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翻译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04 0
  1.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啊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本文分类:论语名句 发布时间:2014/7/8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注释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①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②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③隅:音yǔ,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与感悟

孔子注重启发教育,同时也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今天的灌输式教育,恰恰与孔子的思想背道而驰,值得我们警醒与反思。

扩展阅读

孔子圣迹图·五乘从游

孔子路过蒲,遇上公叔氏叛乱,不让孔子通过。***公良孺带着自己的五辆车随行。他说过去我跟老师在匡遇难,今天又在这里遭难,是命吧!这次遭难,我宁愿战死。”仗打得很勇猛,蒲人害怕了,孔子才能够经蒲到卫国去。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

译文:

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音fěi,想说可是不能够恰当地说出来。注意不同于诽谤的“诽”。

3、隅:音yú,角落。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篇文章选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为孔子的自我评价:“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其字面意思是仅传述既有内容而不进行创始性的工作。但事实上,正如孔子的有关工作所显示的,在他对既有内容的传述过程中实际上包含了创始性的义涵。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论语·述而篇》选自《论语》第七章。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及其再传***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这句话意思是: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解读:这一章孔子既讲了教学方法,也讲了学习方法。主要是讲教育者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受教育者开启活泼的心灵、生动的智慧,能够独立思考。这是一种典型的“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他反对“填鸭式”的机械教学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是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的。

出自《论语》,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