殒灭什么意思,殒身灭命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07 0
  1. <<西游记>>第16回
  2. 孙悟空为何要火烧观音院,他和观音有仇吗
  3. 歹字旁 一个员念
  4. 西游记第十五回的主要内容
  5. 唐僧为什么知道菩提祖师教训孙悟空的那番话

楼主,郭老那是用了通***的修辞...

殒灭什么意思,殒身灭命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yǔn

<动>

(形声。从歺(“歹”是隶楷写法),员声。歺(è),剔肉残余的骨头,常与“死亡”有关。本义:死亡)

同本义 [die;perish]

殒,没也。——《一切经音义》引《声类》

殒,字书作陨,同于敏反。——《一切经音义三》

妻子颠殒。——《后汉书·隗嚣传》

未尝殒于城中。——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又如:殒亡(灭亡);殒骨(亡躯);殒没(死亡);殒逝(丧亡;逝世);殒谢(谢世,死亡)

通“陨”。坠落 [fall from the sky or outer space]

列星殒坠。——《荀子·赋》

殒越为期。——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

禹为天子,而启为嗣,持禹之功而不殒。——汉·刘向《列女传》

又如:殒越(坠落;毁败);殒涕(殒泣。落泪)

殒灭

yǔnmiè

见“陨灭”

殒命

yǔnmìng

[meet one's death] 死亡,丧身;指伐灭其国家并俘获其君主

一时失手,将酒碗掷在张三卤门,皮破血出,逾时殒命。——《红楼梦》

殒殁

yǔnmò

[die] (人)死

殒身

yǔnshēn

[perish] 死去,丧失生命

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西游记》

殒阵

yǔnzhèn

[fall in battle] 在阵前或战斗中死亡

<<西游记>>第16回

1. 文言文的理解

一、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基本上按照原文的字句来翻译,努力使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例如:

原文: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如果现在真的用我们这群人***?GD799?说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队伍,作为全国的倡导,一定会有许多响应的人。

所谓意译,是指不全按照原文字句、只按照原文的大意,笼统地加以翻译。例如,上面那个例句可以译为

如果我们现在果真发动义举,向老百姓***称我们就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军队,在全国带个头,那么,一定会有许多人响应我们,跟我们一起干。

一般来说,文言文的翻译应当***用直译,而不***用意译。

二、翻译的标准

近代著名学者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三项原则和标准,即“信、达、雅”。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达而外,求其尔雅。”这也是古文翻译的标准。

2. 文言文是怎么解释的

文言文翻译六法 文言文翻译应力求做到准确、流畅,因此,文言文翻译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直译法。

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语序进行直接翻译。如:了然(完全)无声。

二是意译法。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词句的意思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此句运用了“互文”修辞,译时必须将上下文的词语互相渗透,互相说明,结合起来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三是增补法。此法适用于文方省略句式,翻译这种句式,只有把省略成分补出来,才能使语句通顺,意思明了。

如:人不知(我)而(我)不愠(人)。这样增补,语意通顺了。

四是语序移位法。由于文言倒装句的记号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译时务必把倒装词语的位置调换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如:子何恃而往?译时,应将动词“恃”移到宾语“何”的前面。 五是原词保留法。

象古汉语中的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年号、帝名、朝代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如:庆历中,有布衣毕升。

句中的“庆历”(年号)、“毕升”(人名)是专用名词,译时可直接保留在原句中。 六是删除法。

有些文言虚词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而无实在意思,译时可删除。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句中虚词“也”可删去不译。

3.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 何由知吾可也?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例如: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⑤。

4. 对学习文言文的看法

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1)学好文言文,有利于了解和学习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他把我国五千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完整而有序地保存下来。我们只要稍稍回顾一下,从《尚书》一直到清代文学,就可以感受到这些文言典籍里蕴藏着多么丰厚的中国文化,包含着多少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

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抛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作为高中文言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

高中时期学习文言文,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产生深远影响。 (2)学好文言文,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熏陶语感。

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照彻千万年,沐浴古今人。他们的灵魂,用文言走过的漫漫的精神历程,我们今人再通过文言,让学生去循迹走过,对学生的精神就是一次次历练。

不断地走过、不断地历练,就是民族的精神积淀、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同样也是语感的形成。作家李霁野上世纪四十年代说:“读过一点诗词的人,黄鹂、燕、鸠、杜鹃等鸟所引起的情绪,也自然和未曾读过诗的人完全不一样。

我们经过诗文的眼睛来看万象,经过诗人的耳朵来听万籁,仿佛是增加了一种感官,而不曾读诗的人,却仿佛是瞎了眼睛,聋了耳朵,他们的生活经验自然也就贫乏得多了。”这里的诗词指的是古典诗词,如此量化积累,就是语感的形成,也是精神气质的形成。

这些恐怕是单纯学习白话诗文所不可替代的。 (3)学习文言文,有利于促进道德回归。

道德作为调整人类行为的规范,既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手段,又是人类发展的目的,它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规范、教育、导向作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文言流传下来很多有价值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因此,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其中包含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在当前重新树立个人责任与美德的过程中,文言文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与功能。

我们当代学生所普遍缺少的很多有关修身、治家、睦亲、就业、交际等道理在古代经典名著中都有发人深思的论述。例如,《中庸》里对人与人交往中所讲究的“诚”有这样的论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再如道德操守,古人对这方面的强调提高到了及至,甚至把道德看得比生命还宝贵。

用孔子的话讲就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这些道德观念固然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辨证的方法,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塑造理想人格。(4)学好文言文,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闪耀着一群璀璨的巨星,他们是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语堂、张爱玲等等,他们光华四射,文***灼灼。他们灵动地驾驭白话,筑起白话汉语的华彩篇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顿失光彩,再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群体”,堪称“白话***”的只有寥寥几位。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文教育的血脉。

这使得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的人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深入的文言教育,使他们难以达到文言所表现出来的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的境界。因此,在少年时期诵读相当数量的一流文言文,有利于提高白话文的写作水平。

2001年高考南京13中学学生蒋昕捷写出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明证。文章作者以熟谙的三国故事,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立意深邃,且通篇***用纯熟的古白话,明白晓畅,文才飞扬,老到的语言功夫受到阅卷老师的一致赞赏。

事后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蒋昕捷告诉记者,这要归功于平时喜欢诵读古典名著。“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与文言失去了联系的人,必然由于古汉语底蕴不足而使文章变得冗长、直白。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浩瀚的文化瑰宝, *** ***曾说过,对于古代文化要***取“古为今用”的态度。

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要掌握方法,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习文言文,而且还要学好文言文,才能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5. 怎么理解文言文

文言 *** 题方法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6. "文言文"的含义是什么

文言文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

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中国的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孙悟空为何要火烧观音院,他和观音有仇吗

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却说他师徒两个,策马前来,直至山门首观看,果然是一座寺院。但见那:

层层殿阁,迭迭廊房。三山门外,巍巍万道彩云遮;五福堂前,艳艳千条红雾

绕。两路松篁,一林桧柏:两路松篁,无年无纪自清幽;一林桧柏,有色有颜随傲

丽。又见那钟鼓楼高,浮屠塔峻。安禅僧定性,啼树鸟音闲。寂寞无尘真寂寞,清

虚有道果清虚。

诗曰:

上刹?园隐翠窝,招提胜景赛娑婆。

果然净土人间少,天下名山僧占多。

长老下了马,行者歇了担,正欲进门,只见那门里走出一众僧来。你看他怎生模样:

头戴左笄帽,身穿无垢衣。

铜环双坠耳,绢带束腰围。

草履行来稳,木鱼手内提。

口中常作念,般若总皈依。

三藏见了,侍立门旁,道个问讯,那和尚连忙答礼。笑道:“失瞻。”问:“是那里

来的?请入方丈献茶。”三藏道:“我***乃东土钦差,上雷音寺拜佛求经。至此处

天色将晚,欲借上刹一宵。”那和尚道:“请进里坐,请进里坐。”三藏方唤行者牵

马进来。那和尚忽见行者相貌,有些害怕,便问:“那牵马的是个甚么东西?”三

藏道:“悄言,悄言!他的性急,若听见你说是甚么东西,他就恼了。他是我的徒弟。”

那和尚打了个寒噤,咬着指头道:“这般一个丑头怪脑的,好招他做徒弟!”三藏道:

“你看不出来哩,丑自丑,甚是有用。”

那和尚只得同三藏与行者进了山门。山门里,又见那正殿上书四个大字,是“观

音禅院”。三藏又大喜道:“***屡感菩萨圣恩,未及叩谢;今遇禅院,就如见菩萨

一般,甚好拜谢。”那和尚闻言,即命道人开了殿门,请三藏朝拜。那行者拴了马,

丢了行李,同三藏上殿。三藏展背舒身,铺胸纳地,望金像叩头。那和尚便去打鼓,

行者就去撞钟。三藏俯伏台前,倾心祷祝。祝拜已毕,那和尚住了鼓,行者还只管

撞钟不歇,或紧或慢,撞了许久。那道人道:“拜已毕了,还撞钟怎么?”行者方

丢了钟杵,笑道:“你那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

此时却惊动那寺里大小僧人、上下房长老,听得钟声乱响,一齐拥出道:“那

个野人在这里乱敲钟鼓!”行者跳将出来,“咄”的一声道:“是你孙外公撞了耍子

的!”那些和尚一见了,唬得跌跌滚滚,都爬在地下道:“雷公爷爷!”行者道:“雷

公是我的重孙儿哩!起来,起来,不要怕,我们是东土***来的老爷。”众僧方才礼

拜;见了三藏,都才放心不怕。内有本寺院主请道:“老爷们到后方丈中奉茶。”遂

而解缰牵马,抬了行李,转过正殿,径入后房,序了坐次。

那院主献了茶,又安排斋供。天光尚早。三藏称谢未毕,只见那后面有两个小

童,搀着一个老僧出来。看他怎生打扮:

头上戴一顶毗卢方帽,猫睛石的宝顶光辉;身上穿一领锦绒褊衫,翡翠毛的金

边晃亮。一对僧鞋攒八宝,一根拄杖嵌云星。满面皱痕,好似骊山老母;一双昏眼,

却如东海龙君。口

不关风因齿落,腰驼背屈为筋挛。

众僧道:“师祖来了。”三藏躬身施礼迎接道:“老院主,***拜揖。”那老僧还了礼,

又各叙坐。老僧道:“适间小的们说,东土唐朝来的老爷,我才出来奉见。”三藏道:

“轻造宝山,不知好歹,恕罪!恕罪!”老僧道:“不敢!不敢!”因问:“老爷,东土

到此,有多少路程?”三藏道:“出长安边界,有五千余里;过两界山,收了一众

小徒,一路来,行过西番哈?国,经两个月,又有五六千里,才到了贵处。”老僧

道:“也有万里之遥了。我***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坐井观天’,

樗朽之辈。”三藏又问:“老院主高寿几何?”老僧道:“痴长二百七十岁了。”行者

听见道:“这还是我万代孙儿哩!”三藏瞅了他一眼道:“谨言!莫要不识高低,冲撞

人。”那和尚便问:“老爷,你有多少年纪了?”行者道:“不敢说。”那老僧也只当

一句疯话,便不介意,也不再问,只叫献茶。有一个小幸童,拿出一个羊脂玉的盘

儿,有三个法蓝镶金的茶钟;又一童,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真个是色

欺榴蕊艳,味胜桂花香。三藏见了,夸爱不尽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

那老僧道:“污眼!污眼!老爷乃天朝上国,广览奇珍,似这般器具,何足过奖?老爷

自上邦来,可有甚么宝贝,借与***一观?”三藏道:“可怜!我那东土,无甚宝贝;

就有时,路程遥远,也不能带得。”

行者在旁道:“师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见那领袈裟,不是件宝贝?拿与他看

看何如?”众僧听说袈裟,一个个冷笑。行者道:“你笑怎的?”院主道:“老爷才

说袈裟是件宝贝,言实可笑。若说袈裟,似我等辈者,不止二三十件;若论我师祖,

在此处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足有七八百件!”叫:“拿出来看看。”那老和尚也

是他一时卖弄,便叫道人开库房,头陀抬柜子,就抬出十二柜,放在天井中,开了

锁,两边设下衣架,四围牵了绳子,将袈裟一件件抖开挂起,请三藏观看。果然是

满堂绮绣,四壁绫罗!

行者一一观之,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笑道:“好,好,好!收起,

收起!把我们的也取出来看看。”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与人斗

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

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

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

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行者道:“放心,放心,都在老孙身上!”你

看他不由分说,急急的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早有霞光迸迸;尚有两层油纸裹定,

去了纸,取出袈裟,抖开时,红光满室,彩气盈庭。众僧见了,无一个不心欢口赞。

真个好袈裟!上头有:

千般巧妙明珠坠,万样稀奇佛宝攒。

上下龙须铺彩绮,兜罗四面锦沿边。

体挂魍魉从此灭,身披魑魅入黄泉。

托化天仙亲手制,不是真僧不敢穿。

那老和尚见了这般宝贝,果然动了奸心,走上前,对三藏跪下,眼中垂泪道:

“我***真是没缘!”三藏搀起道:“老院师有何话说?”他道:“老爷这件宝贝,

方才展开,天色晚了,奈何眼目昏花,不能看得明白,岂不是无缘!”三藏教:“掌

上灯来,让你再看。”那老僧道:“爷爷的宝贝,已是光亮;再点了灯,一发晃眼,

莫想看得仔细。”行者道:“你要怎的看才好?”老僧道:“老爷若是宽恩放心,教

***拿到后房,细细的看一夜,明早送还老爷西去,不知尊意何如?”三藏听说,

吃了一惊,埋怨行者道:“都是你,都是你!”行者笑道:“怕他怎的?等我包起来,

教他拿了去看。但有疏虞,尽是老孙管整。”那三藏阻当不住,他把袈裟递与老僧

道:“凭你看去;只是明早照旧还我,不得损污些须。”老僧喜喜欢欢,着幸童将袈

裟拿进去,却吩咐众僧,将前面禅堂扫净,取两张藤床,安设铺盖,请二位老爷安

歇;一壁厢又教安排明早斋送行,遂而各散。师徒们关了禅堂,睡下不题。

却说那和尚把袈裟骗到手,拿在后房灯下,对袈裟号啕痛哭,慌得那本寺僧,

不敢先睡。小幸童也不知为何,却去报与众僧道:“公公哭到二更时候,还不歇声。”

有两个徒孙,是他心爱之人,上前问道:“师公,你哭怎的?”老僧道:“我哭无缘,

看不得唐僧宝贝!”小和尚道:“公公年纪高大,发过了。他的袈裟,放在你面前,

你只消解开看便罢了,何须痛哭?”老僧道:“看的不长久。我今年二百七十岁,

空挣了几百件袈裟。怎么得有他这一件?怎么得做个唐僧?”小和尚道:“师公差了。

唐僧乃是离乡背井的一个行脚僧。你这等年高,享用也够了,倒要像他做行脚僧,

何也?”老僧道:“我虽是坐家自在,乐乎晚景,却不得他这袈裟穿穿。若教我穿

得一日儿,就死也闭眼,也是我来阳世间为僧一场!”

众僧道:“好没正经!你要穿他的,有何难处?我们明日留他住一日,你就穿他

一日;留他住十日,你就穿他十日,便罢了。何苦这般痛哭?”老僧道:“纵然留

他住了半载,也只穿得半载,到底也不得气长。他要去时,只得与他去,怎生留得

长远?”

说话处,有一个小和尚,名唤广智,出头道:“公公,要得长远,也容易。”

老僧闻言,就欢喜起来道:“我儿,你有甚么高见?”广智道:“那唐僧两个是走路

的人,辛苦之甚,如今已睡着了。我们想几个有力量的,拿了枪刀,打开禅堂,将

他杀了,把尸首埋在后园,只我一家知道,却又谋了他的白马、行囊,却把那袈裟

留下,以为传家之宝,岂非子孙长久之计耶?”老和尚见说,满心欢喜,却才揩了

眼泪道:“好,好,好!此计绝妙!”即便收拾枪刀。

内中又有一个小和尚,名唤广谋,就是那广智的师弟,上前来道:“此计不妙。

若要杀他,须要看看动静。那个白脸的似易,那个毛脸的似难;万一杀他不得,却

不反招己祸?我有一个不动刀枪之法,不知你尊意如何?”老僧道:“我儿,你有何

法?”广谋道:“依小孙之见,如今唤聚东山大小房头,每人要干柴一束,舍了那

三间禅堂,放起火来,教他欲走无门,连马一火焚之。就是山前山后人家看见,只

说是他自不小心,走了火,将我禅堂都烧了。那两个和尚,却不都烧死?又好掩人

耳目。袈裟岂不是我们传家之宝?”那些和尚闻言,无不欢喜。都道:“强,强,

强!此计更妙,更妙!”遂教各房头搬柴来。唉!这一计,正是弄得个高寿老僧该尽

命,观音禅院化为尘!原来他那寺里,有七八十个房头,大小有二百余众。当夜一

拥搬柴,把个禅堂,前前后后,四面围绕不通,安排放火不题。

却说三藏师徒,安歇已定。那行者却是个灵猴,虽然睡下,只是存神炼气,朦

胧着醒眼。忽听得外面不住的人走,揸揸的柴响风生。他心疑惑道:“此时夜静,

如何有人行得脚步之声?莫敢是贼盗,谋害我们的?……”他就一骨鲁跳起。欲要开

门出看,又恐惊醒师父。你看他弄个精神,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蜜峰儿。真个是:

口甜尾毒,腰细身轻。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小小微躯能负重,

嚣嚣薄翅会乘风。却自椽棱下,钻出看分明。

只见那众僧们,搬柴运草,已围住禅堂放火哩。行者暗笑道:“果依我师父之言!他

要害我们性命,谋我的袈裟,故起这等毒心。我待要拿棍打他啊,可怜又不禁打,

一顿棍都打死了,师父又怪我行凶。罢,罢,罢!与他个‘顺手牵羊,将计就计’,

教他住不成罢!”

好行者,一筋斗跳上南天门里,唬得个庞、刘、苟、毕躬身,马、赵、温、关

控背,俱道:“不好了,不好了!那闹天宫的主子又来了!”行者摇着手道:“列位免

礼,休惊。我来寻广目天王的。”说不了,却遇天王早到,迎着行者道:“久阔,久

阔。前闻得观音菩萨来见玉帝,借了四值功曹、六丁六甲并揭谛等,保护唐僧往西

天取经去,说你与他做了徒弟,今日怎么得闲到此?”行者道:“且休叙阔。唐僧

路遇歹人,放火烧他,事在万分紧急,特来寻你借‘辟火罩儿’,救他一救。快些

拿来使使,即刻返上。”天王道:“你差了;既是歹人放火,只该借水救他,如何要

辟火罩?”行者道:“你那里晓得就里。借水救之,却烧不起来,倒相应了他;只

是借此罩,护住了唐僧无伤,其余管他,尽他烧去。快些,快些!此时恐已无及。

莫误了我下边干事!”那天王笑道:“这猴子还是这等起不善之心,只顾了自家,就

不管别人。”行者道:“快着,快着!莫要调嘴,害了大事!”那天王不敢不借,遂将

罩儿递与行者。

行者拿了,按着云头,径到禅堂房脊上,罩住了唐僧与白马、行李。他却去那

后面老和尚住的方丈房上头坐,着意保护那袈裟。看那些人放起火来,他转捻诀念

咒,望巽地上吸一口气吹将去,一阵风起,把那火转刮得烘烘乱着,好火,好火!

但见:

黑烟漠漠,红焰腾腾:黑烟漠漠,长空不见一天星;红焰腾腾,大地有光千里

赤。起初时,灼灼金蛇;次后来,威威血马。南方三?逞英雄,回禄大神施法力。

燥干柴烧烈火性,说甚么燧人钻木;熟油门前飘彩焰,赛过了老祖开炉。正是那无

情火发,怎禁这有意行凶;不去弭灾,反行助虐。风随火势,焰飞有千丈余高;火

趁风威,灰迸上九霄云外。乒乒乓乓,好便似残年爆竹;泼泼喇喇,却就如军中炮

声。烧得那当场佛像莫能逃,东院伽蓝无处躲。胜如赤壁夜鏖兵,赛过阿房宫内火!

这正是星星之火,能烧万顷之田。须臾间,风狂火盛,把一座观音院,处处通红。

你看那众和尚,搬箱抬笼,抢桌端锅,满院里叫苦连天。孙行者护住了后边方丈,

辟火罩罩住了前面禅堂,其余前后火光***,真个是照天红焰辉煌,透壁金光照耀!

不期火起之时,惊动了一山兽怪。这观音院正南二十里远近,有座黑风山,山

中有一个黑风洞,洞中有一个妖精,正在睡醒翻身。只见那窗门透亮,只道是天明。

起来看时,却是正北下的火光晃亮,妖精大惊道:“呀!这必是观音院里失了火,这

些和尚好不小心!我看时,与他救一救来。”好妖精,纵起云头,即至烟火之下,果

然冲天之火,前面殿宇皆空,两廊烟火方灼。他大拽步,撞将进去,正呼唤叫取水

来,只见那后房无火,房脊上有一人放风。他却情知如此,急入里面看时,见那方

丈中间有些霞光彩气,台案上有一个青毡包袱。他解开一看,见是一领锦?袈裟,

乃佛门之异宝。正是财动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哄打劫,

拽回云步,径转东山而去。

那场火只烧到五更天明,方才灭息。你看那众僧们,赤赤精精,啼啼哭哭,都

去那灰内寻铜铁,拨腐炭,扑金银。有的在墙筐里,苫搭窝棚;有的赤壁根头,支

锅造饭;叫冤叫屈,乱嚷乱闹不题。

却说行者取了辟火罩,一筋斗送上南天门,交与广目天王道:“谢借!谢借!”

天王收了道:“大圣至诚了。我正愁你不还我的宝贝,无处寻讨,且喜就送来也。”

行者道:“老孙可是那当面骗物之人?这叫做‘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天王道:“许

久不面,请到宫少坐一时,何如?”行者道:“老孙比在前不同‘烂板凳,高谈阔

论’了;如今保唐僧,不得身闲。容叙!容叙!”急辞别坠云,又见那太阳星上。径

来到禅堂前,摇身一变,变做个蜜蜂儿,飞将进去,现了本象看时,那师父还沉睡

哩。

行者叫道:“师父,天亮了,起来罢。”三藏才醒觉,翻身道:“正是。”穿了衣

服,开门出来,忽抬头,只见些倒壁红墙,不见了楼台殿宇。大惊道:“呀!怎么这

殿宇俱无?都是红墙,何也?”行者道:“你还做梦哩!今夜走了火的。”三藏道:“我

怎不知?”行者道:“是老孙护了禅堂,见师父浓睡,不曾惊动。”三藏道:“你有

本事护了禅堂,如何就不救别房之火?”行者笑道:“好教师父得知。果然依你昨

日之言,他爱上我们的袈裟,算计要烧杀我们。若不是老孙知觉,到如今皆成灰骨

矣!”三藏闻言,害怕道:“是他们放的火么?”行者道:“不是他是谁?”三藏道:

“莫不是怠慢了你,你干的这个勾当?”行者道:“老孙是这等惫懒之人,干这等

不良之事?实实是他家放的。老孙见他心毒,果是不曾与他救火,只是与他略略助

些风的。”三藏道:“天那,天那!火起时,只该助水,怎转助风?”行者道:“你可

知古人云:‘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风?”三藏道:“袈

裟何在?敢莫是烧坏了也?”行者道:“没事,没事,烧不坏,那放袈裟的方丈无火。”

三藏恨道:“我不管你,但是有些儿伤损,我只把那话儿念动念动,你就是死了!”

行者慌了道:“师父,莫念!莫念!管寻还你袈裟就是了。等我去拿来走路。”三藏才

牵着马,行者挑了担,出了禅堂,径往后方丈去。

却说那些和尚,正悲切间,忽的看见他师徒牵马挑担而来,唬得一个个魂飞魄

散道:“冤魂索命来了!”行者喝道:“甚么冤魂索命?快还我袈裟来!”众僧一齐跪

倒,叩头道:“爷爷呀!冤有冤家,债有债主。要索命不干我们事,都是广谋与老和

尚定计害你的,莫问我们讨命。”行者咄的一声道:“我把你这些该死的畜生!那个

问你讨甚么命!只拿袈裟来还我走路!”其间有两个胆量大的和尚道:“老爷,你们

在禅堂里已烧死了,如今又来讨袈裟,端的还是人,是鬼?”行者笑道:“这伙孽

畜!那里有甚么火来?你去前面看看禅堂,再来说话!”众僧们爬起来往前观看,那

禅堂外面的门窗?扇,更不曾燎灼了半分。众人悚惧,才认得三藏是种神僧,行者

是尊***。一齐上前叩头道:“我等有眼无珠,不识***下界!你的袈裟在后面方丈

中老师祖处哩!”三藏行过了三五层败壁破墙,嗟叹不已。只见方丈果然无火,众

僧抢入里面,叫道:“公公!唐僧乃是神人,未曾烧死,如今反害了自己家当!趁早

拿出袈裟,还他去也。”

原来这老和尚寻不见袈裟,又烧了本寺的房屋,正在万分烦恼焦燥之处,一闻

此言,怎敢答应?因寻思无计,进退无方,拽开步,躬着腰,往那墙上着实撞了一

头,可怜只撞得脑破血流魂魄散,咽喉气断染红沙!有诗为证。诗曰:

堪叹老衲性愚蒙,枉作人间一寿翁。

欲得袈裟传远世,岂知佛宝不凡同!

但将容易为长久,定是萧条取败功。

广智广谋成甚用?损人利己一场空!

慌得个众僧哭道:“师公已撞杀了,又不见袈裟,怎生是好?”行者道:“想是汝等

盗藏起也!都出来,开具花名手本,等老孙逐一查点!”那上下房的院主,将本寺和

尚、头陀、幸童、道人尽行开具手本二张,大小人等,共计二百三十名。行者请师

父高坐,他却一一从头唱名搜检,都要解放衣襟,分明点过,更无袈裟。又将那各

房头搬抢出去的箱笼物件,从头细细寻遍,那里得有踪迹。

三藏心中烦恼,懊恨行者不尽,却坐在上面念动那咒。行者扑的跌倒在地,抱

着头,十分难禁,只教“莫念,莫念!管寻还了袈裟!”那众僧见了,一个个战兢兢

的,上前跪下劝解,三藏才合口不念。行者一骨鲁跳起来,耳朵里掣出铁棒要打那

些和尚,被三藏喝住道:“这猴头!你头痛还不怕,还要无礼?休动手,且莫伤人,

再与我审问一问!”众僧们磕头礼拜,哀告三藏道:“老爷饶命!我等委实的不曾看

见。这都是那老死鬼的不是。他昨晚看着你的袈裟,只哭到更深时候,看也不曾敢

看,思量要图长久,做个传家之宝,设计定策,要烧杀老爷;自火起之候,狂风大

作,各人只顾救火,搬抢物件,更不知袈裟去向。”行者大怒,走进方丈屋里,把

那触死鬼尸首抬出,选剥了细看,浑身更无那件宝贝;就把个方丈掘地三尺,也无

踪影。

行者忖量半晌,问道:“你这里可有甚么妖怪成精么?”院主道:“老爷不问,

莫想得知。我这里正东南有座黑风山。黑风洞内有一个黑大王。我这老死鬼常与他

讲道。他便是个妖精。别无甚物。”行者道:“那山离此有多远近?”院主道:“只

有二十里,那望见山头的就是。”行者笑道:“师父放心,不须讲了,一定是那黑怪

偷去无疑。”三藏道:“他那厢离此有二十里,如何就断得是他?”行者道:“你不

曾见夜间那火,光腾万里,亮透三天,且休说二十里,就是二百里也照见了!坐定

是他见火光?耀,趁着机会暗暗的来到这里,看见我们袈裟是件宝贝,必然趁哄掳

去也。等老孙去寻他一寻。”三藏道:“你去了时,我却何倚?”行者道:“这个放

心,暗中自有神灵保护,明中等我叫那些和尚伏侍。”即唤众和尚过来,道:“汝等

着几个去埋那老鬼,着几个伏侍我师父,看守我白马!”众僧领诺。行者又道:“汝

等莫顺口儿答应,等我去了,你就不来奉承。看师父的,要怡颜悦色;养白马的,

要水草调匀;***有一毫儿差了,照依这个样棍,与你们看看!”他掣出棍子,照那

火烧的砖墙扑的一下,把那墙打得粉碎,又震倒了有七八层墙。众僧见了个个骨软

身麻,跪着磕头滴泪道:“爷爷宽心前去,我等竭力虔心,供奉老爷,决不敢一毫

怠慢!”好行者,急纵筋斗云,径上黑风山,寻找这袈裟。正是那:

金禅求正出京畿,仗锡投西涉翠微。

虎豹狼虫行处有,工商士客见时稀。

路逢异国愚僧妒,全仗齐天大圣威。

火发风生禅院废,黑熊夜盗锦?衣。

毕竟此去不知袈裟有无,吉凶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歹字旁 一个员念

这一座寺庙,叫观音禅院,也就是观音菩萨连锁店。这儿的老板是一位高龄老和尚,极富。他手下有两百多名和尚,寺院规模相当大。老和尚看中了唐僧的袈裟,要求借去看一夜。唐僧是怎么对悟空说的?“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这个老和尚给唐僧的第一印象是:贪婪奸伪之人。不能给他看。

孙悟空不怕,偏要拿给他看:“放心,放心!都在老孙身上!”你看他不由分说,急急地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取出袈裟!那老和尚见了这般宝贝,果然动了奸心,想方设法把袈裟骗到手,拿在后房灯下,对着袈裟号啕痛哭。哭到二更时候,还不歇声。大家都纷纷为他出了不少主意,可是老和尚依然哭声不止,怎么劝也劝不住。

这个时候,一个和尚说:“我们想几个有力量的,拿了枪刀,打开禅堂,将他杀了,把尸首埋在后园,只我一家知道,却又谋了他的白马、行囊,却把那袈裟留下,以为传家之宝,岂非子孙长久之计耶?”老和尚见说,满心欢喜,却才揩了眼泪道:“好,好,好!此计绝妙!”即便收拾枪刀。你看,他一直哭,哭到有人说出越货时才不哭了,满心欢喜,揩了眼泪叫好。

内中又有一个和尚说,此计不妙,我有一个不动刀枪之法:“每人要干柴一束,舍了那三间禅堂,放起火来,教他欲走无门,连马一火焚之。就是山前山后人家看见,只说是他自不小心,走了火,将我禅堂都烧了。那两个和尚,却不都烧死?又好掩人耳目。袈裟岂不是我们传家之宝?”那些和尚闻言,无不欢喜,都道:“强,强,强!此计更妙,更妙!”遂教各房头搬柴来。

先说“”,是老和尚一人叫“好”,后说“放火”,是所有的和尚都叫“更妙”!这就是观音菩萨连锁店里的实况记录。那么,他们的放火***究竟能不能得逞呢?孙悟空又是怎么应对的呢?行者暗笑道:“与他个顺手牵羊,将计就计。”

好行者,一筋斗跳上南天门,找广目天王借辟火罩,天王道:“你差了,既是歹人放火,只该借水救他,如何要辟火罩?”行者道:“你哪里晓得就里。借水救之,却烧不起来,倒相应了他;只是借此罩,护住了唐僧无伤,其余管他,尽他烧去。快些快些!此时恐已无及,莫误了我下边干事!”那天王笑道:“这猴子还是这等起不善之心。”

罩子借来,护住了唐僧,孙悟空又在干什么呢?他爬到屋顶上看着那些人放火,等他们把火一放,孙悟空就捻诀念咒,望巽地上吸一口气吹将去,一阵风起,把那火转刮得烘烘乱着。好火,好火!胜如赤壁夜鏖兵,赛过阿房宫内火!就这样,把个观音菩萨连锁店烧了个精光!

观音菩萨在这一方的香火被孙猴子一夜之间给捣毁了,损失数目不详。若要追究责任,根本不关孙悟空的事。因为这火也不是他放的!你说孙悟空怕观音菩萨不?他怕,戴上了紧箍咒就没办法了?你能叫他不自在,他也一样能叫你不舒服!你拿他没法。

第二天,唐僧起来了,不知道是真不知还是***不知,呀!怎么都变成了红墙?悟空说,你还做梦哩!昨天果然被你说中了,他要杀我们。最后,唐僧问清楚了,不是孙悟空放的火,就说,我不管你!我只要我的袈裟!

袈裟被来救火的黑熊精偷走了,孙悟空请菩萨来降黑熊精时,说了一番颇耐人寻味的话:“菩萨,我悟空有一句话儿,叫做将计就计。”菩萨道:“你说。”“菩萨若要依得我时,我好替你作个计较,也就不须动得干戈,也不须劳得征战,妖魔眼下遭瘟,佛衣眼下出现。菩萨要不依我时,菩萨往西,我悟空往东,佛衣只当相送,唐三藏只当落空。”

这一番话,看起来,孙悟空好像是在说怎样对付黑熊精,其实是个双关语,这是在和菩萨谈条件。虽然戴了这个紧箍咒,但以后凡事还是都得依他孙悟空的!并不仅仅只是眼下的这一件事咧。眼下收伏黑熊精,若不依孙悟空的,难道菩萨就收伏不了么?笑话。孙悟空根本没必要这样说嘛。

所以,他指的是“取经”大事。若不依我时,唐三藏就要落空!我叫你的事办不成!说得很清楚,“我悟空有一句话儿,叫做将计就计”.怎么叫将计就计?我就用你的办法,来破坏你的事!这个词,孙悟空在对付老和尚放火时曾经说过一遍了的。那菩萨咋办呢?没办法,只得也点点头儿,答应他的条件。

孙悟空为何要火烧观音院?看完以上介绍大家应该都清楚了吧,孙悟空被骗戴上了紧箍咒并没有算在唐僧头上,而是算在观音头上了,他不怕***,所以把观音菩萨连锁店烧了个精光!

西游记第十五回的主要内容

拼音:yǔn  部首:歹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基本字义

● 殒 (殒) yǔn

 ◎ 死:~命。~殁。~身。~阵。香消玉~

 ◎ 古同“陨”,坠落。

yǔn <动> 

(形声。从歺(“歹”是隶楷写法),员声。歺(è),剔肉残余的骨头,常与“死亡”有关。本义:死亡) 同本义 [die;perish] 

殒,没也。——《一切经音义》引《声类》 

殒,字书作陨,同于敏反。——《一切经音义三》 

妻子颠殒。——《后汉书·隗嚣传》 

未尝殒于城中。——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又如:殒亡(灭亡);殒骨(亡躯);殒没(死亡);殒逝(丧亡;逝世);殒谢(谢世,死亡) 

通“陨”。坠落 [fall from the sky or outer space]

 列星殒坠。——《荀子·赋》

 殒越为期。——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

 禹为天子,而启为嗣,持禹之功而不殒。——汉·刘向《列女传》

 又如:殒越(坠落;毁败);殒涕(殒泣。落泪)

 殒灭 yǔnmiè

见“陨灭”

 殒命 yǔnmìng

[meet one's death] 死亡,丧身;指伐灭其国家并俘获其君主

 一时失手,将酒碗掷在张三卤门,皮破血出,逾时殒命。——《红楼梦》

 殒殁 yǔnmò

 [die] (人)死

 殒身 yǔnshēn

 [perish] 死去,丧失生命

 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西游记》

 殒阵 yǔnzhèn

 [fall in battle] 在阵前或战斗中死亡

唐僧为什么知道菩提祖师教训孙悟空的那番话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师徒二人途径一座蛇盘山,马匹在行走过程中被鹰愁涧中的小白龙吞食。唐僧见自己的马匹被妖所食,很伤心落下了眼泪。悟空见了心烦便告诉唐僧自己会将马匹找出。悟空在岸上脱口大骂,引得小白龙出来,那龙见自己打不过悟空又逃回了水中不肯再出来。悟空见此很着急,却无计可施,想去找观音菩萨。观音派来揭谛告知悟空二人此龙乃是***给唐僧的坐骑。白龙听了变为了白马给唐僧骑座。

扩展资料

《西游记》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之事。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曰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清代学者 张书绅

吴承恩撰写的幽默***《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都喜欢看。——鲁迅

《西游记》其想像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 ——北大教授?白化文

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样,这种人侈谈***理论,可谓大胆。 ——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家 艾登堡

《西游记》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 ——《法国大百科全书》

参考资料西游记-百度百科

相信大家都非常喜欢听故事,那么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个关于西游记的小故事。

故事分为很多种有少儿故事,有童话故事,有历史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故事的载体也有不同,比如有图书,有音频和有现在很流行的***,但是古人就没那么好运气的,因为古代没有那么多高科技,所以故事基本上只能靠嘴巴讲出来。

不过电视上说的故事和我们通常说的故事还是有差别的,因为一个故事有可能被分成好几个版本讲。就比如小编这次要讲的这个故事:唐僧见过菩提祖师?为何知道教训孙悟空的那番话?

在原著第十六回,唐僧收孙悟空为徒后,来到一个特殊的地方——观音禅院。这是西游中唯一以菩萨名字命名的地方。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一个最奇葩的长老,这长老活了270岁,偏偏有个嗜好:喜欢袈裟!其实这也好理解,现在一些官员和暴发户不是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爱好吗?比如有的喜欢小女孩,有的喜欢小男孩,有的喜欢养蛇,有的喜欢收藏毛发。总之,不能以常人的眼光看待他们。

唐僧和孙悟空住进院子里,他们第一句话就问:你们来自***,肯定带来了很多宝贝吧,亮出来让我们开开眼。

唐僧再三说,没有没有。

孙悟空不服气了,说我们也有宝贝,是一件袈裟。几名僧人加金池长老发出奸笑:孙子啊,要给我们比袈裟,你们太自不量力了。

唐僧说,你们的好你们的好,孙悟空却不听,非要拿出来展现一下。这个时候,唐僧说了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

“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

等等,这句话怎么那样耳熟呢?不错,菩提祖师曾讲过意思几乎一样的话!

在原著第二回,孙悟空学会了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有一天吃过午饭后,几位师兄弟要让孙悟空展示一下,孙悟空一时兴起,就说,你们随便出个题目吧。众人就说变棵松树,孙悟空摇身一变,就变了一棵一模一样的松树。众人拍手叫好。

哪知,这一举动却惊动了菩提祖师,他急匆匆地扯着一根拐杖就出来了,弄清原委后,这样批评孙悟空——

“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然后就撵孙悟空回家了。

我们仔细对比菩提祖师和唐僧的这番话,虽然指向不同,但意思完全一样,唐僧说他是个畏祸之人(意思其实说他惹祸精),菩提说他此去定生不良,可见,对孙悟空这种爱逞强的毛病看法完全一致!

要知道,有这种认识的人,都是久闯江湖的老司机,不然没有这样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菩提祖师和唐僧都很少去江湖,他们为何对孙悟空的认识高度一致?对这种人性的认识高度一致?

难怪有人说菩提祖师其实就是如来幻化的,而唐僧又是如来二徒弟,他们肯定经常一起交流,所以有相同的认识一点不奇怪。

而小编则认为,菩提祖师未必是如来幻化的,菩提说的这番话和唐僧说的那些告诫语相同,其实都是作者本性的表现。原著作者肯定在这方面吃过大亏,所以在写作时,不由自主就把这种人生教训流露了出来。

其实这番话不仅对孙悟空有用,对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次有益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