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菜色三国志,民有菜色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04 0
  1. 形容非常饥饿的成语是什么

刘备死后,诸葛亮以丞相辅佐蜀汉后主刘禅,主管军国大政。刘备临死时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恪遵父亲遗言,蜀汉“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对刘禅,也确实作到了自己对刘备的诺言:“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北伐中原,复兴汉室,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来的。刘备死后,诸葛亮是以“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作为他报答刘备、忠于刘禅的“职分”(诸葛亮《出师表》,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平定南中

民有菜色三国志,民有菜色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了解除北代时的后顾之忧和开拓兵源财源,诸葛亮在北代之前,首先要安定南中。

三国时的南中,概指今四川南部和贵州、云南等地。这里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汉代统称为西南夷。刘备章武元年(212),以李恢为■降都督,住平夷县(今贵州毕节),总管南中事务。刘备死后,越巂(郡治邛都,今四川西昌西北)叟族领袖高定起兵称主,牂牁(郡治故且兰,令贵州凯里西北)郡丞朱褒据郡反叛,益州郡(郡治滇池,今云南晋宁县东)大姓雍闿反,降吴。南中另一大姓孟获也参加反叛。南中的骚动,也使诸葛亮不得不先行南征。

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军南征,兵分三路。东路由马忠率领趋牂牁。中路由李恢率领出平夷,向益州郡。西路主力军由诸葛亮率领,经安上(今四川宜宾西),由水路赴卑水(今四川美姑),趋越巂(今四川西昌)。这年三月诸葛亮出师,五月渡沪,平复南中三郡,降服盂获。同年十二月回到成都。前后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当时的南中,是比较荒僻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称之是“五月渡沪,深入不毛”。诸葛亮这次南征,取用的是攻心为上的方针,要在使南人心服。当时马谡建议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某心而已。”(《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注引《襄阳记》)据传说诸葛亮对孟获曾七擒七纵。最后,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平服南中后,不留兵,不留官,“皆即其渠师而用之”。他认为:“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不留兵,不留官,不会是一官一兵不留。■降都督和各郡郡守,总是要由成都蜀汉***派去的。“皆即其渠帅而用之”,大约是用作县邑官。少数民族地区的县邑,就由少数民族的酋帅来管理,称作邑侯或邑君。

《三国志·蜀志·张嶷传》有邑侯魏狼,苏祁邑君冬逢,都是少数民族的酋帅。这次诸葛亮出兵征服后的南中,有时也还有些变乱。如“越巂郡,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上县,去郡八百余里”。到张嶷为越巂太守时,才改变了这种情况。建兴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后,牂牁兴古獠人复反。马忠击斩刘胄再平南中后,■降郡督由平夷移驻味县(今云南曲靖),“处民夷之间”,蜀汉***的势力大大向南推移了。

诸葛亮平南中后,达到了增兵增财的目的,“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华阳国志·南中志》)李恢平定南土后,“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三国志·蜀志·李恢传》)。张嶷平牂牁兴古僚人后,“招降得二千人,悉传诣汉中”(《三国志·蜀志·张嶷传》注引《益部耆旧传》)。

北伐

诸葛亮回到成都,休息整顿了一年。建兴五年春(227)出屯汉中沔阳,准备北伐。临发上疏(即后人所说的《出师表》)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次年,诸葛亮由汉中率军攻祁山。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从这次算起,到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前后与魏有六次战争。五次是蜀汉发动的进攻,一次是魏进攻,蜀汉防御。

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扬言要由斜谷道(由陕西汉中到郿县)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口(斜谷道的南口)。曹魏派大将军曹真率众迎战。诸葛亮率大军西攻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震动。魂明帝曹睿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诸葛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今甘肃天水南)。马谡违反诸葛亮的节度,驻军山上,为张郃所破,以致影响整个战局。诸葛亮斩马谡,取西县千余家还汉中。

这年冬,诸葛亮又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陈仓(宝鸡东)。魏派曹真迎战。诸葛亮因粮尽而还。魏部将王双率军追击,被战败而亡。

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阴平(今甘肃文县西)。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迎击陈式。诸葛亮自出至建威(成县西),郭淮退走。遂克武都、阴平两郡。

建兴八年(230)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今甘肃天水南),张郃由子午(由今西安南到宁陕东)、曹真由斜谷(郿县到褒城)出,三道欲攻汉中,诸葛亮待之于城固、赤阪(今陕西洋县)。因遇大雨,道绝,真等皆退走。这年,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

建兴九年(231)春二月,诸葛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输军粮。魏将司马懿西屯长安,督将军张郃、费曜、郭淮等御之。诸葛亮破费曜、郭淮于上邽,司马懿敛兵依险拒守。诸葛亮粮尽退兵。张郃来追,蜀汉伏兵弓弩齐发,张郃中矢而死。

建兴十二年(234)春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十万由斜谷出,以流马运输粮米。并进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司马懿对峙渭南。诸葛亮每患粮不继,乃分兵屯田为久驻之计。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百姓安堵。相持百余日,八月,亮病笃,卒于军中。蜀军退。

这六次战争,有两次是出祁山,一次是出斜谷,一次出散关,一次出建威,一次是魏军进攻,诸葛亮在汉中拒守。六次战争中,第一次,第六次规模比较大。

治戎和理民

陈寿评论诸葛亮,称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干将略”(《诸葛亮传》)。治戎和理民,是封建时代治理国家的两大纲领,在和平时期是这样,在战争时期也是这样。这是丞相应当尽到的职责,也是有丞相才能的人才能尽到的职责。蜀汉在三国中的根基最薄,取得基地的时间最晚,诸葛亮能辅佐刘备父子在当时激烈复杂的斗争中,与魏、吴鼎立,极为不易。这种成就,是跟诸葛亮治戎和理民的成果分不开的。

陈寿称誉“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饬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为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三国志·魏志·诸葛亮传》评曰)“用心平而劝戒明”,是诸葛亮贯彻于军政民政的一贯作风。“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表明这位政治家的深刻的政治影响。

有关诸葛亮的事迹,见于史籍者不多。就流传下来仅有的简略记载而言,如建兴六年街亭失败后,取西县民千余家还汉中。建兴十二年屯田渭滨,耕者杂于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这都表明,诸葛亮的军队是节制之师,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很难做到的。

诸葛亮死后的蜀汉政局

诸葛亮死后,蜀国的政治先后由蒋琬、费祎掌管。蒋琬还考虑过伐魏,兴复汉业。费祎就全无与魏争天下的思想了。费祎对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原,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三国志·蜀志·姜维传》注引《汉晋春秋》)蒋琬、费祎执政时期,蜀国大体上***取了保境安民政策,军事活动比较少。

费祎死后,姜维在蜀掌权。诸葛亮对他很赏识,称他“思虑精密,敏于军事,心存汉室,才兼于人。”费祎时,姜维“负其才武,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三国志·蜀志·姜维传》)。

姜维掌权后,又恢复了对魏的战争。他仍是贯彻诸葛亮的军事路线,重点首先在争取占有陇西。姜维自以为是天水人,“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同上)他数次出兵,都是争夺陇西。

自后主延熙十六年(253)到延熙二十年(257)的五年之间,姜维五次伐魏。延熙十九年在上卦南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一次战争中,因另一路军队误期,姜维被邓艾打败,战士“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众庶由是怨讟,百陇以西亦骚动不宁”(《三国志·蜀志·姜维传》)。段谷败后,不仅姜维的威望大减,蜀国蜀军也元气大伤。

蜀汉后主刘禅是个庸材,他为政四十年,前期因有诸葛亮、蒋琬、费祎等辅政,政治较为清明。但在费祎之后,他听信宦官黄皓,政治昏聩。就连大将军姜维也因害怕黄皓陷害而不敢驻在京城成都。

蜀汉晚期,朝政是相当***的。公元261年,吴派使臣薛珝来蜀,回国后对吴主孙休说到蜀国情况是:“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三国志·吴志·薛综传附子珝传》)

形容非常饥饿的成语是什么

一部《三国演义》,把蜀汉五虎上将写成了无敌的存在,关张马黄赵一出手,曹魏名将只能望风而逃,就是几个打一个,也经常被杀得丢盔弃甲。至于东吴诸将,那就是一伙打酱油的,连跟五虎上将单挑的资格都没有。就连孙坚斩华雄,功劳也被关羽抢去了。但是看《三国演义》,我们也能看到有两位曹魏名将,令刘备诸葛亮和关羽十分忌惮。

那么这两位引起刘备集团重视甚至忌惮的曹魏名将,最终结局如何呢?别看***,咱们去正史中找答案,答案就是这二位战功不下于关羽,其中一个生荣死哀,另一个却死因成谜。

在演义***中,心高气傲的关羽只对曹魏一位名将表示了敬畏之心,他曾经对张飞说:?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关羽也曾被此人击败:?高顺引张辽击关公寨,吕布自击张飞寨?关、张两军皆溃,玄德引数十骑奔回沛城。?高顺后来被曹操斩杀,关羽敬畏的不可能是他了。

曹魏阵营令关羽真心敬畏并与之结为好友的,自然就是张辽张文远了。此人位列?五子良将?之首(?五子良将?一说,来自《三国志?魏书十七》:?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该传的其中的排序,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逍遥津一战差点擒斩孙权,杀得江东小儿不敢夜啼。

关羽真心敬重的曹魏名将是张辽张文远,刘备十分忌惮的曹魏名将是谁呢?黄忠斩杀夏侯渊之后,刘备曾经说了一句十分气人的话:?夏侯渊虽是总帅,乃一勇夫耳,安及张郃?若斩得张郃,胜斩夏侯渊十倍也。?

事实证明,刘备看人比诸葛亮还准,他说马谡不可大用,马谡果然失了街亭,他说张郃盛夏侯渊十倍,果然张郃凭一己之力就挫败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演义***说完暂且放在一边,咱们还是言归正传,看一看令刘备关羽十分敬重忌惮的张辽张郃,在正史中有和战功,以及他们最终结局。

张辽此人,除了威震逍遥津,还有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战功,那就是扬威异域,阵斩乌桓单于,吓得北方各部族俯首称臣:?卒(仓促之间)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曹操曾经这样评价张辽:?登天山,履峻险,荡寇(张辽时为荡寇将军)功也。?魏文帝曹丕也对张辽赞不绝口:?此亦古之召虎也。?

在演义***中,吕布用的是戟张辽用的是刀,而在正史中,吕布用长矛张辽用长戟。逍遥津一战,张辽挥舞长戟杀得孙权跳桥逃跑:?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

在三国正史中,关羽仅仅阵斩颜良一将(庞德为擒而后杀),张辽阵斩蹋顿单于外加东吴二将,似乎也真的可以跟武圣关羽媲美了。

演义***中的关羽在曹操那里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而在正史中,张辽享受的待遇更高:?给辽母舆车,及兵马送辽家诣屯,敕辽母至,导从出迎。所督诸军将吏皆罗拜道侧,观者荣之。文帝(曹丕)践阼(称帝),封晋阳侯,增邑千户,并前二千六百户。?

张辽生病,?帝遣侍中刘晔将太医视疾,虎贲问消息,道路相属。疾未瘳(痊愈),帝迎辽就行在(皇帝临时行宫)所,车驾亲临,执其手,赐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

看了这段记载,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好像曹丕对他爹,也没有这么?孝顺?。

张辽一生威名赫赫有大功于国家和民族,所以生荣死哀: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指孙权)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在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失街亭斩马谡,空城计吓跑司马懿,似乎?虽败犹荣?。而事实上司马懿根本就没参加那次战役,诸葛亮以及马谡,是被张郃一个人战败的:?诸葛亮出祁山,(魏明帝曹叡)加郃位特进(位同三公),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

张郃战败诸葛亮,把曹叡乐得嘴都咧到耳根子了:?贼亮以巴蜀之众,当虓虎之师。将军被坚执锐,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户,并前四千三百户。?

不仅仅是刘备对张郃十分忌惮,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就是诸葛亮提起张郃也头痛:?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虽然受封官职和食邑都超过了张辽,但是张郃之死却疑云重重,《三国志》的记载十分简单:?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张郃阵亡,看似偶然***但是演义和正史却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说法。演义***中司马懿不想让张郃追击,并提醒他小心在意,但是张郃却毫不在意:?吾已知得,不必挂虑。大丈夫舍身报国,虽万死无恨。?

而据《魏略》的记载,张郃纯属被司马懿谋杀了:?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张郃尚且能看出追赶用兵谨慎的诸葛亮,肯定凶多吉少有去无回,对诸葛亮十分了解的司马懿,又怎么会看不出张郃此行凶险?

根据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张郃被司马懿谋杀的可能性极大?被曹操誉为韩信的张郃张儁乂,无疑是?三马食槽?的一大障碍,能够借诸葛亮之手除掉,当然是两全其美的事情?有人怀疑在这件事上,司马懿跟诸葛亮达成了默契,属于合谋杀张郃。

在正史中,张辽从未与关羽交手,张郃曾两次被张飞打败。由此我们不禁感叹:后三国时代,应该是英雄纷纷凋谢,遂使竖子成名。司马懿之才,未必就在荀彧荀攸贾诩郭嘉之上,如果张辽张郃等曹魏名将在世,高平陵之变,被拿下的是谁还真不好说。

就是大汉丞相诸葛亮,军事才能也未必就比庞统***高。如果庞统***一人尚存,代替诸葛亮伐魏,而留诸葛丞相治蜀,也不至于顾此失彼,蜀中民有菜色,大军数出祁山徒劳无功了?

挨冻受饿 指无衣无食的穷困境况。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回:“妈妈这一辈子想来还不至挨冻受饿。”

挨饿受冻 挨:遭受。指缺衣少食的穷困状况

嗷嗷待哺 嗷嗷:哀鸣声;待:等待;哺:喂食。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

出处:《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汉·荀悦《前汉纪·成帝纪三》:“作治数年,天下遍被其劳,国家疲弊,府库空虚,下至众庶,嗷嗷苦之。”

嗷嗷待食 嗷嗷:哀鸣声;待:等待;食:喂养。迫于饥饿而急于求食的样子。形容灾民受饥饿,处于困境等待援助

出处:清·秋瑾《致秋誉章书其五》:“况家中尚不致嗷嗷待食,亦无需吾哥焦灼家用。”

不饥不寒 不挨饿受冻。生活不愁温饱。

出处:《齐桓晋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蝉腹龟肠 古人认为蝉只须饮露,乌龟只要喝水。比喻饥饿之极。

出处:《南史·檀珪传》:“珪诉虔求禄不得,与僧虔书曰:‘蝉腹龟蛇,为日已久’”

充饥画饼 画个饼子来解饿。比喻虚有其名而无补于实际。也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出处:元·宋方壶《醉花阴·雪浪银涛套·古水仙子曲》:“当初指雁为羹,充饥画饼,道无情却有情。”

啜菽饮水 啜:吃;菽:豆类。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出处:《荀子·天论》:“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礼记·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道殣相望 殣:饿死。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出处:《左传·昭公二年》:“宫室兹侈,道殣相望。”汉·刘向《新序·善谋下》:“相攻击十年,兵凋民劳,百姓空虚,道殣想望,槥车相属,寇盗满山,天下摇动。”

道殣相枕 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同“道殣相望”。

出处:郑观应《救时揭要·救济速报》:“明年大饥,道殣相枕,张罄家以糜粥济之,活者万计。”

道殣相属 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同“道殣相望”。

出处:唐·玄奘《***西域记·乌仗那国》:“时遭饥岁,疾疫流行,医疗无功,道殣相属。”

饿莩遍野 莩:饿死的人。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人民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饿莩载道 莩:饿死的人。载道:满路。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形容饥荒灾祸严重,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同“饿殍载道”、“饿殍满道”。

饿鬼投胎 比喻大量吃东西而不劳动,造成对父母的拖累

出处:欧阳山《苦斗》:“咱们也不嫉妒他人,纵使不一定是个讨债的,也难免是个饿鬼投胎。”

饿虎逢羊 逢:碰到,遇到。饥饿的老虎遇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3卷:“他两个正是旷夫怨女,相见如饥虎逢羊,苍蝇见血。”

饿虎饥鹰 比喻凶残贪婪。

出处:《魏书·宗室晖传》:“侍中卢昶,亦蒙恩眄,故时人号曰:‘饿虎将军,饥鹰侍中。’”

饿虎见羊 饥饿的老虎见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一见了,犹如饿虎见羊,不勾大嚼,顷刻吃个干净。”

饿虎扑食 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一回:“饿虎扑食最伤人,蛟龙戏水能凶恶。”

饿虎扑羊 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五戒禅师么红莲记》:“一个初侵女色,由(犹)如饿虎吞羊。”

饿虎擒羊 像饥饿的老虎捕食羔羊一样。比喻迅猛贪婪。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回:“兄听得索郎郎的叉盘声响,使个‘饿虎擒羊’势,叫道:‘你敢来么?’”

饿虎吞羊 饥饿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出处:《清平山堂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记》:“一个初侵女色,由如饿虎吞羊。”

饿虎攒羊 攒:赶。饥饿的老虎追赶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出处:清·酌元亭主人《照世杯·百和坊将无作有》:“可怜欧滁山被那大汉捉住,又有许多汉子来帮打,像饿虎攒羊一般,直打得个落花流水。”

饿虎之蹊 比喻非常危险的处所。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饿殍遍野 殍:人饿死后的尸体。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老百姓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饿殍满道 殍:饿死的人。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形容饥荒灾祸严重,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

出处:汉·仲长统《昌言·损益篇》:“坐视战士之蔬菜,立望饿殍之满道,如之何为君行此政也。”

饿殍载道 饿殍:饿死的人;载道:满路都是。形容到处都是饿死的人。

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85回:“道德沦丧,法度凌夷,匪党纵横,饿殍载道。”

饿殍枕藉 饿殍:饿死的人;枕藉:交叠而卧。饿死的人纵横交叠,形容饥荒之年的悲惨景象。

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32回:“那个庄上不饿殍枕藉。”

饿死事大 饿死人是件大事。

出处:清·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况贫能病人,饿死事大,不惟利禄之见,尽人难免。”

号寒啼饥 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儿号哭寒,年丰而凄啼饥。

画饼充饥 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出处:《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饥不暇食 肚子饿了也没空吃饭。形容全神贯注地忙于事务。

饥飡渴饮 饿了吃饭,渴了喝水。形容生活必需。同“饥餐渴饮”。

饥餐渴饮 饿了吃饭,渴了喝水。形容生活必需。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说得天花乱坠,争似饥餐渴饮。”

饥肠辘辘 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车行声。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饥冻交切 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

饥寒交凑 衣食无着,又饿又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同“饥寒交迫”。

饥寒交迫 交:一起,同时。衣食无着,又饿又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出处:晋·陶潜《劝农》:“宴安自逸,岁暮奚冀?担石不储,饥寒交至。”宋·王谠《唐语林》卷一:“上谓曰:‘汝何为作贼?’对曰:‘饥寒交迫,所以为盗。’”

饥寒交切 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

饥寒交至 衣食无着,又饿又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同“饥寒交迫”。

饥火烧肠 形容饥饿难忍。

饥渴交攻 饥渴同时袭来。形容饥渴交加。亦作“饿虎饥鹰”。

饥驱叩门 指为饥饿驱使,叩门求食。

出处:语出晋·陶潜《乞食》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饥焰中烧 犹饥火烧肠。形容饥饿难忍。

出处:清·王韬《淞隐漫录·王蟾香》:“日既暮,枵腹独行衢市间,饥焰中烧,无所为计。”

饥鹰饿虎 比喻凶残贪婪。

出处:《魏书·宗室晖传》:“侍中卢昶,亦蒙恩眄,故时人号曰:‘饿虎将军,饥鹰侍中。’”

己饥己溺 别人挨饿、落水就象自己挨饿、落水一样。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将解除别人的痛苦为己任。

出处:《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救饥拯溺 指拯救饥饿和危急中的人。

六道轮回 佛教语,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

出处:唐·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圣人有以见六趣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力。”

漏脯充饥 漏脯:挂在檐下风干的肉,因屋漏沾水而有毒。饿了吃腐烂发臭的干肉。比喻只顾眼前,不管后果。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嘉遯》:“咀漏脯以充饥,酣鸩酒以止渴也。”

面有菜色 形容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

出处:《礼记·王制》:“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荀子·富国》:“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

民有菜色 菜色:饥饿的脸色。形容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

出处:《汉书·元帝纪》:“岁比灾害,民有菜色。”

鸟面鹄形 形容由于饥饿而身体软弱,面容枯瘦。

出处:《资治通鉴·梁纪·简文帝大宝元年》:“死者蔽野,富室无食,皆鸟面鹄形。”

去食存信 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

忍饥受饿 忍受饥饿。形容生活极其贫困,艰难度日。

出处: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做娘的忍饥受饿,为子的富贵荣昌。可怜见看看至死,可来报答你这养育亲娘!”

如饥似渴 形容要求很迫切,好象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出处:三国魏·曹植《责躬》计:“迟奉圣颜,如渴如饥。”

若敖鬼馁 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出处:《左传·宣公四年》:“若敖氏之鬼,不其馁尔?”

食饥息劳 指使饥饿者得食,疲劳者休息。

啼饥号寒 啼:哭;号:叫。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晚食当肉 饿了再吃,味道就象吃肉一样。后泛指不热衷名利。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委肉虎蹊 委:抛弃;蹊:小路。把肉丢在饿虎经过的路上。比喻处境危险,灾祸即将到来。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乌面鹄形 脸黑如乌,身瘦如鹄。形容人困饿潦倒之状。

枵腹从公 枵腹:空腹,肚饥。指饿着肚子办公家的事。形容一心为公。

出处:清·李宝嘉《洗在狱》楔子:“到了这个分上,要想他们毁家纾难,枵腹从公,恐怕走遍天涯,如此好人,也找不出一个。”

枵腹终朝 指终日饿着肚子。

严家饿隶 形容拘谨的书法风格。

出处:语出《晋书·王羲之传论》:“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养家糊口 指勉强养活家人,使不饿肚。

饮水啜菽 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出处:《荀子·天论》:“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礼记·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众口嗷嗷 嗷嗷:哀号声。形容人们因饥饿而嗷嗷哀号。

出处: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说什么贫不忧愁富不骄,赤紧的众口嗷嗷。”

觥饭不及壶飧 丰盛的酒肴没有准备好,不如一壶水泡饭可以解除饥饿。比喻事情很急,不能等待。

出处:《国语·越语下》:“觥饭不及壶飧。今岁晚矣,子将奈何?”

饱汉不知饿汉饥 饱:吃足;饥:饥饿。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5回:“误了差使,钉子是我碰!你饱人不知饿人饥。”

饱人不知饿人饥 比喻处境顺利、优越或个人愿望得到满足的人,不理解处境困难、恶劣或个人愿望不得实现的人的苦衷。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五回:“误了差使钉子是我碰!你饱人不知饿人饥。”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

出处:《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饥饿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饮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满足。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出处: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