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大中至正,王阳明 大道至简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5-31 0
  1.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这个评价是否客观?
  2. "大中至正"是什么意思
  3. 后代如何学习王守仁的心学?

1.台北故宫博物院

位于台北外双溪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并不是古迹,也不如北京故宫来得雄伟,但当初蒋介石迁台时却是将最珍贵的文物都带到台湾了,馆内典藏的中华文物全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例如玉器“翠玉***”、“肉形石”、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等。根据院方统计,截至2008年2月、该院约有65万多件的藏品,是台湾馆藏规模排名第一的博物馆。

除了固定展出的收藏品外,故宫博物院还会不定期推出主题式的特展,亦是游客参与的重点内容。

王阳明大中至正,王阳明 大道至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门票:普通票价新台币160元,10人以上团体票价120 元。

交通:搭乘捷运淡水线,在剑潭站转搭红30线公交车至故宫博物院站下车。

2.101大楼

每个国际大都会都有座足以代表它形象的现代建筑坐标,像纽约的帝国大厦、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上海的金茂大厦,2003年建成的台北101大楼是台北的今日地标,也曾是世界最高建筑,但在2007年已被尚未完工的***联合大公国的迪拜塔所超越,但还有三项纪录仍是世界之最:最高的建筑露天观景台、最快的电梯速度、跨年夜最大的倒数计时钟。

台北101高度508米,包括地上101层及地下5层。游客可在购物中心5楼入口柜台购票之后,搭乘世界最快速电梯37秒便可到达标高382米的89楼室内观景台,上面除有全方位绝佳的观景视野之外,还有饮料吧、摄影服务、纪念品贩卖;要到91楼户外观景台,游客则须在89楼加购票券再上楼,若天气状况不佳则不开放。

台北101的外墙也是台北人的活动布告板,在夜晚会因为不同的节日或是活动而变化色彩,像是情人节的心形图案、中国新年的福字、圣诞节的绿色圣诞树,或是庆祝爱因斯坦相对论发表百周年的E=MC2……只要你经费充足,你甚至也可以藉由它来发表你的求婚告白。

交通:捷运板南线市***站2号出口换乘免费接驳公交车

3.中正纪念堂

中正纪念堂不但是台北市的重要地标,也是一座与台湾现代政治进程关系密切的建筑物,它是在***民党的威权时期所建,建筑样式类似庙堂。

面对中山南路的牌楼,建筑规制与古代帝王陵寝前的神路建筑的牌楼相同。匾额上原题有“大中至正”四字,2007年底,在***的主导之下,“大中至正”四字被拆除,翌日改由新铸的王羲之体“自由广场”四字取代。位于中正纪念堂与牌楼之间的广场是台北市民的***地点,倒扁活动等都在此地举行。

4.龙山寺

黄舒骏在《未来的街头》中唱过龙山寺内的行人如何热络,台北保留得最完整的中国文化就是迷信,不管是求事业、求生子、求***中奖,甚至找老婆,万事都要上庙里拜托神明保佑的。而香火鼎盛与否,也就代表这家寺庙的灵验与否。台北香火鼎盛了270年的龙山寺,不但建筑、艺术具有历史价值,也可说是老台北人的信仰中心。

龙山寺位于旧名艋绮的台北万华地区,主神为清乾隆三年由福建晋江龙山寺请来的***菩萨,虽为佛寺,但实为佛道合一的寺庙,因此不像传统佛寺般清幽,而更多了道教寺庙的节庆式热闹气氛。龙山寺正殿恭奉观音菩萨、文殊、普贤菩萨以及罗汉、***,后殿则是道教神明,其中文昌帝君、月下老人传说特别灵验,每逢考季来此点光明灯的信众爆满而需要领号码牌等候,七夕前夕也有许多未婚男女前来求姻缘。

交通:捷运板南线龙山寺站下

5.阳明山

阳明山,地处四十分钟车程外的台北盆地北边。1945年前,称为“草山”。二战后,蒋介石为了纪念其所喜爱的明儒王阳明,改之为“阳明山”。

阳明山腹地十分广大,著名景点有小油坑、硫磺谷喷气孔,是火山活动的末期景观。春天是阳明山的花季,初春有山樱、杜鹃满山艳红,而春夏交则有竹子湖的海芋季,可说是台北人的后花园。

台北人常在结束庸碌繁忙的一天后,为寻觅一处洗涤铅华之地,驱车前往阳明山赏夜景、品茗茶、享美食。在山上沉淀三四个小时,寻回日益萎靡的朝气和活力后,重新展开新的一天。从文化大学后山的道路而下,情侣依依,在山风的吹拂下,相互依偎,宁静地俯视整个台北街景。形如宝剑的台北101、宏伟的新光三越大楼、繁华热闹的台北东区、亮如火龙的高速公路、被路灯指引入海的淡水河畔,灯色炫丽夺目,尽收眼底。

交通:至阳明山国家公园可搭捷运淡水线至剑潭站出站,换搭公交车红5号至阳明山总站,再换搭108休闲公交车;于台北市公园路搭往金山的台汽客运,可抵阳金公路、巴拉卡公路上各景点,包括竹子湖、二子坪游憩区、菜公坑山、大屯自然公园、小油坑、马槽等地。

6.猫空茶园

位于台北市南端的猫空茶园,曾是台北最大的产茶区,以铁观音最著名,后来产量减少后******转型成观光茶园,也就是现在看到的茶馆野店在山中林立的景象。猫空为台语“皱坑”的意思,起源于其上游溪流的壶穴地形,也有传说是山上有山猫穴,因此称为“猫坑”。

去年夏天才正式营运的猫空缆车系统,让上山喝茶赏夜景的交通过程更有趣味。你可以搭捷运木栅线至终点站动物园站,先去参观亚洲最大的木栅动物园,再转搭缆车上山。猫缆为八人座的悬吊式车厢,沿途随着高度上升十分***,感觉有如泰山穿越丛林,至最高点可俯瞰茶园翠绿风光。晚上的猫缆不但凉爽宜人,还可以听到青蛙、猫头鹰的鼓噪,欣赏缤纷的台北夜景。

交通:捷运木栅线动物园站出站左转至缆车站转乘缆车。

7.北投温泉

北投(Pataauw)一词是台湾原住民凯达格兰族语“女巫”的意思,因为当地终年飘散的温泉热气,凯达格兰族认为这个现象是由女巫作法所致。但传说虽浪漫,它的知名度与迷蒙的暧昧想象,却更因为它是日治时代至战后风月声色的温泉乡。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北投是成为日本在台政商名流的别墅聚集地,孙中山访台时,也曾慕名下榻北投的星乃汤旅馆。20世纪初期开始,北投与阳明山(台北)、关仔岭(台南)、四重溪(屏东)并称为台湾的“四大温泉”。北投温泉开发最早、交通最为便利,从台北市区搭乘捷运仅需15至20分钟就能到达。

除了泉质优良的温泉外,北投温泉林立着各类舒适的休憩设施。从门票数十元的公共露***池,到一晚住宿要价上万元的豪华酒店,皆可提供符合不同游客需求的服务。日据时代遗留下来的古老温泉馆,目前仍有对外营业的有泷乃汤、星乃汤(逸屯)及吟松阁,此三家古色古香的老浴场被誉为“北投温泉建筑三宝”,在此可享受原汁原味的日式温泉浴。温泉区的范围内还有北***园、温泉博物馆、文物馆、普济寺等建筑,亦是造访该地不能错过的人文景点。

泷乃汤地址:北投区光明路244号,电话:(02)2891-2236,星乃汤地址:北投区温泉路140号,话:(02)2891-2121,吟松阁地址:北投区幽雅路21号,电话:(02)2895-1531

交通:搭乘捷运淡水线,在新北投站下车。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这个评价是否客观?

《王阳明全集》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提取码: knrt?

《王阳明全集》是2011年10月12日上海古籍出版社于出版的图书,作者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大中至正"是什么意思

比较客观。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最为杰出的只有两个半人,这两个半人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加上曾国藩(半个)。也有人说:中国只有两个人可以称为圣人!这两个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还有人说:中国历史之中,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这三人分别是:,一是诸葛亮,一是王阳明、一是当代的***!

明史曾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也就是说:明朝以前,既是文人、又善于用兵的,没有超过王明阳的。

也有人说:日本能迅速窜升与欧美列强分庭抗礼,这一切都归功于明治维新的成功。但是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究其原因根本不是因为日帝明治的政治手腕有多少过人之处,也不是因为德川家族无能,而完全是因为日本人充分效法了王阳明,在日本,阳明学一度被奉为“显学”,对其革新运动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以至成为明治维新的最重要精神武器。

日本维新派中有一个大名鼎鼎,打败过大清的北洋舰队、击败过俄国海军,创造过近代史上东方黄种人打败西方白种人的先例,在世界上享有“东方纳尔逊”之誉,与陆军的乃木希典并称日本军国主义的“军神”的常胜将军。

他、就是东乡平八郎。

这位号称军神的大将,却总把一方印章佩在身边,上面刻着七个字:“一生低首拜阳明”。

中国明朝的一名文官,让东乡平八郎佩服的五体投地!

日本维新派人物,无不把王阳明顶礼膜拜。

中国,也有不少的人将王明阳比作诸葛亮、孔子、***。

那么王阳明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王阳明姓王,初名云,后祖父改其名为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先祖书香传家,父王华仕三朝,为孝宗御进讲。生於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卒於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享年五十七岁。生前曾筑室於阳明洞,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

十二岁,阳明就塾师,性格豪迈不拘,曾言:“读书为学圣贤”。十三岁母丧。十八岁谒理学家娄谅(号一斋),听讲朱子格物之学,后连格竹七昼夜无所获,遂转而学辞章之学。二十二岁应会试名落孙山,至二十八岁才举进士。

在此期间,阳明广阅书籍,读兵法,也研究道教养生之学,面对为考试而读书的处境,遂有遗世入山之意,然转念一想,人本是父母所生,大道是不能离开社会人群的,遂重回儒家。三十四岁讲身心之学,开始招收门人。

三十五岁,因见朝廷为宦者刘瑾把持,明武宗沉迷於享乐,故上疏直言,而下诏狱,谪贵州龙场驿驿丞。

三十七岁,赴谪至贵州龙场。悟得格物致知的道理。这乃是阳明心学的开端,从此他与朱学分了家,而走向了主观论。

三十八岁,主讲於贵阳书院。开始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

三十九岁,升卢陵县知县

四十三岁,揭出存天理,去人欲之标语。

四十七岁,刻古文大学,及朱子晚年定论。修建濂溪书院。同年,门人薛侃刻传习录。

四十八岁,阳明奉旨平宁王宸濠之乱,受宦官挑拨,被诬谋反。

五十岁,在江西南昌始揭致良知三字。从这时起,阳明哲学思想完全成熟,而且定型。此成熟的思想比以前更为简约。

五十三岁,门人南大吉续刻传习录。

五十六岁,邹守益刻文录。

五十七岁,扶病剿乱,病死归途,卒於南安。

在《明朝那些事》这部书里,当年明月在于谦被害后这样描述道:

“明代有很多厉害的人物,我曾给这些人物做过一个排行榜。于谦应该排在第二名,虽然明代有一些人物的丰功伟绩不下于甚至超过了于谦,但他们的排名也在于谦之后,这是因为评定的标准由品行有两项:品行、才能。虽然某些人的才能确实胜过于谦,但他们的品行是有缺憾的。比如朱元璋同志的政治问题和张居正同志的经济问题。于谦最为难得的就在于,他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如无例外,于谦本应排在第一,可惜的是,在他之后,还有另一位高人横空出世,此人不但文武兼备、智勇双全,而且五花八门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一不晓,且善始善终,堪称不世出之奇才。对这位仁兄,英雄的称呼似乎已不适用了,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有一个更适合他的称呼--圣贤。”

王阳明,以明朝唯一的圣贤而高山仰止!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对王阳明的推崇不乏其人: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到维新派主要人物梁启超,国学***胡适、再到早年的******陈独秀,以及***,对王阳明先生,都是十分敬佩的。

比如,梁启超先生便著有《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

梁启超思想受传统儒学“陆王心学”特别是王阳明学说的影响极大。

在他看来,只有“心”才是实有的,他说:“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纪,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

《自由书·惟心》又说:“人世间一切之境界,无非人心所自造”

《新民说·论尚武》:“思想者,事实之母”

这显然是王阳明“心外无事”、“心外无物”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陈独秀 也写下《王阳明先生训蒙大意的解释》一文。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因受“知行合一”学说影响,毅然改名陶行知。

郭沫若先生,也是王阳明的崇拜者,著有《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和《王阳明礼赞》等文。

另据王元化先生的说法,早年***的很多思想本来是跟王阳明比较接近的。他年轻时曾服膺王阳明。

***自传中曾经提过,他年轻时是王阳明的崇拜者,学习王阳明的《心学》有感,写过一篇满分的作文《心之力》。

***年轻时代,与曾任***中央宣传部长的罗章龙是好朋友,写过一首《送纵宇一郎东行东行》的古诗: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名家解析:诗中“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是对王阳明《心学》发自内心的赞美,“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是对王阳明后无来者的感叹。

对***思想的研究,得出下面的结论:

***思想的三个来源是:

第一个是宋明儒学。

第二个是马列思想。

第三个是西方现代思想。

***一生的对手蒋介石,同样、是王阳明的崇拜者!

首先、蒋介石的名字与《周易》和王阳明的《传习录》有关:

《周易》,《豫》卦六二爻辞本义曰:“中正自守,其介如石”,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蒋公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的。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学问家中,蒋介石最敬佩王守仁(阳明)和曾国藩二人。

蒋经国从苏俄回国后,蒋介石要他读曾文正公家书和王阳明全集。

蒋介石尊崇王阳明的哲学“立诚”和“知行合一”的观点,教育蒋经国将学习的心得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求得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能力。

在蒋介石的训导下,蒋经国对王阳明也非常崇敬。他将王阳明的思想精神归结为两点:一是“诚”,所谓诚,就是“要有纯洁的清白和恳切的念头”;一是“知行合一”,“王阳明先生不但有高深的学问,而且能将学问实用实行”。

蒋经国也要求其部下以王阳明与蒋介石并列为最值得尊崇的导师,1945年时他说:“我们要做总裁的信徒,为阳明的学生。”

蒋介石到晚年还教导蒋经国,要重视陆(九渊)王(阳明)心学,重视王阳明的学说,蒋经国59岁时,蒋介石专门给他写了一文,其中阐释王氏心学说:“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即出于陆象山简易之法,教人以发明其本心为始事。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

蒋介石对陆王《心学》之重视如此。

……

中国的文化太过博大精深了,以至于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该继承那些学问为好!

于是、中国人在自己祖先留下的宝贝中挑三拣四。

于是、就有了“儒家”、“法家”、“道家”几千年的争论。

最终、自己挑花了眼睛,无所适从!

日本人就是这么简单

一帮子维新派人物把王阳明的《心学》学到了手,紧紧地攥住不放。

王阳明的一部《传习录》不仅维新派人物倒背如流,而且年轻学子人手一册,终于成为明治维新的最重要精神武器!

最终、日本人就靠王阳明的一部《心学》,推翻了500多年的封建幕府统治,成功实现了明治维新,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过度!

难怪!日本的军神东乡平八郎要“一生低首拜阳明 ”。

后代如何学习王守仁的心学?

源自明儒王阳明《传习录》的一句名言:『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大中至正」这四字也含有蒋中正名讳之意。 原来是取自理学的概念。周敦颐《太极图说》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 (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张载《正蒙?6?4中正篇》说﹕「中正然后贯天下之道,此君子之所以大居正也。盖得正则得所止,得所止则可以弘而至于大。」又说﹕「学者中道而立,则有仁以弘之。」邵雍《皇极经世书》﹕「至大之谓皇,至中之谓极,至正之谓经,至变之谓世。」参有关解释。「大中至正」和「中正之道」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和理念。「中」、「中正」即儒家提倡的「中庸」、「中道」,有时也称之为「中和」,意为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宋儒以「理」、「天理」为中正或中庸之道(见朱熹《中庸章句》),实际以儒家的纲常***作为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圭堂所说的「中正之道」除含有理学的理解外,还有他赞赏的像维摩诘那样把入世和出世、居家和修道相结合的符合大乘「中道」、「不二法门」的做法,称之为「居士大中至正之道」。

“大中”为唐宣宗的年号(847-859),懿宗沿用不改(859-860)

“至正”为元惠宗的年号(1341-1370)

王守仁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致良知”

“致良知”是王守仁的重要***观点之一。是他根据孟子的“良知”观点加以综合、发展而创立的学说。(语出《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其要点包括:

第一,良知即是天理。在孟子那里,良知本是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而王守仁对此则作了本体方面的发挥,以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把先验的道德良知视为代表世界本原的天理,因而良知便成为***心中不***外求的道德本原。在王守仁看来,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恶之心,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良知***俱在,自圣人以至愚人,无不相同;***同具良知,***有个判断是非善恶的自家标准。因此,他强调,良知就是***所具有的"心之本体",它先验地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人们依良知而行便会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故而无需向外寻求道德行为的来源。

第二,良知是心之本体。在王守仁看来,良知天理在人们的心中,天理的昭明灵觉就是人心之虚明灵觉。通过它,人们便能很自然地感觉或判断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非,从而推动良知,并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机能,以善念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过程,此即致良知的功夫。由此可见,王守仁的致良知的学说,充分强调了良知在道德修养中去恶为善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使之成为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精神本体。

第三,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改造。朱熹的格物致如说强调知识在人的通德修养过程中的作用,忽视了人心在此一过程中的能动功能。对于朱学的这一内在缺欠,陆九渊曾经表示过严重不满,以为朱学的这一原则实在是支离破碎,并由此而提出自己的新的解释。王阳明在这一问题上,基本是接着陆九渊的思想继续前进,如果说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他对朱熹反复强调的格物致知进行了一番新的解释,即将"物"解为"事",将"格"解为"正"。这样"格物"便是在意念发动处的件件事情中为善去恶,避开主观意念中恶的认识,接近善的感觉。这也就是诚意。

王守仁的致知格物其实就是穷究吾心之良知。从而把《大学》的实践道德思想转变成自己的"格物致良知"的道德修养论。

2、“心即理”

所谓“心即理”,在王守仁看来,就是不能像朱熹那样将“心”与“理”分而为二,从而导致“知”与“行”、“学问”与“修养”的分离。为此,他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思想,认为“万物皆归于吾心”,并由此说明进行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就够了。

“心即理”很明显地体现于王守仁的一个论断:“心外无物”。也正由此语,他被认为是中国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心外无物”一说,与佛家的充满禅意的一段对话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风动邪?幡动邪?” “非风动,非幡动,心动也。”“心学”与佛家渊源之深可见一斑。

王守仁“心即理”是注重身心修养的学说。他对格物的解释是:“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在他看来,格物没有内外彼此之分,因此格物是格心之物,是去其心之不正。这样,王守仁的格物不是朱熹即物穷理的求知方法,而更偏重于为善去恶的内心涵养,从而使格物与致良知完全吻合起来。

3、“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知行合一”观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 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道德是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程朱理学而发的。因为程朱理学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知”然后才能“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程朱理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程朱理学“先知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任性废学的弊病。这些消极因素也因看到。

王守仁认为,人们不仅应当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即应当“知”,而且还应当将这种认识应用于实践,也就是“行”,只有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实现“知行合一”,才能称得上“善”。换言之,“知”与“行”应该统一于人们认识事物、遵循规律的全过程。

“知行合一”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在人们的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知而不行”与“行而不知”。有些人有了方向,却没有执着的品质;而有些人可能有执着的品质,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两者都难以获得成功。

有鉴于此,很有必要弄明白如何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

首先,要反对“知而不行”的态度。“知而不行”有两层含义:一是“知而不能行”,二是“知而不去行”。前者是不能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而后者则是从思想上根本就没有打算去实践。读死书、死读书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者,往往是“知而不能行”者,只是用读书来装腔作势、装点门面,为知而知,自我陶醉,自我欣赏或自我炫耀的人则往往是“知而不去行”者。

一方面,我们批评那些“知而不行”者,指出:知识不等于智慧,更不等于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千万不要走到相反的极端。那就是“行而不知”。

所谓“行而不知”就是仅仅机械地执行,却没有弄明白其中的道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人靠经验成功,却将一时的成功经验看成不变的规律。无可否认,经验很重要,但我们所处的内外环境总在发展变化,如果一味依赖经验,成功只能是昙花一现。

经验有时是靠不住的。因此,我们的实践必须以科学地分析判断为依据,要克服片面性,要力戒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要“行”在“知”中,而不是人云亦云或盲目蛮干。

造成“行而不知”的原因主要是学习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民主意识、自律意识缺乏,修正自然也要从这几方面着手。

要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须在“学中干”,在“干中学”, 在“知中行”,在“行中知”,在“学”与“干”、“知”与“行”的良性互动中逐步接近真理。也就是说,只有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才能实现“行知合一”。

面对瞬息万变的形势,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大量吸收新知识、新信息,科学分析本行业发展的趋势,在“知”的基础上,“行”在本行业的前面。但是,超前要适度,要在“行”的同时不断学习,让我们的“行”不至于迷失方向。真正做到 “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