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直(?)正,恶直丑正,实繁有徒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5-31 0
  1. 斟酌的意思是什么_斟酌词语解释
  2. 哪里可以看到《晋书王浚传》的原文
  3. 次文言文解释
  4. 什么什么事什么徒四字成语大全
  5. 《宋史》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第一百三(4)
  6. 曾家五虎都是怎么死的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孙彦军饰)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袁绍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屯齐。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履,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鄙]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袁术来攻先主,先主拒之于盱眙、淮阳。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岁建安元年也。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杨奉、韩暹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先主求和于吕布,布还其妻子。先主遣关羽守下邳。 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余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益与兵使东击布。布遣高顺攻之,曹公遣夏侯敦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袁术欲经徐州北救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刘备

恶直(?)正,恶直丑正,实繁有徒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遣孙乾与袁绍连和,曹公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驻月余日,所失亡士卒稍稍来集。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曹公遣曹仁将兵击先主,先主还绍军,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敦、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敦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二月,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权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先主从之,权果辍计。迁观为别驾从事。 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遥闻曹公将遣钟繇等向汉中讨张鲁,内怀恐惧。别驾从事蜀郡张松说璋曰:“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谁能御之者乎?”璋曰:“吾固忧之而未有计。”松曰:“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璋然之,遣***将四千人迎先主,前后赂遗以巨亿计,正因陈益州可取之策,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至涪,璋自出迎,相见甚欢。张松令***白先主,及谋臣庞统进说,便可于***袭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仓卒。”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是岁,璋还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明年,曹公征孙权,权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吴,吴忧危急。孙氏与孤本为唇齿,又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有甚于鲁。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乃从璋求万兵及资(宝)[实],欲以东行。璋但许兵四千,其余皆给半。张松书与先主及***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松兄广汉太守肃,惧祸逮己,白璋发其谋。于是璋收斩松,嫌隙始构矣。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璋遣刘璝、泠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于涪,皆破败,退保绵竹。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先主进军围雒。时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十九年夏,雒城破。进围成都数十日,璋出降。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领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为谋主,关羽、 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遣黄权将兵迎张鲁,张鲁已降曹公。曹公使夏侯渊、张郃屯汉中,数数犯暴巴界。先主令张飞进兵宕渠,与郃等战于瓦口,破张郃等,收兵还南郑。先主亦还成都。 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成都,皆为曹公军所没。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郃等相拒。 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军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申耽于上庸。 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于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昔唐尧至圣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贤而四国作难,高后称制而诸吕窃命,孝昭幼冲而上官逆谋,皆冯世宠,藉履国权,穷凶极乱,社稷几危。非大舜、周公、朱虚、博陆,则不能流放禽讨,安危定倾。伏惟陛下诞姿圣德,统理万邦,而遭厄运不造之艰。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久令陛下蒙尘忧厄,幽处虚邑。人神无主,遏绝王命,厌昧皇极,欲盗神器。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备,受朝爵秩,念在输力,以殉国难。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臣等每惧王室大有阎乐之祸,小有定安之变,夙夜惴惴,战栗累息。昔在《虞书》,敦序九族,周监二代,封建同姓,《诗》著其义,历载长久。汉兴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诸吕之难,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备肺腑枝叶,宗子藩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自操破于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奉辞在外,礼命断绝。昔河西太守梁统等值汉中兴,限于山河,位同权均,不能相率,咸推窦融以为元帅,卒立效绩,摧破隗嚣。今社稷之难,急于陇、蜀,操外吞天子,内残群寮,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遂于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于先主。 先主上言汉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董督三军,奉辞于外,不得扫除寇难,靖匡王室,久使陛下圣教陵迟,***之内,否而未泰,惟忧反侧,疢如疾首。曩者董卓造为乱阶,自是之后,群凶纵横,残剥海内。赖陛下圣德威灵,人神同应,或忠义奋讨,或上天降罚,暴逆并殪,以渐冰消。惟独曹操,久未枭除,侵擅国权,恣心极乱。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操,机事不密,承见陷害,臣播越失据,忠义不果。遂得使操穷凶极逆,主后戮杀,皇子鸩害。虽纠合同盟,念在奋力,懦弱不武,历年未效。常恐殒没,孤负国恩,寐寤永叹,夕惕若厉。今臣群寮以为在昔《虞书》敦叙九族,庶明励翼,五帝损益,此道不废。周监二代,并建诸姬,实赖晋、郑夹辅之福。高祖龙兴,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卒斩诸吕,以安大宗。今操恶直丑正,实繁有徒,包藏祸心,篡盗已显。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权宜,上臣大司马汉中王。臣伏自三省,受国厚恩,荷任一方,陈力未效,所获已过,不宜复忝高位以重罪谤。群寮见逼,迫臣以义。臣退惟寇贼不枭,国难未已,宗庙倾危,社稷将坠成,成臣忧责碎首之负。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敢虑常宜,以防后悔。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仰惟爵号,位高宠厚,俯思报效,忧深责重,惊怖累息,如临于谷。尽力输诚,奖厉六师,率齐群义,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以报万分。谨拜章因驿上还所***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于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于樊。俄而孙权袭杀羽,取荆州。 二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改年曰黄初。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是后在所并言众瑞,日月相属,故议郎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偏将军张裔、黄权、大司马属殷纯、益州别驾从事赵莋、治中从事杨洪、从事祭酒何宗、议曹从事杜琼、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等上言:“臣闻《河图》、《洛书》,五经谶、纬,孔子所甄,验应自远。谨案《洛书甄曜度》曰:‘赤三日德昌,九世会备,合为帝际。’《洛书宝号命》曰;‘天度帝道备称皇,以统握契,百成不败。’《洛书录运期》曰:‘九侯七杰争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头,谁使主者玄且来。’《孝经钩命决录》曰:‘帝三建九会备。’臣父群未亡时,言西南数有黄气,直立数丈,见来积年,时时有景云祥风,从璇玑下来应之,此为异瑞。又二十二年中,数有气如旗,从西竟东,中天而行,《图》、《书》曰:‘必有天子出其方’。加是年太白、荧惑、填星常从岁星相追。近汉初兴,五星从岁星谋;岁星主义,汉位在西,义之上方,故汉法常以岁星候人主。当有圣主起于此州,以致中兴。时许帝尚存,故群下不取漏言。顷者荧惑复追岁星,见在胃昴毕;昴毕天纲,《经》曰:‘帝星处之,众邪消亡’。圣讳豫睹,推揆期验,符合数至,若此非一。臣闻圣王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故应际而生,与神合契。愿大王应天顺民,速即洪业,以宁海内。” 太傅许靖、安汉将军麋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权)[黄柱]、少府王谋等上言:“曹丕篡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烈无道。人鬼忿毒,咸思刘氏。今上无天子,海内惶惶,靡所式仰。群下前后上书者八百余人,咸称述符瑞,图、谶明征。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孝经援神契》曰:‘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龙者,君之象也。《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又前关羽围樊、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玺潜汉水,伏于渊泉,晖景烛耀,灵光彻天。夫汉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也,大王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今天子玉玺神光先见,玺出襄阳,汉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与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应,非人力所致。昔周有乌鱼之瑞,咸曰休哉。二祖受命,《图》、《书》先著,以为征验。今上天吉祥,群儒英俊,并起《河》、《洛》、孔子谶、记咸悉具至。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祗降祚,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考省《灵图》,启发谶、纬,神明之表,名讳昭著。宜即帝位,以篡二祖,绍嗣昭穆,天下幸甚。臣等谨与博士许慈、议郎孟光,建立礼仪,择令辰,上尊号。”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为文曰:“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备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祗: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修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备惟否德,惧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修燔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袷祭高皇帝以下。 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余里中,广数十丈。后十余日,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 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司徒许靖卒。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笏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已,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亮上言于后主曰:“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斟酌的意思是什么_斟酌词语解释

大司马的诗词有:《东山草堂四首为刘大司马作(以四字为韵)》《东山草堂四首为刘大司马作(以四字为韵)》。

大司马的诗词有:《呈彭大司马云楣先生》《东山草堂四首为刘大司马作(以四字为韵)》。结构是:大(独体结构)司(半包围结构)马(独体结构)。词性是:名词。拼音是:dàsīmǎ。注音是:ㄉㄚ_ㄙㄇㄚˇ。

大司马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官名。

二、引证解释

⒈官名。《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西汉一朝,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东汉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南北朝或置或不置,陈但为赠官。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三、国语词典

职官名。周代为主掌武事之官,汉代则为三公之一,后世也常以大司马称兵部尚书。

四、网络解释

大司马大司马,古代官名。《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西汉一朝,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东汉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东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南北朝或置或不置,北朝魏、齐的大司马与大将军并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陈但为赠官。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关于大司马的诗句

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晋大司马至洛阳

关于大司马的成语

大马金刀司马昭之心青衫司马马后大练牛高马大死诸葛吓走活司马司马牛之叹

关于大司马的词语

见惯司空高车大马马大哈青衫司马牛高马大马后大练司马青衫大马金刀司马称好高头大马

关于大司马的造句

1、今操恶直丑正,实繁有徒,包藏祸心,篡盗已显;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权宜上臣为大司马、汉中王。

2、曾祖陶侃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但因早年孤贫,被讥骂为“小人”。

3、大司马得胜归来,真不愧是我大贲国之干城!

4、三大剑客与街中几人恰成犄角之势,灰衣乡农庞璞有些不自然的低了低头,倒是孔缇和邓禹子大喇喇反瞪过去,毫不在意大司马府剑客的赫赫威名。

5、平原广圃,车不结轨,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若归,则臣不若王子成甫,请署以为大司马。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大司马的详细信息

哪里可以看到《晋书王浚传》的原文

斟酌是指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大家知道斟酌的意思是什么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了斟酌的意思和 造句 ,供大家参考学习。

斟酌的意思

 词目斟酌

 拼音zhēn zhu?

 解释

 (1)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2)往杯盏里倒酒供饮用。斟:往杯子等容器倒。

 出处语出《书?盘庚上》:?相时憸民,犹胥顾于箴言。?曾运乾正读:?箴言,箴谏之言也。?

用斟酌造句

 1. 这当儿,忝陪末座的李万年在一旁陪着小心插言道:?我倒有个计策,说出来请二位斟酌是否可行。

 2. 案群议,斟酌旧仪,梁昭明太子《丧成服仪注》,明文见存,足为准的。

 3. 又共同斟酌出几人来,俱是他四人素昔冷眼取中的,用笔圈出。

 4. 日本海军军令部几经斟酌,决定调 经验 丰富的老牌间谍宗方小太郎到烟台,严密监视北洋舰队的行踪,以作为日本舰队争取海上主动权的第一步。

 5. 涂飞绞尽脑汁,从这些偷来的垃圾里斟酌了好久,才选了一根树杈子和两条筋条,鼓捣了半天终于搞定了一把自制的武器?一把弹弓。

 6. 我桓溪三派向来同气连枝,得到消息后立刻便派遣了一些筑基修士前去查探空冥岛的情况,打算弄清楚魔教所图为何再斟酌决定。

 7. 完美的新娘妆能恰当体现出新娘的优雅美丽,而如何挑选一款合适的完美妆容,是新娘需要仔细斟酌的环节,而如今,华丽的复古妆容正悄然流行。

 8. 讨论当中提到粉碎?_?以后头两年的问题,曾经有同志提出,是不是提******的名字?后来我们大家斟酌,认为不提名还是不行。

 9. 即使能承担,也要反复斟酌,判决下来的赔偿是否够垫出去的成本,千万别?倒贴?。

 10. 还请大人再三斟酌,老朽对大人您的忠心日月可鉴。

 11. 今操恶直丑正,实繁有徒,包藏祸心,篡盗已显;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权宜:上臣为大司马、汉中王。

 12. 高祖稽古,率由旧则,斟酌前王,择其令典,朝章国范,焕乎复振。

 13. 不得不稍加斟酌,减金不减情成为众多过节情侣的一致心愿。

 14. 三个人也非平庸之辈,在仔细的斟酌后,也是迅速的明白这四个字的含义,随即便开始佩服起了刘诺。

 15.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16. 斟酌数日,我们的雇佣兵终于在飘下这个冬天第一场雪的时候吃光了储存的所有食物,拍拍***溜下了达喀山。

 17. 不过有 教育 界人士指出,艺术之路曲折艰难,需要有一定的天赋,还要长期苦练,有志于此之士要认真斟酌,以免贻误终身。

 18. 辞灵柩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

 19. 所领卫兵以充国兵数斟酌损益,率五百里一将,布列缘边之地,远近相望,首尾相应,耕作以时,训练有法,遇敌则战。

 20. 本号对本书字字斟酌再加上要构思很多奇思妙想,力求突破一番仙侠藩篱,所以短时间内更新也就保持在每天一更了。

 21. 炯明到汕, 措施 未定,心力交瘁,务请设法筹措,斟酌拨用,报命之日,当不在远。

 22. 斟酌片刻,终于又提起笔,在纸上悉悉索索的写了点什么,然后罢笔。

斟酌引证解释

 1、倒酒;注酒。

 ①《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 慈乃为齎酒一升,脯一斤,手自斟酌,百官莫不醉饱。?

 ②唐 夷陵女郎《空馆夜歌》:?绿樽翠杓,为君斟酌。?

 ③晋 陶潜《移居》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2、指饮酒。

 ①旧题 汉 苏武《诗》之一:?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②宋 向子諲《梅花引?戏代李师明作》词:?同杯勺,同斟酌,千愁一醉都推却。?

 ③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花姑子》:?斟酌移时,女频来行酒,嫣然含笑,殊不羞濇。?

 3、倒酒不满曰斟,太过曰酌,贵适其中。

 ①《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异议,仅供参考:《康熙字典》:?斟,益也。?《康熙字典》引《扬子?方言》:?酌,益也。?注曰:?言斟酌而益之。?斟酌合言亦为?益?,对?有好处。杨倞注《荀子》曰:?节,谓薄敛。开,谓劝课时。斟酌,谓赋敛赈恤,丰荒有制也。?这是根据荀子之意进行的推理,因荀子提倡先富民,民富则国富,如何富民,自然是减轻田赋税收、赈灾、老弱病残得到照顾、开荒,因此就字面解释,此处?斟酌?应为?有益?,即增加百姓的得利,详解当为杨倞所说?赋敛赈恤,丰荒有制?,而不是贵适其中。

 ②《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至於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禕、允之任也。?

 ③金 王若虚《<论语辨惑>序》:?彼其推明心术之微,剖析义利之辨,而斟酌时中之权,委曲疏通,多先儒之所未到。?

 ④曹禺《日出》第四幕:?字眼上可以略为斟酌斟酌再用。?

 4、犹思忖;思量。

 ①唐 杜甫《月》诗:?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仇兆鳌 注:?斟酌,代为思忖也。?

 ②宋 范成大《次韵子文探梅水西》:?斟酌芳心正怯寒,有情真被无情恼。?

 ③清 余京《中秋月蚀》诗:? 广寒宫阙愁昏黑,斟酌姮娥秉烛行。?

 ④国语.周语上》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矣。

 ⑤明 张居正 《请裁定宗藩事例疏》:?比时礼官,亦自以稽考累朝典制,博***诸宗建白,斟酌损益,既殚厥心矣。?

 5、品评欣赏。

 宋 向子諲 《清平乐?滁阳寄邵子非诸友》词:?今夜凄然对影,与谁斟酌姮娥。?

 6、执掌。

 ①晋 袁宏《后汉纪?顺帝纪》:?天有北斗,所以斟酌元气;帝有尚书,所以出纳王命。?

 ②唐 杨炯《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若夫骖驾六龙,驱驰七圣,斟酌元气,裁成天道者,其惟圣人乎!?

 ③宋 曾巩《祭黄君文》:?当世之官,有微有盛。盛者庙堂,斟酌王命。?

 7、安排;摆布。

 ①《北史?杨愔传》:?太皇太后曰:?岂可使我母子受汉老妪斟酌。?

 ②《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须贾心中想道:?此是请来陪我的了。但不知何国何人?少停坐次亦要斟酌,不好一概僭妄。?

猜你喜欢:

1. 有关字的成语

2. 关于调整的名词解释

3. 文相关的成语

4. 翻译经验总结

5. 2017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次文言文解释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

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

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

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

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

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

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

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浚夜

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警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

“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

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

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

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

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

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柿蔽江而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流

柿以呈孙皓曰:“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终不敢渡。”皓不

从。寻以谣言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语在《羊祜传》。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凶逆,荆扬

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

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

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贾充、荀勖陈谏以

为不可,唯张华固劝。又杜预表请,帝乃发诏,分命诸方节度。浚于是统兵。先

在巴郡之所全育者,皆堪徭役供军,其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尔,尔必勉之,

无爱死也!”

太康元年正月,浚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杨,克之,

擒其丹杨监盛纪。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

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获吴间谍,具知情状。浚乃作大筏数十,亦方

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

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

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二月庚申,克吴西陵,获其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

据、宜都太守虞忠。壬戌,克荆门、夷道二城,获监军陆晏。乙丑,克乐乡,获

水军督陆景。平西将军施洪等来降。乙亥,诏进浚为平东将军、***节、都督益梁

诸军事。

浚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于是顺流鼓棹,

径造三山。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军万人御浚,象军望旗而降。皓闻浚军旌旗器

甲,属天满江,威势甚盛,莫不破胆。用光禄薛莹、中书令胡冲计,送降文于浚

曰:“吴郡孙皓叩头死罪。昔汉室失御,***幅裂,先人因时略有江南,遂阻山

河,与魏乖隔。大晋龙兴,德覆四海,暗劣偷安,未喻天命。至于今者,猥烦六

军,衡盖露次,还临江渚。举国震惶,***息漏刻,敢缘天朝,含弘光大。谨遣私

署太常张夔等奉所佩玺绶,委质***。”壬寅,浚入于石头。皓乃备亡国之礼,

素车白马,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率其伪太子瑾、瑾弟鲁王

虔等二十一人,造于垒门。浚躬解其缚,受璧焚榇,送于京师。收其图籍,封其

府库,军无私焉。帝遣使者犒浚军。

初,诏书使浚下建平,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受王浑节度。预至江陵,谓诸

将帅曰:“若浚得下建平,则顺流长驱,威名已著,不宜令受制于我。若不能克,

则无缘得施节度。”浚至西陵,预与之书曰:‘足下既摧其西藩,便当径取秣陵,

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亦

旷世一事也。”浚大悦,表呈预书。及浚将至秣陵,王浑遣信要令暂过论事,浚

举帆直指,报曰:“风利,不得泊也。”王浑久破皓中军,斩张悌等,顿兵不敢

进。而浚乘胜纳降,浑耻而且忿,乃表浚违诏不受节度,诬罪状之。有司遂按浚

槛车征,帝弗许,诏让浚曰:“伐国事重,宜令有一。前诏使将军受安车将军浑

节度,浑思谋深重,案甲以待将军。云何径前,不从浑命,违制昧利,甚失大义。

将军功勋,简在朕心,当率由诏书,崇成王法,而于事终恃功肆意,朕将何以令

天下?”浚上书自理曰:

臣前被庚戌诏书曰:“军人乘胜,猛气盆壮,便当顺流长骛,直造秣陵。”

臣被诏之日,即便东下。又前被诏书云“太尉贾充总统诸方,自镇东大将军伷及

浑、浚、彬等皆受充节度”,无令臣别受浑节度之文。

臣自连巴丘,所向风靡,知孙皓穷踧,势无所至。十四日至牛渚,去秣陵二

百里,宿设部分,为攻取节度。前至三山,见浑军在北岸,遣书与臣,可暂来过,

共有所议,亦不语臣当受节度之意。臣水军风发,乘势造贼城,加宿设部分行有

次第,无缘得于长流之中回船过浑,令首尾断绝。须臾之间,皓遣使归命。臣即

报浑书,并写皓笺,具以示浑,使速来,当于石头相待。军以日中至秣陵,暮乃

被浑所下当受节度之符,欲令臣明十六日悉将所领,还围石头,备皓越逸。又索

蜀兵及镇南诸军人名定见。臣以为皓已来首都亭,无缘共合空围。又兵人定见,

不可仓卒,皆非当今之急,不可承用。中诏谓臣忽弃明制,专擅自由。伏读严诏,

惊怖悚栗,不知躯命当所投厝。岂惟老臣独怀战灼,三军上下咸尽丧气。臣受

国恩,任重事大,常恐托付不效,孤负圣朝,故投身死地,转战万里,被蒙宽恕

之恩,得从临履之宜。是以凭赖威灵,幸而能济,皆是陛下神策庙算。臣承指授,

效鹰犬之用耳,有何勋劳而恃功肆意,宁敢昧利而违圣诏。

臣以十五日至秣陵,而诏书以十六日起洛阳,其间悬阔,不相赴接,则臣之

罪责宜蒙察恕。***令孙皓犹有螳螂举斧之势,而臣轻军单入,有所亏丧,罪之可

也。臣所统八万余人,乘胜席卷。皓以众叛亲离,无复羽翼,匹夫独立,不能庇

其妻子,雀鼠贪生,苟乞一活耳。而江北诸军不知其虚实,不早缚取,自为小误。

臣至便得,更见怨恚,并云守贼百日,而令他人得之,言语噂<口沓>,不可听闻。

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由有专辄。臣虽愚蠢,以为事君之道,唯当竭

节尽忠,奋不顾身,量力受任,临事制宜,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若其顾护嫌疑,

以避咎责,此是人臣不忠之利,实非明主社稷之福也。臣不自料,忘其鄙劣,披

布丹心,输写肝脑,欲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庶必扫除凶逆,清一宇宙,愿

令圣世与唐虞比隆。陛下粗察臣之愚款,而识其欲自效之诚,是以授臣以方牧之

任,委臣以征讨之事。虽燕主之信乐毅,汉祖之任萧何,无以加焉。受恩深重,

死且不报,而以顽疏,举错失宜。陛下弘恩,财加切让,惶怖怔营,无地自厝,

愿陛下明臣赤心而已。

浑又腾周浚书,云浚军得吴宝物。浚复表曰:

被壬戌诏书,下安东将所上扬州刺史周浚书,谓臣诸军得孙皓宝物,又谓牙

门将李高放火烧皓伪宫。辄公文上尚书,具列本末。又闻浑案陷上臣。臣受性愚

忠,行事举动,信心而前,期于不负神明而已。秣陵之事,皆如前所表,而恶直

丑正,实繁有徒,欲构南箕,成此贝锦,公于圣世,反白为黑。

夫佞邪害国,自古而然。故无极破楚,宰嚭灭吴,及至石显,倾乱汉朝,皆

载在典籍,为世所戒。昔乐毅伐齐,下城七十,而卒被谗间,脱身出奔。乐羊既

反,谤书盈箧。况臣顽疏,能免谗慝之口!然所望全其首领者,实赖陛下圣哲钦

明,使浸润之谮不得行焉。然臣孤根独立,朝无党援,久弃遐外,人道断绝,而

结恨强宗,取怨豪族。以累卵之身,处雷霆之冲;茧栗之质,当豺狼之路,其见

吞噬,岂抗唇齿!

夫犯上干主,其罪可救,乖忤贵 臣,则祸在不测。故朱云折槛, 婴逆鳞之

怒,庆忌救之,成帝不问。望之、周堪违忤石显,虽阖朝嗟叹,而死不旋踵。此

臣之所大怖也。今浑之支党姻族内外,皆根据磐,并处世位。闻遣人在洛中,

专共交构,盗言孔甘,疑惑观听。夫曾参之不***,亦以明矣,然三人传之,其

母投杼。今臣之信行,未若曾参之著;而谗构沸腾,非徒三夫之对,外内扇助,

为二五之应。夫猛兽当途,麒麟恐惧,况臣脆弱,敢不悚栗。

伪吴君臣,今皆生在,便可验问,以明虚实。前伪中郎将孔摅说,去二月武

昌失守,水军行至。皓案行石头还,左右人皆跳刀大呼云:“要当为陛下一死战

决之。”皓意大喜,谓必能然,便尽出金宝,以赐与之。小人无状,得便持走,

皓惧,乃图降首。降使适去,左右劫夺财物,略取妻妾,放火烧宫。皓逃身窜首,

恐不脱死,臣至,遣参军主者救断其火耳。周浚以十六日前入皓宫,臣时遣记室

吏往视书籍,浚使收缚。若有遗宝,则浚前得,不应移踪后人,欲求苟免也。

臣前在三山得浚书云:“皓散宝货以赐将士,府库略虚。”而今复言“金银

箧笥,动有万计”,疑臣军得之。言语反覆,无复本末。臣复与军司张牧、汝南

相冯紞等共入观皓宫,乃无席可坐。后日又与牧等共视皓舟船,浑又先臣一日上

其船,船上之物,皆浑所知见。臣之案行,皆出其后,若有宝货,浑应得之。

又臣将军素严,兵人不得妄离部阵间。在秣陵诸军。凡二十万众。 臣军

先至,为土地之主。百姓之心,皆归仰臣,臣切敕所领,秋毫不犯。诸有市易,

皆有伍任证左,明从券契,有违犯者,凡斩十三人,皆吴人所知也。余军纵横,

诈称臣军,而臣军类皆蜀人,幸以此自别耳,岂独浚之将士皆是夷齐,而臣诸军

悉聚盗跖耶!时有八百余人,缘石头城劫取布帛。臣牙门将军马潜即收得二十余

人,并疏其督将姓名,移以付浚,使得自科结,而寂无反报,疑皆纵遣,绝其端

绪也。

又闻吴人言,前张悌战时,所杀财有二千人,而浑、浚露布言以万计。以吴

刚子为主簿,而遣刚至洛,欲令刚增斩级之数。可具问孙皓及其诸臣,则知其定

审。若信如所闻,浚等虚诈,尚欺陛下,岂惜于臣!云臣屯聚蜀人,不时送皓,

欲有反状。又恐动吴人,言臣皆当诛杀,取其妻子,冀其作乱,得骋私忿。谋反

大逆,尚以见加,其余谤<口沓>,故其宜耳。

浑案臣“瓶磬小器,蒙国厚恩,频繁擢叙,遂过其任”。浑此言最信,内省

惭惧。今年平吴,诚为大庆,于臣之身,更受咎累。既无孟侧策马之好,而令济

济之朝有谗邪之人,亏穆穆之风,损皇代之美。由臣顽疏,使致于此,拜表流汗,

言不识次。

浚至京都,有司奏,浚表既不列前后所被七诏月日,又赦后违诏不受浑节度,

大不敬,付廷尉科罪。诏曰:“浚前受诏径造秣陵,后乃下受浑节度。诏书稽留,

所下不至,便令与不受诏同责,未为经通。浚不即表上被浑宣诏,此可责也。浚

有征伐之劳,不足以一眚掩之。”有司又奏,浚赦后烧贼船百三十五艘,辄敕付

廷尉禁推。诏曰“勿推”。拜浚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旧校唯五,置此营自

浚始也。有司又奏,辅国依比,未为达官,不置司马,不给官骑。诏依征镇给五

百大车,增兵五百人为辅国营,给亲骑百人、官骑十人,置司马。封为襄阳县侯,

邑万户。封子彝杨乡亭侯,邑千五百户,赐绢万匹,又赐衣一袭、钱三十万及食

物。

浚自以功大,而为浑父子及豪强所抑,屡为有司所奏,每进见,陈其攻伐之

劳,及见枉之状,或不胜忿愤,径出不辞。帝每容恕之。益州护军范通,浚之外

亲也。谓浚曰:“卿功则美矣,然恨所以居美者,未尽善也。”浚曰:“何谓也?”

通曰:“卿旋旆之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平吴之事。若有问者,辄曰:‘圣主之

德,群帅之力,老夫何力之有焉!’如斯,颜老之不伐,龚遂之雅对,将何以过

之。蔺生所以屈廉颇,王浑能无愧乎!”浚曰:“吾始惧邓艾之事,畏祸及,不

得无言,亦不能遣诸胸中,是吾偏也。”时人咸以浚功重报轻,博士秦秀、太子

洗马孟康、前温令李密等并表讼浚之屈。帝乃迁浚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

后军将军。王浑诣浚,浚严设备卫,然后见之,其相猜防如此。

浚平吴之后,以勋高位重,不复素业自居,乃玉食锦服,纵奢侈以自逸。其

有辟引,多是蜀人,示不遗故旧也。后又转浚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特

进,散骑常侍、后军将军如故。太康六年卒,时年八十,谥曰武。葬柏谷山,大

营茔域,葬垣周四十五里,面别开一门,松柏茂盛。子矩嗣。

矩弟畅,散骑郎。畅子粹,太康十年,武帝诏粹尚颍川公主,仕至魏郡太守。

浚有二孙,过江不见齿录。安西将军恒温镇江陵,表言之曰:“臣闻崇德赏

功,为政之所先;兴灭继绝,百王之所务。故德参时雍,则奕世承祀;功烈一代,

则永锡祚胤。案故抚军王浚历职内外,任兼文武,料敌制胜,明勇独断,义存社

稷之利,不顾专辄之罪。荷戈长鹜,席卷万里,僭号之吴,面缚象魏,今皇泽被

于***,玄风洽于区外,襄阳之封,废而莫续;恩宠之号,坠于近嗣。遐迩酸怀,

臣窃悼之。浚今有二孙,年出六十,室如悬磬,糊口江滨,四节蒸尝,菜羹不给。

昔汉高定业,求乐毅之嗣;世祖旌贤,建葛亮之胤。夫效忠异代,立功异国,尚

通天下之善,使不泯弃,况浚建元勋于当年,著喜庆于身后,灵基托根于南垂,

皇祚中兴于江左,旧物克彰,神器重耀,岂不由***之功力也哉!诚宜加恩,少

垂矜悯,追录旧勋,纂锡茅土。则圣朝之恩,宣畅于上,忠臣之志,不坠于地矣。”

卒不见省。

什么什么事什么徒四字成语大全

1. 次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形声。从欠,二声。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

(1)楚师伐郑,次于鱼陵。——《左传·襄公十八年》

(2)秦伯素服郊次。——《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王次于河朔。——《书·泰誓中》

2、第二,居其次

(1)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生二子,长永绶,贡士;次永康(袁可立祖),生五子。——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3、顺序,等第

(1)念余邦之横陷兮,宗鬼神之无次。——《楚辞·九叹·思古》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史记·陈涉世家》

4、量词∶表示行动的回数。

(1)历险数次,遂达峰顶。——《徐霞客游记》

(2)旅行时停留的处所。

扩展资料

相关成语

1、鲍鱼之次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bào yú zhī cì,意思是指卖咸鱼的店铺。鱼常腐臭,因以喻恶人之所或小人聚集之地。亦作“鲍鱼之肆”。

2、不次之迁是一个成语,读音是 bù cì zhī qiān,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

3、不次之位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bù cì zhī wèi,意思是对于有才干的人不拘等级授予重要职位。

4、不敢造次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gǎn zào cì,意思指不敢匆忙地或鲁莽地从事。

5、不可造次,读音bù kě zào cì,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不能匆匆忙忙地进行,意为要慎重,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2. 次文言文意思及例句

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① 接近;靠近;趋向。

《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赤壁之战》:“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② 上;上登。《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谢客就车。”

③ 就任;就职。《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

④ 参加;参与。《芋老人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⑤ 承受;接受。《肴之战》:“使归就戮于秦。”

⑥ 择取;效法。《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⑦ 成就;成功。《乐羊子妻》:“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⑧ 看;观赏。

《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⑨ 向;从;跟。

《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⑩ 就着;根据。

《芋老人传》:“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⑾ 即便;即使。

《三国志·蜀书·***传》:“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⑿ 即,便。

《红楼梦》:“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

3. 次 在文言文中都有什么意思

〈动〉 1.(形声。

从欠,二声。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 2. 同本义 [stop] 次,舍也。

——《礼记·檀弓上》楚师伐 郑, 次于 鱼陵。——《左传·襄公十八年》泰伯素服郊次。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王次于 河朔。——《书·泰誓中》 3. 指行军在一处停留三宿以上 [stay for more than three days]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资治通鉴》 4. 又如:次止(驻止;止宿) 〈形〉 1. 第二,居其次 [the next in order;the second]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副,贰 [second;vice]。

如:次车(副车);次介(副使);次相(副丞相)〈名〉 1. 顺序,等第 [sequence;order]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史记·陈涉世家》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资治通鉴》 只找了古文中的。

参考资料:

/s?wd=%B4%CE。

4. 文言文中意思是“一次又一次”的词语

严格来讲,文言文没有什么关联词,关联词是后来的语法体系中起关联作用并且搭配相对固定的的词语。

但是,文言文中有一些固定的句式,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关联词。举几个例子:1、其……其……,相当于“是……还是……”例句“其***耶,其真不知马也?”又例如:“天之苍苍,其色正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无乃……与?意思是“恐怕该……吧?”或者“难道不是……?”例句:”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其他的也搜来你可以看一下,可能有帮助:1. "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o察今》)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2.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o汤问》)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3. "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 "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例5 非字而画。

(《促织》)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5. "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 "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o襄公二十六年》)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8. "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o汤问》) 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9. "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1 宋何罪之有?(《墨子o公输》)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10. "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促织》)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11. "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例13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但这座山单单用钟命名,这又是为什么呢?12. "何(奚)以……为"、"何(奚、曷)……"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例14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例15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13. "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例16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译文:我们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怎么敢背叛他呢?14. "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 难道……吗?" 例17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15. "……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例18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例19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16. "为所"、"为……所"连用,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被"。

例20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否则,你们这些人最终都会被他。

5. 次非斩蛟的文言文解释

楚国有个名叫次非的人,在一次旅游时来到吴国干遂这个地方,得到了一柄非常锋利的宝剑,高高兴兴地回楚国去。

次非在返回楚国的途中要过一条大江,便乘船渡江。当渡江的小木船行到了江中心时,忽然从水底游来两条大蛟,异常凶猛地向这条小木船袭击过来,很快地从两边缠住渡船不放,情况非常危急,所有乘船过江的人都吓呆了。这时,次非向摆渡的船夫问道:“您在江上摇橹摆渡多年了,您曾经见到或听到过有两条大蛟缠住船不放而船上的人还能够有活下去的可能吗?”船夫回答说:“我驾船渡江几十年,也不知送过多少人过江,不说没见到,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事情而船上的人是没有危险的。”次非想:如果不除掉这两条恶蛟的话,全船的人就会有生命的危险。于是他立即脱去外衣,捋起衣袖,抽出从吴国干遂得到的宝剑,对船上的人说:“这两条大蛟如此凶恶,也只不过是这江中一堆快要腐烂了的骨和肉,还怕它干什么?为了保全船上所有人的生命,我即使丢掉了这柄刚刚得到的上好宝剑,哪怕是我个人的生命,也没有什么可惜的。”说完,他就毫无犹豫地手持宝剑跳到江中向缠住渡船不放的大蛟砍去,经过一场紧张、激烈的人与恶蚊的争斗,次非挥剑斩了那两条大蚊,从容不迫地上到船上来。就这样,次非斩除了两条大蛟,保住了渡江的小木船,挽救了全船人的生命。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在危急存亡的关头,为着大众利益要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不要畏首畏尾,苟且偷安。

6. 取而杖之客次文言文翻译

原句 登进士第,调临濮尉,知须城县。

县为郓治所,郓吏犯法不可捕,默趋府,取而杖之客次,阖府皆惊。译文 考中进士,调任临濮县尉,主管须城县。

须城县是郓城府治所,郓城的官吏犯了法须城县不能抓捕,马默小步快走到郓城府,到官府接待来客的地方拿来人犯然后杖责了他,整个郓城府的官民都很吃惊。注释客次:(1)接待宾客的处所。

(2)客中的住处;客邸。 宋史·卷三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三·马默传 (宋史·卷三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孙觉、李常、孔文仲、李周、鲜于侁、顾临、李之纯、王觌、马默传) 原文 马默,字处厚,单州成武人。

家贫,徒步诣徂徕从石介学。诸生时以百数,一旦出其上。

既而将归,介语诸生曰:“马君他日必为名臣,宜送之山下。” 登进士第,调临濮尉,知须城县。

县为郓治所,郓吏犯法不可捕,默趋府,取而杖之客次,阖府皆惊。曹佾守郓,心不善也,默亦不为屈。

后守张方平素贵,掾属来前,多闭目不与语。见默白事,忽开目熟视久之,尽行其言,自是诿以事。

治平中,方平还翰林,荐为监察御史裹行,遇事辄言无顾。方平间遣所亲儆之曰:“言太直,得无累举者乎?”默谢曰:“辱知之深,不敢为身谋,所以报也。”

时议尊崇濮安懿王,台谏吕诲等力争以为不可,悉出补外。默请还之,不报。

遂上言:“濮王生育圣躬,人谁不知。若称之为亲,义无可据,名之不正,失莫大焉。

愿蔽自宸心,明诏寝罢,以感召和气,安七庙之神灵,是一举而众善随之也。”又言:“致治之要,求贤为本。

仁宗以官人之权,尽委辅相,数十年间,贤而公者无几。官之进也,不由实绩,不自实声,但趋权门,必得显仕。

今待制以上,数倍祖宗之时,至谋一帅臣,则协于公议者十无三四。庶僚之众,不知几人,一有难事,则曰无人可使。

岂非不才者在上,而贤不肖混淆乎?愿陛下明目达聪,务既其实,历试而超升之,以幸天下。” 刑部郎中张师颜提举诸司库务,绳治不法,众吏惧摇,飞语谗去之。

默力陈其故,以为:“恶直丑正,实繁有徒。今将去积年之弊,以兴太平,必先官举其职。

宜崇奖师颜,厉以忠勤,则尸素括囊之徒,知所劝矣。” 西京会圣宫将创仁宗神御殿,默言:“事不师古,前典所戒。

汉以诸帝所幸郡国立庙,知礼者非之。况先帝未尝幸洛,而创建庙祀,实乖典则。

愿以礼为之节,义为之制,亟止此役,以章清静奉先之意。”会地震河东、陕西郡,默以为阴盛,虑为边患,宜备之。

后数月,西夏果来侵。神宗即位,以论欧阳修事,通判怀州。

上疏陈十事:一曰揽威权,二曰察奸佞,三曰近正人,四曰明功罪,五曰息大费,六曰备凶年,七曰崇俭素,八曰久任使,九曰择守宰,十曰御边患。揽威权,则天子势重,而大臣安矣;察奸佞,则忠臣用,而小人不能幸进矣;近正人,则谏诤日闻,而圣性开明矣;明功罪,则朝廷无私,而天下服矣;息大费,则公私富,而军旅有积矣;备凶年,则大恩常施,而祸乱不起矣;崇俭素,则自上化下,而民朴素矣;久任使,则官不虚授,而职事举矣;择守宰,则庶绩有成,而民受赐矣;御边患,则四远畏服,而中国强矣。

除知登州。沙门岛囚众,官给粮者才三百人,每益数,则投诸海。

砦主李庆以二年杀七百人,默责之曰:“人命至重,恩既贷其生,又从而杀之,不若即时死乡里也。汝胡不以乏粮告,而颛杀之如此?”欲按其罪,庆惧,自缢死。

默为奏请,更定《配岛法》凡二十条,溢数而年深无过者移登州,自是多全活者。其后苏轼知登州,父老迎于路曰:“公为政爱民,得如马使君乎?” 徙知曹州,召为三司盐铁判官。

以默与富弼善,且论新法不便,出知济、衮二州。还,提举三司帐司。

为神宗言用兵形势,及指画河北山川道里,应对如流。神宗喜,将用之,大臣滋不悦,以提点京东刑狱。

默性刚严疾恶,部吏有望风投檄去者。金乡令以贿著,其父方执政,诒书曰:“马公素刚,汝有过,将不免。”

令惧,悉取不义之物焚撤之。改广西转运使,会安化等蛮岁饥内寇,默上平蛮方略,以为“胜负不在兵而在将。

富良宵遁,郭逵怯懦;邕城陷没,苏缄老谬;归仁铺覆军,陈曙先走;昆仑关丧师,张守节不战,侬智高破亡,因狄青之智勇;欧希范之诛灭,乃杜杞之方略,此足验矣。” 以疾求归,知徐州。

属城利国监苦吴居厚之虐,默皆革之。召为司农少卿。

司马光为相,欲尽修祖宗法,问默以复乡差衙前法如何?默曰:“不可。如常平,自汉为良法,岂宜尽废?去其害民者可也。”

其后役人立为一州一县法,常平提举官省归提刑司,颇自默发之。除河东转运使。

时议弃葭芦、吴堡二砦,默奏控扼险阻,敌不可攻,弃之不便。由是二砦得不弃。

移衮州,请褒录石介后,诏官其孙。东州荐饥,流民大集,所振活数万计。

入拜卫尉卿,权工部侍郎,转户部。告老,以宝文阁待制复知徐州,改河北都转运使。

初,元丰间,河决小吴,因不复塞,纵之北流。元祐议臣以为东流便,水官遂与之合。

默与同时监司上议,以北流为便。御史郭知章复请从东流,于是作东西马头,约水复故道,为长堤壅河之北流者,劳费甚大。

明年,复决而北,竟不能使之东。 久之,告老,。

《宋史》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第一百三(4)

1. 含有徒字成语大全

不逞之徒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

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不轨之徒不守法纪或图谋作乱的人。

高阳酒徒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其食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

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好色之徒喜欢女色、玩弄女性之人。

好事之徒喜欢多事或好管闲事的人。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

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酒色之徒指沉迷于吃喝与女色之中的人。

马齿徒增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

名师出高徒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实繁有徒实:实在;繁:多;徒:徒众,群众。

实在有不少这样的人。市井之徒徒:人(含贬义)。

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饕餮之徒比喻贪吃的人。

徒读父书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

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徒劳往返徒劳:白花力气。来回白跑。

徒劳无功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徒劳无益白费劲,没有一点用处。

徒乱人意意:心情。只会扰乱人的心情,起不到别的作用。

徒托空言白把希望寄托于空话。指只讲空话,而不实行。

徒有虚名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

2. 事事情的事,四字的成语

事半功倍 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事倍功半 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事必躬亲 躬亲:亲自。

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 事不师古 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

事不宜迟 事情要抓紧时机快做,不宜拖延。 事出有因 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

事过境迁 境:境况;迁:改变。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

事齐事楚 事:侍奉;齐、楚:春秋时两大强国。依附齐国呢?还是依附楚国?比喻处在两强之间,不能得罪任何一方。

事实胜于雄辩 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喻雄辩更有说服力。 事以密成 事情因为严密谨慎而成功。

事与愿违 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事预则立 指无论做什么事,事前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事在人为 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事败垂成 事情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

事半功百 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同“事半功倍”。

事不关己 事情同自己没有关系。 事不过三 指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事不有余 谓达到极点。 事出无奈 事情出于无可奈何。

指迫不得已只能如此。 事过景迁 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

同“事过境迁”。 事过情迁 随着事情过去,对该事的感情、态度也起了变化

事核言直 事情确实,文辞直捷。 事后诸葛亮 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事缓则圆 碰到事情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慢慢地设法应付,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事火咒龙 比喻荒诞不经之事。

事火,指祀火为神;咒龙,指咒龙请雨。 事急无君子 谓人到紧急关头,就顾不得讲规矩、礼貌了。

事捷功倍 事情易办而功效很大。 事宽即圆 谓遇事只要从容对待,就能圆满解决。

款,宽缓。同“事款则圆”。

事宽则圆 遇到事情只要从容对待,就能圆满解决。款:宽缓。

同“事款则圆”。 事款则圆 谓遇事只要从容对待,就能圆满解决。

款,宽缓。 事生肘腋 肘腋:胳肢窝。

比喻事变就发生在身边。 事往日迁 指事情和时光都已过去。

事危累卵 事情危险得像堆起来的蛋一样。形容形势极端危险。

事无常师 谓处事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要择善而从。 事无大小 事情不分大小。

形容什么事都管。 事无二成 谓公事和私事不能两全。

事无巨细 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

同“事无大小”。 事无三不成 谓办事非经多次努力不会轻易成功。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道理本来就该这样。指某些事情无论怎样防止,还是要出现,这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发生。

事与心违 事实与愿望相违背。同“事与原违”。

事与原违 事实与愿望相违背。 事在必行 事情非做不可。

事在萧墙 谓祸乱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成事不说 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指办不好事情,反而把事情弄糟。 大事不糊涂 指在有关政治的是非问题上能坚持原则,态度鲜明。

大事铺张 指对场面特别安排,过于讲究,以显示自己的阔绰。多用于婚丧大事。

大事去矣 去:失去。形容事情无法挽回了。

多指***丧失,国家灭亡等大事。 多事之秋 多事:事故或事变多;秋:时期。

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恶事行千里 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含有劝告的意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预先,指事先作好***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

公事公办 公事按公事的原则办,不讲私人情面。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

好事多磨 磨:阻碍,困难。好事情在实现、成功前,常常会遇到许多波折。

好事之徒 喜欢多事或好管闲事的人。 就事论事 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

现常指仅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孤立、静止、片面地议论。 料事如神 形容预料事情非常准确。

临事而惧 临:遭遇,碰到;惧:或惧。遇事谨慎戒惧。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旧谚。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七事八事 形容事情多而杂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师:借鉴。

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惹事生非 招惹是非,引起争端。

人事代谢 代谢:更迭,交替。泛指人世间的事新旧交替。

实事求是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完事大吉 指事情结束了,或东西完蛋了(多含贬义)。 万事大吉 吉:吉利,顺利。

什么事都很圆满顺利。也指一切事情都已办好。

万事亨通 亨通:通达顺利。一切事情都很顺利。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无事不登三宝殿 比喻没事不上门。 无事生非 无缘无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烦。

息事宁人 息:平息;宁: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寻事生非 形容有意制造事端,引起***。 询事考言 询:查询;考:考核。

曾家五虎都是怎么死的

日食四月朔,帝下诏责躬,觌当制,有"惟德弗类,未足以当天心"之语,宰相去之,乃力请外。以龙图阁学士知润州,徙海州,罢主管太平观,遂安置临江军。

觌清修简澹,人莫见其喜愠。持正论始终,再罹谴逐,不少变。无疾而卒,年六十八。绍兴初,追复龙图阁学士。从子俊义。

俊义字尧明。游学京师,资用乏,或荐之童贯,欲厚聘之,拒不答。林灵素设讲席宝箓宫,诏两学选士问道。车驾将临视推恩,司成以俊义及曹伟应诏,俊义辞焉。人曰:"此显仕捷迳也,不可失。"俊义曰:"使辞不获命,至彼亦不拜。倘见困辱,则以死继之。"逮至讲所,去御幄跬步,内侍呼姓名至再,俊义但望幄致敬,不肯出;次呼曹伟,伟回首,俊义目之,亦不出。既罢,皆为之惧,俊义处之恬然。

以太学上舍选,奏名列其下,徽宗亲程其文,擢为第一。及赐第,望见容貌甚伟,大说,顾侍臣曰:"此朕所亲擢也,真所谓'俊义'矣。自古未有人主自为主司者,宜即超用。"蔡京邀使来见,曰:"一见我,左右史可立得。"俊义不往,仅拜国子博士。居二年,乃得改太学博士。

郓王谒先圣,有司议诸生门迎。俊义曰:"此岂可施于人臣哉?礼如见宰相足矣。"乃序立敦化堂下,及王至,犹辞不敢当。进吏部员外郎。尝入对,帝问:"卿知前所以亲擢乎?盖主司之意不一,是以天子自提文衡也。卫肤敏、吴安国今安在?"具以对,即召为馆职,而迁俊义右司员外郎。为王黼所恶,以直秘阁知岳州。卒,年四十七。

俊义与李祁友善,首建正论于宣和间。当是时,诸公卿稍知分别善恶邪正,两人力也。祁字肃远,亦知名士,官不显。

马默,字处厚,单州成武人。家贫,徒步诣徂徕从石介学。诸生时以百数,一旦出其上。既而将归,介语诸生曰:"马君他日必为名臣,宜送之山下。"

登进士第,调临濮尉,知须城县。县为郓治所,郓吏犯法不可捕,默趋府,取而杖之客次,阖府皆惊。曹佾守郓,心不善也,默亦不为屈。后守张方平素贵,掾属来前,多闭目不与语。见默白事,忽开目熟视久之,尽行其言,自是诿以事。治平中,方平还翰林,荐为监察御史裹行,遇事辄言无顾。方平间遣所亲儆之曰:"言太直,得无累举者乎?"默谢曰:"辱知之深,不敢为身谋,所以报也。"

时议尊崇濮安懿王,台谏吕诲等力争以为不可,悉出补外。默请还之,不报。遂上言:"濮王生育圣躬,人谁不知。若称之为亲,义无可据,名之不正,失莫大焉。愿蔽自宸心,明诏寝罢,以感召和气,安七庙之神灵,是一举而众善随之也。"又言:"致治之要,求贤为本。仁宗以官人之权,尽委辅相,数十年间,贤而公者无几。官之进也,不由实绩,不自实声,但趋权门,必得显仕。今待制以上,数倍祖宗之时,至谋一帅臣,则协于公议者十无三四。庶僚之众,不知几人,一有难事,则曰无人可使。岂非不才者在上,而贤不肖混淆乎?愿陛下明目达聪,务既其实,历试而超升之,以幸天下。"

刑部郎中张师颜提举诸司库务,绳治不法,众吏惧摇,飞语谗去之。默力陈其故,以为:"恶直丑正,实繁有徒。今将去积年之弊,以兴太平,必先官举其职。宜崇奖师颜,厉以忠勤,则尸素括囊之徒,知所劝矣。"

西京会圣宫将创仁宗神御殿,默言:"事不师古,前典所戒。汉以诸帝所幸郡国立庙,知礼者非之。况先帝未尝幸洛,而创建庙祀,实乖典则。愿以礼为之节,义为之制,亟止此役,以章清静奉先之意。"会地震河东、陕西郡,默以为阴盛,虑为边患,宜备之。后数月,西夏果来侵。

神宗即位,以论欧阳修事,通判怀州。上疏陈十事:一曰揽威权,二曰察奸佞,三曰近正人,四曰明功罪,五曰息大费,六曰备凶年,七曰崇俭素,八曰久任使,九曰择守宰,十曰御边患。揽威权,则天子势重,而大臣安矣;察奸佞,则忠臣用,而小人不能幸进矣;近正人,则谏诤日闻,而圣性开明矣;明功罪,则朝廷无私,而天下服矣;息大费,则公私富,而军旅有积矣;备凶年,则大恩常施,而祸乱不起矣;崇俭素,则自上化下,而民朴素矣;久任使,则官不虚授,而职事举矣;择守宰,则庶绩有成,而民受赐矣;御边患,则四远畏服,而中国强矣。

除知登州。沙门岛囚众,官给粮者才三百人,每益数,则投诸海。砦主李庆以二年杀七百人,默责之曰:"人命至重,恩既贷其生,又从而杀之,不若即时死乡里也。汝胡不以乏粮告,而颛杀之如此?"欲按其罪,庆惧,自缢死。默为奏请,更定《配岛法》凡二十条,溢数而年深无过者移登州,自是多全活者。其后苏轼知登州,父老迎于路曰:"公为政爱民,得如马使君乎?"

徙知曹州,召为三司盐铁判官。以默与富弼善,且论新法不便,出知济、衮二州。还,提举三司帐司。为神宗言用兵形势,及指画河北山川道里,应对如流。神宗喜,将用之,大臣滋不悦,以提点京东刑狱。

默性刚严疾恶,部吏有望风投檄去者。金乡令以贿著,其父方执政,诒书曰:"马公素刚,汝有过,将不免。"令惧,悉取不义之物焚撤之。改广西转运使,会安化等蛮岁饥内寇,默上平蛮方略,以为"胜负不在兵而在将。富良宵遁,郭逵怯懦;邕城陷没,苏缄老谬;归仁铺覆军,陈曙先走;昆仑关丧师,张守节不战,侬智高破亡,因狄青之智勇;欧希范之诛灭,乃杜杞之方略,此足验矣。"

以疾求归,知徐州。属城利国监苦吴居厚之虐,默皆革之。召为司农少卿。司马光为相,欲尽修祖宗法,问默以复乡差衙前法如何?默曰:"不可。如常平,自汉为良法,岂宜尽废?去其害民者可也。"其后役人立为一州一县法,常平提举官省归提刑司,颇自默发之。除河东转运使。时议弃葭芦、吴堡二砦,默奏控扼险阻,敌不可攻,弃之不便。由是二砦得不弃。移衮州,请褒录石介后,诏官其孙。东州荐饥,流民大集,所振活数万计。入拜卫尉卿,权工部侍郎,转户部。告老,以宝文阁待制复知徐州,改河北都转运使。

初,元丰间,河决小吴,因不复塞,纵之北流。元祐议臣以为东流便,水官遂与之合。默与同时监司上议,以北流为便。御史郭知章复请从东流,于是作东西马头,约水复故道,为长堤壅河之北流者,劳费甚大。明年,复决而北,竟不能使之东。

久之,告老,提举鸿庆宫。绍圣时,坐附司马光,落待制致仕。元符三年,复之。卒,年八十。绍兴中,以其子纯请,赠开府仪同三司,加赠太保。

论曰:《诗》云:"时靡有争,王心载宁。"王安石之为相,可谓致天下之争,而君心不宁矣。孙觉、李常力诤新法,宁失故人之意,毅然去之而无悔,贤哉。孔文仲之策制科,以微官慷慨论事,言虽不听,而名彻上聪。安石既斥其人,又废其科,何迁怒之甚耶!鲜于侁早识安石败事,与吕诲同见几先。马默用张方平荐为御史,至于尽言而不讳,方平止之而不听,斯为不负知己矣。李周之耿介,顾临之用兵,李之纯、王觌再黜而不改其正,亦足以见一时之多贤焉。

关羽字云长

关羽位列五虎之首,文韬武略兼而有之。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省临猗西南)。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单刀赴会足见其胆量过人,但其人待人过于孤高,傲慢有时让他失去理智,最终败走麦城,死于小人之手。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

关羽在涿郡(今河北涿县)遇上东汉***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自称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友爱异常,亲如兄弟,曾在桃园结义。刘备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羽、张飞担当他的护卫,是他得力的左右手,终日侍立刘备左右,保护刘备。

曹操攻击刘备,备败逃依附袁绍,关羽及刘备妻室被围于下邳,羽降曹,诏为偏将军,待以厚礼。七月,羽探知刘备在袁绍部下,遂挂印封金,拜书告辞,离开曹操回到刘备身边,随之与刘备奔往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联络刘辟击曹。建安十二年(207),刘、关、张兄弟三顾诸葛亮于隆中草庐,始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击败曹操占领汉中,自称“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节钺,列“五虎上将”之首。八月,羽乘孙权与曹操交兵之机,率其主力北上攻打樊城、襄阳,放水淹杀曹军,斩杀曹将庞德,收降于禁,威镇华夏。就在关羽志得意满之时,同年十月,孙权遣吕蒙抄其后路,袭取荆州。羽腹背受敌,军心涣散,处境危艰。十一月,羽从樊城撤军,企图夺回荆州,途中连遭吴军截击,部卒走失,战斗力大减。羽见夺回荆州无望,且战且退,先抵麦城(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南),欲逃往西川与刘备会合。十二月,羽从麦城败退临沮章乡(今湖北省安远县北),骑马中被孙权伏兵:潘璋生擒,与子关平同时遇害,时年59岁。

张飞字翼德

张飞五虎次席,勇力过人,智谋不足,但还是粗中有细,当阳疑兵,义释严颜显示其攻于心计的一面。

黄巾起义,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关羽与张飞同在其中。三人情同兄弟,刘备坐下时,二人常不辞辛劳随身守护,有时一站就是大半天。刘备辗转担任许多官职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孙瓒,刘备被封为平原相,时关羽、张飞任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曹操击败吕布,被任命为中郎将。后来刘备再依袁绍、刘表,最后屯兵于新野。几年后,刘表死,曹操南下,刘备弃新野行陆路南逃,曹操派人追了一日一夜,在当阳桥上,刘备弃妻先逃,张飞带领二十骑拒后,张飞断桥、立于河边,大叫:“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赤壁之战后,刘备夺下荆南,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到南郡。

刘备称帝,张飞迁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同年,刘备称为关羽报仇,东征东吴,张飞在阆中准备出兵会师江州。临近出发时,被其麾下将领张达、范疆谋杀,更带同其首级奔赴孙权,刘备闻得张飞都督有表,大叫:“噫!飞死矣。”后主刘禅时追谥为桓侯。其尸体躯干被埋葬在阆中,头颅埋葬在云阳,并分别建有张桓侯祠和张桓侯庙。

赵云字子龙

赵云五虎之三,是三国中少有的几位文武双全的武将之一,是自吕布之后的三国第一猛将,单骑救主即是其能力真实写照。但其谋略也相当了得,是刘备最为器重的大将。从事小心谨慎,人称常胜将军!三国演义中,刘备亲赐五虎大将军的称号予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赵云仅次于关张位居第三。演义中除了孔明之外,是溢美最多的人物。

赵云武艺高超,遭遇强敌无数而未尝一败,甚至数度击败曹魏名将张郃;在汉水河畔勇救老黄忠时,“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吓得徐晃、张郃不敢抵挡,任其在万军之中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当阳长坂坡,赵云于百万曹军中怀抱阿斗,连杀曹营名将五十四人,砍倒象征军威的大旗两面,夺去镇军长槊三条后从容离去,其神威盖世,无人能及!演义中击杀敌军将领之多,实无人出赵云之右。

马超字孟起

马超五虎之四,名门之后,相貌堂堂且武艺高强,但心计稍欠,以至被人利用,是刘备入主西川的功臣。

马超是东汉征西将军马腾长子。年十七,随父马腾、韩遂袭长安,杀李傕将李蒙、王方。曹操诱杀腾,超、遂举西凉兵报仇,酣战许褚。因操离间超、遂,事败,往汉中投张鲁。鲁使超救刘璋与先主战,超与张飞大战百余合。后受张鲁谋士杨松诬陷,投先主,威使刘璋降备,拜平西将军、前都亭侯,后升左将军。先主称帝,以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镇守西境。后诸葛亮北伐,往扫超墓。

黄忠字汉升

黄忠位列五虎之末。原为韩玄手下将,年近六旬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他的弓箭射术更是天下无双。黄忠与前来取长沙的关羽连战三日,不分胜负。黄忠感动于关羽的义气,不忍用弓箭相伤,只射中他的盔缨。太守韩玄以黄忠战关羽不利要处斩黄忠,为魏延所救,后刘备又亲自将他请了出来,这才归顺刘备。黄忠随刘备入西川,所到即克,战功赫赫,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常常独当一面,后又率军取汉中,定军山亲斩夏侯渊,为取汉中的第一功臣。刘备伐吴为关羽报仇,黄忠不顾年迈,请令担任先锋,被吴将马忠用箭偷袭射中,在张苞,关兴与刘备护送他回营救治的当天晚上,不治身亡。

[编辑本段]演义相关描写

五虎上将京剧形象《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

…………

且说玄德命刘封、孟达、王平等,攻取上庸诸郡,申耽等闻操已弃汉中而走,遂皆投降,玄德安民已定,大赏三军,人心大悦。于是众将皆有推尊玄德为帝之心;未敢径启,却来禀告诸葛军师,孔明曰:“吾意已有定夺了。”随引***等入见玄德,曰:“今曹操专权,百姓无主;主公仁义著于天下,今已抚有两川之地,可以应天顺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顺,以讨国贼。事不宜迟,便请择吉。”玄德大惊曰:“军师之言差矣。刘备虽然汉之宗室,乃臣子也;若为此事,是反汉矣。”孔明曰:“非也。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舍死亡生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龙附凤,建立功名也。今主公避嫌守义,恐失众人之望。愿主公熟思之。”玄德曰:“要吾僭居尊位,吾必不敢。可再商议长策。”诸将齐言曰:“主公若只推却,众心解矣。”孔明曰:“主公平生以义为本,未肯便称尊号。今有荆襄、两川之地,可暂为汉中王。”玄德曰:“汝等虽欲尊吾为王,不得天子明诏,是僭也。”孔明曰:“今宜从权,不可拘执常理。”张飞大叫曰:“异姓之人,皆欲为君何况哥哥乃汉朝宗派!莫说汉中王,就称皇帝,有何不可!”玄德叱曰:“汝勿多言!”孔明曰:“主公宜从权变,先进位汉中王,然后表奏天子,未为迟也。”

玄德再三推辞不过,只得依允。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筑坛于沔阳,方圆九里,分布五方,各设旌旗仪仗。群臣皆依次序排列。许靖、***请玄德登坛,进冠冕玺绶讫,面南而坐,受文武官员拜贺为汉中王。子刘禅,立为王世子。封许靖为太傅,***为尚书令;诸葛亮为军师,总理军国重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其余各拟功勋定爵。玄德既为汉中王,遂修表一道,差人赍赴许都。表曰:“备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总督三军,奉辞于外;不能扫除寇难,靖匡王室,久使陛下圣教陵迟,***之内,否而未泰:惟忧反侧,疢如疾首。曩者董卓,伪为乱阶。自是之后,群凶纵横,残剥海内。赖陛下圣德威临,人臣同应,或忠义奋讨,或上天降罚,暴逆并殪,以渐冰消。惟独曹操,久未枭除,侵擅国权,恣心极乱。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操,机事不密,承见陷害。臣播越失据,忠义不果,遂得使操穷凶极逆:主后戮杀,皇子鸩害。虽纠合同盟,念在奋力;懦弱不武,历年未效。常恐殒没,辜负国恩;寤寐永叹,夕惕若厉。今臣群僚以为:在昔虞书敦叙九族,庶明励翼;帝王相传,此道不废;周监二代,并建诸姬,实赖晋、郑夹辅之力;祖龙兴,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卒斩诸吕,以安大宗。今操恶直丑正,实繁有徒,包藏祸心,篡盗已显;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权宜:上臣为大司马、汉中王。臣伏自三省:受国厚恩,荷任一方,陈力未效,所获已过,不宜复忝高位,以重罪谤。群僚见逼,迫臣以义。臣退惟寇贼不枭,国难未已;宗庙倾危,社稷将坠:诚臣忧心碎首之日。若应权通变,以宁静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仰惟爵号,位高宠厚;俯思报效,忧深责重。惊怖惕息,如临于谷。敢不尽力输诚,奖励六师,率齐群义,应天顺时,以宁社稷。谨拜表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