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独,卑以自牧意思,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什么意思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07 0
  1.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是什么意思?
  2. 听陈果之《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
  3. 尽心上第九章原文及翻译
  4. 为什么说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5. 士,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出自《孟子》尽心篇。原文是: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君子慎独,卑以自牧意思,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翻译:穷,此处指未得志,未出仕;达,此处指得志,出仕。

这句话代表了孟子对待人生穷达的主要观点。

孟子认为,君子之所谓穷达,关键在于精神、节操(德),而非物质和名位。因此应做到“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应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达则兼济,穷则自修”。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在穷达境遇中厉练自己,增益德性。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这里应该翻译成不得志的人,应该在困境中磨练自己;得志的人,应该胸怀天下,造福百姓。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是什么意思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这句蕴含大道理的句子讲的是:人们在贫穷的时候不能丢掉?义?这个高尚的品德,故而仍旧能感受到快乐;在得志的时候,仍旧守?道?的底线,所以地方百姓也不会失望。那么这句?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所描绘的品性,是君子之风吗?答案必定是肯定的。

1、什么是君子之风

所谓君子,必定品德高尚,并且正直令人尊重的人,首先君子说话需讲道理,并且要求自己谨言慎行,无论言行坐卧都应合乎礼仪,尤其用意。再者君子通常讲求非礼勿视,非礼勿言,不说空话,实实在在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同样也不会因该说而不说有失于人,最后,君子都非常的爱惜自己的名誉,并且对欲望相当的克制,不会妄图贪求非己所属的东西,也不会落井下石、强取豪夺。这其实就是君子的风范。

2、孟子之言所形容的人

孟子其实一共讲了两句话: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具天下。而这两句话是我国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说的就是一共人穷也不能丢掉骨气,不能去做苟且之事,富有的时候更不能狂妄自大,骄奢*逸,利用手中的***为人民为百姓多谋***,做好事。这其中做得最好的榜样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他很完美的在穷的时候隐居南阳十年,并且名扬天下,做到了穷不失义,后刘备三顾茅庐出山而又能做到心怀天下,达而不离其道。

君子之风最重?义?与?道?,而孟子的这句话,非常合适的描写了君子如何做到?义?与?道?,这种品性很好的诠释了君子之风的其中一部分的品性。

听陈果之《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

尊重规律乐于***用最佳行为方式,就可以悠然自得。

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原句: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翻译:尊重规律乐于***用最佳行为方式,就可以悠然自得。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读书人能得到自己的本性。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人民不会对他失望。

《尽心章句上·第九节》出处与内容简介

《尽心章句上》选自《孟子》,《孟子》一书七篇,由孟子及其***(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尽心上第九章原文及翻译

在道德领域里,金钱是个很尴尬、很敏感的话题。自古至今、千百年来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把利益与道德相互对立,好像钱财名利与道德良知与生俱来就是水火不容、充满争议的一对天敌。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不可否认,钱财是我们大多数人幸福生活的一个必要元素,而且也是我们向善、行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股物质力量。那么利益与道德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两者之间是否只能你死我活、非此即彼?钱财名利与道德良知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一些日久年深的误解?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君子爱财更爱道,以道求财,财不离道。谁都不能否认钱财、物质具有极大的力量。当今社会,鄙视钱财是无力的,鄙视钱财是虚伪的。一个君子是没必要去轻视金钱的,错的是人心。世界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心的问题,心要是正了,心要是纯了,人就正了,人就纯了。所以钱财本无错,错的永远是用钱财的那个人。而人的错主要在于他拥有怎样的一颗心?

真正的有德之人,真正的君子,他是承认金钱的力量,承认物质的价值。他也努力的追求金钱,以正确的方式追求金钱,获得金钱。同时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当仁不让、责无旁贷的拥有金钱,这没什么错。但是君子、有德之人清醒的知道一点:功利的意义在于它能帮助我们实现心中的幸福、自由和爱。金钱、物质财富是帮助我们实现幸福、自由、爱的工具和途径。但是金钱、物质财富并不等于幸福本身、并不等于爱本身、并不等于自由本身。但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混淆了这一点,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把自己给迷失了,慢慢的误解了金钱就是彼岸,金钱就等于幸福。而真正的君子也爱财,只是取之有道,用之有道,拒之有道。

世界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心的问题。心要不对了,人就不对了。金钱说到底只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它既能创造伟大的美好,也能酿成惨痛的悲剧。关键还是在于用钱之人的那颗心。如果你有一颗良心,你真正在意善良、正义、平等,真正心怀一片关爱,那么有钱、没钱不会改变你的灵魂、不会改变你的品质!有钱只会增加你的向善、行善的力量,只会增加你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惊喜。儒家有一句名言叫做“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也就是说不论是生活窘迫还是处境优越,我们都要尽力维护好自己的这颗良心,否则良心丢了,哪怕你拥有再多的物质,你终究是个无情之辈!终究是个不幸之人!

为什么说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尽心上第九章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翻译: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如何游说。别人理解我,我也悠然自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悠然自得。”宋勾践说:“要怎样才可以悠然自得呢。”

答道:“崇尚德,迷恋义,就可以悠然自得了。所以,士人不得志时不失掉义,得志之时不离开道。不得志时不失掉义,所以能够葆有本性;得志之时不离开道,所以百姓不致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恩泽普施于百姓;不得志,修养个人品德而表现于世间。不得志时,便独善其身;得志之时,便兼善天下。”

诗文的翻译注意事项:

1、保留原意。古诗文通常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而这些都需要在翻译中得到体现。因此,翻译时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意,传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古诗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让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比如,要注意主谓宾的搭配、句式的结构、用词的准确性和文***等问题。

3、保持文化特色。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保持这些文化特色,尽可能地传达出原文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比如,要注意历史人物、典故、传统意象等文化元素的翻译和处理。

士,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是什么意思

大丈夫不论得不得志,皆能恬然处之。孟子说:“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观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不得志的时候也不忘记义理,在得志的时候更不违背正道。孟子还认为君子是不受外界动摇的,只要不做欠缺仁德,违反礼义的事,则纵使有什么突然降临的祸患,也能够坦然以对,不以为祸患了。

孟子本人不仅坐而言,而且早已起而行,达到那种境界了。有一次,公孙丑问他,“倘若夫子做到齐国的卿相,得以推行王道政治,则齐国为霸诸候,称王天下,也就不算什么稀奇事了。可是当您实际担负这项重职时,也能够做到毫不动心的境界吗?”孟子回答:“是的,我四十岁以后就不动心了。”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孟子列举了两个方法,即“我知言”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所谓“知言”是指能够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同时也能明确地判断。《孟子》中讲,“听到不妥当的话,就知道对方是被私念所蒙蔽;听到放荡的话,就知道对方心里有邪念;听到邪僻的话,就知道对方行事有违反正道的地方;听到闪烁不定的话,就知道对方已经滞碍难行了。”换言之,拥有这种明确的判断力,就不会被那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所愚弄,更不会因而动摇自己的心意了。

第二,“浩然之气。”公孙丑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其力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这段话的大意是,这种气极其广大,刚健,若能对自己所行的正道抱着相当的自信,以这种方法来培养它,就能充塞于天地之间。但它只是配合着道与义而存在的,若缺乏道与义,则浩然之气也就荡然无存了。只有在反复实行道与义时,才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如果仅是偶一为之,就不可能获得。总之,首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着坚定的信念,然后才能产生“浩然之气”。

在《论语》中有“孔子绝礼于陈”的故事。孔子带着***们周游列国时,在陈卷入政治***中,连吃的东西都没有,连续几天动弹不得。最后,***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会遇到这种悲惨的境遇吗?”孔子对于子路的不满视而不见,只是淡淡地回答:“人的一生都会有好与坏的境遇,最重要的是处在逆境时如何去排遣它。”

荀子根据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时也。”任何人的一生总会有不遇的时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和预期相反的结果。长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产生悲观情绪。然而,人生并不仅有这种不遇的时候。当云散日出时,前途自然光明无量。所以,凡事必须耐心地等待时机的来临,不必惊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顺利的时候仍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成功;可是总有一天,不遇的时刻会悄然来临,因此,即使在春风得意之时也不要得意忘形,应该谨慎小心地活着。

身处顺境而不骄矜,身处逆境而不颓唐,这才是聪明人所应***取的生活态度。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低调做人高标做事》

中国古代有一种人,叫做“士”。士,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无恒产而有恒心。不论处怎样境地,有风骨、有信义、有气节,有始终。精神贵族,是为士。”

《吕氏春秋·正名》记尹文与齐王的对话:“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齐王曰:‘此真所谓士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