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为仁复的意思,克己复礼为仁为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06 0
  1. 孔子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解释
  2.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如何翻译
  3. 克己复礼为仁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才是做仁义之事。 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近义词:严于律己

孔子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解释

1. 翻译下面文言文颜渊问仁

颜渊问仁德

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克己复礼为仁复的意思,克己复礼为仁为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 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⑴克己复礼——《左传》昭公十二年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那么,“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用前人的话赋予新的含义。⑵归仁——“称仁”的意思,说见毛奇龄《论语稽求篇》。

朱熹《集注》谓“归,犹与也”,也是此意。

2. ***问仁的全文翻译

子贡说:“***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

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 *** ,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 *** ,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3. 高中语文论语 ***问仁 的重点句

“仁”的观点在《论语·里仁篇》里较多,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重点句:1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注释 ①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②处:居住。③知(zhì):同“智”。

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评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2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②。”

注释 ①约:穷困、困窘。②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渝,保持气节。3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注释 ①好(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②恶(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评析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

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4原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评析 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既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逸、随心所欲

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5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6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他的仁德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能再增加什么;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整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的人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评析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

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7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评析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

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4. 仲弓樊迟三次问仁,孔子的答案不尽相同,请问这三种答案之间的内在

孔子回答颜渊问“仁”,说明“仁”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对“礼”的自觉,即是“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实现;孔子回答仲弓问“仁”,以及回答子贡问可以终身实践的“一言”,主要是从否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回答子贡问“仁”,则主要是从肯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回答仲弓问“仁”,就是“爱人”,其内涵跟他所说的“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致的.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基本点有两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己的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5. 先秦诸子名著选读

礼制与仁学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 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有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以恰当和 谐为贵。先王的治理之道,以此为尽善 尽美,事无大小都依靠它。

如礼的作用 有行不通的地方,(这是因为)为和谐 而和谐,不以礼来调节,也是行不通 的。”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以格。

(仅)以政令来治国,(仅) 以刑罚来规范人的行为,百姓 就会心存免于刑罚的侥幸,却 毫无羞耻之心;以德行来教化, 以礼制来约束,百姓会知道羞 耻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 仁,如乐何?”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 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 音乐对他有什么用呢?”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有知礼,无以立也。

有知言,无以知 人也。” 不懂天命,不能成为君子; 不懂礼义,不能立足于社会; 不懂得分辩言语是非,不能了 解别人。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 “克制自己,自觉地以礼来规范 自己的言行,这就是仁。一旦这 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 了。

实行仁德,完全凭自己,难 道可以凭别人吗?”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 使枉者直。”

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 直的人,置于邪恶者之上,这样 就能使邪者归正。”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已。” 孔子曰:“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立得起,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立得起 ;自己要实现人生理想,也使别人实现 理想。

能够从自已做起,可以说是实践 仁道的方法了。”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 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忧愁,勇敢 的人因无私而不会畏惧。”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 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 爱之心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人活 跃,有仁爱之心的人沉静。有智慧 的人快乐,有仁爱之心的人长寿。”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 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 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6.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孟武伯(姓仲孙,名彘(zhi4),谥“武”,鲁国大夫孟懿子的儿子)问:“子路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

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仲由是子路的名,字子路),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可以让他来管理兵役和军事上的事,但是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仁德。”

孟武伯又问:“冉求(字子有,孔子的***)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千户人家的城镇,有百辆战车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来担任行政长官,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仁德。”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字子华,孔子***)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穿上朝服站在朝堂之上,可以让他和外国的使者交谈,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仁德。”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如何翻译

孔子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解释

说起“克己复礼为仁”这句经典中的经典,我们一般都知道出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的“颜渊问仁”,对其解释也都以夫子所讲“四勿”作为圭臬。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白话

颜渊向孔子请教行仁之道。孔子说:“约束己身(修身)返归于礼(践行礼)这就是仁。一日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称其仁。行仁是由自己啊,难道是由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要点。”孔子说:“凡属于不合礼的不去看,凡属于不合礼的不去听,凡属于不合礼的不去说,凡属于不合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按照夫子的话去做。”

还有一件事,记录在《孔子家语·正论解第四十一》之中。不同的是这次是孔老夫子自己在读书之后,自然而然发出的感叹,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用具体人具体事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克己复礼为仁”。值得思考。

原文

楚灵王汰侈。右尹子革侍坐,左史倚相趋而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对曰:“夫良史者,记君之过,扬君之善。而此子以润辞为官,不可为良史。”曰:“臣又乃尝闻焉,昔周穆王欲肆其心,将过行天下,使皆有车辙并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昭》,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殁于文宫。臣问其诗焉而弗知,若问远焉,其焉能知。”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昭之愔愔乎,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刑民之力,而无有醉饱之心。’”灵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则固不能胜其情,以及于难。

孔子读其志,曰:“古者有志:‘克己复礼为仁。’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期辱于乾溪?子革之非左史,所以风也,称诗以谏,顺哉。”

按照杨朝明先生的解释,意思是:

楚灵王骄纵奢侈。一次右尹子革在旁侍坐,左史倚相快步走过。楚灵王说:“这个人是个好史官,你要好好待他!他能够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样的书。”子革答复说:“所谓的好史官,应该记录君主的过失,彰扬君主的善行。而这个人只是以润饰文辞为官,不能算作好史官。”又说:“我还曾听说周穆王想放纵他的私欲,准备周游天下,使天下到处都有他走过的车马痕迹。祭公谋父就作了《祈昭》来劝谏周穆王,周穆王因此得以善终于文宫。我曾经向倚相问起这首诗,而他不知道,若再问更远的事情,他哪里会知道呢?”楚灵王说:“那你知道吗?”子革回答说:“知道。这首诗说:‘祈昭之乐和悦安舒,足以昭显德者的声音。想起我们君王的风范,像金玉般纯美。现在却无节制地滥用民力,而没有任何满足。’”楚灵王听了,向子革作了揖就走进房内,送上的饭不吃,躺下也不能入睡,过了好几天还是不能克制自己,以至于遇上祸难。

孔子读到这篇记载,说:“古代有这样的记载:‘克制自己而复于礼制,这就是仁。’说得确实好啊,如果楚灵王能这样去做,怎么会有乾溪之辱呢?子革不是左史,所以只能讽谏。这是合乎道义的。”

在这里,孔老夫子不仅夸赞子革的讽谏符合道义,更主要的是将楚灵王的“馈不食,寝不寐”,反求诸己,退思补过,称赞为“克己复礼为仁”,可谓是对“仁”又一个补充解释吧。

《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卫灵公篇》孔子也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规》也说“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由此可见,改过,也是“仁”的重要内涵。

克己复礼为仁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出自:出自《论语·颜渊篇》

作者:孔子及其***

朝代:春秋战国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翻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扩展资料: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来源于《论语》的第十二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孔子关于仁的主要解释,孔子用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篇文章里关于任的论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克己,第二方面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既定的规矩。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百度百科-论语颜渊

意思是克制自己,使言行举止符合于“礼”,就是仁。

出自: 《论语》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口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扩展资料:

《论语》是孔子及其***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及再传***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