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炎附热什么意思,趋炎附势读音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7-28 0
  1. ?趋炎附势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2. 趋炎附势文言文翻译
  3. 趋炎附势什么意思解释

词目

趋炎附势

发音

趋炎附热什么意思,趋炎附势读音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qū yán fù shì

释义

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近义词

曲意逢迎如蚁附膻

反义词

刚直不阿

引用

《万花楼》第十九回 御教场俊杰扬威 彩山殿奸徒就戮 ...头,那里还有一人再敢出马。若云王提督身死,虽是庞洪挑唆,但他 趋炎附势 ,混交奸臣党羽,身居重职,不思报国忠君,未尝无罪。而今... 《万花楼》第四十三回 杨元帅上本劾奸 庞国丈巧言惑主 ...社稷那人撑持?老爷食了王家厚禄,须当忠君报国,方得后世流芳, 趋炎附势 ,千秋之下,臭名难免。倘不入奸党,妾便终身戴德了。”御... 《隋唐演义》第87回 雪衣女诵经得度 赤心儿欺主作威 ...祥无事。杨国忠总理朝政,一味逢君欺君,招权纳贿。这些贪位慕禄 趋炎附势 之徒,奔走其门如市。只有个陕郡进士张彖,在京候选,见此... 《前汉演义》第四十三回 审食其遇救谢恩人 吕娥姁挟权立少帝 ...,乃将百金收受,留办丧具。百金足以污节,贫穷之累人实甚!一班 趋炎附势 的朝臣,闻得食其厚赠朱建,乐得乘势凑奉,统向朱家送赙,... 《前汉演义》第六十五回 窦太主好*甘屈膝 公孙弘变节善承颜 ...他行了冠礼,肆筵设席,备极奢华。不如行合婚礼,较为有名。一班 趋炎附势 的官僚,相率趋贺。区区卖珠儿,得此奇遇,真是梦想不到。... 《前汉演义》第九十一回 赖直谏太子得承基 宠正宫词臣同 *** ...敢明言指斥,不过模模糊糊,说了几句笼统话儿,便算塞责。谷永更 趋炎附势 ,力为王氏洗刷,反嫁祸到许后身上,真是乖刁得很。此外还... 《后汉演义》第一百回 失蜀土汉宗绝祀 篡魏祚晋室开基 ...荀彧,又请加封昭为晋王,昭亦直受不辞。至此已无庸做作了。一班 趋炎附势 的臣僚,就将禅让的典礼,争先呈入,昭因东吴未平,还想少... 《两晋演义》第五回 捣金陵数路并举 俘孙皓二将争功 ...不受自己节度,应照例论罪。武帝未以为然,举表出示群臣。群臣多 趋炎附势 ,不直王浚,请用槛车征浚入朝。武帝不纳,但下书责浚,说... 《两晋演义》第八回 怙势招殃杨氏赤族 逞凶灭纪贾后废姑 ...太后母庞氏生命,许与太后同居,暗中复唆使群臣,纠弹太后。群臣 趋炎附势 ,不敢逆命,遂联衔上奏道:  皇太后阴渐奸谋,图... 《南北史演义》第二十五回 讨权臣石头殉节 失镇地栎林丧身 ...愿将兵权让与道成。及道成兼总军国,散布心腹,予夺自专,褚渊又 趋炎附势 ,甘党道成。秉势成孤立,始有悔心。袁粲素性恬静,每有朝... 《南北史演义》第三十三回 两国交兵齐师屡挫 十王骈戮萧氏相残 ...,何畏何疑!”果然王晏狱起,孝绪不闻连累,就是思远亦得免罪。 趋炎附势 者其听之!不过萧谌死后,莫智明果遇祟暴亡。王晏为陈世范... 《五代史演义》第二十四回 毙秦王夫妻同受刃 号蜀帝父子迭称雄 ...坛,受百寮朝贺。偏天公不肯做美,竟尔狂风怒号,阴霾四塞,一班 趋炎附势 的人员,恰也有些惊异。但且享受了目前富贵,无暇顾及天心... 《七侠五义》第四回 除妖魅包文正联姻 受皇恩定远县赴任 ...。这庞吉原是个谗佞之臣,倚了国丈之势,每每欺压臣僚。又有一班 趋炎附势 之人,结成党羽。明欺圣上年幼,暗有擅自专权之意。谁知仁... 《七侠五义》第六十二回 遇拐带松林救巧姐 寻奸*铁岭战花冲 ...的叫做吴道成,生得黑面大腹,自称绰号铁罗汉,一身好武艺,惯会 趋炎附势 。  这胡和见了酒如命的一般,连饮了数杯,却... 《七侠五义》第七十三回 恶姚成识破旧伙计 美绛贞私放新黄堂 ...日。陶宗却认得病太岁张华,托他在马强跟前说了,改叫姚成。他便 趋炎附势 的,不多几日,把个马强哄得心花俱开,便把他当做心腹之人... 《雍正皇帝》二十八回 庆端阳皇上赐墨宝 议进军雍正疑帅臣 ...安安稳稳地当官,就得赶来巴结他,好预先给自己留条后路。说这叫 趋炎附势 也好,说这是趋之若骛也罢,反正不管他是承值或者下值回家... 《元史演义》第二十五回 明黜陟权奸伏法 慎战守老将骄兵 ...职抄家。叶李同任枢要,一无匡正,亦令罢官。先是桑哥专宠,一班 趋炎附势 的官员,称颂功德,为立辅政碑,奉谕俞允;且命翰林学士阎...

?趋炎附势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拼音:

qū yán fù shì

解释:

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出处:

《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例句:

所有朋谊及那些~的,男男女女,都拥挤望周府来。(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十五回)

趋炎附势文言文翻译

出处:《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释义: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读音:qū yan fu shi

例句:

1.「趋炎附势」:时尚奢侈品牌须拥抱大众媒体

2.他们也不是趋炎附势或玩弄权术的人。

3.布朗太太是有名的趋炎附势的人。

4.看他那种趋炎附势的样子

5.一些小国家对柏林的发号施令和巴黎的趋炎附势非常反感。

6.可你们嘴里说的却是要我去趋炎附势。

7.媒体名义上是自由的,虽然趋炎附势,而且常被官员骚扰。

8.罗斯福有着出身贵族的自信满满,但却毫无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

9.一个成了首相热点人选,一个趋炎附势希望取得商业胜利。

10.这个社会有很多趋炎附势的人存在,太虚伪太不知所谓了!

11.我们持久的友谊永远不会需要一位卑鄙的趋炎附势者,尤其是那些背弃民族和国家的人。

12.时间正像一个趋炎附势的主人,对于一个临去的客人不过和他略微握一握手,对于一个新来的客人,却伸开了双臂,飞也似地过去抱住她,欢迎是永远含笑地,告别总是带着叹息。

13.许多公职人员都趋炎附势,他们的工作都是因为过去的赞助;马德利 *** 中的许多人都缺少 *** 部门的工作经验。

14.描述虚情意、牢骚不满、趋炎附势、对女士礼貌有加、经济窘迫、悲哀的形容词。

15.但他之后明了,那些人都一样--轻佻浮滥、趋炎附势,且舌粲莲花。

趋炎附势什么意思解释

 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接下来我为你带来趋炎附势文言文翻译,希望你喜欢。

 拼音qū yán fù shì

 典故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宋史·李垂传》

 释义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曲意逢迎、如蚁附膻

 相反词刚正不阿

 押韵词垂裳而治、未竟之志、拔赵帜易汉帜、孤注一掷、耳红面赤、龙拿虎掷、福无双至、急中生智、出头有日、错落有致、......

 年代古代

 英文to play up to those in power; to be follower of the rich and powerful; to curry for with influential people; to serve the time

 time-serving

 成语故事宋真宗时馆阁校理李垂上书治理黄河水灾,特著书《导河形胜图》,由于宰相丁谓的阻拦没有得到实施,好心人劝他去拜访丁谓,李垂不但不去巴结,反而抨击他,被贬出京。后来回京,李伯康劝他去拜见新宰相,他说他不会去趋炎附势的

 成语示例所有朋谊及那些趋炎附势的,男男女女,都拥挤望周府来。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十五回

 其它使用

 ◎ 但同时深深感觉到我的四周都是一些趋炎附势,欺压工人的资本家的走狗,非常讨厌,我因言语与地位的关系,既不能与工人接近(即接近,一时也无从启迪他们,因为他们还被压在一班如虎如狼的包工的工头之下,丝毫没有反抗的勇气,与觉悟的表现,)而读书译书又陷在独学无友,孤陋寡闻的状况中,至于为储款出洋计,到处都可就是,正不必死守山中,于是决定离开此处。

 ◎ 其中,既有属于敌我对抗性矛盾的"代表性人物",也有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趋炎附势者",当然也有"推一推"就过去、"拉一拉"就过来的"帮凶"、"走狗"或"奴才",更有一些说了不少糊涂话做了不少糊涂事的"糊涂人""糊涂官"。

  1。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什么?

 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信”,指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因此,对关键词语更要字字落实。确定词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者最好具有相同语素)。同时,要特别注意所翻译句子的个性特征:是特殊句式,还是固定结构?含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等),还是有古今异义?若有,一定要辨证施治。

 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你的译文要做到“信”,就必须落实“冀”“身”这两个实词的意义,落实“复”这个虚词的意义,落实“为……”这一特殊句式的特点。全句可译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2.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扩充法?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现代汉语里则双音节词居多,这是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在把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原文中的好多单音节词需要变为双音节词,这就是文言翻译中的扩充法。像“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成了“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不难看出,“野”“产”“异”“蛇”“黑”“白”等都变成了双音节词。

 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成分(也称后缀、前缀)。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的“担”“骨”,就可翻译成“担子”“骨头”。

 二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节词。如“乃重修岳阳楼”的“重”“修”,就可翻译为“重新”“修建”。

 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于是”“虽然”“妻子”“以为”“交通”“可以”等。

  3.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替换法?

 文言文的词语和现代汉语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有些词语,文言文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却闲置下来,还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需要用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词替换文言文里的原词。

 比如,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的是“书”。像“家书抵万金”(《春望》),“一男附书至”(《石壕吏》),“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其中的“书”都是这种意义。

 还有表示人称的词,古代远比我们今天丰富。古代表示第一人称的词有“寡人”“朕”“孤”(这三个是有特定身份的人才用的)“吾”“余”“予”等;现在,平等,都是一个“我”。

  4.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保留法?

 语言在变,但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们在做翻译练习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语词。这主要指:

 第一,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

 第二,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我们在翻译时也应该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像《岳阳楼记》的开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年号)、“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

  5.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删略法?

 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往往用到虚词,它们主要起某种语法作用,或表达一定的语气,没有实在意义。这些词语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现代文中已经基本不用,也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对于这类虚词,我们在翻译时可删去不译。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的两个“而”。

 需要注意的是,删略法适合于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虚词;如果把表示实在意义的词语也删略了,那就是漏译。比如《捕蛇者说》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里的“以”“夫”和“焉”,都有具体的意思。“以”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夫”是代词,译为“那些”;“焉”是代词,译为“它”(指这篇文章)。若将这些不该删去的词语也忽略不译,显然句子就不通顺了。

  6.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增补法?

 增补,指翻译时补出原文省略的成分。省略某种成分,在文言文中较为普遍,既可以省主语、谓语、宾语,也可以省介词及介词的宾语。在翻译时,为了使译句完整、通顺,应将古文原句中省略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这个句子,就属典型的省略句。到底是谁“与坐谈”?跟谁“坐谈”?我们在翻译时都应补出来:(邹忌)跟(客人)坐下来交谈。

 习惯上,增补的文字,翻译时应加括号。

  7.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调整法?

 调整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前面讲到的所有倒装句,还有未讲到的定语后置,以及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量结构等。在碰到这些句子的翻译时,我们都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如“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就可翻译成“一天能跑千里的马”,“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比较性选择疑问句)可翻译成“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齐人三鼓”(动量结构)可翻译成“齐军击了三次鼓”,“吾妻之美我者”(“美”属形容词意动用法)可翻译成“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如2008年广西南宁中考卷的翻译题:“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翻译时,我们得调整“所以”的语序:她(丑女)只知道(西施)皱眉很美,却不知道(西施)皱眉显得美的原因。

 2008年贵州贵阳市考题要求翻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个句子,主要考查点就在“苦”和“劳”这两个使动词的用法上。全句可译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8.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意译法?

 意译,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我们在前面讲过,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地用字字落实的直译法;直译有困难时,我们才用意译这种手段。

 具体而言,文言中用了比喻、互文、借代、委婉等手法的句子,我们可用意译法。

 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若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显然荒诞,因为它在文中是比喻那些“追求高位的人”。用借代修辞的句子,翻译时要换借体为本体,如“布衣之怒”的“布衣”应翻译为“平民”,“伛偻提携”应翻译为“老老少少的行人”,等等。运用互文的句子,应将几句简化合并,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就应根据上下文的相互呼应和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再如,古代把国王或王后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死说成“填沟壑”,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我们在翻译时都应根据其意义译成今天的用语。

“趋炎附势”意思是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人(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附:迎合、依附);在句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趋炎附势(拼音:qū yán fù sh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晋书·王沈传》。?

宋真宗时,聊城人李垂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校理等官职。李垂很有才学,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作风非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用。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用阿谀奉承的卑劣手法获取真宗欢心的。他玩弄权术,独揽朝政。

许多想升官的人都不住地吹捧他。有人对李垂不走丁谓的门道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从未去拜谒过丁谓。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公正处理事务,而且仗势欺人,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他?”这话后来传到了丁谓那里,丁谓非常恼火,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当官。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了台,李垂却被召回京都。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想推举你当如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等官员)。不过,当今宰相还不认识你,你何不去拜见一下他呢?”

李垂冷静地回答说:“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我年纪大了,见到有的大臣处事不公正,就常常当面指责他。我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来换取他们的荐引和提携呢?”

他的这番话又传到了宰相耳里。结果他再次被挤出京都,到外地当州官。(此则故事由元代脱脱《宋史·李垂传》节选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