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全文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7-03 0
  1. “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
  2. 竭泽而渔的古文是什么?
  3. 涸泽而渔是什么意思
  4. 涸泽而渔意思?

1. 竭泽而渔的古文及意思

原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sǒu)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译文:使河流干涸而***,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用欺骗和作***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后却不会再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之计。

“竭泽而渔”的意思

不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全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由雍季提出竭泽而渔的想法。

扩展资料:

近义词:

焚薮而田: 薮,林薮,指山林和湖泽。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杀鸡取卵:意思是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

反义词:

从长计议:慢慢儿地多加商量。现也形容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三思而行:反覆再三考虑,然后再做。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 -竭泽而渔

2. 古文 竭泽而渔 译文

译文(摘自人教版高一语文教师用书)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鸡、猪、狗的畜养,不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课文助读资料 一、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者能一之。”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交给这个君王的人。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孟子·万章上》) 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做了天子。

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到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过孟子说法的唯心论雾障,我们可以看到,在孟子看来,一个***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

历史学家范文澜称这种思想为“敬天保民”,是有一定道理的。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

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

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利,但是,在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又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这种观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

3. 竭泽而渔 意思

发 音 jié zé ér yú

释 义 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出 处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示 例

近义词 杀鸡取卵、不留余地

反义词 从长计议

英 文 kill the goose that laid the golden eggs

故 事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晋文公综合他们意见取得胜利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4. 竭泽而渔的古文

成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成语解释: 竭:使……干涸;渔:打鱼。

烧毁森林捕捉野兽,排干湖水去捕捉鱼。比喻只顾眼前的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

成语出处: 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竭泽而渔 成语解释: 掏干了水塘捉鱼。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成语: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成语解释: 涸:使水干枯;泽:聚水的洼地;焚:烧毁。

把池水戽干来***,将林地烧毁来打猎。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成语出处: 《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5. 竭泽而渔的古文是什么

1、原文 《吕氏春秋·义赏》 原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2、译文 使河流干涸而***,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

用欺骗和作***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后却不会再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之计。 3、词语释义 释义 竭:使……干涸;泽:池塘;渔:***。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语出]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正音 竭(jié );不能读作“jiē”或“hè”。 辨形渔;不能写作“鱼”。

近义杀鸡取卵。 反义 从长计议。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6. 竭泽而渔的古文是什么

1、原文

《吕氏春秋·义赏》

原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2、译文

使河流干涸而***,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用欺骗和作***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后却不会再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之计。

3、词语释义

释义 竭:使……干涸;泽:池塘;渔:***。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语出]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正音 竭(jié );不能读作“jiē”或“hè”。

辨形渔;不能写作“鱼”。

近义杀鸡取卵。

反义 从长计议。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7. 竭泽而渔的古文是什么

成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成语解释: 竭:使……干涸;渔:打鱼。烧毁森林捕捉野兽,排干湖水去捕捉鱼。比喻只顾眼前的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

成语出处: 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竭泽而渔

成语解释: 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成语: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成语解释: 涸:使水干枯;泽:聚水的洼地;焚:烧毁。把池水戽干来***,将林地烧毁来打猎。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成语出处: 《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8. 竭泽而渔的意思和内容

[释义] 竭:弄尽;泽:池塘;渔:***。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也比喻残酷榨取。

[语出]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正音] 竭;不能读作“jiē”或“hè”。

[辨形] 渔;不能写作“鱼”。[近义] 杀鸡取卵 不留余地[反义] 从长计议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法] 用作贬义。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结构] 偏睚式。

[英译] fish out by pumping off the water[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

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

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释“竭” 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

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

解释: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出自:《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启示又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得与失永远是一对矛盾。世上没有绝对的得和失。

所以明智的人得时考虑到了失,失时看到了得,在得失之间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9. 竭泽而渔的意思

专家试图治理污水,因为这里的渔业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这个怎么错了?

意思是:把湖中或池中的水排尽后捉鱼。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这个解释就可以看出来治理污水,原因不是放掉水而捉鱼

汉语文字竭泽而渔 汉语拼音jié zé ér yú 英文翻译kill/killing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词语解释意思是:把湖中或池中的水排尽后捉鱼。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字词解释竭:排尽。泽:池、湖。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贬义 近义词 杀鸡取卵 焚林而猎 反义词 从长计议 三思而行 哲理引申如果违反自然界的规律,急功近利,过度索取,看似取之不尽的***就会用尽。

“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

涸泽而渔,一般情况下用来形容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出自《淮南子难一》:“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解释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例《宋书袁淑传》:“是由涸泽而渔,焚林而狩。”

近义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饮鸩止渴

反义词从长计议、三思而行

典故

《淮南子难一》:“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该书篇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注意为豪门士族立传。

成语出处《文子·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竭泽而渔 jié zé ér yú

[释义] 竭:弄尽;泽:池塘;渔:***。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也比喻残酷榨取。

[语出]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正音] 竭;不能读作“jiē”或“hè”。

[辨形] 渔;不能写作“鱼”。

[近义] 杀鸡取卵 不留余地

[反义] 从长计议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偏睚式。

[例句] 另外的错误观点;就是不顾人民困难;只顾***和军队的需要;~;诛求无已。

[英译] fish out by pumping off the water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竭泽而渔的古文是什么?

涸泽而渔[hé zé ér yú]

涸泽而渔,汉语成语,拼音hé zé ér yú ,意思是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出自《淮南子·难一》。

成语出处

《淮南子·难一》: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例

是由~,焚林而狩。 ◎《宋书·袁淑传》[1]

涸泽而渔是什么意思

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淮南子˙本经:焚林而田,竭泽而渔。亦作涸泽而渔。

排尽池湖的水***。比喻一味榨取,不留余地。

全文如下:

淮南子 卷八 本经训 刘安

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推而无故,在内而合乎道,出外而调于义,发动而成于文,行快而便于物。其言略而循理,其行侻而顺情,其心愉而不伪,其事素而不饰,是以不择时日,不占卦兆,不谋所始,不议所终,安则止,激则行,通体于天地,同精于阴阳,一和于四时,明照于日月,与造化者相雌雄。是以天覆以德,地载以乐,四时不失其叙,风雨不降其虐,日月淑清而扬光,五星循轨而不失其行。当此之时,玄玄至砀而运照,凤麟至,著龟兆,甘露下,竹实满,流黄出,而朱草生,机械诈伪莫藏于心。

《吕氏春秋·义赏》

四曰:春气至则草木产,秋气至则草木落。产与落,或使之,非自然也。故使之者至,物无不为;使之者不至,物无可为。古之人审其所以使,故物莫不为用。赏罚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其所以加者义,则忠信亲爱之道彰。久彰而愈长,民之安之若性,此之谓教成。教成,则虽有厚赏严威弗能禁。故善教者,不以赏罚而教成,教成而赏罚弗能禁。用赏罚不当亦然。奸伪贼乱贪戾之道兴,久兴而不息,民之雠之若性。戎夷胡貉巴越之民是以,虽有厚赏严罚弗能禁。郢人之以两版垣也,吴起变之而见恶。赏罚易而民安乐。氐羌之民,其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皆成乎邪也。故赏罚之所加,不可不慎。且成而。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於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柰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於文,繁战之君,不足於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於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於戎,而败乎淆;楚胜於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赵襄子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赦为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中,赦无大功,赏而为首,何也?”襄子曰:“寡人之国危,社稷殆,身在忧约之中,与寡人交而不失君臣之礼者,惟赦。吾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襄子可谓善赏矣!赏一人,而天下之为人臣莫敢失礼。”为六军则不可易,北取代,东迫齐,令张孟谈逾城潜行,与魏桓、韩康期而击智伯,断其头以为觞,遂定三家,岂非用赏罚当邪?

楚国文献/文子

老子〔文子〕曰:衰世之主,钻山石,挈金玉,擿砻蜃,消铜铁,而万物不滋;刳胎焚郊,覆巢毁卵,凤凰不翔,麒麟不游;构木为台,焚林而畋,竭泽而渔,积壤而丘处,掘地而井饮,浚川而为池,筑城而为固,拘兽以为畜。则阴阳谬戾,四时失序,雷霆毁折,雹霜为害,万物焦夭,处于太半,草木夏枯,三川绝而不流。分山川溪谷,使有壤界;计人众寡,使有分数。设机械险阻以为备,制服色,等异贵贱,差贤不肖,行赏罚;则兵革起而忿争生,虐杀不辜,诛罚无罪,于是兴矣。

id="id4">涸泽而渔意思?

问题一:涸泽而渔什么意思 涸泽而渔百科

简介:涸泽而渔,一般情况下用来形容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出自《淮南子难一》:“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问题二:涸泽而渔是什么意思? 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

问题三: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什么意思 把河流弄得干枯而去***,烧掉森林而去打猎,意思就是做事只顾眼前的短暂利益而不顾后果。

问题四:涸泽而渔怎么解释 20分 解 释 涸:干涸,使水干。泽:聚水的地方。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

出 处 《淮南子?难一》:“先王之法,不涸唬而渔,不焚林而猎。”

问题五:他给我任何东西,除了爱情……? 20分 爱情才是最重要的。没有爱就活得没意思了。

人生能有几回爱。爱来爱去才痛快。

问题六: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是什么意思? 杀鸡取卵( shā jī qǔ luǎn )

解 释 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

出 处 希腊《伊索语言?生金蛋的鸡》:一个蠢人想杀了鸡从鸡肚子里取出金块,从而一下子发大财,结果却一无所得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2章:“请皇上勿再竭泽而渔矗~,为小民留一线生机。”

近义词引鸠止渴、因小失大

反义词高瞻远瞩、一举两得

涸泽而渔 百科内容来自于:

概述涸泽而渔 ( hé zé ér yú )

解 释 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出 处 《文子?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宋书?袁淑传》:“是由~,焚林而狩。”

近义词 竭泽而渔、杀鸡取卵

反义词 从长计议

问题七:什么是固泽而渔 5分 涸泽而渔

成语词条: 涸泽而渔

成语发音: hé zé ér yú

成语释疑: 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成语出处: 《文子?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成语示例: 是由~,焚林而狩。

《宋书?袁淑传》

(其中~代表本词条:涸泽而渔)

问题八:目光如豆,胸无大志! 涸泽而渔,难成大事!是什么意思? 目光短浅,没有大智慧。

问题九:涸泽而渔的出处是什么 涸泽而渔

出处:《文子?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慑于楚国的强大,纷纷依附于它,。只有宋国不肯亲楚,反而投靠了晋国。楚王一气之下发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楚战争爆发。

当时晋国的势力还没有楚国那样强大。面对强敌,如何才能打胜这场战争呢?晋文公就去问谋士狐偃(yǎn)。狐偃说“讲究礼节的人不厌繁琐,善于打仗的人不厌欺诈,大王就用欺诈的办法吧!”晋文公百思不解,就把这个计谋告诉了另外一个谋士雍季。雍季听了之后,说:“有人为了捉鱼把池塘里的水都抽干了,鱼是捉到了,但以后就无鱼可捉了;有人想捕鳕兽,就把山上的树都烧光了,野兽是捕到了,但明年就无野兽可捕了。欺诈的计策也是这样,偶然用一次也许会成功,可是以后再用就不灵了,这不是长远的良策。”后来,晋文公还是***用了狐偃的办法,利用欺诈之计得了晋楚之战的胜利。但是他认为雍季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就没有赏赐狐偃而是重赏了雍季。

拼音:hé zé ér yú

释义:

涸干涸使水干。泽聚水的地方。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

竭泽而渔、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焚林而猎

反义词

从长计议、三思而行

问题十: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意思有什么肖 你好,答案是猪,属相是猪的人一般真挚、诚实、有同情心;精力旺盛,待人诚实;专心致志,凡事热心;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涸泽而渔

hé zé ér yú

解释: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出自:《文子·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示例:是由~,焚林而狩。 ◎《宋书·袁淑传》

近义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

反义词:从长计议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