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08 0
  1. 杜甫写诗的风格
  2. 如何理解杜诗的“沉郁顿挫”?
  3. 以蜀相为例,分析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4. 杜甫登高怎么体现抑扬顿挫的风格,150字,
  5.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杜甫诗的特点沉郁顿挫、众体兼长、内容深远、兼容并蓄。

1、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以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而出名。沉郁顿挫意味着情感的深厚、浓郁和忧愤与蕴藉。杜甫通过精练的文字表达广阔的意境,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

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众体兼长

杜甫的诗歌众体兼长,包括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等体裁,他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写得非常好。

3、内容深远

杜甫的诗歌内容深刻,他通过描写社会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对不公、痛苦和忧愁的忧虑和痛恨,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忧虑和批判意味。

4、兼容并蓄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兼备多种风格,如狂放不羁的一面,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语言精炼,格律严谨,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

杜甫的后世影响: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

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写诗的风格

这是杜甫的诗歌特有的特点,解释如下:

一,简介:

"沉郁顿挫"本是杜甫《进雕赋表》评扬雄、枚乘辞赋的词语,后人以之指杜诗的风格特色。何谓"沉郁顿挫"?清人吴瞻泰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杜诗提要》)一般认为,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二、详解:

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於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他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三,补充解释:

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即是此意。“沉郁顿挫”可说概括了杜甫诗歌的基本特征,如《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自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等,可谓是沉郁顿挫的典型。

如何理解杜诗的“沉郁顿挫”?

甫诗的风格多种多样,但无论杜甫自己评论家,都公认杜甫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何谓“沉郁顿挫”?“沉郁”是就诗的思想内容来说的。“沉”即“深”,“郁”即“积”,指诗歌内容的深刻、深厚、凝重。“顿挫”则是就艺术形式而言,讲的是诗歌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即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调的抑扬顿挫。词评家陈廷焯说:“沉郁之中,运以顿挫,方是词中上乘。”不独是词,诗也如此。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沉郁”通过“顿挫”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了解杜诗“沉郁”的思想内容,必须了解杜甫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倾向。另外体会他诗歌“顿挫”的艺术特点,还应了解一点诗歌格律常识。

杜诗无处不在的忧国忧民的现实内容和诗人不惜牺牲自我的思想情情怀构成了他“沉郁”的诗歌风格,并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他的风格特点是由现实主义内容所决定的。

首先,杜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人民百姓的关注和同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赴奉先咏怀》)不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刻同情,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姓受剥削***的现实。他还在一些诗歌里为人民代言:“县官虑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活随百草。”(《兵车行》)他甚至对统治者提出***:“君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前出客》)在人民的痛苦生活前,他不惜牺牲自己。屋漏天寒,稚子不嗳,彻夜难眠之时,他还发出这样的慨叹:“君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其次,杜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人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紧密相连的。安史之乱危及国家前途时,面对破败的山河,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他又“涕泪满耶裳”,在漫长的期待和奔走中他甚至“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苏联停浊酒杯。”

杜诗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与的颠涕流离,作者的诗情寄托其中,郁结深度而寄寓深广。

杜甫“顿挫”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五、七言近体诗中,杜甫的叙事诗大多***用五、七言的古体诗,而抒情诗多用五、七言近体诗。他们近体诗讲究结构的回环照应,音节旋律的铿锵顿挫,对仗的工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理解杜诗风格特点,应了解风格形成的原因,即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及诗歌特点。

杜甫35岁之前,主要是学习游历。那时社会富足安定,是其创作的准备期,同时在思想上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确立了“致君克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45-48岁,社会正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诗人曾陷敌阵,曾逃难于危急,也曾积极抗敌。国家命运危险、人民灾难深重,使他感到彻骨的国破家亡之痛。49岁开始,经历了长达十一年的西南漂泊生活,虽然他生活困窘,甚至常常挨饿,但他却定下了一千首诗,反映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襟。”然而时时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诗人最后竟死在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儒家思想“民为贵”“治国”“平天下”的意识,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生活经历都是形成杜甫诗风格的主要因素。

杜甫以五、七言近体诗写生活及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和国家大事,发挥了近体诗的功能。杜诗特别讲究音律,对仗的和谐之稳,形成独特的音律美。创作中,他还特别注重诗歌结构上的回环照应,起承转折,令人体味其中的审美趣味。

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前人早有论述,我们以杜甫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登高》为例详细讲解,加深认识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潜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今诗的前四句绘景,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天高”“沙白”“猿啸”“鸟飞”都是三峡秋季的典型景物,境界雄浑高远;天高风急才闻落木“萧萧”,才见波涛“滚滚”。在萧索荒凉的景象中,饱含诗人无穷的情思,仿佛读到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无尽的“悲秋”之情,只是这难以言尽的情绪不是直接点明的,而是渗透在画面之中。

五、六两句中上文自然过渡,抒写自身疾病缠身漂泊不定的苦难生活及触景生悲的内心感受。“万里”“百年”包容时空,尽写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秋风萧瑟,暮年多病、登台远眺这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强烈地表达出蕴于诗人内心的沉郁悲抑的情感。而尾联“艰难者恨”田字,不仅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怀和难以排遣的羁旅愁思,写出个人身世的飘零,处境的困窘,也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的颠沛流离。这些都使他“繁霜鬓”,这一切都需酒来排遣,但又因生活困窘,年老多病不得不暂停饮酒,那么这郁积又从何抒解呢?

诗歌曲折顿挫的笔法,使作者的情感更深刻,凝重。

从艺术形式上看,《登高》前三联对仗工稳。诗句多用双声叠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其中“艰难者恨”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读时一字一顿,四声之美令人赞叹,“繁霜鬓”“浊酒杯”平仄相对,平仄交错,节奏分明,在全诗曲折顿挫、抑扬有致中,表现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

“沉郁顿挫”是杜诗唯一的风格特点吗?

当然不是。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在论杜诗风格时说:“杜陵之诗,包括万有,空诸依傍,纵横博大,千变之中,却极沉郁顿挫,忠厚和平。”这个评价是历来所认可的。但这“沉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并不是唯一风格。杜诗风格可以说是多样性的。既有沉郁顿挫的,也有淡泊闲静的,或清新自然的,或奔放率真的。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八行诗洋溢着诗人无限欢喜之情,它从思想感情到语言的气势节奏都是那样的激越直率。

杜甫诗歌的“顿挫”能否说仔细一些,以便我们理解。

好。诗歌在唐代近体诗发展状大。由于它极讲究字句的平仄,对仗,形式结构的照应,于声律抑扬顿挫中,尽量审美意趣。

绝句、律诗讲究用字平仄交错,古诗的平声与现代汉语的一声,二声大体相当,仄声与三声、四声大体相当。近体诗还必须押韵,偶数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今诗都必须押平声韵,不换韵。近体诗中的律诗第二、三联要对偶。这种节奏、声韵,对仗的严格要求令诗歌产生音乐之美。

近体诗的创作上,作者很注重结构的安排,以杜甫的《蜀相》为例: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前四句写事,后四句写人。首联以“何处寻”发问,表赞颂研究室情,寻觅之急;而二联以“自”“空”写环境的寂寥冷落,开成情绪的反差,急转直下。三联荡开笔势写武侯的千秋功业,又是一转,最后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非满襟”点题,作者的情感就在起承转合中起伏回旋,一波三折,这正是杜甫诗歌运笔顿挫的妙处。

杜甫诗歌风格的形成是受他的思想主张、主要经历、创作方式共同影响。不同时期的经历,社会状况的变化,创作方法的不断成熟决定了他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有些人把杜甫“沉郁顿挫”的主要风格当作他作品的唯一标准,就难以全面领略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看下面这首诗:

《清江》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前燕,相亲相爱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处更何求。

此诗显然就不属“沉郁”之列。诗歌格调清新明快。从内容上看,盛夏之时,临江小村依然平静清幽,鸥燕飞翔,“自来自去”“相亲相爱”是多么迷人,令人陶醉。老妻,稚子,“画棋间”“作钓钩”纯朴自然的举动,反映江村生活的闲适悠然,也反映诗人内心的平静,经历无尽动荡后的片刻安宁。从形式上看,二、三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节奏轻快。此诗属清新明快自然一格。

从这个意义上说,读杜诗还须认真体味其不同的风格物点,不能一概而论。

以蜀相为例,分析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沉郁顿挫是杜诗风格的集中概括。

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指杜诗运思深刻,感情浓烈,声情悲壮,而又具有忠厚缠绵,含蓄蕴藉,回环往复的特点。

自明清以来,人们普遍以沉郁顿挫来描述杜诗的风格。如《四库全书总目·王士祯〈精华录〉提要》:“律以杜甫之忠厚缠绵,沉郁顿挫,则有浮声切响之异矣。”清贺贻孙《诗筏》云:“子美诗中沉郁顿挫,皆出于屈、宋,而助以汉、魏、六朝诗赋之波澜。”

沉郁顿挫风格与杜甫诗中表现出来的诗圣的情怀、诗史的深意、老成的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

诗圣的高尚的精神境界才使得他对社会、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思考,有着浓烈的情感,有着悲悯的情怀,这正是其运思深刻,感情浓烈,声情悲壮特点形成的原因。

以诗作史,寄托深意,表达褒贬,正是其忠厚缠绵,含蓄蕴藉,回环往复特点形成的原因。

波澜起伏,凌云健笔,任意挥洒而又中规中矩老成的创作境界,正是其感情浓烈而又含蓄蕴藉特点形成的原因。

安旗曾以“忧愤深广,波澜老成”8个字来概括杜甫中年以后的风格,实际上揭示的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与其诗圣情怀及老成创作境界之间的关系。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对他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并以其诗笔将这种理解和体验表现出来。首先,杜诗对所写的内容,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如前面在描述其诗史特点时所说的深刻性一样,杜诗深刻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史和心灵史。其次,他抱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刻意锤炼诗句,总能把情思表达到极致,深入到骨髓,给人以极深的印象。如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写社会的极端不公,以“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来写玄宗开边政策的错误,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来写在战乱中亲人离散时的心理,以“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来形容安史之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来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的悲剧,等等,都是入人骨髓的惊人之句。

参考文献:

[1]张安祖《杜甫“沉郁顿挫”探析》文学遗产,2004(3).

[2]韩成武《“沉郁顿挫”新解》学术研究,2004(10).

[3]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2173.

杜甫登高怎么体现抑扬顿挫的风格,150字,

以蜀相为例,分析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详细介绍如下:

一、内容上深厚而表达含蓄,情感上千回百转: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诸葛亮其忠心耿耿,表达诗人仰慕之情,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点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给诗句加分不少。

2、一个“寻”字写出了初至成都的诗人寻觅遗踪的急切情绪,给人的印象充满着憧憬和希望,然而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的情感却起了急剧的变化。 “寻”的结果是祠庙的寂寥冷落悄无人迹, 诗人形单影只而来又孤寂伤怀而返。 这就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落差,诗人倾吐的情感起伏张驰回旋的。

二、章法上开合变化:

1、结构上回环照应 《蜀相》首联“何处寻"三字为全诗赞颂,为痛惜之辞留伏笔,此为一折,颔联以“碧草" “黄鹏"反衬英雄悲情,此为二折。

2、颈联直抒胸臆,以凝练之语概括诸葛武侯千秋功业,此为三折,诗歌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回环照应体现了杜诗的顿挫风格。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菽》),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魅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何谓“沉郁顿挫”?“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杜诗思想内容的““沉郁”通过“顿挫”这一艺术体现出来,二者互为依存不可分离.这里姑且分而述之 .

《登高》《蜀相》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又如“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杜甫吟咏诸葛亮的诗篇不少,比较起来,《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联,最能全面表现武侯心境,反映武侯功业.赤壁鏖兵、白帝托孤、六出岐山、五丈塬头,诸葛亮一生志业,尽在这耐人寻味的“老臣心”三字之中,内蕴丰赡而耐人寻味.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蜀相》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诗人点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其间妙笔天成的一个“寻”字,使得一问一答巧相连属,写出了初至成都的诗人寻觅遗踪的急切情绪,给人的印象充满着憧憬和希望.然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颔联的情感却起了急剧的变化,“寻”的结果是祠庙的寂寥冷落悄无人迹,诗人形单影只而来,又孤寂伤怀而返.这就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落差.诗人倾吐的情感不是一览无余的,而是起伏张驰回旋的.

表达上的迂折含蓄.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蜀相》首联用一设问句,突出诗人问路寻途迫不及待的心境,也给读者留下悬念.可是步入祠堂,诗人不写殿宇高大、塑像凛凛,独独扣住那“映阶春草”“隔叶黄鹂”做足文章,字字写景,却又字字含情,可谓含蓄蕴藉,“别有深意在其间”.

“沉郁之中,运以顿挫,方是词中最上乘”(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不独是词,诗亦如此.《登高》《蜀相》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下列四方面:

章法上开合变化.东方树《昭味詹言》论《登高》章法:“前四句景,后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收不觉为对句,换笔换意,一定章法也.”“悲秋”是《登高》主旨所在.前四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的客观特征达到和谐统一,产生的艺术魅力已非一般描摹景物的诗句可比拟.后四句的抒情,则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作了直接抒发.最后却令人颇感意外地落笔于“新停浊酒杯”这一生活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正这是这种曲折有致的章法,既令文势波澜横生,也令情感的表达深厚凝重.

结构上的回环照应.《登高》一、三两句相承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写江景,五、七两句相承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写多病.照应之妙,实不多见.首、颔二联写景,引出“悲秋”,颈、尾二联写景,由“悲秋”而及“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蜀相》首联“何处寻”三字为全诗赞颂、痛惜之辞预留伏笔,此为一折.颔联以“碧草”“黄鹂”两个特写镜头,反衬英雄悲情,此为二折.颈联胸臆直泻,以凝练之语概括诸葛武侯千秋功业,此为三折.经此三折,诗人方揭出点睛之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凡用顿挫,必不平直,从两诗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回环照应,正可见杜诗运笔之顿挫风格.

音节上的铿锵浏亮.前人评《登高》对仗艺术:“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以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许印芳《律髓辑要》).前三联对仗工稳,无须多说.尾联亦用对仗,可谓难哉!尾联“不觉为对句”细味之,声律上的精细微妙,自出机杼独具一格.“繁霜鬓”“浊酒杯”对之甚工;“艰难苦恨”四字,恰为阴阳上去四声,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潦倒”“新停”四字,仄平交错,有为叠韵,声调悠扬意蕴绵长.《登高》一诗,无论是节奏、声韵,还是对仗,产生的音乐美臻于化境令人叹为观止.《蜀相》颔联的“自”“空”二字,该平而仄、该仄而平,应为拗格,却产生了警醒读者的艺术效果.七律本有音律协和的特点,《登高》《蜀相》的音律调配,可令人体味诗人困苦惆怅的心境,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词句上的精练警策.多用炼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中“自”“空”二字尤为传情.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因游人行踪难至;黄鹂隔叶,不过空做好音——因诗人无心倾听.作者一片诗心,全在“自”“空”二字凝结.多用叠词.如两诗中的“萧萧” “滚滚”“深深”前人评点曰:“‘萧萧’‘滚滚’唤起精神”(杨万里《诚斋诗话》)“‘森森’二字有精神”(胡以梅《唐诗贯珠》)两诗均有脍炙人口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千古传颂的名句,曾引起多少悲剧英雄的共鸣!据《旧唐书?王叔文传》,唐代推行永贞革新的王叔文,预知政局将变大势已去,泪湿衣襟,但吟此句不已.此句众口相传,其魅力即在写出了无数悲剧英雄的心境.

沉郁和顿挫合为一体 ,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杜诗的主要风格.《登高》《蜀相》两首七律,将深厚浓郁的“沉郁”之情寓于跌宕有致的“顿挫”之中,无疑是窥测杜诗风格的一个重要窗口,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1、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2、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

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3、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4、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

扩展资料:

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缘由

杜甫的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杜甫一生可分为四大时期,特别是中后期的生活,事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生活经历上大致可分为:“壮游——失意——困苦——落魄”四个时期来形容。

“壮游”时期(35岁以前),杜甫受祖辈福佑: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的经济善较好,是他一生最快意的时期。诗人从小好学,“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其创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从十十岁起,他开始了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游齐赵时,曾先后与苏源明、高适、李白等人结识。这丰富的情感经历,奠定了他诗文的丰富多彩、多种风格并存的局面。

百度百科—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