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书铁券钱镠,丹书铁券钱镠在哪里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7-07 0
  1. 周星驰的“免死金牌”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
  2. 丹书铁券最初只是身份象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能够“免死”的?
  3. 历史上的"丹书铁券"真能免死罪吗
  4. 汉朝皇帝一般给有功大臣发的令牌叫什么

熟悉《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小旋风柴进家里有一块免死金牌丹书铁券,作者写的这个情节在历史上可是有真实依据的。宋太祖赵匡胤借兵权在手,黄袍加身,在后周柴家夺得了皇位。为了安抚大臣,使自己的皇位更加牢固,下旨厚待柴氏子孙,给予柴氏子孙?丹书铁券?,书中的柴进便是后周柴氏的后人,即使子孙犯罪,也可以免除。

赵匡胤

丹书铁券这种好东西,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后,为了笼络功臣,发下了?丹书铁券?给开国元勋,不过这时候的?丹书铁券?只是一种荣誉证明,并没有免死的功能,有点类似于唐代的?凌烟阁功臣?,而且,汉高祖那一拨获得丹书铁券的人,其子孙被处死的还不少...

丹书铁券钱镠,丹书铁券钱镠在哪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刘邦

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开始有了免死的权限,但次数不多,基本都在三次以下,用一次少一次。宋代,宋太祖赵匡胤赐予后周皇室柴氏丹书铁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型,成了***《水浒传》里小旋风柴进的原型。

北魏时期,孝文帝经常颁授铁券,甚至还出现了大臣向皇帝乞求铁券,以作护身之符的现象。

隋唐以后,颁发?铁券?已成为一种制度,凡开国元勋、中兴功臣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皆赐予?铁券?,连一些宠宦、甚至宦官也有获得?铁券?的,明代魏忠贤就有一个。而且,从隋代起,?铁券?上的丹砂填字渐渐改为用金填字,故后世又将其称为?金书铁券?,变成了金色,这也是?免死金牌?这一称呼的由来。

明朝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等34人获得丹书铁券,清代,丹书铁券制度被废除。

博物馆现存丹书铁券

铁券镌刻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赐券的日期,赐予对象的姓名、官爵、邑地;二、记载被赐者对朝廷的功勋业绩;三、皇帝给被赐者的特权,如免死等;四、皇帝的誓言。按朝延的有关法律,持有铁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赐予的种种特权。

不过,免死金牌固然很好,也不是什么都能搞定的,一般的丹书铁券上边都会写?谋逆除外?,这就全归到皇帝的心情了,依然是皇上想杀就杀。最主要的一点,天下不是一家的天下,改朝换代是中国古代的特点。李善长就是朱元璋给的丹书铁券,也是朱元璋亲手杀掉的,李善长当时已经七十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真的会谋反么?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朱元璋的顾虑,李善长必须要杀掉。明代大太监魏忠贤就有一个,闹得太厉害,崇祯帝也一样照杀不误。

李善长

所以,功臣虽有大功,但依然是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算拿到了免死金牌,认清自己的位置,也才是最重要的啊。

周星驰的“免死金牌”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

大家都知道,免死金牌就是可以免去***的一个凭证,但是这个物品却是有着有效期的,因为对于这个金牌也只能仅限于本朝。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个奇葩的***。明朝一个贪官居然拿着唐朝的免死金牌求朱元璋饶自己一命,没想到如麻的朱元璋居然将他网开一面。其实朱元璋想通过这件事情告诉全天下的人:朱元璋不是个狂魔,只要像这个人的祖先一样为国家效力就可以享受***的恩泽。

一、一块唐朝的免死金牌

明朝的律法在历史上是十分严苛的,在大明的律例中明确的规定,如果***超过了六十两白银,就会处以***。为什么这么严厉呢?是因为朱元璋自小生活贫苦,他受尽了贪官污吏的压迫和欺侮,所以对于贪官特别的痛恨。有一年,朱元璋严厉的处治了当时的贪官,有一天杀了有近千名的贪官。所以在朝廷当官,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当差,都怕跟贪官沾上一点点边。但是就在这种严厉的条例之下,有位姓钱的官员竟敢冒天下大不违犯法。最后还拿出了一块唐朝免死金牌给朱元璋。

二、朱元璋的用意

这位叫钱用勤的官员被抓住之后十分的害怕,就在关在牢狱当中即将要处斩的时候,他突然的想起了家里有一块五百多年前一直珍藏到现在的免死金牌。于是赶紧让儿子从家里将它取出,立即呈现在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问起金牌的来历时才知道,原来钱用勤的祖先曾经征伐过南方地区,在战争结束之后,唐朝的君主就御赐了这块免死金牌给他,于是就一直被后人世世代代的传了下来。没想到朱元璋看到这个金牌之后竟然免去了钱用勤的死罪。因为朱元璋想通过这件事情告诉全天下,只要像这位钱氏家族的人员一样尽职保护国家,就会得到***的恩典。

明朝的朱元璋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君主,为了保住朱氏的王朝,竟然将自己出生入死,建功立业的兄弟们杀了个干净。对于贪官污吏更是十分的痛恨。但是当钱用勤这个贪官用唐朝的免死铁牌来换取明朝君主的大赦,而朱元璋竟然同意了。这不是朱元璋有多么的心慈手软,而是他要通过这个行为来告之天下的子民们,自己是一个明君,只要尽心尽责的为国家效劳,就可以得到皇恩的庇护。

丹书铁券最初只是身份象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能够“免死”的?

所谓“免死金牌”,就是历史上的“丹书铁券”。

“丹书铁券”又名“誓书铁券”、“金书铁契”等,是帝王赐给功臣们世代保存,可以享受免罪特权的凭证,一般用铁板制成,以丹朱书写其上,故得此名。据史料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书写丹书以赋特权的做法。《周礼·秋官·司约》有载“书于丹图”之事,汉代著名经学家郑玄说过:“今俗语有铁券丹书,岂此旧典之遗言。”可见,这种特权证件在汉代以前确已有之。不过,真正意义上的丹书铁券,发明权应归刘邦。据《汉书·高帝纪》载:“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宝,藏之宗庙。”这种铁券折中剖开,分为左右两块,左颁功臣,右藏内府,都要永久保存。如果功臣本人或其后代犯了死罪,取两个半券合二为一,推念旧功,可获赦免。像为刘邦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人,都曾获赐这种丹书铁券。这种具有免死效力并可传之子孙的铁券不同于一般契约,在颁发的时候要举行隆重的典仪。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来看,凡领取丹书铁券者都要郑重宣誓,其誓词为:“使黄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看来,获赐丹书铁券不仅享有好处,也有尽忠义务。

丹书铁券在汉代以后成为皇帝笼络功臣的重要手段,不过在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南朝梁时变为“丹书银券”,隋朝又改为“金书铁券”,唐代又把“丹书”发展成嵌金,辽代则继续升级为“丹书金券”,变得越来越珍贵且不易了。丹书铁券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明初文学家陶宗仪在《辍耕录》卷十九《铁武肃铁券》中有过记载:“形宛如瓦,高尺余,阔二尺许,券词黄金相嵌。”清代诗人钱泳在其《履园丛话》中也有记述:“其形如瓦,高今裁尺九寸,阔一尺四寸六分,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两,盖熔铁而成,镂金其上者。”对照之下,虽然记载不尽一致,但仍可认定是同一块铁券,即唐昭宗于乾宁四年(8***年)派遣焦皇赐给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钱缪的铁券,这也是现存最早的铁券实物。

钱缪是五代时吴越国的建立者,出身于贫民家庭。唐朝末年,他投奔到镇江董昌麾下。董昌任杭州刺史,组建八都,任他为都指挥使。乾宁二年,董昌头脑发热,占据越州之后,自称“大越罗平国王”,为收买钱缪,封之为“两浙都指挥使”。钱镠明白这是胡闹,不受且致书劝阻。但董昌仍一意孤行。唐昭宗知道这一消息后,诏令钱缪为浙东招讨使,讨伐董昌。乾宁三年,钱缪击败董昌,占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割据一方。为了褒奖讨逆之功,同时也为笼络他,唐昭宗任其为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封越王,并赐“金书铁券”。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同样看重分赐功臣铁券的办法,于是用到了钱家的这件祖传之宝。朱元璋参考了它的样式,一次就制作出***块这样的免死牌,于洪武二年(1369年)分赐功臣。此为历史上颁发这种特权凭证最多的一次。明初大功臣徐达的儿子徐辉祖就曾享用过一次。据《明史·徐辉祖传》载:“成祖入京师,辉祖独守父祠弗迎。于是下吏命供罪状,惟书其父开国勋及券中免死语。成祖大怒,削爵幽之私第。”大约如果没有这件传世之宝,这位徐家之后不可能只是削爵位关禁闭了事吧。

只是,丹书铁券并非福荫无边,所谓免死,既不包括谋反叛乱祸及社稷之罪,更要看皇帝是否愿意发慈悲了。比如朱元璋诛杀的那些功臣如李善长、蓝玉、胡惟庸等人,无不持有他亲手所赐的丹书铁券,可是一旦龙颜大怒,这种免死金牌就变成了废铁一块。可见,在皇帝制定游戏规则的前提下,丹书铁券不是什么万能的护身符,所谓“免死金牌”,只是他们笼络功臣的一种高级玩具而已。

历史上的"丹书铁券"真能免死罪吗

丹书铁券,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免死牌”,“免死金牌”。大家都知道,丹书铁券刚颁发时,它仅仅只是一个身份的象征,而直到南北朝,它才有了所谓的“免死”功能。

说起丹书铁券,得追溯到汉高祖刘邦身上,那时他夺取***后,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奖励,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笼络功臣。“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符”也就是“契”,是皇帝与功臣、重臣之间信守的凭证。而丹书铁券,是用朱砂在铁片上填字,这时的铁券仅仅是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并未发展到“免死牌”“免死金牌”的功能。

而丹书铁券真正发展到可以免死的地步,是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一开始的规定是持有铁券的人可以免死1-3次,而随着时间的发展,朝代的进步,到唐朝后期,甚至子孙还可以持券免死3次,那时的丹书铁券被称为钱镠铁券,“……卿恕九死,子孙免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而这种铁券,也是中国现存于世的最早铁券实物,非常珍贵。汉朝时期最早的丹书铁券,如今早已是看不到的了。

我觉得,丹书铁券成为免死金牌,也是皇帝对于大臣的一种检测手段,目的是让大臣更加忠诚自己。

汉朝皇帝一般给有功大臣发的令牌叫什么

***《水浒传》的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中,写店主人介绍柴进时说:“你不知!俺这村中有个大财主,姓柴,名进,此间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做‘小旋风’。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钦赐予他‘誓书铁券’在家,无人敢欺负他……”五十二回中柴进也提到:“小人是柴世宗嫡派子孙,家间有先朝太祖誓书铁券。”

这里说的“誓书铁券”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有了它就无人敢欺?

笼络功臣的工具

《水浒传》中的“誓书铁券”,即是通常所说的“丹书铁券”的一个异称。汉代用丹砂填字,故《汉书》作“丹书铁契”;后梁用银粉填字,故《资治通鉴》作“银券”;辽代用金填字,故《辽史》作“金券”;《明史》则因铁券可世代相传而称为“世券”。此类名目繁多的称呼指的都是一个东西,是君主赐予勋贵功臣免罪免死的一种凭证,因取坚久之意,遂以铁铸之。

丹书铁券的发明人大概是汉高祖刘邦。许慎的《说文》里说“符,信也”。先秦时代,符节是古人用作凭证的一种信物。古代君王分封诸侯、功臣或会盟时都要以竹符为信征,剖分为二,双方各执其一。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分封功臣,与之剖符作誓,大概是觉得竹木易朽,不足以表达自己永有天下的愿望及使功臣世世代代永享富贵爵禄的决心,遂易之以铁,试图提高它的可信度。如此说来,新出现的铁券其实就是一种用特殊材料制成的符节。

史书记载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即将皇帝与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书写在铁券上,装进金匮,藏在用石建成的宗庙内,以示郑重和保证铁券正本的安全。铁券状如瓦形,两券合而为一整体,左券颁发给功臣、重臣,右券藏入***内府或宗庙内,遇到特殊情况,将两券合在一起,以检验真***,防止伪造。

汉高祖发明的丹书铁券中的誓词有“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虽然皇帝信誓旦旦,但铁券中并没有对功臣免罪免死等许诺,持券者往往以细故获罪,犯常刑亦不得赦免。譬如韩信、彭越都是功臣,结果都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

至于功臣子孙更无免罪特权,稍触刑律,即绳之以法,如陈平的后裔“(陈)何抢人老婆(坐略),结果被处以***(弃市)”。司马迁曾作统计:“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到了太初(汉武帝年号,前104-101年)年间,只过了一百年,眼下只有五个功臣后裔还封为侯爵,其余的都因犯法而丢了性命、亡了封国。由此可知,汉代铁券并不能起到护身符的作用,仅是皇帝颁给臣下的一种封侯的凭证及荣誉。

明文规定的免罪符

自汉高祖开启用铁契褒奖、笼络勋功之臣的先例,这种政治策略和手段对于巩固和加强统治权力十分有效。自此,后世帝王纷纷仿效颁赐铁契的做法,所谓“后代承业,习而不改”。三国时期,为笼络周边少数民族,蜀汉对南中诸夷、曹魏对关陇氐、羌,都赐予铁券与之会盟。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皆有朝不保夕之感,富贵世袭更无从谈起。在这一时期,丹书铁券的誓词由汉初的世袭爵禄一改而为免除死罪,成为明文规定的免罪符。543年,东西魏在芒山大战,西魏权臣宇文泰坐骑中箭,险些沦为俘虏,关键时刻幸亏部将李穆救了宇文泰一命。宇文泰大加赞叹,前后赏赐,不可胜计,仍感到不足以为报,于是“特赐铁券,恕以十死”。所谓十死,当然不是打电子游戏奖励十条命,而是允许犯十次死罪不杀的意思。

宇文泰墓碑

隋唐之后,向臣下颁发铁券越来越普遍,成为一种常制,就统治者赏赐的目的而言,不外乎表功与安抚两类。唐朝建立初期的武德元年八月,李渊“论太原首功”时,沿袭旧制,赏赐恕死特权与开国功臣,《褒勋臣诏》中载“尚书令秦王(李世民)、尚书右仆射裴寂、纳言刘文静恕二死”,其余如长孙顺德、柴绍、窦琼等14人皆恕一死。

除开国功臣外,中兴功臣以及皇帝的宠臣,甚至连少数民族首领和宦官都可被赐予铁券。唐玄宗时期,时任范阳节度使的安禄山被赐铁券,随后又被赐东平郡王,唐朝将帅封王自此开始。结果这位天字第一号宠臣发动了几乎颠覆***江山的安史之乱。

滑稽的是,当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的时候,唐廷对迫于形势归附的安史旧将李宝臣、李怀仙、田承嗣等人***取了安抚的政策,“皆赐以铁券,誓以不死”,并皆以原职授之,使其分帅河北诸郡。朝廷希望通过颁赐免死铁券安抚其心,早日恢复统一大局,然而这却造成日后兵祸连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却因统治者的姑息而愈加骄横,“虽在中国名藩臣,而实如蛮貊异域焉”。

大历十年(775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袭取周边郡县,后在朝廷出兵讨伐下,田承嗣不得不上书请罪,因其势力强大,唐代宗只有姑息,并再次赐其铁券。田承嗣归顺后,叛逆反复,朝廷为安抚其心,竟先后两次赏赐其铁券,朝廷权威随之一落千丈。

安史余党盘踞的河朔三镇

有唐一代,免除受赐者叛逆罪之外的死罪一次或数次成为唐***赏赐铁券的一项主要内容。颁赐的铁券大多注明要恕受券者本人几死。唐初为一般1到2次,后来竟高达9-10次,唐末,不仅受券者有免除死罪的特权,还涉及宽宥其子孙死罪特权。诸如钱镠恕9死,子孙3死;韩建恕9死,子孙恕2死。

其中,唐昭宗李晔在公元8***年赐给当时的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五代时期吴越国建立者)的铁券是迄今尚存最早的丹书铁券。“其形如瓦,高今栽九寸,阔一尺四寸六分,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两。盖熔铁而成,镂金其上者”。

后世的铁券多系参照这一铁券制作的,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明太祖、清高宗(乾隆帝)五个皇帝看过这一铁券,并依其形制制出颁发给功臣、重臣。正因如此,唐、宋、明、清诸朝的铁券形制是大体相仿的。

保存至今的钱镠铁劵

免死牌也免不了死

丹书铁券最诱人之处当然是可以免死,受券者有“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及“除谋反大逆,一切***皆免”的特权,但实际上允诺免死只是出于君主的意志,而君主的意志并不是那么始终如一的。

早在公元528年,北魏孝庄帝杀死权臣尔朱荣,不久尔朱氏起兵报仇,其弟尔朱世隆兵近洛阳。孝庄帝为了平息事态,侍中朱瑞赐以铁券,结果反被尔朱世隆奚落:“今日两行铁字,何足可信!”这已经一针见血地道出铁券不足信的实质。

唐朝大约一百人左右获赐铁券,结果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四分之一,还有五分之一的人因史料记载缺漏不详不知所终。到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灭亡后梁,自居为***正统,结果他一共只赐了三份丹书铁券,其中倒有两人(郭崇韬、朱友谦)随后无辜被杀。朱友谦的妻子张氏临刑时拿出丹书铁券,说“这是皇上当年所赐,我不识字,不知上面刻的是什么”,监刑官当然知道铁券上刻的是什么,只能无言以对,遂使“百口涂地,冤酷之声,行路流涕”。剩下的一位铁券持有人李嗣源也差点不得逃生,最后被迫发动兵变取庄宗而代之。

宋明时期,颁赐铁券之风更为盛行,已形成一套固定的制度。明初朱元璋对赐券对象作了明确的规定,范围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且有严格的步骤。铁券的规格也同样体现出极其森严的等级制度,根据大臣爵位之高低将铁券定为七个等级,“公二等,侯三等,伯二等,高广尺寸递杀有差”。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颁赐了一大批“免死铁券”。享受如此恩宠的大臣有:李文忠、李善长、冯胜、耿炳文、傅友德、徐达、汤和等。结果,那些拿到“免死铁券”的开国元勋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享受到“免死”的特权,反而死于非命,太祖高皇帝的允诺竟然如此一分不值!

朱元璋真是煞费苦心,既要大封功臣,颁赐“免死铁券”,又要大开杀戒,诛戮功臣;既要要消除皇权的潜在威胁,又要避免言而无信之讥。于是,在所有的“免死铁券”中,都有类似这样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除谋逆不肴,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有了这样一个预先留下的后门,大杀功臣就谈不上言而无信了。

***铁

大杀功臣的朱元璋

于是,洪武二十五年,丹书铁券里规定不能免除的(与胡惟庸一起)“谋逆”罪状罗织完成;“出万死,勋臣第一”、年已七十七岁的李善长一门七十多人被杀。这当然是冤案了,李善长为朱元璋打天下,是第一功臣,***使帮助胡惟庸成事,也不过是第一功臣,又何苦谋反?

当一个个功臣们被囚于槛车、押赴刑场时,这块丹书铁券又何曾起过丝毫作用,就连《水浒》里家有“丹书铁券”的柴大官人最后也被小小的高唐州知府高廉屈打成招问成死罪。足见,“丹书铁券”这样的“免死牌”也并不是万能的护身符。

叫丹书铁劵。

据考,汉高祖刘邦夺取***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其中的“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契”,即皇帝与功臣、重臣之间信守的凭证。“丹书、铁契、金匮、石室”,即以铁为契,以丹书之,将皇帝与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写在“铁券”上,装进金匮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庙内,以示郑重和保证“铁券”安全。然而,最早的“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特权,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中,不乏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人。

北魏时期,孝文帝经常为宗亲、近臣颁授铁券,甚至还出现了大臣向皇帝乞求铁券,以作护身之符的现象;隋唐以后,颁发“铁券”已成为常制,凡开国元勋、中兴功臣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皆赐予“铁券”,连一些宠宦、宦官也有获得“铁券”的。而且,从隋代起,“铁券”上的丹砂填字渐渐改为用金填字,故后世又将其称为“金书铁券”。唐代最著名的“钱镠铁券”,是乾宁四年(8***年)唐昭宗颁赐给吴越国王钱镠的,现仍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