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躬下士多识大体故天下具瞻,谦虚躬行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6-06 0
  1. 张镐详细资料大全
  2. 战国四公子都有谁?他们各是哪国的?
  3. 谁能给我介绍一下战国四公子?[越详细越好!]谢谢!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是为战国四公子

一、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谦躬下士多识大体故天下具瞻,谦虚躬行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安嫠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韩亡则魏危在旦夕。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数劝魏王不得,乃窃符救赵。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信陵君亲韩救赵存魏,于三晋及天下其功可谓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间计日毁公子于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将”。为免杀身之祸,信陵君“谢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便“病酒而卒”。实令人扼腕叹惜。

四公子皆称喜士,致食客数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每闻贤者,必卑躬往请,以诚相求,以礼相交。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郸毛公、薛公。汉高祖少时即闻公子贤,即位后“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十二月,为战国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非王而获守冢者独信陵君一人。史记: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信陵君之贤,诚不虚也。

二、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黄歇初以博闻辨术事顷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烧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复拔巫黔中郡。是时黄歇为楚使于秦,知秦王轻楚,恐秦举兵灭楚,遂以滔滔辨才说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强于秦楚”,秦楚相争犹如二虎相斗。蚌鹤相争渔人得利,灭楚而致韩魏强盛实属不智之举。再者秦楚素来友好,韩魏于秦却有累世之怨。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韩魏。昭王以为善,乃止将军白起,“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顷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质于秦,黄歇随行。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乃设计使太子逃归楚。秋,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从此荣宠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国欲献其妹于楚王,恐无子失宠,遂投春申君门下。春申君性好渔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园教其妹言于春申君:“楚王虽幸君,然王无子,百年后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异日恐有杀身之祸。不如进妾于王,一旦有子,则楚国尽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进之楚王,欲效吕不韦故计。后果生男,立为太子,李园遂受重用。

李园本非善人,得势后更是野心勃勃,阴养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申君徒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门下贤者朱英劝春申君:“楚王卒,李园必杀君以灭口。”可怜春申君一生玩弄权术阴谋,此时居然天真,以为李园“弱人也,仆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后,考烈王卒,李园使死士刺春申君于棘门,“尽灭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为左徒时,外无宾客之助,内无王室之亲,说秦以存魏国,设计而归太子,独赖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为相国,五年将兵救赵,八年北伐灭鲁,复兴楚国。以非王室宗亲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听、计必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为相国实则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见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灭族于竖子之手,可怜!可叹!

三、孟尝君

齐田文,父为田婴,祖为齐威王。宣王为其亲叔,缗王为其堂兄。田婴封于薛,谥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少有远谋,深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劝田婴舍家业而厚待宾客,由是“名声闻于诸侯”。孟尝君待客平等,“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且常施惠于宾客亲戚,客以此多归孟尝君。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不得。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后欲杀之。孟尝君赖其客中能为鸡鸣狗盗者之力,得脱此难。

后孟尝君相齐,缗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赖其客冯獾游说秦王和齐王而得复其位。

及田甲劫缗王,缗王甚疑孟尝君为主谋。孟尝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缗王乃“复召孟尝君”。

孟尝君所经此三难,卒赖宾客之力而免,故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司马迁以为“名不虚”。但其心胸狭隘,好为阴谋,故王安石于“鸡鸣狗盗者出其门”颇有微词,不为无因。

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脱秦难,经赵返齐。赵人闻其贤,出观之,皆笑其身材矮小。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气量何其小哉!

孟尝君谢病归养后,秦逃将吕礼相齐。孟尝君恐失势,乃行阴谋手段排挤吕礼,后又借刀于秦相魏冉,终将吕礼逼走。

齐缗王三十八年,齐灭宋,欲废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缗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尝君为泄一已之愤,不思破六国之合,致使乐毅将六国之兵,下齐七十余城。若非有田单出世,行反间计,排火牛阵,齐国几乎宗庙无存。孟尝君实为齐千古罪人。

战国时诸侯争霸,目无周王,然名义上周室仍为共主,有类于近代军阀割据。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负,并无忠君爱国之念。魏张仪相秦,齐孙武事吴,卫吴起事魏相楚,东周苏秦事燕并佩六国相印,皆自然之事。故伍子胥去楚事吴,引兵伐楚,以报父兄之仇,时人未尝稍有非议。但孟尝君身为齐宗室嫡亲,不思救国反为魏相,坐看齐几乎灭国,实乃数典忘祖之辈。

其后田单复齐,襄王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孟尝君死后,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君遂绝嗣无后。

四、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乃武灵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使平原君请救于楚,赖客毛遂之力而定赵楚合纵。平原君返赵,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郸危在旦夕。平原君听李同之劝,尽散家财以飨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却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军至,邯郸围解。

赵胜虽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实。史书所言其“喜宾客”,其实“徒豪举尔,不求士也”。为一美人而寒宾客之心,毛遂处其门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过尔尔。后信陵君留邯郸,从贤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闻之,笑信陵君妄从博徒浆者游,致门下士“半去平原君而归公子”。可见平原君徒好虚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才具平庸,目光短浅。孝成王四年,秦攻韩上党,旦夕且下。上党守将冯亭乃使使者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王向无自知之明,脸皮又极厚,居然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复召平原君问之。平原君同样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祸之计,也未考虑后果。利令智昏之下劝赵王道:“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王乃使赵胜受地。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

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结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虚也。

张镐详细资料大全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是为战国四公子。

一、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安嫠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韩亡则魏危在旦夕。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数劝魏王不得,乃窃符救赵。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信陵君亲韩救赵存魏,于三晋及天下其功可谓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间计日毁公子于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将”。为免杀身之祸,信陵君“谢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便“病酒而卒”。实令人扼腕叹惜。

四公子皆称喜士,致食客数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每闻贤者,必卑躬往请,以诚相求,以礼相交。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郸毛公、薛公。汉高祖少时即闻公子贤,即位后“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十二月,为战国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非王而获守冢者独信陵君一人。史记: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信陵君之贤,诚不虚也。

二、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黄歇初以博闻辨术事顷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烧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复拔巫黔中郡。是时黄歇为楚使于秦,知秦王轻楚,恐秦举兵灭楚,遂以滔滔辨才说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强于秦楚”,秦楚相争犹如二虎相斗。蚌鹤相争渔人得利,灭楚而致韩魏强盛实属不智之举。再者秦楚素来友好,韩魏于秦却有累世之怨。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韩魏。昭王以为善,乃止将军白起,“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顷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质于秦,黄歇随行。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乃设计使太子逃归楚。秋,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从此荣宠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国欲献其妹于楚王,恐无子失宠,遂投春申君门下。春申君性好渔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园教其妹言于春申君:“楚王虽幸君,然王无子,百年后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异日恐有杀身之祸。不如进妾于王,一旦有子,则楚国尽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进之楚王,欲效吕不韦故计。后果生男,立为太子,李园遂受重用。

李园本非善人,得势后更是野心勃勃,阴养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申君徒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门下贤者朱英劝春申君:“楚王卒,李园必杀君以灭口。”可怜春申君一生玩弄权术阴谋,此时居然天真,以为李园“弱人也,仆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后,考烈王卒,李园使死士刺春申君于棘门,“尽灭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为左徒时,外无宾客之助,内无王室之亲,说秦以存魏国,设计而归太子,独赖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为相国,五年将兵救赵,八年北伐灭鲁,复兴楚国。以非王室宗亲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听、计必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为相国实则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见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灭族于竖子之手,可怜!可叹!

三、孟尝君

齐田文,父为田婴,祖为齐威王。宣王为其亲叔,缗王为其堂兄。田婴封于薛,谥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少有远谋,深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劝田婴舍家业而厚待宾客,由是“名声闻于诸侯”。孟尝君待客平等,“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且常施惠于宾客亲戚,客以此多归孟尝君。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不得。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后欲杀之。孟尝君赖其客中能为鸡鸣狗盗者之力,得脱此难。

后孟尝君相齐,缗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赖其客冯獾游说秦王和齐王而得复其位。

及田甲劫缗王,缗王甚疑孟尝君为主谋。孟尝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缗王乃“复召孟尝君”。

孟尝君所经此三难,卒赖宾客之力而免,故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司马迁以为“名不虚”。但其心胸狭隘,好为阴谋,故王安石于“鸡鸣狗盗者出其门”颇有微词,不为无因。

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脱秦难,经赵返齐。赵人闻其贤,出观之,皆笑其身材矮小。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气量何其小哉!

孟尝君谢病归养后,秦逃将吕礼相齐。孟尝君恐失势,乃行阴谋手段排挤吕礼,后又借刀于秦相魏冉,终将吕礼逼走。

齐缗王三十八年,齐灭宋,欲废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缗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尝君为泄一已之愤,不思破六国之合,致使乐毅将六国之兵,下齐七十余城。若非有田单出世,行反间计,排火牛阵,齐国几乎宗庙无存。孟尝君实为齐千古罪人。

战国时诸侯争霸,目无周王,然名义上周室仍为共主,有类于近代军阀割据。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负,并无忠君爱国之念。魏张仪相秦,齐孙武事吴,卫吴起事魏相楚,东周苏秦事燕并佩六国相印,皆自然之事。故伍子胥去楚事吴,引兵伐楚,以报父兄之仇,时人未尝稍有非议。但孟尝君身为齐宗室嫡亲,不思救国反为魏相,坐看齐几乎灭国,实乃数典忘祖之辈。

其后田单复齐,襄王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孟尝君死后,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君遂绝嗣无后。

四、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乃武灵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使平原君请救于楚,赖客毛遂之力而定赵楚合纵。平原君返赵,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郸危在旦夕。平原君听李同之劝,尽散家财以飨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却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军至,邯郸围解。

赵胜虽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实。史书所言其“喜宾客”,其实“徒豪举尔,不求士也”。为一美人而寒宾客之心,毛遂处其门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过尔尔。后信陵君留邯郸,从贤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闻之,笑信陵君妄从博徒浆者游,致门下士“半去平原君而归公子”。可见平原君徒好虚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才具平庸,目光短浅。孝成王四年,秦攻韩上党,旦夕且下。上党守将冯亭乃使使者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王向无自知之明,脸皮又极厚,居然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复召平原君问之。平原君同样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祸之计,也未考虑后果。利令智昏之下劝赵王道:“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王乃使赵胜受地。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

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结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虚也。

战国四公子都有谁?他们各是哪国的?

张镐(?-764年),字从周,博州(今山东聊城)人,唐朝宰相。

张镐出身于汲郡张氏,早年游学长安,初授左拾遗。安史之乱时随玄宗入蜀,后辅佐肃宗,拜谏议大夫

至德二年(757年),张镐被授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任河南节度使,讨伐安史叛军,后进封南阳郡公。因密奏肃宗,劝其不要接受史思明投降,并提防滑州防御使许叔冀,被罢为荆州长史。

此后历任太子宾客、左散骑常侍、辰州司户、抚州刺史、洪州观察使、江南西道观察使。广德二年(764年),张镐病逝。

基本介绍 本名 :张镐 字号 :字从周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 出生地 :博州 出生时间 :不详 去世时间 :764年 主要成就 :入仕三年官至宰相 官职 :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爵位 :南阳郡公→平原郡公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担任宰相,两遭贬谪,病逝任上,轶事典故,人物评价,个人作品,家庭成员,史籍记载,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镐年轻时拜名士吴兢为师,深受吴兢器重,后游历长安,以饮酒、鼓琴自娱,不善与外人交往。若有公卿邀请,他便径直前往,也仅是求醉而已。 担任宰相 天宝末年,杨国忠担任宰相,为提高声名,特意搜罗天下奇杰。张镐得到杨国忠的推荐,以布衣身份被拜为左拾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反唐,杨国忠多次向张镐咨询军国重事。张镐举荐赞善大夫来瑱,称他可独当一面。来瑱后来果然屡破叛军。 至德元年(756年),安史叛军进逼长安,唐玄宗出逃。张镐步行扈从唐玄宗,直到蜀地。同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拥立为帝,是为唐肃宗,并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唐玄宗便命张镐去辅佐肃宗。张镐到凤翔后,因奏议多有补益,被拜为谏议大夫。 至德二年(757年),张镐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八月,唐肃宗因张镐文武全才,又让他兼任河南节度使、都统淮南等道诸军事。当时,叛军围困睢阳,张巡告急。张镐急速赴援,并传令濠州刺史闾丘晓,让他出兵营救。闾丘晓却担心战事失败祸及自己,逗留不肯进军,坐视叛军攻城。 同年十月,叛军攻陷睢阳,张巡遇害。张镐大怒,命杖杀闾丘晓。不久,两京光复,唐肃宗返回长安。张镐被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南阳郡公,并镇守汴州,对叛军余孽加以招抚、征伐。十一月,张镐统帅鲁炅、来瑱、李祗、李嗣业、李奂五位节度使,收复河南、河东各郡县。 两遭贬谪 乾元元年(758年),史思明被形势所迫,上表请降。张镐担心朝廷应允,密奏道:“史思明凶残阴险,包藏祸心,与禽兽相同。我们能以计谋击败他,却难以用仁德感化。”同时又劝肃宗提防滑州防御使许叔冀的叛乱。但因他从不交结宦官,宦官都在唐肃宗面前极力称赞史思明、许叔冀的忠诚。唐肃宗遂以“不切事机”为由,罢免张镐的相位,改任他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再次反唐,许叔冀归降叛军。唐肃宗想起此前张镐的进言,征拜他为太子宾客,后改左散骑常侍。上元二年(761年),岐王李珍因谋逆被赐死。张镐因曾购买李珍的宅邸,也受到牵连,被贬为辰州司户。 病逝任上 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继位。张镐被起复为抚州刺史,后改任洪州观察使,改封平原郡公。后来,袁晁起义,江淮震动。张镐击破叛军,斩杀舒城贼首杨昭、新安大豪沈千载,被授为江南西道观察使。 广德二年(764年)九月,张镐在江南西道观察使的任上病逝。 轶事典故 唐肃宗曾命数百僧人在内道场念诵佛经,声传宫外。张镐时为宰相,进谏道:“臣听说天子修福,应安养百姓,施行教化,没听说依靠佛教就能使国家太平的。”唐肃宗赞同。 人物评价 萧昕:如镐者,用之则为王者师,不用则幽谷一叟尔。 刘昫:⑴ 风仪魁岸,廓落有大志,涉猎经史,好谈王霸大略。⑵ 镐自入仕凡三年,致位宰相。居身清廉,不营资产,谦恭下士,善谈论,多识大体,故天下具瞻,虽考秩至浅,推为旧德云。⑶ 镐直躬居位,重德镇时,其为人也鲜矣。 个人作品 《全唐文》收录其奏疏三篇:《谏招抚史思明奏》、《谏内置道场奏》、《请追谥常王傅吴兢奏》。 家庭成员 曾祖:张善见,官至越州司马。 祖父:张武定,官至荆州户曹参军。 父亲:张知古,官至代州司功参军。 史籍记载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列传第六十一》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六十四》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 唐纪三十六》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唐纪三十八》

谁能给我介绍一下战国四公子?[越详细越好!]谢谢!

一、 孟尝君:一切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

在战国四公子中,后人评价最为纷歧的莫过于孟尝君,尤其是他的门客中有鸡鸣狗盗者,但是孟尝君却“好客自喜”,只要门客对他是有利的,他便不会计较门客的出身,他一心想的只是自己的功名富贵。

孟尝君之父为相,有子四十余人,而唯独孟尝君年少见智,这主要体现在他与父亲的论辩上?1?7孟尝君因生于五月五日,况且又是贱妾所生,恐怕今后人生必不顺利?1?7他被父亲嫌弃甚至抛弃?1?7还好,母亲偷偷把他抚养大?1?7当他长大成人被领到父亲面前时,父亲仍然不念骨肉之亲,而“怒其母”?1?7孟尝君却不忘父子礼节,“顿首”询问原因,即刻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地解除了父亲的忧患:“必受于天,君何忧焉?1?7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其至者!”此言一出,无论是从天命还是从人为的角度,都使父亲再没有任何借口遗弃生于五月五日的他了?1?7真是一鸣惊人?1?7如果说孟尝君驳“五月五日子不可举”之说是他仕途的“柳暗花明”的话,那么孟尝君责备父亲“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则是孟尝君士途的“又一村”了?1?7孟尝君一出现就显出他的机智、见识过人,他对父亲先驳后责,前者顿首而后者持理不让:

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谷而士不得短褐?1?7仆妾余梁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

孟尝君对父亲的私家富累万金而不招贤纳士的责备不留余地,眼光可谓长远独到,也因此得到主家待客的职务,并使宾客日进,自己的名声也逐渐闻于诸侯,而且被立为太子?1?7孟尝君终于以自己的才识从被弃翻身而为太子,代立于薛?1?7

对待宾客,孟尝君“舍业厚遇之”,“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1?7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1?7” 孟尝君主家待客是以利相招,以财动心,所以在孟尝君被废后,宾客皆离他而去,他便扬言:“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辱之?1?7”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1?7

秦昭王认为孟尝君贤能,愿求孟尝君,孟尝君便欣然愿往,而对宾客的百般劝说置之不闻?1?7只有当舍人苏代以土以土禺人、木禺人喻之,使他明白利害,他才打消入秦念头?1?7

孟尝君过赵,“斫击杀遂灭一县以去?1?7”而不管生灵涂炭,只因赵人对他的一句取笑?1?7他完全没有“公子”所应有的大度?1?7

秦欲以孟尝君为相,后又“囚孟尝君,谋欲”于是孟尝君得脱后便以公济私积极联合韩、魏攻秦,对齐自身的危害则视而不见,而苏代一句“韩、魏必轻齐畏秦,臣为君危之”却使孟尝君停止了干戈,只因他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实在于自己不利?1?7

秦人吕礼为齐相,孟尝君担心自己地位不保,竟把个人恩怨化为国家大事,派人给秦相魏冉下书,说动魏冉攻打齐国逼走吕礼?1?7

齐国灭宋,“欲去孟尝君”而“孟尝君恐,乃如魏?1?7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1?7”他不但为了自己而甘心在他国为相,甚至联合外敌攻打自己的国家,使齐国几乎灭亡?1?7

别国的小恩小惠可以轻易地让孟尝君扔下自己的国家,而当事情关系到自己的一点点小利益时,孟尝君却郑重其事地考虑起来?1?7他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利益罢了?1?7

司马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1?7大则利天下,小则得一国?1?7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1?7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书》曰:‘受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此之谓也?1?7”①从孟尝君得到主家待客的权力以后的表现来看,孟尝君起初的一鸣惊人,责难父亲的话其实也不过是贵族公子的“花言巧语”罢了,他养士的目的与他的父亲相比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1?7孟尝君多怨、易怒,自私自利,一切只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1?7他怨父亲迷信、抛弃他,更怨父亲“门下不见一贤者”而“忘公家之事日损”,于是他直言指责;他怨秦国对他的囚禁,怨赵人耻笑他“乃眇小丈夫耳”,怨吕礼抢夺他的地位,怨齐国君主之骄,于是他愤怒、他大动干戈,视生命为草芥;他怨宾客背他而去,于是他咬牙切齿,怒发冲冠?1?7这一切都只因他自身利益受到伤害,他是自私自利的,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1?7

二、 平原君:盲目养士,徒为虚名

战国时代是一个没有巨人的时代,没有一种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没有一个人物是天下归心的人物?1?7大家都想保存并发展自己,因此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和富国强兵之术,也造就了“士”这个春秋战国时代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1?7欲强国者必养士,因此便出现了“争相倾以待士”的局面?1?7

如果说孟尝君养士,无论是诸侯宾客还是逃亡负罪之徒,他都无所选择,一概“善遇之”?1?7致使门客中各色人等鱼龙混杂?1?7而他的门客的活动则或使孟尝君保全了性命,或使孟尝君保持了权势和名望,都只是为了孟尝君的一己之私利,于国于民却并无补益?1?7

那么,与孟尝君相比,平原君养士则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他养士只是为了虚名,并非真的求士而且也并不识人,这主要表现在笑躄者、疑毛遂、失毛公、薛公、贪心、未睹大体等几个方面?1?7

民家有一躄者因被平原君美人取笑,便谒见平原君,单刀直入“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当着躄者的面,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而躄者走后他却又笑着说:“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在这里,“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前者表现了平原君为人圆通,善于敷衍,后者表现了平原君性格的疏放和轻狂?1?7而“终不杀”则反映了平原君对躄者之流的蔑视?1?7由此可见,当平原君“门下舍人宾客引去过半”时,平原君的杀姬谢躄便只是一种故作姿态罢了?1?7

平原君门客盛时达数千人,他遍觅宾客却偏偏落过毛遂?1?7在准备赴楚缔结纵约时却选不出二十个文武双全的同行者?1?7而对于毛遂的自荐却是一副怀疑、不信任的样子?1?7我们从平原君与毛遂的对话中可看出: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毛遂曰:“三年于此矣?1?7”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1?7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1?7先生不能,先生留?1?7”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1?7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1?7”

两人话语针锋相对,一个说毛遂居三年而无所闻,认为不能同往;一个则说无所闻不是无能,并把无所闻的责任归于平原君,指出是他没有给机会让食客有用武之地,一语中的?1?7毛遂终于“面试”成功,但无论是平原君还是其余19人皆心有不服,毕竟还未见毛遂有所造树?1?7于是“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1?7平原君的“质辞”虽显出他的通脱爽直,但这种通脱爽直里更多的则是在反映平原君对毛遂的轻蔑与不识人才?1?7毛遂的出色表现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1?7

作者以19﹕1的笔力表现毛遂以1压倒19的气势。写毛遂从被19人“目笑”到“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又到“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1?7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再到“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而完成与楚合纵的任务,而且使楚王“唯唯”愿“谨奉社稷而以从”并歃血为盟?1?7毛遂真如锥器,锥尖一露,接着便逐渐露出锥形,直至完全“脱颖而出”毛遂至此终于能骄傲地说一句“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1?7文章对毛遂才能“脱颖而出过程的描写,使人不得不拍案叫绝,并为毛遂鼓掌称快?1?7毛遂鹤立鸡群的形象更是鲜明,真可谓“四两拨千斤”?1?7就连平原君自己也不得不惭愧地感慨“胜不敢复相士”?1?7文章越是从侧面把毛遂写得成功则平原君有眼不识俊杰的形象也被连带地写得更为鲜明起来?1?7

平原君的不识人才还体现在对毛公、薛公的态度上?1?7平原君对于魏公子信陵君仰慕已久的贤士毛公、薛公不但是不屑一顾,徒任其混迹于博徒、卖浆者之流,而且以魏公子从游于这两个博徒卖浆之人为耻?1?7平原君身为赵相反而使本国的人才毛公、薛公为魏公子得去?1?7

平原君私爱美人,使自己在那个“争相倾以待士”的时代里给人一种“爱色而贱士”的形象,更使自己门下的宾客舍人引去者过半;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1?7苏辙曰:“赵胜倾身下士,以窃一时之声可耳;至于为国计虑,性不知也?1?7赵欲拒燕,有廉颇、赵奢不能用,而割地与齐以借田单,知单之贤而不知其不为赵用也?1?7及韩冯亭以上党嫁祸于赵,赵豹知其不可,而胜贪取之,长平之祸成于胜之言,此皆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1?7乃欲使之相危国,拒强秦,难矣哉!”;②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用李同的话就是:

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争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余梁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1?7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1?7

他完全可以“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以此鼓舞士气,而平原君却一筹莫展,甚至对“帝秦说”不敢议论一个字?1?7

平原君虽有诸多不是,但还是有他可取之处的,如从谏如流,知过必改。

起初,平原君和私爱美人,不愿斩笑躄者美人头,然而当他看到门下宾客纷纷离去,是以为他“爱色而贱士”时,他便毅然杀掉爱姬?1?7并亲自提着美人头到躄者家谢罪;毛遂自荐赴楚时,平原君既倨尊又气傲,他对毛遂的能力是完全怀疑的,但是当毛遂三言两语完成使命后,平原君终于心悦诚服,对毛遂说:“胜不敢复相士?1?7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于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1?7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1?7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1?7胜不敢复相士?1?7”并将毛遂奉为上宾?1?7如果说孟尝君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与敌国勾结是一种卑劣的行径,那么平原君在国家危机之时,他能够听从李同的建议,尽散家财,将夫人以下家人编入士兵队伍,共御秦兵这种通达事理,忠于国家的行为就更值得我们肯定了?1?7

三、 信陵君:仁而下士,名冠诸侯

在战国四公子中,司马迁最爱信陵君,因为信陵君对待士人的那种仁、谦的态度最符合司马迁的审美取向?1?7

司马迁写孟尝君写到“吾尝过薛,其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又闻“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写平原君则写他以一笑应付躄者,且有眼不识毛遂,并评价平原君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然未睹大体”。而写信陵君却是“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公子社交侯赢、间步从毛公、薛公游就是最好的例证。

作者写公子社交夷门监者侯赢时,通过一系列对比描写来证明公子的仁、谦?1?7先写“公子往请,欲厚遗之”后写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1?7而侯生却“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侯生傲慢如此,而公子却“执辔愈恭”?1?7接着,侯生又使“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这还不够,侯生居然“故久立与其客语”,但公子“颜色愈和”,整个过程,“公子色终不变”?1?7到家后公子又“引侯生坐上坐,徧赞宾客”,“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1?7侯生原本贫困且又仅一夷门监者,虽说是隐士却不见有什么建树,况且几次三番对公子傲慢无礼,而公子却依然仁而谦?1?7对比如此鲜明,公子愈显尊贵,而侯生愈显傲慢无礼?1?7但是作者却在段末引出侯生自白:“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1?7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侯生“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却能牺牲自己的名声来成全公子,使读者不得不对侯生的由鄙视转为肃然起敬?1?7由此通过描写侯生的形象是从一个隐士,不受财的可敬形象转为傲慢、无礼的形象再转为使人肃然起敬,一起一伏?1?7从而使公子被从正面加固了仁谦、尊贵的形象?1?7

其实信陵君能得“公子”之称也是因为他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又能急人之急?1?7

秦围邯郸,平原君求救于魏,魏王却犹豫不决,于是公子“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宾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虽不免有些急躁、冲动,但是他急人之急的心情却得到读者的理解?1?7然而公子虽冲动但却有礼节,当公子告别侯生,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公子时,公子担心“我岂有所失哉?”于是“引车还,问侯生”?1?7而侯生不愧是一名真的隐士?1?7他沉着、冷静,虽为隐士却能洞察一切?1?7他深知公子的性情,他知道公子辞决而行必是一鼓作气,劝之定不听,所以故不送,以转移公子注意力?1?7公子果然引车而还?1?7于是侯生才道明不送之原由,并把他的计谋告诉公子?1?7侯生的洞察一切体现在他虽为屈屈一夷门监者,却知兵符所在,又知如姬最幸,易得兵符,且知公子曾为如姬报父仇,甚至连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的心理也了如指掌?1?7然而侯生之计虽绝妙,公子却因“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而泣,公子的“爱士”形象由此可一览无余?1?7人的行为代价最大莫过于牺牲生命,侯生为公子计,而后“北乡自刭”自此侯生的形象更使人肃然起敬?1?7侯生越是牺牲自己而成全他人,他的形象就越是鲜明有力,因此公子的仁、谦、爱士的形象也被反衬得愈加鲜明有力?1?7

信陵君之所以能得“公子”之称,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他能知错即改,又有一颗爱国之心,可谓常自省而知大体?1?7信陵君窃符救赵成功后,赵国上下皆德公子,而公子“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当有人为公子指出不是之处后,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1?7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1?7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1?7公子因窃符救赵一事留居赵十年期间,秦“日夜出兵 东伐魏”而公子因怕魏王降罪于他,禁止门客为魏使者通报,门客果不敢违令?1?7是毛公、薛公大胆违令对公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明过错?1?7公子果然爱国心切“语未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1?7公子慧眼识英才,间步从毛公、薛公游,二公果不负公子厚爱,冒死劝公子归救魏,才使公子避免犯下大错?1?7

李晚芳曰:“战国四君子,皆以好士称,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观其下交岩穴,觉得孟氏不挟之者,盖其质本仁厚,性复聪慧?1?7”王世贞曰:“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之好士也,以存魏也,乌乎同!”③信陵君爱士如此,爱国如此,难怪司马迁独独愿以“公子”称赞信陵君?1?7

四、 春申君:一辩而显赫,却遭奸人害

自司马迁以来,一直到现在,人们总是把春申君同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相提并论,合称之为“战国四君”、“战国四公子”?1?7而事实上,后三者都是出自名门贵族:孟尝君是齐国丞相田婴的儿子,是齐威王的孙子,平原君是“赵之诸公子之一”,是赵惠文王的弟弟;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儿子,是魏安僖王的异母弟弟?1?7唯独春申君出身平民、士人阶层?1?7三位出身名门的公子所作出的大事都是他们门下士人所教授的结果,而他们本人则只是充当了执行者的角色,几乎没有独办过一件事?1?7但是春申君却游学博闻、治国有术?1?7上书劝止秦王攻楚,设计救归楚国太子,是春申君一生为楚国所做的两件最重大的事,而这两件事都是他自己独力完成的,与他门下的士人毫无关系?1?7

司马迁写春申君着力在一“辩”字,因此文章开始便引用了春申君劝止秦王攻楚的大段论辩之辞,以突出他的论辩之才?1?7

春申君劝说秦国与楚国亲善,他在谏书中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中心论点:秦国不应攻打楚国,而应与之友好?1?7他说:“天下莫强于秦、楚?1?7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1?7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1?7”接着,春申君又打比方又举事实,从古讲到今,引《诗》又引《易》具体分析了秦国不能攻打楚国的两个原因,既形象又生动?1?7最后春申君给秦昭王展示了一幅秦、楚友好将带来的美景:万朝来贺,天下皆归于秦?1?7终于使秦国打消了对楚用兵的念头?1?7

春申君说应侯劝秦王使楚太子归国同样显示了他的论辩之才?1?7只是这一次,他深知可能性不大,所以又劝楚太子乔装归国,而自己则“以死当之”?1?7在中国古代,“忠君”是与“爱国”联系在一起,春申君忠于太子是他忠于楚国的表现,可谓深谋远虑又大义凛然?1?7

春申君年轻时可谓大智大勇,能洞察秋毫,眼锐如鹰,可是老来却被一叶蔽目,盲目自信,反遭奸人所害?1?7

其实春申君老来遭奸人李园所害也是他自己被前途与利益冲昏了头脑的结果?1?7***设他不受李园兄妹的诱惑,他还能洞察李园兄妹的阴谋诡计,可他偏偏为官多年,历尽了被宠的荣耀与被疏的穷困?1?7他担心自己的前途,担心老来无法“保相印江东之封”因此对抓住了他的弱点的李园兄妹坚信不疑而不听朱英之言,终于落得个被李园“死士侠刺,斩其头,投之棘门外”的下场?1?7就连司马迁也为他的晚节不保而叹息:“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旌矣”?1?7

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僖王的弟弟。魏昭王死后,魏安僖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当时范雎从魏国逃到秦国做相国,因为怨恨魏齐的原因,秦兵围困大梁,攻破魏国华阳的下军,擒获魏将芒卯,魏王和公子深以为患。

公子为人仁爱而且肯礼贤下士,无论有无才能的人都谦恭有礼地来结交,不甘因为其地位高贵就对士人傲慢无礼。因此方圆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共收罗食客三千余人。那个时候,诸侯都看到公子贤能,门客又多,有十多年不敢出兵谋取魏国。

公子和魏王有一次在下棋的时候,北部边境传来烽火急报,说赵军前来就要进入魏国境内了。魏王放下手中的棋子,想找大臣商议怎么办呢!公子制止了魏王说:“赵王是在打猎,不是要入侵我国。”之后又象没事人似的下棋。魏王心里七上八下的,再也没有心思下棋了。过了一会,又从北方传过话来说:“赵王是来***,不是入侵。”魏王大吃一惊,说:“无忌你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公子说:“我有个门客对赵王的一举一动是了如指掌,赵王做什么,他都会报告给我的,所以我才知道。”此后,魏王对公子的贤能很是害怕,不敢放心把国家大事交给他打理了。

魏国有一个隐士叫侯嬴,都七十岁了,还在大梁城的夷门做看门人,家里也很穷。无忌公子听说后,去请他,想多送点东西给他,他却拒绝了,说:“老夫我修身洁行几十年了,总是不会因为做看门的生活潦倒而接受公子你的财物!”公子也和他卯上了,于是摆酒大宴宾客,等客人们都入席以后,亲自带这车马,空出左边的尊位去迎接侯生。侯生整理了整理他那破旧的衣帽,大大咧咧得一***坐到公子给他空出的上座上,想看看公子什么反应,公子是握着缰绳愈发恭敬了。侯生又对公子说:“老夫有个朋友在集市的屠宰场,希望公子能拉我到那里去看看他。”公子赶车进入了闹市,侯生见到他的朋友朱亥后,立着大声小语地谈了很久,眼睛时不时斜着瞥上公子一眼,公子的脸色更加谦和了。这个时候,公子的府中魏国的王侯将相积聚一堂,等着公子回来举杯开席呢!市集上的人都来看公子牵马,公子的随从也都偷偷骂侯生。侯生看公子的脸色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于是拜别朋友上车了。到了公子府上后,公子把侯生安排在上座,并向他介绍各位宾客,各位宾客都很吃惊。酒酣耳热之际,公子起身向侯生敬酒。侯生说:“今天我也把公子给难为够了。我不过是夷门的一个看门的,而公子你亲自赶车,在那么多人注视下让我坐在上位。本来公子这么高贵的人是不应该过我们贱民的聚集之地的,而公子你为我特意赶车过去。我为了成就公子的名声,故意让公子的车马在闹市等了那么长时间,让过往的人们都看看公子,公子却愈发恭谨。市集上的人都认为我是小人,而认定公子你贤德有长者之风而又能礼贤下士。”这次酒后,侯生成为公子的上宾。

侯生对公子说:“我看望的屠夫朱亥,是个贤能的人,世人都不知道,所以才会隐居在屠夫之辈中。”公子屡次去请他,他却是故意不来登门道谢,公子感到很奇怪。

魏安僖王二十年,秦军大破赵军于长平,又进而围攻了赵国都城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屡次给魏王和公子写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领兵十万救赵,秦国却派来使者警告魏王说:“我国马上就要攻下邯郸了,诸侯有谁敢去救赵国,我们拿下赵国就先打它。”魏王很是害怕,命人通知晋鄙马上停下来驻守在邺地,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持观望态度。而此时平原君不断派使者来到魏国,责怪公子说:“我赵胜之所以甘愿和贵国联姻,就是冲着公子你那能急人之困的高尚品德。现在邯郸就快支持不住了而魏国的兵还没有到,公子你的急人之困跑哪里去了呢!况且公子你纵然看不起我赵胜,不管我让我成为秦国的俘虏,你就不可怜你姐姐吗?”公子内心焦虑,数次向魏王请求,又召集能说的门客劝说魏王,魏王害怕秦国,就是不听公子的劝。公子自己考虑最终还是说服不了魏王,也不能独自偷生令赵国灭亡,于是准备了百余辆车马,召集门客,准备和秦军决一死战,与赵国共存亡。

走的时候路过夷门,公子看望侯生,把他想要和秦军拼命的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之后向他诀别,侯生说:“公子努力去做您想做的事情吧,老臣我不能陪你了!”公子走了几里地以后,心里很是不痛快,说:“我已经对待侯生那么好了,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现在我就要去送死了,侯生却连一言半句话都没有送给我,我难道有什么做的不够的地方吗?”于是又赶车回来,质问侯生。侯生笑道:“我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说:“公子爱才的名声是天下所共知的。现在有难,没有别的办法却想去和秦军拼命,就象把肉扔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用呢?你还养门客干什么呢?然而公子待我这么好,公子要去赴难而我没有去送,所以知道公子会有遗憾而返回来的。”公子再拜,向侯生询问对策。侯生于是把闲杂人等屏退,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在大王的卧室内,而如姬最得大王宠幸,能够出入大王的卧室,一定能够把虎符偷过来。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如姬悬赏三年抓捕凶手,自大王以下都想能够为如姬报父仇,而没能够做到。如姬曾为此向公子哭诉,公子派门客斩下她的仇人的首级献给她,如姬想为公子赴汤蹈火也不会有什么顾虑的,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而已。公子如果真的开口求如姬,那如姬肯定会答应**虎符,那样的话得到虎符就可以夺取晋鄙的兵权,向北救助赵国而向西击退秦国,这是五霸才能达到的功业呀!”公子听从了侯生的计策,请求如姬,如姬也果真盗来兵符交给公子。

公子要走了,侯生说:“大将在外,主公的命令也有的是可以不接受的,以有利于国家。所以即使公子你对上了虎符,晋鄙也很有可能不交兵权而向大王请示,这样一来,事情就麻烦了。我的朋友朱亥可以跟公子一起去,这个人是个大力士。如果晋鄙听从公子的命令是最好了,如果不听,那么就让朱亥解决掉他好了!”

听到这里,公子哭了,侯生说:“公子你怕死吗?哭什么呢?”公子说:“晋鄙是我国叱咤风云的老将了,我去恐怕不会听从命令的,到时候就会杀掉他,所以感到伤心才哭的,有怎么会是怕死呢?”于是公子去请朱亥跟随自己前去,朱亥笑道:“我不过是市井间的一个屠夫,而公子却屡次登门慰问,我之所以一直没有报答公子是因为感觉小的礼节没有什么用处。现在公子有了急事,正是我效命的时候啊!”于是就和公子一起去了。公子又去感谢侯生,侯生说:“我本来也该跟着去的,可是老了走不了了。我会计算着公子的走路的日子,等公子到晋鄙军营的时候我就会面向北方抹脖子***的,以此来送别公子。”公子于是就出发了。

到了邺后,公子***传魏王的命令要代替晋鄙。晋鄙虽然合验过兵符,还是有些怀疑,抱拳看着公子说道:“现在我统帅着十万之众驻守在边境上,这是国之重任,为什么公子现在却人单影只地来代替我,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想不听从公子的命令,朱亥在袖子中藏了一个四十斤的大铁锥,这时候拿出来击杀了晋鄙,于是公子就接管了晋鄙统帅的军队,整顿军队并传下命令,说:“父子都在军队中的,父亲回家;兄弟都在军中的,兄长回家;自己一人在军中的,回去赡养老人。”最后剩下八万人马,进军攻击秦军,秦军撤围而去。这样就解救了邯郸之围,使赵国得以保存下来。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边境去迎接公子,平原君身负弓箭为公子在前引路。

赵王以再拜的隆重方式感谢公子,说:“自古以来的贤能之人没有比得上公子的了!”这个时候开始,平原君再也不敢和人比较长短了。公子和侯生诀别,到了军中以后,侯生果然面向北方自刎而死。

魏王对公子**兵符,矫杀晋鄙相当震怒,公子自己也知道,于是在击退秦军救活赵国后就让军中的将军独自帅军回魏国,而自己和门客独自留在了赵国。赵孝成王感激公子***传魏王的命令夺取晋鄙的兵权来救助赵国,使赵国得以保存下来,于是和平原君商议,想把赵国的五座城池封赐于公子,公子听说这件事后,很有自得之色。于是他的门客就劝谏他说:“有的事情是不能忘记的,但是有的事情也是不能不忘记的。要是别人对公子有恩,公子一定不要忘记,公子施恩于人的事情,希望公子就忘掉吧!而且***传魏王的命令,夺取晋鄙的兵权来解赵国之围,对于赵国来说是大功一件,对于魏国来说却不是忠臣了。而公子却骄傲自得,把这件事情作为自己的功劳,我私底下认为公子不应该这么做。”公子听完,马上自责起来,仿佛羞愧地难以自容。赵王亲自扫除来迎接公子,备尽地主之宜,引公子从西边的台阶上去,公子侧身推让,从东边的台阶上上去。在席间不断地说自己的过错,有负于魏,对于赵国也没有什么功劳。赵王陪酒陪到了傍晚,还是没有能把向公子贡献五城的事情说出口,都是公子推让的原因。公子最后留在了赵国,赵王把鄗送给公子作为他的汤沐邑,而魏国也又把信陵送还给公子,公子留在了赵国。

公子听说赵国有隐士毛公混迹于赌徒之间,薛公以卖酒为生,公子想见一见两人,两个人却躲起来不肯见公子。公子打听了他们的住所,步行去拜访他们,相处甚欢。平原君听说这件事后,对他夫人说:“原来我听说夫人你弟弟,公子无忌是天下无双的贤德之人,现在我却听说他和那些卖酒的和赌徒混在一起,看来公子也是名不符实啊!”夫人把平原君这席话告诉了公子,公子向姐姐道歉要告辞,说:“原来我听说平原君贤能,所以不惜辜负魏国来救助赵国,以表达我对他平原君的景仰之情。平原君结交的,只是草莽英豪而已,却没有去寻求真正的贤人。无忌在大梁的时候就听说这两个人有贤德之名,到了赵国,害怕见不到他们,才整天跟他们在一起的,我还害怕人家不和我交往呢,而平原君却认为这是件丢人的事情,他不值得我和他交往了。”于是收拾行装,准备离去。平原君夫人把公子说的话详细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摘下帽子去向公子谢罪,坚持留公子下来。平原君的门下听说这件事情后,大半人离开平原君投奔公子,天下贤能的人也不断投奔公子。公子的门客超过了平原君。

公子在赵国待了十年没有回到魏国,秦国听说公子在赵国,日夜谋划出兵向东攻打魏国。魏王很是担忧这件事情,数次派使者请公子回国。公子害怕魏王会还在记恨自己,告戒他的门下说:“有谁敢和魏王的使者互通消息的,只有死!”门客们都是跟着公子背叛魏国来赵国的,谁也不敢去劝解公子。毛公和薛公两个人去劝谏公子,说:“公子之所以被赵国所倚重并且名闻天下,就是因为有魏国呀!现在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你却无动于衷,倘若秦军真的攻破大梁而把魏国宗庙夷为平地,那公子你以后还有什么面目立足于天下呢!”这些话还没有说完,公子的脸色早已经变了,匆忙告辞架车回去救魏国。

魏王见到公子,两个人一起哭了很久。魏王把上将军的印绶授予公子,公子于是就开始将军。魏安僖王三十年,公子让使者遍告天下诸侯,诸侯听说是公子带兵,纷纷派军救助魏国。公子统率五国军队在河外攻破秦军,使蒙骜落荒而逃。于是乘胜一直把秦军赶到函谷关,以绝对的兵力压住秦军,使之不敢再出来。这个时候,公子的名声是威镇天下,各国宾客纷纷献上兵法,公子都一一为之命名,所以世上都称为魏公子兵法。

秦王感到很是忧虑,于是花掉万金在魏国找到晋鄙的门客,让他在魏王面前诋毁公子,说:“公子在外国逃亡十年了,现在作为魏国的大将,诸侯的兵马都归他管,诸侯只听说有魏公子,却没听说过魏王你。公子也想趁现在这个形势北面称王,诸侯基于公子的威望,也想共同拥立他呢!”秦国的使臣也数次反间,来向魏王恭贺公子没有坐成魏王。魏王天天听到对公子的诽谤,不由得不信,后来果真派人代替公子领兵。公子心知因为诽谤被再次架空,于是就向魏王称病,不再上朝。和宾客们日夜饮酒,喜欢上了醇酒美人,这样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过了四年,公子因为饮酒过量而死。那一年,魏安僖王也死掉了。

秦国听说公子死了,派蒙骜攻打魏国,连下二十座城池,这个时候才设置了东郡。之后秦国慢慢蚕食了魏国,十八年后秦军俘虏了魏王,血洗大梁城。

高祖刚开始还没有发迹之前,曾经数次听说公子的贤明。等到后来登上天子之位,每次路过大梁都会去祭祀公子。后来高祖在狙击黥布归来的时候,为公子指定了五户人家为其守坟,世世代代在每年的四时来祭祀公子。

综述: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使信陵君能这么虚怀若谷地礼贤下士,在战国四公子中我最钦佩的还是这位的忍耐力与不朽的成就。从实际功业德行的修养来说,也确实是其他三位所无法比拟的,公子以自己的真心也换来了众多FANS的倾心相许,而且也对其功业的成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左右。因为侯生的计谋,信陵君得以全身完成却秦救赵的让人称道的事迹;因为不知名的忠心门客的提醒,婉言拒绝五城,免去了招惹赵国人非议的是非;更是不顾姐夫平原君的讥讽结交的赵国贤人推动他最终返回魏国,领五国人马痛击秦军直至函谷关,达到一生辉煌的顶峰。虽然后来不免失势,但比起平原君的反复失去人心,孟尝君为人不齿的鸡鸣狗盗和春申君的身死家灭而言,公子***了很多。

总得来说,战国四君子中间,孟尝君是齐国专权专业户,平原君是赵国专权专业户,春申君是楚国专权专业户。这哥仨有四个共同点:

第一、 专权。他们仨都长期担任相国,其中孟尝君、春申君的专权特征最突出,内政外事都他们说了算,不用问国君。“闻齐之有孟尝君,不闻有王”,“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虽名相国,实楚王也”,是当时人对他们的评价。平原君也是三次担任相位,三次离开相位,他的子孙的封地一直与赵国相始终,也是权势高重者。

第二、 养门客,为自己的专权地位服务。

第三、 出身贵族(是国君的亲戚),因贵族出身而当官,这是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他们是没落的贵族政治的大头,和秦国的“职业官僚政治”(布衣政治)相比,明显属于落后政治。

第四、 政治上无能,为人贪婪自私。孟尝君近交远攻,实属愚蠢。他报私怨而调动国家军队,三年伐秦,图靡消耗,给齐国的未来和韩魏盟国都带来了巨大损失(齐国士卒疲敝,不能抗后来的五国联兵的攻击;韩魏则被秦斩首二十四万)。楚国的春申君,则是极端专权,压制人才,奢华腐朽。至于赵国的平原君则目光短浅,一味贪利,在长平之战和华阳之战前因为贪利和不懂国际关系原则,两次作出错误建议,给赵国带来巨大灾害,以及任用田单打燕国的事,反应了他政治能力的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