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_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拼音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7-09 0
  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怎么读
  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
  3. “不困不启”是什么意思?
  4.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是什么意思啊
  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6. 举一反三的论语原句
  7. 不愤不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
  8. 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出自哪里

出自《论语·述而》,作者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再传***。

原文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_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拼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文章选自《论语》,是孔子及其***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及再传***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主旨赏析:

“述而”是孔子的自我评价,其字面意思是仅传述既有内容而不进行创始性的工作。但事实上,正如孔子的有关工作所显示的,在他对既有内容的传述过程中实际上包含了创始性的义涵。

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百度百科-论语·述而

百度百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怎么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扩展资料:

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

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不困不启”是什么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一、出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篇》。

二、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翻译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扩展资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篇》,《论语·述而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疲倦)的教学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的好学好问;“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的谦虚谨慎。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是什么意思啊

“不困不启”意思是:困: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不困不启[bù kùn bù qǐ]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一、不迁怒,不贰过。不困不启不悱不发。孔子?

二、不困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隅反,则不复也。

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困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四、孔子曰:“不困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五、不困不启,不悱不发,你再想想,这也算是我对你儒学功底的一个考核,悟透了这一层,对你修炼此功有莫大的好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以此来说明另外三个方面,就不要用同一种方法重复教他了。

出处《论语·第七章·述而篇》——战国·孔子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却不得明白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以此来说明另外三个方面,就不要用同一种方法重复教他了”。

扩展资料

1、《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创作背景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出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再传***关于孔子及其***言行的记录。

2、《论语·第七章·述而篇》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及再传***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

举一反三的论语原句

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扩展资料: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参考资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百度百科

不愤不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苦思不得解时,就不开导;不到欲诉不能言时,就不启发。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进行新的教学。”

注释

“愤”,指苦思而不得解。

“启”,开也,教也。

“悱”,指欲诉而不能言。

“发”,开也,明也。

“隅”,角也。“举一隅”有的本子作“举一隅而示之”,即屋有四角而示之一角。

“反”,类推。“不以三隅反”,即不能由屋之一角类推而知其余三角,亦即不能举一反三。

“复”,往来也。“不复”,指不再进行新的教学。

评析

孔子教学,总是尽量先使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必要等到学生苦思而不得解、欲诉而不能言时,孔子才会予以启发,使其豁然贯通。若学生“不愤不悱”,孔子则不为启发,因为那对学生有害无益。

即便是予以启发,孔子也是尽量适度,点到为止。也就是“举一隅”而示之,以期学生能举一反三,由此一隅而推知其余三隅,而不是直告以屋之四隅,必得使学生最终能透彻领悟而“明辨之”。这就是启发式教学。

能否举一反三,是衡量学生是否能“明辨之”的关键指标。如果不能,则说明学生尚未真正理解领悟,也就不能开始新的教学内容。能“明辨之”才说明已经开智,教学的目的也才算达到。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启发式教学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的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教学而展开。

近代教育史上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在谈到教师对于儿童的帮助时,也是特别强***师介入的适时与适度,这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举一隅”以示之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其实如出一辙。可见智者的思想总能想通。

总有人批判儒学是统治者愚弄百姓的工具,其无稽之处,实在是显而易见。从古到今,但凡要给人灌迷汤,用的必定都是灌输式。若像孔子那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把人启发得都心明眼亮,都独立思考,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那还怎么愚弄人?

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出自哪里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2、出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篇》。

3、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造句:

一、不迁怒,不贰过。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二、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举一隅不以隅反,则不复也。

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四、孔子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五、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你再想想,这也算是我对你儒学功底的一个考核,悟透了这一层,对你修炼此功有莫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