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妻再娶和娶二房的区别-停妻再娶和娶二房的区别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9-08 0
  1. 为什么那么多人同情小三尤二姐?
  2.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诗句
  3. 趣侃红楼377:贾琏有意,贾府同枝贪,二姐有情,宁荣连理起戈矛。
  4. 红楼梦64回原文
  5. 求《西厢记》的详细简介,越详细越好,中文的。
  6. 王熙凤怎么逼死尤二姐的?

贾珍和尤氏,分别是宁国府的家主和主母,以凤姐精明的办事风格,她不会和他们任何一人撕破脸。凤姐号称破落户,强悍泼辣,贾琏偷娶了尤氏的妹妹,她是无论如何要出口气的。不过她做得很巧妙,把自己装扮成天底下最无辜的人,再兴有名之师。就算是当着贾珍的面,这口气,她也敢撒。

凤姐不会为贾琏偷娶尤二姐和贾珍撕破脸

第六十五回,兴儿说:

“(凤姐)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兴儿的话,精准地概括了凤姐面对“敌人”的办事风格。

停妻再娶和娶二房的区别-停妻再娶和娶二房的区别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十一回,凤姐在会芳园偶遇贾瑞,从贾瑞的言行举动推知,他对自己不怀好意。凤姐没有拿出惯有的强势风格,而是意含笑道:“怨不得你哥哥时常提你,说你很好。今日见了,听你说这几句话,就知道你是个聪明和气的人。”待贾瑞走了,心里又暗忖道:“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呢。他如果如此,几时要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

贾瑞不过是个穷寒的本家亲戚,凤姐尚且取了“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的迂曲策略,更何况对方是贵为宁府男主人、贾氏族长的贾珍呢。

贾琏偷娶尤二姐,尤二姐及贾珍、尤氏,都成为凤姐憎恨的对象。但是在那个时代,偷娶二房处于人们能接纳的范围,凤姐不能为此事闹得太凶,如果闹过头了,她将背上善妒、跋扈的丑恶名声。为了维护自己的体面,凤姐必须得咬紧牙关,把恨放在心里。

凤姐处于“战备”状态时,本来就习惯取“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手段。而和贾珍撕破脸,对她有害无益。况且闹得太狠,自己反有陷于被动之弊。凤姐不会为这件事与贾珍撕破脸。

凤姐事先巧妙地排兵布阵,再上宁国府有礼有度的大闹撒气,任谁都挑不出毛病来。

凤姐在获悉贾琏偷娶尤二姐后,细细审讯了兴儿,弄清事情始末,便盘算出“一计害三贤”的主意。

凤姐一面将尤二姐接入大观园,以礼相待(起码表面上是这样)。另一面又派旺儿找到张华,唆使张华控告贾琏“国孝家孝之中,背旨瞒亲,仗财依势,强逼退亲,停妻再娶”等语。

一切准备就绪,凤姐这才“杀”入宁国府。

见到尤氏,凤姐照脸一口吐沫啐道:

“你尤家的丫头没人要了,偷着只往贾家送!难道贾家的人都是好的,普天下死绝了男人了,你就愿意给,也要三媒六证,大家说明,成个体统才是。你痰迷了心,脂油蒙了窍,国孝家孝两重在身,就把个人送来了。这会子被人家告我们,我又是个没脚蟹,连官场中都知道我利害吃醋,如今指明提我,要休我。我来了你家,干错了什么不是,你这等害我?或是老太太、太太有了话在你心里,使你们做这圈套,要挤我出去。如今咱们两个一同去见官,分证明白。回来咱们公同请了合族中人,大家觌面说个明白。给我休书,我就走路。”

凤姐起先啐尤氏一口吐沫,说“你尤家的丫头没人要了,偷着只往贾家送”,这是她发自内心地想骂尤氏的话。不过她没有在这个阶段耽搁太久,马上又说被张华告了,自己不但受了偷娶的害,还遭到连累被人告。

接着又数落尤氏,用偷娶偷嫁的方式把妹妹给了贾琏,害她背上“利害吃醋”的恶名。又加深一层受害。

凤姐找尤氏撒气,重点突出的是自己无辜受害的一面,就算是贾珍在家,她也能按部就班地一篇一篇演绎出来,撒气的同时,占尽道理,叫人含愧,说不出话来。

凤姐刚进宁府,贾珍就骑马溜出去了,这是意料之外的。凤姐会对尤氏说出那一番话,想必也为贾珍准备了一个凌厉又不过界的“套餐”。

尽管凤姐向尤氏大撒其气,到最后仍然给尤氏赔礼,说:

“我是年轻不知事的人,一听见有人告了官,把我吓昏了,不知方才怎样得罪人嫂子。可是蓉儿说的‘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少不得嫂子要体谅我。”

后面又说:“嫂子的令妹就是我的妹子一样。”既要撒气,和气也不能丢,凤姐把缰绳牢牢控在手上,不让人把撒气解读成撒野,几乎成了“贤良”的代名词。

论贾珍的身份,论贾琏偷娶尤二姐一事,凤姐都不适合与他撕破脸。凤姐把恨留在心里,找准要害,打蛇打七寸,在表面上始终面带笑容,一团和气。这正是她的厉害之处。

为什么那么多人同情小三尤二姐?

你可以看一下这个,这是周思源先生的见解:

长达整整七回的二尤故事好像是整个插入《红楼梦》的,这是怎么回事?

尤二姐尤三姐都承认自己过去品行不佳,有“*”行。它严重到什么程度?

这种“*”至少在尤三姐身上似乎说不通,成为悖论:如果尤三姐果真深爱柳湘莲,长达五年,那么她就不会和贾珍父子有什么大事。如果她与他们父子关系如此严重,那么她就不可能对柳湘莲爱得这么深,非他不嫁。二者必居其一。

说起“红楼二尤”,读者印象都很深。“二尤”的提法清代就有,不过不普遍,通常都是单独说尤二姐、尤三姐。这“红楼二尤”的说法,有可能是民国以后的事。也许是由于京剧《红楼二尤》的影响,“红楼二尤”更成为一个固定的提法而越发为广大读者所熟悉。这个现象反映了《红楼梦》结构上的一大特点:它既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又有一些局部的故事具有某种相对独立性。比如第八回至十四回的秦可卿的故事,三十九到四十二回的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故事,五十五至五十六回李纨、探春、宝钗三驾马车管理大观园的故事,七十三到七十七回的抄捡大观园的故事,等等。不过,无论是秦可卿的故事、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还是三驾马车在大观园搞改革以及抄检大观园的故事,都不能从《红楼梦》中抽出来,否则下面很多别的情节就会出现断裂。只有“红楼二尤”的故事不一样,它独立性特别强,是一个具有完整性的板块,独立和完整到了可以从《红楼梦》中剥离出来单独成书的程度。比如说,这几回里男一号贾宝玉只是偶一露面,并列女一号林黛玉和薛宝钗几乎无事可做,也只是偶尔一见踪影。也就是说,把这个板块从中完全抽出来,基本上不会影响下面的故事进程——当然这样会降低《红楼梦》的整体思想艺术价值,尤其是会削弱家族衰败、官场黑暗、社会没落这条线的分量,也不利于王熙凤形象塑造的丰富性。不过总的说来,从结构的角度着眼,二尤故事具有可剥离性,这是任何其他板块所没有的。虽然现在这个板块与《红楼梦》的其他故事融合得比较好,并不显得十分游离,不过这个现象还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这占了整整七回的红楼二尤故事好像是整个插入《红楼梦》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再有,我们在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还会感到,红楼二尤的故事好像有些突然,前面缺乏铺垫,有的情节有点断裂感:这么重要的两个人物,只在十三回秦可卿办丧事时写到这个那个都有谁谁谁来了时顺便提了一句,“尤氏的几个眷属尤氏姐妹也都来了”。究竟是几个姐妹?怎么称呼?都没有交代,以后几十回便没有了一丝踪影,显然丧事办完又回去了,而且没有再来,所以戏份之少连某些贾府的三等丫鬟和小厮都不如。直到六十三回也就是前八十回过了整整四分之三之后她们才正式出场,可是这姐妹两个一出场就是连续的七回,直到六十九回为止。在回目上几乎占了前八十回的十二分之一强,成为前八十回后四分之一中的重头戏,在数量上比贾府大地震抄检大观园还多两回。二尤故事的叙述中提到了一些关于过去的很重要的事,可是前面从没有出现过。

最明显的是,六十五回尤二姐与贾琏商量,要把尤三姐嫁出去。贾琏和尤二姐都摸不透尤三姐想嫁给谁。尤三姐对姐姐说,她心中有人了,让二姐往五年前想去。五年前尤三姐到底发生过什么事?前面一点也没有交代,而是通过六十六回尤二姐对贾琏的一段话来补叙:“说来话长。五年前我们老娘家(周按:这是尤氏姐妹的老娘,即外婆;不是贾蓉的外婆尤老娘)里做生日,妈(这才是中的尤老娘)和我们(姐妹)到那里拜寿。”他家请了一些票友演戏,“里头有个作小生的叫作柳湘莲,他(尤三姐)看上了,如今要是他才嫁”。尤二姐还转述说:“也难为他(尤三姐)眼力。(三姐)自己说了,这人一年不来,他等一年;十年不来,等十年;若这人死了,再不来了,他情愿剃了头当姑子去,吃长斋念佛,以了今生。”两人正说着,“只见尤三姐走来说道:‘姐夫,你只放心,我们不是那心口两样的人,说什么是什么。若有了姓柳的来,我便嫁他。从今日起,我吃斋念佛,只伏侍母亲,等他来了,嫁了他去,若一百年不来,我自己修行去了。’说着,将一根玉簪,击作两段,‘若一句不真,就如这簪子!’”从此“真个竟非礼不动,非礼不言起来”。尤三姐爱柳湘莲真是爱得铁了心了,真正到了海枯石烂不变心的地步。可这只是尤三姐的单相思,而且是一见钟情。柳湘莲丝毫不知,有一个这么出色的姑娘已经爱了他整整五年了,而且准备爱他一辈子!

可是我们读到这里,也许会感到这段叙述似乎存在着一些矛盾:

尤二姐尤三姐与贾珍、贾蓉父子过去有一些不干不净的关系,这些在中没有具体叙述,而是含含糊糊,只说姐妹二人过去品行不佳,都有“*”的行为。这种关系在尤三姐身上似乎说不通,二者成为悖论。因为如果尤三姐果真那么深爱柳湘莲,那么她就不会和贾珍父子有什么大事。如果她与他们父子关系如此严重,那么她就不可能对柳湘莲爱得这么深,非他不嫁。二者必居其一,所以这是一个悖论。再说,尤三姐既然有这么大的决心,如此深深地爱着柳湘莲,而且爱了已经长达五年,非他不嫁,那么当时和后来应该有一些故事,应当有一些交代或者铺垫才是。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造成这些现象,和《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中的某些重要变化有直接关系。

《红楼梦》究竟是怎样创作而成的,红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分歧相当大。我比较倾向于,曹雪芹原来有一部《风月宝鉴》,他的弟弟棠村还给他写了序。但是此书不但没有刊刻出版,而且没有传抄流传。甲戌本第一回在“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处有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从书名《风月宝鉴》以及贾瑞的故事中那面叫做“风月宝鉴”的镜子的作用来看,我们可以推断,《风月宝鉴》较多地写爱情故事,对于那些玩弄女性的男子有相当严厉的批判和惩罚。我们从现存的某些局部如贾瑞的故事和贾琏的*乱中还能够看到一些它的面貌。《风月宝鉴》应当也是一部比较优秀的作品,这从《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借石头之口批评“历来野史”、“风月笔墨”和“佳人才子等书”可以证明。但是曹雪芹显然不满意这部作品,重新立意构思,彻底重新结构,写成了《石头记》。而《风月宝鉴》中的某些人物与情节就挪了过来。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上面提到的二尤故事的可剥离性,她们从前的行为,尤三姐对柳湘莲的单相思以及某些似乎矛盾的现象,所有这些都表明,曹雪芹在创作《石头记》的过程中对二尤故事做了重要修改,不但删掉了一些情节,而且对人物基本评价也有重大调整,插入到现在的位置。在曹雪芹的修改中,对红楼二尤故事最大的改变是,大大削弱了原来二尤的“*妇”形象,进一步突出了姐妹二人的悲剧意义。二尤的故事在《风月宝鉴》中应该比现在多得多,而且她们自身的道德责任也要比现在重一些。不像现在,基本上是被损害的女性。这个变化,很像对秦可卿故事和形象的处理。所不同的是,对二尤的修改是曹雪芹自己作出的,而不是由于别人的要求。

不过,十分明显的是,《风月宝鉴》中的一些重要印记依然留在了《红楼梦》中,最主要的就是姐妹二人以前“*”的问题。

读者都会注意到,尤二姐和尤三姐都承认自己品行不佳,都有“*”的错误。

先看尤二姐。六十五回贾琏说:“都说我们那夜叉婆(王熙凤)齐整,如今我看来,给你拾鞋(当丫头)也不要。”这时尤二姐却说:“我虽标致,却无品行。看来到底是不标致的好。”贾琏表示不明白,尤二姐说:“你们拿我当愚人待,什么事我不知。”接着表示:“如今既(然与你)作了夫妻,我终身靠你,岂敢隐瞒一字。”然后就说妹妹的事怎么办。“贾琏听了,笑道:‘你且放心,我不是拈酸吃醋之辈。前事我已尽知,你也不必惊慌。’”由此可见,尤二姐原来与贾珍确实有不正常的关系。尤二姐对自己品行不佳深感不安与内疚,也不隐瞒。贾琏也知道,不过他表示事情已经过去,他不介意。看来问题不仅存在,而且相当严重。

再看尤三姐。六十六回尤三姐之所以***,就是因为她在房里听见了柳湘莲和贾琏的谈话,写道,尤三姐“便知他(柳湘莲)在贾府中得了消息,自然是嫌自己*奔***之流,不屑为妻”。六十九回在尤二姐自尽前,三姐托梦给她,说“你我生前*奔不才,使人家丧伦败行,故有此报”。这里的*奔的“奔”和私奔的“奔”不一样。私奔是指不让父母知道私自与心爱者逃走了。这里的“*奔”没有出走的意思,就是指“*的行为”。看来尤三姐也承认自己有“*”的行为。尤二姐说自己“一生品行既亏”,得报应也是当然的。所以从文本来看,二尤在品行也就是男女关系方面确实存在“*”的严重缺陷。

问题在于这个“*”的性质到底有多严重,也就是尤二姐、尤三姐究竟在男女关系上陷入到了什么程度?因为姐儿俩“*”的性质直接影响到对她们的道德评价。这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一般人心目中,“*”就是*乱,就是乱搞男女关系。其实在古代“*”的标准要比现在严得多。封建社会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就是除了直系亲属的男女之间,即使给东西(授)和接东西(受)也不能有身体方面的接触。握手是西方传来的礼节,古代男女之间是绝对不可以的。当时男女之间略有轻浮的言行,就会被认为是“调戏”,是“*行”。《红楼梦》中不完全是这样。《红楼梦》中“*”的含义比较复杂。第五回警幻仙子对贾宝玉说:“好色即*,知情更*。”又说:“*虽一理,意则有别。”意思是“*”虽然是指男女关系,但是它的境界有巨大差别。警幻仙子之所以称贾宝玉为“天下古今第一*人”,就是因为贾宝玉“知情”。所以警幻仙子是正话反说,实际上是肯定贾宝玉这样的重感情的人。而贾珍、贾琏、贾蓉等则属于警幻仙子所说的属于最低级的“皮肤*滥”之流。那么对尤二姐、尤三姐的道德评价如何?应该如何看待尤二姐在与贾琏结婚之前与贾珍父子的关系呢?

六十五回有一段描写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确定她俩的责任。

当时尤三姐站在炕上,连揭露带挖苦,嬉笑怒骂,而且“自己先喝了半杯,搂过贾琏的脖子来就灌……唬的贾琏酒都醒了”。尤三姐“自己高谈阔论,任意挥霍洒落一阵,拿他弟兄二人嘲笑取乐,竟真是他嫖了男人,并非男人*了他”。我们从这段话中的“嫖”和“*”两个字可以看出,《红楼梦》中“*”的含义除了褒义的贾宝玉式的“知情”的意*和贬义的贾珍、贾琏的皮肤*滥的***裸的之外,男女之间言语严重出格,举止十分轻浮,总之男女间不正派的言行,都可以被认为是“*”。所以曹雪芹才把尤三姐拿贾珍、贾琏他们出了一口恶气的这种男女之间的调笑也算是“嫖”和“*”。六十三回写到,尤二姐拿了熨斗要打说话轻浮的贾蓉,“吓的贾蓉抱着头滚到(尤二姐)怀里告饶。尤三姐便上来撕嘴”,类似这种言行在当时的人眼里当然也属于“*”。这就像旧社会的妓院,有些人是去那里宿妓的,有些人则是去吃花酒,在酒席上调笑,但只要去了妓院,就是嫖客。

那么二尤和贾珍、贾蓉的关系到底属于什么性质呢?六十四回写到贾琏知道尤二姐、三姐“与贾珍、贾蓉等素有聚麀之诮”,意思是父子共同占有一个女子的禽兽行为。要真是这样,问题可就严重了。

比较而言,尤二姐在《红楼梦》中的人品要差于三姐。因为六十四回最后,在贾蓉对尤老娘说贾珍出面做媒,将二姐给贾琏做二房,等生病的凤姐一死,就可以扶正,这里有几句关键性的话,如“二姐又是水性的人,在先已和姐夫不妥”等等,于是就点头答应了。六十四回贾琏对尤二姐、尤三姐都有“垂涎之意”,“因而乘机百般撩拨,眉目传情。那三姐却只是淡淡相对”,但是“二姐也十分有意”。因此从“不妥”来看,和贾珍也没有到真正*乱的地步。不过当时按照一般的道德标准,像贾蓉那样言语轻浮,滚到尤二姐怀里等就算得上是“*”了。而尤二姐非但没有严厉斥责,还在贾蓉与她抢砂仁吃时将嘴里嚼了的砂仁渣子吐在他脸上,这种行为即使在当今也有失检点,在当时那个年代自然就算得上“已经失了脚”,属于“无品行”和“*奔”了。

不过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尤二姐与贾珍之间是否有过性关系,而在于即使有的话,尤二姐自己应当负有多大的道德责任。

二尤和贾珍父子的这种关系,和她们姐妹的家庭情况以及尤二姐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从六十四回贾蓉的一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这尤二姐、尤三姐两姐妹和姐姐贾珍之妻尤氏不仅不同母,而且不同父。她俩是尤老娘与前夫所生,尤老娘再婚时带过来的。而且后来这个丈夫(即尤氏之父)也死了。用尤老娘的话说,从此“家计也着实艰难了,全亏了这里姑爷(贾珍)帮助”。所以家道艰难是贾珍、贾蓉得以乘人之危的根本原因,也是尤二姐很快就答应嫁给贾琏的基本原因。对于二尤姐妹来说,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有姐夫来帮助,是求之不得之事,也不敢轻易得罪他。贾珍就利用尤二姐的性格弱点占便宜。尤二姐明明知道贾琏娶她是做妾,她也愿意。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使她感到即使做妾也是一种选择,当时的女性除了依靠男子生活没有别的出路。因此我们要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来看待尤二姐、尤三姐过去和贾珍、贾琏、贾蓉的关系,同情她们姐妹的不幸遭遇,而不是从封建道德观念出发来看待她们。而且从的叙述来看,尤其是六十五回尤三姐对贾琏说:“你别油蒙了心,打谅我们不知道你府上的事。这会子花了几个臭钱,你们哥儿俩拿着我们姐儿两个权当粉头()来取乐儿,你们打错了算盘了。”可以肯定尤三姐与贾珍父子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尤三姐在“*奔”的程度甚至性质上都和姐姐有区别。

从人品方面说,尤二姐比她妹妹要差一些。一个最典型的细节是,六十五回贾珍趁贾琏不在,来了。尤二姐看出贾珍的心思,故意和母亲离开,让尤三姐与贾珍“挨肩擦脸,百般轻薄起来。小丫头子们看不过,也都躲了出去,凭他两个自在取乐,不知作些什么勾当”。乍一看,问题相当严重。尤其是下面写到尤老娘、一些仆人、小厮等都先后回屋睡觉了。看来尤三姐作风确实不怎么样。但是令人意外的是,等贾琏来了,先到尤二姐那里吃酒、说话,然后到西院来,“只见窗内灯烛辉煌,(尤三姐和贾珍)二人正吃酒取乐”。并没有过于出格的行为。这时贾琏和贾珍的话里都有各自体谅对方、感谢对方成全自己弄了一个女人的意思,贾琏“拉尤三姐”,说了一句关键性的话:“你过来,陪小叔子一杯!”这话的潜台词就是,你尤三姐已经是我哥哥贾珍的人了,等于是我嫂子,我是小叔子。所以尤三姐火了!因为尤二姐尽管是二房,不管怎么说,总还是经过尤老娘同意,贾琏为二姐买了房子,置办了家具、首饰,买了丫鬟,给了仆人,小轿迎娶,“拜过天地,焚了纸马”,是正式的婚姻。而现在尤三姐她什么都没有,怎么就成了贾珍的人了呢!所以尤三姐痛骂贾珍、贾琏兄弟,玩弄她们姐妹,义正词严,痛快淋漓,是在勇敢地维护自己和姐姐的人格。

我们来看看尤三姐当时怎么出这口恶气的:“尤三姐站在炕上(多厉害),指贾琏笑道(这才叫嬉笑怒骂):‘你不用和我花马吊嘴(花言巧语)的,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见提着影戏人子(皮影)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你别油蒙了心,打谅我们不知道你府上的事。(下面进入实质性了)这会子花了几个臭钱,你们哥儿俩拿着我们姐儿两个权当粉头()来取乐儿,你们就打错了算盘了。我也知道你那老婆太难缠,如今把我姐姐拐了来做二房(揭穿实质),偷的锣儿敲不得(没有合法地位)。我也要会会那凤奶奶去,看她是几个脑袋几只手。若大家好取和便罢;倘若有一点叫人过不去,我有本事先把你两个的牛黄狗宝掏了出来,再和那泼妇拼了这命,也不算是尤三姑奶奶!”尤三姐这一席话,“唬得贾琏酒都醒了。贾珍也不承望尤三姐这等***老辣。弟兄两个本是风月场中耍惯的,不想今日反被这闺女一席话说住”。

我们不要忘记,贾珍不但是贾府的族长,而且是有爵位的世袭三品威烈将军。朝廷的侍郎(副部长)也只不过是三品!贾琏也不是等闲人物,他也捐了个从五品的同知在身呢。

我们知道,许多弱势人物或弱势群体的非正常行为常常是被强势人物或强势群体给逼出来的。由于弱势者无法取正常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于是迫使他们取非正常手段。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评判尤三姐的言行。

尤三姐的言语做派,把这两个家伙全给镇住了。“自己高谈阔论,任意挥霍洒落一阵,拿他弟兄二人嘲笑取乐,竟真是他嫖了男人,并非男人*了他。一时他的酒足兴尽,也不容他弟兄多坐,撵了出去,自己关门睡去了”。尤其厉害的是,从此以后,一有机会,尤三姐“便将贾琏、贾珍、贾蓉三个泼声厉言痛骂,说他爷儿三个诓骗了他寡妇孤女”。贾珍再也不敢轻易来,有时候反倒是尤三姐派小厮把他叫来,弄得贾珍“垂涎落魄,欲近不能,欲远不舍,迷离颠倒,他(尤三姐)以为乐”。尤三姐的这种泼辣言行,是对贾珍、贾琏之流侮辱自己姐妹人格的有力报复。她不但义正词严,揭穿对方的和肮脏心理,使对方人格丢尽,而且她还故意让贾珍来,使贾珍欲走不舍,欲*不敢,实际上是让贾珍暴露人格的低下,而尤三姐在侮辱这个丑类的过程中心理上得到一种报复的快乐。尤三姐有胆有识,敢作敢为,说“拿他们取乐作践”,以免日后“白落个臭名”。这不但是为自己姐妹,而且为普天下受损害的女性出了一口恶气。确实如她自己所说,她们姐妹是“金玉一般的人”,尤其是尤三姐,称得上是女中豪杰。

尤三姐在对柳湘莲的感情上将她内心世界非常美好的一面充分展示了出来。

我们对尤三姐***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对爱情的失望,而是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表现。这也可以证明她的所谓“*奔”其实并没有什么大问题,“改过”之过也无非就是对贾蓉撕嘴、与贾珍调笑之类的事而已。从现代观念看,这些都算不得什么问题,但是在封建社会,男性可以与女性调情,最多被认为只是有失检点,有些轻薄罢了;而女性若稍有不慎,就会受到强烈非议,被认为有损妇德,不守妇道,甚至是“*行”。贾宝玉与薛蟠及云儿等可以一起饮酒作乐,但若是一般女子参加这种活动就成为“无品行”了。所以对二尤过去所谓“*”的问题,不但要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而且不能忽略《红楼梦》中关于“*”的多种内涵的区别,还要看到那个时代对女性言行许多过于严厉的极不合理的规范。

有必要指出的是,贾琏与贾珍父子在对待二尤的问题上有所不同。贾琏虽然有玩弄女性的一面,但是他对尤二姐也有真爱的一面。最有力的证据是,六十五回写到,贾琏“将自己积年所有的梯己(私房钱),一并搬了与二姐收着,又将凤姐素日之为人行事,枕边衾内尽情告诉了他,只等(凤姐)一死,便接他进去”。有的可能是空头支票,但是把多年积攒下来的私房钱都交给尤二姐收藏,这可以看出一些真心。所以凤姐害死尤二姐后,贾琏决心要为她报仇,并最终休了凤姐。曹雪芹写人物从不简单化。六十五回说:尤二姐“虽然如今改过,但已经失了脚,有了一个‘*’字,凭他有甚好处也不算了。偏这贾琏又说:‘谁人无错,知过必改就好。’故不提以往之*,只取现今之善。”贾琏对尤二姐的过去并不在意,认为改了就好,这一点在当时一般男人可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即使在21世纪的今日,有些男子对自己的女友或未婚妻的过去也耿耿于怀,甚至结婚不久就因此离婚。所以贾琏能够有这种度量,应当说直到现在也值得肯定。

二尤的故事在《红楼梦》中的重要地位从它所占的比重之大就足以显现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揭露了当时社会司法制度的***。《红楼梦》中有好几个案子都是揭露司法不法的,最著名的有贾雨村的葫芦案,王熙凤通过节度使云光害死张金哥与守备之子案,贾雨村害死石呆子案,但是级别最高和性质最严重的是王熙凤买通都察院处理张华案。

本来贾珍已让尤老娘给了指腹为婚的张华二十两银子,写了一张退婚文约(六十四回),算是私了了。后来凤姐为了把事情闹大,又让仆人旺儿给了张华二十两银子,让他去都察院告贾琏“国孝家孝之中,背旨瞒亲,仗财倚势,强逼退亲,停妻再娶”等罪名。两次二十两银子就把张华弄得跟着转了。可见二十两银子不是一个小数。二十两银子可以派多大用场呢?六十五回有个细节可以作为参考。当时贾琏偷娶了尤二姐,在宁荣二府后面的小花枝巷买了一所有二十多间的房子,又买了两个小丫鬟,贾珍又把鲍二夫妇拨给伺候。尤老娘和尤三姐也住在这里,总共有“十来个人”(将近十个)。贾琏每月给多少钱开销呢?“贾琏一月出五两银子做天天的供给”,日子就过得“十分丰足”(六十五回)。“若(贾琏)不来时,他母女三人一处吃饭;若贾琏来了,他夫妻二人一处吃,他母女便回房自吃”。就算这“供给”只是四个人吃饭的钱,工钱(月钱)什么都不算,五两银子多值钱!

都察院是什么机构?都察院是当时最高执法机关之一,有点像现代的最高检察院或监察部。都察院主官为左都御史,雍正八年后从一品,位同各部尚书和各地总督。副主官为左副都御史,正三品。手下有一批四品、六品等不同级别的官员。这都察院左都御史不但“豫参朝廷大事”,对祭祀等重大活动“执法纠不如仪者”,而且对于重要的死罪案子还可以与刑部、大理寺会审定案。结果王熙凤派人做原告,给了都察院三百两银子打点。而贾琏“国孝家孝之中,背旨瞒亲”,就属于国丧期间“执法纠不如仪者”之列。被告贾琏则由贾珍派人贿赂了都察院二百两银子。不但王熙凤贿赂的银子多,而且六十八回写道:“都察院又素与(王熙凤的叔叔,九省都检点)王子腾相好”,当然就向着王熙凤了。这件事情充分暴露出那个时代司法制度的极度腐朽,确实是到了末世,没治了。

二尤自然也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她们没有在正册上出现,那么应该在哪一册上呢?那些册页都是有规律的,根据脂批提供的线索,副册上应该是妾,因为副册为首的是香菱;又副册是大丫鬟,因为晴雯和袭人在最前面。由此看来,尤二姐肯定是在副册上。尤三姐不是大丫鬟,肯定不会在又副册上。由于她已经与柳湘莲订婚,虽然柳湘莲悔婚,导致尤三姐自刎,但柳湘莲为此悔恨不已,称她为“刚烈贤妻”,并因此断发出家了。所以尤三姐可以看作是柳湘莲之妻,应该也在副册上。而且排名很有可能在她姐姐尤二姐之前。不但因为“妻”是正室,地位高于妾,而且曹雪芹在人物的道德评价上显然给尤三姐要更高一些。

——摘自《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诗句

读到贾琏在外偷娶,王熙凤设计害死尤二姐的一段时。很多人都会同情小三尤二姐。

按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尤二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第三者,嫁给贾琏之前亦品行有亏,和贾珍贾蓉父子不干不净贾蓉调戏尤二姐“我们父亲正想你呢”,还用舌头舔尤二姐吐出来的砂仁渣子,连下人都看不下去。贾珍“趁空便寻他小姨子厮混”,她自己也和贾琏说“我虽标志,却无品行”。这放在我们现代社会都不怎么上的了台面,更何况是封建社会。

我们再看贾琏出轨时候的凤姐,正是小产之后,这不应该让人同情吗?试想想,原配累死累活操心家中大小事宜,怀孕之后又流产,丈夫本应该多多体谅照顾,他却在外面偷娶了另一个女人,也难怪凤姐会”越想越气“。

这要是搁在现在,那真是要喊打。可是我问过很多的读红楼的朋友,不管是男是女,基本上内心的天枰都是向尤二姐这边倾斜的。大家对王熙凤做这事儿的评价都是未免太过心狠手辣,对尤二姐是多有不忍。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同情小三尤二姐?

尤二为何值得同情?因为尤二姐的形象是一只小绵羊。我们倾向于站在单纯善良的那一边。

同时,试想如果尤二姐像尤三姐那么果断泼辣,或者她和凤姐的心思手段互换会怎样?如果她把那个男胎生下来会怎么样?读者又会站在哪一边?(哦对了,且看王夫人,这位生下两个儿子一个贵妃的王家**,明里暗里受了赵姨娘多少气)

王熙凤打点一大家子的事情累的小产,养病期间贾琏立马在外面停妻再娶,这个时候就已经置二姐于危险之地了;尤二姐不得不吃着剩菜剩饭、首饰体己被拿走贾琏一无所知而且还移情秋桐。

最后人死了贾琏回来抱着尸体哭了一场。那么问题来了,究竟谁才是凶手?

记得之前有句话说,男权社会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让女性之间为了一点点互相斗争。如果王熙凤能够出去自己立一番事业,她未必会那么在意这个脓包丈夫以及他娶了几个小妾搞了几个女人。但在那个深宅大院里,她数年操持家务累的小产也不及尤二姐生个儿子来的有用。

说到底,一个泼辣一个温顺,但是都不过牺牲品罢了。

二姐多柔弱啊,没什么主见,被丫头欺负了也不吭声,什么事情都埋在心里,有了孩子都不肯告诉别人。而且她还挺善良的,临终前三姐托梦给她要她斩了凤姐,二姐不肯,自知德行已亏。

而凤姐呢,她虽占理,但是表现得泼辣,工于心计,而且心地不善。她处处算计二姐,一步一步地逼迫她。

人天生就不喜欢工于心计的人,自然也不会喜欢凤姐。这也是凤姐失去贾璉疼爱的一个原因。人们也都习惯同情弱者,就像同情二姐一样。而且在当时,男人娶个二房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正房若因此不快,便是醋妒,严重了是可以休妻的。作者的“弄小巧借剑”七个字,也让读者在这件事上更倾向于二姐。

但按现在的看法来说,二姐若非先亏了德行,也就不至于被折磨致死了。

当然是心狠手辣的。现实中如果有个二奶,被大奶杀了,上法庭大奶也是有罪的。她错了就去死“”这种路线放在哪里都不人道,就这个大奶二奶的案子来看,同情尤二姐忌惮王熙凤是正常的。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的视角,站在大奶二奶双方都“被为难”了吧。

红楼女子皆薄命,就是女性作为男性附庸品的必然——跟她们互相是怎样的倾轧被倾轧也没什么关系。凤姐和尤二姐多么可怜啊,没有人是因为爱情而跟贾琏在一起,不过为了不掉出本阶级的地位、一个为了有点钱吃饱穿暖活着;她们只能被选择,她们是没有选项的(自由社会的正常的姑娘,有个富豪说要包她做二奶,第一反应难道不是GNMB;老公在外面有了小三,分到应得的财产离就离呗。)

书到这里,死于贾琏夫妇这种偷吃杀掉戏码的女人也不是一个两个了(写了的鲍二家的,平儿嘴里还有三个陪嫁丫鬟呢……),“真怜”那个姑娘就不要去招惹她把人家命都赔进去、不要搞的人家差点冻死、饿死、被折磨死。非要从两个受害者中找一个“更坏的”,把主犯忘到哪儿去了。

观者可以想想贾琏,一个*过的女人超一半都死掉了的男人,他既不解决问题(无法解决?)、也不停止寻找更新鲜女人的脚步……真是超恐怖的男人啊。平日里一副妻管严被凤姐胁制的样子,其实后面还不是说休就休了,说不定就是拿尤二姐和尤二姐肚子里孩子死亡的证据休掉的呢。

大奶二奶谁更讨厌这样的问题,真要算账,为什么不去怪那个先娶了大奶又包了二奶的男的呢?

只能说幸亏有个张华,又有国孝家孝等大帽子在,若没有这些突破点,可怜的凤姐根本无力施展,只能眼睁睁看着二姐和贾琏恩爱生子、保管体己,而自己却劳心劳力、小产崩红。

在这件事之前,我对凤姐并不上心,只关注那群未婚的,就是从这件事起,我对凤姐同情到心坎里,开始为她的忧而忧,为她的愁而愁,为她的怒而怒,为她的悲而悲——也就是说,从第六十九回后,凤姐在我心里和黛玉差不多待遇了。

不错,二姐罪不至死,可恨的人是贾琏。但即便是现代,也不可能杀了贾琏,不过是恨世事无常,离开***,生活还要继续。而在那个夫为妻纲的婚姻制度里,凤姐一不能对贾琏怎么样,二不能自己离开独立生活,她只能选择去为难同为弱者的女人——恶狼追赶之下,只有跑赢另一只羊才能活命——这是所有女人的悲哀。

更何况,凤姐没有杀二姐。从外面的小家进入府中是她自己也一直希望的,她并不想偷偷摸摸的。凤姐做得最狠的是打胎,但要知道凤姐自己也刚刚流产,身体还一直没有恢复,再考虑到贾琏把体己交给二姐,如果二姐生下儿子,凤姐真的很可能会一无所有。而且,二姐最后***,流产并不是全部原因,而是在她最无助的时候,她视为终生依靠的人却又有了新欢,同时这个新欢还抓住了自己最大的痛点。凤姐贡献了五分力,贾琏宠秋桐也贡献了五分力,贾琏只想着找凤姐报仇,却从没想过自己也是凶手。

整件事凤姐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所有人的压力,众叛亲离莫过于此。

我们来看:

贾琏-----不用说了,背着她停妻再娶。

贾珍贾蓉------先撺掇贾琏娶尤二,后在张华打官司时威胁张华。

尤氏----一开始就知道,隐瞒不报。

宝玉-----比凤姐知道的更早,隐瞒不报。

第六十六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

湘莲因问贾莲偷娶二房之事,宝玉笑道:“我听见茗烟一干人说,我却未见,我也不敢多管.我又听见茗烟说,琏二哥哥着实问你,不知有何话说?"湘莲就将路上所有之事一概告诉宝玉,宝玉笑道:“大喜,大喜!难得这个标致人,果然是个古今绝色,堪配你之为人。”

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闻秘事凤姐讯家童

姐妹们-----众人见他标致和悦,无不称扬.园中姊妹和李纨迎春惜春等人,皆为凤姐是好意,然宝黛一干人暗为二姐担心.虽都不便多事,惟见二姐可怜,常来了,倒还都悯恤他.每日常无人处说起话来,尤二姐便淌眼抹泪,又不敢抱怨.

贾母----贾母瞧毕,摘下眼镜来,笑说道:“更是个齐全孩子,我看比你俊些。”凤姐听说,笑着忙跪下,将尤氏那边所编之话,一五一十细细的说了一遍,"少不得老祖宗发慈心,先许他进来,住一年后再圆房。”贾母听了道:“这有什么不是.既你这样贤良,很好.只是一年后方可圆得房。”

王夫人----王夫人正因他风声不雅,深为忧虑,见他今行此事,岂有不乐之理.

平儿----平儿看不过,自拿了钱出来弄菜与他吃,或是有时只说和他园中去顽,在园中厨内另做了汤水与他吃,也无人敢回凤姐.只有秋桐一时撞见了,便去说舌告诉凤姐说:“奶奶的名声,生是平儿弄坏了的.这样好菜好饭浪着不吃,却往园里去偷吃。”凤姐听了,骂平儿说:“人家养猫拿耗子,我的猫只倒咬鸡。”平儿不敢多说,自此也要远着了.又暗恨秋桐,难以出口.

这是所有人一边倒的支持尤二啊,凤姐孤军作战,该是多大的心脏!

也许这时候会有一些弱智圣母婊蹦出来说,古代本来就是一夫多妻的啊,贾琏娶尤二姐不是出轨,尤二姐也不是小三。首先我要告诉你一件事,就算是古代也是一夫一妻制,只是会有妾这种可以名正言顺发生性关系的对象。而尤二姐一开始的时候就是贾琏停妻再娶。古代男子在没有和原来妻子离异的情况下,再娶新的妻子,罪名就叫“停妻再娶“。

贾琏已经私下给了尤二姐名分。

“那贾琏越看越爱,越瞧越喜,不知要怎么奉承这二姐儿才过得去,乃命鲍二等人不许提三说二,直以“奶奶”称之,自己也称“奶奶”,竟将凤姐一笔勾倒。”

本来给尤二姐一个二奶奶的名分,已经是相当给力了。可是,不是,贾琏命令下人们称尤二姐为奶奶,不仅下人叫,自己也叫。奶奶这个名头,是原配正妻的专利,在贾琏心中,已经把王熙凤给废了,把尤二姐给立了。这就是所谓的“竟将凤姐一笔勾倒”。好无情!

贾琏还给了尤二姐关于未来的承诺。

这个承诺,就是:“又将凤姐儿素日之为人行事,枕边衾里,尽情告诉了他,只等一死,便接他进来。”既然连妻子的死活都已经不顾及了,贾琏的心里那里还有王熙凤的一点点位置?俗语云:戏子无义无情,我看贾琏连戏子和都不如了!

趣侃红楼377:贾琏有意,贾府同枝贪,二姐有情,宁荣连理起戈矛。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厣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帮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也么哥!兀的不闷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下][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在梦也难寻觅。

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谓,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各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再谁似**?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长亭送别》全文翻译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张生的马慢慢地走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莺莺唱)

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跟长老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我今天把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张生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样。(长老说)夫人的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莺莺长叹)

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呆呆***。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猛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装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绸衣。

幺篇虽然久后终成美好姻缘,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怎么不让人伤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从昨夜到今天,细腰儿更加瘦减。

(夫人说)**斟酒!(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杯长吁叹,说)请喝酒!

上小楼团圆欢聚没多久,离情别绪相跟而来。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订情,昨天晚上结为夫妻,今日却要分开。我深切休会了这几天相思的滋味,却原来比别离的愁苦还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别离看得很轻,情意淡薄呵,容易遗弃对方。全不想过去腿儿相挨,脸儿相依,手儿相携的情形与甜蜜。你给我崔相国家做女婿,算得上妻荣夫贵,只求像并蒂莲似的永不分离,远胜过状元及第。

(夫人说)红娘倒酒吧!(红娘倒酒)(莺莺唱)

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虽然只能相守得一时半会儿,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共食了。眼里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点化成望夫石。

(红娘说)姐姐不曾吃过早饭,就喝一口汤吧。(莺莺说)红娘,什么汤儿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食,吃着就象土和泥。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样,这里边多半是相思的泪水。眼面前的茶饭难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满了肠胃。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却把一对夫妻拆开在两处。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里,一声接着一声长长地叹气。

(夫人说)套上车儿,我先回去,**随后和红娘一起回来。(夫人下场)(张生和长老辞别)(长老说)你这一走我没有别的话要说,我准备买科举后的录取名册看,你结婚酒的茶饭还少不得我的。先生当心,一路上多保重!从今往后我无心诵习佛经,专听你高中状元的捷报。(长老下场)(莺茑唱)

四边静一会儿送别的筵席已经结束,我的车往东,张生的马儿向西,两情依依难别离,夕阳的余辉照在绿色的山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里?即使在梦中也难寻觅。

(莺莺说)张生,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来。(张生说)我这一去一定不费力地考取一个状元。正是“青天有路终会到,金榜无名誓不回。”(莺莺说)你这一次赴考我没有什么相送,吟诗一首,为你送行:“抛弃我的人现在何处?想当初对我那么亲热。

鉴赏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前几句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霜叶由青变红,故着一“染”字,泪染霜林,文辞既美,意象又耐人寻味。着一晓字,暗喻霜林的由青转红,似乎只经过短短的一夜时间。

董西厢中这两句作“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泪人眼中血”,张生的唱词,而《长亭送别》中的莺莺的唱词青出于蓝,也更加婉妙。

梳理剧情:

《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据此可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从《西厢记·长亭送别》看中国诗词曲的抒情艺术

《西厢记》被喻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花间美人”,是高度融合了诗词意境美、语言美的“诗式戏曲”,其《长亭送别》更是由于特殊的艺术价值而被选为高中语文教材的精读课文。仔细研读这一选段会发现,这短短19曲其实运用了很多古典诗词惯用的方法来抒写人物性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张生的钟情,莺莺的深情,达到了让人沉醉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透过了这一选段的分析,也大致可为我国古典诗词的抒情方法作一个梳理。

从抒情类型来说,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与西方艺术不同,由于中国文化中贯有的“含蓄”风格影响,直接抒情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运用相对较少,诸如张养浩在《朝天子》中的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等直抒胸臆的句子的出现确实为数不多,而饱含着深情厚意而有继承了中国“委婉”风格熏陶的诗人、词人们更多的是通过“藏而不露”的方式内敛地表达着自己,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方式不少,最常见的便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此类方式多选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本身就包蕴着许多特殊意义的事物(如柳、月、荷、枫、雁、梅等)组成典型意境。在《长亭送别》中,这种方式较多,最令人称道的是正宫·端正好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景,北雁南飞……”,作者大块着色,点染了几种常见而又包融着无限诗意的形象,让人一来就如置身于凄恻缠绵的送别场面之中,替莺莺而忧恨。而在其它作品中,此类借景抒情的句子也是不胜枚举。诸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抒诗人悲怆寥落之情。“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融入词人对如画江山不变而历史则“悲恨相继”的感叹。此类抒情方式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比比皆是,讲解也很多,此处不再獒述。

另一种常用抒情方式是借古典抒情。典故是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并且经过多次使用被不断加深含义的语言结构。借典故抒情极大的好处是能将无尽意蕴潜藏在极精练的语言背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共鸣。《长亭送别》中出现了几处,《二煞》中,莺莺唱:“我这里青鸾有信须频寄。”青莺即传说中能报信的鸟。李商隐也有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此中即蕴含着莺莺盼张生频繁来信,怕他冷落、忘却自己的忧虑。大家熟知的常用典故抒情的词人首推辛弃疾,“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抒国事凋敝的悲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壮志难酬之愤。“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 壑也风流”(《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借殷浩与司徒空之事书写追求丘壑之趣的表面下蕴含的岁月蹉跎不得用的忿怨。借典故抒情的使用和鉴赏都需要广博的阅读背景,才能深刻到体验诗人、词人欲讲而未明讲的无尽情意。

此外,化用前人诗句融入自己的意境之中,也能通过前人创设出来的“意”增强作品的“蕴”,《长亭》中,王实甫熟练的驾驭民间语言并吸取了古典诗词中的精华,化前人的“意”为己用,如耍孩儿中:“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即化用极出名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抒自己愁恨之极;端正好“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借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突出忧愁苦恨的沉重。而在其他诗人笔下,化用也并不少见。著名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即化用唐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在,玉人何处叫吹萧”。抒繁华不再,冷清萧条之凄怅。还有“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之句,化用杜牧《夜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传达河山易主,世事沧桑之感叹。

除了上述内容上的传情外,在表现手法上,古典诗词也有着独特而微妙的传情效果。

其一便是诗词中修辞的广泛而巧妙的运用,常见的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在《长亭送别》中,即有大量的修辞运用,如叨叨令即用了排比:“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厣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作重重叠叠的泪。……”,表现莺莺的重重怨恨、无助、凄惶。四煞中“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通过夸张,强烈凸现莺莺悲苦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修辞的运用能增强表现力,使语言具有生动之美。古诗词中运用修辞也是常见的。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因拟人的成功运用已成为千古名句,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也因夸张生动形象而流传,马致远《汉宫秋》中“灞桥伤别”选段梅花酒:“……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近椒房,月昏黄,夜生凉,泣寒,绿纱窗,不思量……”,这之中顶真的运用,也使这一唱段回肠荡气,令人扼腕痛惜昭君与元帝的别离。

另外,对比、衬托也是常用表现手法。《长亭送别》中三煞唱:“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即用对比将张生在时莺莺的幸福、甜蜜和张生走后的冷清、凄楚对照,突出送别之人的哀怨。此种手法在李白的《越中览古》中也有表现:“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通过今昔对比,突出历史兴亡之感喟。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也是诗词常见表现手法,《长亭送别》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的起”,即是将无形的愁形象化为有重量的东西,且车都载不起,让读者可感可知,另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这种手法运用的典例。

在语言提炼上,古诗词遣词用字也以传情准确精妙而令人叹服。其中,动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叠字的用法最值得品位。“春风又绿江南岸”“泉声咽危石,月色冷清松”等等,都展示了动词的传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虚词的使用使诗中落寞苍凉的韵味又上一重,而叠字的运用也有独特的抒情效果;《长亭送别》叨叨令中有:“熬熬煎煎的气”、“重重叠叠的词”、“西西惶惶的寄”叠加起来,真是字字血泪,句句深情,让人为之掬泪。另外,千古名句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更是将凄惶、悱恻、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国古典的诗词曲作品,博大精深、意蕴无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本文仅窥见“豹之一斑”,希望能对大家解读古典诗词有所补益。

今人鉴赏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荚。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荚I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总之,作者不仅写出了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灵。

(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

“长亭送别”的曲文在《西厢记》中颇具代表性,既有丽藻,又有白描,既有对前代诗词的借鉴、化用,又有对民间口语的吸收、提炼,在总的风格上,不仅构成了协调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特色。论者有《西厢记》是诗剧之说。“长亭送别”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矛盾的激烈转化,只是以抒情诗的语言,叙写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衷愁。明代胡应麟把王实甫比作“词曲中思王太白”(见《少宝山房丛》),这比喻曾引出后人异议,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是对王实甫的诗胆才气的赞誉,那么,胡氏确是有识见有眼力的。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

红楼梦64回原文

副标题:贾琏和尤二姐棋逢对手,从半块槟榔到九龙佩,传递出的意思太露骨

趣侃红楼377:贾琏有意,贾府同枝贪,二姐有情,宁荣连理起戈矛

却说贾琏看上尤二姐,伺机接近占便宜。不想与贾蓉说了意思,竟被撺掇着背着王熙凤在外头偷娶。这事正中贾琏下怀,他“苦”王熙凤悍妒久矣,如今有贾珍、贾蓉父子帮衬,乐得抱得美人归。

不提贾蓉私心教唆叔叔偷娶,他好方便再偷去臊皮,只说贾琏得了贾蓉支持,满心欢喜借去寻尤老娘取银子私会尤二姐。两个人互相有情意,见面后自然不会循规蹈矩。贾琏借讨槟榔公然调戏,尤二姐则半推半就眉目传情。

贾琏得了尤二姐的槟榔荷包,将自己的九龙佩拴在系荷包的手帕上再递还给尤二姐,是典型的调情戏码。

贾琏故意吃了尤二姐剩下的半块槟榔,还给她一块玉佩,一切尽在不言中。

古代男女有私情都会互赠一些“表记礼物”。有名的是《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手帕被曹雪芹引用。小红与贾芸因手帕生情,贾宝玉也给了林黛玉两块旧手帕定情。

“荷包”要比手帕更私密,女人的荷包和男人的玉佩也更正式和贵重,贾琏用九龙佩传情,颇有砸钱让尤二姐无法拒绝之意。

不想贾琏将玉佩、荷包递给尤二姐时,她却并不接。那边尤老娘和尤三姐却已经进来了。贾琏担心被看见不得已迎上去请安,再回头看时,尤二姐像没事人一样还在那里,玉佩却不见了。

要说欲擒故纵,尤二姐可谓炉火纯青。她先不接贾琏玉佩,让他干着急,等一回身就偷着藏起来,白让贾琏心情大起大落,自然就更心痒难搔,不怕跑了他的。

只此一点尤二姐就不是“傻白甜”,而是颇有手段更懂得人心。奈何在正途上没有表现只得了偏门,也是她的悲剧之处。

贾琏最会人情世故,见了尤老娘当然舌灿莲花,先说取银子事,拿了银子却不走,反而与尤老娘话起了家常。

尤老娘是贾珍的岳母,贾琏当然要给亲家太太请安。但他不说尤老娘辛苦,只说她脸面看着倒好,反说“二位妹妹在我们家里受委屈”,真是会说话。

尤老娘年纪大了,健康长寿最重要。看着“脸面好”就是气色好容光焕发,老年人都爱听。

尤老娘的年纪应该也没多大,甚至不如邢王二夫人年纪,徐娘半老更喜欢被恭维。

至于尤二姐和尤三姐是亲家**的“娇客”。古代的社会观,平日家里来了亲家**都要特别礼遇。比如李纨的寡婶李婶娘和堂妹李纹、李绮,贾母以下都非常重视和优待。

尤二姐、尤三姐是尤氏的妹妹,来了贾家给看家,说辛苦“外道”,说“委屈”才是暖心之语。表明主人家“心疼”体谅他们为自家事辛苦之情。

冷子兴说贾琏在“世路上好机变”,就是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如今你看他廖廖几句就特别抓人心,让人听着舒服。主要这话就是说给尤二姐听,当然更得体。

与贾琏相比,尤老娘的话就“不堪入耳”了。她说至亲骨肉客气啥,这话就是套近乎,虽然不错却比较粗。

等说什么“家里也是住,这里也是住”就不那么好听了。家里是家里,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尤老娘觉得在哪里都一样,就是没把自己当外人,也颇为失礼。

尤老娘身上有薛家的影子。曹雪芹写尤老娘母女三人攀权附贵,何尝不是影射薛家三口图谋金玉良姻。

尤老娘觉得住在宁国府挺好,殊不知她们母女三人年纪都不大,住在姑爷家里颇不好听。宁国府“聚麀之诮”的传闻,也就是这样来的。

如果尤老娘的话到此为止还可以,但后面再说的就更不能听了。她说“不瞒二爷……家计着实艰难了”,等于哭穷了。

贾琏毕竟是荣国府的少爷,并不是宁国府的人。这些话说给亲家人知道,弄得好像要打抽丰一样。要知道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与王熙凤开口也是家里如何困难云云。

虽说尤老娘本意是夸贾珍一直在接济她们母女,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很难不让贾琏听出她想要得到更多帮助的意思。

贾珍帮尤老娘母女是女婿接济丈母娘,何尝不是牺牲了尤二姐和尤三姐的清白名声,没有好处贾珍会管?

尤老娘的话是在变相向贾琏推销女儿:只要你有意,我们也可以常去荣国府住着。

这时的尤老娘与“老鸨”推销女儿又有何异?只是她到底讲不出那些粗俗露骨之言罢了。但不怕贾琏听不懂。

尤老娘存了心推销两个女儿,话粗意思却明显。当日刘姥姥算螃蟹账,张嘴就是二十多两银子也是这个意思,将心里的“小九九”和盘托出,才清楚明白。

尤老娘又说姑爷家有事,我们别的忙帮不上,看看家有什么好委屈的。听着似乎也对,但前提是尤老娘别总睡觉,二尤姐妹别总和贾蓉胡闹,尤二姐别和贾琏眉来眼去勾搭,更别随便藏男人的玉佩!

在这一切的前提下,尤老娘再讲亲情只会让人齿冷,更让贾琏听着可笑。大家都揣着明白装糊涂,说出来的话也白让人恶心。

好在贾蓉这会进来接了贾琏下面的话,却也是不说人话, “那一次我和老太太说的,我父亲要给二姨说的姨父,就和我这叔叔的面貌身量差不多儿。老太太说好不好?”

尤三姐对贾琏和贾蓉闹鬼看得一清二楚,见他们在那“戏耍”母亲,便似笑非笑、似恼非恼的骂道: “坏透了的小猴儿崽子!没了你娘的说了!多早晚我才撕他那嘴呢!” 意思是贾蓉别在那胡说八道,说这些没耳朵听的话。

尤三姐当然不怕被戏言,她这话也不那么庄重。但对贾蓉的胡言乱语明显持有反对之意,比之母亲装聋作哑,姐姐正中下怀却要强多了。

不提贾琏告辞离去,贾蓉回来和两位姨娘又嘲戏一回便回了铁槛寺。见到贾珍就将贾琏要娶尤二姐的话说给了父亲,绝口不提是他的主意。一对父子叔侄为了个女人勾心斗角如此也是令人不齿。

贾珍想了一下也就同意了。他对尤二姐的顺从早没了兴趣,趁此机会也算脱手。至于他的考虑,主要还是在权衡王熙凤那边的事。但对他来说打发了尤二姐少了一些麻烦,正是好机会。

于是贾珍又教了贾蓉一些话,让他明天去说给尤老娘听。他回去找了尤氏,将这件事说给她听。尤氏当即表示反对,认为这事太冒险。只可惜她过于从夫,见贾珍坚持她也就罢了。

尤氏的立场非常重要,贾珍的态度表明尤氏很看重。尤氏对贾珍言听计从,不像夫妻反而像上下级关系。贾珍不是和尤氏商量而是通知她,让她心理我准备。

第二天贾蓉便回去和尤老娘说了情况,具体承诺了三点。

一,娶尤二姐做“二房”,贾珍做主“替聘”。

二,等王熙凤一死,会扶正尤二姐当正室。

三,赡养尤老娘,并答应日后由贾琏“替聘”尤三姐,找寻好人家出嫁。

有此三点,尤老娘自然一百个愿意,虽然养在外头不免没有父母长辈认同,涉嫌“停妻再娶”,但何尝不是生米煮成熟饭,先做了再说!

于是经过前期筹备,尤二姐就被贾琏娶回了家。那么,往后的日子会如何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求《西厢记》的详细简介,越详细越好,中文的。

第六十四回 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

话说贾蓉见家中诸事已妥, 连忙赶至寺中,回明贾珍.于是连夜分派各项执事人役,并预备一切应用幡杠等物.择于初四日卯时请灵柩进城,一面使人知会诸位亲友. 是日,丧仪Э耀,宾客如云,自铁槛寺至宁府,夹路看的何止数万人.内中有嗟叹的,也有羡慕的, 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读书人,说是"丧礼与其奢易莫若俭戚"的,一路纷纷议论不一. 至未申时方到,将灵柩停放在正堂之内.供奠举哀已毕,亲友渐次散回,只剩族中人分理迎宾送客等事. 近亲只有邢大舅相伴未去.贾珍贾蓉此时为礼法所拘,不免在灵旁籍草枕块,恨苦居丧.人散后,仍乘空寻他小姨子们厮混.宝玉亦每日在宁府穿孝, 至晚人散,方回园里.凤姐身体未愈,虽不能时常在此,或遇开坛诵经亲友上祭之日,亦扎挣过来,相帮尤氏料理.

一日, 供毕早饭,因此时天气尚长,贾珍等连日劳倦,不免在灵旁寐.宝玉见无客至, 遂欲回家看视黛玉,因先回至怡红院中.进入门来,只见院中寂静无人,有几个老婆子与小丫头们在回廊下取便乘凉, 也有睡卧的,也有坐着打盹的.宝玉也不去惊动. 只有四儿看见,连忙上前来打帘子.将掀起时,只见芳官自内带笑跑出,几乎与宝玉撞个满怀. 一见宝玉,方含笑站住,说道:"你怎么来了?你快与我拦住晴雯,他要打我呢. "一语未了,只听得屋内嘻ウ哗喇的乱响,不知是何物撒了一地.随后晴雯赶来骂道: "我看你这小蹄子往那里去,输了不叫打.宝玉不在家,我看你有谁来救你."宝玉连忙带笑拦住,说道:"子小,不知怎么得罪了你,看我的分上,饶他罢."晴雯也不想宝玉此时回来,乍一见,不觉好笑,遂笑说道:"芳官竟是个狐狸精变的,竟是会拘神遣将的符咒也没有这样快. "又笑道:"就是你真请了神来,我也不怕."遂夺手仍要捉拿芳官. 芳官早已藏在宝玉身后.宝玉遂一手拉了晴雯,一手携了芳官.进入屋内. 看时, 只见西边炕上麝月,秋纹,碧痕,紫绡等正在那里抓子儿赢瓜子儿呢.却是芳官输与晴雯, 芳官不肯叫打,跑了出去.晴雯因赶芳官,将怀内的子儿撒了一地.宝玉欢喜道:"如此长天,我不在家,正恐你们寂寞,吃了饭睡觉睡出病来,大家寻件事顽笑消遣甚好."因不见袭人,又问道:"你袭人姐姐呢?"晴雯道"袭人么.越发道学了,独自个在屋里面壁呢.这好一会我没进去,不知他作什么呢,一些声气也听不见.你快瞧瞧去罢, 或者此时参悟了,也未可定."宝玉听说,一面笑,一面走至里间.只见袭人坐在近窗床上,手中拿着一根灰色绦子,正在那里打结子呢.见宝玉进来,连忙站起来,笑道: "晴雯这东西编派我什么呢.我因要赶着打完了这结子,没工夫和他们瞎闹,因哄他们道: `你们顽去罢,趁着二爷不在家,我要在这里***一坐,养一养神.'他就编派了我这些混话,什么`面壁了'`参禅了'的,等一会我不撕他那嘴."宝玉笑着挨近袭人坐下 ,瞧他打结子,问道:"这么长天,你也该歇息歇息,或和他们顽笑,要不,瞧瞧林妹妹去也好.怪热的,打这个那里使?"袭人道:"我见你带的扇套还是那年东府里蓉大奶奶的事情上作的. 那个青东西除族中或亲友家夏天有丧事方带得着,一年遇着带一两遭, 平常又不犯做.如今那府里有事,这是要过去天天带的,所以我赶着另作一个.等打完了结子,给你换下那旧的来.你虽然不讲究这个,若叫老太太回来看见,又该说我们躲懒,连你的穿带之物都不经心了."宝玉笑道:"这真难为你想的到.只是也不可过于赶 ,热着了倒是大事."说着,芳官早托了一杯凉水内新湃的茶来.因宝玉素昔秉赋柔脆, 虽暑月不敢用冰,只以新汲井水将茶连壶浸在盆内,不时更换,取其凉意而已.宝玉就芳官手内吃了半盏,遂向袭人道:"我来时已吩咐了茗烟,若珍大哥那边有要紧的客来时, 叫他即刻送信,若无要紧的事,我就不过去了."说毕,遂出了房门,又回头向碧痕等道:"如有事往林姑娘处来找我."于是一径往潇湘馆来看黛玉.

将过了沁芳桥, 只见雪雁领着两个老婆子,手中都拿着菱藕瓜果之类.宝玉忙问雪雁道:"你们姑娘从来不吃这些凉东西的,拿这些瓜果何用?不是要请那位姑娘奶奶么?"雪雁笑道:"我告诉你,可不许你对姑娘说去."宝玉点头应允.雪雁便命两个婆子 : "先将瓜果送去交与紫鹃姐姐.他要问我,你就说我做什么呢,就来."那婆子答应着去了. 雪雁方说道:"我们姑娘这两日方觉身上好些了.今日饭后,三姑娘来会着要瞧二奶奶去, 姑娘也没去.又不知想起了甚么来,自己伤感了一回,题笔写了好些,不知是诗是词. 叫我传瓜果去时,又听叫紫鹃将屋内摆着的小琴桌上的陈设搬下来,将桌子挪在外间当地,又叫将那龙文ゥ放在桌上,等瓜果来时听用.若说是请人呢,不犯先忙着把个炉摆出来. 若说点香呢,我们姑娘素日屋内除摆新鲜花果木瓜之类,又不大喜熏衣服, 就是点香,亦当点在常坐卧之处.难道是老婆子们把屋子熏臭了要拿香熏熏不成. 究竟连我也不知何故."说毕,便连忙的去了.宝玉这里不由的低头心内细想道:"据雪雁说来,必有原故.若是同那一位姊妹们闲坐,亦不必如此先设馔具.或者是姑爹姑妈的忌辰, 但我记得每年到此日期老太太都吩咐另外整理肴馔送去与林妹妹私祭, 此时已过.大约必是七月因为瓜果之节,家家都上秋祭的坟,林妹妹有感于心, 所以在私室自己奠祭, 取<<礼记>>:`春秋荐其时食'之意,也未可定.但我此刻走去, 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莫若先到凤姐姐处一看,在彼稍坐即回.如若见林妹妹伤感,再设法开解 ,既不至使其过悲,哀痛稍申,亦不至抑郁致病."想毕,遂出了园门,一径到凤姐处来.

正有许多执事婆子们回事毕, 纷纷散出.凤姐儿正倚着门和平儿说话呢.一见了宝玉,笑道:"你回来了么.我才吩咐了林之孝家的.叫他使人告诉跟你的小厮,若没什么事趁便请你回来歇息歇息. 再者那里人多,你那里禁得住那些气味.不想恰好你倒来了. "宝玉笑道:"多谢姐姐记挂.我也因今日没事,又见姐姐这两日没往那府里去, 不知身上可大愈否,所以回来看视看视."凤姐道:"左右也不过是这样,三日好两日不好的.老太太,太太不在家,这些大娘们,嗳,那一个是安分的,每日不是打架,就拌嘴, 连偷盗的事情, 都闹出来了两三件了.虽说有三姑娘帮着办理,他又是个没出阁的姑娘.也有叫他知道得的,也有往他说不得的事,也只好强扎挣着罢了.总不得心静一会儿. 别说想病好,求其不添,也就罢了."宝玉道:"虽如此说,姐姐还要保重身体, 少操些心才是."说毕,又说了些闲话,别了凤姐,一直往园中走来.

进了潇湘馆院门看时,只见炉袅残烟,奠余玉イ.紫鹃正看着人往里搬桌子,收陈设呢. 宝玉便知已经祭完了,走入屋内,只见黛玉面向里歪着,病体恹恹,大有不胜之态. 紫鹃连忙说道:"宝二爷来了."黛玉方慢慢的起来,含笑让坐.宝玉道:"妹妹这两天可大好些了? 气色倒觉静些,只是为何又伤心了?"黛玉道:"可是你没的说了,好好的我多早晚又伤心了? "宝玉笑道"妹妹脸上现有泪痕,如何还哄我呢.只是我想妹妹素日本来多病, 凡事当各自宽解,不可过作无益之悲.若作践坏了身子,使我......" 说到这里,觉得以下的话有些难说,连忙咽住.只因他虽说和黛玉一处长大,情投意合 ,又愿同生死,却只是心中领会,从来未曾当面说出.况兼黛玉心多,每每说话造次,得罪了他. 今日原为的是来劝解,不想把话又说造次了,接不下去,心中一急,又怕黛玉恼他.又想一想自己的心实在的是为好,因而转急为悲,早已滚下泪来.黛玉起先原恼宝玉说话不论轻重, 如今见此光景,心有所感,本来素昔爱哭,此时亦不免无言对泣.

却说紫鹃端了茶来, 打谅二人又为何事角口,因说道:"姑娘才身上好些,宝二爷又来怄气了, 到底是怎么样?"宝玉一面拭泪笑道:"谁敢怄妹妹了."一面搭讪着起来闲步.只见砚台底下微露一纸角,不禁伸手拿起.黛玉忙要起身来夺,已被宝玉揣在怀内,笑央道:"好妹妹,赏我看看罢."黛玉道:"不管什么,来了就混翻."一语未了,只见宝钗走来,笑道:"宝兄弟要看什么?"宝玉因未见上面是何言词,又不知黛玉心中如何 ,未敢造次回答,却望着黛玉笑.黛玉一面让宝钗坐,一面笑说道:"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 可巧探丫头来会我瞧凤姐姐去,我也身上懒懒的没同他去.才将做了五首,一时困倦起来,撂在那里,不想二爷来了就瞧见了,其实给他看也倒没有什么,但只我嫌他是不是的写给人看去."宝玉忙道:"我多早晚给人看来呢.昨日那把扇子, 原是我爱那几首白海棠的诗,所以我自己用小楷写了,不过为的是拿在手中看着便易. 我岂不知闺阁中诗词字迹是轻易往外传诵不得的.自从你说了,我总没拿出园子去. "宝钗道:"林妹妹这虑的也是.你既写在扇子上,偶然忘记了,拿在书房里去被相公们看见了,岂有不问是谁做的呢.倘或传扬开了,反为不美.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因又笑向黛玉道:"拿出来给我看看无妨,只不叫宝兄弟拿出去就是了."黛玉笑道:"既如此说,连你也可以不必看了 . "又指着宝玉笑道:"他早已抢了去了."宝玉听了,方自怀内取出,凑至宝钗身旁,一同细看.只见写道: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宝玉看了,赞不绝口,又说道:"妹妹这诗恰好只做了五首,何不就命曰<<五美吟>>."于是不容分说,便提笔写在后面.宝钗亦说道: "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 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 当时枉杀毛延寿' ,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 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仍欲往下说时, 只见有人回道:"琏二爷回来了.适才外间传说,往东府里去了好一会了,想必就回来的."宝玉听了,连忙起身,迎至大门以内等待.恰好贾琏自外下马进来.于是宝玉先迎着贾琏跪下,口中给贾母王夫人等请了安.又给贾琏请了安.二人携手走了进来.只见李纨,凤姐,宝钗,黛玉,迎,探,惜等早在中堂等候,一一相见已毕 .因听贾琏说道:"老太太明日一早到家,一路身体甚好.今日先打发了我来回家看视, 明日五更,仍要出城迎接."说毕,众人又问了些路途的景况.因贾琏是远归,遂大家别过,让贾琏回房歇息.一宿晚景,不必细述.至次日饭时前后,果见贾母王夫人等到来. 众人接见已毕,略坐了一坐,吃了一杯茶,便领了王夫人等人过宁府中来.只听见里面哭声震天, 却是贾赦贾琏送贾母到家即过这边来了.当下贾母进入里面,早有贾赦贾琏率领族中人哭着迎了出来. 他父子一边一个挽了贾母,走至灵前,又有贾珍贾蓉跪着扑入贾母怀中痛哭.贾母暮年人,见此光景,亦搂了珍蓉等痛哭不已.贾赦贾琏在旁苦劝,方略略止住.又转至灵右,见了尤氏婆媳,不免又相持大痛一场.哭毕,众人方上前一一请安问好. 贾珍因贾母才回家来,未得歇息,坐在此间,看着未免要伤心,遂再三求贾母回家,王夫人等亦再三相劝.贾母不得已,方回来了.果然年迈的人禁不住风霜伤感,至夜间便觉头闷目酸,鼻塞声重.连忙请了医生来诊脉下药,足足的忙乱了半夜一日.幸而发散的快,未曾传经,至三更天,些须发了点汗,脉静身凉,大家方放了心 .至次日仍服药调理.

又过了数日,乃贾敬送殡之期,贾母犹未大愈,遂留宝玉在家侍奉.凤姐因未曾甚好, 亦未去.其余贾赦,贾琏,邢夫人,王夫人等率领家人仆妇,都送至铁槛寺,至晚方回.贾珍尤氏并贾蓉仍在寺中守灵,等过百日后,方扶柩回籍.家中仍托尤老娘并二姐三姐照管.

却说贾琏素日既闻尤氏姐妹之名, 恨无缘得见.近因贾敬停灵在家,每日与二姐三姐相认已熟, 不禁动了垂涎之意.况知与贾珍贾蓉等素有聚Ж之诮,因而乘机百般撩拨, 眉目传情.那三姐却只是淡淡相对,只有二姐也十分有意.但只是眼目众多,无从下手. 贾琏又怕贾珍吃醋,不敢轻动,只好二人心领神会而已.此时出殡以后,贾珍家下人少,除尤老娘带领二姐三姐并几个粗使的丫鬟老婆子在正室居住外,其余婢妾 , 都随在寺中.外面仆妇,不过晚间巡更,日间看守门户.白日无事,亦不进里面去.所以贾琏便欲趁此下手. 遂托相伴贾珍为名,亦在寺中住宿,又时常借着替贾珍料理家务,不时至宁府中来勾搭二姐.

一日,有小管家俞禄来回贾珍道:"前者所用棚杠孝布并请杠人青衣,共使银一千一百十两,除给银五百两外,仍欠六百零十两.昨日两处买卖人俱来催讨,小的特来讨爷的示下. "贾珍道:"你且向库上领去就是了,这又何必来问我."俞禄道:"昨日已曾上库上去领, 但只是老爷宾天以后,各处支领甚多,所剩还要预备百日道场及庙中用度,此时竟不能发给.所以小的今日特来回爷,或者爷内库里暂且发给,或者挪借何项 , 吩咐了小的好办."贾珍笑道:"你还当是先呢,有银子放着不使.你无论那里借了给他罢."俞禄笑回道:"若说一二百,小的还可以挪借,这五六百,小的一时那里办得来. "贾珍想了一回,向贾蓉道:"你问你娘去,昨日出殡以后,有江南甄家送来打祭银五百两, 未曾交到库上去,你先要了来,给他去罢."贾蓉答应了,连忙过这边来回了尤氏, 复转来回他父亲道: "昨日那项银子已使了二百两,下剩的三百两令人送至家中交与老娘收了. "贾珍道:"既然如此,你就带了他去,向你老娘要了出来交给他.再也瞧瞧家中有事无事, 问你两个姨娘好.下剩的俞禄先借了添上罢."贾蓉与俞禄答应了,方欲退出, 只见贾琏走了进来.俞禄忙上前请了安.贾琏便问何事,贾珍一一告诉了.贾琏心中想道: "趁此机会正可至宁府寻二姐."一面遂说道:"这有多大事,何必向人借去. 昨日我方得了一项银子还没有使呢,莫若给他添上,岂不省事."贾珍道:"如此甚好. 你就吩咐了蓉儿,一并令他取去."贾琏忙道:"这必得我亲身取去.再我这几日没回家了, 还要给老太太,老爷,太太们请请安去.到大哥那边查查家人们有无生事,再也给亲家太太请请安. "贾珍笑道:"只是又劳动你,我心里倒不安."贾琏也笑道:"自家兄弟, 这有何妨呢."贾珍又吩咐贾蓉道:"你跟了你叔叔去,也到那边给老太太,老爷,太太们请安,说我和你娘都请安,打听打听老太太身上可大安了?还服药呢没有?" 贾蓉一一答应了, 跟随贾琏出来,带了几个小厮,骑上马一同进城.在路叔侄闲话,贾琏有心,便提到尤二姐,因夸说如何标致,如何做人好,举止大方,言语温柔,无一处不令人可敬可爱,"都说你婶子好,据我看那里及你二姨一零儿呢."贾蓉揣知其意, 便笑道: "叔叔既这么爱他,我给叔叔作媒,说了做二房,何如?"贾琏笑道:"你这是顽话还是正经话? "贾蓉道:"我说的是当真的话."贾琏又笑道:"敢自好呢.只是怕你婶子不依,再也怕你老娘不愿意.况且我听见说你二姨儿已有了人家了."贾蓉道:"这都无妨.我二姨儿三姨儿都不是我老爷养的,原是我老娘带了来的.听见说,我老娘在那一家时,就把我二姨儿许给皇粮庄头张家,指腹为婚.后来张家遭了官司败落了,我老娘又自那家嫁了出来,如今这十数年,两家音信不通.我老娘时常报怨,要与他家退婚 , 我父亲也要将二姨转聘.只等有了好人家,不过令人找着张家,给他十几两银子,写上一张退婚的字儿.想张家穷极了的人,见了银子,有什么不依的.再他也知道咱们这样的人家, 也不怕他不依.又是叔叔这样人说了做二房,我管保我老娘和我父亲都愿意.倒只是嫂子那里却难."贾琏听到这里,心花都开了,那里还有什么话说,只是一味呆笑而已.贾蓉又想了一想,笑道:"叔叔若有胆量,依我的主意管保无妨,不过多花上几个钱. "贾琏忙道:"有何主意,快些说来,我没有不依的."贾蓉道:"叔叔回家,一点声色也别露, 等我回明了我父亲,向我老娘说妥,然后在咱们府后方近左右买上一所房子及应用家伙,再拨两窝子家人过去伏侍.择了日子,人不知鬼不觉娶了过去,嘱咐家人不许走漏风声. 嫂子在里面住着,深宅大院,那里就得知道了.叔叔两下里住着, 过个一年半载,即或闹出来,不过挨上老爷一顿骂.叔叔只说婶子总不生育,原是为子嗣起见, 所以私自在外面作成此事.就是婶子,见生米做成熟饭,也只得罢了.再求一求老太太, 没有不完的事."自古道"欲令智昏",贾琏只顾贪图二姐美色,听了贾蓉一篇话, 遂为计出万全,将现今身上有服,并停妻再娶,严父妒妻种种不妥之处,皆置之度外了. 却不知贾蓉亦非好意,素日因同他姨娘有情,只因贾珍在内,不能畅意.如今若是贾琏娶了, 少不得在外居住,趁贾琏不在时,好去鬼混之意.贾琏那里思想及此, 遂向贾蓉致谢道: "好侄儿,你果然能够说成了,我买两个绝色的丫头谢你."说着,已至宁府门首.贾蓉说道:"叔叔进去,向我老娘要出银子来,就交给俞禄罢.我先给老太太请安去."贾琏含笑点头道:"老太太跟前别说我和你一同来的."贾蓉道:"知道."又附耳向贾琏道:"今日要遇见二姨,可别性急了,闹出事来,往后倒难办了."贾琏笑道: " 少胡说,你快去罢.我在这里等你."于是贾蓉自去给贾母请安.贾琏进入宁府,早有家人头儿率领家人等请安,一路围随至厅上.贾琏一一的问了些话,不过塞责而已,便命家人散去, 独自往里面走来.原来贾琏贾珍素日亲密,又是兄弟,本无可避忌之人, 自来是不等通报的.于是走至上房,早有廊下伺侯的老婆子打起帘子,让贾琏进去.贾琏进入房中一看,只见南边炕上只有尤二姐带着两个丫鬟一处做活,却不见尤老娘与三姐.贾琏忙上前问好相见.尤二姐含笑让坐,便靠东边排插儿坐下.贾琏仍将上首让与二姐儿, 说了几句见面情儿,便笑问道:"亲家太太和三妹妹那里去了.怎么不见?" 尤二姐笑道:"才有事往后头去了,也就来的."此时伺候的丫鬟因倒茶去,无人在跟前 , 贾琏不住的拿眼パ着二姐.二姐低了头,只含笑不理.贾琏又不敢造次动手动脚,因见二姐手中拿着一条拴着荷包的绢子摆弄,便搭讪着往腰里摸了摸,说道:"槟榔荷包也忘记了带了来, 妹妹有槟榔,赏我一口吃."二姐道:"槟榔倒有,就只是我的槟榔从来不给人吃."贾琏便笑着欲近身来拿.二姐怕人看见不雅,便连忙一笑,撂了过来.贾琏接在手中,都倒了出来,拣了半块吃剩下的撂在口中吃了,又将剩下的都揣了起来. 刚要把荷包亲身送过去, 只见两个丫鬟倒了茶来.贾琏一面接了茶吃茶,一面暗将自己带的一个汉玉九龙ぐ解了下来,拴在手绢上,趁丫鬟回头时,仍撂了过去.二姐亦不去拿,只装看不见,坐着吃茶.只听后面一阵帘子响,却是尤老娘三姐带着两个小丫鬟自后面走来. 贾琏送目与二姐,令其拾取,这尤二姐亦只是不理.贾琏不知二姐何意, 甚是着急,只得迎上来与尤老娘三姐相见.一面又回头看二姐时,只见二姐笑着,没事人似的, 再又看一看绢子,已不知那里去了,贾琏方放了心.于是大家归坐后,叙了些闲话.贾琏说道:"大嫂子说,前日有一包银子交给亲家太太收起来了,今日因要还人, 大哥令我来取. 再也看看家里有事无事."尤老娘听了,连忙使二姐拿钥匙去取银子. 这里贾琏又说道: "我也要给亲家太太请请安,瞧瞧二位妹妹.亲家太太脸面倒好,只是二位妹妹在我们家里受委屈."尤老娘笑道:"咱们都是至亲骨肉,说那里的话.在家里也是住着,在这里也是住着.不瞒二爷说,我们家里自从先夫去世,家计也着实艰难了,全亏了这里姑爷帮助.如今姑爷家里有了这样大事,我们不能别的出力,白看一看家,还有什么委屈了的呢."正说着,二姐已取了银子来,交与尤老娘.尤老娘便递与贾琏. 贾琏叫一个小丫头叫了一个老婆子来,吩咐他道:"你把这个交给俞禄,叫他拿过那边去等我."老婆子答应了出去.

只听得院内是贾蓉的声音说话.须臾进来,给他老娘姨娘请了安,又向贾琏笑道: "才刚老爷还问叔叔呢,说是有什么事情要使唤.原要使人到庙里去叫,我回老爷说叔叔就来.老爷还吩咐我,路上遇着叔叔叫快去呢."贾琏听了,忙要起身,又听贾蓉和他老娘说道:"那一次我和老太太说的,我父亲要给二姨说的姨父,就和我这叔叔的面貌身量差不多儿. 老太太说好不好?"一面说着,又悄悄的用手指着贾琏和他二姨努嘴. 二姐倒不好意思说什么,只见三姐似笑非笑,似恼非恼的骂道:"坏透了的小猴儿崽子 !没了你娘的说了!多早晚我才撕他那嘴呢!"一面说着,便赶了过来.贾蓉早笑着跑了出去,贾琏也笑着辞了出来.走至厅上,又吩咐了家人们不可耍钱吃酒等话.又悄悄的央贾蓉, 回去急速和他父亲说.一面便带了俞禄过来,将银子添足,交给他拿去.一面给贾赦请安,又给贾母去请安不提.

却说贾蓉见俞禄跟了贾琏去取银子, 自己无事,便仍回至里面,和他两个姨娘嘲戏一回, 方起身.至晚到寺,见了贾珍回道:"银子已经交给俞禄了.老太太已大愈了, 如今已经不服药了."说毕,又趁便将路上贾琏要娶尤二姐做二房之意说了.又说如何在外面置房子住,不使凤姐知道,"此时总不过为的是子嗣艰难起见.为的是二姨是见过的, 亲上做亲,比别处不知道的人家说了来的好.所以二叔再三央我对父亲说."只不说是他自己的主意. 贾珍想了想,笑道:"其实倒也罢了.只不知你二姨心中愿意不愿意. 明日你先去和你老娘商量,叫你老娘问准了你二姨,再作定夺."于是又教了贾蓉一篇话,便走过来将此事告诉了尤氏.尤氏却知此事不妥,因而极力劝止.无奈贾珍主意已定,素日又是顺从惯了的,况且他与二姐本非一母,不便深管,因而也只得由他们闹去了.至次日一早,果然贾蓉复进城来见他老娘,将他父亲之意说了.又添上许多话,说贾琏做人如何好,目今凤姐身子有病,已是不能好的了,暂且买了房子在外面住着, 过个一年半载,只等凤姐一死,便接了二姨进去做正室.又说他父亲此时如何聘, 贾琏那边如何娶, 如何接了你老人家养老,往后三姨也是那边应了替聘,说得天花乱坠,不由得尤老娘不肯.况且素日全亏贾珍周济,此时又是贾珍作主替聘,而且妆奁不用自己置买,贾琏又是青年公子,比张华胜强十倍,遂连忙过来与二姐商议.二姐又是水性的人,在先已和姐夫不妥,又常怨恨当时错许张华,致使后来终身失所,今见贾琏有情, 况是姐夫将他聘嫁,有何不肯,也便点头依允.当下回复了贾蓉,贾蓉回了他父亲.

次日命人请了贾琏到寺中来,贾珍当面告诉了他尤老娘应允之事.贾琏自是喜出望外,感谢贾珍贾蓉父子不尽.于是二人商量着,使人看房子打首饰,给二姐置买妆奁及新房中应用床帐等物. 不过几日,早将诸事办妥.已于宁荣街后二里远近小花枝巷内买定一所房子, 共二十余间.又买了两个小丫鬟.贾珍又给了一房家人,名叫鲍二, 夫妻两口,以备二姐过来时伏侍.那鲍二两口子听见这个巧宗儿,如何不来呢?又使人将张华父子叫来,逼勒着与尤老娘写退婚书.却说张华之祖,原当皇粮庄头,后来死去 . 至张华父亲时,仍充此役,因与尤老娘前夫相好,所以将张华与尤二姐指腹为婚.后来不料遭了官司,败落了家产,弄得衣食不周,那里还娶得起媳妇呢.尤老娘又自那家嫁了出来,两家有十数年音信不通.今被贾府家人唤至,逼他与二姐退婚,心中虽不愿意,无奈惧怕贾珍等势焰,不敢不依,只得写了一张退婚文约.尤老娘与了二十两银子 ,两家退亲不提.

这里贾琏等见诸事已妥,遂择了初三黄道吉日,以便迎娶二姐过门.下回分解.

王熙凤怎么逼死尤二姐的?

作品简介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编辑本段]故事起源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编辑本段]故事梗概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以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寰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相见,便**而入,莺莺见他**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警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晃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唐代以后,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令许多人感到遗憾和不满,斥责张生为“薄情年少如飞絮”。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将结局改变,宋代以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和汉族同化,封建礼法观念在普通人民中间逐渐淡化,金代出现了董良(一说为董琅)所写的诸宫词《西厢记》,诸宫词是当时的一种说唱艺术,类似现代的评弹,用琵琶和筝伴奏,边说边唱。这本《西厢记》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双双出走投奔白马将军,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时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这部剧本作者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关汉卿所作,也有人说是关作王续,或王作关续,但认为是王实甫所作的说法比较公认。

[编辑本段]版本历史

明弘治十一年(1498)金台岳家刻本、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起凤馆刻本(李贽、王世贞评)、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香雪居刻本(王骥德、徐渭注,沈景评)、明万历间萧腾鸿刻本(陈继儒评)、明天启间乌程凌氏朱墨套印本(凌蒙初校注)、民国五年(1916)贵池刘氏《暖江室汇刻传剧第二种》重刻凌氏本、明崇祯十三年(1640)西陵天章阁刻本(李贽评)、明崇祯间汇锦堂刻本(汤显祖、李贽、徐渭评)、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开明书店排印汲古阁《六十种曲》本。

[编辑本段]成就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编辑本段]相关评价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

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殊不知,在王实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厢记》,这两部“西厢”一般被人们称为“王西厢”和“董西厢”。要说到王西厢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厢。

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的代表作之一。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后,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

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董解元,金代诸宫调作家,名不详,“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敬称。他性格狂放不羁,蔑视礼教,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当时的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非常熟悉,喜欢写诗作曲。其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官调》,是今存诸宫调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随着情节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为复杂、细腻,性格也更为丰满。在文字的运用上,作者既善于写景,也善于写情,并善于以口语入曲,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富于生活气息,艺术性较前有较大提高,为王西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王西厢”直接继承了“董西厢”,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其对矛盾冲突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人。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值得称道的。

“王西厢”与“董西厢”的故事情节大略相同,但题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更鲜明,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不仅前无古人,而且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正因为如此,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称:“新杂剧,旧,《西厢记》天下夺魁。”

[编辑本段]《西厢记》故事流传和演变

《西厢记》的巨大成就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它最早的出典,是唐代元稹(779-831)写的文 短篇 《莺莺传》。亦名《会真记》。它的大致内容是写年轻的张生,寄居于山西蒲州的普救寺,有崔氏妇携女儿莺莺回长安,途经蒲州,亦寓于该寺,遇兵乱,崔氏富有,惶恐无托,幸张生与蒲将杜确有交谊,得其保护,崔氏遂免于难。为酬谢张生,设宴时让女儿莺莺出见,张生为之动情。得丫环红娘之助,两人幽会。后张生去长安,数月返蒲,又居数月,再去长安应试,不中,遂弃莺莺,后男婚女嫁。某次,张生再经崔氏住所,要求以表兄礼节相见,被莺莺拒绝,并赋诗二章寄意。

张生为什么抛弃莺莺呢 据他自己说:莺莺是罕见的美女——“尤物”。这种“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余之德不足以胜”,所以“忍情”弃舍。可见张生是个始乱终弃的无义之徒。作者却在为他的丑恶行为找寻理由辩解。还说,许多人都赞张生是个“善补过者”。这是颠倒是非。

这部文,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时许多人的注意,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正如鲁迅所说:“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中国史略》 对《莺莺传》的肯定和批评都十分确当。

文《西厢》故事,流传甚广。如鲁迅所说:“其事之震撼文林,为力甚大。” 《唐宋集》 揆其原因,我想最主要的是,作者第一次塑造出一个性格独特的妇女形象莺莺。她给人的印象历久不磨,她的悲剧遭遇唤起人们莫大同情。这个形象的塑造,既为后世作者勾画出一个基本的性格轮廓,又为形象的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余地。请看作者的描绘:

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怨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

这是贵族少女所特有的性格,她多情而又内涵极深,热爱张生,但感情并不奔放;内心有深沉痛楚,却十分隐秘。人的正常的喜怒哀乐,在莺莺的形象中都以表里之间的矛盾、端庄的矜持的姿态展现的。自然的感情流露和贵族的骄矜性格,构成莺莺形象特有的矛盾色彩。她既无杜丽娘的浪漫气质,也没有林黛玉的单寒之色。她的性格造型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作者的重大创造,她的形象真实可信。但是她的遭遇却给人们留下心灵上的遗恨,张生的“补过”,玷污了她的形象。甚至他们两人都自认为他们的爱情是错误的,张生是“补过”,莺莺也有“自献之羞”,这里美变成了丑,对此,凡正直的人们都不能接受。他们要为这场爱情公案辨明是非。我想这大概就是后世作者们不惜花费大量心血改写《西厢》故事的一个重要原因。《莺莺传》是一个沾有泥淖的珍珠。因为它是珍珠,所以人们都想把它的泥淖拂拭干净;若是土块,早就没人理了。

《西厢》故事在南北两宋已广为流传。文人如秦观、毛滂都写有《调笑转踏》歌舞词。民间艺人有讲说《西厢》,“至于倡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 《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当时已有《莺莺传》的话本 佚 。宋杂剧有《莺莺六幺 佚,见南宋周密《武林旧事》 。南戏有《西厢记》一目 佚 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值得注意的是,北宋赵德麟 令畤 用说唱形式写有《商调蝶恋花·鼓子词》。他主要用《莺莺传》的文字作为说白,中间***他写的十二首《蝶恋花》唱词,曲白相间,说唱《西厢》故事。最值得称道的是,他隐含地批判了张生的薄情,对莺莺的被遗弃寄予同情,这在毛滂的《调笑令》里已微露其意:“薄情年少如飞絮。”鼓子词开头说得更显露些:“最是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张生把莺莺的离怨等闲视之,含有指责张生之意。结尾处又说:“弃掷前欢俱未忍,岂料盟言陡顿无凭准,地久天长终有尽,绵绵不似无穷恨。”明确指出张生是“弃掷”莺莺,使她遗恨无穷。原来被元稹视为错误的爱情,在鼓子词中开始被纠正并获得美的价值。什么“尤物”啊,“补过”呀之类的调调没有了。张生的丑恶行为开始受道德的检验。遗憾的是,作者还没有洞悉这一悲剧发生的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他仍然袭用了张生背盟的结尾。这样就不能充分赞颂他们的具有反封建性的爱情行为。至少,莺莺是认错了人。错误的爱情被“矫正”为令人遗憾的爱情,这是美中不足的。

金代,一位有真知灼见和高度才华的作者出现了,他就是写《西厢记》诸宫调的董解元。“诸宫调”是北宋形成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形式。一个宫调统辖若干曲牌,构成一“套”,把许多“套”联接起来,插入说白,讲唱长篇故事。这种民间艺术从宋代流行至金元。董解元就用这种形式第一次以《西厢》故事为题材,写出宏篇巨制的艺术精品。董解元其名不详,“解元”在当时是对文人的尊称。这位无名作者多才多艺,最可贵的是他冲破封建阶级对待爱情的传统观念,大胆地赞美了男女自愿结合的爱情。他的眼光很尖锐,他看出要全面歌颂莺莺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张生的性格不可,如此方能把他所讴歌的爱情升华到***的境地。这是要有足够胆识的,因为它越美越和封建道德尖锐对立。这是对《莺莺传》主要思想的批判。还因为这种批判是通过艺术实践产生的真正形象进行的,所以有巨大的说服力。张生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风流倜傥、朴质钟情、乐观又带几分幽默气质的正面青年。他的光彩衬照出《莺莺传》中张生的卑鄙灵魂。原来的轻薄文人变成了“情种”,一个新的张生形象由此诞生。

改变张生性格是关涉到变更原作主题思想的带有实质性的变动,它引起情节的连锁变化:既然张生是忠于爱情的,那么拆散他们婚姻的又是谁呢 这,再次闪耀出作者的犀利目光。他看出制造悲剧的一个隐秘因素,即《莺莺传》中不曾揭破的一个幕后人物,那就是老夫人,是她,拆散了崔张的美满姻缘。她是罪魁祸首。作者决然地把她推到前台,指给观众们说:看哪 她是个背信弃义、破坏良缘的“封建顽固派” 应该鸣鼓攻之。这么一改,就使全部《西厢》故事具有了鲜明的反封建性,它的思想和社会意义大为提高。

由此又引起了一个重要的连锁变化:它使原作《莺莺传》的矛盾关系发生了质的改变。原作崔张的矛盾一变而为崔张为争取婚姻自主和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原来崔张的矛盾带有更多的道德性质——张生品德太坏。现在的矛盾则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它实际反映了古代青年在婚姻问题上的反封建斗争,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心理愿望。它所触及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莺莺传》。赋予作品以高度的艺术生命力。

诸宫调中莺莺的性格特色,仍是含蓄深沉却富有叛逆性了,对爱情的追求更为真挚炽烈了。作者还出色地塑造出一个聪明天真、泼辣大胆的红娘形象,作者用灵巧俏皮的笔墨写她穿针引线,成人之美,令人可喜。同时还创造了见义勇为的法聪和尚。这一系列正面形象的成功创造,使故事中的反封建势力大为增强。

作者的胆识还表现在情节的安排上。他把崔张作为正义的一方,用同情的笔触写他们和庞大的封建势力展开尖锐的冲突,为了这个,作者设计安排了一连串的新的情节,如赖婚、闹简、赖简、拷红、长亭等,这些情节都写得那么曲折而富有吸引力,把一个“冷淡清虚”的爱情故事写得热闹诱人。后来杂剧《西厢记》的情节规模、结构布局,就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奠定的。这是董解元的莫大功绩。没有董《西厢》就没有后来的王《西厢》。

这位作者的艺术造诣相当精深,在他重新改写《西厢》故事的时候,没有为了加强反封建的主题而把人物关系简单化,他没有离开具体的生活现实,凭主观臆想去摆布人物。他的目的不在写情节而在塑造真实可信的活人。所以他的情节安排是以真实的性格冲突为基础的,我们不单看到好人一边、坏人一边,我们看到的几乎是可以用手触摸的立体形象。这就使董《西厢》足以流传千载了。

诸宫调的语言技巧是精湛的。性格化的语言把所有人物都写得惟妙惟肖,顾盼多姿。本来这类才子佳人的题材,很容易写成陈词滥套,它没有那些动人心弦的激烈场面,没有争奇斗胜的巧妙情节,它主要是写人物的细腻感情,作者如果没有精湛的语言技巧,那就会使听众昏昏欲睡。可是,你认真读来,就像美酒醇醪那样深厚有味,如写张生思念莺莺:“待不寻思,怎奈心肠软,告天,天不应,奈何天。”只一个“天”字就有三层转折,形象地写出相思的九曲回肠。再如:“没一个日头儿心放闲,没一个时辰儿不挂念,没一个夜儿不梦见。”先说一整天,再说天中之时,继说时中之夜。在自然的语言中寄寓着作者的辛苦匠心。还有些语言新奇巧丽,诗意盎然。如“碧天涯几缕儿残霞,渐听得珰珰地昏钟儿打,钟声渐罢,又戍楼寒角奏‘梅花’”。景色如画。又如:“过雨樱桃血满枝,弄色的奇花红间紫,垂柳已成丝。对许多好景,触目是断肠诗。”艳丽脱俗。董《西厢》又是一首充满警句美词的长篇抒情诗,写景绘情,两穷其妙。

从《莺莺传》到董《西厢》,构成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传统。《西厢记》的杰出成就,不是王实甫一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是植根于深厚的艺术传统之中,经过长期的滋育蜕变出来的。尤其是董《西厢》,它直接给杂剧《西厢记》以深刻的影响。这又一次证明,任何伟大艺术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如果脱离了自己的传统,就会像瓶花一样,取艳一时,很快就会抱香而死的。

[编辑本段]《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士,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莲洛浦。”本文拟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语言艺术,试为论述二三,管窥之见,浅陋在所难免。

一、《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大凡读过《西厢记》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感觉,就好像走进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宝库,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给,如珠似玉,叹为观止。这部剧作包涵着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迹地融合为一体,浑然天成。所以,研究《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我们首先应当注意到它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剧作中有雄浑豪放的曲辞: “[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弯箭乍离弦。”(第一本第一折)

这里把九曲黄河写得何等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剧作中也有绮丽流畅的小词:“[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

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绎台高,金荷小,银镇犹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第三本第二折)

这里洋溢着美好幽深的诗一殷的气氛。

但剧中写惠明和尚的唱词却是另一种慷慨激昂的“金刚怒目”式,请看剧本第二本《楔子》:

[正官][端正好]不念《法华经》,不礼《梁皇仟》,风了僧伽帽,袒下我这偏衫。心逗起英雄胆,两只手将乌龙尾钢椽昝。

[收尾]恁与我助威风擂几声鼓,仗佛力呐一声喊。绣旗下遥见英雄俺,我教那半万贼兵唬破胆。

这是高亢激越,掷地有声的英雄誓词。

剧本中也不乏幽默解颐的话辞,请看《拷红》一折(第四本第二折)中一段唱:

[鬼三台]夜坐时停了针绣,共姐姐闲穷究,说张生哥哥病久,咱两个背著夫人向书房问候。

(夫人云)问候呵,他说甚么?

(红云)他说来,道‘老夫人事已休,将恩变为仇,著小生半途喜变作忧’。他道‘红娘你且先行,教**权时落后’。

(夫人云)他是个女孩儿家,著她落后怎么?

(红唱) [秃厮儿]我则道神针法灸,谁承望燕侣莺俦。他两个经今月余则是一处宿,何须你一一问缘由?

这一段的曲白是十分精彩的,尤其是红娘十分俏皮的“供词”,逼真地表现了红娘的绝顶聪明和老夫人的无奈,具有很好的喜剧效果。

://baike.baidu/view/26440.html?wtp=tt受字数限制,剩下的你看这个网站。

尤二姐有姿色,但由于在未嫁之前就与贾珍有染,名声不好。后被贾琏偷娶为二房,并被安置在荣国府之外,多愁善感、温柔美丽,虽然从前素行不检,但嫁予贾琏后便忠心不二。

后因平儿无意中发现而告诉了王熙凤。王熙凤趁贾琏出差时将尤二姊接回家中,在外利用尤二姐已退婚的丈夫张华毁谤尤二姐名声、打官司,在家内对尤二姐则表面上疼爱有加、以礼相待,私下却用秋桐借刀、三餐不继、欺***骂,虽然平儿因不忍心而多次帮助,后悔将此事告诉王熙凤,但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却不知何处请来了庸医将尤二姐的快成型的胎儿活活打下,尤二姐在精神压力极大之下最后吞金***身亡。

死后贾琏才发觉尤二姐的所有家当所剩无几,甚至王熙凤还借贾母之口阻止贾琏将尤二姐埋在家庙。后平儿用私存的财务补贴二姐的埋葬费。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尤二姐,贾珍妻尤氏的异父异母妹,是尤老娘与尤老娘的前夫所生,后尤老娘改嫁尤家时随来。尤老娘及其二女因贾敬丧事进入宁府。二姐、三姐都有姿色,但由于在未嫁之前就与贾珍有染,所以名声不好。带着这一污点,二姐在被贾琏娶为妾后,却一心一意恪守妇道,希求做一个改过从善的妇人。

她也为性格与她不同的妹妹三姐的终身担忧,想把她从被贾珍玩弄的处境中解救出来,嫁一个好人家。可是随着三姐与柳湘莲亲事的破灭。三姐***以后,她自己和贾琏的秘事也被凤姐发觉。二姐被凤姐骗入荣府后,就跌进了早就设好的陷阱里。最后她只有吞金自尽一条路。

百度百科-尤二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