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明义下一句是什么,开宗明义后一句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06 0
  1. 生体发肤受之父母下一句是什么
  2. 进德修业,臻于至善这句话的意思
  3.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的全文是什么
  4. 开什么明义
  5. ?开宗明义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开宗明义》出自《孝经》,以下是我整理的开宗明义文言文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开宗明义下一句是什么,开宗明义后一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读解

 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

 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

 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章的这两句话说: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来继续他的德行。

生体发肤受之父母下一句是什么

借用前朝某些有代表性的事物,来隐喻、指代当朝的人事,这在古典诗词中是屡见不鲜的。诗人基于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需要,巧妙地将非眼前之时空、非现实之事况的内容熔铸于诗作之中。借用汉朝的人、事、物来指代唐朝的人、事、物,则是唐诗中颇为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以汉代唐,在人物方面是上至皇帝,下及将相兵士皆有。像白居易的脍炙人口的长诗《长恨歌》,全诗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而开宗明义第一句却是“汉皇重色思倾国”,汉皇本为汉武帝刘彻,诗人说汉武帝“一心要想寻找美女”,实际上是指唐玄宗李隆基的所作所为。还有像杜甫《兵车行》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和《秋兴八首》中的“武帝旌旗在眼中”,其“武皇”、“武帝”原都是指汉武帝,都被诗人借用来指称唐玄宗。

诗人们在叙写唐代将领时,常提及汉时的著名将领李广。刘禹锡的《平蔡州》,叙写了李愬攻下蔡州生擒叛将吴元济的故事。“汉家飞将下天来,马棰一挥门洞开”,这里的“汉家飞将”就是西汉时被称之为“飞将军”的李广,诗人以此指称李愬。王昌龄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把能保卫边塞安宁的唐代将领统称为“龙城飞将”李广。高适在《燕歌行》中,则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诗句,借赞叹汉代名将李广,以讽刺当时不体恤兵士的唐代将领。至于泛泛地用“汉兵”、“汉将”、“汉军”等来指称唐代的将士,唐诗中就更为普遍了。柳宗元《古东门行》中“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其中的三十六将军,原来指的是汉景帝当年派周亚夫率领三十六将军攻击吴楚一事,这里诗人用它来指唐宪宗调兵遣将规模之大。唐代边塞诗人的诗作中则常出现以汉兵、汉将指代唐兵、唐将的诗句,像高适《燕歌行》中的“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等即是。

另外,唐诗中又常用刘汉王朝与北方“匈奴”的战事来指称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的冲突。像王维的《塞上作》,全诗借汉朝与匈奴的对抗来指说唐朝对吐蕃的斗争。张籍在《征妇怨》中反映唐代战争的残酷,也有“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的诗句。王昌龄《从军行》中“不破楼兰终不远”,描写的是唐代将士在战场上的情况,而“楼兰”却是汉时西域少数民族的***。岑参的诗作中也有“前年斩楼兰,去年平月支”的述说,其中的“月支”与“楼兰”用法完全一样。还有“单于”,本为汉代北方匈奴的首领,唐诗中也常用来指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高适《燕歌行》中“单于猎火照狼山”,说匈奴的军队已开到了狼山,实际上是说唐代北方的契丹已打到了狼山。李欣的《古从军行》,咏的是汉史,讽刺的却是唐代轻启战争,致使将士生命涂炭的统治者。“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说无数战士的生命所换来的只是向汉家王朝进贡葡萄--借汉代的故事来说明唐代穷兵黩武的做法是毫无意义的。

用汉代某些建筑的名称来指称唐代的建筑,是以汉代唐的又一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诗中所提到的“太液池”、“未央官”、“椒房”、“鸿都门”、“昭阳殿”都是汉朝宫苑之名,诗人都借用来指称唐朝的池苑和宫殿。王昌龄《少年行》中的“长杨”、“建章”,杜牧《早雁》中提到的“长门”,也均为借汉代唐的宫名。

唐诗中以汉代唐如此之多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就唐代诗人自身而言,本朝人叙写本朝事是有诸多不便的。在我国古代,下笔行文时对当代君主以及所尊敬的人不得直称其名,而必须用其它方法称呼。这种严格的“避讳”,使得诗人不便直陈其事,而讽刺、暴露一类的诗篇则更不能指名道姓直述胸臆了。所以诗人们就***用了明说汉实指唐的借代手法,用超越时空的联想手法来创造一种意境——诗中写汉是虚,诗外之意指唐才是实的。

那么,唐诗中为何又多以汉来代唐,甚至把那些并非汉、唐相关相联的事物也冠之以“汉”?像“汉使亦来稀”、“能兼汉月照银山”中的“汉使”、“汉月”等。这是由于,在中国历史上,虽然秦王朝首次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封建帝制,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蓬勃发展,则是汉代才有的情况。汉代(尤其是西汉)的强盛,不仅当时威振四方,而且影响久远。我们仅从中国的语言文字等自汉代始被冠以汉字、汉文、汉语之称,并传诸后世,就足可见汉代威名影响之大。而从汉代至唐代,其间虽有数百年之久,但魏晋南北朝的许多年月,社会都处于动荡混乱之中;隋朝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直到唐朝,中华民族才又开始真正统一强盛起来。唐代的人自己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实力。回顾历史,唐代人毫不含糊地认为:无论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前朝能与唐代相类比的只有威名久远的汉朝。史实也证明了唐代人的这种自负是有一定道理的——汉、唐两朝尽管相距数百年,但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并齐名于世界。所以,“唐遵汉法”既是唐王朝统治者建立、巩固其封建帝制的一个出发点,也是唐代人常常以汉代唐的重要原因。

进德修业,臻于至善这句话的意思

出自《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解释: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爱护它,这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让自己健康成长、按正确的原则做事,让自己的名字为后人所景仰,就会让后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导有方,这是人行孝尽孝的结束。

《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的全文是什么

进德修业——一出自易经: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所谓“进德修业”,一是通过读书修身养性,澡雪精神,使道德达到至美至善之境;二是通过读书来增强学识,获取专长,以便在社会上谋求必要的生存与发展。

臻于至善——出古代四书中的第一本《大学》,《大学》开宗明义就有这样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成年人为学的根本在于修明自身,用自己学问的道和德的成就,投向人间,亲身走入人群社会,亲近人民而为之服务,最终达到完美的境界。

开什么明义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出自《孝经·开宗明义》,全文如下: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原文的意思是:孔子坐着,曾子陪伴着他。孔子说:“古代圣王有一种最高的德行最重要的道理,用来顺服天下,老百姓因此和睦,君臣上下没有怨恨。你知道这种道德吗?”曾子离开座位恭敬地回答:“曾参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呢?”

孔子说:“孝道便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由此而产生。返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告诉你。人的躯干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接受来的,不敢使它们受到诽谤和损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修养自身,推行道义,扬名到后世,使父母受到尊贵,这是实行孝道的归宿。孝道,从侍奉父母开始,以服事君主作为继续,成就自己忠孝两全才是孝道的最终归宿。《诗经·大雅·文王》说:“怎能不念你祖先,努力学习修其德。”

其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一句谚语。这句话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绝不能有丝毫的损伤,指爱护身体如同敬爱父母。

?开宗明义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开宗明义。

成语开宗明义一词,读音为kāizōngmíngyì,其释义是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意思,出自《孝经》第一章篇名《孝经·开宗明义章》,联合式结构,主要用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与写文章。

解释开是阐述,宗是宗旨,指文章的主题,行动的目的等。明是说明,义是意思。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意思。

出自《孝经》第一章篇名《孝经·开宗明义章》宋·邢_题解“开,张也,宗,本也,明,显也,义,理也。言此章开张一经之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曰开宗明义章也”。

成语简介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古代汉语词汇***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成语

出处:《孝经·开宗明义》:「开宗明义章第一。」宋·邢昺题解:「开,张也;宗,本也;明,显也;义,理也。言此章开张一经之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曰开宗明义章也。」

释义:开宗:阐发宗旨;明义:说明意思。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意思。

读音:kāi zōng ming yi

近义词: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

反义词:旁敲侧击 转弯抹角

例句

1.设厂开宗明义,你将永远感激有人想出赐.

2.她开宗明义说,不会都说好话,因为她将表达她所相信的。

3.发展」一题,森开宗明义道:「为一拓展人类自由之过程。

4.该条开宗明义的说明了美国总统的行政大权。

5.跟投机者全神贯注于迅速获利不同,价值投资者开宗明义通过努力避免亏损以规避风险。

6.他们开宗明义,将大学的使命简单归纳为「创立新知识、向学生开启新知识之门并使学生善用教育的机遇」

7.从本会议开宗明义的主题,可见国际社会务必努力寻求新策略,加强国际上的合作,打击这些全球性的罪行。

8.文章开宗明义,「作为主教练,组建合理的教练队伍是至关重要的,佐拉到西汉姆联执教,必然需要有经验的助手。」

9.宣言开宗明义指出:「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