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锐之师以守待攻,精锐之师是成语吗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7-10 0
  1. 战国问题!!!!!!!!!!
  2. 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兵团的驰援徐州
  3. 赤壁之后三足鼎立是刘备,孙权和曹操。那么当时三方各居什么地理位置,哪一方强?
  4. 李渊攻破长安几月几号
  5. 避锐击疲不战屈人救陈仓说的是谁
  6. 《三国演义》的“孙仲谋坐领江东,曹孟德鏖兵官渡”10字主要内容是什么?
  7. 牧野之战纣王为什么会输?牧野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精锐之师以守待攻,精锐之师是成语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原典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③。

注释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导,并非《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

③太阳,太阴:太,极,极大。此句指非常公开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

释义

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浅解

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解析

“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探源

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 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 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 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 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 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隐真的疑兵之计, 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故事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第二计 围魏救赵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原典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释义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浅解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 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解析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故事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到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反国救援。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

第三计 借刀

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原典

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②推演。

注释

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

②《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损卦:“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释义

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浅解

所谓借刀,是指在对付敌人的时候,自己不动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再进一步,则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致敌于死地的目的。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故事

刘秀借刀杀李铁。

第四计 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原典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注释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 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故事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原典

敌之害大①,就势取利,刚决柔也②。

注释

①敌之害大: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危厄的处境。

②刚决柔也:语出《易经.央》卦。 央,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之象。《央央》的《彖》辞说:“央,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去掉的意思。因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所以此卦的本义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按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败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

故事

多尔衮趁乱入关。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原典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 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注释

①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科,未预料。

③坤下兑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按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故事

韩信木罂渡黄河。

第二套 敌战计

处于势均力敌态势之计谋。或跃于渊。

第七计 无中生有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原典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①。少阴、太阴、太阳②。

注释

①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诳,欺诈、诳骗。实,实在,真实,此处作意动词。句意为:运用***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象当成 真象。

②少阴,太阴,太阳:此“阴”指***象,“阳”指真象。 句意为:用大大小小的***象去掩护真象。

按语

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如:令狐潮围雍丘,张巡缚嵩为人千余,披黑夜,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砍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

故事

张仪诓楚助强秦。

第八计 暗渡陈仓

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原典

示之以动①,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②”。

注释

①示之以动:示,给人看。动,此指军事上的正面佯攻、佯动等迷惑敌方的军事行动。

②益动而巽:语出《易经.益》卦。益,卦名。此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巽上)。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意即风雷激荡,其势愈增,故卦名为益。与损卦之义,互相对立,构成一个统一的组纷。《益卦》的《彖》辞说:“益动而巽,日进无疆。”这是说益卦下震为雷为动,上巽为风为顺,那么,动而合理,是天生地长,好处无穷。

此计是利用敌人被我“示之以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虚而入,以达军事上的出奇制胜。

按语

奇出于正,无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昔邓艾屯白水之北;姜维遥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结营焉。艾谓诸将日:“维令卒还,吾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我.令不得还。必自东袭取洮城矣。”艾即夜潜军,径到洮城。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破。此则是姜维不善用暗渡陈仓之计;而邓艾察知其声东击西之谋也。

故事

韩信奇兵取三秦。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原典

阳乖序乱①,阴以待逆②。暴戾恣睢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④。

注释

①阳乖序乱:阳,指公开的。乖,违背,不协调。此指敌方内部矛盾激化,以致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

②阴以待逆:阴,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更进一步的局面恶化。

③暴戾恣睢:戾,凶暴,猛烈。睢,任意胡为。

④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语出《易经.豫》卦。豫,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震上)。本卦的下卦为坤为地,上卦为震为雷。是雷生于地,雷从地底而出,突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飞腾。《豫卦》的《彖》辞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意即豫卦的意思是顺时而动,正因为豫卦之意是顺时而动,所以天地就能随和其意,做事就顺当自然。

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时机—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按语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或说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日:“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故事

郭嘉定计灭袁氏。

第十计 笑里藏刀

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原典

信而安之①,阴以图之②,备而后动, 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③。

注释

①信而安之:信,使信。安,使安,安然,此指不生 疑心。

②阴以图之:阴,暗地里。

③刚中柔外:表面柔顺,实质强硬尖利。

按语

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一日玮方对客弈棋,会有叛夸数千,亡奔夏境。堠骑(骑马的侦宿员)报至,诸将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徐谓骑日.“吾命也,汝勿显言。”西夏人闻之,以为袭己,尽杀之。此临机应变之用也。若勾践之事夫差.则意使其久而安之矣。

故事

隋文帝智灭南陈。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撞或代人受过。

原典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①。

注释

①损阴以益阳:阴:此指某些细微的、局部的事物。阳,此指事物带整体意义的、全局性的事物。这是说在军事谋略上,如果暂时要以某种损失、失利为代价才能最终取胜,指挥者应当机立断,作出某些局部、或暂时的牺牲,去保全或者争取全局的、整体性的胜利。这是运用我国古代阴阳学说的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道理而制定的军事谋略。

按语

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诀,即在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如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测也。

故事

三叉用计保孤儿。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原典

微隙在所必乘①;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②。

注释

①微隙在所必乘:微隙,微小的空隙,指敌方的某些漏洞、疏忽。

②少阴,少阳:少阴,此指敌方小的疏漏,少阳,指我方小的得利。此句意为我方要善于捕捉时机,伺隙捣虚,变敌方小的疏漏而为我方小的得利。

按语

大军动处,其隙甚多,乘间取利,不必以胜。胜固可用,败亦可用。

故事

追废帝郑和下西洋。

第三套 攻战计

[编辑本段]

处于进攻态势之计谋。飞龙在天。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原典

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②。

注释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 当考实查究清楚。

②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媒,媒介。句意为反复叩实查究,而后***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按语

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

故事

魏军兵败木门道。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死亡或没落的事物,又***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原典

有用者,不可借①;不能用者,求借②。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③。

注释

①有用者,不可借;意为世间许多看上去很有用处的东西,往往不容易去驾驭而为已用。

②不能用者,求借:此句意与①句相对言之。即有些看上去无什用途的东西,往往有时我还可以借助它而为己发挥作用。犹如我欲“还魂”还必得借助看似无用的“尸体”的道理。此言兵法,是说兵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甚至是看去无什用处的东西,努力争取主动,壮大自己,即时利用而转不利为有利,乃至转败为胜。

③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语出《易经.蒙》卦。蒙,卦名。本纷是异卦相叠(下坎上艮)。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坎为水为险。山下有险,草木丛生,故说“蒙”。这是蒙卦卦象。这里“童蒙”是指幼稚无知、求师教诲的儿童。此句意为不是我求助于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有求于我了。

按语

换代之际,纷立亡国之后者,固借尸还境之意也。凡—切寄兵权于人,而代其攻宁者,皆此用也。

故事

立张楚陈胜为王。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原典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②,往蹇来连③。

注释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

②用人以诱之:用人为的***象去诱惑他(指敌人),使他向我就范。

③往蹇来连:语出《易经.蹇》卦。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难;连,艰难。这句意为:往来皆难,行路困难重重。

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出其不意而致胜。

按语

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队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翔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故事

石蜡设计除暴君。

其他的几计可以去百度百科里面去看,因为字数的限制打不了那么多,里面很全的。

战国问题!!!!!!!!!!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督邮阴险贪婪刘备仁德清廉张飞不忍看哥哥判刑受辱就把督邮打了然后刘备三人弃官而去何进字就高,与母亲和女儿被选入宫廷,被灵帝宠爱,进接受官职郎中。

不久升虎贲中郎将。光和年问,何贵人被封为皇后,何进升为任侍中,担任河南尹。后来黄巾起义,何进为大将军,总领镇守京城,通过及时发现并镇压了马元义的革命活动,随后被封为慎侯。

为了声张威望,何进请求灵帝在京城讲武扎营,设置西园禁止军校尉。灵帝逝世后,蹇硕谋划诛杀何进,立皇子刘协为帝,最后没有结果,反被何进。

何进从袁绍的话,博征智谋之士为自己所用。从此独自揽大权。但是何进不***纳陈琳劝阻,多结外镇军阀,到了京城,与袁绍等人谋划诛杀宦官。最后在事情泄露,被张让等人先下手为强,遭到杀身之祸。

扩展资料

该回主要角色简介:

1、刘备,汉末三国历史人物,蜀汉开国皇帝(221—223年在位),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后代。

少时贫寒,素有大志,师从大儒卢植。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诸侯,以中兴汉室为己任,百折不挠。汉献帝接见后,拜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豫州牧,时称“刘皇叔”、“刘豫州”。

曾经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联合孙权打败曹操,趁势占领荆州,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然后攻取益州和汉中,自封为汉中王。章武元年(220年),得知曹丕篡汉、汉献帝遇害后,建立汉国,延续汉朝统治。励精图治,依法治国。

前将军关羽遇害后,执意东征吴国、夺回荆襄,最终兵败于夷陵。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时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于惠陵。

2、何进,东汉时期外戚大臣,灵思皇后之兄。初以妹妹有宠,拜为郎中,出任虎贲中郎将、颍川太守,迁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黄巾起义时,拜为大将军,总镇京师,发现并镇压马元义的密谋,封为慎侯。为张大威望,在京师讲武结营,置西园八校尉。

汉灵帝驾崩后,粉碎了中常侍蹇硕拥立皇子刘协的图谋,听从袁绍之言,博征智谋之士,内借元舅之资,外据辅政之权,独揽朝中大权。

中平六年(189),不纳陈琳和曹操劝谏,阴结军阀董卓,联合袁绍谋诛宦竖。事情败露后,为中常侍张让等人损害。

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兵团的驰援徐州

从春秋争霸战争的全过程来看,从最初的结盟称霸,发展到灭国夺地;车战逐渐为步战所代替,并出现了水战、海战;战区扩大,从两国接壤地区推进到敌国腹地;战争时间更长,已从一战决胜负,发展到长期反复较量;用兵更加灵活,注意分析敌情、捕捉战机等;对战争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著名的《孙子兵法》问世,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北制之战(公元前718年)

中原大国中首先崛起的郑国,积极向外扩张,出兵进攻临近的卫国。卫国急忙调遣属国南燕的军队抗击郑国的进攻。郑军北上,还未定出国门即遇到了南燕军队。郑庄公派祭足、原繁、泄驾率领三支军队从正面逼近燕军,吸引其注意力,另源公子曼伯、子元偷偷地迂回到燕军的侧后北制 (今河南荣阳把水镇) 。燕军不了解郑军的意图和部署,认为北制地形险要,放松了戒备,仍按传统正面进攻战法,专注正面之敌。六月,曼伯、子元乘燕军不备,突然从背后发起进攻,大败燕军。这是史书上首次记载迂回袭敌取胜的战例,一直是后世用兵的鉴戒。

2:北戎之战(公元前 714年)

春秋初年,住在郑国北方的戎人,统称北戎。周桓王六年(公元前 714年),北戎趁中原各诸侯国混战的机会,南下攻郑。北戎多步兵,机动灵活,郑国多车兵,受地形限制。郑庄公伯敌人迂回袭击自己,征求大臣抗敌意见。公子突认为:北戎兵装备虽轻,但不整齐,贪心很大,胜不相让,败不相救,主张用诱敌战术,设伏歼敌。庄公***纳了公子突的建议,挑选一部分兵力担任诱敌任务,派大夫祝聃(单)率主力分三处埋伏于敌必经之路。交战后,郑军与敌稍作接触,即***装败退,并丢弃许多财物。戎军前队见有利可获、遂紧迫不舍,于是被诱入包围圈。郑伏兵突然发起进攻,将敌截成数段,全部消灭。敌后队见前队被歼,争相逃命,郑军乘胜追击,大败戎军。

3:襦葛之战(公元前 707年)

春秋初年,周王室衰弱,郑国称霸中原。郑庄公专横跋庭,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周、郑两国矛盾日深。周桓王十三年 (公元前 707年) 秋,桓王调集陈、蔡、魏等国军队联合攻郑,战于襦葛 (今河南长葛东北)。周分三军:右军配属蔡、魏军,左军配属陈军,桓王亲率中军主力。郑军亦分三军迎战,决定先攻周军薄弱的两翼,再集中兵力攻击周军中军。郑庄公还改变了传统的车战队形,布成“鱼丽阵 ”,即将原随车后的步兵分散配置于战车左、右、后三方,填补了战车之间的空隙,收到了车步协同相互掩护的效果,攻防更加自如。交战开始,郑军先从两翼发起进攻,陈军一触即溃, 蔡、魏军纷纷败逃,周军左右两军阵脚大乱,中军更加孤立。随后,郑军从左右向周军中军实施钳形攻击,中军主力亦投入战斗。周中军三面受敌而大败。桓王中箭受伤,急忙退军。从此,周王室威信扫地,大国纷争四起。

4:长勺之战

春秋初期,齐、鲁两个大国为了争霸时有冲突。周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 685年),齐国为继承王位而发生内乱,鲁国扶持公子纠争夺王位,与齐结仇。齐公子小白抢先即位,称齐桓公。次年春,齐桓公不听管仲先修内政、待机而动的劝阻,急于征服鲁国,以报前仇。鲁庄公决心应战。这时,有个叫曹刿(贵)的贵族求见庄公提出建议。曹刿问庄公:“你靠什么来打仗呢? ”庄公以衣食不独自享受,分给臣下,并对神守信作答。曹刿认为:“这些小恩小惠无利于老百姓,他们是不会跟从你的,神也不会为你降福。”庄公又说:“对民间诉讼一定要按照实际情况慎重 处理。”曹刿说:“这倒是尽职尽责,定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取胜才有根基。”曹刿自告奋勇请求与庄公同赴战场,庄公应允。

齐、鲁两军对阵于长勺 (今山东曲阜北,一说为莱芜东北) ,鲁庄公立即命令击鼓攻敌,被曹刿劝阻。曹刿深知齐强鲁弱,绝不能先下手。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恃强两次击鼓发动进攻,因鲁军阵脚不乱,均未奏效。两次进攻,齐军不仅损耗了体力,而且锐气大减,当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冲击时,已是兵疲意沮,战斗力大大削弱。曹刿抓住时机,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一鼓作气”击溃了齐军。庄公下令追击,又被曹刿劝阻。曹刿怕齐军佯败设伏,亲自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爬到车前扶手的横木上眺望齐军的旗帜,证实齐军确实溃败以后,才请庄公下令追击,将齐军逐出国境。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就举了长勺之战的例子。他说:“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5:灭虢之战(公元前 658年)

春秋初期,晋国传至献公,积极扩军,拓展疆土。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虢 (国,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但虞(今山西乎陆北)邻虢的北境,为晋攻魏的必经之途。晋献公害怕二国联合抗晋,遂***用大夫旬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 658年),晋献公派荀息携带美女、骏马等贵重礼品献给虞公,请求借道攻虢。虞公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语所迷惑,遂不听大臣劝阻,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作攻虢先锋。当年夏,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 (今山西平陆境) ,使晋控制了虢虞之间的要道。二十二年,晋又故计重演向虞借道。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虢、虞地理相连,利害攸关,虢亡虞必亡,劝虞公绝不能答应借道。但虞公认为:晋、虞是同宗,不会相欺,拒不听劝。十月十七日,晋军围攻虢都上阳。十二月初一破城灭虢。后晋班师暂住虢国休整。晋军乘虞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俘虞公,灭其国。虢、虞亡国的惨痛教训,使后世加强了弱国联合抗击强国的思想。

6:泓水之战(公元前638年)

春秋中期,齐桓公死后,中原失去霸主,弱小的宋国不自量力欲代齐称霸。周襄王十四年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联合卫、许、滕三国出兵进攻臣服于楚的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援,楚成王发兵攻宋以救郑。宋襄公闻讯急忙从郑撤军回国迎战楚军。十一月初一,两军到达泓水 (今河南拓城北) 两岸。宋军在北岸已布成阵势,且有天然水障。楚军恃强进攻,当其正在渡河时,协助宋襄公指挥的大司马公孙固(一说子鱼)建议对楚军发起进攻。宋襄公却认为: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拒绝了公孙固半渡而击的建议。在楚军渡过河之后,尚未列成阵,正处于混乱之际,公孙固又建议宋襄公下令攻击。襄公认为:“不鼓不成列”,即不攻击没有列好阵势的敌人,是古代打仗的成法,这一古训是绝对不可违背的,又拒绝了公孙固的建议。直到楚军列好阵势,襄公才下令攻击。结果宋军大败,襄公亦受重伤,不久死去。

7:城濮之战(公元前 634年)

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夺中原霸权,楚国为阻止晋国南下,便与其邻国曹、卫结盟,作抗晋前哨。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 634年)冬,楚成王又以宋背楚从晋为名,联合郑、陈、蔡、许等国出兵进攻宋都商丘。宋向晋求救,但晋、宋两国之间隔着曹、卫两国,晋文公见楚联军势力强大,怕劳师远征于晋不利,决定先攻弱小的曹、卫两国。楚国识破了晋国的企图,不为所动,仍继续围攻宋都。宋再次派人求救。晋文公为难了,不救,宋晋必绝交,等于放弃求霸;救吧,孤军深入,实无取胜把握;想请齐、秦相助,又怕两国不答应。后来,晋文公***纳了元帅先轸之谋:让宋贿赂齐、秦,托他们劝楚撤兵,并将曹、卫一部分土地送给宋国,楚见盟国土地被宋占去,必定拒绝齐、秦的调解,这样可以加深齐、秦与楚的矛盾,打消其观望态度,站在晋国一边,同时也可断绝宋国降楚的念头。后来,如晋所料,果然出现了晋、齐、秦、宋联合对楚的局面。

8:崤之战(公元前 628年)

春秋中期,秦国欲霸中原,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 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晋国侦知,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

9:邲之战(公元前 5***)

春秋中期,楚庄王继位后,国势日强,欲霸中原,与晋斗争日益激烈。地处中原要冲的郑国成为两国争夺的焦点。周定王十年(公元前 5***中)六月,楚庄王率军攻破郑都新郑(今属河南),郑降楚。当楚围郑时,晋景公派中军元帅荀林父率上、中、下三军救郑。行至黄河边。本不想与楚决战的荀林父闻郑已降楚,即欲回师,但中军副将先彀(湖)怕晋失霸业,反对避战回师,拒不从命,自率中军一部渡河。荀林父怕受“失属亡师”之罪,被迫命令全军尽渡。进至邮地 (令河南荣阳东北)扎营。楚军进至逯(盐,今郑州北) ,得知晋军渡河来攻,庄王及孙叔敖考虑到此行目的已经达到,无意与晋决战,遂率军南撤。后来伍参又向庄王进言:荀林父新上任,号令不行,将帅矛盾,晋军必败。我们是大国之君,避战于晋臣,是国家的耻辱。庄王听后,下令停止撤退,决心击败晋军,以坚定郑国附楚之心。

楚庄王叫郑国派人出使晋营劝战,以加深晋军内部矛盾。果然,晋军战和两派意见尖锐对立,相持不下,荀林父无所适从。为麻痹晋军,庄王两次派人至晋营求和,以懈其备。荀林父因将不听命,本无胜利把握,又被楚一再遣使求和的***象所迷惑,未作任何战斗准备,并和楚使约定盟期,以图尽快班师。楚庄王见时机成熟,为激怒晋军主战将领,故意派人冲击晋营。荀林父仍无动于衷,一心与楚订盟,并接受魏绮(奇)、赵旃(沾) 二人要求赴楚营约盟,但二人因私怨反而前去挑战。晋上军主将士会料定二人此行必激怒楚军,遂在敖山下设伏,以防事变。魏绮前往楚营被逐,赵旃又率军冲入楚营, 楚庄王立即率 30乘兵车追逐赵旃。孙叔敖误以为庄王陷入晋军,遂率三军攻击前进。荀林父正待楚使前来订盟,忽闻楚大军迫近,惊慌失措,急令全军后撤。楚军发动全面进攻,晋军完全失去指挥,死伤惨重,只有晋上军设伏未动,得以保全,从容撤退。楚军胜利进驻呦地,不久凯旋回国。经此一战,楚代晋取得中原霸权。

10:鞍之战 (公元前 591年)

邲之战后,晋国霸业衰落。景公继位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发愤图强,想争取与楚国通好的齐国背楚从晋,但齐顷公见晋国打不过楚国,自己又是个大国,对晋使臣克极不礼貌。周定王十六年 (公元前 591年),晋、卫联合攻齐,迫齐与晋结盟。齐、鲁因边界***结成世仇。十八年,齐又背叛晋国并联合楚国进攻与晋结盟的鲁国,还打败了助鲁的卫国军队。晋国见联齐不成,遂应鲁、卫要求,派邹克率兵车 800乘及戎人步兵攻齐。齐顷公闻讯东撤,晋、鲁、卫联军尾追至糜笄(机)山下。六月十七日,两军列阵于鞍(今济南西北)。齐顷公求胜心切,自恃齐军勇猛,蔑视晋军,马不披甲,领兵冲向晋军。激战中,晋军主帅邰克中箭,力不能支,欲退回营。驾车的驭者解张虽也负伤,仍坚持一手驾车一手代郁克击鼓指挥,并与车右郑丘缓协同,鼓舞晋军奋勇拼杀,终于大败齐军。齐顷公引残兵而逃,联军一直尾追至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迫齐割地求和,与晋结盟。

11:鄢陵之战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中原。周简王七年(公元前 579年)双方议和但都无诚意。十年,楚国进攻位于中原要冲的郑、卫,迫郑叛晋从楚。次年,晋厉公决心重振霸业,率兵伐郑。楚共王得到消息,率楚军及戎兵救郑。两军战于郑地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

楚共王想在援晋的齐、鲁、宋、卫军队到达之前,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于是挑选一个古代最忌用兵的晦日一一六月二十九日,利用早晨的大雾掩护楚军迫近晋军营垒布阵。晋军营前有一片泥沼,不便兵车机动,处境十分不利。有的将领主张坚守待援,暂不出战。但晋厉公想,援军到来尚需时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难以预料,决心与楚一战。遂排除不战意见,***纳将士之谋:在营内布阵,并立即着手改善条件,下令将营内井、灶填平,扩大了空间,就地将上、中、下、新四军排列成阵。这样,既解决了出营布阵的困难,又可隐蔽自己的部署调整。楚共王登车观察晋军阵势,看了半天也不得要领。晋厉公在楚旧臣苗责(奔)皇的陪同下,观察楚军阵势,针对楚军精锐集中于中军的情况,苗责皇建议:分晋军精锐加强两翼,先攻破楚军薄弱的左、右军,尔后,集中力量围歼其中军。厉公***纳了他的建议,迅速调整了部署。晋军先发制人,开营发起进攻,沿泥沼两侧前进。楚共王见晋厉公所在中军兵力薄弱,率领王族亲兵兵车及中军攻击晋厉公,被晋大夫魏铮射中左目而被迫后退,故未能及时支援两翼。楚军得知共王负伤。军心动摇。晋军趁势猛攻楚左、右军。楚右军及郑兵最先不支退却,从而影响了中、左军,楚军阵势大乱,伤亡惨重,公子伐被俘,只能收兵。晋军亦停止进攻。经此一仗,楚军虽然失利,但主力尚存,遂利用夜晚积极修整兵器,补充兵源,准备来日再战。楚共王召集主帅子反商量应敌之策,子反却因醉酒无法议事及指挥作战,自料难以取胜,遂率军回师。

12:鸡父之战(春秋后期,吴与楚争霸江淮。周敬王元年 (公元前 519年 ),吴王僚率公子光发兵进攻楚地州来(今安徽风台)。该地是吴国从陆路西进的必经之地,曾两次落入吴手,复为楚据。楚平王见吴兵再次来攻,派司马伟越率领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往援。令尹子瑕带病督军,不幸途中病故。伟越率军撤至鸡父(今河南固始东 )。此时,吴军已移师钟离设防待机。吴王见楚军势大,对是否再进迟疑不决。公子光认为,敌虽众而心不齐,主帅新丧,伟越威信不高,号令不行,只要分师先破弱敌,定能以奇制胜。吴王***纳其建议,继续挥师前进并选择了古代最忌用兵的晦日七月二十九日突然出现在鸡父战场。伟越仓促应战,把六国军队放在前面以掩护后边的楚军。吴王令 3000名囚徒在前诱敌, 先攻胡、沈、陈三国军队,结果诱兵一触即溃,胡、沈、陈三国军队紧迫不舍,争抢俘兵,阵势大乱。吴军主力乘机出击,俘胡、沈国君及陈大夫 聂,随后又释放胡、沈军的俘虏,让他们逃奔许、蔡、顿军传呼“国君被杀”,吴军趁机随后呐喊冲击,三军震动,惊慌溃逃。楚军失去掩护,又未列阵,自知不敌而逃。吴军攻占州来。

公元前 519年 )

13:柏举之战(公元前 515年)

春秋末期,吴国崛起,与楚长期争霸江淮。周敬王五年(公元前 515年),吴国阖闾继位后,***取疲楚误楚方针,派一部兵力游击袭扰楚国边境,长达六年之久,使楚国疲于奔命,极大地削弱了楚军的战斗力。

14:姑苏之战(公元前494年)

周敬王二十六年 (公元前494年),吴、越在夫椒一战,越惨败求和,才未亡国。越王勾践在吴被扣作人质三年,受尽羞辱。回国后励精图治,积蓄国力,一心灭吴,史有“卧薪尝胆”的故事。越对外结好齐、楚、晋等国,***取各种办法麻痹吴国,怂恿吴国北上中原争霸,用以消耗其国力。

15:笠泽之战(公元前 478年)

姑苏一战,吴几乎被越亡国,两国实力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吴国因连年征战,财力耗尽,被迫***取“息民散兵”之策,以图恢复国力。。。(简略)

16:战国七雄兼并战争

由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进入七雄并立的战国时代(公元前 475至前 221年)是战争促进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春秋末年呈现晋、楚、齐、越对峙局面,各国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兼并斗争空前激烈。晋在变革中解体,最后形成“三家分晋”,魏、赵、韩变成三个独立的封建***。齐国被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田氏所代。处于边远地区的楚、秦、燕最终也转化为封建***。越国因发展缓慢,被楚所灭。在淮河、泗水之间还有十多个弱小的诸侯国。魏、赵、韩、齐、楚、秦、燕所处条件较好,加之不断改革,都具雄厚实力,史称“战国七雄”。这七个强国为争夺人口、土地,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五个阶段。

前期主要是大国之间为控制、兼并小国或攻取战略要地而发生的战争,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还未全面展开。主要包括两个阶段:

魏国称雄阶段。魏、赵、韩三家分晋后,魏国占据山西西南部富饶、险要地区,又经改革,迅速强大起来,文侯、武侯两代联合韩、赵两国四面扩张:向西夺取了秦的河西地 (今陕西北洛河南段与黄河之间地区) ;向北越过赵国边境灭了中山国;向东攻齐,进入齐的长城;向南攻取楚地直至方城以北。魏国一时声威显赫,称雄中原。

魏、齐争雄阶段。韩、赵助魏称雄后,没有得到好处,遂自求发展,致使联盟关系破裂,打了起来。这时,魏国东面的齐国,西边的秦国,逐渐崛起。齐桓公为摆脱魏的控制,征服了泗水上游附近的诸侯国,与魏争雄。秦国为夺回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地,两次大败魏军,震动中原。魏惠王时,为了打破齐、秦东西夹攻的态势,又拉拢韩、赵,使三国矛盾暂时得以缓解。但不久,赵国又与齐、宋、燕联合抗魏。齐威王利用赵、魏矛盾,图霸中原。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 354年),为争夺卫国,魏发兵攻赵。赵向齐求救。齐军在田忌、孙腹率领下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军,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齐、秦也趁机抢占魏地。魏惠王因为韩国***其会盟,又于周显王二十七年发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军在马陵之战中以减灶之计诱敌, 设伏全歼魏军 10万之众。齐国从此称霸中原。在齐、魏相争的同时,秦国重用商鞅改革,国势日盛,不断向东扩展,两次大败魏军,迫使魏又想附齐抗秦。周显王三十五年以后,兼并战争更为复杂、激烈。 简略。。。

17:秦灭六国

长平之战后,六国皆弱,已无抗秦之力。各国又只图自保,甚至相互攻伐,难于形成合纵抗秦的力量。秦则坚持远交近攻的战略,攻占了韩、魏、赵大片土地。至秦王政五年(公元前 242年),齐、秦领土已接壤,阻断了赵、楚联系,对韩、魏成三面包围。秦灭六国条件已经成熟。秦王政***纳大臣建议,以破坏六国合纵为指导思想,重点打击赵、楚两国。秦王政十一至十五年,秦国四次出兵攻赵,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秦军先胜,后被赵将李牧击败。秦遂转向弱小的韩国,于十七年灭韩。这时赵国遭灾,秦国趁机实施反间计,除掉了李牧,于十七年灭了赵国。赵公子嘉奔代(今河北蔚县东北),自立为代王。接着,秦军又重创燕军主力,燕王喜与代王嘉退往辽东郡。二十二年,秦以一部兵力灭魏,进而由北南下, 先以 30万大军攻楚,不料大败而归。后派老将王翦率 60万大军再次攻楚, 终将楚国灭亡。二十五年,秦军又扫清了燕、赵残余势力,仅剩下一个齐国。二十六年,秦军避开齐国正面防御,自燕地南下,一举攻占齐都。至此六国皆平,终成统一大业。

==================================

从这里开始,因为回答文字限制的原因,只给你列出各战役名称。

18:晋阳之战(公元前 455)

19: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

20:马陵之战(公元前445)

21:伊阙之战(公元前293年)

22:破齐之战 (公元前314年)

23:即墨之战(公元前284年)

24:鄢郢之战(公元前 279年)

25:阏与之战(公元前269年)

26:长平之战(周赧王四十六年)

27:邯郸之战(公元前260年)

秦王政一十五年(前230年),内史腾率兵灭韩国,俘韩王安,所得韩地置颍川郡,韩亡。

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

秦王政一十八年(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秦王政一十九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杀太子丹求和,燕破。

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王贲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 大梁城破,魏王***投降,魏亡。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4年),王翦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一年后,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灭越国置会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投降,齐亡。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灭韩

公元前230年,秦军击破楚军后休整了两年,秦王政派内史腾率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韩国灭亡。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灭赵

公元前236年,秦王乘赵国进攻燕国之际,分两路大军攻赵,拉开了统一战的的序幕。秦军攻占了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邺(今河北磁县南邺镇)和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等9座城池城,赵国的实力大减。

公元前234年,秦王赢政担心秦灭韩时,赵国仍有助韩的可能,再度攻打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斩首10万,大败赵军,并杀死赵将扈辄。赵国经过秦国数年的攻击,再无组织进攻能力了,仅能退守邯郸自保,秦军才转向攻打韩国。

公元前232年,秦军分两路进攻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亦被李牧击败(番吾之战)。公元前231年,赵国代地发生地震。公元前230年,赵国遭遇饥荒。

公元前229年,秦灭韩后第二年,秦军乘赵国遭受旱灾之际,兵分两路,南北***赵都邯郸。十九年(前228年),破赵军,攻占邯郸,俘赵王,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好残部自立为代王。

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俘代王嘉。

灭魏

秦国先后灭韩、赵和重创燕国以后,地处中原的魏国孤立无助,公元前225年,秦国将领王贲率兵出关中,攻占了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于是引黄河水灌入城内。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魏王投降,魏国灭亡。秦在魏国地区设立砀郡。

灭楚

公元前226年,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20万秦军攻楚,楚将项燕率军抵抗,秦军攻下平兴(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寝(今河南沈丘县东南)进兵到城你(今河南宝丰县东),项燕反击,大败秦军,李信败逃。

公元前225年,秦王命老将王翦率60万大军再次伐楚,两军在陈相遇,王翦以逸待劳,按兵不动,楚军多次挑战,秦军亦不与交战,项燕只好带兵东归,秦军趁楚国撤退之时迅速出击,并在蕲大败楚军,杀楚将项燕。

公元前224年,秦军乘胜追击,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荆州),俘虏楚王,楚国灭亡。秦在楚地设郢郡。

灭燕

秦军破赵以后,王翦屯军中山故地,准备下一步攻打燕国。燕太子丹派荆轲赴秦,准备以献督亢的地图和秦国逃将樊于期的首级之名刺杀秦王,幻想造成秦国混乱,以解被灭亡的危险,结果阴谋败露,荆轲被杀。秦王以此为借口,于公元前226年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大败燕军和前来支援的代军,攻陷蓟,燕王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往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歼了逃到辽东的燕军,俘虏燕王,燕国灭亡。

灭齐

秦国重金收买了齐丞相后胜,使齐国即不合纵抗秦,也不加强战备。齐王建听信了后胜的主张。秦国灭五国后,齐王才顿感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21年,秦王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不战而降,齐国灭亡。秦在齐地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赤壁之后三足鼎立是刘备,孙权和曹操。那么当时三方各居什么地理位置,哪一方强?

11月23日,黄维为改变孤军深入的不利态势,急于渡过浍河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靠拢,在飞机、坦克支援下,分三路向南坪集猛攻。中野4纵顽强防守,鏖战了整整一天,天黑后才按***放弃南坪集,退到徐家桥、朱口、伍家湖一线。这时,中野1纵、2纵、3纵、6纵、11纵、陕南12旅已分别到达郭家集、白沙集、孙町集、曹市集、胡沟集,形成袋状阵地,只等黄维兵团渡浍河时,就发起向心攻击,将其分割于浍河两岸。

而南坪集***的后撤,使黄维错误判断***已无力继续阻击,下令立即北渡浍河。11月24日,其先头部队已到达忠义集、东平集、杨庄一线,逐渐进入***的袋状阵地。但他随即发现两翼有***主力集结,知道不妙,遂命令已渡过浍河的部队迅速撤回。当日晚,该兵团又撤回南坪集地区。 11月26日,黄维兵团虽然被围,但毕竟是精锐之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一边迅速构筑防御工事,一边与南京联络,顾祝同指示全力向东攻击,击破当面之敌,与李延年兵团会师。根据这一指示,黄维决定于次日集中四个主力师,乘***立足未稳,包围圈尚未严密,齐头并进向东南突围。

85军110师师长廖运周报告该师侦察人员已发现当面***的薄弱环节,可以乘隙取得突破。同时建议将齐头并进改为梯次行动,由110师为先锋,首先突击,其他三个师随后跟进。黄维***纳了这一建议。但是黄维不知道的是,廖运周是***秘密党员,葬送了黄维的突围***。当廖运周的110师在85军建制里随黄维兵团被合围在双堆集后,特别是在掌握了黄维的突围***后,他立即派人设法与当面的***中野6纵联系,请求乘突围之际举行起义。刘伯承、***批准了他的请求,规定了起义部队的行进道路和联络信号,并指示6纵做好接应起义和阻击黄维突围的准备。廖运周得到刘、邓批准后,考虑到突围时四个师齐头并进,110师被夹在中间不利于起义,为确保起义成功,这才向黄维提出了110师为先锋首先攻击的建议。

11月27日,廖运周率110师的两个团(另一个团被85军留作预备队)顺利通过***的阵地,向指定地点开进。当110师通过后,6纵立即封闭了通道。黄维以为110师突围成功,命令后续三个师沿110师的路线跟进,不料随即遭到***预伏火力的迎头痛击,尽管有飞机、坦克的支援,仍未能突围出去。为妥善安置110师的起义官兵,中野对该师的起义保密三天,更使黄维对110师的突围大惑不解。当得知110师的起义后,第12兵团士气大挫,军心动摇。刘峙在回忆录中认为廖运周的叛变,是黄维兵团失败的关键。

廖运周率部起义后,中野不失时机向黄维兵团猛攻,刘、邓一度估计可在两三天里解决战斗,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黄维依靠优势火力,顽强防御。而中野由于前一时期,先是千里跃进大别山,一路上为行动迅速,将重武器几乎尽数丢弃;再是为巩固根据地,又抽调了一些部队充实到地方部队。这就导致人员、火力都大为不足。特别是炮兵严重不足,当时中野全军仅有75mm野炮两门,山炮四十二门,炮弹约两百发;迫击炮两百零七门,炮弹约两百五十发,每门炮平均只有一发炮弹。凭借如此少量的炮火根本无法压制住敌力,因而攻击难以奏效,无法达到迅速歼灭的目的。而黄维认为,如果就地防御,势必被困死,不如乘***包围圈尚未巩固之时,继续组织突围。因此在被围的最初几天,黄维每天以一到三个团不等的兵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支援下,不断向东南突围。

11月28日,黄维以18军的三个主力团,在十二辆坦克掩护下,向马小店强攻。在攻击前的火力准备中,发射的炮弹多达数千发,将村内的房屋和***的防御工事几乎尽数摧毁。但6纵17旅拼死抵抗,付出很大代价终将敌击退。当天顾祝同乘飞机飞临双堆集上空,命令黄维就地固守,站稳脚跟,并尽量扩大占领地区。蒋介石认为黄维兵团完全可以顶得住***的攻击,所以命令黄维死守待援。第12兵团的军、师长听到这一命令,想到黄百韬兵团覆没的下场,无不相顾失色。 12月1日,第12兵团副司令胡琏乘飞机在双堆集的临时机场降落,胡琏原任12兵团前身整编第18军军长,在整编军恢复兵团时,由于蒋介石、白崇禧、陈诚之间的派系矛盾,他没有顺理成章的成为兵团司令,而是由黄维出任司令,他只是担任副司令,失望之下,便称病告***。当12兵团陷入重围后,胡琏抛下名利之争,赶到双堆集,与旧日的部属同赴危难。由于胡琏精明干练,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在他指挥下打仗总是胜多负少,所以在12兵团,有着较高的威望。他的到来一定程度上激励了部队的士气。

12月7日,黄维命胡琏乘飞机飞往南京,面见蒋介石汇报12兵团的近况,请求增加空投粮弹。临行前,黄维知道大势已去叮嘱胡琏不必再回双堆集。胡琏面见蒋介石后,表示12兵团许多军官战斗经验丰富,对党国忠心耿耿,如果被***围歼,即便使***付出数倍代价,也损失了一大批精华干部,所以建议下令突围。将介石接受这一建议,命令黄维毅然突围。胡琏在汇报结束后,又飞回双堆集协助指挥。 第18军是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百战之师,为***军五大主力之一,而其118师33团更以凶狠著称,号称“老虎团”。该团全部是由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作战时罕遇对手,堪称王牌中的王牌。大王庄位于双堆集的南侧,屏护着黄维兵团的核心阵地。黄维把“老虎团”放在大王庄,希望这支“恶虎”能守住双堆集的南大门。

为歼灭“老虎团”、打开南大门,中野6纵46团和华野7纵57团两个主力团进攻大王庄,对这个极具战术价值的小村庄志在必得。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我第一攻击梯队的3个营勇猛冲杀,迅速突入大王庄,和“老虎团”杀在了一起。近战夜战本是我军的拿手好戏,但对于屡经恶战的“老虎团”来说,面对面的厮杀他们也毫不含糊。在几乎成为一片废墟的大王庄内,“老虎团”和我军展开了逐街逐屋的争夺战。机枪、冲锋枪、手榴弹、枪榴弹、***、火焰喷射器以及六○迫击炮等近战武器全用上了。双方的重炮炮弹雨点般地落在这个小村庄里。人的断肢残体连同泥沙石块—起飞上了天空,空中弥漫着呛人的硝烟味和令人作呕的血腥味、焦糊味。整个大王庄就像狂风恶浪上的一叶小舟,在炮火中颤抖、***。

一场血战,“老虎团”终于被我攻击部队逐出了大王庄。“老虎团”团长恼羞成怒,一边呼叫炮群封锁我后续部队的投入,一边组织力量进行反扑。一般的部队三五次冲锋攻不上去,腿可能就软了,可这“老虎团”确是名不虚传。他们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和我军进行搏杀,竟连续发动了15次冲锋。打到最后,“老虎团”伤亡殆尽,我攻击大王庄的3个营也所剩无几。最后,“老虎团”团长组织起汽车兵、勤务兵、伙夫、马夫等全团所余全部有生力量,发起了最后的冲锋。关键时刻,我华野7纵首长派出了最后一支预备队———纵队警卫连。又一场恶战过后,敌人的最后一击终于被粉碎,而我150多人的警卫连也只剩下17人。大王庄争夺战从早上8点打到晚上8点,整个村庄除了几堵断墙,几乎被夷为平地。 12月12日,刘伯承、陈毅发布《促黄维立即投降书》,要求其不要再作绝望的抵抗,应爱惜部属的生命,放下武器。但黄维拒不投降,拼死顽抗。

当天黄昏,华野7纵攻击双堆集东南制高点尖谷堆,尖谷堆虽只有25米高,但在一马平川的双堆集地区,却是关键的制高点,对于观察战况和步炮协同极为有利,12兵团的炮兵观测所就设在上面,是个兵家必争之地,由战斗力最强的18军防守。由于***攻势很猛,18军军长杨伯涛担心守不住,就命令发射空投下的催泪毒气弹,***没有准备,部队产生了混乱,被迫停止了进攻。直到了解到作用不大,部队才安定下来。此后***进行了防毒教育和防护准备,以后12兵团再使用,作用就不大了。

12月14日,陈士渠指挥华野3纵、中野6纵攻击双堆集东北的集团工事,他以华野攻坚能力最强的3纵8师为主攻,将3纵炮兵团的三个炮兵连和8师炮兵营组成炮群,直接支援8师的攻击;将3纵炮兵团主力和华野特种兵纵队的重炮组成炮群,由第3纵队指挥负责压制双堆集敌军炮火。经严密准备,于黄昏时分发起攻击。守备集团工事的是10军114师54团,该团原是18军的起家部队,后在部队整编中调配给第10军,是12兵团中战斗力最强的团,人称“威武团”。***攻击部队是华野3纵23团1营(即洛阳营)和中野6纵49团1营(即襄阳营),攻守双方都是精锐之师,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硬仗恶仗。经过一小时强大火力准备,***冲入阵内,双方白刃肉搏,血战三个多小时,***终于攻占这一集团工事,威武团大部被歼,仅存百余人逃回双堆集。与此同时,华野7纵21师和中野6纵16师47团在炮兵支援下,经激战攻占制高点尖谷堆,杨伯涛随即将18军特务营、工兵营,甚至给打完了炮弹的炮兵营官兵配备步兵武器,可以说是使用了一切可以使用的兵力投入反击,几经反复仍未夺回尖谷堆。另外中野第4、9纵队也攻占了杨老五庄、杨自全庄。这样一来,黄维的兵团司令部、炮兵阵地、临时机场等都暴露在***面前,形势已极其危急。黄维将兵团警卫营调给18军,还将14军的千余零散人员组织起来,也编入18军,所有能拿起枪的人都用上了。对于失去阵地擅自后退的营长、团长,不问理由,一律。但仍挡不住***的攻势,***的炮火已经能覆盖整个双堆集,炮弹就在黄维的隐蔽部旁不断爆炸,由于地区狭小,人员猬集,所以每一发炮弹落下,就是死伤一片。 12月15日九时,空军副司令王叔铭飞临双堆集上空,通知黄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按***实施。黄维表示既然不能按***掩护突围,只好由他断然处置。于是召来10军军长覃道善和18军军长杨伯涛,命令破坏重武器和电台,于黄昏分路向蚌埠以南凤台县突围。

十六时,***发起总攻,攻势如潮,黄维见难以支持下去,只得提前突围,他和胡琏、兵团副司令兼85军军长吴绍周分乘三辆坦克,在11师和战车营的掩护下从双堆集西面打开缺口,突围而出。但在半路,黄维乘坐的坦克发生故障,只好下车步行,被***追上俘虏。吴绍周的坦克在过一条小河时因为黄维、胡琏的坦克在前,压坏了浮桥而无法通过,吴绍周索性下车在路边等着***就俘。杨伯涛率部没能冲出去,眼看***围了上来,他跳入旁边的河里***,却因河水很浅,又是冬天河水冷得刺骨,只好爬上岸,被***俘虏。覃道善也在乱军中被俘。

至12月16日,黄维第12兵团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共十一个师十万余人除18军49师及骑兵团,以及部分突围人员逃脱外,近乎全歼。 当胡琏突围到第6兵团防线内的包家庄时,第12兵团已经覆没了。包括胡琏一手训练的第18军在内的10万人,如今只剩他一个人孤零零的逃了出来,连跟在身边的士兵,都是战车第3团的人。好在,固镇还有第18军骑兵团800多人,可以作为重建部队的依托。几天之内,第12兵团残余的官兵陆续集中到了蚌埠。从双堆集突围最大的一支部队是第18师第53团副团长张灥带领的本团官兵和第114师工兵营一部分数百人,途中和第18师师长尹俊率领的小部队汇合到一起,又收容恶劣一些零散官兵,抵达固镇时,已经有一千二百余人了。

原本在固镇附近,还有第18军所属的第49师5000余人,但这个师属于老整3师的余部,是整18师重建整3师时候,实施插花改编置换过来的,和土木系没有历史关系。名列第18军序列之下,却根本不是胡琏的依靠。果然,没有几天,这个师就被下令拨入第88军序列了。

随第6兵团从蚌埠撤退的时候,胡琏已经收容了两千余人,勉强可以作为恢复部队的基础,但是中高级军官的欠缺是最致命的。原第18军、第10军的师长、团长,突围出来的没有几个人。然而这一切,都要等到南京面见陈诚之后,才有办法。 胡琏向蒋介石面献“重整旧部,续为国用”之策。蒋介石当即任命胡琏为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于新到美援武器中,为其拨足三个军的装备。胡琏不负倚重,即日起程,前往江西,收拢残部游勇,并独出心裁,提出“一甲一兵,一县一团,三县成师,九县成军”的特殊征兵构想,仅数月,得新兵四万。举着在双堆集彻底覆亡的十二兵团的灵幡,又出现在国军的序列之中。

***高级军事机构,很快于敌营垒中重新发现十二兵团。战场上,此类被全歼又再度恢复之敌,即便延用“王牌”标签,一般均不堪一击,战斗力与其“前身”,不可同日而语。故对敌重新组建之十二兵团,未予足够重视。 叶飞的三野十兵团在千里入闽先下福州又向厦门发起猛攻之时,胡琏的新建十二兵团也从江西退至广东的潮汕一带。胡琏的任务原本是保卫广州,眼看四野攻势犀锐,为保存实力,乃从汕头悉数登船,其回撤方向无非是海南、台湾、金门三地。十兵团情报部门已侦知胡琏正在海上,不排除去驰援金门,但最后判断敌去台湾的可能性为大。此时,金门岛上只有敌李良荣二十二兵团二万余惊弓之卒,十兵团遂下决心,挟大破厦门之余威,一鼓作气再攻金门。

胡琏开始确是要回撤台湾的,航至半途,接获台北电令,“去金门与李良荣换防”,方掉转船头,向金门进发。胡琏船队刚刚驶抵料罗湾,***在古宁头的抢滩登陆也已打响,守方一个未走又来一个、平添数万新锐,而攻方仍在按原***实施操作,势大利于守而不利于攻。交战之初,胡琏对胜负之数并无把握,双堆集的教训太深刻,他不敢再冒空降敌前的风险,坚持蹲在船上指挥,以防不测。后来,发现***船只被焚,后援不继,已而降军,才下决心充船登岸,实施更大规模的反包围反冲击。金岛三天大血战,胡琏以伤亡几乎相等的代价,吞咽了***登陆部队三个加强团近万人。无可否认,这是***军于三年内战中被整师、整军、整兵团地消灭了八百万人马之后,唯一一次歼灭性的胜仗,古宁头名副其实地“大捷”了,“大捷”于蒋氏***风雨飘摇危如垒卵之际。胡琏,很像一个在最后一分钟乘乱破门的球员,使败方未被剃光头,为惨败挽回了一点面子。 1949年5月13日由原十二兵团残部在上饶成立

司令官:胡琏

副司令官:胡素

参谋长:杨维翰

第十八军 军长:高魁元 副军长:王靖之

第11师 师长:刘鼎汉 副师长:翟连运 参谋长:王文明

第14师 师长:罗锡畴 副师长:夏超

第118师师长:李树兰

第六十七军 军长:刘廉一

第18师 师长:尹俊 副师长:孟述美

第7师 师长:何世统 副师长:刘思镇

第75师 师长:萧圭田 副师长:汪光尧 参谋长:文立征

第114师 师长:王文

1949年9月到达潮汕地区整训时序列,10月移防金门,12月26日改为金门防卫司令部

司令官:胡 琏

副司令官:胡素

参谋长:杨维翰

副参谋长:王文

第十八军 军长:高魁元 副军长:王靖之 尹俊

第11师 师长:刘鼎汉 副师长:翟连运 参谋长:王文明

第43师 师长:鲍步超

第118师师长:李树兰

第十九军 军长:刘云瀚 副军长:唐三才 参谋长:林丰炳

第13师 师长:吴垂昆

第14师 师长:罗锡畴 副师长:夏超

第18师 师长:孟述美

第六十七军 军长:刘廉一 副军长:袁九鹏 参谋长:张莫京

第56师 师长:沈庄宇 副师长:游牧民

第67师 师长:何世统 副师长:刘思镇

第75师 师长:汪光尧

李渊攻破长安几月几号

刘备,占据了今天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的一部分,以荆州与吴相邻。东在陕南部与魏为界。在现在中国的西南方。

孙权的吴占据了江苏(包括上海),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一部分以荆州与汉为界。以长江与魏为界,居现在中国的南方。

曹操占据了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大部,江西江苏部分地方,以长江为界与吴相邻,以陕西为湖北为界与蜀相邻。另外曹操其实还统领了漠北,燕北,西域等地,所以地盘很大。

论地盘和人口,当然是曹操强。

还有甘肃青海一地,被马超所割据,地盘太小,不足道。

避锐击疲不战屈人救陈仓说的是谁

霍邑大捷后,义军临敌,势如破竹。

八月八日,义军攻下临汾郡,慰抚士民,如霍邑县。

八月十二日,大军进驻绛郡城北部的鼓山。绛郡通守陈叔达闭城据守。

八月十三日清晨,义军开始攻城。

李世民向城楼上的陈叔达劝诱道:“陈将军出身帝胄,名称海内,入隋后久不迁调,屈居通守。将军难道忘了亡国之辱,甘愿背逆天道而助纣为虐么!如今隋主无道,义军绥靖,广纳贤士。我将士一旦入城,将军与隋军玉石俱焚,那时你悔之无及。望将军三思!”

这一番话,说得陈叔达先愁肠百转,继而豁然开朗,遂开城以绛郡之地献于义军。李渊深爱其才,优礼有加,令他与温大雅共掌机密。

义军兵不血刃,拿下绛郡后,于八月十五日进兵,攻打河东郡龙门县。

恰在此时,刘文静与突厥大臣康鞘利率五百突厥援兵和两千匹战马,赶到李渊大营。

李渊大喜,称赞刘文静道:“我正担心突厥兵来得太多,来得太急,扰掠百姓,打乱我军全盘***。未想到我大军西南进击到黄河边上,突厥援兵才到,而且兵少马多。这都是你能言善辩、不辱使命的功劳啊!”

文静称谢。

二人拟议,待义军在龙门稍事休整后,即进攻真正的强敌──据守河东的屈突通。正待要请裴寂、建成、世民等来共同商议,门吏禀报,有汾阴人薛大鼎、河东户曹任环求见。李渊召见了他们,薛大鼎献计道:“唐公如今兵临秦、晋间,窃以为大军不必再南下攻取河东郡,而从龙门直接渡河入秦,然后南下冯翊郡,攻取隋朝的大粮库永丰仓。传檄远近诸郡,关中可坐而取之。”李渊大喜,准备依计而行,并聘命薛大鼎为大将军府察非掾。然而,许多将领仍主张先攻取河东。

一时争议不下,任环进一步说:“关中众多豪杰义士,翘首以盼义军收拾京师。我在关中任职多年,了解众英雄的为人。请让我前去晓谕利害,他们必然望风而归顺义军。义军如从梁山渡河,直取韩城,威逼郃阳。冯翊太守萧造,乃一介文吏,定然望风请降。关中群盗,孙华最强。孙华之徒,早有归义之心。义军到来,孙华等定然望尘远迎。义军然后乘机南下,直取永丰仓。纵然未取得长安,关中也指日可定了!”

李世民、刘文静等,皆以为此***可行。李渊十分高兴,立授任环为银青光禄大夫,参谋军事。

八月十八日,李渊进至汾阳,作书招抚孙华。

八月二十一日,大军兵取壶口,河滨的百姓一日之内,献上渡船百余艘。李渊乃设置水军,准备渡河。

八月二十四日,孙华从郃阳轻骑渡河至龙门,拜见李渊。

李渊亲手拉着孙华与自己并坐,以示优待,并厚礼褒奖,封孙华为左光禄大夫、武乡县公,授其为冯翊太守。其部下有功者,孙华可自行封赏,李渊也一并从厚赏赐。同时,派孙华先返回河西,为迎接大军做准备;接着派左右统军王长谐、刘弘基和左领军长史陈演寿、金紫光禄大夫史大奈率步、骑兵六千人从梁山渡河,驻防在河西,以等待大军。派任环为招慰大使,赴韩城游说。

临行前,李渊对王长谐说:“屈突通精兵不少,其河东与我相距不过五十余里,却不敢来战,足以证明其部下并不服从他的号令。然而,屈突通很担心因据战坚守,招来罪名,又不敢不出战。如果他渡河攻击你们,我就会乘虚而进攻河东,河东郡城定然守不住;如果他闭门不出,全军守城,那么你们就出奇兵,截断蒲津桥。从前面扼断了他的咽喉,从后面控制了他的背部,他进退无路,定然为我所擒。”吩咐已定,众人依次出发。

任环一到韩城,凭他三寸不烂之舌,说动韩城县令举城投降义军。

九月七日,张纶又攻下龙泉、文成二郡,俘获文成太守郑之寿,彻底消灭了太原以西隋军的残余势力,和李渊大军得以会合。

同一天,屈突通果然如李渊所料,派虎牙郎将桑显和率数千兵渡河,偷袭王长谐大营。王长谐猝不及防,义军小败。孙华、史大奈率机动骑兵巡防时,听见军营厮杀声,连忙赶到,从后攻击桑显和。王长谐见援军到来,与孙华等前后夹击。桑显和大败,扔下几千具尸体,率残部逃回河东城。为防义军追上,桑显和毁掉了身后的蒲津桥。

九月八日,冯翊太守萧造自知力孤难支,为保全城百姓免遭刀兵之灾,乃献城投降义军。

九月十日,李渊率各路军围攻河东郡城,屈突通坚守不出。

决战间,僚众部下又拥戴李渊领太尉之职,增置官职。李渊遵从了大家意愿,自领太尉,***封赏。

屈突通据守不出,河东城一时难以攻下。关中豪杰来投奔义军的,每天数以千计,并诚邀义军入关,攻取长安。

李渊一时想率兵西入长安,但又犹豫不决。

裴寂进言道:“眼下,屈突通率精锐之师守坚固之城,我们如果不攻克它而西去,至时如攻不下长安,退兵时就会被河东所阻抗,腹背受敌。这是非常危险的。不如先攻克河东,然后再西进长安。长安依凭屈突通为援守。屈突通一旦失败,长安城也就指日可破。”

李世民反驳道:“裴公所言差矣!兵贵神速,我军凭着连获胜仗的兵威,指挥着士气高涨的各路归顺义师,一鼓作气,勇往而进。长安守军,望风惊惧,谋士未及出谋划策,兵将未及决定迎战,我大军已到城下。拿下长安,就如摇落枯枝叶一样容易。如果逗留在此,久攻不下,为其所弊,等到长安城筹划防备停当,以逸待劳,对付我军,那时为攻长安城,坐费时日,众民涣散,我军先机尽失,大势必去。况且关中各路诸侯,我无所属,我军不可不招安为我所用。屈突通不过一介作茧自守的虏囚,根本不足为虑!”

李渊劝解道:“你二人说的都有理,不要再争了。我自有主张。众将听号令:我自率部先渡河西进,诸将围攻河东。”众人这才分头准备。

此时,朝邑县法曹靳孝谟以蒲津、中潬二城归降,华阴县令李孝常以永丰仓归降,并答应迎接已渡河的义军。京北府谷县守官派人前来请降。

九月十二日,李渊率军先行渡河。

九月十六日,至朝邑,靳孝谟等焚香迎候,关中的士民归顺者蜂拥而至。

当日,李渊进住炀帝的离宫长春宫,并在宫中接见关中归顺的众豪杰。

九月十八日,李渊派世子李建成、司马刘文静率王长谐等诸军数万人,屯驻永丰仓,守御潼关,以防东来的隋军。慰抚使窦轨等,受其节制。

冠氏长于志宁、安养县尉颜师古及世民妻兄长孙无忌等求见李渊。李渊久闻这几位的才名,以很隆崇的礼节接待了他们。量才使用,任命于志宁为记室、颜师古为朝散大夫、长孙无忌为李世民渭北方面军行军典签。

屈突通听说李渊已渡河西进,便令鹰扬郎将尧君素代理河东通守,驻守蒲坂,自己率兵数万追击李渊。中途被刘文静所阻拦,进退不得。听说将军刘纲守护潼关,驻扎在南城,想前去与刘纲会合。王长谐探得消息后,便先率奇兵袭击刘纲,将其斩首,占据南城,阻击屈突通。屈突通只好退向北城。

李渊得知屈突通随后追来,便派大将吕绍宗攻打河东。尧君素据城坚守,吕绍宗久攻不下。

李渊正要发兵援助,门吏禀报有堂弟、女儿及女婿的使者到来。李渊赶快召见。待使者禀报完毕,李渊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声说:“真是意外之喜,意外之喜!”原来,柴绍在长安接到李世民密信时,便对妻李氏说道:“令尊大人要起兵太原。我二人如果同行,容易引起怀疑;若一同留在这里,定然会被官军抓捕。如今该怎么办?”李氏说道:“你赶快奔赴太原,响应举义。我一个妇道人家,容易躲藏。我自己会妥善安顿,你尽管放心前去!”柴绍遂连夜赶往太原,后与建成等一同到达。

李氏回到户县别墅,广散家财,招募壮丁,聚众自守。李渊堂弟李神通,此时也从长安逃入户县南山中,与长安大侠史万宝等拥众起兵,以响应李渊。西域胡商何潘仁,据周至司竹园为盗,有众数万人,劫持隋朝前尚书右丞李纲,逼其为长史,声势颇大。李氏派家奴马三宝,说动何潘仁与李神通结盟,合力攻下户县城。李神通部下超过一万,自称关中道行军总管,以前乐城县令令狐德棻为记室。

李氏又派马三宝去劝降关中盗首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李仲文等皆愿意率众听从李氏号令。西京留守屡次发兵征讨何潘仁等,均被何潘仁等打败。李氏又率兵攻打周至、武功、始平诸县,都一鼓而下,部众达到七万余人。

隋朝左亲卫段纶也娶了李渊之女为妻,听说岳父起兵太原,便聚众万余人,在蓝田起事。

当李渊渡河至长春宫后,李神通、李氏、段纶分别派使者去迎接李渊。李渊听到堂弟、女儿、女婿不仅完好无损,而且还带来了三支生力军,好不快意!连忙手谕褒奖,封李神通为光禄大夫,其子道彦为朝请大夫,段纶为金紫光禄大夫;命柴绍速率数百骑兵,赴终南山迎接李氏。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等关中群豪,均归顺李渊。李渊一一手书嘉奖令,予以慰劳,并授官职,令他们各守地盘,受敦煌公李世民节制。

李世民大兵所至,吏民和群盗归顺如流。李世民选择其中的俊杰之士作为僚属。大军驻扎泾阳,队伍也壮大到九万多人。

九月二十四日,李氏率精兵万余人与世民在渭北会师。兄妹二人相见,分外欣喜。李渊嘉奖李氏与柴绍,可并置幕府,李氏军号称“娘子军”。

平奴贼数万人,围攻扶风太守、窦琮之侄窦琎,数月未能攻下,贼兵粮草将尽。丘师利派弟弟丘行恭率五百人,带着米面酒肉,送往奴贼大营。奴帅大喜,长揖致谢,邱行恭手起刀落,将贼帅斩首,然后对众贼说:“你等本来都是良民,为何要奉奴为主,被天下人蔑称为奴贼!如今我有一条光明大道,不知诸位愿不愿意相从?”贼众见主子已被杀,慑于行恭威势,便一齐跪下,说道:“我等都愿改随将军号令。”丘行恭就率领他们和兄长师利共赴渭北,投靠李世民。李世民封行恭为光禄大夫。

隰城县尉房玄龄,赴军中拜谒李世民。二人一见如故,晤谈深夜,相见恨晚。李世民聘房玄龄为记室参军,倚重为主要谋士。房玄龄也深感得遇知己,尽心竭力,出谋划策,颇有鱼水之欢。

此时,长安城由炀帝之孙代王侑留守,由隋刑部尚书、代理京兆内史卫文升辅佐。卫文升年老力衰,听到李渊将要进攻长安,忧惧成疾,不能理事;仅有左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奉代王之命据守长安。

九月二十一日,李渊至蒲津关。

二十二日,从朝邑渡过渭河,至永丰仓,慰劳军民。开永丰仓,赈济饥民。

二十三日,返回长春宫。

二十四日,率军进驻冯翊城。命刘弘基、殷开山分兵西取扶风郡,六万大军南渡渭水,屯驻长安故城。长安城守将迎战,刘弘基出奇兵袭其背后,大破隋军。

李世民率大军赴周至司竹园,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都率部下迎接世民。大军会合,共有十三万人马,进驻阿房宫故城。义军军令严整,秋毫无犯。

九月二十七日,李世民从周至派使者禀告李渊,请求约定围攻长安的时间。李渊听使者禀报完后,放心地说:“屈突通自打东去守河东后,再也不能返回长安,我不用再担心他了。”遂命李建成挑选驻守永丰仓的精兵,从新丰杀向长安东北的长乐宫故址;李世民率领新收抚的各路军马,屯驻长安城西北,等候围城的号令。

关中以北的延安、上郡、雕阴等郡,遣使向李渊请降。

九月二十八日,李渊率大军离开冯翊,开往长安。所经之地,百姓夹道欢迎。李渊尽罢沿途的离宫苑囿,放出宫女,让他们与家人团聚。

十月四日,李渊抵达长安,驻扎在长安东门的春明门之西北部。各路军马汇集,共有二十多万人。李渊一面命各路军马严守营寨,不得擅入村落,侵暴百姓;一面多次派使者,至长安城下,晓谕卫文升等,表明自己拥立代王,复兴隋室之意。使者却被城上守军乱箭射回。

十月十四日,李渊命各路军马围困长安。李世民、刘弘基、殷开山等从北面出兵,李建成率部从西北部出兵,柴绍、李仲文等从城西南出兵围城,李渊从东面出兵,对长安形成合围之势。

十月十七日,李渊大营迁往城东南的安兴坊。

十月二十五日,李渊令各路大军开始攻城,并严申号令:“不得侵犯隋主七庙及代王、宗室,违令者夷灭三族!”左光禄大夫孙华身先士卒,攻上城头,不幸为流矢射中身亡。攻城义军遭到了守城隋军的顽强抵抗。由于长安城城池坚固,城内武器补给充足,义军久攻不下,双方死伤都很严重。

十一月九日,建成手下军头雷永吉,身披坚甲,手提大刀,在部下的掩护下,先登上城头,砍掉隋军的旗帜,为登城敢死队杀出一条血路,进而很快控制了城门。大军一拥而入,长安城终于被攻破。城内隋军,见义军已经入城,遂一哄而散。

代王侑正在东宫,左右侍从也逃个精光,仅有侍读姚思廉在身旁。义军先头部队的一队士兵正要上殿捉拿代王,姚思廉厉声呵斥道:“唐公兴举义兵,号称匡扶帝室,拥立代王。你等不可无礼!”士兵们被他的威严所震慑,就停下来,守立在大庭的两侧。

军校很快就去请来了李渊。李渊先向代王行过臣礼,在表明拥立之意后,请代王迁居隋宫正殿大兴殿后面,令姚思廉先扶代王至顺阳阁歇息。处理完毕后,李渊临时住在长乐宫,和长安百姓约法十二章,废除了隋朝所有的苛役和禁令。长安百姓无比欢欣。

李渊刚起兵时,长安留守阴世师等挖掉他的祖坟,毁了他的家庙。等攻入长安时,卫文升已死,李渊遂于十一月十一日,将阴世师、骨仪等押赴刑场,历数其抗拒义军、贪婪暴虐、残害百姓的罪状后,斩首示众。

为了不致引起已降的隋朝官员的惊恐,李渊只杀了十几个罪大恶极者,其余不咎既往。

马邑郡丞李靖,向来与李渊不合。李渊留守太原防备突厥时,李靖就预见到李渊必将起兵,于是将自己锁在囚车上,从马邑前往江都,向炀帝告发。走到长安时,因道路被阻,留在了长安。

李渊攻克长安后,搜捕到李靖,准备将其斩首。临刑前,李靖大喊冤枉:“唐公兴举义师,本是为了替天行道,扫除。怎能不顾大业,仅因为个人恩怨,而枉杀志士呢?”

李渊说道:“我佩服你的胆识,可以不因个人恩怨而杀你。可是你自锁作囚,赴江东告发本座。这难道是为天下大义吗?”说完,便命刀斧手行刑。

忽听得有人连喊:“刀下留人!”待来人走到近前,却是次子世民。他未容喘过气,便向父亲求情道:“父亲可记得韩擒虎之言?当今天下,可谈兵略者,惟李靖一人而已。如今正是用人之际,父亲何不留他将功补过,亦落得不计嫌隙的美名!”

李渊这才说道:“既是我儿求情,暂且饶你一死,你可好生竭忠尽智。若再桀骜不驯,定斩不饶!”

李世民令李靖谢过父亲,引入自己府第,待若上宾,置为幕僚。原来,世民在太原时,曾与李靖有一面之交,知其有将帅之才,因久未遇到明主,自囚获罪。世民知道后,才极力相救。此后,二人常彻夜晤谈,颇有知音之赏。

十一月十五日,李渊主持仪式,迎立代王侑,在天兴殿即皇帝位,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大赦天下,改元义宁,即以炀帝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

十一月十七日,李渊从长乐宫移居长安城里。

新皇帝以李渊为大丞相,***黄钺,使持节,都督内外诸军事。以琥德殿为丞相府,改教称令,每日于天兴殿东的虔征门处理军国政事。

十一月十九日,新皇帝下诏,命朝中军国事务,文武官员任免、赏罚,***设立,无论大小巨细,均归相府全权处置。惟有祭祀天地、宗庙,可奏知天子。这新天子杨侑,年仅十三岁,还是个不更世事的少年,纯粹是李渊掌上的玩物。所以,一切也不得不由丞相李渊说了算。

李渊既为名正言顺的丞相,便广置丞相府官员: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何潘仁派李纲谒见李渊,李渊颇为赏识,留他为丞相府司录,专掌选举事。又以前考功郎中窦威为司录参军,专定礼仪。

十一月二十二日,封李建成为唐国世子,以李世民为京兆尹、秦公,李元吉为齐公。

李渊既已完全控制京城长安,便开始着手解除长安四周的各路军阀的威胁。

建都天水的西秦皇帝薛举,派其子薛仁杲攻打扶风郡,举兵三十万谋攻长安。听说李渊已定长安,自为丞相,便专意围攻扶风郡。

李世民***,率部征讨薛举。

李渊又命姜謇、窦轨出兵,安抚陇右;命侄儿、左光禄大夫李孝恭招慰秦岭以南,府户曹张道源招慰潼关以东地区,配合李世民的军事行动。

十二月十七日,李世民率部攻击围困扶风的薛仁杲。在渭水之滨,将薛仁杲杀得大败,斩首数千级,一直追至陇山的垅坻。薛仁杲逃入天水城,闭门不出。薛举见李世民兵势正盛,担心他越过陇阪,直取天水,便准备投降李世民。后经大臣郝瑗劝阻,方才作罢。

李世民解了挟风之围,大守窦琎开城迎接世民。

十二月十九日,平凉留守张隆率部归顺李世民;

十二月二十一日,河池太守萧瑀以及汉阳郡守官相继归降李世民。李世民上奏,封窦琎、萧瑀为礼部尚书、宋国公。

而其他几路招抚大使,则不如李世民那么***。姜謇、窦轨进兵至长道县,即被薛举的兵马打得大败而还。通议大夫刘世让赴千阳,招抚千阳贼帅唐弼余党,遇上薛举,战败被俘。

与此同时,刘文静将屈突通阻断在潼关北城一月有余。屈突通为求速战取胜,派桑显和夜袭刘文静大营。刘文静与左光禄大夫段志玄全力苦战,桑显和只身脱走,其部下尽为刘文静所俘虏。屈突通更加势单力孤。

部下有人劝他投降,屈突通哭泣着说:“我一生奉事文帝和当今天子,深得他们的恩宠。食君之禄而不能为其分忧,我不能做此等不忠不义之事。”然后,又常常抚摩着自己的脖项,感叹道:“我迟早要为国家引颈吃这一刀!”以此勉励将士,常常流泪满面,部下也因此拥戴他。

李渊入长安后,派兵保护屈突通家属,颇为周到。此时,遂派屈突通家僮赴潼关,劝说其归降。屈突通立即将家僮斩首。当听说长安已为李渊平定,家属被李渊当作人质,屈氏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己率兵东去,将往洛阳。等他刚一出城,桑显和即以潼关城归降刘文静。

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与桑显和率精锐追赶。追到稠桑,屈突通列阵自守,与义军对垒。窦琮派屈突通之子屈寿前去劝说,通大骂道:“从前我与你是父子,今天我和你是敌人。看箭!”说完,便命部下用箭射他。

显和急忙向屈突通部下大呼道:“如今京城已被丞相平定,你们都是关中人,朝东去,想到哪里?”这些关中子弟一听,纷纷放下武器,向义军投诚。

屈突通见大势已去,便下马向东南跪拜而哭道:“我主明鉴,臣屈突通兵败力屈,实在不愿有负陛下,此心天地可鉴!”军士将其拘禁起来,刘文静命令将他送往长安。

李渊深知屈突通乃忠诚耿直之臣,任命其为兵部尚书、蒋国公。李世民爱其勇猛,要到麾下,李渊遂又命他兼秦公行军元帅府长史。

河东城久未攻下,屈突通***前去劝降,招抚守城的老部下尧君素。二人见面之后,不胜感慨,纷纷泣涕下泪。屈突通因已在世民面前夸下海口,便对尧君素说:“我军败局已定,唐王义旗所指,莫不响应。形势已到了这个地步,阁下宜早日归顺义师。”

尧君素说:“阁下为国家大臣,当今天子委托阁下镇守关中,代王以江山社稷托付于你,你为何要背叛国家,苟活着投降敌人?现在又来为敌做说客。阁下所乘战马,就是代王所赐,阁下有何面目再骑它啊!”

屈突通说:“唉,君素,我实在是力屈而降啊!”

君素说:“眼下我还没有力屈,阁下不必再多说!”

屈突通惭愧而返。

隋恭帝义宁二年正月,新年来临,长安城一派祥和的节日气氛。作为皇帝的杨侑,却极不情愿地诏命大丞相李渊可享有剑履上殿、赞拜不名的特权。

为显新年新气象,一月二十二日,李渊命世子李建成为左元帅、秦公世民为右元帅,率大军十余万人,攻打东都洛阳。

炀帝自至江都,荒*日甚,曾对镜自照,对皇后萧氏说:“好头项,谁当斫之?”

由于奢靡无度,江都粮尽。随从侍卫,多为关中人,思乡心切,见炀帝朝不保夕,私下谋议叛乱。虎贲郎将司马德戡、虎贲郎将元礼、直阁裴虔通、将作少监宇文智及、虎牙郎将赵行枢谋杀炀帝,拥立许公宇文化及。

三月十日夜,司马德戡、裴虔通率叛军攻入成象殿,校尉令狐行达、马文举逼着炀帝退回寝宫。炀帝持白绢交给令狐行达,由其缢死。死后由萧后及宫人撤下漆床板,草草做了一副小棺材,和赵王一起埋在江都离宫西院琉珠堂。

至此,炀帝自弑父登基,荒*残暴,将士离心,到被弑身亡,在位仅十三年,就葬送了隋家大好江山。

司马德戡等拥立宇文化及为丞相,总揽江都事务。

这宇文化及一旦大权在握,便露出奸佞本相。他将萧后及炀帝所置后宫,一齐据为己有,*乱残暴,甚于炀帝。他令卫将军陈眣留守江都,自己挟持萧后、秦王浩,向长安进发,抢夺江都百姓舟船,取彭城水路西归。至彭城,水路不通,又抢夺百姓牛车两千余辆,由陆路西进。

司马德戡、赵行枢等谋杀宇文化及,反被宇文化及诛杀。

行至河南郡,李密守巩、洛,以阻挡宇文化及。宇文化及不能西进,只好入驻东郡。

《三国演义》的“孙仲谋坐领江东,曹孟德鏖兵官渡”10字主要内容是什么?

避锐击疲不战屈人救陈仓说的是谁

皇甫嵩。

避锐击疲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其原句为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这句话后来在历史***中得到了应用。中平五年188年,凉州王国围困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汉灵帝命皇甫嵩前去征伐。皇甫嵩认为陈仓虽小,但防守严密,可以据守,待敌士卒疲惫之后再进攻。结果正如皇甫嵩所料,王国久攻陈仓不下,士兵疲惫不堪,不得已解除包围。皇甫嵩抓住时机,领兵追击,大破王国。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施大规模战略转移。由于博古等***实施消极避战策略,中央红军从8万人锐减到3万人。遵义会议后,确立了***在红军和***中央的领导地位。

面对***精锐部队的围追堵截***指挥红军一渡赤水避敌,二渡赤水歼敌,三渡赤水诱敌,四渡赤水甩敌,极大调动和疲惫了***军,并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创造了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辉煌战例。

有效保存力量。避战,旨在阐述面对强敌主动进攻的形势时,如何运用避锐击惰的原则指导作战。通常而言,敌以锐盛之态向我进攻,往往求战建功心切,士气旺盛,难以阻挡。此时以寡敌众显然不是明智选择,当务之急应是避敌锋芒。

这样不仅可以保存实力,还可在防御相持阶段养精蓄锐。随着粮饷、体力的消耗,敌军士气必逐渐由盛转衰。此时我以精锐之师进攻敌人,必能予敌重创。因此,避敌不仅是避其锐气,更是以逸待劳,候其惰归。另外,在避的基础上还应加固防御阵地,死守关隘或重要军事目标,防止敌破坏我防御体系。

牧野之战纣王为什么会输?牧野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孙策被许贡家客袭击,身受重伤。琅琊宫道士于吉为百姓散施符水,孙策认为于吉妖言惑众,就将他斩杀。孙策因此急火攻心,疮口迸裂,不治身亡。孙策之弟孙权继领父兄基业,在江东招贤纳士。?

袁绍起七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军中无粮,许攸向袁绍献计攻取许都,但袁绍认为许攸子侄作奸犯科,不予***纳,许攸一气之下投奔曹操,劝说曹操袭取袁绍粮草囤积乌巢。

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2.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3.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1]?),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2]?,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商纣王昏庸无能,人心向背 ,很多曾经对商纣王忠心耿耿的有才能之人都向西投靠了西岐,开始效忠周武王。商纣王会输其实已经是历史的必然了,他施行暴政,百姓苦不堪言,日子早就过不下去了,而且他还听不进去任何忠义之辈的劝谏,一意孤行。在牧野之战上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商王朝的政治问题,内外不团结,争来斗去,没有办法一条心,军心涣散,在军事上面因循守旧,没有提升。

商纣王的残暴不仁是世人皆知的,他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酒池肉林,荒*无度,滥杀无辜,甚至连最爱他的姜王后也被他害死了,还瞎了眼睛,太子也被他杀死了。这样一个人,何来的人心?周武王岂有不反的道理?商朝大势已去,灭亡早已指日可待。

比干一直对商纣王忠心耿耿,即使商纣王荒*无道,不是一个好君王,比干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背叛他,而是一直在帮助他,奈何商纣王从来不理解比干的好意,从来都不喜欢比干说话直接,忠言逆耳的道理都不懂啊!在比干被挖心以后,商王朝更是摇摇欲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牧野之战爆发了。

周武王带领很多能人义士一直讨伐商王朝,在牧野之战上商王朝彻底的被摧毁了,商纣王也自焚了,从此商纣王泯灭人性的统治就结束了。商纣王能走到这一步,是他自己自食恶果,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身为帝王,不能为天下百姓谋***,不能担当天下大任,这是何其的失败。

如果商纣王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百姓岂会对他恨之入骨,岂会想要造反,他又怎会失去这大好河山?国家内部的政治都存在问题,又何谈上战场打仗,不失败才有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