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泉让水是指什么生肖_廉泉让水对仗什么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7-29 0

    第一次到江油已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当时尾随诗长静轩兄来拜谒诗仙,孤陋寡闻的我始知江油乃太白故里,便对此城顿生敬意。静心观览太白堂、粉竹楼,看书家墨迹,并与静轩在洗砚池旁合影一帧,得以为念。后来翻看相册,江油的印象多已模糊,只记得一个不常见的名字“山”,再就是在相纸上留下印痕的洗砚池了。近日故地重游,一些记忆重被唤醒,可静轩兄亦已驾鹤西去,再见旧处,不免颇为伤感。池水依旧,物在人非,李白的衣冠冢只埋下一个名字,而诗兄静轩也成了一钵骨灰。可转念又想,人生虽如池水洗砚,最终将被冲洗得了无痕迹,可纸上的墨迹却留了下来,有伟大的诗篇在,诗人便不会死去。

    江油是一座小城,与其他城市相较,没有大的区别,其声名远播,是因为李白的缘故。一座城市、一处建筑,因名家的诗文而名垂千古、家喻户晓,已屡见不鲜。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崔灏的黄鹤楼题诗,均如是。而李白,和屈原一样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其故里江油,无疑是天才的哺育地,光芒的源头。难怪明代李贽在评论李白时会说其“生之处亦荣,死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了。

    写到此,让我想起国外六个城市争夺诗人荷马的故事。远古的史诗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凝聚,亦是哲学、宗教与道德的来源,六个城市争夺荷马,亦是争夺一个民族精神的发祥地,荷马,是神圣的灵魂的象征。伟大的诗人是国宝,如同雨果之于法兰西,莎士比亚之于英格兰,普希金之于俄罗斯,李白之于中国的重要,是如何尊崇都不为过的。试想,帝王将相多矣,可有谁能让世人皆知,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是呀呀学语的小儿都会背诵的。

    廉泉让水是指什么生肖_廉泉让水对仗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对于李白的出生地,考证虽多,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史传中所载李白的前世谪居地为“条支”、“碎叶”、“西域”,似并无疑议。史传碑序载,李白曾“为和蕃书”、“草答蕃书”。“草和蕃书”,他识突厥字该是事实,而李白的儿子名曰“明月奴”、“颇黎”,似都带有西域意味;魏颢《李翰林草堂集序》称李白的相貌“眸子炯然,哆如饿虎”,由此有人怀疑李白有胡人血统。自然,这只是猜测,但其受西域文化薰染,幼年受中西语言的双重教育,胡风厥语、好剑学道、饱读诗书而又纵酒长歌,是其生存的写照,故李白生于碎叶五岁入川也罢,生于蜀地也罢,其受两种地域文化的哺育该是不错的。

    由此我想到,人的性格、性情和诗之风格虽由多种因素生成,其中地域文化的影响恐怕是重要因素之一。或许,其狂放、雄豪、嗜酒当属西域遗风,而其奇绝、飘逸之仙风道骨,其经学剑术、飘逸的诗思,应是蜀地所赐予。

    在江油,你会感到这里的山川风物、民风习俗似乎都被李白的诗魂所浸透。青莲乡的陇西院被称为李白的出生地,这地处盘江边的平坝曾长满茂密的芭茅,传说诗人幼时曾在此放羊。而李白妹妹所居之粉竹楼,也因月圆每日梳妆后将脂粉水从楼上泼下,久而久之,楼下青竹敷了一层脂粉,此楼故称粉竹楼了。离其故居不远,则是李白的衣冠冢了,冢旁有状颇奇特的巨石相伴,传为天降陨石,想来传说中李白乃太白金星下界,以陨石为体,冢中只留衣冠,该是颇有意味的构想。

    江油,关于李白的民间传说颇多,从其母食红鲤而生白,到老婆婆铁杵磨针,乃至诗镇石牛、井洗笔砚,勇斗白龙、匡山习剑等等,都和诗人的“谪仙”之名相符,亦充满了故乡人对李白的尊崇与热爱。析一些传说的渊源,胥洪泉先生曾指出:唐王朝立国之后,道教曾被尊奉为国教,取得了三教之首的地位。由此可见,李白之沉迷于道教,亦为盛唐意识所致。而李白出生的传说亦化用了老子出生的传说:老子之母“盛大流星而有娠”,李白之母则“惊姜之夕,长庚入梦”;老子受“天之精魂”,李白则得“太白之精”;老子指李树为姓,李白则是“复指李树”而出生。由此可见李白在传说中被神仙化的至圣心理。

    匡山是李白读书学剑之地,少年李白曾在这里习居十年。匡山因其形如匡字而得名,隋唐时建有大明寺与匡山书院。据载,“大明寺和匡山书院原有建筑一百多间、八个天井、崇楼峻阁,峥嵘宏丽,尽隐于参天古木之中,寺内有泥塑和木雕太白像各一尊,姿态飘逸”。而今,匡山旧迹不再,但秀山灵泉依旧。在江油看山寻洞,既为远处云雾缭绕的苍翠山峦而神往,又为近处的浅碧清潭而倾倒。正如诗人少时所作《别匡山》所言,其晓峰如画,藤影风摇,野径犬吠,古树猿啼,其烟霭飘飞处,钵僧鹤池,山静林幽,想那诗仙李白,该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了。

    李白在匡山,曾拜道人东岩子为师,得见“蓬莱十丈花”;亦随隐士赵蕤读书习剑。紫云山系道教发源地之一,而东岩子、赵蕤皆为著名的道士。其时,李白学道,固和唐室对道教的推重及其诗人之浪漫情性有关,而其读儒家诗书,亦受到积极入世,渴求建功立业的观念所支配,匡山所学,究其终,恐怕李白为的只是走一条获当政者擢用的“终南捷径”吧。

    李白二十余岁时离蜀,去仗剑远游。但李白毕竟在蜀乡长大,蜀人之聪慧、蜀地的青山碧水、天梯栈道,都会给他心灵以滋泽,给其诗以奇幻的想象和超越的欲望。巴蜀多奇诡之才,多孤傲之士,锦官城又是销金纵酒重感官享乐之地,这个“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所在,给了他充分张扬个性的空间,一个家无谱牒,漏于属籍,甚至连真实姓名都无法确认,后指天枝以复姓的人,读奇书、观百家、学游侠,杂儒、道、纵横等思想于一炉且专于豪侠使气的人,终成为“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狂客,“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

    也许与诗人了无羁绊的狂放性格有关,也许与异域文化的精神陶冶和任侠、老庄、魏晋玄学的影响有关,或许与包容古今万物的盛唐时代有关,这位“凤歌笑孔丘”的诗人,活得潇洒自然,诗也奔放不羁,极少写受格律束缚的律诗,而擅乐府。古人论诗,多论比兴,并不倡诗中言事。可李白诗中的一个特点都是言事。目前当代诗人的新诗在厌烦了抒情、象征、意象的经营之后,也已回归了晓畅明白,喜叙述和细节的捕捉了。这让我想起了李白的“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看来,一千三百余年前的诗人在单纯、透澈以及细节的叙述中已为今天诗人的探索提供了典范。当然,李白的诗更多的是呈现豪迈洒脱、进取飘逸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而其一些佳妙的作品,正如王国维所言:“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谈论李白,便不能离开诗、妇人与酒。这位飘逸且孤傲的诗人,存诗千余首,其中一百七十余首涉及饮酒,一百三十余首涉及女性,故诋毁李白者称“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

    就酒而言,皆知蜀地多美酒,中国十大名酒有五种产于四川,被称为“五朵金花”,皆产自四川盆地的边缘。我想,李白的嗜酒,当也和川地多美酒有关,而江油、绵阳一带,亦为名酒的产区之一。其实,酒的生成与诗的生成颇为相近,即皆为精华的提纯。当然,酒的诞生似乎并不美妙,那是由于果子腐烂之后流出的汁液醉倒了猿人,成为最早的果酒,饭馊了之后产生了酒白,遂诞生了米酒,正如阿赫玛托娃所言,“诗源于垃圾”,看来似乎是污下的,却是脱胎换骨的一次新质的生成。有人曾将散文比喻成饭,将诗比喻成酒,饭是充饥之物,而酒的作用是沉醉,而沉醉,恰恰是审美的最高境界。而唐代的酒应是米酒,因为白酒在元代才生成,故在米和酒之间的米酒,就被人喻为散文。而诗的写作状态与醉酒者也颇为相似,正如哥德所言:“只有进入无意识中,天才方成其为天才”,而无意识是一种“半透明的精神之夜,隐藏着灵魂全部力量的根源”,其中智性的想象、欲望、爱和情感的力量共同参与这根本性活动,让诗人捕捉到比哲学梦想还要多的事物,是一种创造性精神的自由。至于诗中涉及妇人,就我看来,真正识见污下者并非李白,而是诋毁者。试问,没有妇人,如何能有你?况且诗作为情感最为浓烈的文学样式,不表达爱情、亲情、友情,倒是不可理解的事情。作品格调的高下,在于语言的运用之中,那种血与火铸就的诗篇和那些花拳绣腿的文字相较,则会让人看出庄重与佻薄的分野。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太白诗言佳、言仙、言酒、言女,特借用乐府形体耳,读者或认作真身,岂非皮相。”我想,这话倒是对诋毁李白者的最好回答。

    当然,纵酒携妓是盛唐繁华奢糜之风盛炽所致,其时,“无论是朝廷宰执,还是地方牧守,乃文人士子,观妓乐舞,狎妓冶游之风盛行”。明《青泥莲花记》谓:“妓者,技也。技丝竹讴舞及琴弈蹴鞠钩而已。”由此看来,唐之妓,即歌舞艺人的总称。据《唐会要》载,唐玄宗曾颁敕:五品以上官员家中即可蓄系竹养妓。妓乐艺人,在朝廷曰宫妓,宫中称营妓,地方官署为官妓,私家所蓄为家妓。他们隶属乐籍,归教坊司管理。李白在盛唐之时那样的社会风气中难以免俗,也是自然。而诗人写这种题材的作品,亦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可重要的是不在于诗人写什么,而是如何写。

    李白在蜀中长大,后来他去国远游,南经洞庭,东走吴越,寓居安陆;后又北上太原,东到齐鲁,移家任城,诗人时时思念故土,更与匡山的师友赵蕤诗书不断。安旗先生曾指出《蜀道难》一诗写于十八年至十九年李白第一次求任长安将离去时,并认为李白“在前后将近一年时间中、步步艰难,处处碰壁,备受蹭蹬之苦,饱尝失意滋味”,“乃借蜀道之艰难写世途之坎坷,抒胸中之愤懑”。但也有人认为,在此情感的深处,跳动的是李白的思归怀蜀之心。其诗触目而来的瑰幻奇谲的蜀地神话,便是以隐喻的途径表达了李白宦途坎坷,失意思归的潜在心理。而其思乡之切,在他晚年之作《宣城见杜鹃花》中,更是催人泪下:“蜀国成为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床岁时,经道士吴筠和玉真公主所荐,被唐玄宗宣诏入京,三年后,终因恃才傲物,被帝王视为“非廊庙器”而“赐金放归”。其实,就本质而言,诗人非廊庙器,是唐玄宗的慧眼识真。让李白这般“御用”,写几首赞扬贵妃的诗,只供消遣取乐,与那些“宫妓”又有何区别?或许,李白的仕途放归,恰恰成就了诗人,所谓“诗穷而后工”,“国家不幸诗家幸”,若没有仕途坎坷,安能有《蜀道难》等伟大诗篇?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李白“青莲居士”的由来。人们多以为诗人因其家乡名青莲而自号青莲居士。其实,青莲乡原本作清廉乡,《宗书》言清廉乡因古昌明境内的廉泉而得名。青莲花出西竺,梵语谓之优钵罗花,清净香洁,不染纤尘。太白自号,疑取此意。李白中年后学佛参禅,大概是仕途失意后的精神寄托。而清廉乡改为青莲乡,该是明清以后的事了,该是故土为纪念诗人所致吧。

    李白逝世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今天,人们不仅仍能在诗中感受那不竭的艺术魅力、盛唐精神与诗人的人性追求,在李白的故里,人们还能看到哺养这位天才诗人的灵山秀水及其独有的地域文化,也能领略至今尚存的一些诗的语境。在江油,人们仰望环宇,追思诗魂,月球上有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山脉,地球上有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太白号”旅游列车;而李白纪念馆、太白碑林、太白公园、大匡亭、太白大厦等,亦已建成或在规划待建之中。江油这一小城,到处都有李白的遗迹,到处都有李白的诗文,到处都有李白的传说,看来江油,应当称之为李白的江油。

    在江油,拜谒李白时,我曾写古体诗一首《李白衣冠冢》,现抄录如下,为此文作结——

    诗藏傲骨酒含仙,蜀乡方识蜀道难,

    居士已踏青莲去,冢中只有旧衣衫。

    湖北古村落

    大水井

    “正月里是新年,妹娃子去拜年”当一首土家民歌,响彻维也纳时,人们不禁会在脑海生出念想,到底是怎样的文化,才能孕育出如此婉转而朴素的歌曲。而这首歌的的源头就在恩施利川的柏杨镇上,而就在这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上却屹立了一座明清古建筑群---大水井古建筑群。

    大水井,因井而名。它坐落于《龙船调》的发源地———利川市柏杨坝镇的莽莽群山之中,始建于明末清初,是长江中下游目前规模最大、保护较好、艺术价值极高的古建筑群,集西方建筑与土家建筑特色于一体。整个建筑群由李氏宗祠、李亮清庄园和李盖五宅院等三部分组成,像一首由土家唢呐、木笛、叶笛、锣鼓加西洋长号奏出的三部曲,演绎着一个家族的荣与辱,凝固了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史。

    沧海桑田变迁,造就了大水井奇特的地质地貌。这里群山环抱,沟壑纵横,景色秀丽,尤其大水井旁的龙桥河,两边悬崖千仞,瀑布高悬;谷下河流湍急,奇石林立。然而,大水井是不能仅仅作为风景来看的,它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时间回溯到百年前。逃荒的李家祖上是湖南巴陵县的两兄弟,在到四川的途中路遇贵人,便留在了利川。头脑灵活的两兄弟抓住机会慢慢发家致富,随后开枝散叶,繁衍出一个大家族。在这深山中,李家可算是“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

    李氏庄园为李家第五代孙李亮清的旧宅,庄园从清代中期开始营建,知道解放前夕仍没有完全结束。庄园是一座设计独特,规模宏大,中西合璧的复合型名居。共有24个天井,170余间房屋,占地1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

    咋一看,李氏庄园并非中规中矩的完全对称,但这却并不意味着它在风水上不讲究,恰恰相反,李氏庄园在地理位置上“北望齐岳山、南靠寒池高岭、东揽尖刀古观,西控九龙雄关。”换成江西学派的风水说,它占据了一个很好的祖山龙脉,“前有照,后有靠,左青龙,右白虎”。基于这种非对称结构,庄园的朝门也并非正中,而是位于庄园东北,与正屋中轴线称45°夹角。这样的朝门正对河流水口,取“龙跃大海”之意。其实这样的朝门带斜在巴蜀一带十分常见,他的优点是打破对称单一的结构,使整个建筑群在对称中有变化。故张良皋先生在《老房子》一书中称这种建筑方式有着“后现代的解构意味”。

    朝门上仿石匾额乳白如玉,上书“青莲美荫”四个大字,攀护李白为祖先,借扬李氏身份不俗。气派宏伟,不乏文化内涵。据说是骊少鸿在襄阳做官时,请意味著名书法家书写。进入朝门,即进入庄园前院,庄园前院更是气度不凡,极尽创意,200平方米的院坝全用规格统一的平板青石铺就,前廊拱卷欧式方柱粗壮挺拔,雕凿精美,堆塑华丽。两侧吊脚雕梁画栋,可谓匠心独运,土汉结合,中西合璧。穿过院坝,上石梯十余步,即进入庄园正门。正门后为大厅,一条西式柱廊横贯左右,高大的方柱,弧形的廊檐上白灰堆花,气势粗犷而壮丽,与两边厢房秀丽的土家吊脚楼相映成趣。

    ?从庄园中轴线从前至后由底就高排列着三大殿,为建筑主体,两侧屋宇相连,天井密布,一室一景,阁楼呼应,气象万千。最具特色的“走马转角楼”、“一柱六梁”、“一柱九梁”的建筑格局,备受建筑行业的推崇和借用。其装饰艺术也令人目不暇接,精雕细刻的柱础,玲珑剔透的窗棂,造型奇异的廊柱,曲径通幽的走廊,精致豪华的陈设,使整个庄园富丽堂皇而不俗气。

    在欧式建筑的大门上方写着“业绍龙门”四个大字,下面横框内写着“大夫第”三字。入其内,犹如是进入了艺术的殿堂。中堂右为花厅,左为帐房,花厅内栏墙水池、窗棂几案精雕细刻,陈设豪华;账房天井内花木盆景,布置典雅,天井粉壁上一个一米见方的正楷"忍"字,笔力遒劲,约一米见方。丹池“忍”字两旁楹联为:新知涵养转深沉,旧学商量加遂密。

    后堂为庄园主人李亮清及子居室,庭前桂子飘香,阶上花草簇拥,十分幽静。

    前厅、中堂、后堂皆设有井,沿天井回旋上下左右,逐台升高,楼道互通,而彩楼迂回高矗,可观整座大院,有数门可供出入。院内的窗棂有雕花和石刻景,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天井中的防火池或方或圆,或刻或雕皆为一体。更奇的是174间房屋竟然没用一颗铁钉,全部用木骨架,回廊彩檐吊脚楼,按“风水”、“八卦”及地理条件,环环相扣,互相依托,互为衬顶,布局随心所欲,恰到好处,而又不乏严谨,下雨天,到庄园每个房间都不会湿脚。由于建筑是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年间,由东而西多次兴建,所以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特点,这一个个窗饰,一处处石刻,仿佛是凝固的音符,组成一部无声而恢宏的土家民居建筑交响乐,穿越历史和时空在耳边久久回荡。

    离李氏庄园百米之遥,坐落着一座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李氏宗祠。李氏宗祠座落于大水井李氏庄院和高仰台李盖五住宅之间。原为土家人黄氏老宅及祖墓,清乾隆后为李氏所有,并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动工,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落成,改建成李氏宗祠。砖木结构,房屋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规模宏大,宗祠前方是一壁用巨大条石纵联砌成的保坎,高约9米。  宗祠左、右、后三方是一圈总长400米、高8米,宽3米的护墙,护墙内圈园林及古土家族黄氏墓地约10000平方米。墙上梯石依山势逐级拔高,每梯皆为整块,一般重量约千斤,最重者竟达5000斤以上。修建时交通不便,石料多用牛拉人抬,人伤牛死,时有发生。护墙四角炮楼突兀,保坎栏墙及整个护墙上依次布设枪眼、炮孔100个,远远望去俨然一座石老的城堡巍然矗立于莽莽大山之中,显得格外森严。? 李氏宗祠为宫殿式建筑,三殿两厢,硬山式瓦顶,周为砖墙,两侧风火垛子高耸。风火垛三台垛头,垛头、垛沿及宗祠墙壁上彩瓷镶嵌十分丰富,花、鸟、虫、鱼造型生动,琳琅满目。据考,这些瓷嵌所用瓷片皆为修建时从江西景德镇、湖南长沙等处运来的新碗、新盘,按构图所需敲碎后精选而得,其用料之讲究,耗资之巨大可想而知。?  宗祠前壁开大门三洞,俗称左山门、中山门、右山门。左右二山门通厢房,额题"居之安","平为福";中山门通大殿,"李氏宗祠"匾额在"十八学士登瀛州"、"洛阳桥"、"黄鹤楼"等琉璃画的烘托下金光闪烁,分外夺目。  中轴线上三个大殿排列有序,占地面积宽15米,进深依次各为9米、10米、10米。前殿、后殿分别与左右两厢取结,中殿四面皆为规整块石铺就的院坝。三殿梁柱大可合抱,柱上楹联"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为万恶首;孝是百善先"等,以宣扬孝悌,耕读和因果报应为主,黑地金字,重在立意,对仗不求工整。  梁架托木上雕刻精美,渔樵耕读、栩栩如生。特别是蝙蝠、翔凤等浅浮雕吉祥图案几乎到处都是,飞彩鎏金,把整个殿堂装点得一片辉煌。"此处有崇山峻岭之异;其人非礼门义道不由。"中殿左右两外侧壁下,各有大石板建成的水池一口,左名"廉泉井",壁书一大"忍"字;右名"让水池",壁书一大"耐"字。既可用于消防、养鱼,又从一个侧面点名了儒家思想在整个建筑和家教中的主导地位。  解放前,后殿檐下高挂"魁山堂"匾额,黑地金字,肃穆大方。神龛上供李氏列祖列宗牌位及李廷龙夫妇木雕形象,晨钟暮鼓,香烟袅袅,终日不绝。中殿又称"拜殿",是李氏祭祖时宣讲族规的中心殿堂,四周陈列着木刻族规和家训,朱底金字,书法、刀法堪称双绝。?  除三个大殿外,两厢共有房屋66间,左厢设讲理堂及族长、执事住房;右厢设银库、帐房、仓库。讲理堂中有"过失桥"巨石一块,长3.81米,宽3.45米,厚0.27米,石中阴刻太极风云纹,四角各阴刻蝙蝠一只,是当年李氏放长执行家法和审理案件的地方。族人犯规,跑在过失桥上,任随族长训斥、责罚。穷人"犯法",跑在过失桥上听候发落。从宗祠东角下石级72步,有古井一口,泉水甘洌,四季不枯。水井原在墙外,民国十九年,川军千余人进攻李氏宗祠,李氏据险相抗,相持三个月不下。后来,用围祠断水策略,方使李氏妥协。事平后,族长李盖五纳建议,扩建围墙,将水井包入院内,并在墙外亲书"大水井"三字,每字70厘米见方,行书阴刻,气势狂放。大水井李氏宗祠依山傍崖,祠内堂住乡勇30余人,荷枪实弹,易守难攻。护墙左右唯二石门供人进出,西为"望华门",门侧建牢房,又名"生门";东为"承恩门",直通天然刑场,又名"死门"。李氏族长既是当地行政长官,又是地方武装首领,集族权、、军权于一身,穷人"犯法",判生则从望华门放归;判死,则从承恩门绑赴龙桥刑场,掀下万丈悬崖,活活摔死。龙桥是一座天然岩桥。它横跨于天堑之上,桥头绝壁如削,尖刀观老岩犹如一面巨大的白旗直插云天。桥高百丈,桥下水流湍急,轰轰然只闻其声,不见其流。  ?祠堂正面东侧有口小井,周围砌起了高高的围墙,围墙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这也正是大水井名字的来历。相传最后一任族长李盖五坚守宗祠,因水源被断,不得不投降讲和,后来才建起了这座坚实的城墙。解开水井的真面目后,不禁让人觉得它名不副实,大水井实质上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有些小气,但当你低下头喝一口这百年不干涸的井水时,你或许就能品出那段历史的悠远回味。

    而李盖五在大水井历史上挥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赞者认为他是一位豪雄,能文能武,保证李氏家族不遭匪患;但也有人说他心狠手辣,穷兵黩武。无论后人如何评说,他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一座他修建的庄园还矗立着,仿佛要像来往的行人诉说出他主人当年的风光。

    高仰台庄园距大水井李氏宗祠和李亮清庄园8公里,是李氏家族最后一任族长李盖五的豪宅大院。是一处占地2000余平方米,共有4个天井,房屋40余间的建筑群。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李盖五因与兄弟分居,造宅于此。庄园基址所在地原名“葡萄瓮”,是半山坡上的一方台地。据说形似双鹤抱蛋,是个主官主富之地。主人嫌原来“葡萄瓮”的地名俚俗不雅,取高山仰止之意,把此地命名为“高仰台”。

    高仰台庄园建筑群掩映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之后,有一道高大的石墙将庄园包裹,东侧主体部分耸起一个高大的砖砌门楼,是庄园的朝门,通高7米,分别分上中下,左中右三段式,四柱三间格局,外涂。顶部装饰以巴洛克式的曲线,柱子额坊都有线脚勾勒,典型的欧式风格。门楼中心间略凹进一道门券洞,紧贴券洞竖一石门框。门框内即两扇木质大门。门楼高出两侧配房,并侧向一边,与两边形成一个错开的角度。两侧配房均两层坡顶,外墙连续开欧式尖券窗或拱券窗。从外面看,东端高高的绣楼露出屋顶飞檐,非常壮观。

    进入宽敞的门楼,一方四合庭院豁然眼前,正对的正厅,高大严整,开阔大气。庭院左侧配房后再经过一道天井,便来到绣楼的底层,上有一圈走马转廊。整个庄园为中西合璧合院式风格,厅堂厢房,交错有致,天井相连,楼台亭阁,前后呼应,柱础花窗,装饰细腻。

    时光荏苒,这座豪华大宅如今已人去楼空,早已不见了当年的繁华,昌盛了几百余年的李氏家族随着最后一任族长李盖五的逝世而迅速衰败。

    关于李氏家族的兴衰,当地还流传着不同的传说,他们像是诡秘的影子,令人难以琢磨,或许,一切的秘密都隐藏在了这青山绿水的墙头屋瓦之间,随着几百年的风霜雨雪与兴亡更替,房子已经垂垂老矣,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当人们注目寻问,他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历史的车轮碾过岁月的风尘,大水井古建筑不仅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也记录了一个土家土司的兴衰。而如今他的存在正好比那口泉水喷涌的大水井,只待你深深弯下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