到了突现。

九、一词多义

1.以 因为 蒙辞以军中多务

表目的,来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任命 以逖为奋威将军

2.见 了解,知道 见往事耳

看见 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而不恨矣(恨:遗憾)

3.更 gēng重新 即更刮目相待

gèng更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于 向、对 言于睿

在 能谤讥于市朝

5.诚 ***如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的确、实在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6.之 的 晋室之乱 元北伐之志

代词,他们,指愿意收复中原的人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7.将 将领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统帅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十、古今异义

1.博士 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最***职名称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例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诚 古义:***如 今义:真诚的心意

例句: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十一、特殊句式

1.倒装句

状语后置

例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军中多务”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蒙以军中多务辞

2.省略句

(1)省略宾语

例句: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省略宾语“之”(祖逖)

译文:左丞相司马睿派他做军谘祭酒

(2)省略主语

例句:击楫而誓曰 省略主语祖逖

译文:祖逖击打着船桨发誓说

十二、文中涉及的人称

1.卿:古代君对臣、上司对下属、长辈对晚辈及朋友间表亲切的第二人称。

2.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3.大兄:长兄,是对同辈中年长者的尊称。

十三、文中涉及的成语及典故

1.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将表传》:“士别:日,即更刮目相待”,意思是与人离开三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他。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2.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3.鱼肉:《史记·项羽本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宰割的器具;鱼肉,受宰割者)后来比喻用暴力欺凌。

4.击楫中流:语出《资治通鉴》,表下决心要做之意。

十四、课后练习题解答提示

(—)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劝说,通过学习,从一介武夫转变为一名精通谋略的儒将,才受到了谋土鲁肃的敬重,愿意与他结为朋友。

(二)祖逖生活的时代,晋王朝失去了半壁江山,偏安于东南一隅。祖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大胆进言,力主北伐。即使不受重用,也能矢志不渝,身体力行,倾其所有招募兵马,为北伐做准备。当船到江中时,击楫发誓一定要收复中原,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这些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

(三)参见“十三、文中涉及的成语及典故”

(四)1.务:事务 2,涉猎:广泛浏览群书。不深入研究。 3.觉:醒 4.将:统帅、率领

同步达纲练习

一、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及更刮目相待 A.gēng B.gèng

2.肃遂拜蒙母 A.suì B.zú

3.祖逖北伐 A.dì B.tì

4.俱为司州主簿 A.báo B.bù

5.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A.zī B.zǐ

6.遂使戎狄乘隙 A.róng B.jiè

二、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

A.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B.非复吴下阿蒙:再

C.蹴琨觉:踢、蹬

D.大王诚能命将出师:确实

三、联系上下文,翻译“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王朝的战乱,不是因为皇上昏庸无道而是(因为)百姓怨恨反叛

B.晋王朝的战乱,不是因为皇上昏庸无道而(导致)百姓怨恨反叛

C.晋王朝的叛乱,不是因为皇上昏庸无道而(导致)百姓怨恨而产生的

D.晋王朝的叛乱,不是因为皇上昏庸无道(而产生的),就是因为百姓怨恨而产生了反叛

四、下列各句中不是省略句的是 ( )

A.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B.蒙辞以军中多务

C.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D.天子为动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揖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因起舞:

(2)纠合骁健

(3)自相鱼肉

(4)遂屯淮阴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注音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

A.少有大志:shǎo:年少 此非恶声也:讨厌的声音

B.蹴琨觉:cù 遂使戎狄乘隙:于是,就

C.千人廪:lǐng 睿素无北伐之志:平素、向来

D.不给铠仗:kuǐ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让

3.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 )

A.因起舞:于是起来跳舞

B.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从而让戎狄乘虚而入,屠戮中原。

C.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派像我祖逖这样的人出使中原,以恢复中原的统一。

D.起冶铸兵:起炉炼铁,招募兵马。

4.文段中包含了不少的成语,至少找出两个,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的主要内容是“祖逖北伐”,但开篇却写的是“少有大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及渡江”,司马睿让祖逖做军谘祭酒,这是军事顾问一类的官,但祖逖却“纠合骁健”,向司马睿直言要收复中原。面对祖逖义正词严的请求,司马睿是怎么做的?他的这种做法和他的哪种心态是吻合的(原文)?面对司马睿的这种做法,祖逖***取了什么行动?从中,你认为祖逖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越王苦会稽之耻(指兵败降吴),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意谓与吴决一死战),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美色),耳不听钟鼓。三年苦心劳力,焦唇干肺,内亲君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双重衣),色(女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溃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足)者,必身自食之。于足属(会集)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之衷(求上天的裁正)。令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勘交臂而偾(僵死),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结盟)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君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姓名,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辱),孤之志必将出(显示出来)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霜,此先顺民心也。

1.与“下养百姓,以来其心”中的“以”字含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B.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C.皆以美于徐公 D.蒙辞以军中多务

2.与“以视孤寡老弱之溃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足)者”中加点词的语言现象不同的是 ( )

A.今齐地方千里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C.宫妇左右 D.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

3.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越王自兵败降吴之后,就一直想获得民心,因而对自己的衣食住行都十分在意,有好的食物,但不够分的时候,自己也不敢独自享用。

B.从文段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越王对兵败降吴这件事深以为耻,立志要洗刷这一耻辱。

C.由于吴王获得了民心,所以他可以让越王“执箕帚而臣事之”。

D.越王的卧薪尝胆,顺应民心,最终使他抓住了夫差,杀了吴相,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A 2.A 3.B 4.B 5.A 6.A 二、D(***如) 三、B 四、B 五、1.(1)于是,就此 (2)*** (3)比喻残杀、残害 (4)军队驻扎 2.B(A.少有大志:shào;C.千人廪:lǐn;D.不给铠仗:kǎi,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率领) 3.B(A.于是起来舞剑;C.派像我这样的人统率他们来收复中原;D.起炉炼铁、铸造兵器) 4.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自相鱼肉:自己人之间相互残害。 望风响应:听到消息就立刻起来响应。 击楫中流:在水流的中间击桨发誓。 5.“少有大志”“闻鸡起舞”是后文的一个铺垫,它说明祖逖在晋王朝偏安一隅时,所表现的坚定的信念和意志都是有一定基础的。 6.司马睿给他名号、军饷,但不提供铠甲兵器和人马,让他自行招募。他的这种做法和他“素无北伐之志”的心理是吻合的。面对司马睿的这种做法,祖逖率领自己的部下渡江,而且在江中击桨发誓要收复失地。从祖逖的种种行为,可见他是一个忧国忧民,胸怀大志,遇事果断,能身体力行的人。 六、1.A(A.表目的,来;B.任用/以……为:让……做;C.认为;D.因为) 2.D(例句和ABC中的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D项中的“豪杰”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 3.C(本文以越王为主人公,重点叙述了越王为了洗刷自己被吴所服的耻辱,立志获得民心,他的种种言行,最终使他“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霜”,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结尾一句,再次点明作者所想重点说明的——对于君王来说,得天下一定要“先顺民心也”。C项和选段的内容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