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四德是谁提出来的?_三从四德出自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03 0
  1. 何谓“三纲五常”,“四书五经”,“三皇五帝”,“三从四德”?
  2. 问个高难度问题:女人的三从四得从何时才有的?是从宋朝朱熹提出来的吗?还是汉朝就有了
  3. 古代时候女人就得三从四德,到底是“何方神圣”想出这样的馊主意?
  4. 为什么唐朝开放,宋朝开始三从四德了,这是退步,还是别有他因?

三从四德是指什么如下:

三从:指女子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品德、辞令、仪态、女工)。泛指封建礼教压迫、束缚妇女的道德规范。

三从四德是谁提出的?

三从四德是谁提出来的?_三从四德出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从四德是周公姬旦最早提出的。三从四德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周礼、仪礼、礼记,据说都是周公姬旦汇集主编,然后才规定发布的。当然,也许有些是出于他人之手,后来经过周公删订改编而成的。三从四德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是为适应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

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所以古代不管什么朝代,对于红杏出墙的女人刑法都是非常严苛的,首先可以动用私刑比如侵猪笼也可以交给官府,交给官府面临的也会是非人的折磨,最后判***。

三从四德的现实意义:

1、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三从四德”的观念和价值也在不断地被重新审视和批判。现代社会对于妇女的地位和权利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刻的认识和尊重。在现代社会,女性既承担着家庭责任,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建设和发展中。

2、现代社会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机会和平等的竞争环境,让女性有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和社会也加强了对于妇女权益的保护和支持,例如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推动性别平等教育、打击家庭暴力等。

3、“三从四德”虽然是中国传统婚姻***观念的代表性概念,但在现代社会已经不适用。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女性的权益和自主性,让女性有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和谐。

何谓“三纲五常”,“四书五经”,“三皇五帝”,“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在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 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引申为作为女儿、妻妇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从。但妇女屈从由来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出示字体);《周易》中有主张妇女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 天官 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仪礼、丧服、自夏传》)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周礼、天官、九嫔》)

现代版三从四(得)

============女朋友的三从四德============

男友言行要听从

男友无知要盲从

男友主意要服从

男友多情要忍"得"

男友薄行要受"得"

男友多疑要记"得"

男友小气要就"得"

============男人的三从四德============

女朋友出门要跟"从"

女朋友命令要服"从"

女朋友讲错要盲"从"

女朋友化妆要等"得"

女朋友花钱要舍"得"

女朋友生气要忍"得"

女朋友生日要记"得"

=================新时代的四德=========================

1. 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这两个字本身就好像有一种沉重。任何一个组织的管理者,虽然被赋予了动用和安排人、财、物等***的权限,但他所承担的首先是责任,在行使职权的时候,必须有高度的自觉,必须遵循公正和爱的原则,小心翼翼,避免因为失误给各方面带来相当大的麻烦。

一般来说,作为一个管理者,台上台下,迎来送往,看起来十分风光。其实一个组织中最辛苦的人往往是管理者,别人休息了,他也需要工作,即使在游玩的时间,看起来在享受,但实际上他的脑子却一刻也无法忘记有关经营的事情。譬如柳传志,后来很注意跑步、游泳等进行锻炼,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换脑子,因为平时随时能进入想事儿的状态,他特别想在做一项运动的时候,彻底忘掉工作上的事情。“但游泳、跑步还不行,游着跑着仍挡不住想事儿。听说高尔夫不错,绿草如茵,不知道能不能精神转移一下。”柳传志的生活就是这样。

管理者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烦恼的最大承担者,又是烦恼的最大制造者。与烦恼息息相关和打交道的领导者,这样的生活你说累不累?虽然不轻松,但作为一个领导者,想到自己带着几十人、几百人、成千上万人的组织,那么多员工的生活,都在自己双肩上担负着,对于如此重大的责任,怎么能不时刻惦记工作而掉以轻心呢?

其实任何一个普通的员工,也应该同样如此才对。工作岗位虽然普通,薪水可能也没有多少,但既然来到了这个组织,想来不仅是组织和个人两厢情愿这么简单,其中也有缘分和天意的因素,大家***到一起,其实是相互依赖的,一个人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人的工作,直接影响到整个组织,直接影响到产品、服务和顾客,所以,再普通的一个岗位,都有它对整个组织、整个社会的重大责任。***如最成功的组织的综合标准分数定为100分,最不成功企业的综合标准分数定为0分,那么一个企业的分数必定在0-100之间,***设为70分。一个人进入这个组织,***如他的贡献低于70分,那么整个组织的平均分数将降低,而如果他的贡献高于70分,那么整个组织的分数必然升高。对社会来说也是一样,如果一个社会成员的贡献增加,那么整个社会的平均分数将提升,反之则会下降。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点落后就很可能导致全盘皆输。所以决不要低估一个最普通的人对组织和社会的影响。要充分认识到,一个人实力的提升,可以说不仅仅是为了本人的利益,也是为了整个组织和整个社会的利益,为了整个组织和整个社会的实力提升。事实既然这样,作为一名组织成员、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我们,还不应该有不做好工作决不罢休的负责精神吗?

2. 热忱

爱默生说:“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诚而成功的。”热忱是出自内心的兴奋,洋溢在人的全身。英文中的“热忱”就是由两个希腊字根组成的,一个是“内”,一个是“神”。一个热忱的人,等于是有神在他的内心里。有了“神”的相助,热忱的人工作、学习和生活怎能不会成功?

听过成功学***、著名的演说家卡耐基演说的人都常常说他不是一个很好的演说家。早期他甚至有被学员和培训机构轰走的经历。不过,人们都说,他所发射出来的热忱从一开始就会抓住听众,而且会使听众从头到尾一直全神贯注地聆听他的演说。而他自己就认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激发起人们内心的热忱。

从前的日本,有一种说法叫做“井墙政治家”。它的意思是说,政治上有抱负,立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奔走的人,常常为了实现梦想而不得不花一些自己的钱,时间长了,就得变卖自己的家具什物,甚至土地和房产,最后落得只剩下一口井、一堵墙的下场。这种情况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姑且不论,但其中洋溢的热忱和忘我精神,的确让人感动。我想这也是当时积贫积弱的日本,如今繁荣富强的原因。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当年中国***人洋溢着如此之高的革命热忱和乐观主义精神,能不取得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吗?

威廉?费尔波,是耶鲁最著名而且受欢迎的教授之一,他写了一本《工作的兴奋》的书,书中写道:“对我来说,教书凌驾于一切技术或职业之上。如果有热诚这回事,这就是热诚了。我的爱好教书,正如画家的爱好绘画,歌手的爱好歌唱,诗人的爱好写诗。每天起床之前,我就兴奋地想着有关学生的事……人在一生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对自己每天的工作抱着热诚的态度。” 汽车巨头亨利?福特说:“我喜欢具有热诚的人。他热诚,就会使顾客热诚起来,于是生意就做成了。”“只有对工作毫无热诚的人才会到处碰壁。”查尔斯?史考伯则甚至说:“对任何事都热诚的人,做任何事都会成功。” 当然,查尔斯?史考伯有些绝对。譬如一个对诗歌毫无天赋的人,可能不论如何热忱和努力,也不会成为一位诗歌界的名家。但除了这样的需要极高天赋才能成功的领域,查尔斯?史考伯的话可以说不无道理。即使在高科技领域也同样如此。爱德华?亚皮尔顿,曾协助发明了雷达和无线电报,也获得了诺贝尔奖,是一位了不起的物理学家。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认为,一个人想在科学研究上有所成就,热忱的态度远比专门知识来得重要。”

高科技领域的工作可以说是困难的,获得诺贝尔奖更是难上加难。即使这样,热忱也如此重要。我们的企业家、经理人员,每一个企业职工等等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够满怀热忱投入工作,又有什么不可能成就我们伟大的事业呢?

法兰克?派特是美国一位了不起的人寿保险推销员,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回顾了自己的

挫折和成功的人生历程。

“……1907年,我刚转入职业棒球界不久,遭到有生以来最大的打击,因为我被开除了。我的动作无力,因此球队的经理有意要我离开。他对我说:‘你这样慢吞吞的,好象是在球场混了20年。法兰克,离开这里之后,无论你到哪里做任何事,若不提起精神来,你将永远不会有出路。……我的月薪是一百七十五美元,离开之后,我参加了亚特兰斯克球队,月薪减为廿五美元。薪水这么少,我做事当然没有热诚,但我决心努力试一试。待了大约十天之后,一位名叫丁尼?密亨的老队员把我介绍到新凡去。在新凡的第一天,我的一生有了一个重要的转变。

“因为在那个地方没有人知道我过去的情形,我就决心变成新英格兰最具热诚的球员。为了实现这点,当然必须***取行动才行。我一上场,就好象全身带电。我强力地投出高速球,使接球的人双手都麻木了。记得有一次,我以强烈的气势冲入三垒,那位三垒手吓呆了,球漏接,我就盗垒成功了。当时气温高达华氏一百度,我在球场奔来跑去,极可能中暑而倒下去。

“这种热诚所带来的结果,真令人吃惊,产生了下面的三个作用:1.我心中所有的恐惧都消失了,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技能。 2.由于我的热诚,其他的队员跟着热诚起来。3.我没有中暑,我在比赛中和比赛后,感到从没有如此健康过。 第二天早晨,我读报的时候,兴奋得无以复加。报上说:‘那位新加进来的派特,无异是一个霹雳球,全队的人受到他的影响,都充满了活力。他们不但赢了,而且是本季最精彩的一场比赛。’由于我热诚的态度,我的月薪由廿五美元提高为一百八十五美元,多了七倍。在往后的两年里,我一直担任三垒手,薪水加到三十倍之多。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一股热诚,没有别的原因。”

后来,派特的手臂受了伤,不得不放弃打棒球。接着,他到菲特列人寿保险公司当保险

员,整整一年多都没有什么成绩,因此很苦闷。但后来他又变得热诚起来,就象当年打棒球那样。目前,他是人寿保险界的大红人。不但有人请他撰稿,还有人请他演讲自己的经验。他说:“我从事推销已经三十年了。我见到许多人,由于对工作抱着热诚的态度,使他们的收入成倍数地增加起来。我也见到另一些人,由于缺乏热诚而走投无路。我深信惟有热诚的态度,才是成功推销的最重要因素。”

热忱是成功的秘诀,它就像澎湃的动力、湛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和煦煦的春风。它不仅能使人奋进,还感染周围每一个人,并造就一个美好的环境。

那么使自己对工作、生活和学习产生热忱的秘诀是什么呢?

第一, 要求自己一定要热忱起来,自己就会变得热忱;

第二, 发掘你的题目,尽量搜集有关它的资料,不断了解它,学习它,研究它,和它生活在一起,深入理解和洞察它的价值,会不知不觉地变得充满热忱;

第三, 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注重自己的衣着和形象,精神和情感也会洋溢起热忱;

第四, 在做一件事情或者每天的开始,用积极的话鼓舞自己;

第五, 真诚为别人、为大众、为国家服务能产生热忱;

第六, 要树立一个不太难但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

第七, 保持好奇心,品味和享受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乐趣,取得进步时给自己一点点奖励,能够保持热忱;

第八, 多交朋友,和热忱的人们在一起,能产生和保持热忱;

第九, 竞赛能使人产生热忱;

第十, 注意和发现别人的优点、进步和成功能够激发自己的热忱。

据说卡耐基和麦克阿瑟将军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都有这样的座右铭:

你有信仰就年轻,

疑惑就年老;

有自信就年轻,

畏惧就年老;

有希望就年轻,

绝望就年老;

岁月使你皮肤起皱,

但是失去了热忱,

就损伤了灵魂。

现在的公司招聘新员工的时候,问得最多的是知识、经验和技能这些东西,还有团队精神等等,但对工作热忱却很少关注和想办法进行考察。事实上,不论知识多么丰富,才能多么高超,口齿多么伶俐,如果缺乏热忱,缺乏拼命工作的精神,实际上就是电视中的蛋糕,香喷喷充满诱惑却丝毫没有实际的食用功用。相反地,才能尽管不那么令人满意,知识尽管不那么丰富,对工作却充满热忱,做不好工作吃饭吃不好,睡觉睡不香,不圆满完成就拼命工作决不罢休的人,必然会勤能补拙,有所成就。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而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走向成功。

选择满怀热忱的员工,培育和激发员工的热忱,实际上是任何一个干部的重要职责。而造就一个充满进取精神和热忱的组织,又是任何一个组织***的重大责任。要做到这一点,组织***和各级干部首先应该充满热忱,否则,整个组织就无法热忱起来。而且,一个领导者可以没有下属博学,也可以没有下属聪明,还可以不如下属能干,但除品格和责任感之外,唯有一个不仅不能落后于下属还要成为整个组织表率的应是对事业的兴致和热忱。

有了热忱,人们就会有一种崭新的态度,不是消极被动,而是积极主动。譬如公司有一项新的事业需要人手时,就不会被动地等待公司的选拔和委派,而是积极主动地替公司人事部门考虑人选,甚至毛遂自荐。当有了热忱,工作也会变得更有意义和趣味。领导布置下来一件很麻烦的工作,也不会感到心烦,相反会觉得又可以受到锻炼、一展伸手了;下属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心里也不会不高兴,相反会觉得“他的想法我怎么没有想到”,或者“我以前虽然想到过了,但怎么没有落实”,不仅不会感到这个下属多此一举,反而会感到大家同样关注工作,也积极给予自己帮助。人们常说“心态变,行为亦变;行为变,习惯亦变;习惯变,人格亦变;人格变,命运亦变”,正是热忱改变命运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高度的热忱之后,也会出现情绪低落、精神苦闷的情况。据说非常相爱的夫妻之间对婚姻的满足程度在婚后第七年左右也往往会降至最低点。而一个雇员进入公司服务两三年后,也往往会产生烦恼和厌倦的情绪。类似的情形都是非常正常的。这样的时候,我们不妨重温一下从前相爱的美好时光,不妨回忆一下当年初进入公司时的兴奋之情。调整好心绪后,再以愉悦的心情,重新投入工作、生活和未来。

近现代史上,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振兴中华,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他们的奉献和牺牲,造就了我们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生活在和平年代和安逸生活中的我们,一般情况下也不需要拿出自己的财产和生命贡献于我们的工作了。但我们的每一个公务员,我们每一个职工,尤其是我们的政治领袖,我们每一个企业领袖,工作中有没有长期保持这种热忱和忘我的精神呢?

3. 谦逊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即帝位,接着就论功行赏。5月,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大宴群臣。刘邦问群臣:“你们都说实话,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掉天下?”群臣议论纷纷。最后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有他们,所以我能够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因此最后败在我手中。”从单纯的个人才能上,可以说刘邦远不如项羽,但从谦虚的态度上看,项羽却远不如刘邦。

组织的领导者,与刘邦一样,都是处于金字塔顶峰的人。虽然大家不由自主地往往认为他高高在上,但他自己却决不能有这样的态度。领导者是牧师,他必须不断地传播企业的愿景、使命、经营理念和生存的意义;领导者是设计师,他必须为企业规划蓝图,敲定策略;领导者是教师,他必须严格教育和管理员工,必须注意为组织培育人才。这些也许大家都容易理解和认同。其实领导者也是仆人。不仅是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仆人,也是为下属服务的仆人。他必须能感激员工的付出和奉献,关心下属的成长和冷暖,也应该在大家忘我工作的时候有端茶倒水的精神。

谦逊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山峰越高,山谷越深;稻穗越重,头越低垂。拥有谦逊品格的真正成功的人,能充分认识到个人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上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只有那些一瓶子不满的人,才会骄纵蛮横,目空一切。团结就是力量,谦逊的人深刻明白只有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大家携手合作、精诚团结才能有所作为。

在组织中,独断地以为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是至高无上而唯我独尊的人,影响越大,越会使组织蒙受损失。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遇到自己确实不懂的问题,都应该虚心求教,即使自己已懂的事情,也应该耐心倾听。员工要经常请示上级,各级管理者也要经常请示他们的上级,最高领导者要经常征求客户、下级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的意见、建议和想法。在大的组织、著名机构工作的人,对其他机构和其他人,也同样应该心怀恳切,否则不仅会败坏自身组织的声誉,也会受到应有的指责。

4. 意志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为大彻大悟,当年在深山苦苦修行,每天只吃一顿麻米饭,甚至后来七天才吃一顿麻米饭,一直坚持了6年,最后虽然形销骨立,有如枯木,但仍然不能得到解脱。后来他独自走到菩提树下,摒除杂念,意志端正,庄严发下誓愿道:“我要坐在这棵树下。我如果不能解脱生死,进入涅盘,我就再也不离开这里。”据说当时这话说完之后,大地震动,盲龙开目;五百青雀飞腾虚空,环绕菩提;杂色瑞云以及香风,簇拥左右。整个大地为一种祥和的氛围笼罩着。悉达多就这样身心愉快安祥地进入禅定的境界中,实现了正觉。虽然菩提树因此在佛教界被称之为“圣树”,但释迦牟尼的觉悟说到底是因为坚定的意志长期毫不动摇的结果。

问个高难度问题:女人的三从四得从何时才有的?是从宋朝朱熹提出来的吗?还是汉朝就有了

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纲常、等级制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三皇五帝 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中国的古史传说中,到战国时期形成几种“五帝”说;战国末始有“三皇”一词,到汉代才形成几种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说。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④伏羲、神农、共工(同上); ⑤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④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⑤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不同的说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吴(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古代时候女人就得三从四德,到底是“何方神圣”想出这样的馊主意?

在封建时代,三从四德是妇女的行为规范。

“三从”出自《礼记.丧服.子夏传》,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出自《周礼.天官.九嫔》,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为什么唐朝开放,宋朝开始三从四德了,这是退步,还是别有他因?

古代时候女人遵从的三从四德,起源于周朝的礼仪,也即是《周礼》,“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后来演化为古代女子通用的行为规范

出处

周朝,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国家,自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以来,在礼乐方面注重建设,遍及祭祀、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教化,开创了我国文明的先河,其中有很多流传到了现在,汇聚成我国文化的一部分。其中古代女子遵从三从四德,也是其中的一项,讲的是女子需要遵从的一些必要的行为规范。

《周礼》就有这样的记载:“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就是三从四德的出处。具体来看,三从指的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而四德指的是女子的德、言、容、功,即是德行、言语、装饰、修养。

从《周礼》要求的角度来看,女子在古代社会中地位要低于男性的,没有出嫁的时候要听父亲的,出嫁了在家要听丈夫的,丈夫去世了,要听儿子的,并且要严格按照四德的标准要求自己,可谓坎坎坷坷一生,没有自己一点说话、做事的权利和自幼。

现代社会女性的***越来越得到保障,社会地位也越来越得到提升,三从四德逐渐被掩藏在历史的书卷去了。

唐宋是两个相邻的朝代,不过宋朝对唐朝却不是一脉相承,唐朝与宋朝存在巨大的差异,比如在思想上,唐朝开放包容,但到宋朝时却趋于保守。关于两朝思想差异的争论自古便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这是进步,也有人认为宋朝是对唐朝的退步,各种说法,莫衷一是。那么,宋朝相比于唐朝思想保守到底是退步,还是另有原因呢?

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从唐宋两朝思想上的差异进行研究。首先,唐朝开放是可以肯定的。唐朝的开放是全面的,它在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都秉持着开放包容的原则,而最能体现唐朝开放特点的便是唐朝的服饰。唐朝服饰具有鲜明的特点,造型雍容华贵,装饰富丽堂皇,且风格开放而自由。唐朝女子喜欢着男装,穿胡服,而且上襦大多极短,盛唐后袒胸风更是盛行,方干《赠美人》中“粉胸半掩疑暗雪”等诗句描绘的便是这种风格。除此以外,唐朝女子并不在意女德,改嫁之事经常发生,比如新城公主就曾毁约一次,改嫁一次,朝野上下对此却并无意见。

谢邀!

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唐朝确实开放,包容,女性 社会 地位有所提高,女人可以不遵守这些。再不说武则天时代连皇帝本身就是女人嘛。

到了宋,经济发达,思想流派也百花齐放,其中程朱理学的兴起,使得女性 社会 地位下降,女人要守贞洁,一女不嫁二夫的这种观念到南宋,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还不是传统思想演变影响了 社会 生活。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说一下什么是“三从四德”。所谓三从四德就是指“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它是儒家立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方面的规范要求。唐朝确实很开放,以至于李治娶了自己父亲的老婆,后来才有了女皇武则天;还有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有 历史 学家认为这也是导致唐朝走向衰败的原因之一。正如司马光讲:“唐得天下一百有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于洒色,养其疸寰。陵夷衰微至于五代,三纲颓绝,五常殄灭”。宋太祖赵匡胤或许也看到了这些,并且他是坚持以儒家思想治国的,所以倡导先人的三从四德也就顺理成章。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从并不完全指听从、服从、跟从的意思也有辅佐之意,从夫,从子是一种防止外戚干政和女皇帝的有效手段。“相夫教子”从宋代以来成为对妇女最重要的职责。

说起唐朝,男女间的风流韵事可以称得上层出不穷,而宋朝相对来说就要保守,而且呈现一个对女人越来越严苛的情况。

悦史君认为,这种变化既有一脉相承的传统,也有 历史 变化带来的影响。

三从四德并不是从宋朝开始的,而是东汉才女班昭提出来的,此后成为历代王朝提倡的样板。

但规则的推行,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而东汉接下来就是三国,西晋短暂一统后,又到了南北朝,都是长期的纷乱状态,大家对三从四德并不看重。

隋朝是在北朝的基础上起来的,而北朝的统治者是胡人,这就不可避免地对三从四德有抵触作用,因为他们是不必遵守的。

隋朝短暂结束,接下来的唐朝也是北朝贵族,一样对三从四德不感兴趣。

更重要的是,唐朝非常强大,对外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放,女人自然也有开放的机会。

而唐朝皇族就带了这个头,李世民娶了弟媳,李治娶了小妈武则天,武则天有男宠,高阳公主跟和尚约会,李隆基娶了儿媳杨玉环……所谓上行下效,自然就非常开放了。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严重,接下来就是五代十国,又是纷争不断,到了北宋才统一起来。

北宋时期对三从四德也不厉害,因为这个王朝很讲究生活,文人生活安逸,女人自然不差。

但靖康之变改变了一切,金兵攻入开封后烧杀*掠,北宋皇族女人更是遭到金朝贵族的羞辱和瓜分,这就让南宋的君臣们,对女人特别关注起来。

南宋在强化三从四德的同时,特别强调了贞操观,对女人形成了严重的思想包袱,以致接下来的800多年,女人地位低下。

这当然是退步,男女平等才是应有之义,也是我们 社会 的主流,悦史君认为,靖康之变是男人被打败后,女人受到了侮辱,但南宋不思强大,反而加大束缚女人,这个逻辑自然很鸵鸟了。

古时一直注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尤其用“三从四德“来约束古时女子的行为道德规范。唐朝和北宋,因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唐朝和宋朝相比其他王朝思想比较开放,以至于现在研究唐宋时期文明的时候,有“脏唐乱宋”之说”。

那么宋朝时期流行的程朱理学,以儒家为宗、吸收佛、道、将人伦、人理、天理、人欲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入政治哲学化,一定程度上维护了 社会 安定、但更重要的是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有着“存天理,灭人欲”,抑制欲望,相信天理的说法。与其说宋朝重视“三从四德”,不如说更重视当时的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理论基础上创立的另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这对当时封建 社会 是一种进步,因为它为当时及后世规范了新一套的更加成熟的行为准则,也为封建王朝统治人们思想提供了便利。也可以理解为退步,因为开明的时代,应该是各种文化学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不是以一种学说去限制人民的思想,使思想固化,而不知变通。

以上仅限于个人观点,如有不同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唐朝王室本身就有鲜卑的血统,所以在各个方面都比较开放,比如说***方面,可能不是特别在乎,比如李治娶了自己老爸的老婆,成就了武则天,武则天和自己的女儿太平公主私生活也比较糜烂,最典型的应该是李隆基和杨玉环,明明是一桩家庭**,却还被传为一段爱情佳话,着实让人咋舌。

北宋时期的女子还并非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有丰富的户外生活,女子也可以参与打马球等活动。宋朝女性也跟男人一样下田劳动:“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

三从四德确切点是从南宋的朱熹提出来的,虽然是从道德、行为、修养等方面对女性的规范,但是实际上确是维护男权、对女权的践踏,以至于到了现代 社会 ,仍有些许遗存。后期形成的程朱理学把儒家思想演绎成极端,禁锢了人性。比如说裹脚这一陋习,摧残女性的身心 健康 ,不能追求婚姻自由,一个贞节牌坊饱含着多少心酸泪。

这是一个涉及灵魂拷问的问题,就让速不台说道说道:

***的美女和宋朝的美女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差距有多大?一个荡秋千、玩马球、舞剑弹琵琶,一个缠了足、作女红、低眉又顺眼。论身份,***最美的女人是杨玉环,是贵妃,宋朝最美的女人是李师师,是性工作者;***最有权势的女人是武则天,是皇帝,宋朝最有权势的女人?好像没有哦。宋朝时候,最有权势的女人在辽国,就是萧太后,就是那个提兵二十万,逼着宋真宗签赔银子条约的寡妇。后来西夏的小寡妇梁太后也有样学样,也逼着宋朝赔银子。

唐朝和宋朝隔了50年的五代,女人怎么就大变样,而且是灵魂深处的巨变?

我认为第一个原因是男人变了,唐朝是北朝的延续,北朝男人都是在外面又横又野,回到家里就怂了,这个《颜氏家训》有详细的记载。你看看唐高宗李治了在武媚娘面前要多温柔有多温柔, 但他放出去的军队,像脱缰的狼狗,把天可汗李世民都拿不下的高句丽直接踏平了,向西把都督府都建到了伊朗。你再看看李白、杜甫这些文化人,一个个挎着刀剑,玩的是管制刀具。宋朝男人腰里别的是扇子,好多将军都能吟几句诗,风雅风雅,比如:韩世忠自号清凉居士,唐朝将军好像就只会砍人。面对娘风习习的宋朝男人 ,女人会说 :我能怎么办?我能怎么办?只能更更更娘。

除了男人变娘了,第二个原因是 社会 地位低下了。原来在家里是吆五喝六的女主人,现在就不行了。整个法律条文大变,女人地位低下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举个例子:唐朝出土的离婚协议书,男人这样写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全是祝福。我们敬爱的宋朝呢?才女李清照就离过婚,下场就是先坐牢,宋朝女人但凡离婚,不管错对,先坐牢!进了大牢,还能有好人生,尤其是女人。

除了上面两条,最毒辣的核心价值观也变了,程朱理学的那一套是专门教导女人三从四德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上升到最高理念。从此,贞洁牌坊成为女人的最高追求。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民国,祥林嫂嫁过两个男人,被人说死后要锯成两半,于是兢兢业业 , 恪尽职守,争当先进 ,只为给祠堂捐个小门槛,让千人踏,万人跨,以赎罪孽!

宋朝,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对外开放向内敛保守转变的一个分水岭,宋朝之前,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往往都显得十分自信、热情、开放和包容,尤其是汉朝和隋唐,而宋朝及其之后的历代王朝,除了元朝之外,大多都显得比较内敛和保守,这种内敛和保守,到了清朝时期可谓登峰造极,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对外部世界的发展似乎一无所知,最后被西方列强欺负的很惨。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王朝疆域图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华民族会由一个热情开放的民族逐渐变得保守内敛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程朱理学的兴起,逐渐导致中华民族思想文化趋于保守

宋朝以前的儒家学说跟现在我们所接触的以“四书五经”为主要代表内容的儒家学说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比如什么“存天理,灭人欲”,在宋代之前的儒学里是没有这么变态的理论和观点的。汉朝和唐朝的儒家学说虽然是显学,但并未完全成为上层 社会 的主流思想意识,儒教、道教和佛教三家在隋唐时期均有较***展,呈三足鼎立之势。随着 社会 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从汉朝开始确立的儒家粗糙的天命学说已经无法有效说服和愚弄大众,佛教学说和道家学说大行其道,也吸引了很多粉丝,如唐朝很多皇帝就极其信奉道教和佛教,一代女皇帝武则天更是对佛教推崇备至。佛教和道教的快速发展,使得儒家学说的 社会 正统地位出现了动摇,唐朝末年,就有很多儒教信徒开始 探索 如何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内容,振兴儒家学说,到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就应运而生了。

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即为了所谓的“理”而舍弃人的欲望,要求人们要安分守己,要严格遵守三纲五常,而女人则要遵从所谓的“三从四德”,对封建***纲常要求的非常严格,严重舒服了人们的思想。程朱理学发端于北宋,在元朝时期被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在明朝时期几乎达到了顶峰,衰落于清朝,几乎影响了中国近一千年的经济 社会 发展。程朱理学对于人们思想的叔父,是宋朝趋于内敛和保守的根本原因。

宋明理学的几位代表人物

第二、战略要地的丢失,使得中原王朝失去了对外思想文化交流的途径

与唐朝不一样,唐朝北宋建立之初,相对于辽朝在地理位置上就处于劣势,因为中原王朝的战略要地幽云十六州被契丹国在五代十国时期攫取,北宋建立初年,军事力量较为强大,但由于宋太宗赵光义太废柴,对契丹的战争失败,导致难以收回幽云十六州地区;而西北地区,有西夏的阻隔,西南地区有吐蕃王朝的阻隔,同时,北宋也未能保住河套平原,从而未能打通丝绸之路,对外交流的路均被阻隔,且由于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定下的重文轻武的国策,加之西北盛产战马的地区不在宋朝掌握之中,导致宋朝军事力量日益衰落,对外战争败多胜少。因此,宋朝的思想文化也趋于保守。

北宋疆域图与周边形势图

第三、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导致北宋政治更加趋向保守

北宋发展到宋神宗时期,国家已经是积贫积弱,军队战斗力非常差,***财政收入日益减少,因此,宋神宗非常渴望通过变法图强,实现北宋王朝的中兴,此时,一位积极进取的改革家王安石的出现,使得宋神宗看到了富国强兵的希望。应该说,王安石推行的变法是十分先进的,许多政策如果落实到位,也却是能够使北宋王朝重现辉煌,其中的青苗法、保甲法等,都是确确实实的富国强兵之策。然而,由于用人不当,且北宋王朝内部反对势力太过强大,这场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也导致了程朱理学对朝政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北宋政治更加偏向于保守和内敛。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

总的来说,就是以上三点,导致了北宋王朝思想文化趋于保守,所谓三从四德,只是这种保守化倾向的一个表现而已。这其实算是一种退步。北宋王朝的保守,代表着整个中华文明的转向,这种转向影响了今后一千年的政治走向,那就是日趋保守。

程朱理学对女子提出"三从四德"和"存天理灭人欲"理念;更是把女子看作工具。中国古代自宋朝以后,整个国家弥漫着的道学理学精神,使人的正常情欲受到压抑,不仅女人被异化为生育和***工具,地位极其低下。

北宋还是相当开放的。南宋程朱理学兴起,禁锢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