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夫子自道也的道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7-04 0
  1. 成语什么道
  2. 作业要研究道家之道和儒家之道的道的有何不同,,请问都该在哪里找到这类的参考书啊?以及前人的研究的借鉴
  3. 描述事实的词语
  4. 四字成语道什么莫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5. 四字成语道什么什么什么章
  6. 孔子的名言和解释
  7. 《拼图解论语》名副其实01-[14·28]三位一体
  8. 夫子自道是贬义词吗

年代:唐 作者:虞世南 体裁:五古 类别: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夫子自道也的道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1)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简析: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要戒绝***,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成语什么道

夫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夫、农夫等,夫开头的成语有什么呢?下面请欣赏我给大家带来的夫字开头成语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学习借鉴。

夫字开头成语

夫倡妇随 夫妻反目 夫荣妻显 夫子自道 夫唱妇随 夫负妻戴 夫贵妻荣 夫荣妻贵 夫人裙带

以夫开头的成语接龙

夫唱妇随 → 随遇而安 → 安步当车 → 车水马龙 → 龙马精神 → 神乎其神 → 神气活现 → 现钟不打 → 打家劫舍 → 舍己为人 → 人定胜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人定胜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听计行 → 行云流水 → 水落石出 → 出生入死 → 死声啕气 →气吞山河 → 河倾月落 → 落落大方 → 方枘圆凿

夫字开头成语意思

1 夫唱妇随:随:附和。原指封建社会认为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后比喻夫妻和好相处。

2 夫负妻戴:指夫妻远徙避世,不慕荣利。

3 夫贵妻荣:指丈夫尊贵,妻子也随之光荣。见“夫荣妻贵”。

4 夫妻反目:反目:翻眼相看,不和睦。指夫妻不和、吵架。

5 夫人裙带:指因妻子方面的关系使丈夫得到官职或其他好处。

6 夫荣妻贵:荣:草木茂盛,比喻兴盛显达。指丈夫光荣,妻子也随之尊贵。

7 夫荣妻显:丈夫有了荣耀的地位,妻子也会随之显赫起来。

8 夫子自道: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著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9 夫倡妇随:原指封建社会认为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后比喻夫妻和好相处。同“夫唱妇随”。

夫字相关成语解释

1 匹夫小谅:指普通老百姓所抱守的小节小信。

2 三夫之言: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

3 十夫楺椎:指十个人的力量能使椎弯曲。椎,槌。比喻人多力大,足以改变原状。

4 贪夫徇财:徇:通“殉”。徇财:不顾性命以求财。爱财的人愿意为了钱财而死。形容人爱财如命。

5 贪夫狥利:形容人爱财如命。同“贪夫徇财”。

6 贪夫殉利:形容人爱财如命。同“贪夫狥利”。

7 田夫野老:乡间农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间百姓。

8 万夫不当:夫:人。当:抵挡。上万个人也抵挡不住。形容人非常勇猛。亦作“万夫莫当”。

9 万夫莫当:形容非常勇敢。同“万夫不当之勇”。

10 一夫当关: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11 一夫之勇:犹言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12 一夫之用:指仅能当一人之用,而无兼人之能。

13 愚夫愚妇:旧时称平民百姓。

14 贪夫狥财:形容人爱财如命。同“贪夫徇财”。

15 十夫桡椎:比喻人多力大,足以改变原状。同“十夫楺椎”。

16 匹夫有责:国家大事每个人都有责任。

17 匹夫之谅:指普通老百姓所抱守的小节小信。同“匹夫小谅”。

18 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19 千夫所指:为众人所指责。形容触犯众怒。

20 三夫之对: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同“三夫之言”。

21 村夫俗子:指粗野鄙俗的人。

22 村夫野老:旧指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和老人。

23 *** :独夫:暴虐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民贼:残害人民的坏家伙。指对国家人民有严重罪行的、残暴的统治者。

24 凡夫肉眼:比喻缺乏观察人的眼光。也比喻平凡的见识。

25 凡夫俗子:泛指平庸的人。

26 贩夫贩妇:旧称小商小贩。

27 贩夫俗子:贩夫:指贩卖货物的小商人。泛指商贩等下层平民。

28 贩夫皁隶:泛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29 贩夫皁隶:泛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30 贩夫驺卒:小商贩和隶役。泛指地位低下的人。

31 贩夫走卒:旧指小贩和差役。泛指旧社会里地位低下者。

32 灌夫骂坐:用以指人借酒发泄心中的不满。

33 灌夫骂座:灌夫:西汉著名将领。指灌夫酒后骂人泄愤。形容为人刚直敢言。

34 旷夫怨女:旷夫:大龄而未娶妻室的男子;怨女:大龄而未嫁人的女子。指年龄已大,尚未婚配的男女。

35 谋夫孔多:指谋划的人很多。孔,很。

36 匹夫沟渎:指拘守普通人的小信小节。

37 匹夫怀璧: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38 匹夫匹妇:平民男女。泛指平民。

39 匹夫无罪: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泛指一般人。一般人是没有罪过的。

40 婢作夫人:婢:侍女;夫人:主妇。旧时指在文艺方面虽刻意模仿别人,但才力和作品的规模总赶不上。

41 柴米夫妻:为柴米的需要而结合的夫妻。指物质生活条件低微的贫贱夫妻。

42 患难夫妻:患难:忧虑和灾难。指经受过困苦考验,能够同甘共苦的夫妻。

43 结发夫妻:结发:束发,意即年轻时。年轻时结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

44 露水夫妻:指暂时结合的非正式夫妻;亦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45 妻荣夫贵:荣:荣耀。贵:显贵。指因妻子的显赫地位夫婿也能得到好处。参见“夫贵妻荣”。

夫开头成语的人

作业要研究道家之道和儒家之道的道的有何不同,,请问都该在哪里找到这类的参考书啊?以及前人的研究的借鉴

安贫乐道 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

暴虐无道 残暴狠毒,丧尽道义。

兵行诡道 兵:用兵;行:使用;诡:欺诈;道:方法。用兵可以运用诡异和诈伪的战法。

惨无人道 惨:狠毒,残暴。残酷狠毒到极点,如野兽一样。

豺狼当道 当道:横在道路中间。比喻坏人当权。

大逆不道 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违反封建道德。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盗亦有道 道:道理。盗贼也有他们的那一套道理。

独行其道 道:信念、主张。独自去实现自己的主张。

饿殍满道 殍:饿死的人。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形容饥荒灾祸严重,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

夫子自道 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甘贫乐道 甘贫:情愿受贫困;乐道:乐于守道。甘于受贫,乐于守道。是儒家所倡导的处世态度。

躬耕乐道 躬:亲自;道:圣贤之道。亲自耕种,乐于信守圣贤之道。指过隐居生活。

横行霸道 横行:行动蛮横仗势做坏事;霸道:蛮不讲理。依仗权势为非作歹。

胡说八道 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

壶浆塞道 壶浆:以壶盛着酒浆;塞道:挤满道路。形容群众欢迎自己所拥护的军队的场面。

昏庸无道 糊涂平庸,凶狠残暴,不讲道义,多用指糊涂无能且残暴凶狠的帝王。

津津乐道 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就正有道 向有学问和有道德的人请求指正。

绝口不道 指闭口不谈。

康庄大道 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大路。比喻美好的前途。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口碑载道 形容群众到处都在称赞。

老罴当道 比喻猛将镇守要塞。

离经叛道 原指违反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现泛指背离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或学说。

妙言要道 妙:神妙,深微;要:重要,中肯。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比喻用一种***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鸣锣喝道 封建时代官吏出门时,前面开路的人敲锣喝令行人让路。比喻为某种事物的出现,制造声势,开辟道路。

鸣锣开道 封建时代官吏出门时,前面开路的人敲锣喝令行人让路。比喻为某种事物的出现,制造声势,开辟道路。

能说会道 形容很会讲话。

旁门左道 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借指不正派的学术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贫而乐道 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清宫除道 清、除:洒水扫除;宫:古代房屋的通称。打扫房屋和道路。指准备迎接贵宾到来。

生财有道 原指生财有个大原则,后指搞钱很有办法。

生财之道 发财的门路。

束装就道 整好行装走上旅途。

替天行道 代上天主持公道。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多以此作为动员、组织群众的口号。

天公地道 形容十分公平合理。

头头是道 本为佛家语,指道无所不在。后多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歪门邪道 指不正当的门径。也比喻坏主意。

微不足道 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文以载道 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邪门歪道 指不正当的门路、手段或不正经的事情。

邪魔外道 佛教用语。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羊肠鸟道 形容山路狭窄,曲折而险峻。

羊肠小道 曲折而极窄的路(多指山路)。

阳关大道 原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泛指宽阔的长路,也比喻光明的前途。

要言妙道 要:重要,中肯;妙:神妙,深微。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怨声载道 载:充满。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

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尊师重道 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坐而论道 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安贫守道 安于贫穷,恪守信仰。

卑不足道 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悲声载道 指哀伤呼叫之声充满道路。形容苦难深重。

不可胜道 无法尽说。极言其多。

蚕丛鸟道 指险绝的山路。

豺狼横道 横道:横在道路中间。比喻坏人当权。

重逆无道 大逆不道,行事不循理。

打家截道 指到人家里和在路上抢夺财物。

大逆无道 封建时代称犯上作乱等重大罪行。

饿莩载道 莩:饿死的人。载道:满路。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形容饥荒灾祸严重,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

饿殍载道 饿殍:饿死的人;载道:满路都是。形容到处都是饿死的人。

反经合道 虽违背常道,但仍合于义理。同“反经合义”。

逢山开道 形容不畏艰险,在前开路。常与“遇水叠桥”连用。

狐媚魇道 指行为妖邪。

胡说乱道 乱编瞎说,胡说八道。

胡言乱道 犹胡言乱语。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胡诌乱道 胡诌,随意胡说。

胡说白道 犹言胡说八道。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

荒*无道 荒*:*乱无度,贪恋酒色。无道:不讲或不行道义。多指君主生活糜烂,重用奸佞,残害忠良,奴役百姓。

***眉三道 方言。装模作样。

经邦论道 指治理国家,谈论治国之道。比喻位居高层。

卷甲倍道 卷起铠甲,急速前进。

开锣喝道 古代官吏出行时,衙役在前面敲锣,吆喝行人回避。亦比喻替人炫耀张扬。

离经畔道 ①指思想、言行背离儒家经典和规范。②指背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渺不足道 非常微小,不值得一谈。

明公正道 犹言正式;公开;堂堂正正。同“明公正气”。

明堂正道 犹言正式;公开;堂堂正正。同“明公正气”。

能说惯道 形容人口才好,很会讲话。

旁门外道 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借指不正派的学术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旁门小道 犹旁门左道。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旁门邪道 泛指不正派的东西。同“旁门左道”。

轻车熟道 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同“轻车熟路”。

求志达道 指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

热肠古道 热肠:热心肠;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诚、热情。

神眉鬼道 形容花样多,有些神秘莫测。

神谋魔道 犹神差鬼使。好象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

颂声载道 赞颂之声充满道路。极言称赞者多。

四至八道 旧时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语。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及通往的道路。

同日而道 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同“同日而论”。

途途是道 指头头是道。说话或做事很有条理。

文武之道 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遗风古道 前代留传下来的淳厚古朴的风尚。

霞光万道 形容日出日落时霞光散射的美丽景象。也形容某种珍宝放出耀眼的光辉。

邪魔怪道 犹言邪魔歪道。指不正当的言行或途径。

邪魔歪道 指不正当的言行或途径。

养生之道 指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一反其道 一:整个,完全;反:相反;其:他的;道:轨道。完全与以前的轨道相反。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犹言一子出家,九祖升天。借喻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正己守道 道:道德。端正自己,严格遵守道德标准。

正明公道 指正大光明。

尊师贵道 尊敬师长,尊重其所传之道。

爱非其道 道:方法。对某人很亲爱,方法不对头。指父母对子女的溺爱

描述事实的词语

道家之“道”与道教之“道”——兼与儒家之“道”的比较

在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语境之中提及“道”这个字,很容易就会让我们想到“道家”与“道教”。“道”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宽泛并且非常重要的范畴和概念,不只是道家、道教讲“道”,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许多家派,都有自己的“道”论,例如儒家、墨家等。当然,道家与道教讲“道”的地方最多,“道”是道家与道教中的最高范畴。然而,各家各派的“道”,却有着不同的内涵。因此,厘清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各家各派的“道”,对于理解其学说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道”的原本含义出发,着重辨析道家之“道”与道教之“道”,并与儒家之“道”进行一番探究性的比较,以期对中国哲学史上的“道”的范畴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一、“道”之释义

什么是“道”呢?据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载:“道,所行道也。从首走,一达谓之道。”所谓“一达”就是指有一定的方向。东汉刘熙所著的《释名》是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其《释道》篇说:“道,一达曰道路。道,蹈也;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这里的“道”是道路的意思,而且道路是人走过才显露出来,这是“道”的最初本义。又如《诗经》中的《邶风?谷风》云:“行道迟迟”,《秦风?蒹葭》云:“道阻且长”,《小雅?何草不黄》云:“行彼周道”,《小雅?大东》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以及《周易》中“履”的卦辞“九二”所云“履道坦坦”等,这些“道”也是道路的意思。

因为道路是人走出来的,又引导人行走,所以“道”进一步引申,有行走、经过、疏导、引导、治理等意思。如《尚书?禹贡》所云“九河既道”,《论语?为政》中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荀子?王霸》中所言“故古之有大功名者必道是也”,《释名?释言语》中又云“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这些“道”就是上述引申的含义。

由于“道路”这一最初含义,“道”又引申为途径、方法、手段的意义。比如《庄子?齐物论》:“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诗经?大雅?生民》:“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等,其中的“道”就是指方法的意思。作为方法的“道”,也常常作为某种正确的原则。

由此再一步引申,“道”就有万物变化与人之行为的道理、原则、道理、规则、规律等的含义。如子产讲“天道远,人道迩”,是从规律的意义上说的;如孔子讲“天下有道”、“无道”,是从社会法则的意义上说的;讲“道之将行”、“未行”,是从其行为的目的指向的意义上说的。《论语?学而》中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季氏》中又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由礼乐征伐自诸候出”,其中的“道”就是指做人或治国的道理。《易传?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上者之谓器”,这里的“道”就是规律或法则的意思。

除上述之外,“道”有时也表示言、说的意思。《论证?宪问》曰“夫子自道也”,《孟子?滕文公上》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梁惠王上》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这里的“道”,基本的意思是言说,但其中也隐含着谈论、讨论等含义,具有理论的意思。

总的说来,在中国古汉语中,“道”的最初含义是道路,是一种具体的对象;进而被中国古人引申为达到某个目标的途径与方法,由此又被抽象为道理、规律、原则等含义,成为一种抽象的对象;进而言之,“道”被抽象成具有形上意味的对象,作为最高本体范畴的“道”,就是从“道”的原初含义中脱胎而出的。“道”最核心内涵始终与其最原初的意义,即“行路”,存在着某种关联。因此,《中庸》说,“率性之谓道”,率性而行,这就是道。《庄子?齐物论》则说“道行之而成”。孟子也说“道若大路”。 “道”并不是超越经验活动的绝对体,作为形而上的本体存在,它必须也只能通过形而下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形上学的显著特点。

二、道家之“道”

道家形成于先秦时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人物。秦汉以前并无“道家”这一名称,只是从东汉以来特别是魏晋之后学术界才将先秦的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合称为道家,并一直沿袭下来。在老庄(即道家)那里,“道”究竟是什么呢?

老子庄子虽合称为道家,但是,他们各自的“道”却有着不同之处。在老子那里,“道”具有两方面的含义。老子首先把“道”作为最高的形上范畴,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就是“先天地生”、“惟恍惟惚”的“道”,“无”是天地的初始,“有”是天地万物的根源,由“无”至“有”,是“周形而不殆”的“道”在运动中从无形质发展到有形质的转化过程。“道”作为宇宙的本原,虽然是混混沌沌、恍恍惚惚、窈窈冥冥,但又“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进而,老子又将“道”推衍至人类社会,作为人类社***必须遵循的准则、规律。老子认为治理国家应当是效法“道”之“无为”,进行“无为而治”,也就是说要社会人事的发展变化,要按照其自身发展之“道”,顺其自然,避免过多的人为干预。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便由此而得以构建。

庄子继承并发挥了老子“道”的思想,他也强调“道”的“自然无为”、“浑沌无形”的特征,不仅认为“道”“先天地生”,而且而“生天生地”,把“道”作为先天先地的古老的原始存在,也作为化生天地万物的精神本体。《庄子?知北游》中说“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这也就是说,有形的万物乃至五行之实,阴阳之气,都摆脱不了具体的实物性,都还是“不得先物”的有限存在;而只有使万物成为万物(物物者)的那个“非物”,也就是“自本自根”、“生天生地”的“道”,才是先于万物存在的并成为万物的根源。同时,庄子还将“道”视作是人生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体道”、“得道”或“达道”,实现“逍遥游”的“至人、神人、圣人”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庄子主张通过“心斋”、“坐忘”,使内心虚寂与“道”合一,达到一种“朝彻”的境界,使心境豁然开朗,思虑俱寂,道我合一,此时,人与“道”同体,随“道”俱往,与变化常在。这样,作为客观精神的“道”就具有了主观精神的意味。

庄子之“道”与老子之“道”有明显的渊源继承关系,他们所规定的“道”的方向都是“自然”、“无为”;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老子之“道”主要是为其理想的治国方略提供本体论的证明,而庄子之“道”主要是为其“逍遥游”的理想人格以及“逍遥自适”的人生实践奠定本体论的基础;老子更加看重“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特征,庄子则更多地关注“道”的“无为而自适”的特征。从老子庄子对“道”的侧重之不同可以看出,这实际上是由外在的功利价值向内在的个体价值的转向。

总的说来,道家之“道”一方面作为宇宙最高的本体以及万物的生成法则,具有形上的哲学意味;另一方面又将之推衍至社会、人生,使之具有人生哲学的***意义。道家之“道”既作为一个形上的本体,又是人所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道教之“道”

道教的最高追求、根本信仰是“道”,道教之“道”虽然源自于老庄道家中“道”的思想,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差异。道教创立之后,继承了道家思想中“道”的哲学内涵,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主主宰,“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时不存,是宇宙的开端和万物的本根。同时,道教又将“道”衍化为具有宗教意义的至上神,并以之为道教的根本信仰,由此而推衍出道教的理论体系。

“道”作为道教的最高信仰与根本教义,是从宗教的角度而得来的。道教之“道”比道家之“道”更加突出了“道”的超越性、绝对性和神秘性,因而也更具有抽象性,而且,“道”的抽象性经常与神秘化了的元气说结合在一起。《太平经》中说:“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也。”又说:“道无奇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乱;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凡事无大无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今日失道,即致大乱。故阳安即万物自生,阴安即万物自成。”又说:“夫道乃洞,无上无下,无表无里,守其和气,名为神”。早期五斗米道的典籍《老子想尔注》也说:“道”既“在天地外”,又“入在天地间”,而且“往来人身”、“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后世道教沿袭和继承了早期道教对“道” 的理解。葛洪将“道”视为宇宙的本体,他说“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尚为无焉。……以言乎迩,则周流秋毫而有余焉;以言乎远,则弥纶太虚而不足焉。为声之声,为响之响,为形之形,为影之影,方者得之而静,圆者得之而动,降者得之而俯,升者得之而仰。”

道教的“道”,与老子、“太上老君”、“一”在很多时候都是通用的。正如有的学者指出,道教之“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无处,其微无内,无形无名,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宇宙、天地、万物、五行、阴阳等,都是由“道”化生而来的。先秦道家所主张的哲学范畴的“道”,在道教中已被神化为作为信仰对象的至上神。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从道家之“道”到道教之“道”,是一个从抽象性的哲学概念演变为宗教的神学概念的过程;从内在的精神实质上说,则是将老庄道家探求天道(本体之“道”、形上之“道”)、追求人道(体道、悟道、得道、天人合一)的理论探讨落实到个体行为的层面上。

四、儒家之“道”

“道”论也并非是道家或道教的专利,儒家也有自己的“道”论,这里仅对孔子与孟子之“道”,来说明儒家之“道”究竟指什么。提到儒家的“道”,就要回溯到孔子。孔子一生都在“行道”,很多人认为,孔子所行的“道”,不具有超越的、普遍的意义。然而,这也只是说出了孔子的“道”的一方面的内容,它是以恢复“周礼”为核心内容的“斯文”之道。就这方面来说,“道”表现的是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但是孔子的“道”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就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与价值指向。他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这里,“道”就是指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法则,其核心内容就是“仁”。所以孔子说“志于道”,又说“依于仁”。(见《论语?述而》)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以“忠恕”来说明这“一以贯之”的“道”。这些,都是把“仁义”作为“道”的核心内容。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与价值指向的仁义之“道”,比人的肉体存在本身更重要,所以“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要“杀身成仁”。这就是孔子之“道”的普遍性。

孟子明确地将“道”的内容规定为仁义。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道德情感来解释“仁义”,那么,“道”也就是人的道德情感的心路历程。孟子在谈论到人的修养问题时,还提出了“存夜气”、“养浩然之气”的说法,他所说的“气”,则是对于人的意志而言,只要这种“气”“配义与道”,那么人的道德行为就如同江河决堤,沛然奔流而下。这是从道德实践主体的情感、意志方面来说明道,人在道德实践中对与生俱来的情感、意志的无限延伸、展开,就是“道”。这里的“道”当然是就“人道”说的。但“人道”与“天道”并非绝然分开的,而恰恰是统一的、贯通的。贯通“天道”、“人道”的就是“诚”,“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作为“天道”的核心内容的确表现了与道家的“自然”与“无为”的很大的不同,它所强调的正是孔子所说的“四时行”、“百物生”的天地万物的有目的性的运行,这就是“天道”的“真实无妄”。“思诚”作为“人道”的核心内容反映的是人对于“天道”之“诚”的体会与自觉,或者说,人之“思”恰恰是“天道”之“诚”的最集中表现。

儒家之“道”的确与道家或道教之“道”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它的确没有“玄之又玄”的形上的神秘性与抽象性,而是更加注重“道”之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即更看重***道德意义上的“道”。虽然儒家之“道”也具有道德形上学的意蕴,但是它也必须与形下的个人修养体验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才具有其超绝性。如果说道家之“道”主要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道”(本体论、人生哲学),道教之“道”更倾向于宗教神学意义上的“道”,那么,儒家之“道”则可以归结为***道德意义上的“道”。

四字成语道什么莫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露马脚 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实真相。

出处:明·荻岸散人《玉娇梨》第八回:“但张轨如这个先生与别个先生不同,原意不在书,又肯使两个瞎钱,又一团和气,肯奉承人,因此大大小小都与他讲得来,虽有些露马脚的所在,转都替他遮盖过了。”

避而不谈 躲避开而不肯说。指有意回避事实。

出处:徐迟《一九五六年〈特写选〉序言》:“尖锐的矛盾,避而不谈,或加水冲淡了。”

秉笔直书 秉:持,握住。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捕风捉影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出处:《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捕影系风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出处:《梁书·刘孝绰传》:“但雕朽污粪,徒成延奖;捕影系风,终无效答。”

岑楼齐末 只比较末端,方寸的木头也可高过高楼。比喻不从本着手,则无法认清事实。

出处:《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岑楼齐末,不识高卑。”

船坚炮利 利:锋利。指战舰坚固,大炮猛烈。形容海军强盛。

出处:清·林则徐等《会奏穿鼻尖沙嘴叠次轰击夷船情形折》:“此次士密等前来寻衅……无非恃其般坚炮利,以悍济贪。”

当之有愧 当:承受;愧:惭愧。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与事实不相符,感到惭愧。常作自谦之词。

颠倒黑白 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董狐直笔 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堕甑不顾 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出处:《后汉书·郭泰传》:“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翻黄倒皁 犹言颠倒黑白。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夫子自道 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出处:《论语·宪问》:“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故甚其词 指说话故意夸大,脱离事实。

出处:清·黄钧宰《金壶浪墨·汉奸》:“盖我军所用***,率以数百钱,遣无赖小民,道听途说,或且故甚其词,以恫喝将士,摇动人心。”

贵耳贱目 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出处:汉·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含血喷人 比喻捏造事实陷害别人。

出处:宋·晓莹《罗湖野录》卷二:“含血喷人,先污其口;百丈野狐,失头狂走。”

含血潠人 比喻捏造事实陷害别人。同“含血喷人”。

含血噀人 噀,喷。比喻捏造事实陷害别人。同“含血喷人”。

出处:《五灯会元·黄龙新禅师法嗣·崇觉空禅师》:“含血噀人,先污其口。百丈野狐,失头狂走。蓦地唤回,打个筋斗。”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即事穷理 指根据事实深究它的道理。

既成事实 既成:已成。已经形成的事实。

出处:唐·杜甫《雨不绝》诗:“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扬如丝飞。”

立木南门 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略迹论心 撇开表面的事实而评论其用心。

出处: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上》:“以于立玉、于元荐为乱天下者,亦岂遂为定论乎?略迹而论心,二臣皆皎然不欺其志,有国士之风。”

略迹原情 撇开事实不谈,从情理上原谅。

出处:明·张煌言《答赵安抚书》:“英君察相,尚能略其迹而原其心;感其诚而哀其遇。”

略迹原心 撇开表面的事实,而从其用心上加以原谅。

出处:明·张煌言《答赵安抚书》:“英君察相,尚能略其迹而原其心;感其诚而哀其遇。”

论列是非 论:评论;列:列举。罗列事实,评论是非。

出处:《汉书·司马迁传》:“仍欲卬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

昧地瞒天 欺骗天地。比喻昧着良心,隐瞒事实或以谎言骗人。

出处:明·无名氏《活拿萧天佑》头折:“你这般昧地瞒天,谄佞奸僻。”

能上能下 指干部不计较职位高低,不论处于领导岗位或在基层从事实际工作,都能踏踏实实地干。实行能上能下,是对干部职务终身制的一项重要改革。

破甑不顾 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出处:《后汉书·郭泰传》:“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砌词捏控 捏造事实来控告。

巧发奇中 发:射箭,比喻发言。形容善于乘机发表意见,后能为事实所证实。

出处:《史记·封禅书》:“少君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

磬笔难书 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磬,通“罄”。

出处:《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磬竹难书 罄:用尽;竹:竹简,用以写字;书:写。用尽竹子也难写完。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完。

出处:《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如梦初醒 象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寡人闻仲之言,如梦初醒。”

如梦方醒 象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寡人闻仲之言,如梦初醒。”

三人成虎 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出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三言讹虎 犹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出处:清·秋瑾《致琴文书》:“况三言讹虎,众口铄金;因积毁销骨,致他方糊口。”

深文周纳 周纳:罗织罪名。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据事实,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汉书·路温舒传》:“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纳之。”

事与心违 事实与愿望相违背。同“事与原违”。

出处:北齐·魏收《魏书·王叡传》:“诚思竭尽力命,以报所受,不谓事与心违,忽婴重疾。”宋·欧阳修《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诗:“貌先年老因忧国,事与心违始乞身。”

事与原违 事实与愿望相违背。

事与愿违 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出处:三国魏·嵇康《幽愤》诗:“事与愿违,遘兹淹留。”

死无对证 对证:核实。当事人已死,无法核对事实。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那厮死了,可不好了,你做的个死无对证。”

耸人听闻 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五回:“比较那史册上的朱云请剑,李膺破柱,更足耸人听闻。”

随事制宜 根据事实,***取适当措施。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七:“如道之正体,却一定于此,而随事制宜,自莫不当。”

抟空捕影 犹言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未风先雨 比喻未见事实先下结论。

握风捕影 犹言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诬良为盗 诬:诬陷。良:好人。指捏造事实,陷害好人。

无可置疑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出处: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战国时某些地区已能制钢,无可置疑。”

无庸置辩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用不着争辩。

出处:郭沫若《抗战以来的文艺思潮》:“尊重民族形式并不是复古,那是无庸置辩的。”

无庸置疑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无中生有 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出处:《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先行后闻 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出处:《后汉书·酷吏列传》:“故临民之职,专事威断,族灭奸轨,先行后闻。”

先斩后奏 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出处:《汉书·申屠嘉传》:“吾悔不先斩错乃请之。”颜师古注:“言先斩而后奏。”《新五代史·梁臣传·朱珍》:“珍偏将张仁遇珍曰:‘ 军中有犯令者,请先斩而后白。’”

乡壁虚造 即对着墙壁,凭空造出来的。比喻无事实根据,凭空捏造。

出处: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

向壁虚构 向壁:对着墙壁。即对着墙壁,凭空造出来的。比喻不根据事实而凭空捏造。

出处: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

向壁虚造 向壁:对着墙壁;虚造:虚构。。即对着墙壁,凭空造出来的。比喻无事实根据,凭空捏造。

出处: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

信口雌黄 信:任凭,听任;雌黄:即鸡冠石,**矿物,用作颜料。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了,用雌黄涂抹后改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出处:晋·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张大其词 张大:夸大。说话写文章将内容夸大。

出处:唐·韩愈《送杨少尹序》:“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

张大其辞 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同“张大其词”。

出处:《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卿于席间,张大其辞,虽然存了齐国一时体面,只恐三杰之后,难乎其继。如之奈何?”

张大其事 张:夸张。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亦作“张皇其事”、“张大其辞(词)”、“张扬其事”。

出处:唐·韩愈《送杨少尹序》:“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

张冠李戴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出处: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李老而戴之。’”

属辞比事 原指连缀文辞,排比事实,记载历史。后泛称作文纪事。

出处:《礼记·经解》:“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捉贼捉赃 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

出处:宋·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谚曰:‘捉贼捉脏,捉捉双。’此虽俚言,极为有道。”

捉贼捉脏 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

出处:宋朝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谚曰:‘捉贼捉脏,捉捉双。’此虽俚言,极为有道。”

恶人先告状 指坏人或理亏的人抢先诉说或歪曲事实

出处:鲁迅《两地书》:“经我强硬的答复,没法对付,便用最终的毒计,就是以退为进,先发制人,亦即所谓‘恶人先告状’也。”

三夫成市虎 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同“三人成虎”。

出处:《宋书·乐志三》:“三夫成市虎,慈母投杼趋。”

事实胜于雄辩 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喻雄辩更有说服力。

四字成语道什么什么什么章

1. “莫”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莫名其妙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情非常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莫逆于心 心中没有抵触。指情感一致,心意相投

莫衷一是 莫:不,还是;衷:折衷,断定;是:对。不知哪个是正确。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莫名其妙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莫须有 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

莫此为甚 没有什么能超过这个的了。多指不良倾向或形势严重。

莫逆之交 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莫为已甚 不做得太过分。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适可而止。

莫可究诘 究:追查;诘:追问。无法追问到底。

莫辨楮叶 莫:不;辨:分辨。不能分辨楮叶的真***。比喻模仿逼真或以***乱真。

莫敢谁何 没有谁敢怎么样。

莫可名状 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指事物极复杂微妙,无法描述。

莫测高深 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指处世的态度、或说话、文章的内容(多不用在正面,带贬义)。

莫予毒也 再也没有人威胁、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认为谁也不能伤害我。

莫余毒也 再也没有人威胁、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认为谁也不能伤害我。

莫知所为 不知道怎幺办好,形容激动得不知怎幺办。亦作“莫知所谓”。

莫之与京 莫:没有什么,没有谁。京:大,高。大得没有什么可与之相比。形容首屈一指,无与伦比。亦作“大莫与京”。

莫可奈何 〖解释〗犹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莫展一筹 〖解释〗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同“一筹莫展”。

2. 四字成语及意思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对簿公堂:在公堂受审。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提面命 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繁文缛节: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也说繁文缛礼。

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方枘圆凿 形容格格不入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工作。

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

(含讥讽意) 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奉为圭臬 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否极泰来: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了。高谈阔论:***议论,多含贬义。

隔靴搔痒 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耿耿于怀:对某些事总记在心里,形容心存怨恨。

(一般指自己对某些事不满) 功败垂成: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多含惋惜意) 狗尾续貂:泛指以坏续好,前后不相称,多指文艺作品。

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一下子投做赌注,企图最后得胜。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瓜田李下 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全,遗漏很多。

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光天化日:比喻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鬼斧神工:形容技艺的精巧,似非人工之能为。(形容人工技艺的精巧) 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汗牛,牛累得出了汗。

充栋,堆满了屋子 皓首穷经:皓首,白头,钻研经典到老 厚积薄发:长期积累,突然暴发。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怙恶不悛:一贯作恶,不肯悔改。涣然冰释:嫌隙、误会消除。

荒诞不经:不经,不正常的。虚妄离奇,不合正理。

黄粱一梦: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也说黄粱美梦,一枕黄粱 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积重难返 指长期形成的不良风俗、习惯不易改变 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少,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

比喻积少成多。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数着日子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

济济一堂 :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在一起。间不容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见仁见智: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见贤思齐:见到好的,优秀的,就向其学习,向其看齐。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枉过正 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 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

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久***不归 长期借去,不归还 开卷有益:读书就有收获。

开卷,打开书本,借指读书。恪遵功令:严谨地遵守条令制度。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中性) 狼奔豕突:狼和猪东奔西跑。

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贬) 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

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临渊羡鱼 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 令人发指: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非常愤怒。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门可罗雀 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门庭若市 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面目全非 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十分纯熟的地步。(褒义词) 沐猴而冠 沐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

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暮鼓晨钟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南辕北辙 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 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车子却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泥沙俱下 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十分光荣。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

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择精华。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期期艾艾 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贬) 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

比喻事实(罪恶)很多,难以说完。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 无缺。

曲突徙薪 比喻事先***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人心不古:今人的心地不如古人淳厚。

3. 第4个字是道是什么成语

安贫乐道 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

暴虐无道 残暴狠毒,丧尽道义。

兵行诡道 兵:用兵;行:使用;诡:欺诈;道:方法。用兵可以运用诡异和诈伪的战法。

惨无人道 惨:狠毒,残暴。残酷狠毒到极点,如野兽一样。

豺狼当道 当道:横在道路中间。比喻坏人当权。

大逆不道 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违反封建道德。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盗亦有道 道:道理。盗贼也有他们的那一套道理。

独行其道 道:信念、主张。独自去实现自己的主张。

饿殍满道 殍:饿死的人。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形容饥荒灾祸严重,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

夫子自道 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甘贫乐道 甘贫:情愿受贫困;乐道:乐于守道。甘于受贫,乐于守道。是儒家所倡导的处世态度。

躬耕乐道 躬:亲自;道:圣贤之道。亲自耕种,乐于信守圣贤之道。指过隐居生活。

横行霸道 横行:行动蛮横仗势做坏事;霸道:蛮不讲理。依仗权势为非作歹。

胡说八道 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

壶浆塞道 壶浆:以壶盛着酒浆;塞道:挤满道路。形容群众欢迎自己所拥护的军队的场面。

昏庸无道 糊涂平庸,凶狠残暴,不讲道义,多用指糊涂无能且残暴凶狠的帝王。

津津乐道 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就正有道 向有学问和有道德的人请求指正。

绝口不道 指闭口不谈。

康庄大道 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大路。比喻美好的前途

4. 这些四字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于称年长而名位高的人。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别有深意:别有一种深层的意思。

奇妙无比:奇:神奇;妙:奥妙;无比:难以形容,比拟;奇妙无比:难以比拟的神奇。 花色斑斓:1、形容颜色很多,灿烂多彩 。 2、斑斓就是色彩艳丽,颜色好看,美伦美奂的意思,常说的色彩斑斓就是这个意思。 庞然大物: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断臂悬崖:形容山势险峻。 悬崖:高而陡直的山崖。断壁:绝壁,峭壁。 拔地而起: ①把东西从其他。|拔尖。⑤夺取;攻取:连拔敌人两个据点。 望而生畏:望:看见 畏:畏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千峰万仞:仞,古代计量单位:一仞(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山高万仞。 千峰万仞,从字面上解释,是指形容山峰多而高,险峻。 绵亘蜿蜒:形容山延续不断,弯弯曲曲地延伸。 浩气长舒:浩然之气使人感到心情舒展。 舒,在这里是,伸展;宽解(拘束或憋闷状态) 浩气:即正气,刚直正大的精神。 浩气是不能拆开解的。 随心所欲:随:任凭;欲:想要。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不拘一格: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婷婷玉立:婷婷: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亦作“婷婷玉立”、“玉立亭亭”。 窈窕淑女:美好的样子。美好的女子。 水花四溅:水受到阻挡或撞击时形成的分离主体的水珠四处飞洒。 怦怦直起: Beat up 难以言状:难以描述,无法形容。状的意思则为形容或描述出来。 年过花甲:①年:年龄。 ②过:已过,多。 ③花甲:60岁了。年龄已经超过60岁的老人。形容这个人老,年龄大。 ④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 ⑤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指六十岁。这里指超过了60年。 返璞归真: 璞,本义是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这里引申为天真,淳朴。 整个成语意思是: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 意味深长:意味:情调,趣味。 长:长远,久远。 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

孔子的名言和解释

1. 什么是道四字成语

生财有道、

养生之道、

六道轮回、

黄道吉日

盗亦有道、

左道旁门、

中庸之道、

道貌岸然、

任重道远、

说东道西、

能说会道、

横行霸道、

道不同不相为谋、

分道扬镳、

津津乐道、

道听途说、

微不足道、

背道而驰、

安贫乐道、

坐而论道、

文以载道、

离经叛道、

替天行道、

生财之道、

孔孟之道、

道路以目、

胡说八道、

康庄大道、

惨无人道、

头头是道

2. 章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章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

约法三章、

杂乱无章

断章取义、

寻章摘句、

顺理成章、

大做文章、

表面文章、

出口成章、

率尔成章、

龙章凤姿、

斐然成章、

都鄙有章、

官样词章、

掇拾章句、

金章玉句、

沉吟章句、

龙章秀骨、

满腹文章、

黼黻文章、

章句之徒、

雕章琢句、

章往考来、

文章山斗、

云锦天章、

章台之柳

3. 章字的四字成语

1. 大做文章

[dà zuò wén zhāng]

比喻为达到某种目的,在某些问题上横生枝节,或借题发挥,扩大事态。

2. 表面文章

[biǎo miàn wén zhāng]

比喻浮夸或不切实际,敷衍塞责的做法。

3. 出口成章

[chū kǒu chéng zhāng]

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4. 杂乱无章

[zá luàn wú zhāng]

章:条理。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5. 寻章摘句

[xún zhāng zhāi jù]

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6. 断章取义

[duàn zhāng qǔ yì]

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7. 满腹文章

[mǎn fù wén zhāng]

比喻文章极好,很有才华。

8. 斐然成章

[fěi rán chéng zhāng]

斐、章:文***。形容文章富有文***,很值得看。

4. 用道组四字成语有哪些

你好 有

仙风道骨、

言语道断、

进道若蜷、

枉道速祸、

嫌好道歹、

歪门邪道、

道骨仙风、

失道寡助、

不近道理、

反经合道、

替天行道、

得道多助、

横行霸道、

道不掇遗、

传道受业、

再做道理、

道貌岸然、

饿殍满道、

有道之士、

明修栈道、

途途是道、

具自陈道、

道寡称孤、

生财有道、

5. 道可以组什么四字成语

盗贼也有他们的那一套道理。

独行其道 道。比喻坏人当权。

大逆不道 逆:乐于守道。甘于受贫;行,乐于守道。是儒家所倡导的处世态度。

躬耕乐道 躬:使用;诡:欺诈。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甘贫乐道 甘贫:情愿受贫困;乐道:亲自;道:圣贤之道;道:饿死的人。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形容饥荒灾祸严重,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

夫子自道 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方法。用兵可以运用诡异和诈伪的战法。独自去实现自己的主张。

饿殍满道 殍。

惨无人道 惨:狠毒,残暴。残酷狠毒到极点,如野兽一样。

豺狼当道 当道:横在道路中间,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违反封建道德。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

盗亦有道 道:道理:信念、主张。亲自耕种,乐于信守圣贤之道暴虐无道 残暴狠毒,丧尽道义。

兵行诡道 兵:用兵

6. 带“章”字的四字成语

约法三章 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月章星句 形容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杂乱无章 章:条理。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走马章台 章台:汉长安章台下街名,旧为妓院的代称。原指骑马经过章台。后指涉足妓间。

班马文章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泛指可与班固、司马迁相比美的文章。

残章断简 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零散不整的诗文字画。编,用来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简,竹简,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片。同。

朝章国典 朝廷与国家的典章制度。同“朝章国故”。

朝章国故 朝廷与国家的典章制度。

出语成章 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大有文章 指话语、文章、或已表露的现象之中,很有令人难以捉摸的意思或别的情况。

大做文章 比喻为达到某种目的,在某些问题上横生枝节,或借题发挥,扩大事态。

雕章绘句 指文章的词句刻意修饰。同“雕章镂句”。

雕章缛彩 比喻文彩绚烂。

雕章琢句 象雕刻一样对文章的字句仔细斟酌修饰。

断章截句 不顾上下文义,截取文章的一段或一句,而弯曲原意。断、截:割裂。

表面文章比喻浮夸或不切实际,敷衍塞责的做法。操翰成章翰:鸟毛,借指毛笔。拿起笔来就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有文才。沉吟章句沉吟:沉思吟味。章句:章节和句子,亦指诗文。默默地琢磨构思诗文。出口成章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出言成章本意是出言便成为规范,后多用以形容文思敏捷。出言有章说话有条理。大块文章大块:大地。原指大自然锦绣般美好的景色。后用以称赞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道德文章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典章文物指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雕章镂句指文章的词句刻意修饰。断章取义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断章摘句裁断章节,取缀成文。亦有割裂全文,取其所需之意。掇拾章句掇:拾取。摘取别人文章的句子。指东摘西抄地拼凑文章。反面文章从事情的反面做的文章。多指反语。斐然成章斐、章:文***。形容文章富有文***,很值得看。钩章棘句钩:弯曲;章:章节;棘:刺;句:文句。形容文辞艰涩拗口。官样文章旧时官场中有固定格式和套语的例行公文。比喻光注意形式,没有实际内容的空话,或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龙章凤姿章:文***。蛟龙的文***,凤凰的姿容。比喻风***出众。率由旧章率:遵循;旧章:老法规。一切按照老规矩办事。顺理成章顺:依顺;理:条理;章:章法。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搜章摘句 搜:寻求;摘:选取。指抄袭他人文章的词句。

文章憎命 憎:厌恶。文章厌恶命运好的人。形容有才能的人遭遇不好。

下笔成章 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容写文思敏捷。

寻章摘句 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

7. 四字成语 什么什么之什么

鸿鹄之志 hóng hú zhī zhì

一丘之貉 yī qiū zhī hé

莫逆之交 mò nì zhī jiāo

无稽之谈 wú jī zhī tán

不刊之论 bù kān zhī lùn

掎角之势 jǐ jiǎo zhī shì

天伦之乐 tiān lún zhī lè

中庸之道 zhōng yōng zhī dào

赤子之心 chì zǐ zhī xīn

众矢之的 zhòng shǐ zhī dì

不速之客 bù sù zhī kè

恻隐之心 cè yǐn zhī xīn

举手之劳 jǔ shǒu zhī láo

不毛之地 bù máo zhī dì

靡靡之音 mǐ mǐ zhī yīn

床笫之私 chuáng zǐ zhī sī

城下之盟 chéng xià zhī méng

过江之鲫 guò jiāng zhī jì

惊弓之鸟 jīng gōng zhī niǎo

井底之蛙 jǐng dǐ zhī wā

一孔之见 yī kǒng zhī jiàn

不情之请 bù qíng zhī qǐng

涸辙之鲋 hé zhé zhī fù

乌合之众 wū hé zhī zhòng

一念之差 yī niàn zhī chā

秦晋之好 qín jìn zhī hǎo

弥留之际 mí liú zhī jì

不解之缘 bù jiě zhī yuán

强弩之末 qiáng nǔ zhī mò

中冓之言 zhōng gòu zhī yán

《拼图解论语》名副其实01-[14·28]三位一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

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强加。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正心修身篇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释义 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

4.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释义孔子说:“人能够问心无愧地活在世上,是因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那是因为他侥幸地避免了祸害。”

5.子曰:“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释义孔子曰:“志向在道上,根据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文字、算术这六艺之中研习游乐来陶冶身心。”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同他做伙伴。”

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释义孔子说:“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

释义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长寿。”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释义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11.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高下,合群而不拉帮结派。”

12.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会扰乱了大事。”

13.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释义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戒:青少年时期,血气还未养成,要警惕不可迷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争强好胜;等到年纪变老,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不可贪得无厌。”

14.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

释义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仪加以自我约束,就不致于产生叛离之心了。”

15.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慎言敏行篇

16.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释义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

17.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释义孔子说:“古时候的人言论不肯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认为单单说得出而自身做不到是可耻的。”

18.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释义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19.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

2007-9-20 18:34 回复

相里忠祥

8位粉丝

2楼

释义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那么说话和行动都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难么行为要正直,而说话要谨慎随和。”

20.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释义孔子说:“听到合乎原则的话,能不接受吗?而接收之后能改正错误才可贵。听到顺从自己的话,能不高兴吗?而高兴之后能分析鉴别才可贵。而盲目高兴,不加分析;或表面接受,实际不改,对这种人我实在没有办法啊。”

21.子曰:“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宪问》

释义孔子说:“他的话大言不惭,要他做起来就很难了。”

22.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呢。”

23.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释义孔子说:“君子要有九种考虑:看到的时候要思考是否看明白了,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待人接物的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考虑是否恭敬,说话要考虑是否诚恳,办事要考虑是否认真,遇到疑难问题要考虑如何向别人请教,怨怒发作前要考虑将引起的后果,看到名利时要考虑得到它是否合乎道义。”

24.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释义 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而趟水过大河,这种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同他共事。同沃共使的一定要是遇事谨慎小心,喜欢动脑子想点子来完成任务的人。”

25.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也。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

释义孔子说:“有益的快乐由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赞扬别人的长处为快乐,一多交贤能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快乐。以傲慢自大为快乐,以无所事事地游荡为快乐,以过度的宴饮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诚信友爱篇

2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释义孔子说:“君子喜欢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喜欢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与此相反。

2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释义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经常忧愁。”

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即使大家都讨厌他,自己也不要随便附和,一定要考察一下;即使大家都喜欢他,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释义孔子说:“不怕别人部料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30.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

释义孔子说:“不事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随意猜测别人的不诚实,然而却又能及早地加以察觉,这才是贤人啊!”

31.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为政》

释义孔子说:“观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所走过的道路,了解他的心情、爱好,那么这个人的真实面目怎么隐藏得住呢?怎么能隐藏得住呢?”

3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有几句正确言论就推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言论。”

33.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释义孔子说:“可以同在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一起通向真理;可以一起通向真理的人,未必能共同坚守真理;可以一起坚守真理的人,未必都能做到通权达变。”

2007-9-20 18:34 回复

相里忠祥

8位粉丝

3楼

34.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可以同他谈话,却不同他谈话,这会错过人才;不可以同他谈话,却同他谈话,这是错说了话。聪明人既不会错过人才,也不会错说话。”

35.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谋划事情。”

3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有志之士、仁德之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肯勇于牺牲自己来维护仁德。”

3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38.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志仁者。”——《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工匠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要事先修好他的工具。我们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为那些卿大夫中的贤人服务,与那些士人中的仁人交友。”

39.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释义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40.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颜渊》

释义孔子说:“诚恳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要使他仍然不听,也就算了,免得自找羞辱。”

仁德道义篇

41.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释义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关爱人,也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憎恨人。”

4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释义孔子说:“花言巧语,又伪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啊!”

43.子曰:“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释义孔子说:“君子达到的三个方面,我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遇事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子贡说:“这三点正是老师的自我评论啊。”

44.子曰:“君子义以为质,厉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做人的根本,用礼仪来实行它,用谦虚的话来表达它,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才是君子啊!”

45.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及所哺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释义孔子说:“出门做事就像接待贵宾一样认真,役使老百姓就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慎重。凡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无论在邦国里做事,在家族里做事,都不要让人怨恨自己。”

46.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释义孔子说:“刚强、果断、朴实、言语谨慎,这些品格接近于仁。”

47.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释义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风气的地方是美好的。挑选住处,不选有仁风的地方,怎么能说是聪明呢?”

48.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面对着合乎仁德的事,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49.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宪问》

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彩的言论,而有精彩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是仁人。”

2007-9-20 18:34 回复

相里忠祥

8位粉丝

4楼

50.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了就会胡作非为。”

谦逊恭谨篇

51.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52.子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释义孔子说:“少年子弟平时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讲信用,要广泛关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若还有富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53.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衰,吾何以观之哉!”——《八佾》

释义孔子说:“处在上位而不宽宏大量,举行礼仪时不严肃认真,参加丧礼时不悲伤。这种表现,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啊!”

54.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炊。其争也君子。”

——《八佾》

释义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抢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比赛射箭吧!比箭时,先相互作揖致意,然后上场;比赛完毕下场后又互相敬酒。这才是君子之争。”

55.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孔子说:“至于把我看成圣人和仁人,那我怎么敢担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从不感到厌烦,仅仅做到这些就是了。”

56.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只要他骄傲而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一提了。”

57.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

释义孔子说:“在道德上不加以修养,在学问上不去讲习,听到合乎义理的事情不能跟上去做,有过错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感到忧虑的呀。”

5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释义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向我提了个问题,我原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我从他那个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加以盘问,得出答案,再尽量告诉他。”

59.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释义孔子说:“君子安详宽和而不傲气逼人,小人傲气逼人而不安详宽和。”

60.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雍也》

释义孔子说:“孟之反这个人不夸耀自己,他在队伍败退时留在最后作掩护,将要退进城门时,他鞭打着马匹说:‘不是我敢于断后,是马不肯走哇。”

求知好学篇

61.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释义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也不学习,这种人是最下等的了。”

62.子曰:“吾十有五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上立身处世站稳脚跟,四十岁上学识多起来遇事不致迷惑,五十岁上知道了上天赋予我的使命,六十岁上对听到的言论能辨别真***是非,七十岁上怎么想就能怎么做,而不会越出规矩。”

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反复思考,结果却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2007-9-20 18:34 回复

相里忠祥

8位粉丝

5楼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释义孔子说:“只一味读书而不知思考,就容易受骗;只一味思考而不去读书,仍然不能解除疑惑。”

6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释义孔子说:“我做学问的急迫感,就像追赶什么东西唯恐赶不上那样,而赶上了还又怕失掉。”

6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释义孔子说:“对学得的只是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怒,不是个有修养的君子吗?”

6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孔子说:“温习旧有的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6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释义孔子说:“君子在饮食上不要求饱足,居住上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快,说话谨慎,主动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69.子曰:“苗而不秀这忧矣夫!秀而不实者忧矣夫!”——《子罕》

释义孔子说:“像庄稼那样只长苗而不开花的是有的吧!只开花而不结果的也是有的吧!”

70.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

释义孔子说:“读书人如果留恋安逸的生活,就不配做读书人了。”

7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释义孔子说:“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看作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检查自己,加以改正。”

7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释义孔子曰:“对于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而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从中深感快乐的人。”

73.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释义孔子说:“古时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7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释义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做到: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75.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释义孔子说:“如能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去学习《周易》,便可以不再有大的过错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夫子自道是贬义词吗

《论语》原第14宪问篇第28 章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

杨伯峻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三种品德我没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说:“老师是在说自己呢。”

钱穆译文 先生说:“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我一项也不能。”子贡说:“这正是先生称道他自己呀!”

李泽厚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道德有三项,我还不行。仁爱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讲自己啊。”

注 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 孔子说:“君子遵行的(品德)有三样,我没能做得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说:“老师您自谦说‘没能做得到’而已!”

游梦僧意译 孔子说:“君子遵行的(品德)有三样,我没能做得到:仁而乐天之人的不忧,智而明察之人的不惑,勇而无畏之人的不惧。”子贡说:“老师您自谦说‘没能做得到’而已!您自己实际就做到了‘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详解本僧看过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在中央台解读《论语》的节目中,说到这章,竟没有伸出与此章密切相关的另外三章,本僧是感到遗憾的。为什么这么说,请耐心读完本文,就有答案。

此章的解读,“君子道者三”中的“道”字是难点。

诚然,在中国的文化当中,“道”字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一个“道”字,长篇累牍、千言万语也说不完。真可谓“言语道破”,老子也感言:“道可道,非常道”,道之玄虚奇妙,无法用文字或语言表达。

道: 此处作动词用,意思是“遵行;实行” 。见《管子·任法》: “法不一,则有国者不祥;民不 道 法,则不祥。” 《荀子·王霸》: “不可不善为择道然后 道 之,涂薉则塞。”

?

管子,即管仲,在《论语》中,孔子多有谈及。可见,在孔子时代之前,“道”字就有作动词用的先例:遵行;实行。是故,《论语》的“道”意为“遵行”,就不足为奇了。

者: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

?

此用法,在古文中,极为常见。如老子的《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又如《汉书·贾谊传》:“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

?

《论语》本章中的四个“者”字,都是这个用法。咱下面就用这个者字的用法来解读这四个者:首者,意思是“品德”;后三者,意思为“的人”。即“君子遵行的品德有三种:仁之人的不忧,智之人的不惑,勇之人的不惧。”

?

焉: 于焉。焉指示“三”,即后面说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此三者。

?

我无能焉: “我无能道于焉”的省略,意思是“我没能遵行于此(三者)”。

仁者不忧: 仁而乐天不忧 。

《论语注疏》正义曰:仁者乐天知命,内省不疚,故不忧也。

知者不惑: 智而明察不惑 。

《论语注疏》正义曰:知者明於事,故不惑。

勇者不惧: 勇而所畏 不 惧 。

《论语注疏》正义曰:勇者折冲御侮,故不惧。

其中,“忧、惑、惧”三个字,与现代白话文意思相近,本僧认为不解译,更能让读者意会其中的内涵。故在这三个字上,本僧“只是文字的搬运工”。

夫子: 老师。 子贡对孔子的敬请。

自道: 自己说自己。《论语集注》:道,言也。自道,犹云谦辞。

?

夫子自道也: 此为“夫子自道‘无能焉’也”的省略。 意思是“老师您自谦说‘没能做得到’而已”。

?

子贡说:“ 老师您自谦说‘没能做得到’而已 ”。

子贡是孔子的***,写《论语》的是孔子的***以及其再传***,也就是说,《论语》是孔子的徒子徒孙写成的,都是极尊崇孔夫子的,认为他是圣人,品德远胜于君子,自然能做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了。

在西方的宗教中,***教教义,谓上帝只有一个,但包括圣父、圣子耶稣***和圣灵三个位格。三者虽位格有别,而本质绝无分别,同受钦崇,同享尊荣,同为永恒。故称“三位一体”。

?

在耶稣降生前的五百年,在古老的东方,孔夫子,这个千古圣人,就已经是三位一体了:仁者、智者、勇者。

《论语》的记述者们,为了证明孔夫子做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特地在《论语》中写了三章内容,分别举例说明孔子夫子是身体力行做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

仁者不忧 ——07述而篇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知者不惑 ——13子路篇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勇者不惧 ——07述而篇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我对于丹教授讲解到这章的时候,没有引出以上三章,来力证子贡的话不***。对此,本僧表示遗憾:有例而不举,见首不见尾。

?

本僧猜测,由于其并不认为《论语》是一篇完整的千古雄文,只是章节被打乱次序了而已。当然就没意识到,《论语》中会有另三章与之紧密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上下文关系了。

那么,与此章密切相关的另三章,又将如何解读呢?详细,敬请继续关注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谢谢。

第14宪问篇第28 章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游梦僧直译 孔子说:“君子遵行的(品德)有三样,我没能做得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说:“老师您自谦说‘没能做得到’而已!”

游梦僧意译 孔子说:“君子遵行的(品德)有三样,我没能做得到:仁而乐天之人的不忧,智而明察之人的不惑,勇而无畏之人的不惧。”子贡说:“老师您自谦说‘没能做得到’而已!您自己实际就做到了‘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是。夫子自道出自《论语》一书,是贬义词,”指本意是说别人而事实上却正说着了自己,多用于以讥讽对方讲人家的话,恰好是在讲他自己,《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撰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