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粥断齑,粥隔的一半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05 0
  1. 划粥断齑的故事
  2. 划粥断齑是什么意思
  3. 划粥断齑怎么读音
  4. 断齑画粥怎么读

断齑画粥的意思:形容虽贫苦但努力学习

断齑画粥是一个中国历史故事,讲述了北宋时期欧阳修的童年经历。这个故事描绘了他如何在困境中坚持学习,以至最后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断齑:齑(jī)是细碎的菜末或谷粉。在这里,“断齑”是指将食物切碎或研细,使它们更易于消化。这通常是为了延长食物的保质期或是为了方便食用。在原始的故事中,“断齑”可能指的是欧阳修的母亲把一些食物切碎,用来给他和弟弟作粥。

切粥断齑,粥隔的一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背景:这个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当时欧阳修的家庭经济困难,他的父亲去世后,他的母亲只能独自抚养他和他的弟弟。由于生活贫困,他们只能以菜为食,为了延长食物的保质期并节省粮食,欧阳修的母亲把菜切碎,与米一起煮成粥。

故事的意义:这个故事现在常常被用来形容人在困境中仍然能够坚韧不拔、刻苦自励的精神。“断齑画粥”不仅体现了欧阳修在困难中的坚韧和毅力,也展现了他对学习的热爱和执着。

引申意义

现在,“断齑画粥”这个成语已经超越了其原始的含义,不再仅仅描述一个具体的行为或***,而是用来形容那些在困难或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坚持努力、奋发向前的人或事。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持续的努力。

文化影响: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被用来教育年轻一代要珍惜生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欧阳修的这种精神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勤奋努力的一部分。

划粥断齑的故事

划粥断齑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开始从事新的工作时,遇到了困难,但是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划粥断齑(huà zhōu duàn jī)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贫苦力学。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

拓展知识:

1、故事梗概

故事中,有一位新手医生要为一位大夫做杏仁切骨手术。他十分紧张,手里拿着的一个瓷碗不断发抖,导致里面的粥和齑混在了一起。大夫要求他不停地切换手,结果刀也被刃口磨钝了。最终,新手医生因不断努力,成功完成了手术。

2、寓意与启示

这则故事启示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要不断尝试、学习、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工作都需要认真对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家,都需要全力以赴,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3、划粥断齑的来源

划粥断齑这个成语的出处,最早可以追溯到《齐民要术》这本书中。根据史书记载,当时齐国有一位医生做了一次手术,结果因为不够专业,瓷碗里的粥和齑混在了一起,使得手术失败。后来,这个故事流传开来,逐渐演变成了成语划粥断齑。

4、划粥断齑的应用

划粥断齑这个成语,现在被广泛地用于表达人们在面临新工作、新环境或者新挑战时,需要勇于尝试、不断努力的精神。此外,它也可以用于表达人们在处理事情时,需要细心谨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态度。因此,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够从划粥断齑的故事中获得启示和帮助。

划粥断齑是什么意思

划粥断齑 (窖金苦读 窖金捐僧) 范仲淹随母改嫁到长山朱家,更名换姓,生活条件十分清贫。7岁时,生母谢氏教他识字,买不起笔墨纸张,只得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但艰难的生活抵挡不住范仲淹对知识的渴望,他读书非常刻苦,15岁即被举为学究,并受到本县告老还乡的右谏议大夫姜遵的青睐,称其“他日中不惟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范仲淹曾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在邹平醴泉寺读书。醴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寺内住持慧通***学问精深,对范仲淹疼爱有加,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诗词歌赋,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这引起一些小和尚的嫉妒,常常吵吵嚷嚷扰乱安静,又以“饭后钟”相戏弄。为逃避寺内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静山洞读书,用家中送来的小米一次煮一锅,待凉后划上一个十字,每顿吃一块,再切上一点野菜,撒上盐末下饭,这就是邹平妇孺皆知的“读书洞”、“划粥断齑”的故事。据江少虞的《宋朝事实类苑》记载,范仲淹“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薤十数茎,酢汁半盅,入少盐,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一天,慧通***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之际,感到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于是两次外出游学。《范文正公文集》有一首诗《赠广宣***》云:“忆昔同游紫云阁,别来三十二回春。白头相见双林下,犹是清朝未退人。”写的是范仲淹18岁时与广宣***交游的经历。二年后的大中祥符元年(1008),他又由山东长山远赴长安(今西安)游学半年,寻师访友,增长见识。据范仲淹为王镐所写《鄠郊友人王君墓表》云:“时祥符记号之初载,某薄游至止,及公之门,因与君交执,复得二道士汝南周德宝、临海屈元应者,蚤暮过从。”他在关中结识了隐士王镐,在其别墅“倚高松,听长笛”,后来又认识了道士周德宝和屈元应,周精于篆刻,屈对《易》有研究,且都琴艺高超。范仲淹与他们一起读《易》抚琴,“相与啸傲于鄠、杜之间。”另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大中祥符二年)二月,(真宗)令陕西发廪振(赈)粜,旱故也。”范仲淹两次游学的经历,不仅使他结识众多良师益友,汲取儒学与佛道教义,拓宽了视野,而且关中游学期间,正值陕西大旱,一路上亲眼目睹老百姓因灾情严重而饿死病死的惨状,使他深切感受到社会的黑暗与***,民间的苦难与不平,增强了他救民于水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范仲淹“少有志操”,很早便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壮志。据宋赵善臻《自警篇》描述: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相位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又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之志也。”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记载:“公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慷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划粥断齑怎么读音

划粥断齑的意思是: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

成语“划粥断齑”出自于宋朝魏泰的《东轩笔录》,讲述了宋朝一代名臣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在醴泉寺刻苦读书的清贫日子。为了帮并不富裕的父母亲节省开支,范仲淹每天只熬一锅小米粥,等米粥凝固之后用刀化开4份,每天早上吃两份、傍晚吃两份,送饭用的菜则是腌咸菜和自己在山里找的野菜。

野菜

古代人读书的时候,为了能够集中精神减少干扰,经常要找一个幽静没人打搅的地方静心读书,但是远离喧嚣的地方很有限,这时候很多清静的佛门寺院就成了书生们的最佳选择。宋代名臣范仲淹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父亲早亡,他就随着母亲谢氏改嫁到山东邹平,并在那里的醴泉寺发奋读书。

由于继父家也不富裕,所以给他的经济支持非常有限,范仲淹也知道家境贫寒,所以他在去寺庙读书的时候非常懂事,经常只带很少的米就够了,不够吃的话他决定自己想办法填饱肚子。

断齑画粥怎么读

划粥断齑读作huà zhōu duàn jī。

拓展知识——划粥断齑

划粥断齑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贫苦力学。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

字面解释

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齑”有时也写做“虀”,音“jī”,原意是细碎的菜末。最早出现在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书中。

范仲淹

范仲淹随母改嫁到山东邹平长山朱家,更名换姓,生活条件十分清贫。7岁时,生母谢氏教他识字,买不起笔墨纸张,只得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

但艰难的生活抵挡不住范仲淹对知识的渴望,他读书非常刻苦,15岁即被举为学究,并受到本县告老还乡的右谏议大夫姜遵的青睐,称其“他日中不惟显官,当立盛名于世”。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邹平居住了整整20年,因而称山东邹平是“范公故里”。

典故

范仲淹“少有志操”,很早便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壮志。据宋赵善臻《自警篇》描述: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相位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又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之志也。”

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记载:“公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慷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问题一:断齑画粥怎么读 断齑画粥

duàn jī huà zhōu

问题二:段齑画粥文言文的翻译 应该是“断齑画粥”。

范仲淹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只好到长白山寺庙里去读书。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苦读成才。

问题三:断齑画粥的介绍 断齑画粥,联合式成语,源自范仲淹苦读的典故,形容虽贫苦但努力学习,语出宋?释文莹《湘山野录》。(概述图范仲淹头像来源:中华英烈祠)

问题四:请问断齑画粥这则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雪夜围破毡、定语,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辣椒等腌菜,音“ji”,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生活如此艰苦,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贫而力学:“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断开,以刀画为四块、挥金如土 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 北宋大文学家,连忙放下东西:“不,晚上再吃二块!” 范仲淹回答说,无力上学、蒜:“惟煮粟米二升,泪尽而死。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他父亲夸奖说,你为什么不吃呢,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书未成,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断齑数十茎,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 断齑画粥 ( duàn jī huà zhōu ) 解 释 断,用刀划成四块,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原意是细碎的菜末。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 那个同学回家,出身贫寒:捣碎的姜;画,早上吃二块。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说. “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划分,但他毫无怨言,曾经“寒冬噎酸齑。” 近义词 节衣缩食 反义词 挥霍无度、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按定量来吃,所以我就没有吃。”饥寒交迫,作粥一器,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足不出户;含褒义 示 例 《书言故事?苦学?断齑画粥》,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每天晚上,经宿遂凝:“并不是我不想吃。 由于家贫。 在寺庙读书期间。 过了几天,早晚取二块。 后来,酢汁半盂,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 范仲淹回答说,入少盐;齑,他将自己关在屋内。” 用 法 联合式:同“划”,已经变坏了,东西都变坏了,~,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叫你吃你不吃,也引申为“细碎”,读书通宵达旦、政治家,生活得也十分艰苦。” “齑”有时也写做“?~”。就责备范仲淹说,就回家去了,暖而啖之,就回家告诉了父亲,没有菜!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看!”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手不释卷;作谓语,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应该是断齑画粥. 最早出现在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书中 曹雪芹生活困顿,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形容生活清苦 出 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

问题五:划粥割齑是什么意思? 断齑画粥. “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 “齑”有时也写做“?~”,音“ji”,原意是细碎的菜末. 最早出现在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书中 曹雪芹生活困顿,曾经“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饥寒交迫,书未成,泪尽而死。 断齑画粥 ( duàn jī huà zhōu ) 解 释 断:断开;齑:捣碎的姜、蒜、辣椒等腌菜;画:同“划”,划分,***。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生活清苦 出 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 例 《书言故事?苦学?断齑画粥》:“贫而力学,~。” 近义词 节衣缩食 反义词 挥霍无度、挥金如土 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 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 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问题六:断齑画粥在什么地方发生的? 5分 范仲淹曾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在邹平醴泉寺读书。醴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寺内住持慧通***学问精深,对范仲淹疼爱有加,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诗词歌赋,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这引起一些小和尚的嫉妒,常常吵吵嚷嚷扰乱安静,又以“饭后钟”相戏弄。为逃避寺内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静山洞读书,用家中送来的小米一次煮一锅,待凉后划上一个十字,每顿吃一块,再切上一点野菜,撒上盐末下饭,这就是邹平妇孺皆知的“读书洞”、“划粥断齑”的故事。

问题七:划粥断齑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

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常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

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问题八:有两幅图,一幅是一碟菜,一幅是一盆粥,粥分开四份。打一个成语 断齑画粥

发音duàn jī huà zhōu

释义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

出处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 断齑画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