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衣饱食逸居无教_暖衣饱食意思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07 0
  1. 饱食暖衣的成语典故
  2. 饱食暖衣是什么意思
  3. ?饱食暖衣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4. 儒家划分五伦的内容和影响
  5. 心想生解读《传习录》第18集节选:良知光明自然遵守三纲五常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大意限制人民不必用国家的疆界,保护国家不必靠山川的险阻,威行天下不必凭兵器的锐利。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

人之有道也,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 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暖衣饱食逸居无教_暖衣饱食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大意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而担忧,派契做司徒主管教育,用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伦常关系和行为准则来教育百姓——父子之间有骨 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饱食暖衣的成语典故

关于棉袄的成语

饱食暖衣

bǎo shí nuǎn yī

解释饱食:吃得饱;暖衣:穿得暖。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结构联合式。

用法形容吃穿不愁。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正音暖;不能读作“nǎo”。

辨形暖的左边是日;不能写作“目”。

近义词丰衣足食、暖衣饱食

反义词饥寒交迫、无衣无食

饱食暖衣是什么意思

出 处 《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示 例 今为若计,欲舞文乱法,快意一时,而身陷刑戮乎?欲守公奉法,~,与妻子处乎?(清·王晫《今世说·政事》)

?饱食暖衣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拼音

bǎo shí nuǎn yī

解释:

饱食:吃得饱;暖衣:穿得暖。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例句

今为若计,欲舞文乱法,快意一时,而身陷刑戮乎?欲守公奉法,~,与妻子处乎?(清·王_《今世说·政事》)

儒家划分五伦的内容和影响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释义:饱食:吃得饱;暖衣:穿得暖。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读音:bǎo shi nuǎn yī

近义词:丰衣足食 暖衣饱食

反义词:饥寒交迫

例句:

1.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2.人生在世,不出一番好议论,不留一番好事业,终日饱食暖衣,不所用心,何自别于禽兽。

心想生解读《传习录》第18集节选:良知光明自然遵守三纲五常

五伦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和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五伦”的影响是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评价道德的基本标准和规范。

这些思想符合封建宗法社会的情况和地主阶级的利益。其后,许多思想家对人伦思想加以发挥和补充。西汉董仲舒在孔丘纲常思想和孟子“五伦”说基础上提出了“三纲五常”。

起源

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他认为父子关系体现仁爱,孝是仁爱的根本,父子之间应该父慈子孝;君臣之间应以义相待,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夫妻内外有别,夫主妻从;老少间有尊卑之序,老老幼幼;朋友之间要平等相处,以诚相待。这是孟子仁、义、礼、智思想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体现。

孟子在处理五伦关系上,尽管是要维护封建等级制的,但还注意了双方的对立关系,他说: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到了韩非,就提出“君为臣纲”,片面强调单方面的义务了。

一、“三纲五常”没有错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

五常:温良恭俭让;五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这是三纲五常,其实也没错,只是在良知不光明的情况下它就错了。《道德经》里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义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也说:如果你讲礼,就是你讲礼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朋友有信、长幼有序、这其实已经丧失了忠义,祸乱的罪魁祸首。就是大家都觉得被约束,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遵守这些?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要追求自由?追求像国外那样的,就是觉得被约束,其实是因为良知不光明,所以觉得被约束。良知光明,一点都不约束。

二、“孝”是一个人的根

人之有道也,就是如果一个人活在“道”里面;饱食暖衣逸居,吃饱了穿暖了,“逸居”说明生活很安逸,这是一种好像小康生活的生活状态,这个时候没有教养,而无教,则近于禽兽,那就跟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了,就像鸡狗吃饱了,也有地方住,他没有教养就和养了鸡和狗没什么区别,这是孟子说的,所以他说这种情况就必须要教育,所以教育就很重要啊。

所以他说圣人有忧之,这里指的是大舜,所以圣人就开始担忧了,就觉得这样不行,老百姓必须要教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奴隶、一种奴役、是一种奴性的教育,其实根本不是。使契为司徒,这个地方就跟王阳明说的一样的,就让契担当教育部的部长,教以人伦。王阳明说“敬敷五教”,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我们说五伦也没问题: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没错的。孔子说一个孝顺的人他一定不会犯上,他也一定不会谋反,他也一定不会弑君,就是说一个犯上的人通常也不孝顺,一个谋反弑君的人他也不孝顺,所以孔子说“孝”是一个人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