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子而教是先秦哪位思想家提出的_易子而教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7-05 0
  1.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2. 功成弗居的意思
  3. 家教四字歌所有成语意思
  4. 子不教父之过真正意思是什么?
  5. 我还知道有一些教育意义的成语是什么
  6. 孟子自责的全文翻译是什么?

坏孩子的词语解释是:形容坏的小孩。

坏孩子的词语解释是:形容坏的小孩。拼音是:huàiháizi。结构是:坏(左右结构)孩(左右结构)子(独体结构)。

坏孩子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易子而教是先秦哪位思想家提出的_易子而教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于坏孩子的近义词

熊孩子

关于坏孩子的诗句

你这坏孩子

关于坏孩子的成语

倒绷孩儿坏植散_坏人心术坏人坏事拉捋自坏贪赃坏法损阴坏德长城自坏坏裳为_

关于坏孩子的词语

贪赃坏法坏人心术抛妻弃孩栋折榱坏长城自坏坏裳为_损阴坏德坏植散_***孩儿

关于坏孩子的造句

1、我发这条短信是为什么呢,我相信你懂得,你要是实在不懂的话,可以问我,如果你不懂还不想问我的话,那么你只能不懂到底,而且你还变成不懂不知道问的坏孩子,如果你不想变成坏孩子的话,那么你还是赶紧发短信问我吧,我不会吝啬告诉你的!

2、在家长的娇宠之下,这些坏孩子认为这个世界欠他们的,并认为其它孩子也应该象自己的家长一样对他们充满崇敬。

3、小明不是一个坏孩子而是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乖孩子。

4、邵逸夫奉行“易子而教”,以防宠坏孩子,长子邵维铭自小跟随伯父在新加坡打理生意。

5、滑板不仅不是坏孩子的运动,而且还有一项专门给玩滑板且成绩稳定的学生设立的奖学金。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坏孩子的详细信息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易经》是古代一部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之一。西汉时期的学者京房将《易经》作了考证注释,写成《京氏易传》一书。这样《京氏易传》与《易经》本经便一同成为了历代太学生和学者们学习的经典。

功成弗居的意思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孟子的思想主张:

①: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②:易子而教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

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③:道德***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

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

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家教四字歌所有成语意思

功成弗居的意思介绍如下:

功:功劳。居:占有,归于。指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 处:

明·李贽《史纲评要·周纪·赧王》:“功成弗居,贤将所难。”

近义词:功成不居。

反义词:功臣自居。

成语接龙:

居大不易 易子而教 教导有方 方便之门 门到户说 说今道古 古色古香 香火姻缘 缘鹄饰玉 玉惨花愁 愁眉泪眼 眼观六路 路不拾遗 遗风馀象 象箸玉杯 杯觥交错 错落有致 致之度外 外合里差 差强人意 意兴索然 然荻读书 书读五车 车载船装 装痴卖傻 傻头傻脑 脑满肠肥 肥甘轻暖 暖衣饱食 食甘寝安 安危相易 易于反掌 掌上明珠 珠璧联辉 辉光日新 新婚燕尔 尔汝之交。

交臂相失 失张失致 致远任重 重规迭矩 矩步方行 行家里手 手眼通天 天***其年 年深日久 久安长治 治郭安邦 邦家之光 光焰万丈 丈二和尚 尚虚中馈 馈贫之粮 粮多草广 广见洽闻 闻一知十 十之八九 九蒸三熯 熯天炽地 地丑德齐 齐心涤虑 虑周藻密 密不通风。

风鬟霜鬓 鬓乱钗横 横殃飞祸 祸福相倚 倚玉偎香 香花供养 养晦韬光 光前启后 后进之秀 秀而不实 实事求是 是非之心 心照情交 交口同声 声罪致讨 讨类知原。

子不教父之过真正意思是什么?

因材施教 春风化雨

因势利导 耳提面命

安详恭敬古时指教育儿童要注意的四点:安定而不轻躁,详审而不疏率,表现要谦恭,心里要有所敬畏.

不打不成器打:打磨,打造.不打造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比喻不教育就不成材,没出息.

不教而杀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不教之教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不可教训教训:教育,教诲.对某人无法进行教育.

比屋可封意思是在唐、虞时代,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后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

不言之化化:教化.不通过语言进行教育而收到的感化作用.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了解这个人但从他父亲的为人就可以知道.表示教育、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很大.

春风化雨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春风中坐像置身于春风中一样.比喻良师的教诲.比喻受到良好的教育.

东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断杼择邻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反面教员反面:坏的,消极的一面.指与人民为敌的人的言行,可以从反面教育人民.

讽一劝百讽:用委婉含蓄的言语批评、指责;劝:劝告,劝戒.委婉含蓄地批评、指责一个,使大家都受到教育.

画荻教子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换骨脱胎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化及冥顽冥顽:愚昧.教化普及到愚昧无知的人,使他们受到教育.形容教化普及,世风良好.

教导有方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指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

渐仁摩义渐:浸润;摩:磨砺.用仁义感化教育百姓.

教无常师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嘉言善行嘉: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嘉言善状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同“嘉言善行”.

嘉言懿行嘉、懿: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科班出身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磨昏抉聩抉:撬开;聩:糊涂.启发教育愚昧糊涂的人.

孟母三迁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蒙以养正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

累教不改经过多次教育仍然不改正.

屡教不改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乐育人材育:培育.喜欢培育人材.用以赞颂学校或教育工作者.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令:命名,引申为施教;齐:使整齐.指用政治道义教育部队,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伐.

神道设教神道:本指天教,即神明之理,后指关于鬼神祸福之说.利用鬼神迷信作为教育手段.

生聚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市井之徒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比口头上的教育更为重要.

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洒扫应对洒水扫地,酬答宾客.封建时代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时雨春风及时的雨,春天的风.泛指能使万物生长的雨和风.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

脱骨换胎道教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脱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脱胎换骨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弦歌之声弹琴和唱歌吟诗的声音.古时学校重视音乐教育,也泛指教育或教学活动.

弦歌之音弹琴和唱歌吟诗的声音.古时学校重视音乐教育,也泛指教育或教学活动.

刑期无刑刑罚在于教育人恪守法律,从而达到不用开的目的.

循循诱人犹循循善诱.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

夏雨雨人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徙宅之贤相传孟轲的母亲为了教育好他,三次迁居,改变环境.形容母教贤明.

玉不琢,不成器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以法为教以:用;教:教育.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

有风有化指有教育意义.

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沂水春风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有伤风化伤:妨碍、败坏;风化:风俗教化.败坏、损害社会的风俗和教化.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

懿言嘉行懿:美好;嘉: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易子而教易:交换.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曾子杀彘彘:猪.曾子杀猪.比喻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

我还知道有一些教育意义的成语是什么

意思是: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出处:《三字经》

原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扩展资料:

赏析:

《孟子?离娄》记载:公孙丑问孟子“为什么要把儿子送给别人教?”,孟子回答:“如果父亲教育自己的儿子,儿子不听话,父亲肯定会生气,会责罚儿子,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因此伤害了父子间的感情。”

父亲亲自教,父子间很容易产生矛盾,甚至是相互拿大道理来责求对方,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易子而教,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单纯的认为孩子教育不好就是父亲的责任,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当然这个易子而教,别人更多是教授知识和技能,而我们现在常说的“教”,更多指的是为人处世的教养,比如孩子犯了错误,别人就会说“养不教父之过”,来指责父亲没有好好的教育孩子。

孟子自责的全文翻译是什么?

比屋可封:意思是在唐、虞时代,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后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

不打不成器:打:打磨,打造。不打造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比喻不教育就不成材,没出息。

不教而杀: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不教之教: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不可教训:教训:教育,教诲。对某人无法进行教育。

不言之化:化:教化。不通过语言进行教育而收到的感化作用。

不言之教:教:教育。不以语言为主而进行的教育。指以身作则起到的教育作用。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了解这个人但从他父亲的为人就可以知道。表示教育、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很大。

曾子杀彘:彘:猪。曾子杀猪。比喻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

春风化雨: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春风中坐:像置身于春风中一样。比喻良师的教诲。比喻受到良好的教育。

东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断杼择邻: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反面教员:反面:坏的,消极的一面。指与人民为敌的人的言行,可以从反面教育人民。

讽一劝百:讽:用委婉含蓄的言语批评、指责;劝:劝告,劝戒。委婉含蓄地批评、指责一个,使大家都受到教育。

化及冥顽:冥顽:愚昧。教化普及到愚昧无知的人,使他们受到教育。形容教化普及,世风良好。

化民成俗:化:教育,感化;俗:风俗习惯。教育感化民众,使之形成良好文明的风俗习惯。

画荻教子: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换骨脱胎: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嘉言善行:嘉: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嘉言善状: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同“嘉言善行”。

嘉言懿行:嘉、懿: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渐仁摩义:渐:浸润;摩:磨砺。用仁义感化教育百姓。

教导有方: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指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

教无常师: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科班出身: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乐育人材:育:培育。喜欢培育人材。用以赞颂学校或教育工作者。

累教不改:经过多次教育仍然不改正。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令:命名,引申为施教;齐:使整齐。指用政治道义教育部队,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伐。

屡教不改: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蒙以养正: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

孟母三迁: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磨昏抉聩:抉:撬开;聩:糊涂。启发教育愚昧糊涂的人。

洒扫应对:洒水扫地,酬答宾客。封建时代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比口头上的教育更为重要。

神道设教:神道:本指天教,即神明之理,后指关于鬼神祸福之说。利用鬼神迷信作为教育手段。

生聚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时雨春风:及时的雨,春天的风。泛指能使万物生长的雨和风。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

市井之徒: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脱骨换胎:道教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脱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脱胎换骨: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徙宅之贤:相传孟轲的母亲为了教育好他,三次迁居,改变环境。形容母教贤明。

夏雨雨人: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弦歌之声:弹琴和唱歌吟诗的声音。古时学校重视音乐教育,也泛指教育或教学活动。

弦歌之音:弹琴和唱歌吟诗的声音。古时学校重视音乐教育,也泛指教育或教学活动。

相夫教子:相:辅佐,扶助。辅佐丈夫,教育孩子。

刑期无刑:刑罚在于教育人恪守法律,从而达到不用开的目的。

循循诱人:犹循循善诱。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

沂水春风: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以法为教:以:用;教:教育。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

易子而教:易:交换。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懿言嘉行:懿:美好;嘉: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有风有化:指有教育意义。

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有伤风化:伤:妨碍、败坏;风化:风俗教化。败坏、损害社会的风俗和教化。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

玉不琢,不成器: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玉琢成器:琢:雕。玉石只有经过雕琢,才能成器物。比喻人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有成就。

孟子自责的全文翻译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讲礼仪,请允许我休了她。”孟母说:“为什么?”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就是你没礼貌,不是妇人没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进屋没有声响,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没礼貌,并非是你妻子没礼貌!”孟子认识到自己错了,不敢休妻。

作品出处

选自《韩诗外传》。

作品原文

"孟子妻独居,踞①,孟子入户②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③之。"母曰:"何?"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④,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⑤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言妇归。"

注释

①踞:箕踞,坐时伸开两腿,像个簸箕,这里指坐相不好。

②户:此处指内室。

③去:除去,去掉。此处指男方把女方赶回家,即休妻。

④堂:正屋,客厅。

⑤燕私:闲居休息。

⑥亲:亲自。

⑦备:准备。

⑧责:责备。

⑨请:请允许我。

⑩孰:谁。

文学常识

(1)说古代的坐姿:

中国古代非常讲究礼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古人唯一正规的坐姿是跪坐,臀部搁在脚跟上,跪坐是对对方表示尊重的坐姿,也叫正坐。姿势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长跪,也叫起,乐羊子妻劝丈夫拾金不昧时,就用这个姿势说话。像上文中孟子妻"踞"而坐,即使在家人面前也是不允许的。

(2)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姬姓贵族孟孙氏

孟共仲(孟恭仲)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ang)氏。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主要思想

一、思想概述

《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象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二、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三、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

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

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

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

第三、尊***。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

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

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易子而教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四、哲学思想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人物生平

生平阅历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

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拜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人为师时姓曾名参(孔子亦有徒名曰曾参,即曾子),后更改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汲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孟子

个人影响

约在齐威王时到过齐国。似于同时又到过魏,曾先后见过魏惠王及魏襄王。在齐宣王时又到齐。他还去过滕、薛、宋、邹、梁等国。《史记》说孟子时,秦、齐诸国用商鞅、田忌等人,以富国强兵和攻伐为事,而孟子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受重用,故孟子与其门徒万章等人著书立说。但据《孟子》所记,孟子到魏,受到魏惠王的礼遇,并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在齐,宣王任之为上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则齐必能***用其部分学说和主张。

《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邻家焉有许多鸡?乞丐何曾有二妻?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阅读启示

孟母教子,循循善诱;孟子受教,知错就改。与人相处,要严于律己,礼貌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