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地而趋是什么意思,画地而趋是什么意思啊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7-09 0
  1. 四字成语画什么意思是什么成语
  2. 而怎么组词两个字词语和成语,用而字组词和拼音怎么写和读
  3. 画地为牢的意思是什么
  4.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是什么意思?
  5.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成”和“生”的意思是什么?
  6. 宁们不但只是算是谁啥意思

意思为:无用是指没有能力,大用是成才或者好处,整句连起来就是,没有太多能力的人或事物也可能是好事或者也是优点。

这句话体现了对无用之用的辩证看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如果你执着的认为某物无用,你就会看不到它的可用之处而不能为你所用。

出自战国时期庄子所著的《人世间》,体现了庄子的“无为“思想,原文为:

画地而趋是什么意思,画地而趋是什么意思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译文:

孔子去到楚国,楚国隐士接舆有意来到孔子门前,说“凤鸟啊,凤鸟啊!你怎么怀有大德却来到这衰败的国家!未来的世界不可期待,过去的时日无法追回。天下得到了治理,圣人便成就了事业;国君昏暗天下混乱,圣人也只得顺应潮流苟全生存。

当今这个时代,怕就只能免遭刑辱。幸福比羽毛还轻,而不知道怎么取得;祸患比大地还重,而不知道怎么回避。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在人前宣扬你的德行!危险啊,危险啊!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遵循!遍地的荆棘啊,不要妨碍我的行走!曲曲弯弯的道路啊,不要伤害我的双脚!”

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扩展资料:

庄子的“无为”思想

庄子的“无为”思想主张重视合乎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能破坏自然发展的规律,若一旦破坏自然发展的规律,我们必然会走向异化之路,自食恶果。

依据庄子的观点,我们要想达到一定的目标,一定要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顺应发展规律,在“无为”中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

人生的之道的“无为”即是指人要顺其自然,要根据自然本质的需求来追求个人在生活中的理想,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简单地说,便是我们要直视本心,同时要遵循自然规律。

百度百科—人间世

四字成语画什么意思是什么成语

趋近的词语解释是:趋近qūjìn。(1)接近或接受一种***物或刺***境的倾向。(2)趋向或走向统一或一致

趋近的词语解释是:趋近qūjìn。(1)接近或接受一种***物或刺***境的倾向。(2)趋向或走向统一或一致。结构是:趋(半包围结构)近(半包围结构)。注音是:ㄑㄨㄐ一ㄣ_。拼音是:qūjìn。

趋近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网络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趋近趋近是一个汉语词语,是指无限接近又不彼此重合。

关于趋近的近义词

接近临近挨近

关于趋近的诗句

棹逆狂风趋近岸棹逆狂风趋近岸

关于趋近的成语

趋利避害趋时奉势背本趋末绳趋尺步东趋西步趋权附势行合趋同画地而趋去本趋末趋时附势

关于趋近的词语

蜂趋蚁附东趋西步趋时附势趋利避害趋时奉势趋势附热趋之若骛趋之若鹜画地而趋趋权附势

关于趋近的造句

1、既然不确定,看来答案无限趋近否定,那么没有意义的提问,不需要回答,抱歉,失陪了。沧澜止戈。

2、凝翠崖顶的建设已趋近尾声,除了门派大殿依旧在日夜赶工外,规划中的一些楼阁亭台都已完工或即将完工。

3、全面彻查向农村供应液化石油气的充装站,严禁将趋近使用年限的螺栓气瓶流向农村和流转到农民家中使用。

4、条纹中心法的算法为条纹跟踪法,即模仿趋近法来研究条纹中心。

5、而突出煤样的瓦斯渗透速度增加率则随着瓦斯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最终趋近于一恒定值附近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趋近的详细信息

而怎么组词两个字词语和成语,用而字组词和拼音怎么写和读

1. 含有画字的四字成语

包含有“画”字的四字成语

“画”字开头的成语:(共42则) [h] 画饼充饥 画地成牢 画地成图 画栋雕梁 画地而趋 画栋飞甍 画荻和丸 画荻教子 画地刻木 画地为牢 画荻丸熊 画地为狱 画地作狱 画符念咒 画虎不成 画虎成狗 画虎刻鹄 画虎类狗 画虎类犬 画疆墨守 画梁雕栋 画龙点睛 画龙点晴 画卵雕薪 画龙刻鹄 画眉举案 画沙聚米 画水镂冰 画蛇添足 画沙印泥 画蛇著足 画土分疆 画野分疆 画意诗情 画蚓涂鸦 画一之法 画脂镂冰 画中有诗

第二个字是“画”的成语:(共6则) [k] 刻画入微 刻画无盐 [s] 书画卯酉 宋画吴冶 [t] 铁画银钩 [y] 一画开天

第三个字是“画”的成语:(共32则) [c] 充饥画饼 出谋画策 [d] 断齑画粥 雕梁画栋 雕龙画凤 点纸画字 点指画字 [h] 彗泛画涂 彗汜画涂 毁瓦画墁 [j] 较若画一 斠若画一 京兆画眉 [m] 描神画鬼 描头画角 描写画角 [n] 拟规画圆 [q] 乔龙画虎 [r] 如锥画沙 [s]诗情画意 [t] 体规画圆 [w] 为蛇画足 [y] 依本画葫芦 运筹画策 依样画葫芦 [z] 张敞画眉 指东画西 指方画圆 照猫画虎 指手画脚 指天画地

“画”字结尾的成语:(共8则) [d] 对景挂画 [g] 故步自画 [j] 江山如画 [k] 口讲指画 [m] 眉目如画 [q] 琴棋书画 [s] 诗中有画 [y] 银钩铁画

2. 什么什么的如画四字成语

江山如画 如诗如画 眉眼如画

一、江山如画 [ jiāng shān rú huà ]意思是指山川、河流美如画卷。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如图画。

出 处,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例 句: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让人赞叹不已。

二、如诗如画 [ rú shī rú huà ]

释义:好像诗和画一样美丽,形容风景美丽,生活丰富。

出处:宋朝 叶大庆《考古质疑·卷五》:“大率如诗如画皆以形容逺景为工。”

例 句:这个地区的景色真是如诗如画。

三、眉眼如画méi yǎn rú huà,意思是形容容貌端正秀丽。

出处:唐·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姆抱幼子立侧,眉眼如画,发漆黑,肌肉玉雪可念,殿中君也。”

例句:那天你穿着一件很薄的单衣,也消瘦憔悴了许多,但是眉眼如画的感觉却从没消失。

扩展资料:

一、江山如画的近义词:江山似锦

江山似锦, jiāng shān sì jǐn意思:如锦所绣成的江河与山岳。形容壮丽美好的河流山川

出处:《江山似锦》作者是袖里雪,是在连城读书连载的言情***。

例句: 谁不爱中华,放眼看江山似锦叠彩如画,细品味五千年文化绵绵如***般灿烂!

二、如诗如画的近义词: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shī qíng huà yì,意思是如诗的感情,如画的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情趣;也指风景优美,耐人寻味,就像诗画里所描摹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出自宋·周密《清平乐·横玉亭秋倚》。

例句: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五:“放桌西湖发浩歌,诗情画意两如何。”

眉眼如画的近义词:眉目如画

1、眉目如画,méi mù rú huà,形容容貌端正秀丽,容颜美丽。

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为人明须发,眉目如画。”

《南史·宋纪下·顺帝》:“帝姿貌端华,眉目如画,见者以为神人。”

《花月痕》第七回:“眉目如画。初学度曲,嫋嫋可听,亦后来之秀也。”

唐·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姆抱幼子立侧,眉眼如画,发漆黑,肌肉玉雪可念,殿中君也。”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帝(南唐中主李璟)音容闲雅,眉目如画。好读书,能诗。多才艺,便骑射。”

例句:她长得眉目如画,面如桃花,清新可人。

3. 关于画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充饥画饼 出谋画策 对景挂画 断齑画粥 雕梁画栋

雕龙画凤 点纸画字 点指画字 故步自画 画饼充饥

画地成牢 画地成图 画栋雕梁 画地而趋 画栋飞甍

画荻和丸 画荻教子 画地刻木 画地为牢 画荻丸熊

画地为狱 画地作狱 彗泛画涂 画符念咒 画虎不成

画虎不成反类狗 画虎不成反类犬 画虎成狗 画虎画皮难画骨 画虎刻鹄

画虎类狗 画虎类犬 画疆墨守 画龙不成反为狗 画梁雕栋

画龙点睛 画龙点晴 画卵雕薪 画龙刻鹄 画眉举案

彗汜画涂 画沙聚米 画水镂冰 画蛇添足 画沙印泥

画蛇著足 画土分疆 毁瓦画墁 画野分疆 画意诗情

画蚓涂鸦 画一之法 画脂镂冰 画中有诗 较若画一

斠若画一 江山如画 京兆画眉 刻画入微 刻画无盐

口讲指画 眉目如画 描神画鬼 描头画角 描写画角

拟规画圆 乔龙画虎 琴棋书画 如锥画沙 书画卯酉

宋画吴冶 诗情画意 诗中有画 体规画圆 铁画银钩

为蛇画足 依本画葫芦 运筹画策 银钩铁画 一画开天

依葫芦画瓢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 依样画葫芦 张敞画眉 指东画西

指方画圆 照葫芦画瓢 照猫画虎 指手画脚 指天画地

4. 四字成语及意思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对簿公堂:在公堂受审。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提面命 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繁文缛节: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也说繁文缛礼。

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方枘圆凿 形容格格不入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工作。

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

(含讥讽意) 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奉为圭臬 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否极泰来: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了。高谈阔论:***议论,多含贬义。

隔靴搔痒 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耿耿于怀:对某些事总记在心里,形容心存怨恨。

(一般指自己对某些事不满) 功败垂成: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多含惋惜意) 狗尾续貂:泛指以坏续好,前后不相称,多指文艺作品。

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一下子投做赌注,企图最后得胜。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瓜田李下 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全,遗漏很多。

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光天化日:比喻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鬼斧神工:形容技艺的精巧,似非人工之能为。(形容人工技艺的精巧) 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汗牛,牛累得出了汗。

充栋,堆满了屋子 皓首穷经:皓首,白头,钻研经典到老 厚积薄发:长期积累,突然暴发。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怙恶不悛:一贯作恶,不肯悔改。涣然冰释:嫌隙、误会消除。

荒诞不经:不经,不正常的。虚妄离奇,不合正理。

黄粱一梦: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也说黄粱美梦,一枕黄粱 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积重难返 指长期形成的不良风俗、习惯不易改变 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少,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

比喻积少成多。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数着日子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

济济一堂 :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在一起。间不容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见仁见智: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见贤思齐:见到好的,优秀的,就向其学习,向其看齐。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枉过正 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 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

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久***不归 长期借去,不归还 开卷有益:读书就有收获。

开卷,打开书本,借指读书。恪遵功令:严谨地遵守条令制度。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中性) 狼奔豕突:狼和猪东奔西跑。

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贬) 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

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临渊羡鱼 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 令人发指: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非常愤怒。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门可罗雀 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门庭若市 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面目全非 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十分纯熟的地步。(褒义词) 沐猴而冠 沐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

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暮鼓晨钟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南辕北辙 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 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车子却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泥沙俱下 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十分光荣。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

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择精华。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期期艾艾 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贬) 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

比喻事实(罪恶)很多,难以说完。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 无缺。

曲突徙薪 比喻事先***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人心不古:今人的心地不如古人淳厚。

5. 四字成语大全包括意思

床上安床 比喻不必要的重复

防不及防 防:防备。指想到防备却已来不及防备。

防不胜防 防:防备;胜:尽。形容防备不过来。

冠上加冠 比喻不恰当的多余的行动。 国将不国 国家将无法维持下去了。

指国家的局势很坏,有亡国的危险。 话里有话 话里含有别的意思。

话中有话 话里含有别的意思。 见所未见 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

形容事物十分稀罕。 将门有将 旧指将帅门第也出将帅。

精益求精 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举不胜举 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

轮扁斫轮 轮扁:春秋时齐国有名的的造车工人;斫轮: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指精湛的技艺。

梦中说梦 原为佛家语,比喻虚幻无凭。后也比喻胡言乱语。

忍无可忍 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日复一日 复:再,又。

过了一天又一天。比喻日子久,时间长。

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 日甚一日 一天比一天厉害。

神乎其神 神:神妙;乎:语助词,表感叹。神秘奇妙到了极点。

形容非常奇妙神秘。 损之又损 形容极为谦虚

痛定思痛 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头上安头 比喻多余和重复。 微乎其微 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为所欲为 为:做。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

后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闻所未闻 闻:听到

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事。形容事物新奇罕见。

屋下架屋 比喻机构或文章结构重叠。 相门有相 宰相门里还出宰相。

旧指名门子弟能继承父兄事业。 玄之又玄 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

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一不压众,百不随一 少数敌不过多数。

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怀疑的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的人就不要怀疑他。指用人应充分信任。

贼喊捉贼 做贼的人喊捉贼。比喻坏人为了自己逃脱,故意制造混乱,转移目标,把别人说成是坏人。

床上迭床 比喻多余和重复。同“床上施床”。

床上叠床 比喻多余和重复。同“床上施床”。

床上施床 比喻多余和重复。 床下安床 比喻无谓之重复。

同“床上施床”。 豆萁燃豆 比喻兄弟相残。

讹以传讹 把本来就是错误的东西妄加传播,越传越错。 讹以滋讹 把本来错误的东西加以传播,越传越错。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指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 见所不见 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

形容事物十分稀罕。同“见所未见”。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来的不怀善意,有善意的不会来。 难乎其难 指非常困难。

年复一年 一年又一年。比喻日子久,时间长。

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 欺人自欺 自欺:自我欺骗。

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亲上成亲 指原是亲戚,又再结姻亲。

亲上做亲 指原是亲戚,又再结姻亲。 人不犯我,我不 犯:侵犯。

人家不侵犯我,我也不侵家。 仁者能仁 旧指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总是有理。

日慎一日 慎:谨慎。一天比一天谨慎。

形容做事十分小心。 数不胜数 数:计算。

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天外有天 指某一境界之外更有无穷无尽的境界。多用来表示人的眼界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

也表示美好的境界阅历不尽。亦作“山外有山”、“峰外有峰” 头上著头 犹言头上安头。

比喻多余和重复。 闻所不闻 听到从未听到过的。

形容事物非常希罕。 屋下作屋 比喻机构或文章结构重叠。

同“屋下架屋”。 新益求新 已经新了,还要求更新。

刑期无刑 刑罚在于教育人恪守法律,从而达到不用开的目的。 衣锦褧衣 锦衣外面再加上麻纱单罩衣,以掩盖其华丽。

比喻不炫耀于人。 枝外生枝 比喻派生、繁衍而出者。

同“节外生枝”。 拔帜易帜 帜:旗帜;易:换。

比喻推翻别人,自己占有。 不教之教 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

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长亭短亭 古时设在路旁的亭舍,常用为饯别处。

也指旅程遥远。 出尔反尔 尔:你;反:通“返”,回。

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大错特错 完全错了。 大谋不谋 具有远大谋略的人,表面上好像看不出谋略。

大书特书 书:写。大写特写。

指对意义重大的事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待理不理 要理不理。

形容对人态度冷淡。 当断不断 指应该决断的时候不能决断。

当着不着 指应该做的事不做,而不该做的事却做了。 得步进步 已进了一步,还要向前进一步。

比喻野心大,贪心永不满足。 得寸则寸 得到一寸就是一寸。

指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多少就是多少。 得过且过 且:暂且。

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

好说歹说 形容用各种理由或方式请求或劝说。 花说柳说 形容说虚***而动听的话哄人。

混应滥应 指随便答应别人的请求。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封建礼教认为,女子出嫁后,不论丈夫好坏,都要永远跟从。

见怪不怪 看到怪异的现象不要大惊小怪。指遇到不常见的事物或意外情况,要沉着镇静。

剑及屦及 形容行动坚决迅速。 将错就错 指事情已经做错了,索性顺着错误继续做下去。

将机就机 利用顺便的机会。 将计就计 利用对方所用的计策,反过来对付对方。

将心比心 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解铃系铃 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还得由谁去解决。

今月古月 指月亮古今如一,而人事代谢无常。 进旅退旅 旅。

6. 四字成语及意思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对簿公堂:在公堂受审。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提面命 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繁文缛节: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也说繁文缛礼。

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方枘圆凿 形容格格不入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工作。

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

(含讥讽意)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奉为圭臬 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否极泰来: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了。高谈阔论:***议论,多含贬义。

隔靴搔痒 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耿耿于怀:对某些事总记在心里,形容心存怨恨。

(一般指自己对某些事不满)功败垂成: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多含惋惜意)狗尾续貂:泛指以坏续好,前后不相称,多指文艺作品。

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一下子投做赌注,企图最后得胜。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瓜田李下 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全,遗漏很多。

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光天化日:比喻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鬼斧神工:形容技艺的精巧,似非人工之能为。(形容人工技艺的精巧)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汗牛,牛累得出了汗。

充栋,堆满了屋子皓首穷经:皓首,白头,钻研经典到老厚积薄发:长期积累,突然暴发。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怙恶不悛:一贯作恶,不肯悔改。涣然冰释:嫌隙、误会消除。

荒诞不经:不经,不正常的。虚妄离奇,不合正理。

黄粱一梦: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也说黄粱美梦,一枕黄粱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积重难返 指长期形成的不良风俗、习惯不易改变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少,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

比喻积少成多。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数着日子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

济济一堂 :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在一起。间不容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见仁见智: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见贤思齐:见到好的,优秀的,就向其学习,向其看齐。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枉过正 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

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久***不归 长期借去,不归还开卷有益:读书就有收获。

开卷,打开书本,借指读书。恪遵功令:严谨地遵守条令制度。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中性)狼奔豕突:狼和猪东奔西跑。

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贬)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

不用于水平、成绩等临渊羡鱼 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令人发指: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非常愤怒。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门可罗雀 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门庭若市 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面目全非 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十分纯熟的地步。(褒义词)沐猴而冠 沐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

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暮鼓晨钟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南辕北辙 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车子却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泥沙俱下 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十分光荣。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

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择精华。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期期艾艾 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贬)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

比喻事实(罪恶)很多,难以说完。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 无缺。

曲突徙薪 比喻事先***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人心不古:今人的心地不如古人淳厚。多用以感叹世。

画地为牢的意思是什么

而字组词两个字的词语

而何 蛾而 而下 而亦 奚而 而还 睋而 不而

时而 而立 若而 而况 而往 故而 而或 而且

反而 幸而 既而 而乃 偶而 已而 从而 俄而

而此 凄而 进而 而来 之而 伟而 衎而 而今

学而 而降 而已 而夫 暂而 而后 怅而 继而

恬而 乎而 忽而 惠而 而外 旋而 卒而 意而

而翁 然而 可而 涟而 而上 因而 甚而 而公

而字组词带有解释的二字词语

而姬壶:1.周代彝器名。而姬即如姬﹐战国魏安厘王之宠姬。也作"天姬"﹑"太姬"。见...

而何:1.犹如何。怎样。2.犹如何。怎么。

而或:1.有时候。如: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立:〈书〉《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

而翁:1.你的父亲。用于称人父亲﹐或为父者自称。

而外:1.以外。

而况:连词,何况。

而还:1.以还﹐以来。

而往:1.以后。2.以上。表示数量在某一点之上。

而乃:1.连词。表示承接。犹然后。2.连词。表示转折或另起话题。

而上:1.以上。表示品位﹑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2.以上。表示时间在...

而后:以后;然后:确有把握~动手。注意:‘以后’可以单用,表示从现在以后,‘...

而下:1.以下。

而今:如今。

而降:1.以下﹐以来。

而公:1.犹言你老子。倨傲的自称语。

而夫:1.此人﹐其人。

而今而后:而:语助词。从今以后。

而且:连词,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不但战胜了各种灾...

而已:助词,罢了:如此~,岂有他哉。

而来:1.以来。

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而此:1.如此。

而字组词三个字词语

形而下、 少而精、 虎而冠、

小而全、 现而今、 爱而近、

巴而思、 而亲仁、 三而竭、

再而衰、 一而二、 而姬壶、

二而一、

而字组词四个字的词语

当刑而王 不言而信 废书而叹 础润而雨 焚林而田 倒屣而迎

比肩而事 不平而鸣 简而言之 见几而作 焚薮而田 倡而不和

货而不售 焚林而猎 绝裙而去 涸泽而渔 计日而俟 崛地而起

斗而铸兵 股战而栗 国而忘家 不谋而同 鼎足而立 笃而论之

白头而新 夺门而出 淡而无味 见机而行 传檄而定 不壹而三

鼎足而三 盖地而来 和而不同 博而寡要 罕譬而喻 抵掌而谈

并日而食 拱手而降 拂袖而归 公而忘私 见几而作 抵足而眠

博而不精 不寒而栗 夺眶而出 从风而服 结绳而治 肤寸而合

具体而微 存而不论 不辞而别 不劳而食 不一而足 倍道而进

分而治之 改而更张 观机而作 泛泛而谈 揭竿而起 侧目而视

怫然而怒 卷席而葬 不勤而获 奋袂而起 见机而作 等而上之

而今而后 半涂而罢 待时而举 从天而下 冁然而笑 不言而喻

合而为一 贵而贱目 接踵而来 恭而有礼 而立之年 伏而咶天

不期而然 不期而同 避而不谈 久而久之 简能而任 拂袖而去

敬而远之 长驱而入 比屋而封 触类而长 乘隙而入 乘虚而入

戛然而止 卷席而居 不药而愈 础泣而雨 不约而同 垂拱而治

包而不办 待时而动 犯而不校 察察而明 不谋而合 不恶而严

侧足而立 大而无当 淡而不厌 好谋而成 观机而动 废然而反

不宣而战 不战而溃 尽欢而散 尽力而为 不教而杀 垂手而得

称柴而爨 极而言之 不期而遇 触类而通 焚林而畋 鼎足而居

不教而诛 和衣而睡 及锋而试 见可而进 顾而言他 待价而沽

斗而铸锥 和而不唱 从风而靡 擦肩而过 毙而后已 不劳而获

比肩而立 继踵而至 背道而驰 不欢而散 华而不实 败兴而归

不期而会 不胫而走 计日而待 戴头而来 半涂而废 不翼而飞

倍道而行 和衣而卧 过而能改 高而不危 绝裾而去 戴星而出

惠而不费 安枕而卧 兼而有之 蜂拥而至 大而化之 接踵而至

冲口而出 不劳而成 浮而不实 旦旦而伐 蜂拥而来 画地而趋

趁虚而入 废然而返 犯而勿校 大败而逃 乘兴而来 待贾而沽

道而不径 等而下之 击壤而歌 不了而了 蜂拥而上 秤薪而爨

不壹而足 脆而不坚 竭泽而渔 赫然而怒 含屈而死 重足而立

备而不用 瞠目而视 谲而不正 鸡鸣而起 霍然而愈 得而复失

不令而信 赍志而殁 不言而谕 及瓜而代 不得而知 从一而终

从天而降 赍志而没 昂然而入 半途而废 高枕而卧 称薪而爨

焚林而狩 哀而不伤

而字组词四字成语带有解释

一概而言:一概:同一标准,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自下而上:从下面到上面,从底下到上头

择善而行:指选择有益的事去做。

虚一而静: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

应际而生:际:形势。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枕善而居:指守善不移。

一览而尽:览:看。一眼望去,事物就都收入眼底。

知一而不知二:同“知其一不知其二”。汉桓宽《盐铁论·和亲》:“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明刘基《郁离子·虎貙》:“﹝若石﹞自以为虎死而无毒己者矣。於是弛其机,撤其备,垣坏而不修,藩决而不理。无何,有貙逐麋来止其室之隈……貙人立而爪之毙。君子谓若石知一而不知二,宜其及也。”参见“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形容只了解表面现象

执一而论:执:抓住。论:评论。只抓住一点或一个方面进行评论。形容看问题片面。

哑然而笑:形容笑声,禁不住笑出声来。

知而不争:争:通诤,劝阻。词语意思:明知这样做不智不仁却不去劝阻。形容不坚持原则。

应运而起:应:顺应;运:原指天命

质而不野: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同“质而不俚”。

谑而虐:开玩笑很尖刻。

行而未成:行:从事;成:成功。虽然行动了但没有成功。比喻时机还没有成熟

自崖而反:崖:崖岸;反:通“返”,回。旧时送行辞。

知难而行:知道困难而仍然去做

凿坯而遁:指隐居不仕。同“凿坏以遁”。

奄然而逝:奄然:忽然。忽然死去。

遵而勿失:遵照先人的典章制度而不违失。

一鼓而下:趁形势有利或士气高昂时,一举打垮敌人或攻占城市。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逾庖而宴:越过厨房去吃饭。逾,越过,穿过,今有逾越一词。庖:厨房

折而族之:推翻他,而且杀他的家族。

指日而待:指不久即可实现。同“指日可待”。

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

掩耳而走:指不愿意听别人的话。

择肥而噬:择:挑选;噬:咬。比喻选择富裕的人进行敲诈勒索。

坐而待弊:坐着等死。比喻遭遇危难而不***取积极的措施。

一言而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循墙而走:沿着墙走。形容恭顺谨慎

择人而事:选择好人,侍奉终身

坐而待毙:坐着等死。比喻遭遇危难而不***取积极的坐着等死措施。

鱼贯而前:像游鱼一样连贯地向前行进。

应时而生:时:时运。指顺应时运而生。

择交而友:选择结交而为朋友。指不随便交友

择木而处:旧时比喻选择贤君明主,为其效命

治丝而棼:指理丝不找头绪,就会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正确,使问题更加复杂。

一轰而起: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小,指不知句读;大,指不解疑难问题。而,转折连词,可是。遗,弃

终而复始:不断地循环往复。

杂沓而至:从各方面纷纷涌来。例句: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朋疑众难,杂沓而至。”近义词:纷至沓来

一发而不可收拾: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

中道而止:指:走到半路就放弃了前进。比喻事情还没做完就停止了。

一发而不可收: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

择邻而居:挑选邻居好的地方居住。

自上而下:从上到下

直而不肆:坦率但不过分为放肆

向明而治:形容勤于政事。

易衣而出,并日而食:易:更换;并日:两天并成一天。只有一件衣服比较体面,谁外出就换上;一天的饭食分作两天吃。比喻非常穷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择主而事:事:侍奉。旧指选择明主,为他办事。

知二五而不知十:知道两个五是多少,却不知十是什么意思。比喻看问题片面孤立。

虚而虚之:虚:空虚。力量虚弱而故意表现虚弱,使敌人反误以为强大。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没有文***,就不能流传很远。

有百害而无一利:百害:泛指许多坏处。利:泛指好处。有释义。

知二五而未识于十:知道两个五是多少,却不知十是什么意思。比喻看问题片面孤立。

坐而待旦:旦:天亮。坐着等天亮。比喻心情迫切。

置而不问:放在一旁不再过问。后用来指对事情不加过问。

中途而废: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执而不化:指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倚闾而望:yǐlǘérwàng闾:古代里巷的门。靠着家门向远处眺望。

云雾之盛,顷刻而讫:比喻某种势力不会长久

形而上学:1.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其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来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彼此孤立,永远不变;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事物外部。

遵而不失:遵照先人的典章制度而不违失。

援笔而就:援笔:拿笔。拿起笔立刻写成。形容才思敏捷。同“援笔立成”。

凿坏而遁:坏:没有烧过的砖瓦、陶器等。遁:逃避。谓隐居不仕。

质而不俚:质:朴素、单纯。俚:粗俗。质朴而不粗俗。亦作“质而不野”。

自今而后:从今以后

周而复生:周:环绕一周;复:又。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谑而近虐:开玩笑近乎伤害人。

知而不言:明明知道而不说。

应运而出:适应时机而产生。

直而不挺:指作事按正直之道而行,但有变通。相关词语直而不挺直而不挺直而不挺直而不挺直而不挺

知其不可为而为: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

择地而蹈:选择地方行走。形容做事小心谨慎。

自郐而下: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评论。同“自郐以下”。

置之死地而后已:已:结束。把他人害死才算结束。

坐而待曙:坐着等待天亮。

大于四个字的而字组词成语

成语: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 拼音: gōng ér wàng sī,guó ér wàng jiā 解释: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成语: 来而不往非礼也 拼音: lái ér bù wǎng fēi lǐ yě 解释: 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成语: 是而非之,非而是之 拼音: shì ér fēi zhī,fēi é shì zhī 解释: 对的以为不对,不对的以为对。指是非不分。 出处: 《晏子·不合经术者》:“婴闻之,是而非之,非而是之,犹非也,孔丘必据处此一心矣。”

而字的拼音和汉字解释

ér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从……到……):从上而下。

笔画数:6;

部首:而;

而字组词组成的好听的男孩女孩名字

没有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是什么意思?

汉字简体画地为牢汉字繁体画地为牢

汉语注音huà dì wéi láo

感彩贬义词

语法结构连动式词语释义 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得逾越。

词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

近义词 作茧自缚、画地为狱、划地为牢 (二者典故不同)

反义词 豪放不羁

成语出处演变自庄子“画地而趋”一词。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成”和“生”的意思是什么?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出自《楚狂接舆歌》版本二的《庄子.人间世》,该句的意思是:福庆之事象羽毛那样轻,想去接受它却又飞了;灾祸之患比大地还要重,想去躲开它却怎么都躲不开。

该诗的原文是: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译文:

凤鸟啊,凤鸟啊(指大道)!怎么就到了如此德衰礼坏之地步呢?未来的繁荣不能期待会出现,过去的兴旺也没办法再追回。天下有道,兴隆繁荣是圣人(也指大道,后同)成就之功;天下无道,灾连祸结,也是圣人在那里艰难支撑时日。正如今日之天下,仅仅能勉强躲避大灾大难,福庆之事象羽毛那样轻,想去接受它却又飞了;灾祸之患比大地还要重,想去躲开它却怎么都躲不开。过去了、过去了!往后就靠仅有的这点德性了;完结了、完结了!在被划好的轨迹上奔趋!昏暗无光使我看不清,但不妨碍我的前行!曲曲弯弯使我行动不便,但也不会伤害我的双足!”

作品鉴赏:

这首《楚狂接舆歌》,始见于《论语·微子》。后来司马迁写《史记》,将其录入《孔子世家》中,“谏”下增一“兮”字,“追”下增一“也”字。另外,在《庄子·人间世》中,也有一首同名的歌,系敷衍《论语》中的这一首而成,增至二十八句。“楚狂”,是楚国佯狂的一位隐士;“接舆”,原义为迎着孔子坐的车,并非“楚狂”的名字。《庄子》中将“接舆”定为楚狂的名字,其实是一种误解。先秦典籍中提到“楚狂”的著作甚多,《庄子》中除《人间世》外,又见于《逍遥游》、《应帝王》。又《杨子》、屈原《九章·涉江》等也都涉及。至晋代,皇甫谧作《高士传》,始称其姓陆名通,不见其载籍依据,当系杜撰。

全歌六句,计分三个层次。开头两句为第一层次。是对孔子的讽刺。凤鸟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只在政治清明时才会出现。孔子曾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此以“凤鸟”指孔子。“德之衰”,是说美好的品德愈来愈少,品德修养愈来愈差,凤鸟不像凤鸟,孔子不像孔子了。凤鸟本该在政治清明时出现,而现 在世道昏乱时竟然也出现了,以此讽刺孔子到处奔走、求为世用的不合时宜的所作所为。疑问副词“何”字的运用,更增强了对孔子的作为表示怀疑与否定的分量。中间两句为第二层次,是对孔子的规劝。“往者”句说,已经过去的事情已无法劝阻;“来者”句说,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防范、避免,是要孔子知错改过、避乱隐居的意思。两句合起来,重点落在后一句上,与成语“亡羊补牢,犹为未晚”的意思正好相当。最后两句为第三层次,是对孔子的警告。“已而”是劝孔子别再一意孤行,相当于今人所说的“算了吧”、“罢休吧”。什么原因呢?“今之从政者殆而”,这虽是泛说当今从政的人处境险恶,又是专门唱给孔子听的,主要用意还在于警喻、提醒孔子。

从歌词大意中不难体察到歌者的出世思想。因为有了这首《接舆歌》,“楚狂”、“接舆”成了后世佯狂避世的一个典型。后世文人常自比“楚狂”、“接舆”,以表示自己的隐居不仕或放诞不羁,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高歌一曲垂鞭去,尽日无人识楚狂”(吴融《灵宝县西测井》),“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世随渔父醉,身效接舆狂”(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等。《论语》中说,孔子听了这首歌,下车去,准备和楚狂交谈,楚狂赶快避开,孔子没有谈成。从不同的处世态度来说,两人即使交谈了,也是不可能谈到一起去的。孔子周游列国,备尝艰难险阻,道不得行,“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而并不退缩、后悔,正是有鉴于天下无道,希望力挽狂澜。正如他所表白的:“天下有道,丘不易也。”(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译文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同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楚狂接舆歌》主要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楚狂的出世狂者的形象,同时,也让读者想见站在他对面的一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与命运抗争的积极入世的强者形象——孔子。这大概也是《论语》、《史记》中记载楚狂故事的一点用心吧。

文学思想:

从文学的角度着眼,这首《楚狂接舆歌》虽说不上有多高的艺术性,但它是出现较早的一首楚地民间歌谣,与早期其他楚歌如《渔父歌》(又名《孺子歌》、《沧浪歌》,见《孟子·离娄上》)、《越人歌》(见刘向《说苑·善说》)、《徐人歌》(见刘向《新序·节士》)等一起,是中国古代的一大文学体裁楚辞的滥觞,其在中国文学史(主要是文体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是不应该小看的。

宁们不但只是算是谁啥意思

“成”是有所成就的意思。“生”是保全生命的意思。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意思是:在有道的社会里,圣人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在无道的社会里,圣人还可以保全生命。

出自战国庄子的《庄子·人间世》中的<楚狂接舆歌>。

原文: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译文:

凤凰呀凤凰呀,为什么你的美德一天不如一天。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劝阻,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防范。在有道的社会里,圣人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在无道的社会里,圣人还可以保全生命。

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罢了罢了,别在人面前夸赞自己的品德。危险啊危险,不要在地上制定规则让人遵循。棘刺啊棘刺,不要妨碍我走路,旅途中的刺榆啊,不要刺伤了我的双脚。

扩展资料

这首《楚狂接舆歌》是出现较早的一首楚地民间歌谣,与早期其他楚歌如《渔父歌》、《越人歌》、《徐人歌》等一起,是中国古代的一大文学体裁楚辞的滥觞。

始见于春秋孔子***编写的《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全歌只有六句,计分三个层次。开头两句为第一层次。是对孔子的讽刺。中间两句为第二层次,是对孔子的规劝。最后两句为第三层次,是对孔子的警告。

后来司马迁写《史记》,将其录入《孔子世家》中,“谏”下增一“兮”字,“追”下增一“也”字。

《庄子·人间世》中同名的歌,系敷衍《论语》中的这一首而成,增至二十八句。“楚狂”,是楚国佯狂的一位隐士;“接舆”,原义为迎着孔子坐的车,并非“楚狂”的名字。先秦典籍中提到“楚狂”的著作甚多,《庄子》中除《人间世》外,又见于《逍遥游》、《应帝王》。

因为有了这首《接舆歌》,“楚狂”、“接舆”成了后世佯狂避世的一个典型。后世文人常自比“楚狂”、“接舆”,以表示自己的隐居不仕或放诞不羁。

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出自唐代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意思是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出自唐代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意思是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等。

《论语》中说,孔子听了这首歌,下车去,准备和楚狂交谈,楚狂赶快避开,孔子没有谈成。从不同的处世态度来说,两人即使交谈了,也是不可能谈到一起去的。孔子周游列国,备尝艰难险阻,道不得行,而并不退缩、后悔,正是有鉴于天下无道,希望力挽狂澜。

《楚狂接舆歌》主要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楚狂的出世狂者的形象,同时,也让读者想见站在他对面的一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与命运抗争的积极入世的强者形象——孔子。

百度百科--楚狂接舆歌

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个性人格和个体精神的问题并对其予以深切关注。不仅如此,庄子还分别从外在的处世之道(委蛇其形)和内在的精神超越(逍遥其心)两个方面给予了深刻回答。委蛇其形为追求个性人格和个体精神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逍遥其心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 一、安时处顺,委蛇其形 委蛇,又作委佗,语出《应帝王》关于神巫季咸、列子与壶子的故事中,庄子在记述壶子示季咸以地文、天壤、太冲莫胜之后说:“向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由这段话可以看出,委蛇应是因顺和随顺的意思,即应世而变、顺时而动,用庄子的话来说也就是“安时处顺”、“虚己游世”。 庄子所生活的战国中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在《人间世》中,庄子借楚狂接舆之口说道,“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在这样的无道乱世,圣人也只能保全生命,以求“仅免刑焉”。即便如此,庄子仍然发出执著的呼唤:为了寻求生存空间,你必须放弃“临人以德”和“画地而趋”的处世原则,学会在荆棘密布的道路上退步迂回、曲折前行,以使自己的生命不受到伤害。 由此不难看出,作为一位把人格和精神看作自己灵魂的伟大哲人,人生追求的高远,让庄子极欲如鲲鹏展翅一般扶摇直上,超然世外;社会现实的险恶,又迫使庄子不得不像潜龙在渊一样隐于底层,顺世随俗。因此,在庄子那里,超世和遁世的人生态度虽然也时有闪现,但是更多的情况下,庄子强调的是 “安时处顺”、“虚己游世”的顺世人生态度。 与一般人所理解的不同,这并不是一种消极逃避和随波逐流,而是在对社会现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基础上的一种灵活应对,是一种“出于淤泥而不染”的处世方略和人生态度。因为,庄子的这种“当其时,顺其俗”是有一定限度的,这就是“顺人而不失己”和“外化而内不化”。“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外物》),“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知北游》)。只有顺人而不失己,才能保持自身的人格;只有外化而内不化,才能获得内心的精神。 面对变幻莫测的风云乱世,孔子的应对策略是“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孟子则进一步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在庄子看来,儒家的这种入世太过积极进取、退隐太过消极无为的处世态度未免有失偏颇,甚至不无虚伪。因此庄子进一步指出,“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刻意》)也就是说,圣人能做到:不雕砺心志而高尚,不讲仁义而修身,不求功名而治世,不处江海而闲游,不事导引而高寿。圣人能忘掉一切,也拥有一切,恬淡自如,心游四方。也即圣人真正化解了人格与世俗之间的矛盾,他既能超然于世外,又能浪迹于世间;既保留了人格和精神,又实现了社会使命和道德完善。由此看来,庄子的人生哲学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 那么,怎样才能具体做到顺人而不失己和外化而内不化呢?庄子提出了“缘督以为经”的方法。“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只要做到了“缘督以为经”,在社会生活中就能像庖丁解牛那样 “以无厚入有间”,则“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已经超越了世俗的道德善恶区分,要紧的是无近名和无近刑,因为它们都是关乎着生命的。按照世俗道德标准的规定,无论是善的还是恶的东西,在庄子眼里看来,都对生命没有什么好处。刑固然是对生命的伤害,名又何尝不是呢? 二、坐忘无待,逍遥其心 如果说委蛇其形的外在处世之道为庄子追求个性人格和个体精神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逍遥其心的内在精神超越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其实,如果我们承认是对必然性的认识的话,那么安时处顺、委蛇其形的处世之道和游刃有余、挥洒自如的人生境界本身就是人格和精神的一种表现。因为只有以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为前提,虚己以游世才是可能的,缘督以为经也才是可行的,“以无厚入有间”也才真正有余地可以游刃。 庄子把实现个性人格和个体精神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而这种人格和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逍遥游。关于逍遥游的境界,庄子是这样描述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在这里,庄子一方面指出逍遥游即一种无拘无束、无牵无绊的自在的状态,另一方面也指出要达于逍遥游的境界,就必须做到“无功”、“无名”、“无己”。 所谓“无功”就是不“以物为事”(《逍遥游》)。只有“无功”,才能不被功绩左右,不受物欲役使。庄子主张:“无为谋府,无为事任”(《应帝王》),“不与物交,淡之至也”(《刻意》)。这样就不会被扰乱心神,“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天地》)所谓“无名”就是不“以天下为事”。只有“无名”,才不会被虚名所困,受名誉之累。只有“无己”,才能不被形体所拘,实现精神超越。庄子认为,“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成玄英疏曰:“凡天下难忘者,己也,而己尚能忘,则天下有何物足存哉!是知物我兼忘者,故冥会自然之道也。” 在“无功”、“无名”、“无己”这三者中,又以“无己”之境界最高。宋荣子的“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仅仅只是处于荣辱不惊的“无名”的境界;列子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逍遥游》),看来已是无牵无绊、风流无比,但却执著于我,“犹有所待者也”(《逍遥游》),说到底,仍然未到物我两忘的“无己”之境。因此,如果说“无功”、“无名”是对身外之物的否定和扬弃,那么“无己”则是对主体自身的否定和扬弃。只有“无己”之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无功”、“无名”。而一旦做到了“无功”、“无名”、“无己”,也就达到了“无待”逍遥、游于无穷的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无待”逍遥的境界呢?庄子提出了三种实现精神超越的修养方法,即“心斋”、“坐忘”和“见独”。这三者都是指主体通过超验的方式使心灵或精神达到一种“虚静”的境界,而“坐忘”和“见独”则是“心斋”的具体操作方法。关于“心斋”,庄子在《人间世》中借孔子和颜回之口作了这样的描述,“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由此可见,“心斋"就是指通过斋戒的方法摒除私欲杂念,使心灵进入一种完全虚静的状态。庄子还进一步揭示了心斋之妙用,“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这其实也就是“无己”的境界。作为“心斋”具体操作方法的“坐忘”,庄子仍然是借孔子和颜回的对话作了描述,“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大宗师》)这里的“坐忘”,其实是对“心斋”坐出了具体的解释,从“忘仁义”到“忘礼乐”再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其实就是从忘物到忘我再到无待逍遥之境的过程。作为“心斋”另外一种操作方法的“见独”,庄子在《大宗师》中的描述是这样的,“叁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很显然,这里从“外天下”、“外物”、“外生”、经过“朝彻”、“见独”所达到的“无古今”和“不死不生”的“撄宁”境界和上述的无待逍遥之境是同一境界。通过这三种方法,心就会像一座“虚静恬淡”(《人间世》)的空室,由此而“虚室生白”(《人间世》)。 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个性人格和个体精神的问题并对其予以深切关注。不仅如此,庄子还分别从外在的处世之道(委蛇其形)和内在的精神超越(逍遥其心)两个方面给予了深刻回答。委蛇其形为追求个性人格和个体精神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逍遥其心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 一、安时处顺,委蛇其形 委蛇,又作委佗,语出《应帝王》关于神巫季咸、列子与壶子的故事中,庄子在记述壶子示季咸以地文、天壤、太冲莫胜之后说:“向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由这段话可以看出,委蛇应是因顺和随顺的意思,即应世而变、顺时而动,用庄子的话来说也就是“安时处顺”、“虚己游世”。 庄子所生活的战国中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在《人间世》中,庄子借楚狂接舆之口说道,“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在这样的无道乱世,圣人也只能保全生命,以求“仅免刑焉”。即便如此,庄子仍然发出执著的呼唤:为了寻求生存空间,你必须放弃“临人以德”和“画地而趋”的处世原则,学会在荆棘密布的道路上退步迂回、曲折前行,以使自己的生命不受到伤害。 由此不难看出,作为一位把人格和精神看作自己灵魂的伟大哲人,人生追求的高远,让庄子极欲如鲲鹏展翅一般扶摇直上,超然世外;社会现实的险恶,又迫使庄子不得不像潜龙在渊一样隐于底层,顺世随俗。因此,在庄子那里,超世和遁世的人生态度虽然也时有闪现,但是更多的情况下,庄子强调的是 “安时处顺”、“虚己游世”的顺世人生态度。 与一般人所理解的不同,这并不是一种消极逃避和随波逐流,而是在对社会现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基础上的一种灵活应对,是一种“出于淤泥而不染”的处世方略和人生态度。因为,庄子的这种“当其时,顺其俗”是有一定限度的,这就是“顺人而不失己”和“外化而内不化”。“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外物》),“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知北游》)。只有顺人而不失己,才能保持自身的人格;只有外化而内不化,才能获得内心的精神。 面对变幻莫测的风云乱世,孔子的应对策略是“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孟子则进一步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在庄子看来,儒家的这种入世太过积极进取、退隐太过消极无为的处世态度未免有失偏颇,甚至不无虚伪。因此庄子进一步指出,“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刻意》)也就是说,圣人能做到:不雕砺心志而高尚,不讲仁义而修身,不求功名而治世,不处江海而闲游,不事导引而高寿。圣人能忘掉一切,也拥有一切,恬淡自如,心游四方。也即圣人真正化解了人格与世俗之间的矛盾,他既能超然于世外,又能浪迹于世间;既保留了人格和精神,又实现了社会使命和道德完善。由此看来,庄子的人生哲学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 那么,怎样才能具体做到顺人而不失己和外化而内不化呢?庄子提出了“缘督以为经”的方法。“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只要做到了“缘督以为经”,在社会生活中就能像庖丁解牛那样 “以无厚入有间”,则“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已经超越了世俗的道德善恶区分,要紧的是无近名和无近刑,因为它们都是关乎着生命的。按照世俗道德标准的规定,无论是善的还是恶的东西,在庄子眼里看来,都对生命没有什么好处。刑固然是对生命的伤害,名又何尝不是呢? 二、坐忘无待,逍遥其心 如果说委蛇其形的外在处世之道为庄子追求个性人格和个体精神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逍遥其心的内在精神超越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其实,如果我们承认是对必然性的认识的话,那么安时处顺、委蛇其形的处世之道和游刃有余、挥洒自如的人生境界本身就是人格和精神的一种表现。因为只有以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为前提,虚己以游世才是可能的,缘督以为经也才是可行的,“以无厚入有间”也才真正有余地可以游刃。 庄子把实现个性人格和个体精神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而这种人格和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逍遥游。关于逍遥游的境界,庄子是这样描述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在这里,庄子一方面指出逍遥游即一种无拘无束、无牵无绊的自在的状态,另一方面也指出要达于逍遥游的境界,就必须做到“无功”、“无名”、“无己”。 所谓“无功”就是不“以物为事”(《逍遥游》)。只有“无功”,才能不被功绩左右,不受物欲役使。庄子主张:“无为谋府,无为事任”(《应帝王》),“不与物交,淡之至也”(《刻意》)。这样就不会被扰乱心神,“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天地》)所谓“无名”就是不“以天下为事”。只有“无名”,才不会被虚名所困,受名誉之累。只有“无己”,才能不被形体所拘,实现精神超越。庄子认为,“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成玄英疏曰:“凡天下难忘者,己也,而己尚能忘,则天下有何物足存哉!是知物我兼忘者,故冥会自然之道也。” 在“无功”、“无名”、“无己”这三者中,又以“无己”之境界最高。宋荣子的“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仅仅只是处于荣辱不惊的“无名”的境界;列子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逍遥游》),看来已是无牵无绊、风流无比,但却执著于我,“犹有所待者也”(《逍遥游》),说到底,仍然未到物我两忘的“无己”之境。因此,如果说“无功”、“无名”是对身外之物的否定和扬弃,那么“无己”则是对主体自身的否定和扬弃。只有“无己”之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无功”、“无名”。而一旦做到了“无功”、“无名”、“无己”,也就达到了“无待”逍遥、游于无穷的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无待”逍遥的境界呢?庄子提出了三种实现精神超越的修养方法,即“心斋”、“坐忘”和“见独”。这三者都是指主体通过超验的方式使心灵或精神达到一种“虚静”的境界,而“坐忘”和“见独”则是“心斋”的具体操作方法。关于“心斋”,庄子在《人间世》中借孔子和颜回之口作了这样的描述,“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由此可见,“心斋"就是指通过斋戒的方法摒除私欲杂念,使心灵进入一种完全虚静的状态。庄子还进一步揭示了心斋之妙用,“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这其实也就是“无己”的境界。作为“心斋”具体操作方法的“坐忘”,庄子仍然是借孔子和颜回的对话作了描述,“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大宗师》)这里的“坐忘”,其实是对“心斋”坐出了具体的解释,从“忘仁义”到“忘礼乐”再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其实就是从忘物到忘我再到无待逍遥之境的过程。作为“心斋”另外一种操作方法的“见独”,庄子在《大宗师》中的描述是这样的,“叁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很显然,这里从“外天下”、“外物”、“外生”、经过“朝彻”、“见独”所达到的“无古今”和“不死不生”的“撄宁”境界和上述的无待逍遥之境是同一境界。通过这三种方法,心就会像一座“虚静恬淡”(《人间世》)的空室,由此而“虚室生白”(《人间世》)。 三、对当代人的几点启示 庄子哲学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思想观念曾经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他委蛇其形的处世智慧和逍遥其心的精神追求,即使在今天看来,对当代人仍有着许多积极的启示和可供借鉴之处。 首先,安时处顺、委蛇其形的处世之道启示我们在人生实践中要能屈能伸、进退自如,从而等待时机、以求有为。现代社会发展速度日益加快,这就要求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要让自己像弹簧一样富有张力和“弹性”,既不因为遭受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感叹生不逢时而逃避社会生活,也不因为不识时务而一意孤行甚至处处碰壁而被社会生活所吞噬。只有能屈能伸、进退自如的人才能在任何时候都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适时把握机遇,从而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顺人而不失己”、“外化而内不化”的做人原则启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外柔内刚、外圆内方,从而保持的个性人格。当今社会虽然不似庄子所描述的那般险恶,但由于人与人的社会和社会交往日益密切,每个人的个性和个性意识不断增强,我们仍能从庄子的为人之道中得到启示,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营造出与他人和谐共处的人际环境。在此过程中,个人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稍作让步、顺随他人,能使他的人格更容易得到保持。正如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不至于使人格之“刃”因锋芒毕露而被损毁。 第三,“无功”、“无名”、“无己”、“无待”的精神追求启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淡泊名利、超越自我,从而享受到心灵的放松和精神的。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身不由己地快步向前,难以体验到片刻的放松和休闲,以至于有的人在无法停歇的奔波忙碌中忘记了人生的本来目的,以为只有拥有得越多才能换来越多的放松和休闲,甚至是幸福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和?幸福不是指你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的多少,更不是指你可以做的事情的多少。庄子告诉我们,“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缮性》)者只会被外物所困、受欲望支配,只有受外界和自身束缚最少的人才能体验到最多的。 第四,“物物而不物于物”、“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的批判精神启示我们要高扬理性、勇于反思,从而不至于在现代社会中迷失自我。在场经济和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本来服务于人的物却反过来左右人。作为主体的人,也越来越被工具理性和物质欲望所左右,却越来越缺乏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以至于最终沦为物的奴隶。与此相应,价值迷途、人性扭曲、情感淡漠、文化快餐、艺术媚俗等现象也随之而起,这就要求我们现代人也应该像庄子那样具备敏锐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能力。 第五,坐忘无待,逍遥其心的人生追求启示我们要重拾理想、坚定信仰,从而保留内心世界的一方圣土,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理想和信仰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精神需要,为我们提供着精神依托、精神归宿和力量源泉。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理想失落、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等精神危机也全面暴露。庄子之所以在“仅免刑焉”的那样一个无道乱世仍能做到委蛇其形、逍遥其心,就是因为他把逍遥游的境界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理想。我们当代人在今天只有再次拾起我们的理想,不断坚定我们的信仰,才能保留我们内心世界的那一方圣土,并最终使它成为美好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