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前出塞拼音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7-03 0
  1. 前出塞九首诗句
  2. 杜甫《前出塞》的解析
  3. 前出塞的意思
  4. 前出塞唐杜甫古诗带拼音
  5. 《前出塞》古诗带拼音
  6. 前出塞九首译文 | 注释 | 赏析
  7. 前出塞原文及赏析

出塞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前出塞,前出塞拼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前出塞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馀里,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马诗二十三首李贺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鬣焦朱色落,发断锯长麻。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君王若燕去,谁为拽车辕。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骐驎。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香襆赭罗新,盘龙蹙镫鳞。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莫嫌金甲重,且去捉旋风。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前出塞九首诗句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

作者:杜甫

原文: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注释:

1、挽:拉。

2、当:应当

3、长:指长箭。

4、擒:捉拿。

5、列国:各国。

6、疆:边界。

7、苟能:如果能。

8、侵陵:侵犯。

9、岂:难道。

翻译: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

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吗?

赏析: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塞下曲·挽弓当挽强

杜甫 塞下曲挽弓当挽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及注释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吗?

1、挽:拉。

2、当:应当。

3、长:指长箭。

4、擒:捉拿。

5、列国:各国。

6、疆:边界。

7、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前出塞诗第一首中的开边一何多照应。

8、苟能:如果能。

9、侵陵:侵犯。

10、岂:难道。

赏析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5]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前出塞的诗意

前出塞的诗意

《前出塞》

作者:杜甫

原文: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注释:

1、出塞:古代乐府民歌的一种曲调,内容多是歌唱边塞将士生活的。

2、挽弓:拉弓。

3、强:指坚硬的弓。拉这种弓要有很大的力气,但射得远。

4、长:这里指长的箭。这种箭飞行更稳定,杀伤力更大。

5、列:分立,建立。

6、疆:边界,领土。

7、苟:如果。

8、制侵陵:制止侵略。制:制止。侵:侵犯。陵:这里同凌,欺侮的意思。

9、岂:难道。

赏析:

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写边疆战斗生活的。唐人写边塞诗常以塞为题。杜甫写有《出塞》曲多首,先写的九首称《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后出塞》。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构祸于契丹,于是征调半天下。巨大的战争灾难和负担落到了人民的头上。《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这组诗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抓住人物特征,着重心理刻划,结构紧凑,层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这里选的是第六首。诗中既表达了反对穷兵黩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边疆问题的主张。《杜诗详注》云:为当时黩武而叹也。张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申明不必滥杀之故。

这首诗的语体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司马光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

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

深院月斜人静。

赏析

这首词是事后的追想,时间是月明之夜;地点是深院之中。司马光不以词作著名。然而,在北宋词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在事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他的词作不多,今天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学,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写对她的恋情,开头两句,写出这个姑娘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次两句写出她的舞姿: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象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下阕的头两句陡然转到对这个姑娘的情上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席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这首小令在只幅之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全过程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写法别致。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在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当他即席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在月斜人静的时候,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在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杜甫《前出塞》的解析

共有九首:

《前出塞》之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前出塞》之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期。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前出塞》之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前出塞》之四: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前出塞》之五: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前出塞》之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前出塞》之七: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前出塞》之八: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前出塞》之九: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诗词背景

《前出塞》据说是写于天宝十年左右,是时哥舒翰奉命征讨吐蕃。此时的大唐正如日中天,唐玄宗发动了许多边地战争,但是杜甫对这些战争却并不赞同,这首诗,便有一些讽刺的味道,讽刺玄宗开边黩武,发动不正义的战争。

作为一位文人,杜甫并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只会吟风弄月、伤春悲秋,而是一眼就看出了这些路线的不合理之处,写下了一系列与军事题材有关的诗作,即《前出塞》,共9首。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其中的第6首,是诗歌史上一首为人称道的千古名篇。

前出塞的意思

前出塞九首(其六):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前出塞:出塞,出征边塞进行征伐。杜甫先有《出塞》诗九首,后又写《出塞》诗五首,自己加“前”、“后”以示区别。疆:边界。侵陵:侵犯,欺凌。

这是一首带讽刺性的政论性诗。

《前出塞》九首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政策。本诗原列第六,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前四句脱胎于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且深得议论的要领。两“当”两“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队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需并用。诗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只是对下文的衬托。

后四句才是诗篇的主旨所在,阐述了赴变作战的终极目的。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作者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关不应为了杀伐。“射马”、“杀伤”、“擒王”,都应该是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兴边衅,乱动干戈,更不能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是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

全诗采用先抑后扬的艺术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谚谣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则以慷慨的语言直陈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道出“止戈为武”的本质。这种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掉转,实为顺接的手法,看似矛盾,实为辨证。因为没有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的侵略;但是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中主张既拥有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诗以议论取胜,立意高、正气盛、富哲理、有气势。

前出塞唐杜甫古诗带拼音

前出塞译文: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吗?

这首诗出自杜甫的《前出塞九首》的第六首。

《前出塞九首》当作于天宝十载(751年)左右,一说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这个时期还是唐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

朱鹤龄说这九首诗是为天宝末年哥舒翰用兵于吐蕃而作。唐玄宗即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边地不断发动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不义战争。

天宝六载(747年)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天宝八载(749年)又令哥舒翰领兵十万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过半,血流成河;天宝十载(751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扩展资料:

在战场上用弓和箭都要用最好的,射人要先射他的马,抓敌人要先抓他的首领,这几名描述了战场上的战况,但是战争带来的只有死人,想要阻止别人(国)的侵略,并不在于多,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争强烈的不满。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

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百度百科-前出塞九首

《前出塞》古诗带拼音

《前出塞》是唐代杜甫的一首著名古诗,描写了士兵临行前的壮志凌云和将士们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的精神风貌,表现了忠诚、勇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原文如下(括号内为拼音):

悟(wù)空山不见人,但闻(wén)人语响。

返(fǎn)景入深林,复(fù)照青苔上。

青苔长不断,凄(qī)凉别离间。

覆(fù)我西南戍,长(cháng)闻杂(zá)胡(hú)宴。

唯(wéi)将(jiāng)军器睡不(bù)得,安能(nénɡ)脱(tuō)身还(huán)。

观(ɡuān)河(hé)清秋节,垂(chuí)钓忘(wànɡ)筌(quán)。

社(shè)鼓(ɡǔ)动(dònɡ)画(huà)船,山(shān)明(mínɡ)水(shuǐ)净(jìnɡ)濛(ménɡ)。

若(ruò)个(ɡè)闲(xián)人(rén)画(huà)图,添(tiān)壶(hú)济(jì)愁(chóu)。”

这首诗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其中“悟空山”指远山高峻,“返景入深林”形容阳光从树林后照射而来,“社鼓动画船”描绘了农民在社区集会中击鼓唱歌的场景。同时,诗歌之中也蕴含了哀思和沉郁的色彩。

该诗经常被用于中学语文课程教学,是杜甫代表作之一,被广泛传颂至今。

前出塞九首译文 | 注释 | 赏析

 wǎn gōng dāng wǎn qiáng ,yòng jiàn dāng yòng zhǎng ;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shè rén xiān shè mǎ ,qín zéi xiān qín wáng 。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杜甫

 wǎn gōng dāng wǎn qiáng ,yòng jiàn dāng yòng zhǎng ;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shè rén xiān shè mǎ ,qín zéi xiān qín wáng 。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shā rén yì yǒu xiàn ,liè guó zì yǒu jiāng 。

 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gǒu néng zhì qīn líng ,qǐ zài duō shā shāng ?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吗?

  赏析

 《前出塞九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九首诗通过一个征夫的诉说,反映其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战略的看法。组诗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前出塞原文及赏析

前出塞九首 [唐代] 杜甫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边塞,战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一悲伤凄凉的离开家乡,来到遥远的交河城。衙门有规定的路程期限,否则就得设法逃离触犯法律的责难。您拥有广阔的疆域领土,为什么还要再争夺无度?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暗自悲泣却不敢言,背起兵器踏上征程。

其六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吗?

其九我从军十多年了,难道没有一点点的功劳?一般将士看重争功贪赏,我想说一下自己的功劳但羞于与他们同调。中原尚且有斗争,何况边疆地区呢?大丈夫志在四方,又哪能怕吃苦?

前出塞九首原文及赏析1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士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迢迢万里馀,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朴,几时树功勋?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亦有限,列国自有疆。[1]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迳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诗词赏析:

 这九首诗朱鹤龄说是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未年哥舒翰用兵于吐蕃而作。唐玄宗即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边地不断发动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不义战争。公元747年(天宝六年)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公元749年(天宝八年)又令哥舒翰领兵十万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过半,血流成河;公元751年(天宝十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前出塞九首原文及赏析2

  前出塞九首原文: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前出塞九首赏析

 《晋书·乐志》载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种以边塞战斗生活为题材的军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军歌,而是借古题写时事,意在讽刺当时进行的不义战争。

 杜甫这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一首叙述自己初别父母被迫远戍的情景。第二首叙说上路之后的情景。离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练习武艺。第三首,诉说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写自己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逼的情景。第五首,自叙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观点。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第八首,征人诉说自己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功劳的态度。第九首,征人自叙他自己从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刻划离别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划以身许国

 这九首连章体的组诗,“借古题写时事,深悉人情,兼明大义”,主题鲜明,内容集中,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首先,这组诗“九首承接只如一首”,前后连贯,结构紧凑,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杜甫的《前出塞》组诗第一首是起,写出门应征,点题“出塞”,引出组诗主旨:“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以之为纲,统摄全篇。以后各首便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顺次写去,循序渐进,层次井然。第九首论功抒志;带有总结的性质,可为结。中间各首在围绕主题展开的同时,每首又各有重点。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写征人的留恋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写征人的以身许国。条理清晰,又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诗人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前后照应,过渡自然。如第二首“骨肉恩岂断”承第一首“弃绝父母恩”;第八首“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呼应第六首“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就使九首如线贯珠,各首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不致分散。浦起龙说:“汉魏以来诗,一题数首,无甚铨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线。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转韵诗读。”足见这种连章体组诗也是杜甫的.一大创造。

 第二,以点来反映面。整组诗只集中描写了一个征夫的从军过程,但却反映了整个玄宗天宝末年的社会现实:“开边一何多”,这里有连续不断的黩武战争;“单于寇我垒”,也有敌人对唐王朝边境的侵扰。两种战争交替进行,性质是复杂的。诗中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流离失所的沉重灾难,也有封建军队中官兵不公的现实;既有军士对奴役压迫的不满和反抗,也有征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既有征人戍边筑城的艰难困苦,也有士兵们的英勇作战。可谓这一时期的全景纪录。

 第三,整组诗都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由征夫直接向读者诉说。这样寓主位于客位,可以畅所欲言地指斥时政。这正是用第一人称的自由方便处。此外,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事,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这就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四,诗人善于抓住人物特征,着重人物的心理刻划,精心塑造了一个来自老百姓的淳厚朴实、勇敢善战的士兵的生动形象。诗人在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或通过人物行动的细节描写以突出他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如第二首写这个征人冒险轻生、拚命练武的行动,就反衬出这个征人内心的苦闷和忧怨;第三首用磨刀伤手而自己不觉来刻划他“心绪乱已久”,内心烦乱不安的矛盾痛苦。这种用人物行动细节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直接说教。或通过比兴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如第七首“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就将自己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迫切心情托之“汉月”,寄之“浮云”,这就使人物复杂抽象的心理变化和感情特征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读者易于了解和接受。此外第八首描写这个征人对敌作战的英勇顽强,第九首写他对功赏的正确态度,虽着墨不多,但都形象逼真,跃然纸上。