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表达了什么思想,小国寡民谁的思想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07 0
  1. 如何看待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2. "小国寡民"是先秦哪一位先哲的思想
  3. 《小国寡民》反映了怎样的思想?
  4. 《道德经》八十章,“小国寡民~~~民致老死不相往来”从哲学的角度怎样理解
  5. 孔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6.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什么意思

可以说,小国寡民的思想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和国家形态。许多人原来一直以为这是对原始社会的真实写照,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不是原始社会,而是经过文明发展以后再对自然生活回归的社会。社会意识总是由当时的社会客观现实决定的,老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战乱充斥的时代,人们在那个时期,最需要的就是安宁,而老子作为杰出的思想家,他所提出的“小国寡民”并没有阶级性,而只是代表大众意愿。因为对现实不满,所以才有了自己内心最迫切的追求——建立小国寡民式的社会。因此,小国寡民的提出是社会现实的产物,即它是有存在的合理性。当然,小国寡民有放弃对科技、知识追求的消极思想,“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用之”, 这同时也使后世君王有了不思进取的借口,小国多好。然而,这些倒退的思想是由老子所处社会水平决定的,我们不能苛求老子,从先秦到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没有哪个能超越历史向前看,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何况老子的小国寡民也对中国政治、文化、思想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小国寡民具有一定的民主性特色,却被历史掩盖了。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地说,它与民主有何关联?我也有同样的疑惑。然而从西方民主的一些典籍中发现他们眼中的民主社会就是一小部分的人聚在一块小的地方,自己管理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民主。虽然说在我国没有受到重视,但却不能泯没它对中国政治民主的作用。思想是具有神气的力量,无形之中在人们的实际中释放它的力量。小国寡民对中国政治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中国古代社会众多的分封王朝。各个小国安居乐业,没有雄大伟略去完成统一,没有过分的欲望,繁多的法令,因而不能否定它的可取之处。再有就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首先,老子本身就是集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于一身,因而他的思想也就有了多层的含义。小国寡民的哲学基础就是追求质朴,自然,是一个“自然”的社会,即集中体现了其哲学思想的核心:自然无为。同时小国寡民也集中反映了老子“无为”的思想核心。“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民重死而不远徙。”“无为”不等于“不为”,而是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瞎为、乱为,而要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的目的。可以说“无为”是老子辨证思想的典型。老子的“小国寡民”与孔子的“大同社会”的构想成为古代东方思想中最耀眼的两颗明珠。同时,小国寡民对中国文学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文人桃源情结出发点。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们即是追求这种纯“自然”的社会。于是有了《归园田居》为代表的渴望隐居之作,而且都是由于对社会的强烈不满。田园山水诗就是它的衍生发展。当然,一种思想的影响绝不是可以一言以蔽之的。更可贵的是“小国寡民”也具有了现实意义,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小国寡民”式的生活尊崇道法自然,保护自然***和环境,小国人少,要控制人口,少私寡欲,可持续消费。可见,真的伟大的思想是不受时间限制的,什么叫源远流长,老子思想是也。今天我们谈“小国寡民”当然是“天方夜谭”,然而我们需要的是从这些优秀的古代精华中获得我们所需要的,那样,才会不愧于我们的先祖,也才对得起自己。

如何看待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意思: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

出自春秋李耳的《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原文:

小国寡民表达了什么思想,小国寡民谁的思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

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使百姓吃得香甜,穿的漂亮,住的舒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扩展资料:

小国寡民的优缺点:

1、优点:

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谴责统治阶级奢靡的生活,反对战争,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应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肯定。稳定政治,有利于休养生息。

2、缺点:

否定政治上广土众民大国的出现和经济上新的阶级、新的工艺技术及文化知识的产生发展,企图倒退到蒙昧的原始社会去,过“甘”食“美”服的安静生活,体现了没落贵族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及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心情。是道家政治经济思想保守和消极方面的体现。

百度百科-小国寡民

百度百科-小国寡民论

"小国寡民"是先秦哪一位先哲的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应该辩证的去看待。

“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提出来的,见于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不是要把天下人为地分割成若干小块土地,而且越小越好,然后建立人民少、土地小的众多的诸侯国,也不是河上公所述的以大为小,以众为寡的自我约束思想和戒奢惜民的理念。

“小国寡民”就是老子“清静无为”思想中的“不争”思想。“不争”是“清静无为”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顺其自然”思想的一个体现。

《小国寡民》反映了怎样的思想?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并不是要复古或倒退,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在追求一种淳朴的民风。

“小国寡民”正是与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表里的。老子以他的道论为出发点,引申到他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和“小国寡民”的理想,其理论浑然成一整体。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不主张通过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来治理天下,相反地,他认为要尽量减少扰民,来达到天下大安的目的。

《道德经》八十章,“小国寡民~~~民致老死不相往来”从哲学的角度怎样理解

老子小国寡民模式的设想,颇多争议。《老子》一书有多种版本,莫衷一是,所以注解者众说纷纭。过去历史课本,说老子的这一思想消极退步。今者,有的学者反对这种说法,认为是老子大道改革思想中的一个步骤(罗尚贤著《老子通解》)。问题主要是这段话其中有一句“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另一句“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是否指回到“结绳纪事”的状况?如果是,则先前指责老子“连文字都不要”就是指这句话了。 不论如何理解,老子作为哲人,提出了二千年以后让人重视的问题,就是人口问题。小国寡民,就是以较少的人口组成国家,“小国”就是人口少的国家,与“寡民”同一意思。在人口少的国度里,人民不是被用来作奴隶,也不是被武装起来去打仗,而是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以现在世界各国情况看,许多小国或者小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就亚洲而论,新加坡、文莱等都是国小而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人口少,人均占有***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人口少,管理起来比较方便,政令能够通达,实施改革措施容易见效,意见也较易集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人民素质提高,不必吹捧所谓贤能当典型偶像,使人争夺,沽名钓誉;社会物产丰富,人民自食其力,盗贼就不会横行。 老子在这段话中还提出了一个移民问题。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几百年的移民,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现在,世界上就剩下个南极洲没有人居住(考察团除外)。西方国家不是总希望在地球以外寻到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吗?老子生活的时代,还有很多土地没有开发,人民远徙,到达原统治者鞭长莫及的地方,重新建立国家,是可能的。如果在旧统治者领地附近,必然受到其攻伐,只有移民——迁徙到遥远的地方去,才能脱离旧统治者的魔掌,才能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在新的国家里,人们重新从结绳而治开始,逐步形成新的文化。在这里老子说“结绳而用之”,因为那时文化为少数人掌握,至于奴隶、平民大致是文盲,所以一旦到新的世界去生活,必然又要从头开始。想想现在我国还在扫盲,不难理解那时懂文字的人是那么少。设想老子时代,有人移民到遥远的地方去,至今必然拥有新的语言和文字。 移民而成为新的国家的,澳洲和美洲的国家都是。在新的土地上,有着新的空气,人有新的心情,社会有新的制度、新的文化,人们可以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而不必受旧体制的羁绊,最后终于演绎成新的文明。以建筑物而言,修修补补,终不如另起一座漂亮,因为既然是修补,还是要维持原来的框架,所以看起来还是老样子。大城市由于历史悠久,通常是改建了一片,等到改建另一片时,先前的那一片又旧了。新兴的中小城市,一般经过整体规划,街道宽广,楼房整齐,环境优美。现在许多农村,旧的村寨几成废墟,而在村外的田地上,形成新的村落。 关于如何实现小国寡民,老子只考虑通过移民的方式达到对人口的控制。那时候地球人口还未饱和,人类也没有节育的技术。而那个时代,人口被统治者认为是财富。我国的移民是从中原地区向四周迁徙,特别是向南方迁徙,因为向南气候暖和;而向北气候越寒冷,自然条件恶劣,并且有强悍的少数民族。南方饱和之后,部分人移民到东南亚,使之成为华侨最集中的地方。东南亚自然条件好虽好,但地方太小,并且早有国家存在。而欧洲人利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找到了南北美洲和澳洲这三块大陆,并且其地理位置极其优越。 人多了,别人不把你当作回事,自己活得很无奈,所以形成“轻死”的传统。不珍惜人,不珍惜性命,为争口饭吃而你死我活。以前说出人头地,实际也就是挤出人群的意思。历来的英雄,都在于挣脱人群而驾驭人群,而更多的是在人的海洋中淹没了。人多了,能做事的人却不多,实际上也没有多少事可做,那些不会做事的人和多余的人只好做计算人的事情。治人和牧民,成了历代***的最主要任务。如果是地广人稀,走了很远的路才能看到一个人,觉得彼此都属于人类,相见恨晚,就像空谷足音一样。

孔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本章的所讲是老子的理想国,这种理想国是如何的呢?我们来看看本章了。先来看第一句“小国寡民。”翻译为白话文是:小少的领地,不多的民众。就这第一句已然不同凡响了。自古以来无论中外,一个统治者的理想中多有想去打下一个大大的帝国,一匡华夷,而对于民众也是越多越好,以至生产力的加大。可是老子却与这样一群的统治者不同,为什么呢?是出发点的不同,老子是以人的幸福为出发点。君主们是以自己的欲望为出发点,具体的来分析一下。君主们在统一各国,和发展人中是相互的,发展人口是为了有更高的生产力和战斗力。而发展人口了领土少了就不够了,于是侵略他国。统一华夷,使之更有发展的空间,也就是说发展人口是为了扩大土地。扩大土地是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从发展人口和扩大土地之中君主们也就可以从史上留下一个名字。而其活着的时候也可有钱花有胜仗打。总之,在填满自我的欲望,看上去这两种的工作是在造福人民,其实又是一场白费而已。这个问题反回去看其实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为什么发展人口?是因为要侵略他国。为什么侵略他国?是因为要发展更多的人口。而返回源头想,人民本就那么多,土地本就那么多。不用刻意的去发展,自然而然的就已经够了。所以老子从人的幸福出发从小的国家少的人民为本,所以人民不用刻意的多生育,不用发动战争,而可以顺其自然的得到生育后的好处。从这一点上老子打破了古今中外君主的虚伪,也给人民一条幸福之路。

再来看看第二句“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翻译为白话文是:大的器具没有用处,人民爱惜生命,而不向远方迁移,虽有***但不需要乘坐,虽有铠甲、兵器却没有地方布阵打仗用。读本句要注重的是一些东西在理国中都有,并没有这样的先进科技产物,而且用不到。为什么呢?没有大器具是因为人民的欲望少,不向远方迁移是因为在本地就已然幸福了,不坐车船是因为根本不用去远处,不用兵器、铠甲是因为没有没有战争。这就是心灵的归真了,也是我们现代人要努力的这一点,如今是多元化的社会,地球成为“村”了。我们的心灵面向着一个更大的挑战,欲望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科技能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精神上的缺陷和心灵上的寂寞。对于我们早就用惯了的东西,放弃不用是不太可能。而有什么办法来补缺呢?只有精神上的修练,使自己有一颗不杂尘的心,所以可以用许多机巧便利,但心中还是波荡不起。这才是如今社会的目标。但十分的可惜,如今就连个退而求其识的也做不到了。多数人的精神上是追寻这个明名,追寻那个明名。可惜啊!甚至有人为这个而死,说人类灭亡也是有道理的,最少拔乱反正的机会十分的少了。这里只提一下。

再来看下句“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翻译为白话文是:人民再用上古洁绳以记事。这一句就有人来批评老子了,但是要注意,如果老子真的要以结尾来记事。我们也就看不到这本《道德经》了,而是许多的绳子结。由此分析老子的一句不是在方物质上的结绳记事,而是人的心理应当有上古先民一颗没有杂念的心灵。下文也描述出了他们幸福的生活景色。

来看看下一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翻译为白话文是:人民以自己的食物为香甜,以自己的衣服美观,以自己的习俗为欢乐,以自己的居所为安逸。这种思想就与中国古代的经济有十分大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不需要航海的贸易,也不需要放牧游民,而是务农种地。自己吃的是自己种的,自己穿的是自己织的。***十分的充足,是自给自足的生活。而这一种经济生活也恰恰与心灵的修炼相合适。一个人心灵也是先修自我,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后才是教育他人。而现在开始到结束也不会主动攻击他人。是一个和平的心,这是本句的因由。

我们再来看看尾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翻译为白话文是:邻国互望得见,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得到,人民到老死也不会互相来。人民对于这一句的非议就更大了,这不是在叫我们自我封闭吗?不是落后就要挨打吗?不是的,封闭的前提条件是首先要全国通道,也就等于是在闭关修炼。因这“道”是唯一的,而无论是阴阳还是再生的四象八卦万物都是“道”生的。而一切一切高达最高的境界就是十分近于“道”。我们自己的国家修道了,他国也修道了,就算是不相来往了。其最后也是异曲同工的,而不到这个条件就自封的自然是得不到进步的。反而会有作用力伤害了自己。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修道是皇帝们在。而不可善用,用不好就是愚自己了。那你可能也会问外国人来侵略的也没有修道,为什么可以打败我们呢?因为闭关啊!自己不修道就是愚了。还不与他国相来往自然就要落后了。打个比喻:“道”如果是***的话侵略者的武器制度就是砍刀,而不修道就就自封的国家等于赤手空拳了。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什么意思

消极。

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体现了消极避世的态度,并且他渴望回到原始社会的理想也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毕竟社会上的人是社会人,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孤岛,他将社会和人割裂开来,也是十分不现实的。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小,百姓少,即使有许多许多的器具也用不着,要使老百重视死,从而不敢冒险,那么他们就不会向远处迁移了。这样,虽然有船和车,也没有地方乘坐它,虽有武器和士兵,也没有地方陈列了。使老百姓恢复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

使老百姓只知道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适,过得安乐,相邻的国家离得这么近,相互望得见,鸡鸣吠也听得到,但是百姓一直活到老死,彼此也不往来。

大意:

老子在此章中具体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国家的情形:小国寡民,安居乐业,风俗淳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