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床坦腹原文_东床坦腹原文和翻译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05 0
  1. 东晋丞相王导文言文
  2. 晋王·王羲之传的原文,译文及注释
  3. 东床坦腹文言文
  4. 《晋书 王羲之传》译文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译文

东床坦腹原文_东床坦腹原文和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智慧。”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原文: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样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东晋丞相王导文言文

上回立春提到《兰亭序》,就特别想写一写王右军的故事。

但在这之前我想先插播一个女朋友的相亲故事。

1、

我有个女朋友叫小飒,长的并不十分美丽,但是个彻头彻尾的小资青年,很有些遗世独立的气质,一来二去便单着身晃过了29岁。

是时,妈妈、姨姨、姑姑等女性长辈都抓紧了一切可能的机会给他介绍对象。

有一回,在铁路研究院工作的三姑姑介绍了一个学软件工程且会弹琴的男孩子。两人在微信上聊的倒也不差,至少不会是你说德加他说德甲,你说百年孤独他说独孤求败,半冷不热的聊了三个月便也混熟了,就约了在咖啡店见面。

小飒特意在春风和暖的日子里,找了一家名为胡同里的美术馆的特色小店,到了日子早早的梳妆打扮,驱车前往。

男士倒也不失礼,提前到了,点了香草拿铁并草莓冰淇淋华夫饼,给小飒发了桌牌号码,36号。

小飒矜持,特意找了个半近不远的停车场,停好车走过来,恰比约定时间迟了五分钟到。进了门跟着服务生到了36号桌,然后聊了四十分钟,然后就没了然后。

2、

后来她和我说起,这位男士绝对不是丑到无法容忍的见光死,和微信朋友圈差别不大;更不是那种咖啡钱要分一半的奇葩,其谈吐、长相都属于普通人,甚至中等偏上。

“就是太随意了,很不修边幅,胡子没整理,头发也蓬蓬的,鬓角没修,衬衣最下面一颗扣子没了,也就那么敞着,站起来动作大点就能看到肚皮,白色的运动鞋上还有黑点子,也不知从那搞得,第一次约会呢,就这么随意,我受不了”,小飒的原话是这样。

这就可解了——小飒生在九月中,是典型的处女座。不是我黑这个星座,她确实有少许的洁癖,也很注重生活的仪式感。在我们组局约玩的日子里,从未见过她随意素颜的样子。永远是精致的一张面孔,恰到好处的裸妆,得体的裙子和高跟鞋,包包呼应腰带,耳坠子配着手镯,即使是看起来随意的披着头发,也一定是用了心的随意,一个樱桃卡子,一个流苏小簪子,藏在不那么容易发现的地方。

几个朋友常感叹,虽则飒飒生的普通,但这后天的努力和阵势,是很多“天然去雕饰”的美人拍马也难追的。

这样的两人,没有然后也是在情理之中。

然而,我还是和小飒分享了王右军不休边幅、东床袒腹的故事。

3、

魏晋时期,太傅郗鉴有意在丞相王导诸子中选一做女婿,作为当时晋朝军队的一把手,又有个美貌在外的女儿,他有随意挑选的任性。

话说,太傅派了门生至王家,王丞相让他自去东厢相看。门生去了后发现王家儿郎各个好风***,尤其听说他是替丞相来相女婿的,多半都刻意“扮“起来、“端“起来,只有王羲之无所谓,依然袒胸卧床,自在高乐,就如他的字,逸少。

门生照实回了郗太傅,太傅却说:就是他了。后确将爱女郗璇嫁于他。

原文在《世说新语》雅量篇里: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逸少,因嫁女与焉。

因这个故事,后世才有了“东床快婿“这个典故。

我说,抛却这个故事的所要传递的核心真名士不慕权势、不屈大官的说法,能得知太傅来相女婿,依然泰然自若、随意露出腹肌,王羲之对要么对自己是迷之自信,邋遢随意惯了;要么就是不想找媳妇,故意黑化自己。

4、

小飒听完,噗哧笑了,反问“王羲之那是什么人?放在今天就是胡歌、霍建华级别的,还得是豪门版。别说袒腹东床了,就是一年不刮胡子,披个麻袋出去,照样有大把姑娘扔果子,普通人能比吗?“

这倒是。

不说王羲之的才华,就是说他的外形也是一等一的好,世说新语容止篇里有一句形容“时人目王右军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他所在的琅琊王家更是美男辈出的地方,《世说新语·容止》记载:“有人诣 王太尉 ,遇 安丰 、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 季胤、 平子 。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这也是今天我们所用成语“琳琅满目“的出处。

有貌也罢了,才华更惊人。出手就是天下闻名的《兰亭序》,文好字更好,好到李世民这样的明君,也要拿右军这篇真迹去做陪葬(所以今天看到的兰亭序都是后人临摹的,多是神龙版。)

有才貌不说,还出生魏晋时期最顶级的世家——当时人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还是这世家里的核心子弟,东床坦腹对他来说简直不要太easy,必须是冲破礼教、遵从内心的名士典范啊。

“我们作为才貌平平的普通人,没有那个可以随意挥霍的底气啊!通过后天努力,把自己生活变得精致一点,不好吗?“小飒说。

5、

很好,非常好。

虽然我也是个随意之极,衣扣常常不知道丢在哪里一两个,一双运动鞋穿一季的人,但仍然十分认同飒飒说的话。

不是那位男同学不好,是不合适飒飒。她要找的是同样有仪式感,对精致生活有认同的男人

当然,前提是——我们都是普通人。

如果也能像王右军一样,既是能写出天下第一行书,文书美且有哲理,还是出生高门的美男子,那些被嫌弃的不拘小节,可能本就是其倜傥魅力的一部分哪。

晋王·王羲之传的原文,译文及注释

1. 东晋的丞相王导生平事迹有哪些

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阿龙。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早年便与晋元帝司马睿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谋反攻入建康,欲废元帝而立幼主,因王导不赞同,只得退回武昌。不久,元帝因忧惧而崩,王导受遗诏辅立明帝,迁任司徒。后王敦病重,王导诈称其已死,又派军击败王含,最终平定了王敦之乱。事后,进位太保。太宁三年(325年),明帝崩,王导与外戚庾亮共同辅政。庾亮不听王导劝谏,执意征苏峻入京。不久即发生苏峻之乱,后叛乱为陶侃、温峤所平定,王导又驳斥了众人欲迁都的念头,稳定了局面。咸康五年(339年)卒,时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2. 晋朝丞相王导简介生平经历 王导怎么死的

王导,生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卒于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字茂弘,小名阿龙,晋朝琅砑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时著名政治家。

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阿龙。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早年便与晋元帝司马睿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谋反攻入建康,欲废元帝而立幼主,因王导不赞同,只得退回武昌。不久,元帝因忧惧而崩,王导受遗诏辅立明帝,迁任司徒。后王敦病重,王导诈称其已死,又派军击败王含,最终平定了王敦之乱。事后,进位太保。太宁三年(325年),明帝崩,王导与外戚庾亮共同辅政。庾亮不听王导劝谏,执意征苏峻入京。不久即发生苏峻之乱,后叛乱为陶侃、温峤所平定,王导又驳斥了众人欲迁都的念头,稳定了局面。咸康五年(339年)卒,时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1]葬礼规格同霍光,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王导晚年怠于政事,文书常常不打开就批准,还自我叹息说:“人说我糊涂,后人当思此糊涂。”咸康四年(338年),以王导为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罢司徒官并入丞相府。第二年七月,王导病逝,终年六十四。

3. 解释文言文

原文

周镇罢临川郡还都①,未及上,住泊青溪渚②,王丞相往看之③。时夏月,暴雨卒至④,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 胡威之清⑤,何以过此!" 即启⑥,用为吴兴郡。

注释

①周镇:字康时,东晋人,清净寡欲,有政绩。罢临川郡:被罢免临川郡守之职。

②住泊:停泊。青溪渚:青溪上的小皱。青溪:三国吴时开的河渠,在建业(今南京)东南,六朝时为漕运要道。

③王导:字茂弘,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官至丞相。元帝后,又辅佐明帝、成帝,为政清静勤勉,为东晋时期重要人物。

④夏月:夏季。卒(c ù):通" 猝" ,突然。

⑤胡威:字伯虎,晋人,为政清廉。

⑥即启:立即奏请朝廷。

译文

周镇被罢临川郡守一职,返回京都。船停泊在清溪渚,周镇还没上岸,丞相王导来看他。当时是夏季,突降暴雨,船很窄小,又漏得很厉害,几乎连坐的地方都没有。王导说:“胡威的清廉,也不过如此!”马上向朝廷进呈,任命周镇为吴兴郡守。

4. 东床快婿的文言文的意思

东床快婿:亦可称“东床驸马”“东床娇婿”“东床姣婿”“东床佳婿”“东床之选”( 佳婿的人选)“东床坦腹”“东床娇客”。

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是女婿的美称。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19则。原文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氏谱曰:“逸少,羲之小字。羲之妻,太傅郗鉴女,名璿,字子房。”

译文 郗鉴太傅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派门生给王导丞相一封信,(说想从王家公子中)寻找(一位做)女婿。丞相对郗鉴的信使说:“您往东边厢房(去看吧),任意选择。”

门生回去后,禀告郗鉴说:“王家的几位公子,也都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听说(太傅)来寻找女婿,咸都变得不自然了。唯有一位公子,在床上坦露胸腹躺着,好像没有听到这事一样。”

郗鉴太傅说:“这个正是最佳人选!”(于是派人去)打听,才(发现)是逸少,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王氏的族谱上记载:“逸少,是王羲之的字。

王羲之的妻子,是太傅郗鉴的女儿,名叫郗璿,字子房。” 注释1、郗太傅:即郗鉴(269-339),字道徽。

高平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人。东晋书法家、将领,东汉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

少年时孤贫,但博览经籍,躬耕吟咏,以清节儒雅著名,不应朝廷辟名。晋惠帝时曾为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

洛阳陷落后,聚集千余家,避难于峄山。后司马睿以朝廷名义,命其代理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守邹山。

任职三年,治绩卓著,加辅国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永昌初年,拜为领军将军。

后拜安西将军,***节镇合肥,以抗王敦,为其所忌,征还为尚书令。太宁二年(324),被明帝任为***节行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参与讨平王敦之乱,事后以功封高平侯。

寻迁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与王导、卞壸等同受遗诏辅成帝。成帝继位,迁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苏峻之乱,郗鉴与陶侃等共同率军讨平。事后,升任司空,加侍中,封南昌县公。

咸康四年(338),进太尉。拒绝庾亮废王导建议,阻止了朝中的士族斗争。

咸康五年(339)卒,年七十一。成帝遣御史持节护丧事,追赠太宰,谥文成。

葬于微山湖东岸郗山之上。郗鉴工于书法,现有《灾祸帖》存于《淳化阁帖》中。

又有文集十卷(《唐书经籍志》)传于世。2、京口:六朝长江下游军事重镇。

原属扬州吴郡丹徒县。东汉建安(196-219)中,孙权治此,称为“京城”;及迁建业,改名“京口”。

东吴建国,隶典农校尉。西晋属扬州毗陵郡。

东晋南渡,曾为侨徐州及侨东海等郡治所。义熙六年(410),收复徐州旧地;宋永初二年(421),改侨徐州为南徐州,侨东海郡为南东海郡,仍为治所。

刘裕发迹于此,宋时称为“北京”。故城在今江苏镇江市 东吴在此置卒戍守。

东晋南渡,征北﹑镇北﹑安北﹑平北等将军府及北中郎将府常设于此,因有“北府”之称。东晋末年北伐,疆土扩至淮北,京口的军事地位始渐下降。

南齐永明二年(484)桂阳王萧铄为南徐州刺史,罢京口军府,梁末侯景之乱,江北沦陷,在京口复置重兵。3、王丞相:即王导(276-339),字茂弘,小字阿龙。

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

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永昌元年(322),王敦谋反并攻入建康,欲废元帝而立幼主,因王导不赞同,只得退回武昌。

不久,王导受元帝遗诏辅立明帝,迁司徒。“王敦之乱”平定后,进位太保。

太宁三年(325),明帝崩,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庾亮不听王导劝谏,执意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致使其举兵反叛。

咸和四年(329)“苏峻之乱”平定后,王导驳斥众人欲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

咸康五年(339)卒,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

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

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4、信: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信使;使者。这里指郗鉴派去王丞相府的门生。

如《资治通鉴》:“宜急追信改书。”《越绝书》:“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粜于吴。”

《世说新语·文学》:“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5、嘉:嘉许;赞许;称赞。

6、坦腹:舒身仰卧;坦露胸腹。唐杜甫《江亭》诗:“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诗。”

宋无名氏《道山清话》:“一日, 子厚 (章惇)坦腹而卧,适子。

5. 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

王丞相善于国事。初渡江,帑藏空竭,唯有练数千端。丞相与朝贤共制练布单衣。一时士人翕然竞服,练遂踊贵。乃令主者卖之,每端至一金。

〔述评〕

此事正与“恶紫”对照。

谢安之乡人有罢官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唯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一中者捉之。士庶竞市,价遂数倍。此即王丞相之故智。

译文

晋朝的丞相王导善于掌理国政。初渡江时,国库空虚,府库只存数千匹丝绢。

王导于是与朝中大臣商议,每人制作一套丝绢单衣,一时之间,官员及读书人竞相仿效,于是丝价暴涨。王导接着下令管理府库的官员出清丝匹,每匹售价竟高达一两黄金。

〔述评译文〕

这事可以和桓公讨厌紫衣相对照。

另外,东晋时,宰相谢安的同乡辞官回乡,临行前向谢安辞行。谢安问他回乡的旅费可曾筹妥,同乡回答:“手上没有现金,只有五万把蒲葵扇。”于是谢安随手拿了其中一把扇。没几天,士人百姓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答案:1.C;2.B;3.C;解析:(1) 谢:谢罪。

(2) ②是说司马睿等人初到江南的实际情况 ④王导曾经担任的官职 ⑥写皇帝对王导很器重。 (3) 江南士族在上巳节只是惊惧不已,后来是在王导的授意下,司马睿的着意结纳拉拢下,才纷纷归附。

(4) (1)古代称王的人,没有一个不以礼相待遗老和贤人。 (2)何况在天下陷于战乱,国家分裂,(复国的)事业刚刚建立的时候,(我们)要急于得到人心呢? (3)应当共同合力去(扶助)晋王室,恢复山河,为什么要像个囚犯一样相对哭泣呢?。

7. 王羲之坦腹东床阅读文言文答案

原文:“郄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壻。

丞相语郄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郄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

闻来觅壻,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郄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译文: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

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东床坦腹文言文

《晋书·王羲之传》原文: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注释]

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mǔ):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⑥重:看重,推崇。

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父亲王旷,做过淮南(今安缴当涂、芜湖一带)太守。王栽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经宣而著称。他员擅长书法,为古今之冠。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整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追究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使名邻,都显得拘递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赣之。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许询、支循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朝之情投意合。王惹之曾和一样好友在会稻山阴的兰亭宣集,并亲自作序。以申明其志。

王羲之生***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竞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盏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迫《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笼鹅而归,一路上乐不可支。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坦率。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校(佃匪)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宁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整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膘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赣之齐名,但王蓖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羞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获之来看望自己,暖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羡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晋书 王羲之传》译文

1. 世说新语,雅量第18则

雅量第六之十八、河南褚季野(原文)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室参军,名字已显而位微,人未多识。

公东出,乘估客船,送故吏数人投钱唐亭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下。

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有一伧父来寄亭中,有尊贵客,权移之。”令有酒色,有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

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

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

(译)褚公(褚季野)由章安令升任太尉记室参军,当时褚公名气很大,但地位卑微,认识他的人不多。褚公乘商人的船东行,和几个送行的下属在钱塘亭投宿。

当时,吴兴人沈充任县令,正要送客人过浙江,客人到后,亭吏就把褚公等赶到了牛棚里。潮水来了,沈充起来散步,看到褚公就问道:“牛棚下是什么人?”亭吏说:“昨天有个北方佬到亭子投宿,因为有贵客,就暂且把他们挪到牛棚里了。”

沈充有些醉意,就远远地问道:“北方佬要不要吃饼?姓什么啊?一块儿聊聊好吗?”褚公就扬了扬手,答道:“我是河南褚季野。”早就听说褚公的大名了,县令非常惊慌,不敢让褚公过来,就来到牛棚下,递上名片,拜见褚公,又重新宰杀禽畜,准备菜肴,放在褚公面前。

还把那个亭吏抽打了一顿,借此向褚公道歉。褚公和他一起喝酒,言谈神色没有任何异常,象是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过后县令把褚公一直送到县界。

2. 东床快婿的文言文的意思

东床快婿:亦可称“东床驸马”“东床娇婿”“东床姣婿”“东床佳婿”“东床之选”( 佳婿的人选)“东床坦腹”“东床娇客”。

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是女婿的美称。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19则。原文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氏谱曰:“逸少,羲之小字。羲之妻,太傅郗鉴女,名璿,字子房。”

译文 郗鉴太傅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派门生给王导丞相一封信,(说想从王家公子中)寻找(一位做)女婿。丞相对郗鉴的信使说:“您往东边厢房(去看吧),任意选择。”

门生回去后,禀告郗鉴说:“王家的几位公子,也都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听说(太傅)来寻找女婿,咸都变得不自然了。唯有一位公子,在床上坦露胸腹躺着,好像没有听到这事一样。”

郗鉴太傅说:“这个正是最佳人选!”(于是派人去)打听,才(发现)是逸少,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王氏的族谱上记载:“逸少,是王羲之的字。

王羲之的妻子,是太傅郗鉴的女儿,名叫郗璿,字子房。” 注释1、郗太傅:即郗鉴(269-339),字道徽。

高平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人。东晋书法家、将领,东汉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

少年时孤贫,但博览经籍,躬耕吟咏,以清节儒雅著名,不应朝廷辟名。晋惠帝时曾为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

洛阳陷落后,聚集千余家,避难于峄山。后司马睿以朝廷名义,命其代理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守邹山。

任职三年,治绩卓著,加辅国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永昌初年,拜为领军将军。

后拜安西将军,***节镇合肥,以抗王敦,为其所忌,征还为尚书令。太宁二年(324),被明帝任为***节行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参与讨平王敦之乱,事后以功封高平侯。

寻迁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与王导、卞壸等同受遗诏辅成帝。成帝继位,迁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苏峻之乱,郗鉴与陶侃等共同率军讨平。事后,升任司空,加侍中,封南昌县公。

咸康四年(338),进太尉。拒绝庾亮废王导建议,阻止了朝中的士族斗争。

咸康五年(339)卒,年七十一。成帝遣御史持节护丧事,追赠太宰,谥文成。

葬于微山湖东岸郗山之上。郗鉴工于书法,现有《灾祸帖》存于《淳化阁帖》中。

又有文集十卷(《唐书经籍志》)传于世。2、京口:六朝长江下游军事重镇。

原属扬州吴郡丹徒县。东汉建安(196-219)中,孙权治此,称为“京城”;及迁建业,改名“京口”。

东吴建国,隶典农校尉。西晋属扬州毗陵郡。

东晋南渡,曾为侨徐州及侨东海等郡治所。义熙六年(410),收复徐州旧地;宋永初二年(421),改侨徐州为南徐州,侨东海郡为南东海郡,仍为治所。

刘裕发迹于此,宋时称为“北京”。故城在今江苏镇江市 东吴在此置卒戍守。

东晋南渡,征北﹑镇北﹑安北﹑平北等将军府及北中郎将府常设于此,因有“北府”之称。东晋末年北伐,疆土扩至淮北,京口的军事地位始渐下降。

南齐永明二年(484)桂阳王萧铄为南徐州刺史,罢京口军府,梁末侯景之乱,江北沦陷,在京口复置重兵。3、王丞相:即王导(276-339),字茂弘,小字阿龙。

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

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永昌元年(322),王敦谋反并攻入建康,欲废元帝而立幼主,因王导不赞同,只得退回武昌。

不久,王导受元帝遗诏辅立明帝,迁司徒。“王敦之乱”平定后,进位太保。

太宁三年(325),明帝崩,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庾亮不听王导劝谏,执意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致使其举兵反叛。

咸和四年(329)“苏峻之乱”平定后,王导驳斥众人欲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

咸康五年(339)卒,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

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

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4、信: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信使;使者。这里指郗鉴派去王丞相府的门生。

如《资治通鉴》:“宜急追信改书。”《越绝书》:“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粜于吴。”

《世说新语·文学》:“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5、嘉:嘉许;赞许;称赞。

6、坦腹:舒身仰卧;坦露胸腹。唐杜甫《江亭》诗:“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诗。”

宋无名氏《道山清话》:“一日, 子厚 (章惇)坦腹而卧,适子。

3. 《王羲之学写字》文言文翻译

译文: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智慧。”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赞同0| 评论

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

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

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

王羲之曾和一样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

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

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棐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

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

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

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原文: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常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白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唐初撰写《晋书》的时候,距离东晋灭亡已经有两百年,期间研究晋史撰写晋史的成果很多,较为完备的有“十八家晋书”之说。唐太宗对这些著作都不甚满意,于是下诏重修。

唐代《晋书》初称为《新晋书》,后来十八家晋书渐有亡佚,该书就被后人直接称为《晋书》了。唐修《晋书》的基本史料来源主要是“十八家晋书”,而其中以臧荣绪和王隐的《晋书》为主,此外利用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干宝的《搜神记》和沈约的《宋书》志文中的一些材料。

正应为这个原因,后世对唐代修的《晋书》的取材方面多有垢病。另外,该书从唐太宗下诏修撰的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到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历时不足三年便修撰完成。

虽说是在官方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下完成的,但难免也有很多粗疏的地方,连带着官修史书的很多弊病,自唐代中期以来都受到人们的訾议。

2、王羲之生平: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永和十一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

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东晋升平五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葬于金庭瀑布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嗣孙建祠于墓前。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

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它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与可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