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屑之教诲的理解,予不屑之教诲者也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7-06 0
  1. 善读「论语」17.20:孔子以疾辞孺悲,不屑教诲亦教诲
  2. 教诲是什么意思
  3. 不屑教诲什么意思?
  4. 用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中的观点写作文
  5. 《阳货篇》17.20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这句话是《孟子》&lt;教亦多术>中的一句话,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

译文:

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不屑之教诲的理解,予不屑之教诲者也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善读「论语」17.20:孔子以疾辞孺悲,不屑教诲亦教诲

不屑之教就是不言之教。我不愿或不屑教你,我又让你知道我不愿或不屑,使你自己感到羞愧,自觉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发现自己的过错,从而幡然醒悟,立志改正,如果运用得当,也真是一种不错的教育方法。碰到极不服从管理和教育的学生也常用此法,也常收到很好的效果,当然失败的例子也是有的。现在的学生难管,甚至就有家长送孩子上高中目的只是为了有人管而不至于在社会上学坏,并不盼他成材。这样的学生往往是各种毛病都有,就是不愿学习,讲道理不听,批评惩罚不怕。对这样的学生也就只好试试“不屑之教”了。

教诲是什么意思

原文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译文

孺悲求见孔子,孔子以生病为由推拒。传命者刚出房门,孔子便取出琴瑟,边弹边唱,以令孺辈听到

注释

“孺悲”,鲁国人。据《礼记》记载,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应算是孔子***。

“辞”,推拒。

“将命者”,即传命者,传达指令之人。“将”,持也,携带。“将命者”多半应是随侍孔子的家人或门人,也有学者认为是指孺悲的随从,似应以前者为宜。

“使之”,当为“使孺辈”。也有学者认为此“之”字乃指代“将命者”,但“将命者”既曾入户领命,便应知孔子无病。故应以指代“孺辈”为宜。

评析

孺悲求见孔子,孔子托病不见。但是传话的人刚一出门,孔子就“取瑟而歌”,故意使孺悲知道自己并非真的有病,只是不愿见他。孔子为何不见孺悲,各注说法不一,自古并无定论。想必孺悲所行有失当之处,而孔子不欲面斥其非,故以此举令其自行反省。

孔子教育门人***的方式相当灵活多变,既有像对子路那样的耳提面命,也有像对孺悲这样的旁敲侧击,通过拒见来促其自省改过。据《孔子家语》记载,曾参有一次跟父亲在田间劳作,不小心锄断了一根瓜苗。其父以大杖怒击其背,曾参以“孝”之故不加闪避,竟被击晕在地。“孔子闻之而怒,告门***曰:参来勿内”,不让曾参来见自己。这跟拒见孺悲的用意一样,也是要令曾参反省己过。但“曾参自以为无罪”,就请人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音“义”,死也)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曾参这才知道自己错在“愚孝”。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认为,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就连表示不屑于教诲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教诲。孔子之拒见孺悲,大概就是所谓“不屑之教诲”罢。

不屑教诲什么意思?

题库内容:

不屑教诲的解释

认为不 值得 教训。

词语分解

不屑的解释 ;∶认为不值得轻之而 不屑 问焉。;;清;刘开《问说》;∶ 形容 轻视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详细解释.认为不值得。《诗·鄘风· 君子 偕老》:“鬓发如云,不屑髢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 雷 教诲的解释 教导 训戒其次 教诲 。;;《史记;货殖列传》谆谆教诲详细解释教导,训诲。《书·无逸》:“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 唐 刘 长卿 《别李氏女子》诗:“临歧方教诲,所贵和六六姻。”

用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中的观点写作文

词目

不屑教诲

发音

bù xiè jiào huì

释义

认为不值得教训。

引用

《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西宾高谈纪府案 真孝女快慰两亲灵 ...,才再三的与先生陪礼,又把儿子着实责了一顿,说:“还求先生以 不屑教诲 教诲之。”那先生摇手道:“不,大人,我们宾东相处多年,... 《麟儿报》第三回 六岁儿嘻戏动春卿 八座官丝萝攀野老 ...。犬子、愚婿学业终有可观,亦赖指点。如何虑及相误。这还是先生 不屑教诲 了。”文先生道:“非也。为人师范,虽贵知人,亦贵乎自知... 《麟儿报》第四回 小书生移眉戏老师 蠢丈母变心逐娇婿 ...,而虚言有损,令其长跪。毋乃视吾子是尚书之子,视吾婿为外人? 不屑教诲 ,而分彼此也!”逄寅见说须眉如故,便连忙复取镜一照,见... 《上古秘史》第二十一回 赤松子献珠治病 ...喾一面施礼,一面说道:“俊竭诚远来叩谒,深恐以下愚之质,摈斥 不屑教诲 ,乃承吾师不弃,且劳  玉趾远下山来,... 《上古秘史》第五十八回 让天下于巢父任 ...,原是为***  无才无德,深恐误尽苍生,所以有此举。不意老师 不屑教诲 ,拂然而去,并且匿迹潜踪,***甚为抱歉,亦极  为失望... 《上古秘史》第九十二回 禹凿砥柱山九仙 ...  特此来叩见拜谢。乃夫人屡屡变化,不肯赐见。是否某有过恶, 不屑教诲 ?尚乞明示,以便悛改!”哪知文命  祝告未完,那丹凤已...

《阳货篇》17.20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原来是这句话是《孟子》<教亦多术>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教育有多种方式方法,这是不言而喻的。孟子这里着重谈到的,则是一种独特的方法。 不屑之教,是亦教之。其实,我们已经看到过,孔子正是***取这种“不屑之教”的 老手。除了《论语·阳货》所记载他对孺悲的态度是典型的“不屑之教”而外,他教育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说没有什么好责备的,其实正是最严厉的责备。所以,也是一种“不屑之教”。 “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已,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想来宰予是羞愧而奋发向上了的,后来还做了齐国的临淄大夫。看来,儒家先贤教学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虽然他们当时并不一定概括出了这些原理。

17.20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

▲孺悲:鲁国人。《礼记·杂记下》:“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恤由死时,鲁哀公派孺悲到孔子那里去学习士丧礼,于是《士丧礼》才被记载了下来。)

▲疾:病。

▲将命者:传话的人。

译文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故意)让孺悲听到。

学而思

承接上一章“予欲无言”,“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即行不言之教。

朱熹《论语集注》程子曰:“此孟子所谓不屑之教诲,所以深教之也。”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我不屑于去教育他,这其实也是在教育他啊。”)

孺悲初次拜见孔子,不经绍介而直接拜见,是失礼的行为。《仪礼注疏》上说:“孺悲欲见孔子,不由绍介,故孔子辞以疾。”古人初次拜会,为了表示对主人的尊敬,要经过第三方介绍,才能去拜访。

绍介:古代宾主之间传话的人称介。古礼,宾至,须介传话,介不止一人,相继传辞称绍,故称绍介。

知识扩展

《礼记?少仪》:“闻始见君子者,辞曰:‘某固愿闻名于将命者。’不得阶主。”

(听说古人相见之礼,如果是第一次拜访君子,就要说:“我希望通过绍介人把我的名字传达给您。”不可越过介绍人直接拜见主人。)

《礼记?聘义》:“介绍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

(要通过中间的介绍人传递消息,是君子对于他所尊敬的人不敢有所简慢,来表达周备极敬的心意。)

《说苑?尊贤》记载:孔子之郯[tán],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有间,顾子路曰:“取束帛一以赠先生。”子路不对。有间,又顾曰:“取束帛一以赠先生。”子路屑然对曰:“由闻之,士不中而见,女无媒而嫁,君子不行也。”孔子曰:“由,诗不云乎:‘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今程子天下之贤士也,于是不赠,终身不见。大德毋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孔子到郯国去,途中与程本相遇,停车交谈,两人把车上的伞盖靠在一起,亲切交谈了一整天。过了一会,孔子回过头对子路说:“拿一束帛赠给程子先生!”子路不太愿意。过了一会儿,孔子又回过头来对子路说:“拿一束帛赠给程子先生!”子路不在意地回答:“我听说,士人交往没有介绍人就相见,女子不经过媒人就出嫁,都是违背礼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孔子说:“仲由,《诗经》上不是说:‘旷野里有蔓草,团团的露珠落叶上,有一位美人,长得眉清目秀,不期而会的相遇,正合我的心愿。’现在程子是天下的贤士,对于这位贤人如不赠送礼物,可能终身见不到他了!在德操大节上不要超过界限,在细微小节上有点出入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