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服乱头是谁对李煜词的评价_粗服乱头是谁对李煜词的评价?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04 0
  1. 李煜的一生有怎样的故事,他的哪一首词最有意境?
  2. 对李煜的介绍
  3. 对李煜的评价1500字左右
  4. 急求评价李煜或诸葛亮的论文1500字
  5. 有关李煜的问题

他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 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如《菩萨蛮》《相见欢》 。

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始工”。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柳永等所谓的“婉约”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至于其语句的清丽,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如《虞美人》,《浪淘沙令》。

粗服乱头是谁对李煜词的评价_粗服乱头是谁对李煜词的评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扩展资料:

李煜的诗词,存世共有三十余首,在内容上,可以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绮丽柔靡,虽不脱花间派习气。

但在人物、场景的描写上较花间词人有较大的艺术概括力量,在部分词里也流露出了沉重的哀愁;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

百度百科--李煜

李煜的一生有怎样的故事,他的哪一首词最有意境?

1, 迫不及待想一览王国维先生的不朽著作《人间词话》,这是一本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关于对词的种种阐述、理解、意境、格特有研究。说到这句“有境格自高”我想道公公书法曾写的一句话“人到无求品自高”,其实大有相似之处。

王国维先生早就明了,文字于人之间的关系,文字正如一面镜子,时刻反映着当下写作的心境。现在很多文人,修禅的人追求着一种“纯粹”,就是坚持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活!生于浊世,不具备玲珑的人,又怎能抵挡当今社会的纸醉金迷呢?

2 王国维品酌的意境,提出“境于一字中”于《玉楼春》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充足了它散布开去的魅力。“杨柳烟外晓寒轻”,心思细腻,感知春意盎然,“晓寒轻”,仿似深闺少女被惊鸿一瞥的暗自欢心,又不可告人的快乐。正所谓“年少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有一种美,打动人心,就如春风扑面而来带给你的清新之美。“云破月来花弄影”,好个“弄”字,意境更是开阔。图为茶花,借此意境,附上一首-----茶花枝头春跳跃,引来喜鹊破寒冬。

3 王国维提出,大小非优劣。境界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又道“境”,分为闲适之境,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轻巧地道出杜甫草堂的环境,村落闲情,作者安享春雨到来的清新,虽是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忧国忧民,自然对眼前生活的满足,不禁对这细微产生热情。同样是出于杜甫笔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种悲壮境界,大气凛然,人文再现的美感。境界不分高下,关键看人文美感。

4 读书的时候,听着老师唠叨这李太白大气之作,并无任何感触,只点点头,敷衍老师几句,理解理解。如今跟随***王国维重读细品《人间词话》,颇多感触,因为有了一些社会阅历,生活经验,于是加入自身的一些情感元素,读起来更能品酌到古人智慧结晶。李白的诗歌,底气十足,一个人的文字彰显一个人的个性,没法掩饰,没法捏造,自然流露应景之感。若想文字浑然天成,先修炼自己的内心,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升华。女人,不急于绽放,沉淀后方能脱颖。

5 王国维之品文,是靠心思缜密去触碰文字的温度,通透其中才能由表及里。温庭筠和冯延已的诗,分别被其定义为“精妙绝伦”和“深美闳约”,同样是花间派代表,同样是男欢女爱,哀怨中新生的力量却不同。毕竟是性格决定命运,说得没错。通常不解风情的男子,更多的是祸害一个女人的幸福。但太过风情,也容易变作处处留情,滥情。

冯延已那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我暂时读不出暧昧不明的忧伤和那种难以明了的绷弦感。只觉得视野很辽阔而已。

6 花间派的写词风格,精美绝伦的意向,华美浓丽缺少真性情。以温庭筠、韦庄、冯延已为代表。我记得有位朋友曾***地提出建议,说我的文章辞藻太过华丽,缺少朴实之美!当时心里确实不好受,因为吧,文章风格或许与作者的个人风格有关,我本不是朴素之人,要强扭文章为朴素之作,实乃难事。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人情练达即文章”,心有多宽,文字就有多广阔,文字与真性情相一致的。

分享王国维提出的“和泪试严妆”(冯延已)、“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韦庄),朴素的字眼,浓丽的哀愁,遮掩了情感,境界也由此而出,精妙之处在于,透过物镜,写实在的心境。

7 众芳芜秽,美人迟暮,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在南唐后主的诗句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道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

其实很多时候,越是超越世俗的厉害关系之人,越能专注自己的学术,又一干净之人的体现,王国维应如是!这是我越加崇拜的地方!

如果再说到这种《离骚》中的诗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又让我想到琼瑶的《梅花三弄》的一弄,梅花一弄断人肠,大结局写的场景是,浩光抱着吟霜冰冷的身躯,策马奔走,向着远方~~~许久过后,远方出现了两只美丽的白虎在追逐~~

如果说让我理解这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觉,大概这种结局足以诠释,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词的魂魄与所读之人心灵感应,对诗词的鉴赏,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儿,不必强掰。

8 王国维对于词是敏感的,剖析也是非常精准的,温飞卿的词冠上“画屏金鹧鸪”,以华美取胜,里面蕴含的情感含蓄,谓为“句秀”,我是喜欢含蓄的表达,虽然可能会让猜不透,但,含蓄实为一种美。但有一定境界的人,追求的是“骨秀”、“神秀”。韦庄词中却有“弦上黄莺语”的清丽,意境也开阔,王国维定格其词为“神秀”,不过结合南唐后主个人的身份地位,即使是***的闺房之句(奴为出来难,叫郎恣意怜),后人也将蒙蔽一些不堪的背景,知会地笑而不语。因为只有真实的东西会让人刻骨铭心。

9 晚清词人周介存有过这样的叙述——毛嫱,西施,天下美女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他把温飞卿的词比喻严妆,把韦庄的词比喻淡妆,而李后主李煜的却是粗服乱发,不掩国色。好细致的分析。

我们细读那一段“自是人生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后主总能将愁比喻为涛涛江水,雄浑气魄,意向开阔,和他亡故的悲哀有关。自古人生历经苦难者多,能发人之绝唱者少。我们带着欣赏古诗词的美好,无论是安享生命之壮阔,还是饱受生活之折磨,喜,则眉梢上扬,气吞河山,悲,也要悲得壮美苍茫!

10 谈到南唐后主,接着就谈到一个关于“客观主义者”和“主观主义者”的问题了。有一种观点是,客观主义者涉世入世深,所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比如《红楼梦》《水浒传》经过收集无数人间冷暖方成大作,最后悟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难怪我读不下去这两部堪堪经典大作。再论及“主观主义者”,涉世深与不深都好,忠于自己心底澎湃的情感抒发,忠于艺术,忠于生活,借助文字或者其他文艺载体其上升为审美的高度,就是真性情的最好诠释了。

11 随着春意纷沓而来的冯词,渐已脱离温词的艳词,从另外一种生命中抽丝而出,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却也抹着层层**的孤独。独立寒桥,颇显“断桥不断”“长桥不长”的西湖隐喻。词人的愁,在万千众生***存,我们是行走于浩瀚词典的沧海一粟,不体恤千丝万缕,又怎能洞察世事呢?诗,于我美学也,词,于我警示也。

12 读词,有一点我是认可王国维先生的,一个不能真正面对自己的人,那么他的情感也一定有着娇弱和逃避的地方。再华丽的词也是“矜贵有余”,因为丧失灵魂。在我所有的朋友中,一直重视灵魂重量的人,也只有小泥鳅一位。也许这两年来被她彻底同化掉了,不断地思索关于思维层面的问题。你说不接地气也好,说不务实也好,甚至不食人间烟火。但,历史长河几千年,流失掉很多文化艺术精髓,那也是因为世人的忽视。我甚爱读古书,在享受古人诗品盛宴的同时,可以以镜窥己,从而正衣冠

13 有人说,读古书,是和古人在面对面交谈,对话,取其古人之精华、智慧。今天分享王国维先生对待婉约派诗人秦观的诗句,有一首《踏莎行》是他津津乐道的凄厉之诗。全诗读下来,我却和东坡一般,最后一句读出点味道——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咋看只是景观描写,郴江绕郴山,山水相依乃自然之状。但似乎却又有着一种人生变化无常的暗喻。句中渗透着一些泪、无声的泪流,或许也是一种解脱,对另外人生的一种期许吧。这无以名状的痛苦,洽洽和东坡被贬的感受一致。如果你经历生活的无奈,也许,你也会和此句产生一定的共鸣。诗句,我觉得因了与大众共鸣而美。

14 诗词的好坏的一个标准,除了“境界”外,就是“气场”。就好比一个人,最好的评价,我想不叫美丽,漂亮,而是“气质”,“气场”。一首好诗,要么气势磅礴,要么悲壮如虹,要么如烟似雾久久缠绕人心。哈哈,以前上语文课,一品诗句,随机就附和老师说,那是寓情于景,那是托物言志。当你真正有过沧桑之后,你才能理解诗品中心酸,而愈发喜爱那些兼带自嘲自解自娱自乐的铿锵之句,有力量,有正气,有解毒功效。

15 如何理解王国维先生提出的诗与词“在神不在貌”,我能浅显地去理解,譬如,《霸王别姬》中西楚霸王战败后回营的样子,可以是狼狈逃窜,可以是兵败从容,依显王者风范。有神乃大气,人与诗、词一样,有品有格自成风范,有貌无神难成气候。即使花间派艳词,有格乃真性情。又如雅乐,发乎情止乎礼,为读者之吹捧。然靡靡之音,奇艳而腻,被视为无格之调。

16 周邦彦之华美辞藻,不为王国维所赞,谓曰词之巧工能匠,不有大气象也。如果评论一人文字之好歹,看气象?意境?深远?吾观之,词有华美有艳绝,有雄浑有气阔,有哀怨有悲喜,如同吾观物,固物皆著我之色彩。只愿归属自己,万物皆独特。(只要属于自己的文字、自己的风格,灌注自己的思维,都是一种独一无二,不必效仿)

17 品词,如同品阙一盏茶茗,香气缭绕;如同食一盅钟鼎玉食,唇齿留香。周邦彦之美词,如同绝色美人,让人心怀意想。好一句“桂华流瓦”将月色之色香兼备,营造唯美意境。诗词中月亮是朦胧仙子,嫦娥仙子,飘渺超凡,脱俗不可侵犯之清丽。东坡有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之事,永远与婵娟有关联。“桂华”、“婵娟”,乃月亮之别名,偶成佳句之于恰到好处地使用。

18 分享东坡、章质夫《水龙吟》,东坡原是和韵,却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求也。

吾喜好东坡词,亦非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能将情与景很好地相互交融,行云流水,情感细腻通透,所见之景,皆为胸中之情。景从情中来,情在景中显,入木三分。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点点是离人泪。------绝美之处在于所有飞花,碎萍、落红、杨华洒落一地的“景”,由于内心的怨,而升华为“寓情于景”,看到的是“泪”,物与情融合得如此绝妙。这是写作的妙处。

19

古人之诗词《暗香》,被王国维先生定义为“情太盛”之“没有化开的白糖水”。作品有优劣,情感有真挚,将“寓情于景,情在景中显”手法运用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古今之寡。唯有学会品酌精与劣,方是前进之脚步。古人之情怀,或激昂,或忧伤,或思虑,或窃喜,皆为现世之人除去浮躁烦忧之良药。文以字里行间之朴实,乃柔和于心。

20 读词似恋爱,恋爱品人格。情在诗中显,诗中阑珊意。

若非胸中有倦意,何须高树数黄昏。

闲云野鹤孤寒天,茫茫忧愁笔下堕。 -------品读王国维之品论有感。

21文字勾人魂魄,震慑人心。一首筝曲可安抚内心浮躁,一阕美词意境连绵,柔入心波。而王国维先生提到的词有分“隔”与“不隔”,实在有些难以理解和区分。锤炼文字是词人的工具,关键看功底。“隔“我理解的是读者未能理解其中意味,隔着一层朦胧。然而,“不隔”为内在的谦虚化为外在的表现。“隔”则为拙中的掩饰。不知道理解得对否?赐教赐教。

例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被视为“不隔”之句。

无论词人运用何种手法,用典,拟人,只要编织的文字能将情感最真实,自然,真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身临其境,就是“不隔”啦。文章就必须做到“不隔”。

22 一个人最坏的状态,该是“酒祓清愁,花消英气”了。白石的词被王国维先生定格为毫无作为,清高外在难掩骨子软弱,我更加肯定所有词尽在极力为自己的生活状态辩护,树立牌坊是每个人自我肯定自我标榜的行为。我不认同王国维先生的贬嗤,因为谁人堪流伤怀泪,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苏轼、李白那般豪爽,具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与在坎坷落魄之时仍能“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夜无晴”的超然物外。读古人之词,最好多份理解,便好!

23 玩文字的人,有着一颗敏感的玻璃心,被人一眼看穿,却也不惯于掩饰自己。也许,多年的习惯已养成澄清透亮的风格。古今中外,真正能走心的是性情中人,不虚不浮不燥。写出来的东西不造做,真性灵。既有款款深情的真情流露,又带婉转的羞涩之意。幽深幽远,恰到好处。比如辛弃疾,苏轼。

24 事能知足自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为何东坡能以豁达处事?他具备天生的调度能力,进而有入世的责任心,退而有出世乐游园的逍遥心。《庄子》的审美哲学里,讲到更多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审美,生与死只是一个阶段而已,平等对待之。东坡词,有境自成高格,读之,有酣畅淋漓之感。熏陶圣人品质,断绝自身缺点。人,不在前进中修行,必将在后退中荒芜。

25 这回终于找到一种完美的解答,来诠释我们美好艺术人生的追求,没有和文友讨论过,艺术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包括文学!除了一个“美”字外,或许还有一种安慰剂的作用吧,当你和艺术(无论是文学、绘画、摄影,音乐,雕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你可以忘却天地。用过心,方知深重。

沉默,有时候,不叫“无言”或者“无语”,也是保持自身尊严的一种方式。懂得,于是明了。

26 有苏轼的遗风,自然能入王国维的法眼。一切以境界为本的格律、神韵、气质,在东坡词中尽显芳华,容若词也不外乎,能达到已经雄浑,苍茫却又不沧桑,意犹未尽拨人心弦。阅之,品之,辩之,何为美,为后世之镜。

27日子过成诗一般,是怎样的体验?在严羽的《沧浪诗话》里有种解释——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奇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生活的美妙之处,在于领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思维驰骋,虽烟火之呛鼻,因绕村庄而自成美绢。

28 赏析这句“何劳玉斧,金瓯千古无缺”,御月赏景,同时暗颂疆土像圆如杯盏千古无缺。想起《宰相刘罗锅》里有这么一个情节,皇上生日那天,和绅等众大臣纷纷进攻上等鹿茸、人参等珍贵之品,刘墉呢?他扛了一桶的土姜过来,当时和绅正准备笑话他庸俗,皇上问话了,刘墉不慌不忙,从容淡定地说“皇上,您看这姜像什么?姜的形状像不像河山?臣现在把一桶(统)的河山送给您,笑纳!”至此,龙颜大悦。

这可有异曲同工之妙?

29 诗词鸣不平,,有道是“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洞悉力颇强的王国维先生一语道破。吾思虑万千,经年已觉,欢愉片刻难言至理,愁情闷苦而叠诗一沓。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鉴别于真感受和强为辞,路人一眼辨明。

30 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

琼瑶阿姨的腻,正是填补了国人的缺。我亦不例外,去年疯狂重看《梅花三弄》,写下两篇《悦读琼瑶1,2》,情仄逼人,逼己,于是,独行到西湖(水云间)的拍摄地点,***欲入戏。每每想起,感谢自己的任性,在天地间找到平衡。

无明所系,爱缘不断,又复受身——《阿含经》

明日世界,谁是谁的朱砂,谁又是谁的潘多拉?

31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王国维先生信手拈来的“境界”,提出“有境自成高格”。于是,我们不断遁寻“境”和“格”。诗词给我们的力量,不是挑战诗词大会赢得冠军头衔,而是能悟诗之所言,能言诗之所感,能感诗之所境。面对别人给予的伤痛,有人选择记恨一辈子,有人选择原谅,有人选择包容,有人选择淡漠,有人选择忘却,有人选择不扰不惊与之共存。心所到之处,乃鄙人之境。

32 读到《开通押之祖》,关于“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般去悟吧,每个人鉴赏之不同。我喜欢隐晦些表达,辛弃疾那句“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那边应是说侬时”,王国维先生的焦点在看“热”字,说那是韵!我重在看后句“那边应是说侬时”,这句似乎隐约让人感觉“那边”情意绵绵,已是水深火热中。表达隐晦,让人浮想联翩。宋之词秀,犹如唐之诗美。骚人、九辩招魂处,尽是云烟深处水茫茫。

33 今日读取,谭献的《蝶恋花》------莲子青青心独苦,一唱将离,日日风兼雨。豆蔻香残杨柳暮,当时人面无去处。

与唐代诗人崔护那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同样强调“人面不知何处”的忧伤,由于所处朝代不同,诗人的心态不同。前首处于清末,世事***,民不安心,诗人怀念昔日盛况。后首是唐朝,国泰民安,哪怕“人面不知何处”也不至于悲伤过及,因为“桃花依旧笑春风”,乐观,豁达不执著于一物一人。

读诗,读出我想要的生活,读出曙光之辉。

34 文人相轻,百家争鸣,独尊其志,是为骄纵。陷深文罗织,各解其意,不无道义。自古文坛百花齐放,各逐所爱,放之四海皆容。文人互尊,尊情怀,尊道义。

35 宋词之瑰丽,莫尚于吴侬软语。词之俏,莫过于翠黛、峨眉、孤鸿、天涯,愁云,落寞诸词。咏史达祖之《双双燕。咏燕》,美词“柳昏花暝”“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于我,沉醉处,不知归路。

词人情感澎湃处,便于含蓄,深怕一个觉醒,打落无限哀怨。“含蓄”一直是女子之贵。

37 钟鼎玉食,就如词之华丽。人之陷于浮华肤浅,多半心之缺失。古有西施,着素布衣,难掩国色,是谓倾城,以至高审美论之,如获至宝。

然品词亦如是,啜取真知真性情,气吞河山之势,或高山流水之幽。品人生,阅卷长河,驰骋天高地阔,莫忘初衷,留存禅心。

38 写文字的人,大抵思维都是相通的,从蒋勋的“文学力”这个角度来谈,文学不但是文字上的艺术表达,更多的是思维的境界,与悲悯心的生成。他与王国维所崇尚的精神世界或多或少是相似的,摒弃功利心,纯粹的审美情趣。文学力,还包括一种信仰的成分吧?人若无信仰,精神世界谈不上丰腴。所有的悲悯情怀,于山水日月星辰同忧乐,于是乎,人就成为了真正的有血有肉。

39 谈起柳永,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流连辗转于莺歌燕舞间的风流才子。因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圣上,因了“忍把光阴轻弃”而得到众多歌伎膜拜。情之真切,意之凿凿,把歌姬喊成“奶奶兰心蕙性”,对于有严重精神洁癖的王国维来说,那是轻佻,那是鄙俗。不过,最后,王国维还是视文学为人生永恒的意义,能担当慰藉心灵的重任,艺术,让人一辈子不会空虚。姑娘,嫁人,就嫁给艺术吧。

40 诗词的鉴赏,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人的审美,在精神领域上的提升。王国维先生说,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对于精神洁癖的王国维来说,他是注重诗词的神、韵,而有些摒弃外貌的华丽丽。提出“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将东坡“大江东去,浪淘沙,千古风流人物”与白石的“酒祓清愁,花消英气”之对比,一个格高旷达,一个悲天悯人。其实,文字与性格、气度有关。

41 文学起源于游戏说,乍一听,似乎有些滑稽了。在《人间词话》中讲解了作者应该具备的修养和态度。诗人对于宇宙,须入乎其内,固能写之,固有生气。出乎其外,故能观之,故有高致。这说法也恰应证了,入才能奴仆风月,与花草共忧乐。出,而后通透世味。

1次浏览

对李煜的介绍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原名李从嘉,字重光。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史载其“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由于李璟的次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长兄李弘冀为皇太子时,其为事实上的次子。李弘冀“为人猜忌严刻”,时为安定公的李煜惧怕李弘冀猜忌,不敢参与政事。在此期间,他曾给自己取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表明自己的志趣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同时也表明自己无意与兄长争位。 公元959年,李弘冀杀死其叔父李景遂(李璟即位初曾表示要位终及弟),不久后暴卒。李弘冀死后,李璟欲立李煜为太子,钟谟说:“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李璟怒,找了个借口把钟谟贬为国子司业,流放到饶州,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其住在东宫。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迁都南昌,立李煜为太子监国,令其留在金陵。六月李璟死,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 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李煜书法***3年,宋太祖令李煜去开封,他托病不去。宋太祖遂派曹彬领军队去攻打南唐。 公元***4年十二月,曹彬攻克金陵。 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南唐后主。 公元***5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公元***8年(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宋太宗闻之大怒。据宋代王铚的《默记》记载,李煜最后因写《虞美人》而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牵机药一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李煜死后,葬洛阳北邙山,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之而去。 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性宽恕,威令不素著”,好生戒杀,死后,江南人闻之,“皆巷哭为斋”。 李煜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他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功过事非,已成历史之轨迹。 他嗣位之时,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进贡,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荒废的生活,风格柔靡,但是这并不是他向往的生活,多为空虚无奈;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 魏碑李煜词[1]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 被俘后,在开封被封为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史书上说赵匡义多次强留小周后于宫中。每次小周后回去,都是又哭又骂,李煜在痛苦郁闷中,写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古代画家还绘有《熙陵幸小周后图》,明人沈德符《野获编》中:“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元人冯海粟就在图上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小周后乃娥皇的妹妹,后被封为郑国夫人,并被规定定期进宫参拜。小周后是个绝色美女,宋太宗垂涎其美色) 李煜的词的风格可以以***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他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 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如《菩萨蛮》,《相见欢》 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柳永等所谓的“婉约”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如《虞美人》,《浪淘沙令》 …… 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而且还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此最后一句乃是针对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所道:“王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王氏认为此评乃扬温、韦,抑后主。而学术界亦有观点认为,周济的本意是指李煜在词句的工整对仗等修饰方面不如温庭筠、韦庄,然而在词作的生动和流畅度方面,则前者显然更为生机勃发,浑然天成,“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李煜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他的词不***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代的词,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后世尊称他为“词帝”。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当然,还有“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菩萨蛮》)这样偷情诗,也是十分著名的。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 (《渌水亭杂说》) 李煜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四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他的旧臣说他有《文集》30卷及“杂说”百篇。《郡斋读书志》载《李煜集》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直斋书录解题》中载《南唐二主词》1卷,现能见到的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墨华斋本,录李煜词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为二首。后清代邵长光又录得 1首,近代王国维为《南唐二主词》补遗,增加了9首,不过其中有问题的似不少。据近代多数学者的意见,能确定为李煜词的不过32首。其词集注本有清刘继增的《南唐二主词笺》、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词汇笺》、王仲闻的《南唐二主词校订》等。詹安泰的《 李璟李煜词》,注释颇详。事迹见《新五代史》、《宋史》及马令、陆游二家《南唐书》,今人夏承焘《南唐二主年谱》。 与大周后一同修补《霓裳羽衣曲》。 部分诗词鉴赏

《相见欢》又名《乌夜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

相见欢在意,但是,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此话看来,很是在理。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词作远过于他在位期间的作为,尤其是亡国以后的词作相当沉痛、深切和凄恻动人,如果撇开思想内容,仅就艺术技巧来说,大部分词作已经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小令。这首《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仅六字,一下子简练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态。接着“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上片十八字共写了四项内容,即人物、地点、时间、季节,虽然只是疏笔勾勒,但却是一副非常美丽的图画,而且背景极为广阔,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片具体写离愁,是词的旨意所在,也是这首词写的最深刻的地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用了一个比喻,写离愁的另外一个境界,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称之为“别是一般滋味”,亦即稼轩词所谓“欲说还休”,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相见欢》广为流传。全词区区三十六个字,同一首七绝差不多,但在这简短的篇幅中,词人却把离愁的愁人、缠人写得无比深刻,凄凉、寂寞、孤独的心情袒露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读者为之泪下: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望江南二首》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 这两首词,是后主入宋以后,追恋故国之作。李煜词笔,挥洒自如,以寥寥五句,写人间大悲剧,以昔日之荣盛反托今日之凄凉。凭着他的高度艺术技巧,把重温旧梦的一腔悲恨,表露得隐而实显,浅而深致。陡然“多少恨”领起全篇,令人惊悚。原来悲恨之源来自昨夜一梦,昔日繁华鼎盛在梦中重现,使梦醒后的李煜格外痛苦,乃至恨声不绝。当年游乐御苑,凤舆銮驾,香车宝马,随从列队,宫女如云,“车如流水马如龙”一句,袭用成语,浑然天成。李煜后,宋人多效此种技巧。《望江南》第二首“多少泪,断脸复横颐”。这泪流得纵横满面,难止难歇。后主入宋后,曾给金陵旧宫人带信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用这首词印证,可见真实。李煜这首小词,从流泪始,到断肠终,表达了他当俘虏后极端悲哀、痛恨的心情。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煜最后的一首感怀故国的名作,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诘问的口吻,悲愤的情怀,激宕的格调,放笔悲号,写尽亡国君主的哀愁。上阕曲调高亢悲慨,唯有作家经历过大灾难,炼就大手笔,才能究诘人生,写有如此深度和力度的词作,大有负荷全人类之悲哀的气概。下阕则用了曲笔,“朱颜”暗描江山易改

李煜词选,“改”字点出全词题旨:是悲恨的根源。最后,词人把难以说明的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全部纳入一个“愁”字中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真乃千古绝唱。王国维说:“尼***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者。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者也 。” 宋黄升《花庵词选》称:“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是也。 《渔父》(其一):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不求威仪天下,万古不朽;但求独善其身,性情而为!正如李煜所说,他崇尚的不是武力与征战,而是一种春风暖雨,落絮飞雁的诗意生活。 《渔父》(其二):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李煜常自诩“隐士”,这两首渔父正好反映了他渴望和沉醉在“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的隐士生活中以及“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的那种畅快!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 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己的最后归宿。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对李煜的评价1500字左右

李煜,人名。著名的有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李煜,汉族,在位时间(961-***5),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诗.被称为“千古词帝”。"李煜"还是广西艺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服装与形象设计专业教师的名字

李煜,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愁宗”。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千古杰作《虞美人》(为其绝命词)《浪淘沙》《乌夜啼》《相见欢》等词。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对“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亦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有其父李璟之作)中。 李煜,原名李从嘉,字重光。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史载其“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由于李璟的第二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长兄李弘冀为皇太子时,其为事实上的第二子。李弘冀“为人猜忌严刻”,时为安定公的李煜害怕李弘冀猜忌他,不敢参与政事,每天只是读书为乐。 959年李弘冀在毒死李璟未遂后不久也死了。李璟打算立李煜为太子,钟谟说:“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李璟怒,找了个借口把钟谟贬为国子司业,流放到饶州。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其住在东宫。 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迁都南昌并立李煜为太子监国,令其留在金陵。六月李璟死后,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 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李煜书法***3年,宋太祖命令李煜去开封时他托病不去。宋太祖就派曹彬领军队去攻打南唐。 ***4年十二月,曹彬攻克金陵。 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南唐后主。 ***5年,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8年(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息:“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铉退而告之,宋太宗闻之大怒。据宋代王铚的《默记》记载,李煜最后因写“故国不堪回首”“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词而被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牵机药有人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李煜死后,葬洛阳北邙山,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之而死。 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性宽恕,威令不素著”,好生戒杀,死后,江南人闻之,“皆巷哭为斋”。 李煜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的李煜能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无奈命运弄人,也是刻于历史卷宗上的亡国之君,他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功过事非,已成历史之轨迹。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进贡,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荒废的生活,风格柔靡,但是这并不是他向往的生活,多为空虚无奈;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被俘后,在开封被封为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史书上说赵匡义多次强留小周后于宫中。每次小周后回去,都是又哭又骂,李煜在痛苦郁闷中,写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古代画家还绘有《熙陵幸小周后图》,明人沈德符《野获编》中:“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元人冯海粟就在图上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小周后乃娥皇的妹妹,后被封为郑国夫人,并被规定定期进宫参拜。而小周后是个绝色美女,赵光义即宋太宗垂涎其美色)。

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阐述了一代词帝的兴衰荣辱,他一心潜没于诗词文学的深海。对于身为一个***的他,他从无鹤立群雄当皇帝的心思。然而,历史总喜欢开这样那样的玩笑:在南唐王朝皇帝的继承人中,当时的中主李璟在烈祖李昪灵位前发过誓言“兄终弟及”,即把皇位传给其弟景遂,但因为李煜的哥哥弘翼即李璟的长子当时立下了战功,就立弘翼为太子了,“兄终弟及”的事就多年未提。但是李煜的哥哥弘翼与其父李璟的性格是有天壤之别的,弘翼为人果断刚毅,权力欲极强,所以总会让正在当皇帝的李璟不满意,李璟便又想起兄终弟及的事情。李弘翼担心父亲遵照誓言将皇位传给叔父,便秘密的将自己的叔父景遂***了,尽管如此李弘冀还是没能当上皇帝。为什么呢?因为历史毕竟是历史。一门心思想做皇帝的他居然在叔父死了之后没几月也跟着去了。 那么我们的主人公李煜就顺应大局接下了这个后唐的烂摊子做起了皇帝。李煜当了皇帝之后,便给北方的宋朝写了一封《即位上宋太祖表》。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李煜接下来的的确是一个烂摊子,这个同时也表达了他无意做皇帝。这一点在以后的皇帝生涯中也能够体现,因为李煜的优柔寡断,使得他犯下了许多政治错误——该杀的不杀,不该杀的杀了,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点。尽管当皇帝的路没有能够走好,而且走得相当糟糕,但是,他在诗词史中的地位是非凡的。在亡国之后,他在汴京大书特书自己的亡国伤感之情,毫不畏惧。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豪迈思国之感,开创了词亦可抒情的先河。一首《虞美人》葬送了一代伟大的词人,但与此同时也造就了这个悲剧词帝的万古流传。 艺术成就李煜在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最有名的词是虞美人和浪淘沙令。 书画: 他能书善画,对其书法,陶谷《清异录》曾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作大字不事笔,卷帛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 对其的画,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曰:“江南后主李煜,才识清赡,书画兼精。尝观所画林石、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惜无书画传世于后。 词: 李煜的词的风格可以以***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他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 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如《菩萨蛮》,《相见欢》 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如《虞美人》,《浪淘沙令》 …… 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而且还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此最后一句乃是针对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所道:“王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王氏认为此评乃扬温、韦,抑后主。而学术界亦有观点认为,周济的本意是指李煜在词句的工整对仗等修饰方面不如温庭筠、韦庄,然而在词作的生动和流畅度方面,则前者显然更为生机勃发,浑然天成,“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李煜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他的词不***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代的词,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后世尊称他为“词帝”。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当然,还有“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菩萨蛮》)这样偷情诗,也是十分著名的。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 (《渌水亭杂说》) 李煜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四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他的旧臣说他有《文集》30卷及“杂说”百篇。《郡斋读书志》载《李煜集》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直斋书录解题》中载《南唐二主词》1卷,现能见到的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墨华斋本,录李煜词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为二首。后清代邵长光又录得 1首,近代王国维为《南唐二主词》补遗,增加了9首,不过其中有问题的似不少。据近代多数学者的意见,能确定为李煜词的不过32首。其词集注本有清刘继增的《南唐二主词笺》、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词汇笺》、王仲闻的《南唐二主词校订》等。詹安泰的《 李璟李煜词》,注释颇详。事迹见《新五代史》、《宋史》及马令、陆游二家《南唐书》,今人夏承焘《南唐二主年谱》。 与大周后一同修补《霓裳羽衣曲》。

其他

李煜(南唐后主)与他的红颜知己周后在后人脑海里留着一个鲜明印象,就是他留给了我们不少香艳、柔情、悲哀的词。他的词,确实给他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伟大,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除了作为曾经的国君,还被誉为“词中之帝”。 但是我们要知道他的成功——文学的成功,是不能忘记一个被他迷恋着的女人——周后。 周后,名娥皇,生于公元九三六年,比后主大一岁。她在文史记载中,确是个多情而贤慧的女人,因为古代帝王们,多是后宫佳丽三千人,很少能将全部灵魂寄托在一个后妃身上的,更很少不变迁其爱情,而表现于文学的,周后之能得到一个多情帝王的专宠,且使将爱情流露于文学,当然她是一个资质佳惠,美艳多才的女子了。 据陆游《南唐书》载:她精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元宗(后主父亲)赏其艺,赐以焦桐琵琶。后主作念家山,后亦作邀醉舞。二人曾重订霓裳羽衣曲,此曲在唐之盛传,最为大曲,后主独得其谱,乃与后变易讹谬,颇去洼,繁手新昔,清越可听。 她常弹奏后主的词调,极得后主赞美,这就是后主作词的原动力了。 李煜的初作《浣溪纱》: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把迷恋周后的情感,深宫香艳的情形,全部写托出来。请读他的《一斛珠》: 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这种香闺韵事,儿女柔情,真***裸地写了出来。“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多烂漫,多么娇柔的儿女姿态,以现代眼光看,固然不足为奇,但是,在千年以前的封建社会里,那就够奇特的了。 周后的多情,感动了后主的词笔,后主的词笔,介绍了多情的周后给千古瞻仰,文学是环境的产物,是情感的交流,在这里完全得到印证了。 人生总没有不散之筵席,不幸的事总要有一天降临到最欢乐的人们身边的。当后主二十八岁那年,周后生病了。后主朝夕视食,药非亲尝不进,衣不解带者累夕,如侍父母之痴。然而,周后终被秋风吹去了,其时,后主哀苦骨立,杖而后起,亦如其丧考妣,且将投井以殉,赖救之获免。又自制诔词数千言,皆极酸楚。 对后主来说,真是天大的不幸,后来将她葬于懿陵,谥号昭惠,从下面词中,可以看到后主那时的心情。 请看下面这首: 珠碎眼前珍,花雕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这首词表达了后主对周后深挚情意以及深哀巨痛的心情。 后主自失了他的爱妻,这种痛苦,这种***,已深种在他底心灵深处,把他从温柔沉醉的大国,拖到悲哀凄惨的境域里来,于是他的词也从“烂嚼红茸”而转变为“为谁和泪倚栏杆”、“秋风多……夜长人奈何”的凄惨调子,以后家破国亡,更给他许多词的材料。 周后生前能使后主做香艳的词,死后又影响后主做感伤悲切的词,这种功绩,是后人应该感谢她的。 自古文人与美人,是结着不解缘的;几多伟大文艺作品,都是以香草美人为题材,为背景的。《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和“金陵十二副钗”都是绝代佳人。 周后去世,李煜又娶了周后之妹小周后为皇后。的确,美人的魔力,足以感应文人的心灵,而使之写出血和泪的文学来。后主不会做皇帝,而无意中做了词中之帝,被后世推崇在一切帝王们之上,谁说这不是周后的力量呢? 窅娘 李煜的宫嫔。据传为女子缠足的第一个人。 陶宗仪 《辍耕录·缠足》引《道山新闻》:“ 李后主 宫嫔 窅娘 ,纤丽善舞。 后主 作金莲,高六尺……令 窅娘 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 李煜研究的主要文献及传记 《南唐二主词》 陈振孙《墨华斋本》 春吕远《十名家词集》 侯文灿《南唐二主词析释》傅正谷、王沛霖《南唐二主词诗文集译注》载刘孝《李璟李煜词》 詹安泰《南唐李后主词研究》 谢世涯《南唐二主词笺》刘继增《粟香宝丛书》 金武祥 陆游 马令《南唐书》田居俭《李煜传》 《旧五代史》

马钱子与李煜之死

牵机毒,也称牵机药,是我国古代帝王要将臣子和妃子赐死时所用的毒药。牵机毒与钩吻、鹤顶红三毒并列,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三种毒药。这种毒药实际上就是中药马钱子。马钱子,别名番木鳖,主要成分为是番木鳖碱和马钱子碱。其***性寒、味苦,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之功效,在中医里中被用于治疗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打损伤、痈疽肿痛。由于马钱子对中枢神经系统亲和力强、解力困难,过量服用可出现颈项僵硬、,瞳孔放大、,呼吸急促与困难等症状,甚至抽搐,如不及时抢救,可因呼吸系统麻痹而死亡。相传牵机毒的出名之处,是在源于于它毒死了南唐李后主。 李煜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传诵的《虞美人》。这首诗词不加掩饰的,流露出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这由于这首词,宋太宗得知此事后,认为李煜是“人还在心不死”,想复辟变天,于是赐李煜“牵机药”自毙。服药后,李煜全身抽搐、腰不能直起不起,最后头足相就,状如牵机而死。也正是因为人服了这种药后死亡的姿态是头部与足部相接、 李煜因酒后服药,酒助药性,引起全身性抽搐,最后头部与足部相接而死,状似牵机,故后人也称马钱子为“牵机药”。

急求评价李煜或诸葛亮的论文1500字

作为杰出词人的李煜,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举世公认。但是作为南唐后主的李煜,他能够登上权力的顶峰却纯粹是个意外。在古代父死子继的家天下,生于帝王之家便有了继承王位的可能,然而皇子李从嘉不但无心参与权力的争夺,甚至还有心主动地退避。他对待权力的这种态度与他家庭中的两个重要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这两个人物是谁呢?他们又究竟是怎样影响到李煜的人生选择的呢? 在封建时代,王位的争夺往往手足相残,血雨腥风,然而,南唐太子的确立却波澜不惊,李弘冀既是长子,又建有战功,的确当仁不让。但是这位众望所归的太子却十分猜忌自己与世无争,一心向往隐士生活的弟弟李煜,确实有几分奇怪。那么,李弘冀为什么要猜忌自己的弟弟呢? 李冀弘之所以如此猜忌自己的弟弟,恰恰是因为李煜的"面相"刚好符合了传说中的"帝王之相"。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文化以及社会的多种因素,人们认为各种奇特的相貌、民谣或梦境等,都含有"天命"的神秘暗示,所以心生敬畏。这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当然是不可靠的迷信思想,但是,赵晓岚教授分析认为,李弘冀对自己弟弟这种基于迷信的猜忌是很有道理的,那么,它的道理是在哪里呢? 当时的李从嘉,也就是后来的李煜,面对哥哥的猜忌***取的是"惹不起躲得起"的办法,把自己融入了艺术和自然之中。对他而言,这样做虽然存在无奈避祸的因素,但实际结果是获得了一片广阔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到了真正的快乐和自由。然而,让他根本想象不到的是,这种隐士般的浪漫生活即将因为一桩残酷的宫廷血案而划上句号,他的人生就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完全偏离了他为自己设定的道路。那么,这桩宫廷血案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关评价 南唐杂咏 郭磨 我思昧昧最神伤, 予季归来更断肠. 作个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作君王. 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而且还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此最后一句乃是针对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所道:“王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王氏认为此评乃扬温、韦,抑后主。而学术界亦有观点认为,周济的本意是指李煜在词句的工整对仗等修饰方面不如温庭筠、韦庄,然而在词作的生动和流畅度方面,则前者显然更为生机勃发,浑然天成,“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胡应麟《诗薮?杂篇》: 后主目重瞳子,乐府为宋人一代开山。盖温韦虽藻丽,而气颇伤促,意不胜辞。至此君方为当行作家,清便宛转,词家王、孟。 王世贞《弇州山人词评》: 花间犹伤促碎,至南唐李王父子而妙矣。 沈谦(徐釚《词苑丛谈》引语):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沈谦(沈雄《古今词话?词话》卷上引语): 后主疏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南面王。觉张郎中、宋尚书,直衙官耳。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 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余怀《玉琴斋词?序》: 李重光风流才子,误作人主,至有入宋牵机之恨。其所作之词,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 周之琦《词评》: 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及。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 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后主词思路凄惋,词场本色,不及飞卿之厚,自胜牛松卿辈。(卷一) 余尝谓后主之视飞卿,合而离者也;端己之视飞卿,离而合者也。(卷一) 李后主、晏叔原,皆非词中正声,而其词无人不爱,以其情胜也。情不胜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卷七)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词至南唐,二主作于上,正中和于下,诣微造极,得未曾有。宋初诸家,靡不祖述二主,***正中,譬之欧唐褚薛之书,皆出逸少。 王鹏运《半塘老人遣稿》: 莲峰居士(后主别号)词,超逸绝伦,虚灵在骨。芝兰空谷,未足比其芳华;笙鹤瑶天,讵能方兹清怨?后起之秀,格调气韵之间,或月日至,得十一于千首。若小晏、若徽庙,其殆庶几。断代南流,嗣音阒然,盖间气所钟,以谓词中之帝,当之无愧色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尼***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之作及永叔、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有关李煜的问题

诸葛亮忠君思想再认识

诸葛亮高卧隆中,声称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实则“藏器在身”《诸葛亮集》附录卷二引裴度《蜀丞相诸葛***堂碑铭》。是胸怀大志的。他曾对好友石韬、徐庶、孟建云:“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当三人反问诸葛亮可仕至何官时,“亮但笑而不言”。《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注引《魏略》。笑而不言者为何?盖因刺史、郡守一类官职皆不在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则难以启齿告人也。诸葛亮抱经纬天地之才,“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然而,管、乐亦并未建立盖世之功,任官不过诸侯之将相而已。诸葛亮志存高远,他自比管、乐,很可能仅是其追求的较低目标。以当时形势而言,不排斥诸葛亮亦有争夺天下、建立王霸之业的雄心。

东汉末年,皇纲解纽,各路诸侯纷纷起兵,称孤道寡者不可胜数。曹操、袁绍、孙策、孙权刘备等人皆有并吞八荒、囊括宇内、扫平四海之志。难道诸葛亮就不如他们,注定只能为人臣,而不能为人君?可惜的是,由于诸葛亮出道太迟(按:较曹操、袁绍、刘备等人要晚出生二十多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同上。其余军阀,如刘表据荆州,“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三国志》卷六《刘表传》,刘璋占益州,张鲁守汉中,马腾、韩遂称雄于关中。汉朝十三州之地已被各路诸侯瓜分殆尽。诸葛亮已失去自树大旗,成为独霸一方诸侯的最佳时机。胸怀济世之才,欲图王霸之业的诸葛亮要想攀上权力的高峰,唯一的途径只能是择主而事之,这对诸葛亮而言,虽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但与司马懿相似,仍是实现其政治目标的重要契机。

需要探讨的是,诸葛亮“择主”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诸葛亮考虑的标准不外乎两条。其一,人主必须是雄才大略的明君;其二,自己必须成为人主的股肱,得到人主的特殊重用。从《隆中对》中可知,诸葛亮对世之英雄早已洞若观火,一目了然。刘表、刘璋、张鲁等碌碌之辈,根本不在他考虑的范围之内,诸葛亮心目中的英主明君,唯有曹操、孙权、刘备三人。从当时的政治格局而言,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当然是曹操。那么,诸葛亮为何要放弃这一选择?我以为这并非因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诸葛亮要与“汉贼”划清界限。

诸葛亮弃曹的最主要原因是考虑到中原汝、颍地区人才济济《三国志》卷十四《郭嘉传》载曹操与荀彧书信曰:“汝、颍固多奇士。”《晋书》卷一百一十八《姚兴载记》载姚兴之语:“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三秦饶俊异,汝颍多奇士。”,曹操平定北方后,已非初起兵时可比,其帐下确是猛将如雨、谋臣如云,初出茅庐的诸葛亮要想在曹操帐下脱颖而出,谈何容易?对此状况,诸葛亮是有足够认识的。当其好友孟建思乡心切,欲往中原求取功名时,诸葛亮劝阻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后来诸葛亮伐魏时获悉徐庶任御史中丞,石韬任郡守时,不由感慨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注引《魏略》。为徐、石二人仕途不畅而鸣不平(按:二人官至二千石,岂能谓曹魏未予重用),未尝不是为自己未投魏而感到庆幸!以诸葛亮之慧眼,当然深知孙权亦是雄略之主,且其兄诸葛瑾亦在东吴供职,然而当东吴重臣张昭推荐诸葛亮予吴主时,诸葛亮断然拒绝:“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注引《袁子》。

为什么诸葛亮最终选择的是刘备?刘备有雄才,知人善任,自然是诸葛亮择主的重要条件。加之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诸葛亮“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除此之外,历代政论家谈论的最多的是诸葛亮心存汉室,他同刘备的合作,主要是建立在拥刘安汉基础上的。“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裴松之自注。裴注的这条材料为众多史家所引用,以论证诸葛亮素有“宗本之心”《诸葛亮集》附录卷二引习凿齿《侧周鲁通诸葛论》。,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对此分析,我颇不以为然。东汉中叶以来外戚、宦官轮流专权秉政,朝政日益败坏。东汉末年,董卓作乱,军阀混战,汉家朝廷已是苟延残喘,奄奄一息,史称:“自安帝以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于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略》。对此形势,深谙“人事”、“天道”的诸葛亮会看不出来?两汉时期,盛行五德终始说,时人皆知炎汉火德已衰,土德将取而代之,才具冠世的诸葛亮难道真的对“历数”、“期运”一点儿都不相信?诸葛亮不事孙权的理由很清楚,是孙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而并不是孙权姓“孙”,不姓“刘”。那么,为何诸葛亮要辅佐“羁旅奔逃,寄人篱下,无寸土可以立业” 的刘备?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条。古今几乎所有的政论家都未深究个中奥秘,大都认为诸葛亮目光远大,并没有在乎刘备在军事实力与人才***上的“一穷二白”,而以为刘、葛的合作是志同道合。其实这个问题大有***,刘备的“劣势”、“短处”在诸葛亮眼中恰恰是“优势”、“长处”。试想,倘若刘备和曹操一样地广兵众,人才济济,诸葛亮还能受到特殊的重用吗?正因为刘备手下,武将不过关羽、张飞、赵云,谋臣不过糜竺、孙乾、简雍等数人。“亡命于行旅之间”《诸葛亮集》附录卷二引尚驰《诸葛武侯庙碑铭》。的刘备集团的人才匮乏到如此程度,这就给诸葛亮大展宏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足够的平台。

诸葛亮出山的条件很高,人主对其不仅要做到“贤”之,还必须做到“尽”之,“贤”、“尽”两字的寓意深长,必须参而悟之。所谓“贤”,即把诸葛亮视为“贤士”,对待“贤士”的最高规格无非是以“国士”待之,如同春秋时智伯待豫让《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载:“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战国时燕昭王待郭隗。这在诸葛亮看来是远远不够的。而“尽亮”就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个中之意。诸葛亮自视甚高,虽然年轻,且初出茅庐,但绝不愿一步一个台阶地从“下曹从事”关于“下曹从事”,《三国志?鲁肃传》载鲁肃谏孙权不可降曹操时云:“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又《三国志?庞统传》载:“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的才干与抱负皆高于庞统,当然更不愿任从事。的基层工作做起,而必须从高起点开始。既然要“尽”全力发挥亮之大才,当然要将其放到最重要的岗位,赋予重权要职。

诸葛亮高卧隆中时,虽在司马徽、庞德公等名士的鼓吹下,在荆襄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仍然有许多人不以为然,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只有其小圈子内的几个好友“谓为信然”《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至于中原、江南地区对其更不了解,可谓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在诸葛亮还未成名前,就要求人主使用他必须“尽亮”,其出山的“心理价位”如此之高,这在人才***极其充足的曹、孙两家那里是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得到满足的。至于刘玄德那里就不同了。刘备虽然其时官拜左将军、豫州牧。汉制,将军、州牧虽可以开府治事,然刘备的“幕府”空虚,人才奇缺,赵翼云:“是时人才已为魏、吴二国收尽。”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条。诸葛亮“高瞻远瞩”看中的正是刘备的这一其他诸侯无法与之相比的“优势”,故甘心辅佐刘备。

其实,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以后,其地位和权力也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赤壁之战后(公元208年),“亮为军师中郎将”同。秩比二千石;刘备取益州,亮迁为军师将军,秩二千石。而关羽早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就被拜为偏将军、汉寿亭侯,赤壁之战后,羽为荡寇将军,秩二千石。刘备称汉中王,羽迁为前将军,位次三公。张飞在建安四年已为中郎将,赤壁之战后,为征虏将军、宜都太守,秩二千石。刘备称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位次三公。在刘备称帝之前的两个时间段内,关羽、张飞的地位均高于诸葛亮。文官之中的许靖虽为清谈客,但因名望甚高,故“先主为汉中王,靖为太傅”,太傅乃上公,当然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上。《三国志》卷三十八《许靖传》。甚至连才具极为平庸的糜竺之官职亦在诸葛亮之上。“益州既平,先主拜竺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三国志》卷三十八《糜竺传》。其他如庞统、***、黄忠、马超等人之地位亦不低于诸葛亮,正如大多数史家所指出的,刘备与关羽、张飞之关系比之诸葛亮似乎更进一层。他们“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故任何加入刘备集团的人都只能居于关、张二人之后。这对于一心欲谋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来说,这个排他性极强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严重障碍。 其实,刘备对诸葛亮亦并非一开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犹如鱼水。闯荡半生,历经数十年军阀混战磨难的刘备,此时已经是一个相当老练成熟的政治家。在诸葛亮没有显山露水之前,他不可能一开始就厘定诸葛亮能力的高低,故刘备收取荆州江南四郡后,并没有委诸葛亮以军政重任,而仅使其“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而已。《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田余庆先生在其《隆中对再认识》一文中指出:“刘备并未以《隆中对》的方略为念,孜孜以求实现,当然也没有把诸葛亮放在运筹帷幄的地位,大事向他咨询。刘备死前,诸葛亮长时间内并不在刘备身边,戎机大政,并无诸葛亮参赞其间的事实,决计入蜀和叛攻刘璋,是***、庞统之谋。他在荆不得预入蜀之谋,在蜀不得参出峡之议,这些关键之事不论正确与否,都与他无干系。”田文载《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我认为,田先生这个分析相当精辟,道出了诸葛亮相当长时间内并不是刘备手下第一号人物的真相。

诸葛亮攫取权力的最大障碍是谁,毫无疑问,是关羽。关羽骄横跋扈是出了名的。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攻益州,西凉马超来投,马超是当时颇具声望的虎将,刘备得之喜出望外,即封其为平西将军,位同关羽,远在荆州的关羽闻之极为不满,当即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作书答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关羽阅信后,洋洋自得,将信“以示宾客”。《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欲重用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羽)、马(超)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飞)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三国志》卷三十六《黄忠传》。刘备所谓“自当解之”,仅是派遣益州前部司马费诗前往。《三国志?费诗传》曰:刘备“遣(费)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案:史家习知,魏晋时代兵卒身份低下,“兵”成为对人侮辱的称呼,这类例证并不罕见。《三国志》卷三十九《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刘巴以张飞为武人而骂之为“兵子”;卷四十《彭羕传》,彭羕骂刘备为“老革”,裴松之注谓:“皮去毛曰革。古者以革为兵,故语称兵革,革犹兵也。羕骂(刘)备为老革,犹言老兵也。”东晋时也有例证。《世说新语?简傲》谓谢万矜豪傲物,谢安诫之,万“因召集诸将,都无所说,直以如意指四坐曰:‘诸君皆是劲卒。’诸将甚愤恨之”。《通鉴》升平三年(公元359年)胡注曰:“凡奋身行伍者以兵与卒为讳。”

关羽如此狂妄,不可一世,诸葛亮为何不加制止,反而要曲意逢迎,讨其欢心呢?我以为,这正是诸葛亮工于心计、深藏不露的韬略。亮、羽二人的关系如何?史无明文记载。然细加考察,亦可略窥一二。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可见,关羽、张飞并没有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对刘备“与亮情好日密”是一肚子的不高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欲一鼓荡平东南,刘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形势危如累卵。诸葛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赤壁之战,诸葛亮建立奇功,不仅巩固了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而且树立了一定的威信,使关、张等人再也不敢小觑他了,但关羽却由过去的轻视而变为嫉妒诸葛亮。王夫之对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说:昭烈之败于长坂,羽军独全,曹操渡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遗。而诸葛公东使,鲁肃西结,遂定二国之交,资孙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刘琦曰:“朝廷养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于是以忌诸葛者忌肃,因之忌吴,而葛、鲁之成谋,遂为之灭裂而不可复收。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中华书局,1***5。

关羽和张飞的性格截然不同。“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张飞对有才能的士大夫是十分敬佩尊重的,但关羽却对士大夫始终心存芥蒂,盛气凌人,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中的头号士大夫,当然也在其中。诸葛亮对关羽目空一切、不把他放在眼里的情况是十分清楚的,然而考虑其与主公“恩若兄弟”的特殊关系,加之自己投奔刘备的时间要比关羽晚得多,官职也比关羽低,故不得不虚与委蛇,巧为周旋。诸葛亮考虑的不是如何惩罚关羽,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等待时机除去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虽然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最终却导致荆州失守,自身也为孙权所杀。这其中有很多隐情至今令人费解。襄樊战役前后,吴、魏使者往来不绝,密谋夹击关羽,可谓紧锣密鼓,配合默契,而刘备、诸葛亮对此却一无所闻,对关羽未作任何具体的军事、后勤与外交的部署和支援。更使人困惑的是,曹操亲统大军屯驻摩陂,并不断调遣于禁、庞德、徐晃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蜀汉方面也丝毫没有***取任何对策,最后当关羽败走麦城,将全军覆没之际,蜀中援军还是迟迟不至。这就引发后人的纷纷猜议。国学***章太炎有他独特的见解。他说:“临沮(关羽被擒杀之地)之败,葛氏不以一卒往援,昧者讥其无远略,而或解以败问之未通。苟罗骑斥侯之疏如是,则政令愈慢矣!”对“无远略”、“败问之未通”、“政令愈慢”之解,章氏俱予以否定,他推论:关羽乃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厌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席益厚而将掣挠吾大政,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非媢之也。一国之柄,无出于二孔;出于二孔,其所举虽是,而宰相因以不能齐人心,一法令,则国已分裂矣。虽杀之而疆易侵削,终不以易内讧。其故事则有萧何之戮韩信。何公用之于韩信,而葛氏阴用之于关羽。《章太炎全集》第三卷,26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关羽镇守荆州,手握重兵,骄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刘备死后)之后将难以对付,即使刘备健在之时,诸葛亮也很难越过关羽这道障碍,而攫取更大的权力。故“葛氏”宁可丢失荆州,也要借吴人之手除掉关羽。章氏的这个见解很大胆,当然这仅仅是猜测。也许章氏觉得此说理由不够充分,故不久又补充曰:“当是时,政在先主,武侯徒以抚民划策见任,未能一切领录。其任武侯又不如关羽旧人保信,荆州之败,始于娆吴,终于失援,则先主之褊迫疏慢为之。”《章太炎全集》第三卷,611页。将“荆州之败”归咎于刘备的“疏慢”轻敌。但章氏此说亦颇牵强。是时诸葛亮虽不能“一切领录”,执掌军政大权,但他明知关羽攻取襄樊条件并未成熟,且完全违背了《隆中对》提出的待“天下有变”,两路北伐曹魏的战略决策。然《三国志》正文及裴注中均未见诸葛亮劝谏的记载。退一步而言,即使刘备宠信、纵容关羽,不把《隆中对》放在心上,但襄樊战役打响后,刘备、诸葛亮不可能不全力关注战役进展的一举一动。尽管川、鄂之间山路阻隔,交通不便,信息传播不甚畅通,但整个襄樊战役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开始,至翌年一月结束,首尾长达半年之久,蜀汉作为一个完整的新兴***,不可能没有任何信息传播渠道。

关羽攻襄樊,守荆州兵力不足,加之此时孙刘联盟已呈破裂之势。“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孙吴随时可用奇兵偷袭荆州,诸葛亮深谙兵法,难道他会掉以轻心?众所周知,诸葛一生唯谨慎,从不肯弄险。他为何不提醒“疏慢”的刘备?方诗铭先生在《三国人物散论》(62)《刘备与关羽》一文中认为,不是诸葛亮要除去关羽,而是刘备要剪除关羽。兹节录方诗铭先生在《刘备与关羽》一节中的部分原文:“关羽斥骂黄忠为‘老兵’,这是愤怒至极的表现,是谁将自己与这个‘老兵’同列,当然是刘备,因而关羽的愤怒不是指向黄忠,而是指向刘备。由此可知,关羽对刘备的不满已经到了何等程度,对此,刘备不可能不有所知晓。但是,关羽手握重兵,镇守荆州,不但易代(即刘备死后)之后将难于控制,即刘备健在之时也感到没有把握。怎么办?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这时必然提上刘备思考的日程。……《隆中对》的破灭,荆州的失守,关羽不能辞其责。但是,由于刘备与关羽的矛盾,一方面派糜芳、士仁各据荆州政治军事重地,以监视关羽,终于矛盾激化……更为重要的是,听任关羽破坏《隆中对》策划,挑起对曹操的战争。对此,刘备似皆若无其事。”并不惜歪曲章太炎的原意,将诸葛亮“不除(关羽)则易世所不能御”篡改为刘备“不除(关羽)则易世所不能御”。还说:“章太炎在《訄书》中的看法是大胆的,更是有见地的。”方诗铭:《刘备与关羽》,见《三国人物散论》(6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方先生这种移花接木的方法实不可取。我以为,只要诸葛亮负起自己作为“军师”的职责,随时将荆州的“险情”提醒刘备,与关羽“自少结契”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条。情同手足的刘备绝不会“疏慢”到只作壁上观,对兵败临沮的关羽不以一卒相救的。所以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除了孙权、吕蒙之外,诸葛亮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羽死后,诸葛亮的地位和权势有所提高,但仍未能上升至“一人之下”。入蜀后,刘备对***的信任程度远远超过了诸葛亮。对此,诸葛亮自己也十分清楚。刘备东征,“以复关羽之耻”,群臣纷纷劝谏,刘备一概不听,“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卷三十七《***传》。对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诸葛亮是否谏阻,因史无记载,无从得知。但从诸葛亮这番言语中,即可知***在刘备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是诸葛亮难以企及的。

刘备入川主要倚靠***的规划,***不仅助刘备取益州、定汉中,建立了卓越功勋,且“智术有余,能回人主之意”。“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三国志》卷三十七《***传》裴松之注。由此足见,***对于刘备可谓以身相助,事事取信于备。攻取成都后,备“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身兼内外要职,这是刘备对其绝对信任的充分体现。***对“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有人对诸葛亮说:***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如何禁止***使不得行其意邪。”《三国志》卷三十七《***传》。

诸葛亮所云反映了当时的实情。但也不难看出,这是诸葛亮在自我解嘲,一方面是***自以为凌驾于诸葛亮之上,不再把他放在眼里,另一方面则是诸葛亮对***的“纵横”、“威福”,也深感无可奈何

***的骄横跋扈,诸葛亮当然是不快的。但如何在适当时机削弱其权势,诸葛亮心中自有打算。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因兵力不足,“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杨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从先主北行,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三国志》卷四十一《杨***》。汉中是“益州咽喉”,得失关系蜀汉***的“存亡”,对此诸葛亮焉有不知之理?至于“急书发兵”,这是主公刘备的命令,岂能违抗。诸葛亮之所以询问杨洪,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机推荐杨洪兴办蜀郡发兵之事,从而以杨洪取代***蜀郡太守的职位。在***“缺岗”的情况下,刘备也无可奈何。杨洪将军队、粮草等物资及时运送到汉中前线,以“众事皆办”之功继***之后,“即真”为蜀郡太守。

***失去“外统都畿”的重任,权势大为削弱。然而,诸葛亮与***之间的矛盾并未缓和。“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所谓“公义相取”其实是表面的,而“好尚不同”才是实质性的。对***的聪明才智,诸葛亮内心是十分钦佩的,“亮每奇正智术”《三国志》卷三十七《***传》。更重要的是,***又是当时唯一能使刘备言听计从的谋臣,这一点连诸葛亮也自叹弗如。因此,如果***长寿,其与诸葛亮矛盾必然加剧。使诸葛亮感到***的是,刘备称汉中王的第二年,***病故。刘备称帝时,关羽、庞统、***、黄忠皆亡。张飞虽然与刘备“恩若兄弟”,但毕竟只是一员武将,马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三国志》卷四十《彭羕传》。更不足信任,太傅许靖仅是“清谈”之客。刘备环顾左右,除诸葛亮外,竟无一人可赋予重任。故其即位伊始,就封诸葛亮“以丞相录尚书事、***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诸葛亮奋斗了整整十五年,才爬上了他梦寐以求的丞相高位。

刘备白帝托孤,对诸葛亮曰,若其子刘禅“不才”,“君可自取”,古人论此,多赞其君臣肝胆相照,并取鱼水之喻相印证。但也有人认为此乃刘备“诡伪之辞”《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注引孙盛曰。对诸葛亮心存猜忌,故以“自取”试探之。田余庆先生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皆不以为然,在其《蜀史四题——刘备托孤语》一文中作出新的诠释。田先生的见解是否有道理,本人暂且不作评论,我以为刘备托孤之语,是真心还是***意,抑或另有打算,今已无从考证,诚然是千古之谜。现在要检讨的问题,不是刘备要不要诸葛亮当皇帝,而是诸葛亮自己想不想再上一个台阶,由宰相登上龙椅。这个问题古今从未有人作过思考。正如田余庆先生所说:“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从来没有人怀疑过。”田余庆:《蜀史四题——蜀国新旧纠葛的历史追溯》,载《文史》,第35期,中华书局,1992。之所以没有人怀疑过,无非是经过历代文人及***家的渲染,诸葛亮已经被衍化成“圣人”,成了“鞠躬尽瘁”、忠贞冠世的典范。历史学家受其影响,大概也会感到这是古史中的一大“禁区”,轻易不敢染指。要把诸葛亮从圣坛上请下来,我想很有必要对这一最棘手的问题作一番探讨。

其实,诸葛亮执政时并没有被时人视为事君以礼、谋国以忠的圭臬。反之,蜀汉***中,李严、廖立、来敏、魏延等人对诸葛亮专政揽权颇多微词,诸葛亮在世时,迫于其权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然而,诸葛亮甫卒,丞相参军、安汉将军李邈即上书后主刘禅,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华阳国志》卷十中《先贤士女总赞?广汉士女》。

南唐后主李煜传世的三十几首词,文学史上一般把它们划分为前后两期:公元九七五年,金陵城破,南唐国亡,这之前写的称为前期作品;此后写的称为后期作品。但是,最近叶嘉莹在她写的《灵xī@⑴词说》论温、韦、冯、李部分⑴,却表示了不同的见解,她说:

一般论李煜词者,每喜将其词作分为前后两期,以为此两期的作品无论在风格或内容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一般多认为其前期的作品,享乐*靡,一无足取;后期之作品,则因其曾经身历亡国之痛,故能有较具深度之内容,且有较高程度之艺术表现,然而又讥其情绪为“伤感”、“不健康”。此种论点,自外表观之,似乎也颇有道理。然而事实上,则李煜之所以为李煜与李煜词之所以为李煜词,在基本上却原有一点不变之特色,此即为其敢于以全心倾注的一份纯真深挚之感情。在亡国破家之前,李氏所写的歌舞宴乐之词,固然为其纯真深挚感情的一种全心的倾注;在亡国破家之后,李氏所写的痛悼哀伤之词,也同样为其纯真深挚之感情的一种全心的倾注。吾辈后人徒然对之纷纷作区别之论,斤斤为毁誉之评,实则就李煜言之,则当其以纯真深挚之情倾注于一对象之时,彼对于世人之评量毁誉,固全然未尝计较在内也。当然,从思想意义上看,李煜有些词的内容是享乐的,有些词的内容是悲悼的,我们还是应该承认这个差别,因为这是客观的存在。但是,叶嘉莹的见解仍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把李煜的词作截然划分为前后两期,会不会妨碍读者整个地、系统地体会和欣赏这些词作的抒情特色,以及妨碍他们深入理解李煜的个性特征对其词作的一贯的支配作用?承认李煜词的内容有差别,如果要进行分类,又应该根据什么准则来划分?现在,先谈后面这个问题,因为它是解决前一个问题的先决条件。

从时间上看,由于史乘中有关李煜词作纪年的记载很少,究竟哪些词是亡国前写的,哪些词是亡国后写的,很难找到比较充分可靠的根据,这就给前后期的划分带来先天性的不利条件。按照现有资料,确有历史记载可查的李煜亡国后写的作品为数甚少,例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有的词作,虽有历史记载,但究竟是金陵城破时所作,还是兵围金陵时所作,原来就有争论。如〔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有些词,前人在评述中提到过“亡国之音”,曾被有的论著划入亡国后的作品,如〔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但“亡国之音”常常是作为形容词语来用的,并不就是实指亡国之后的作品。它有时是指柔靡的诗歌或乐曲,有时又用来形容令人伤感的曲调。当然,亡国之后写的凄惋悲凉的诗词或乐曲,也可以称为“亡国之音”,但那是需要有史据来论证的。因此,如果硬性地以金陵城破、南唐国亡之时为界,来划分其词作的前、后期,许多没有历史记载作为根据的词作就很难归入哪个时期。

有些评论者以词的内容和风格作为划分李煜词前、后期的依据,这也存在判断上的困难。李煜的词作,明显提到追怀故国、回忆旧日宫廷生活的也只有少数几首。例如:〔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望江南〕“多少恨”、〔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以及前面说及的〔虞美人〕、〔破阵子〕及另一首〔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其他的词作,虽然内容也具有怀旧追忆之意,也提到江南和昔日的生活,但因为不是说得那样具体和实在,究竟是亡国前还是亡国后所作,各家的看法就不是很一致的了。例如〔望江梅〕“闲梦远,南国正芳春”与〔望江梅〕“闲梦远,南国正清秋”,以及〔清平乐〕“别来春半”。

按照李煜词的内容和风格来划分前后期,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看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论者对李煜的性格和经历的认识就不一致。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天赋中具有诗人的气质,余怀说他是“风流才子,误作人主”⑵。他的父亲李jǐng@⑵就是南唐屈指可数的词作家。他自小就在一个文艺环境中生活,接受了较深的艺术气氛的熏陶。嗣位之后,就一直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境况中。他的天赋和境遇熔铸成他的独特的性格和复杂的心情。他也想有所作为,重振国威,马令《南唐书》称他“以功名自负,zhé@⑶抗王师”,无奈国穷兵弱,而又辅弼无人,群臣都是“守常充位”的碌碌之辈,因此他曾经叹息:“天下无周公仲尼,吾道不可行也。”⑶作为一个风流才子,他又妙于音律,酷好歌舞,耽于酒色。他不能专心去整顿国事,而把许多时间用在填词作曲上。他也明知这样不务正业是不对的,但又控制不住自己,纠正不过来。他头脑清楚,但性格软弱;愿意振作,但又不能付之行动,最后就只能做些“蠲赋息役,以裕民力”等不能根本解救危局的好事⑷。因此,有些评论者认为他在亡国之前就只知道“纵情声色,侈陈游宴”,苟且偷安,过着“日以继夜的酣歌狂舞的生活”,因而写的作品也只能是“对宫廷豪华生活的迷恋”的内容⑸,这种看法就未免有点绝对化了。

至于他“尊事中原,不惮卑屈”,以求苟安⑹。这是在力量过于强大的敌人面前不得已而***取的求存态度,其实他内心又何尝愿意如此。例如,他的弟弟从善被宋太祖扣留在京城,他非常悲愤,“四时宴会皆罢”,并登高作赋:“原有líng@⑷兮相从飞,嗟嗟季兮不来归。”像这种内容的诗歌,如果传到宋太祖的耳朵里,是很可能引起大兵南下的,这就不是什么“柔靡*乐”之辞。

追思怀旧之词,也不一定要在亡国之后才能写得出来,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了生离死别,失意伤心之事,同样可以写出这种内容的作品。李煜在亡国之前,就遇到过不少这一类的事情。例如大周后之死,就曾使他哀伤不已,时时感念。如〔***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就很可能是这段时间的作品,也许就是悼念大周后所作。有些评论者因为它是追思怀旧的内容,把它归入亡国后的作品,是没有多大根据的,至少不应该说得这样肯定。再如〔虞美人〕“风huí@⑸小院庭芜绿”,多数论李煜词的文章也把它归入亡国后所作,大概因为该词最后一句讲到了“满@⑹清霜残雪”的缘故。其实诗人年龄不大而自以为已老的事例是相当多的,三十几岁长了些白头发,夸大形容为满@⑹霜雪的情况也是有的。因此,对于诗词中一句两句的理解,都不能看得过于板实的。如果就这首词的情调和意蕴来说,与他的〔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清平乐〕“别来春半”等词相似,都是因时过境迁、人事皆非、睹物感怀而产生的伤春思旧的情绪,这对于一个身处逆境、每况愈下,而又感情丰富的诗人,是经常会萌发而外露的,并不一定要等到亡国之后才会有这种情绪。至于他写的两首〔渔父词〕,完全是对打鱼生涯的羡慕和描绘,这种遁世思想在亡国前和亡国后都可能产生,就更难归入哪一个时期了。

总之,不论是按照一条硬性的时间界限,还是按照词作的内容和风格,都没有必要把李煜的全部词作划分为前期和后期两大类。因为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区别李煜词的多样风格,也缺乏充分的科学根据。合理的办法是:从时间上看,他的各首词作,依照可靠的根据,是什么时候写的就说成什么时候写的;如果没有可靠的根据,也就不必强行从时间上定其归属。从风格上看,他的三十几首词,或是愁惋的,或是凄厉的,或是沉痛的,或是怨慕的,或是愉悦欢快的,或是超脱遁世的,都应该恰切地归还它们各自的品貌,而不能以“靡靡之音”和“亡国之痛”两种风格去概括。

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景的第六子,生于937年,959年被立为太子。961年即位,没有年号。

李煜即位时,南唐已为宋的属国。他面对宋朝的压力,逆来顺受,以图苟且偷安。***5年,宋军入金陵,俘后主,南唐灭。

李煜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在文学上却是一个文学家,诗人。其主要成就在诗词上,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如《长相思》,《浣溪沙》等。被俘后,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阵子》,《浪淘沙》等。

李后主在位14年,***5年被俘去位,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8年,李后主被毒死,年42岁。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长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倚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浣溪纱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谢新恩

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林风淅淅夜厌厌。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

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金窗力困起还慵。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呈郑王十二弟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虞美人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三台令

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

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

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更漏子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珊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喜迁莺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边倚。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长相思

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蚟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子夜歌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

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同醉与闲平,诗随羯鼓成。

***花破子

玉树***前,瑶草妆镜前。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

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或为冯延巳作)

渔父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更漏子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帏垂,梦长君不知。

柳枝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

阮郎归

***桑子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捣练子令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捣练子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桑子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皴,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溯流。

长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谢新恩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粉英金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襟香。

琼窗□(原缺)梦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阑干外映垂杨。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林风淅淅夜厌厌。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

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金窗力困起还慵。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鞠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望江南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倚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浣溪纱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诗:

九月十日偶书

李煜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

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

秋莺

李煜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病起题山舍壁

李煜

山舍初成病乍轻,杖藜巾褐称闲情。

炉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

暂约彭涓安朽质,终期宗远问无生。

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

李煜

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

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

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

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李煜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挽辞

李煜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

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悼诗

李煜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雨深秋寂寞,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蒙眼上花。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感怀

李煜

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

凭阑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

层城无复见娇姿,佳节缠哀不自持。

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城上哭蛾眉

梅花

李煜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

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书灵筵手巾

李煜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书琵琶背

李煜

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天香留凤尾,余暖在檀槽。

病中感怀

李煜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病中书事

李煜

病身坚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

月照静居唯捣药,门扃幽院只来禽。

庸医懒听词何取,小婢将行力未禁。

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

赐宫人庆奴

李煜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

题金楼子后

李煜

牙签万轴里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句:

迢迢牵牛星,杳在河之阳。粲粲黄姑女,耿耿遥相望。

莺狂应有恨,蝶舞已无多。(《落花》)

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咏扇》)

病态如衰弱,厌厌向五年。(以下《律髓注》)

衰颜一病难牵复,晓殿君临颇自羞。

冷笑秦皇经远略,静怜姬满苦时巡。

鬓从今日添新白,菊是去年依旧黄。(以下《翰府名谈》)

万古到头归一死,醉乡葬地有高原。

人生不满百,刚作千年画。(《野客丛谈》)

日映仙云薄,秋高天碧深。(《海录碎事》)

乌照始潜辉,龙烛便争秉。(以下《孔帖》)

凝珠满露枝。

游飏日已西,肃穆寒初至。

九重开扇鹄,四牖炳灯鱼。

忌觞无算酌。

倾碗更为寿,深卮递酬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